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六二卷)  2007/1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6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大喻第十八有兩首頌,「眾聲悅意喻,喻四辯悅機德」。在這一大段經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菩薩無量的功德。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略說二十種,前面我們學過「一念普知,大願宿成」,再前面有「解脫自在」,這都非常重要。對自己來說,佛在大經上常講「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所以要度眾生先成就自己。世尊實在說早已經成佛,我們在《梵網經》裡面讀過,他老人家自己說,這次也就是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示現八相成道,這次是第八千次了。你就曉得佛這是以佛身,就是八相成道這種示現,這第八千次。如果不是以佛身,我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這個世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從來沒離開過,以種種不同的身分、色相來幫助眾生,教化眾生,從來沒中斷過。我們在《華嚴》裡面生起了信心,對這樁事情深信不疑。同樣這個道理,我們自己、一切眾生也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也沒有離開這個世界,這也是事實。我們生生世世受佛的教誨,佛生生世世以各種不同身分幫助我們,我們還是沒得度,還是沒有成就。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成就,總是向上提升,提升的幅度不夠,怎麼說不夠?沒有出六道,出六道才算是真的成就。這些理論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事情?都要清楚、都要明瞭,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才叫看破。

  昨天我們解答問題,看到東北楊居士的提問,知道無形的眾生,這是什麼?九法界的眾生,我們現在講鬼神、靈鬼,他們的數量比我們世間人數多得太多!他告訴我,我們人跟他們比,是他們的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不能比。怎麼會那麼多?我昨天跟他解答的,是用《三字經》上前面幾句話來說明的,現在特別多。如果你要很冷靜的觀察不難明瞭,為什麼?現在的社會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社會善人多、惡人少,從前的社會人都相信每個人都是好人;現在人相信每個人都是壞人,你必須拿出證據來證明你是好人,這什麼原因?總的來說,還是教育出了問題。中國在五千年前就重視家教,所謂說是「教兒嬰孩」,小孩一出生就要教,教什麼?教規矩,要懂規矩。從小要教,長大了教就不行了,他已經放縱慣了,再教他收斂非常困難。教學的內容是倫理、道德、因果,這是中國五千年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主修的科目。家庭教育是根,根紮得好,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聖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中國古時候有句諺語說得很好,「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也就是說,中國人是終身都在接受教育,最後是接受聖賢教育。這四個教育是一體不能分割,所以才有真善美慧幸福美滿的人生,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可是我們這麼好的教育,在最近一、二百年當中被疏忽,尤其是最近的一百年,整個社會的動亂,幾乎我們完全喪失了。現在人沒有家教,學校教育也不教倫理道德,社會上不善的人多了。無形眾生跟我們關係非常密切,我們這裡疏忽了,他也疏忽,鬼神也疏忽。再給諸位說,天道也疏忽。天道疏忽,我們這個訊息是從百國興隆寺傳出來的。早年那邊有八位山神,還不是中國的山神,韓國的,透出訊息他們想學佛,遇到常慧法師。常慧法師問他,你們做山神做多久?他說做三千多年。三千多年前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間,你們為什麼不學佛?不知道。現在來想學佛,看到什麼?看到輪迴苦,天上也不怎麼好,人間就更不必說了,往下看是苦不堪言。他們才知道極樂世界好,極樂世界安穩,那個地方太平,想修淨土。很難得,這八個山神真的往生,八個山神。

  所以從許多訊息,我們了解九法界眾生希望成就證果的很多。但是各人的緣分不相同,你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遇到正法?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不容易,聞佛法更不容易。尤其在現代真正的高僧大德少了,為什麼少?還是個教育問題。真想學,學一輩子不能成就,原因佛說得很清楚,在《佛藏經》裡面,不是《大藏經》,有部經的名字叫《佛藏經》,《大藏經》裡面,分量不多,佛在這個經上說,「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都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你要是跟佛學,按照佛講的次第,像我們念書一樣,總是先念小學、再念中學、再念大學、再念研究所你才能成就。如果你說我小學、中學都不念,我就念研究所,這不可能的事情。佛說這種學生不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聽話的,不聽話不是他的學生。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傳的小乘經論很完備,幾乎全部翻成中文。這就是中國早年這些古人重視,所以佛教的小學最完備。往上去這大乘,大乘太多!所以選擇性的翻成中文,經過嚴格的選擇,翻成中文之後,現在梵文都遺失了。真的,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想學佛,佛的原始資料在中國,翻成中文。可是小乘經典,巴利文還相當完整,跟我們的《四阿含》一比較,它比我們多的分量很少。在隋唐的時候小乘有兩個宗派,一個俱舍宗,一個成實宗,學佛要從這裡學起,然後你才學大乘。可是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人不再學小乘,為什麼?中國人把儒道來代替小乘。確實小乘裡面所講基礎的方法,儒跟道都有,通的,在基礎上講通的。而在思想上講,儒跟道比小乘更開放,心量更大,更容易契入大乘,所以就不學小乘了。在中國這一千五百年的樣子,無論是出家在家沒有不學儒的,像四書五經乃至於十三經都學;道家的除老莊之外,甚至於《道藏》也都去學習。這個根底厚,轉入大乘,成就的人多。

