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四七卷)  2001/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47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稼神長行第一句:

  【復次柔軟勝味主稼神,得與一切眾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脫門。】

  主稼神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大概凡是與農事有關係,或者是與農業有關係,這一類的行業都是屬於這個單元。他們所主的,也就是用現在話來說,對一切眾生服務的項目是提供飲食,生活的必需。飲食裡面最重要的是五穀雜糧,以這個例子我們就能夠推想到與飲食相關的,全包括在這個單元當中。第一位,凡是一個大單元第一位是最重要的,通常講是總說,最後一位是總結,這兩個特別重要。菩薩的德號『柔軟勝味』,我們從名號當中就能夠體會到養生之道,究竟應該怎樣修學,菩薩在此地跟我們指示,他所修學的法門是『與一切眾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我們從物質的滋味當中,要了解他甚深表法的義趣,這個義趣是法味。

  世間的滋味,古人常講可以分為五大類,叫「五味」,酸、甜、苦、辣、鹹。千百種的滋味都是這五種味的調和,看你會不會調。有人調和的這個味非常可口,「勝味」,殊勝的美味;有人不會調的,也是這五種東西,你就覺得很難吃。由此可知,這也是要智慧,要善巧方便。佛在此地用這個做比喻。世間人執著滋味,而且是嚴重的執著。無論是古今,無論是中外,可以說很少不貪色的,很少不貪吃的,一切物欲當中這兩種所謂「食色性也」,是什麼性?六道輪迴的根性,這兩樣東西貪著,不能放下,六道輪迴就不能出離。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要不要?不能不要。六道凡夫是絕對不能夠避免的,但是一切都要有節度。聖人這個教誨重要,決定不能過分。過分,你就被迷了;要是不及,你這個身體養分缺乏,換句話說,妨礙你身體健康。一定要得其中道,我們才能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好吃,過分了,也把自己的身體毀壞了,所以過分與不及對身體都產生傷害。一種是營養不良,一種是營養過剩,都是病態,我們要懂得適中。

  怎樣才是適中?給諸位說,每一個人「中道」標準不相同。要從什麼地方去衡量?從消耗能量。你消耗的能量多,你補充就要比別人多;你消耗的能量少,你補充也少。消耗少的補充太多,也出了問題;消耗多的補充不足,又成了問題。如何能補充到恰好?由此可知,我們每一個人能量是怎樣消耗的。我們知道身體是個機器,精力充沛就是能量具足;能量缺乏,精神就萎靡,就得要補充,所以飲食是身體能量的補充,你要懂這個道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會貪圖滋味了。

  滋味可以說是我們能量補充的一種藝術。不講求滋味,專門講求營養,這是外國人勝過中國人。中國古人確確實實那是最完美的,著重營養也著重調味,這當然是最完美的。外國人著重營養,不著重調味,當然他有偏,但是他有好處。中國人到了現代,只貪圖滋味而疏忽了營養,這就錯了,反而不如外國人。營養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說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妄念太多了,一個接著一個,日夜都不停止,我們飲食的能量消耗在這個地方;真正勞心勞力消耗能量都不多。所以心地清淨的人,他消耗能量就少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僧團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還得加上釋迦牟尼佛一位。他們飲食是日中一食,飲食的來源是托缽,托缽就不講究滋味了。凡夫講究滋味,聖人不講究滋味,為什麼?聖人在這個地方修無分別心、無執著心。無分別就是修平等心,無執著就是修清淨心。吃飯,他在那裡修道!修清淨平等覺,這就比我們高明了。我們想想,我們每天吃飯,在飲食裡頭有沒有像諸佛菩薩修清淨平等覺?果然修清淨平等覺,你一定得到法滋味。「法滋味」是什麼?清淨的滋味、平等的滋味、正覺的滋味。所以古來有些大德常常喝斥我們:飯都不會吃!真的,我們不會吃飯。我們吃飯是什麼?生煩惱、生貪瞋痴;他們吃飯生清淨平等覺,會吃飯。哪一個法門不是成無上道?「令成就佛身」,成就佛的三身,《華嚴經》上講的圓滿十身佛。你們想想這個味道!