  可是到今天麻煩來了,現代確實,民國初年確實還有些高僧大德講經說法的,參禪、念佛的,禪宗像虛雲老和尚,淨土像印光大師,教下像諦閑、圓瑛。但是在最近這半個世紀,在中國講一甲子六十年,這些老人往生了,確實後繼無人。為什麼?我們生在這個年代戰亂流亡,想學沒有機會,生活不安定,沒有修學的道場,也沒有好的指導老師,更不知道從哪裡學起,所以雖然是很用功,最後都變成佛學,而不是學佛。學佛是什麼?學佛要從基礎學,扎根,那叫學佛。沒有基礎,以後都會變成佛學,能講、能寫,寫佛家的文章,講佛家的理論,自己做不到。我說這個話不過分,連十善業都做不到,那就不要講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以十善業做基礎,沒有基礎哪來的三皈五戒?三皈是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一入佛門就傳授給你,一生的指導。我們有沒有照做?就是想做也做不到。為什麼?你不曉得什麼叫覺,什麼叫迷,覺而不迷就做不到。你不知道什麼叫正,什麼叫邪,正而不邪你做不到。你不知道什麼叫清淨,什麼叫染污,你不知道,你怎麼能做到淨而不染?你不曉得。所以三皈只舉行個儀式,內容一無所知,這不是真的。真正明白了,受了三皈之後,學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從哪裡學起?從戒律學起。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諸佛如來教化眾生最高的原則,一切諸佛沒有例外的。我們有沒有從這下功夫?

  想做,現在連十善想不想做?想,做不到。什麼原因?還是佛那句話,你沒有從小乘做起。我們中國用儒道來代替,這些年來我們提倡的《弟子規》,是儒家的篤行,根本;《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根基,我們總希望從這裡下手。湯池小鎮我們做了實驗,你們很多人去過,人家在那邊學《弟子規》,你們去看的時候很受感動,那你就曉得,有那個底子提升到十善業你就能做到;沒有那個底子,十善業不曉得從哪做起。有十善業道才是大乘經裡面打開,你們都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就是十善業。你真的把十善業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沒有做到,經典一打開沒有你的分,為什麼?我不是善男子,我不是善女人。如果沒有湯池的實驗,我們說這些話你不懂,是真的不懂。湯池的實驗諸位如果多去幾次,你對於我講的話體會就很深。從這個基礎上再學《感應篇》,《感應篇》是因果的教育,《弟子規》是倫理的教育,《十善業道》是道德的教育,你才入門!具足這些基礎,你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那個地方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什麼?上品十善。世尊通常在一般經論裡面告訴我們生天,生天的條件是上品十善;人道,來生不失人身,來生還能到人間來,中品十善;阿修羅是下品十善。

  實在講阿修羅也是上品十善,為什麼變成下品?他裡頭摻雜的不善。他是真修上品十善,布施供養他真幹,摻雜什麼?摻雜著傲慢,貢高我慢,好勝、嫉妒、多疑,所以變成阿修羅,福報很大。阿修羅無論在哪一道都是大福報,我們人間講的大富大貴,可是他們富貴怎麼樣?為富不仁。雖然大富大貴,他沒有仁慈心,他表現的是傲慢,他的福報享完之後,沒有不墮落的。這就是佛法講的三世怨,第一世遇到佛法,懂得修福,很認真努力修福,到第二生福報現前大富大貴,把修福忘掉了,作威作福。那福報享完了,命終之後沒福了,就墮下去叫三世怨。三世怨不是對普通人說的,對修羅說的。我們自己要很小心、很謹慎,不能走這路子。

  所以無論在世間、出世間聖賢的教誨,頭一條教我們什麼?謙卑。最忌諱的就是傲慢,自以為是,那你就錯了。頭一個教謙卑,儒家的禮,自卑而尊人,這儒教的。佛家教導我們,你看看許多懺儀,你們常常拜懺的,那些儀規裡頭第一句是什麼?「一心恭敬」,這就是謙卑,「一心頂禮」,這謙卑。我們一生當中不曉得念了多少遍?可是怎麼樣?可是沒做到。對佛像做到,對人沒做到,難怪,因為你不知道佛在大乘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如果你要曉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對一切眾生自然就一心恭敬,一心頂禮。普賢菩薩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就這個意思。諸佛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在哪裡?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所以你不可以分別,對一切眾生的恭敬像對釋迦牟尼佛那麼恭敬,像對阿彌陀佛那麼樣恭敬,你就決定得生淨土。如果說我對佛菩薩恭敬,對人不恭敬,錯了,佛菩薩不需要你恭敬他。對一切眾生恭敬,是對佛的真正恭敬,這個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了。對一切眾生的供養,是對於佛菩薩真實的供養,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自己怎麼會成就?所以我們怎麼樣修,修了幾十年,煩惱習氣還是依舊,沒有絲毫的改進。這種狀況你應該多想想,我修這麼多年沒有效果,那肯定有問題,不是理論上出了問題,就是方法上出了問題。如果理論方法不出問題,你的修行一定有效果;換句話說,你一定有成就。為什麼學這麼多年沒效果,自己境界不能提升?道理不能不多想想。然後我給你的建議,你才會接受。我建議什麼?從頭學起。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學起,如果是出家還得要加個《沙彌律儀》。

  所以古時候這個社會上,出家人的地位非常高,帝王看到你都尊重你,為什麼?普通人紮的是三個根,出家人紮的是四個根。也就是說在家人縱然做到帝王大臣,他像一個鼎三個足,三足鼎立。而出家人是四個足,像一張桌子一樣,四平八穩,他比你更穩,所以出家人的地位就高,沒有不尊重你的。現在怎麼?現在一個根都沒有,那什麼成就都沒有。怎麼樣修,那就是從前李老師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隨業流轉,你的一生受業力的支配。業力的支配就是不能夠脫離輪迴,你造的善業三善道受報,你造惡業三惡道受報,你出不去。什麼原因?要想出離你得放下,要放下煩惱習氣。六道輪迴的因,《華嚴經》上講得簡單、講得清楚,你很容易記住,執著,你對於世出世間法統統執著,學得再好是人天福報,你出不了六道。要怎樣才能出了六道?不執著,我學,很認真的學不執著。讀經、聽教聽講、念佛、參禪、持咒、處事待人接物都守住佛與聖人教導我們一些規矩,儒家稱為禮節,佛家稱為戒律、威儀,統統能遵守,果報在人天,為什麼?你有執著。統統遵守、統統學習,不執著,執著的心很淡薄,那你就上升。就像馬鳴菩薩教給我們,不但是學經教,或者是你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乃至於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們做得很圓滿,都依規矩做,不要執著。

  《起信論》是舉個例子,舉聽經,不要執著言說相、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心緣相。它教我們這個原則,我們要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不著相。怎麼不著相?吃東西不要去挑挑揀揀的,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你著相了。什麼都好。在近代弘一大師給我們做了個很好的榜樣。我們知道弘一大師俗家叫李叔同,你看過他的傳記,他年輕的時候是花花公子,有才華,真的琴棋書畫都好、都精通,才子。人很傲慢,非常執著,樣樣東西都要挑最好的,稍微次一等的,他都不要。出家之後他真的放下,變成非常隨和,很好侍候。我在新加坡聽廣洽法師說,廣洽跟他是非常好的朋友,廣洽法師邀請他到新加坡,就住在他的小道場。那道場也不大,我去過幾次。他說每天吃飯,因為廣洽法師接待他,都是很留意,希望東西做得很好。有時候東西嫌太鹹了,就問弘一法師,弘一法師說好,鹹也好,鹹有鹹的味道;那個太淡了,淡有淡的味道。沒有一樣不好,一絲毫挑揀都沒有,跟他早年完全不相同,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就叫放下。