  經上我們讀到的,阿羅漢的心清淨,比我們一般修行人清淨多了,他見思煩惱斷了,一個星期出來托缽一次,一個星期吃一餐。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羅漢又要高,辟支佛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為什麼?他能量消耗得少,就是說心愈清淨,消耗愈少;心愈雜亂,消耗的就愈多,就這麼個道理。修定的人飲食一定很少。近代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年譜》,這是一個修禪定的人,《年譜》當中常常記載到老和尚在那裡打坐入定,有的時候一個星期出定,有的時候兩個星期出定。出定的時候精神飽滿,他沒有覺得「我一個星期沒吃東西了」、「兩個星期沒有吃東西了,很害餓了」,沒有!他在定中境界縱然是兩個星期、二十多天,甚至於一個多月,他感覺得是很短的時間,感覺得是幾分鐘的事情。

  我讀《年譜》有一個印象很深,是有一年過年的時候,老和尚在山上住茅篷,煮了一鍋芋頭。芋頭下鍋在煮的時候,還沒有煮好,老和尚就在爐灶旁邊打坐,這一打坐就入定了。年過去了,大概總有十幾二十天,山下面寺廟裡頭住眾覺得虛雲老和尚很久沒有看到他,不知道他最近怎麼樣,就到他小茅篷裡面去訪問。到小茅篷看到老和尚在打坐,於是他們就拿引磬在他耳朵面前敲。這一敲老和尚出定了,看到他們來了,「你們來得正好,我正煮著芋頭,大概現在差不多煮好了,我們一起吃。」一揭開鍋蓋,芋頭已經長毛了。老和尚說:「怎麼回事情?」旁邊人告訴他:「老和尚你入定了,已經十幾天,年都過去了。」定中境界妄念停止,所以能量消耗減到最低的程度,不需要飲食。那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為什麼還要每天出去托缽?還要示現每天都要吃飯?這個我們要懂。這叫大慈大悲,為我們初學做的樣子,教導我們初學佛,在攝取飲食要像他那個樣子,攝取飲食的同時就是修覺正淨的時候。

  「功德智慧,二種法味,資成佛身」,清涼大師在這裡註解的。什麼是功德?功是功夫,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克服自己的貪瞋痴慢,這是功夫;德是什麼?得清淨平等。我們飲食不是不知道味道,如果吃到口裡不知道味道,那你的舌頭變成麻木不仁。酸甜苦辣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有貪著,這就是功夫,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得的是平等心;沒有執著,得的是清淨心。修功真有德,就在飲食之間。一味貪著滋味,清淨平等就沒有了。清淨平等心生智慧,這是真正的法味,這樣才能幫助你成就佛身。

  我們從「柔軟勝味」菩薩這個地方學到的,從今之後我會吃飯了,我會飲茶了。禪宗裡面趙州和尚,趙州茶。趙州茶什麼意思?你懂得這一句的意思,你就曉得趙州茶裡頭是什麼含意,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飲食裡面成就清淨、平等、覺,道理在此地。我們讀了,應該從今天起你就要落實,你就要會飲茶,你就要會吃飯。當然這個功夫不是一天兩天能學會的,也不是一年兩年能學會的。為什麼?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境界現前還是貪著。這個時候要提起警覺,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這個時候還貪圖美味,立刻警覺到:「我錯了,我不會喝茶,我也不會吃飯,我的飲食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佛菩薩在飲食裡頭充滿了法味,念念成就清淨平等覺,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學習。而且真正用功夫,你的煩惱天天輕,智慧隨著增長;換句話說,你的飲食自然就減少了。減少到一天吃一餐,你就省事了。每天忙一餐飯,浪費的時間確實很多。你會過最簡單的生活。

  最簡單的生活,像現在新加坡許哲居士完全吃生菜,所有一切油鹽糖醋這些調味的統統不要,她吃生菜;也有的時候生菜用水煮一煮,白水煮,從來不加佐料,她今年一百零三歲了。她吃的是什麼?我們在這裡讀到的時候明白了,「法味」!我們跟她接觸過,看到她一天到晚常生歡喜心,跟任何人接觸,歡歡喜喜,看到別人的飲食非常豐盛,笑笑也讚歎,自己絕不動心。這就是功夫,不為境界所動。如果看到外面境界,好的飲食自己動了心:「自己一生做這麼多的好事,今天飲食起居這麼苦!」那就錯了,這個心一動,決定墮落。