  放下對飲食的執著,放下對工作上的執著,放下對處事待人接物的執著,他統統放下,不再執著,所以人就很隨和,沒有人不尊重他,沒有人不歡喜他。看到別人有過失,特別是他自己的學生,那在從前教訓是非常嚴厲。學佛之後看到學生有過失,他不說一句話,他認為是什麼?我自己教得不好,所以他自己一天不吃飯。學生就知道老師今天一天不吃飯,我們一定自己有過失,趕緊懺悔。他不罵你,也不說你,他用這個方法,絕對不會責備,很有效。他的學生都知道老師的脾氣,老師今天不說話、不吃飯,準有事情。這就是他現身說法,教我們什麼叫放下。放下不是不負責任,放下是要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是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那個妄想,妄想是你放不下,絕對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在這上下功夫,只在執著、分別上下功夫。執著要盡量減輕,分別愈少愈好,能不分別盡量不要分別,能不執著盡量不執著,這叫佛法。我們現在搞得很清楚,無論學什麼東西,只要有執著,世間法,不是佛法;只要沒有執著,那就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真正不執著,法法皆是佛法;有執著,念《華嚴經》也不是佛法,世間法。近代太虛法師提倡五乘佛法,那可以說有執著也是佛法,什麼佛法?世間佛法,不是出世間。現在人講得很時髦,人間佛法,只是人道的佛法,天都上不去。而佛法的標準是要脫離六道輪迴,所以講三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出六道了,這才叫真正佛法。

  那我們念佛,念佛真正往生那你是得到佛法;念佛還不能往生,還是世間法。這樁事情,前清慈雲灌頂法師講得非常清楚,他老人家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後面給我們講念佛一百種果報,不同的結果,第一條他就講阿鼻地獄,第一百條究竟成佛。我在年輕的時候剛剛接觸,我看到這個就很納悶,念佛是好事情,縱然不能往生,也不至於墮阿鼻地獄,那個佛怎麼念的?我就拿著經本去問老師李炳南老居士。老師一看到,這個重要,這是大事,我不跟你講,我在講經的時候跟大眾講。你念佛,如果你有瞋恚、有貪婪、有愚痴、有嫉妒、有傲慢,你怎麼能往生?還是要墮阿鼻地獄。只是阿賴耶識裡種幾個念佛的種子而已,你還是要受業力果報。你只是念佛,你沒有依教奉行,那有什麼用處?這道理我們才搞清楚。

  所以自己要成就,真的想成就不能不從《弟子規》下手。要學弟子規,一定要到湯池去看,你才曉得那是怎麼個學法。你不到那裡去,你看書,沒有法子體會,講得再好,講得再清楚,你都體會不到,為什麼?你沒有見過。見過的不是一個人學,不是一家人學,一個地區的人統統學,這不一樣。那個地區假如他們學的是三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那就完全不一樣。那比現在要好很多倍!你們去看過,我說這個話你們能體會,沒有去看過,我說這些話你還是不懂,你不能體會。

  所以學習的氛圍非常重要,我們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這個很重要。所以古時候的社會你就可想而知,湯池在古時候社會,那只是幾分之幾,然後古人那個做人,人很樂;現在做人,人好苦!不苦,他怎麼會自殺?你看現在傳媒報導的,哪一天沒有自殺的,他為什麼要自殺?不想活了,那就說是活了不如死,所以才想自殺。現在自殺年齡降低,小學生都自殺,你從這裡細心去觀察,現在的社會到底出了些什麼毛病?然後你再想想湯恩比的話,要拯救這個社會,他說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更具體的說出來,孔孟學說的《弟子規》,大乘佛法裡面的《十善業道》就行,就能自度,就能度他。這個根紮穩,然後大乘教裡頭,隨便修哪個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你只選定一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這一生就能作佛、作菩薩,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你沒有這個根,那就不行,像植物一樣沒有根它活不了。你鋸一棵大樹,放在你家院子裡,你種下去,它沒有根,幾天就枯死了,所以它要有根。

  在家居士紮三個根,出家的同學紮四個根,沒有一個不成就!自己解脫了,得自在了,就能幫助人,以身作則。像湯池那些老師,老師們自己做到,自然就幫助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看他們怎麼過日子,看他們怎麼工作,看他們怎樣待人接物,那就叫化人。教化眾生不是用言語,身教,我做給你看。佛、菩薩、阿羅漢教化眾生能感動人,也是身教,言教是補助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身教。所以經上常講「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給人看,人家看到之後向你請教,那你就跟他說,叫演說,先演後說。主動教化人也是演教,你看看我們佛門裡的術語「弘宗演教」,宗是宗旨,宗旨是什麼?一心,禪門性宗,一心是宗。弘宗演教,教是教下,禪宗以外九個宗都叫教下,教下怎樣去幫助別人?是要表演。我們念佛淨土宗也是表演,淨土宗念佛堂,念佛是表演出來了,老實在那邊繞佛念佛表演出來。但是除了這個之外,生活沒有表演,工作上沒有表演,差這一大截,為什麼這樣?持戒念佛,把持戒疏忽了,只念佛,持戒沒有。

  你要曉得《弟子規》是戒律,我講過很多次,是根本的戒律,基礎的戒律,《感應篇》是戒律,有這個基礎,十善業道的戒律自然就圓滿。你生活上是持戒,念佛堂裡面念佛,這就會感動人。不但你感動人,你也能感動許多無形的眾生,自度而後度他,這就對了。而自己持戒念佛,諸位要曉得,持戒的人心清淨,為什麼?他不生煩惱。對待一切眾生,他行善、他造惡,不會心浮氣躁。遵守普賢菩薩的教誨看到眾生心行不善,那用什麼方法對他?恆順眾生,用恆順來影響他。他迷得很重,煩惱習氣很重,你不能說他,你說他,他不承認,所以說恆順眾生。如果看到這個眾生心行非常善良,普賢菩薩教你隨喜,隨喜功德,隨喜什麼?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他做的善事、好事幫助他,隨喜功德。

  我們佛陀教育協會,這是個遵守世尊教誨的場所,在這個地方我們每天研究經教,在這邊上課!我們的目標是希望這個地方每天能夠有六個小時講經。所以我還希望有年輕的法師、年輕的居士,我們一起來學習,每天我講兩個小時,另外四個小時大家來分配。我也沒有什麼很高的期望,我希望我們能有十個人,大家在一起學習、在一起修行,每天我們輪流來講經,希望這個道場一天有六個小時。六個小時講經,八個小時念佛,這叫標準道場,真修淨土,真幹!解行相應,解門是學經教,行門是老實念佛,其他的活動統統沒有,沒有法會,沒有一般所說的佛事。我們這邊佛事就是講經、念佛,這是佛事,長時間在這裡薰修,他怎麼會不成就!

  基本這三樣東西是一定要做到,標準道場。真正可以做到六和敬,做到六和敬,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那這個道場是真的道場,不是假的。到這個道場來做義工的,那就是普賢菩薩行願裡面隨喜功德,到這邊是成就功德的。來修學的是隨喜功德,來照顧大眾的,發心照顧大眾的也是隨喜功德,出錢、出力統統都是隨喜功德。你在這個地方會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論語》裡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在這裡學經教、在這裡念佛統統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不亦樂乎,這叫真修、真幹。

  希望從我們這個道場做起,我們來帶頭,其他道場都能像這樣,佛法就興旺起來,正法又出現,就不是末法,正法出現。佛講的正法、像法、末法,佛法哪分這三段,那佛說這是人心。人如果真正照釋迦牟尼佛方式去做就是正法,不照這個去做就是像法;完全違背,就是戒律沒有了,只是研究經教、念佛,三皈五戒十善都不要,那就是末法。這要懂,這不可以不知道。功夫到一定的程度,我們講念佛,念佛第一個階段功夫成片,說老實話,只要自己肯幹,每個人都能成就。

  功夫成片是得清淨心,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從事哪種行業,你事情照做不礙事,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情照做,心裡面是阿彌陀佛。有同修問,那心裡阿彌陀佛還能做事嗎?我舉個例子,你們仔細去想,過去我住台灣,有一年過年一位老居士(老太太)到我道場來拜年,就跟我談到,她說法師,我現在一切都放下,只有一樁事情放不下,除這樁事情統統放下。我說哪樁?孫子,她疼愛她的孫子,孫子放不下。那我要問你她心裡頭念念是孫子,有沒有妨害她的工作?有沒有妨害她的生活?沒妨害。並沒有掛在口裡頭孫子、孫子,她不是念孫子,她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心裡想孫子,一有事情馬上想到孫子,佛都忘記了,是這麼回事情。

  所以我就告訴她,妳心裡頭的孫子,能夠把他換成阿彌陀佛,妳就成功。怎麼?阿彌陀佛是我的孫子,我的孫子就是阿彌陀佛,你肯定往生;如果換不過來,換不過來你功夫不得力。這就是她心裡頭真有,口裡頭沒有沒關係,她心裡頭真有,那叫功夫成片。她對她孫子是功夫成片,對佛號沒有。從這例子你想什麼叫功夫成片,你就懂得,心上真有,不一定在形式上、不一定在口上,心上真有。我相信,她是沒跟我講,她晚上作夢常常夢孫子,她沒有夢到阿彌陀佛。