  最近我們講過一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安世高翻譯的。《安世高傳記》裡面說,江西[共+阝]亭湖的廟神,那也是龍王,前世是個出家人,明經好施,歡喜布施,到處講經說法,真正做的是好事情。托缽的時候,有的時候托的飯菜不好,不適合自己的口味。總算還是有修養,托到這個他還是吃,心裡面就是有一點難過:「我這樣的為一切眾生服務,而眾生對我的報答太薄了。」心裡感覺得有點難過。就是這一念,死了之後墮在畜生道,墮的是蛇身,是一條大蟒蛇。因為他明經,喜歡講經說法,他有智慧,有智慧在畜生道裡有靈驗。因為他喜歡布施,所以他福報大,在畜生道做了龍王,周圍一千里範圍的信徒都去奉祀祂。做了神之後,迷得就更深,換句話說,貪瞋就更重了。這些信眾對他恭敬,對他供養得豐厚,他就保佑他;如果對他怠慢、供養很薄、對他無禮,他就常常搞一陣風,你在江裡面、湖裡面行船,他就把你的船搞翻。於是做龍王這一段時期造作很重的罪業。他曉得死了以後必定墮地獄,求他的同學安世高去救他。

  這個故事《高僧傳》裡面記載得很清楚,很值得我們警惕。他為什麼墮落的?飲食不如意,心裡頭不高興。不要認為這是小事,看看過去修行人的果報。你不是修行人,你沒有皈依三寶,那情有可原;你已經皈依三寶,已經發願在佛門裡頭用功修行,你還有這些習氣,你錯了!所以你的果報比平常人要重。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學習的。再看第二尊:

  【時華淨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受廣大喜樂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裡註解只有一句話,但是這一句話確實也把我們點醒了,「喜樂由於苦除」。我們沒有離苦,你怎麼得到喜樂?這些統統都是在飲食裡面。這最明顯的例子,我們現在大家都看到的、都聽到的、都很熟悉的新加坡許哲居士,她的生活那麼簡單、那麼清苦,快樂!為什麼?她離苦了,哪有不樂的道理?她怎麼離苦的?諸位不能不知道,苦是從迷惑生的,樂是從覺悟裡頭得來的。苦是迷之果,樂是覺之果。覺悟就樂了,迷惑就苦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說明這些修行人迷破了,真正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有真樂,他沒有苦。於是我們就清楚了,我們今天要修的、要學的是什麼,「正覺」而已。障礙正覺的是煩惱,是所知,在這個單元裡面偏重在煩惱障。貪愛飲食是煩惱障,煩惱不能不斷。

  修學顯示在菩薩德號之中,『時華淨光』。開花後面就結果,果則是五穀雜糧。不但四時不同,每一月的時節也不相同。我們在這些植物生長狀況當中有沒有學到淨跟光?菩薩這個本事值得我們讚歎,他去耕耘,他去種植,得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光是智慧,他沒有煩惱。為什麼他沒有煩惱?他沒有得失心,他沒有自私心,這是菩薩農夫,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他所種植的這些糧食,是用它來布施供養一切貧苦眾生,不是求自己富貴的,所以他心地清淨,充滿智慧。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當然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如何養活自己。如果是在家人,你還有父母妻子兒女,你如何養活這一家?你必須有事業,必須有工作,這些事業工作等同莊稼。

  你每天去工作、去經營,要學「時華淨光」。第一個條件,你要知道時節因緣。現在這個時代,一切眾生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我們能夠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這眾生歡喜。知道眾生的欲樂,他的欲望、他的愛好。但是你的提供決定是正面的,不會起副作用,這是你的智慧;換句話說,我們提供一切服務,我們今天講生計的服務,決定不會令一切眾生起貪瞋痴煩惱,那你就是菩薩了。無論你經營哪一種行業,從事於哪一類的生計,因為你懂得「時華淨光」,你所提供的這個服務決定是讓『一切眾生受廣大喜樂』,從廣大喜樂裡面開悟了。這是服務的項目。