  所以功夫成片決定得生,生凡聖同居土。我們淨宗常講「打成一片」,功夫打成一片就是這麼個境界,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雖然話這麼說,還是要把世緣放下,這是我常常講的,名聞利養要放下、是非人我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弘一大師五欲六塵放下,所以他生活才那麼自在、那麼瀟灑,一點執著都沒有;貪瞋痴慢要放下。這十六個字是我們念佛人最嚴重的障礙,只要把這個去掉,我們念佛功夫,不說很高,功夫成片決定做得到。功夫成片也有上中下三品,上三品的自在往生,叫了生死,你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去得成,想在這個世界上再多住幾年不礙事。世界上多住幾年不是留戀這個世間,留戀這個世間你去不成,為什麼?你沒有放下。不是留戀,那什麼理由住在這個世間?有人聽你的,你還可以教他,所謂佛度有緣人。有緣,有人喜歡聽你的,你教他,他聽,那你就不能走,你總要多帶幾個人去;沒有緣趕快去。沒有緣什麼?沒人喜歡聽你的,你講別人不聽,那就趕快去,自在!所以這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不是難事,不必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太高了,那不容易做到。

  曉得凡聖同居土上三品就自在往生,真正搞明白了,這才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他都叫雞毛蒜皮不值得一提。這一了百了,無量劫來想出六道出不去,這一生機會要抓到。你要不把握這個機會,你一輪迴又要無量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佛法難聞。你想想看你縱然得人身,你來生還有這個機會能聽得到嗎?所以堅定信心、堅定決心我這一生就要成就。基礎紮穩,我只要依一部經。哪部經最殊勝?《阿彌陀經》。十幾年前我住在美國,有個同修來問我:法師,如果《大藏經》這麼多,讓你選一部,你選哪一部?我說我選《阿彌陀經要解》。最喜歡的一部經,真的是精華,簡單扼要。我那個時候發心是要一生講這個經,以後遇到黃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勸我弘揚《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內容非常豐富,對淨土的介紹很詳細,對於初學淨土是最好的一部經典。所以我講了十一遍,最後一遍沒講完,前面十遍都講完。《華嚴經》過去講一半就停止,這是第二次講,是韓館長韓鍈在臨終之前幾天一再要求,希望我把《華嚴經》講圓滿,留一套錄相帶給後人做參考,我答應她。

  《華嚴》,彭際清居士說得好,是大本《無量壽經》,他是念佛往生的;《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是一部經,沒錯,說得是好。《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是《無量壽經》的細講,這個我們要懂得。最簡單、最扼要的是《彌陀經要解》,它的內容跟《華嚴》沒有兩樣。喜歡簡單扼要的,你就選這個;你要喜歡很詳細的,那你就選擇《華嚴》,真的是最詳細。《華嚴》真的是明白了,所有經教全明白,真叫一經通一切經通。那其他經教一經通也一切經通,但是要見性才行,不見性你通不了,見性就通了。《華嚴》不要見性也通,解悟不是證悟,因為它講得非常詳細。這些道理都要懂,真正得一念這個重要。

  《彌陀經》教我們念佛,念佛要念到什麼樣程度?一心不亂。所以一心,古人講有三個等級,最高的叫理一心,那是明心見性,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他不是凡聖土,也不是方便土,理一心不亂。第二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得禪定,他生方便有餘土。真正講帶業往生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的條件功夫成片就行。功夫成片就是一心念佛,心裡除了佛之外,真的沒有別的東西。你別的所謂世緣都放下了,只有一句佛號,那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萬修萬人去。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沒有別的原因,這個世間沒放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不是財產沒放下,就是名利沒有放下,就是親情沒放下,所以耽誤了。統統放下,你怎麼會不往生!放下很重要。

  前面第十七段,我們念的「大願宿成」,我們的大願實在講就是往生淨土。往生淨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的,就是「無上大菩提心」。因為我們在《無量壽經》裡念的,《無量壽經》往生淨土是兩個條件,「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說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只有兩句話。那我們看到很多老阿婆、老阿公,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瑞相希有。好像他沒有發菩提心,他只一向專念,那怎麼能往生?蕅益大師講得好,你一心一意想生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想想有道理,蕅益大師真講得好。無上菩提心,要用我們現在換句話來講,就是無上的智慧,沒有比這更高的智慧。你不能瞧不起老太婆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她的智慧是最高的,不是最高的,怎麼能見到佛!怎麼能到極樂世界!所以這一念太重要,你什麼經教都不懂,什麼經你也沒念過、也沒聽過,真正一心一意想見阿彌陀佛、想生極樂世界,最高智慧,無比的智慧。學了很多經教,求往生的心若有若無,看到世間名聞利養還在貪戀,不能跟那個老太婆比,不能比,差遠了。她學的是無上菩提,無上大法;你學的是人間佛法,人間佛法出不了六道,那怎麼會一樣?

  我們在此地看菩薩大願宿成,宿成什麼?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何以見得?古德曾經講過「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你說是不是宿成!是不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歸自性。自性像大海一樣,無論是大江、大河、小溪,水全部都流入大海,都會歸在大海,所以大海裡頭應有盡有。這大海是什麼?大海是我們心性,性海、心海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一切諸佛如來是它現的,一切諸佛剎土也是它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萬法歸一了。

  昨天答問題,有個問題說我講經的時候,講到其他宗教,怎麼能跟佛教會通?歸一就會通。我們說淨土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那我們講基督教唯心天堂、自性耶穌,我們講回教唯心天園、自性安拉。那有什麼差別?你要造作罪業墮到阿鼻地獄,阿鼻地獄裡有鬼王,唯心地獄,自性鬼王,都沒有離開。那再問你:阿鼻地獄是不是真有?告訴你,你有分別執著就有,沒有分別執著就沒有。還不要分別,執著沒有就沒有了,執著沒有六道就沒有,就證阿羅漢果。你有執著那肯定就有,為什麼?它從執著裡變現出來,六道是從執著變現出來,有執著就有六道,自作自受。沒有執著,六道沒有了;沒有妄想、分別,十法界沒有了;統統沒有了,沒有,一真法界。極樂、華藏都是一真法界。

  六祖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圓滿的。這個東西是不好懂,千變萬化本自具足。我倒想到一個東西,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玩過?叫萬花筒。用三片玻璃做個小圓筒,裡面有顏色的紙片,你放一些在裡面,然後你轉轉看,轉轉它裡面組成很多很美的圖案,你一天轉到晚,你轉到一年沒有一個相同的。自性什麼東西它具足,這就好像什麼?三界六道你在這裡面打滾,就像萬花筒一樣,有很美的,也有不好看的。六道說實在的,六道都在萬花筒裡頭,不過萬花筒裡面,那裡面的色彩好的不多,不好看的很多,就是這樣的。其實六道裡頭有善惡,四聖法界裡面善惡沒有了,有淨,他們是清淨的,沒有善惡。染裡頭有善惡,所以六凡是染,四聖是清淨,染淨一對。染裡面有善惡,三善道是善,三惡道是惡,有善惡,這說什麼?你愈迷愈深。其實全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的相虛妄的,十法界的相也是虛妄的。離開虛妄才能回到一真,真正證得一真才曉得真妄不二,入不二法門,那才真正的叫大自在、大解脫。

  這段經文裡面給我們講大願,四弘誓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是我們自性裡頭性德的流露。只要放下少許,不要多,放下一點點的執著,這個性德就現前。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千言萬語,應身示現,教什麼?就是教一切眾生看破放下而已。學與不學不重要,你看看很多念佛往生人,佔決定大多數是一些貧窮,生活很困苦的老婆婆、老公公。他們聽說極樂世界好,因為自己生活一生太苦了,希望有個好的環境,聽說這麼好,拼命念佛,他什麼也不懂。就像諦閑老和尚給鍋漏匠的教法一樣,鍋漏匠一生太苦了,命苦!一天好日子都沒有過過。所以諦閑法師教他一句。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想出家,看到諦閑法師出家,他也想出家。諦閑法師念過書,會講經。他年歲差不多將近四十歲,學認識字困難,就連學敲打唱念他都不會,人很笨,那這樣出家住在寺廟裡,沒人瞧得起你。諦閑法師很聰明,給他剃了頭,放在鄉下一個小廟,破廟沒有人住的,找這麼個地方叫他一個人住。就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他會念。你就一直念下去,天天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這個真好,沒有壓力,念累了就去睡覺去,睡醒了就接著再念,三年成功,站著往生。這種人好教,他沒有妄念,真的是一心念佛。諦老先傳他的時候告訴他,你好好念以後準有好處。實際上他也不曉得什麼好處,果然得到最殊勝的好處。所以諦老讚歎他,你的成就,講經說法、弘宗研教的這些大德比不上你,叢林的方丈主席比不上你。這話是真話,句句都是真話。三年時間不長,人家就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什麼原因?一生苦吃盡了,他知苦。那我們這世間人不知道世間苦,所以那個心發不起來;吃盡苦頭的人,教他有個地方沒有苦的,他怎麼會不去!道理在此地。