  在這裡我們舉一個比喻讓大家了解得更清楚、更透徹,人生於世生活需求,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兩者不能缺少。現在在這個世間,已經開發的國家,或者是開發中的國家,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物質的需求大致上都不會缺乏,於是他不可能不去追求精神生活。今天這個時代提供精神生活的服務最廣泛、最明顯的,就是電視的娛樂。在香港這個地區,哪一家沒有電視?從事影劇界的工作也好像是主稼神一樣,你每天提供一切大眾精神生活。可是這個精神生活健不健康?那要看你提供的內容。就像現在的莊稼一樣,你要能夠很認真,盡心盡力把你這些農作物培植好,供給一切大眾,大眾吃了之後,確確實實增進身體的健康,這是你的功德。如果你希望你的農作物種得好看,能夠讓它快速的增長,能夠多賺一些錢,你使用大量的農藥,防止一些病害蟲,這些農作物人要是吃了會生病。你同樣這個服務,這個服務裡面是不健康的,換句話說,你害人。幹這種事情,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謀財害命」。你們想想對不對?自己在幹謀財害命的事情,自己還不知道,一定是死後到閻羅王那裡審判的時候,確定你的罪名。

  精神生活的供養也不例外。我們電視節目的內容,供養社會大眾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依照佛法的標準,健康的是讓你每天享受這個節目,你得到清淨平等覺,天天看這個節目,看久了,煩惱輕,智慧長;看久了,破迷開悟,證果了,這種精神生活的服務,那真叫無量功德。如果所提供的這個精神糧食是負面的,一味討好聽眾,激發聽眾的貪瞋痴慢,引起聽眾的七情五欲,使他迷惑、墮落,造作一切罪業,這種服務你們想想是不是謀財害命?比搞嚴重農藥的那些農作物,害人面還要廣,影響時間還要深,那個果報有得受的!諸位要是細讀《地藏經》,你就曉得了。

  人生在世間可以說從早到晚,念念當中,我們都是在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服務的到底是什麼,不能不知道。我們所提供的服務到底是善還是惡?是利還是害?是非、善惡、利害,自己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如果自己不清楚不明白,自己就是個迷惑人。現在,你謀財害命的手段很高、很妙,確確實實你把別人辛辛苦苦賺的錢都騙來了,你這一生在享受,試問問你能享多久?說得不好聽的話,你能享幾天?你縱然活上一百歲,算你享一百年的福報,一百年也不過是三萬六千日,不多!將來墮落到三途地獄,麻煩大了!那個時候你才真正後悔,真正覺悟到得不償失。所以把這些事情看清楚、看明白的人,幹不幹這個傻事?決定不幹。這才回過頭來,回頭是岸,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我們今天講生計,不管從事哪一個行業來求生活,古人講「討生活」,都要做正面的,都要做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決定不能做違背良心的事情。決定要做利益社會大眾,不能害社會大眾,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你的果報不可思議。

  我們讀這個經文,看看眼前這個世界,感慨特別的深刻。現在市面上充滿仿冒、欺騙、虛偽、訛詐,這還得了嗎?所以現前這個世間大家都知道有災難。我們看到中國、外國,過去現代許許多多這些預言,都講這個時代有大劫難。我們相不相信這些話?當然不能完全相信。完全相信,那我們就變成迷信了。我們聽了這些話,仔細去觀察,觀察社會的現狀,佛教導我們看看現代人造的是什麼因,於是我們就能夠判斷將來有什麼樣的果報。這是智慧,這個不是迷信。如果今天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心善、思想善、行為善,這些預言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現在這個社會大多數人心地不善、思想不善、行為不善,那這些預言我們值得參考。這一段經文給我們講這些道理,給我們講這些事實。

  主稼神長行第三句:

  【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圓滿法門淨諸境界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開導我們「眾生為所淨之境」。這個法門我們要如何理解它?『色力勇健』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身心健康。「色力勇健」是果報,他的因緣必然是物質、精神生活非常的美滿,因此他也以這樣的美滿,就是圓滿的法門幫助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跟他得到同樣的圓滿。這是菩薩心,這種行為就是菩薩行。我們學佛,學佛就是學菩薩。過去太虛大師倡導的「菩薩學處」,菩薩學處究竟在哪裡?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起心動念,以真誠、清淨、平等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菩薩學處。起心動念不忘以最圓滿的供養『淨諸』大眾的身心,這是《華嚴》教義。現在問題在「圓滿」這兩個字。『一切』這是雙關語,一切大眾,一切供養,我們以物質、精神兩大類供養。什麼叫『圓滿法門』?圓滿是有層次的,就正如佛經裡面常說有圓滿,有大圓滿,有究竟圓滿。怎樣布施供養?那要看對象,我們服務的對象是屬於哪一種的根性,他現前迫切的需要我們能夠提供,這就是圓滿。

  我們在現前觀察世間一切眾生最缺乏的、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供養?是法供養。正如普賢菩薩所說的「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為什麼?眾生痴迷太嚴重了,嚴重的痴迷令他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知道回頭,無法省悟。這些罪業必定招致不善的果報。「果報」在佛法裡面講,有花報,有果報;花報就是我們常講的「現世報」,你這一生要受的;果報是來生。我們今天現世的果報是什麼?居住在這個地球,無論是在哪一個國家地區,身心不安,身體跟心理都有嚴重的壓力,這是現報。在這個世間只有痛苦,沒有快樂。愚迷之人,迷戀五欲六塵受用,以為那個是樂,殊不知世尊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那不是樂,那是苦,那叫「壞苦」。你在享受的時候、貪圖享受的時候,你不知道它是苦;享受這個事情停止了,你就感覺到苦受。

  所以佛給我們講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三界統苦。無色界有行苦,哪來的樂?凡夫心目當中的樂,實在講就跟我們世間人吸毒、打嗎啡,那是一時的刺激,痛苦在後面。世間人對於五欲六塵的貪戀,正如同世間吸毒沒有兩樣,他不覺悟。「色力勇健」菩薩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這就是圓滿法門。這個法門我們很清楚,當然是因人而異、因時因地而異。經典上所說的都講一個原理原則,落實在境界裡面,那要以善巧方便就落實了,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經論稍稍涉入,不難體會。

  從什麼地方去體會?看看現實社會病在哪裡,你去找它的因由。現在社會大眾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這個不得了!我聽許許多多同修跟我說,在家庭裡面不知道父子的關係,不知道兄弟的關係,不知道親戚朋友的關係,這個家亂了。我聽很多同修告訴我,做父母的人溺愛子女,不懂得教養的方法,把子女養嬌了,一味隨順子女,變成父母、家裡一家人要看小孩的臉色過日子,這成什麼話!給諸位說,孝悌忠信沒有了,這樣的社會怎麼能不亂?這樣的業因怎麼可能不招來劫難?這是違背天道、違背性德。

  佛教導我們,儒教導我們,第一個科目孝養父母。非常可惜,做父母的人沒有教他的兒女孝道。今天我們遭這樣的劫難,受這麼大的困苦,其來有自。做學生不知道尊敬師長,在外國一般學校裡頭提倡的,學生跟老師的關係是朋友,倫常沒有了,尊師重道沒有了,這還得了!頭一個,人與人的關係,沒有人教了;第二個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生存的環境,人與人的關係不知道,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那當然更不必說了。地球生態任意破壞,使地球生態失去平衡,於是一般人所講的自然災害頻繁不絕。旱災、水災、風災、地震,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什麼因素造成的?住在地球上這些眾生,特別是人類,不能不負責任。說老實話,在這一方面人不如畜生。畜生對於地球生態平衡破壞很少,幾乎沒有。破壞地球生態平衡,人幹的,招來的這些自然災害,連動物、植物也都一樣遭殃,要受連累。

  第三個,不知道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惹來的是鬼神的忿怒、鬼神的厭棄。我們今天遭遇到這樣的環境,能不畏懼嗎?還能夠像往常一樣漠不關心嗎?也許有人說這是眾生的共業,我關心也沒用處。這個話乍聽之下好像是有理,其實沒理。一個人覺悟,一個人得度。覺悟的人要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修行,就能幫助一些眾生覺悟,就能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所謂是度一個是一個。覺悟的人多了,回頭的人多了,共業雖然不能夠化解,這個共業會減輕,共業的時間會縮短,這是肯定的。怎麼說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幫助?因此,我們不可以小看自己,不可以小看自己的發心,小看自己修行,那是真正錯了。我們今天認真努力求正信、正解,依教奉行,這就是「以一切圓滿法門淨諸眾生境界」,我們不能不發心,不能不努力,自度度他。第四句:

  【增益精氣主稼神,得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增益精氣』。我們吸收五穀雜糧,確實是增長我們的精神氣力,菩薩的德號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從事上建立的,我們要曉得理上的表法。他的法門是『得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這句話簡單的講就是智慧、能力。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智慧廣大,能力無邊,所以他才能夠普度眾生。我們聽到、我們見到,自自然然生起仰慕的心,自然就想到:「幾時我也像法身菩薩一樣,我也像諸佛如來一樣,以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念頭就是大乘經裡面講的發大菩提心。雖然說這個念頭生起來了無法落實,這沒有關係,你有這個心就好。

  發心是成佛的開端,也就是說成就究竟圓滿智慧德能的起端,因此這個心不能不發。果然發這個大心,這個大心是真的、是真心。所謂真心,絕不夾雜絲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的這種念頭在其中,不夾雜!你的心純真、純正。純真、純正的菩提心自自然然就跟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菩薩感應道交,我們一般人講你得到佛菩薩智慧威神的加持。你不發這個心,你得不到!諸佛菩薩、法身大士對你的加持,加持有多大,加持有多少,完全看你的發心。你的發心真,你的發心念念不斷,這個心量廣,時間長,永遠不退,你的成就就像《華嚴經》末後所顯示的善財童子一生圓滿成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無量劫,一生就圓滿了。

  清涼大師在這裡註解只有五個字,這五個字是關鍵「悲深故通廣」。菩提心怎麼發出來的?慈悲。真誠、清淨、平等的慈悲心,從這個心裡頭發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圓滿的大菩提心。能令自己的業障快速消除,能令自己的智慧德能念念增益,這是正理,這是事實。我們要求智慧、求神通、求相好,菩薩在此地把這個求的方法、原理原則教給我們,我們要會用。第五句:

  【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現佛福田,令下種無失壞解脫門。】

  經文都是從莊稼事上建立的,我們要懂得它表法的深義。菩薩的德號『普生根果』,「普」是普遍,是平等心,平等心於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分別,以清淨心於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雜染,這是普的意思。「生根果」,植物,根是因,它長成,茁壯、開花、結果,你得到收成,用這個來表法。菩薩得的是『普現佛福田』,「佛福田」從意義上來講是大覺福田,覺者才是真正的福田。

  菩薩住在這個世間,無論他現的是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乃至於在家出家,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但是無論他是什麼身分,無論他示現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無論他從事哪一種行業,這些種種不同,但是他的方向、目的決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佛福田」,這是一定相同的,他所顯示的是覺悟的福田。『令下種無失壞』,「下種」什麼意思?你若在佛福田裡面下種,你決定收到佛果。這話什麼意思?我們要會聽,你要在覺悟的福田裡面下種,你的果報一定開悟,你一定也恍然大悟。怎麼下種法?隨順覺悟的人,向他學習,尊重他、敬愛他、護持他,向他學習。這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人的尊師重道。你處處細心去觀察,他用的是什麼心,他起的是什麼念頭,他說的是什麼話,他做些什麼事,你去觀察。如果遇到真正善知識,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正覺,那就是此地所講的「佛福田」。我們在這個地方下種,這個下種就是布施供養。布施意思淺,供養意思就深了。供養裡面,《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供養?「依教修行供養」,這真供養。

  依教修行,然後我們才真正明瞭是真布施。對上,諸佛如來、菩薩聲聞、祖師大德,我們依教奉行是以身心供養;對下對一切眾生,我們做出這個榜樣、做出模範,身心布施,你們諸位想想這個意思。這樣的布施供養,無量無邊的功德,人人可以做,不費一分錢!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就在日常工作當中,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完全隨順佛陀經教的教誨,就是圓滿的布施供養,你得要會!會的人這個布施供養從來沒有間斷過,連晚上睡覺都不間斷。為什麼?睡覺也是做個好樣子。也許你說:「我睡覺做這個好樣子沒人看見。」這也是,你房門關著,人沒有見到,可是鬼神見到了,鬼神沒有障礙。你睡覺做個好的樣子,你是布施供養鬼神,我們布施供養的範圍到九法界,這是華嚴境界。