  佛陀給我們示現,示現叫我們吃苦,他老人家走的時候丟了兩句話給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多重要,你要想成就,你要持戒、你要吃苦,為什麼?吃苦,對人間沒有留戀,真放下了。不能持戒,又不能吃苦,那怎麼辦?來生再來吧!這一生不行。可是這來生很長,來生你不曉得到哪一道去了,來生不容易聞到佛法,這麻煩大!所以世尊這句話就重要了,以苦為師,你要能吃得了苦,你對這個世間才沒有留戀。所以住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他往往就貪戀這個地方,這不錯!用不著,極樂世界不知道是真有、是假有?疑心就生起來。所以要住在個破廟裡面,生活很清苦,道心就起來;一富裕、一享受,道心就沒有了。佛陀真有先見之明,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不聽話。「積財喪道」,這句話大小乘經裡面佛說很多次,常常講。所以真修行,真想脫離六道,不管是在家出家最好不要有財富,有財富你就去不了。為什麼?你財富不曉得怎麼用法,還沒有處理妥當,阿彌陀佛來接引,就是感應那一剎那,時間很短,剎那之間那個感應,一個念頭錯了,阿彌陀佛就不見了,再想他來不容易了。為什麼?再想他來是妄想不是真心,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妄心不起感應,這個要曉得。

  自己既然大願宿成,那我們的希望是真有,可能性很大,不要自暴自棄,真的,要真正下決心,我這一生成就。物質生活得過且過,決定不求享受,最低的標準是什麼?我這個體力能受得了就行了。所以飲食衛生,不要吃出病出來,少吃,不要貪,沒有貪心。從日常生活裡訓練除去貪、除去瞋、除去痴、不疑惑,這些是什麼?這些講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基本功。基本功夫你都有了,再發願、再念佛,你說怎麼會不成就!

  佛法在世間,緣分,這個話佛講得太多了,「佛法因緣生」。緣,不結世緣,只結法緣,這重要,與一切人有緣往來,就要把淨土介紹給他,就要把人生的苦介紹給他。你現在是有富貴,你在享受,你有沒有看到富貴人家一旦丟掉了,後果怎麼樣?佛說「財富是五家共有」,你能保得住嗎?尤其現在災難太多,這五家,火會燒掉,水會淹沒你,盜賊會奪取你,敗家子會把你的財產全部散光;現在所謂是天然的災害,地震、海嘯、戰爭、人禍在所不免,所以不是自己的。相信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不求了,只求生活能過得去,比什麼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自然性德裡面的福報會現前,龍天善神擁護你,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所求得的,用盡心機求得的,是你命裡所有的,無論用什麼心機,絕對不會在你命裡所有的再加一點點,不可能。你命裡有的,閻羅王、天神也不能把它拿去一點點,不可能的。命裡有,從哪裡來的?是你修的,你前世修的。前世修,這一生又修,財怎麼修法?布施,財布施就是修。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決定不要保留,那就完全正確。你能這樣做,到晚年你的財用沒有止境,為什麼?太多。過去生中有財庫,這一生又拼命在修,那還得了!法布施長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昨天有個同修從加拿大來的,那邊我一個老朋友陳風子,還在,他今年九十六歲,去年還登泰山,到中國來旅遊的時候,他到泰山最高峰。這是個藝術家,印章刻得真好,我有幾個圖章是他刻的,我們淨宗學會,「淨宗學會之璽」,那六個字他刻的,刻得非常好。心地清淨,一生的興趣就是搞這個東西,刻印、寫字就搞這個。生活是知足常樂,晚年這麼多年,幾十年在外國他就靠刻印章,他的印章是價錢很高,靠這個生活就夠了。我沒有想到九十六歲,他們告訴我,最近他又考取駕照,希有!九十六歲自己還開車,政府給他駕照,可見得他身體體力真好。如果體力不好,人家不會給駕照給他,很難得。怎麼養生的?就是養心。心地清淨、安詳、不浮躁,飲食起居有規律,健康長壽,他住在溫哥華。所以相信大願宿成,那我們相信有願必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