  問題就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覺悟?我們對於佛陀的經教有沒有聽懂?有沒有體會得?關鍵在這裡。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不能夠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放下身心世界,你就做不到了。頭一個大毛病,一定為我自己這個身來想,唯恐委屈了這個身體,一切要隨順這個身體,讓這個身體過得舒舒服服的,違背了性德,增長對這個身心的貪愛。這是什麼行為?自私自利,不能夠捨己為人。所以許許多多修行人修行一輩子不能斷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隨順佛陀的教誨。

  佛的教導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在「淨業三福」裡頭,這是我們修淨土同學非常熟悉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做不到!你要問為什麼做不到?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所以做不到。這真可惜!為什麼做不到?不覺悟。天天讀經不覺悟,天天聽講不覺悟。哪一天覺悟了,他必定把自己的煩惱習氣統統放下,隨順佛陀教誨,依教奉行,他那一天覺悟了。明的這一面,做榜樣給一切世間大眾看,學佛要像我這個樣子;暗中給這些天地鬼神看。鬼神也聽經,也在學佛,鬼神聽經學佛的人數比我們多。我們今天在此地講經,我們九樓、十一樓講堂裡面不到一千人,可是鬼神在我們這個地方來聽經的,我告訴諸位,不止十萬人。這是真的,我們凡夫肉眼凡胎不見不聞。古大德時時提醒我們「舉頭三尺有神明」,這話真的,一點都不假。鬼神時時刻刻圍繞在我身邊,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時時刻刻要想到我要對得起一切眾生,我要對得起鬼神。徐老師這兩天在這裡講儒學,我聽他講「德」字講得沒錯。德是什麼?一切時、一切處做慎獨的功夫。不要以為沒人看到,沒有人看到鬼神看到,真的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止十,十是代表圓滿,所有的眾生都看到你,所有的眾生都指著你。不要認為起心動念沒有人知道,聖賢人跟我們講的句句都是實話。這才是真正的佛福田。

  如果就教義來說,三乘、五乘佛法這是福田,但是你要記住,福田從哪裡種起?從「淨業三福」種起。沒有淨業三福,佛福田是有,很可惜你不認識,很可惜你這一生沒有遇到。縱然遇到怎麼?不認識,空過了,這叫真可惜。遇到真正的福田,凡是下種,決定沒有壞失,這是肯定的。經教裡頭佛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說明他的真實。但是這只是遠因,不能解決現前的問題,現前的災難、痛苦還得要受,將來三途果報依舊不能避免,這個事理不能不曉得。但是這個種子是金剛種子,非常可貴,多生多劫之後,我們的業障消除,這個種子起作用了,這個種子遇緣必起現行。

  像世尊在《法華經》裡面講的小故事,有一個老人遇到釋迦牟尼佛想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人是無緣?沒有善根,沒有善根佛為什麼不度他?有道理,佛慈悲,沒有善根你要度了他,他造業,他造的業更重;你不但沒有救他,你害他,他將來墮落得更苦,佛不忍心。必須到他善根成熟,善根不成熟不能出家。在從前老法師為人剃度,第一個條件觀機,看他善根有沒有成熟。這個成熟怎麼觀察?看他佛陀的教誨他能不能落實、他能不能做到?不是說想出家就剃頭,不是!總在寺廟裡頭住一段時期,老和尚一定要觀察。「淨業三福」的頭一條,頭一條這四句你真能做到、真正能落實,可以給你剃度。為什麼?你剃度之後,不至於變壞,不至於墮三途,最低的水平!如果連第一條都做不到、十善業都做不到,你要是度他,你豈不是害他嗎?

  從前那些出家人,那些善知識真正有智慧、有慈悲心,不像現在。現在確確實實沒有智慧,雖有慈悲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慈悲,就是佛家常講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兩句話我們在今天讀到、聽到,感覺得非常非常之深刻,不同往常!曉得這兩句話真正的含義之所在。從這個地方也真正體會到古時候這些大德,他們的真實智慧、真實慈悲、善巧方便,才稍稍能夠領略到一點。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