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0八卷)  2007/2/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因陀羅網三昧」,第二首偈:

  【彼一塵內眾多剎。或有有佛或無佛。或有雜染或清淨。或有廣大或狹小。】

  因陀羅網是比喻,在前面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在這首偈裡面給我們說明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就是現代我們世間所講的科學。佛經裡面概略的來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了五個大科目。這五個大科目,第一個是倫理,第二個是道德,第三個是因果,第四個是哲學,第五個是科學。這段講的是科學,講的是宇宙,宇宙無限大跟無量小,全都給我們說出來。無量大是現在所謂的宏觀世界,太空物理;無量小是量子力學,微觀世界。『一塵』就是今天所講的量子力學,物質裡面最小的,一微塵,科學的術語稱之為原子、粒子,現在發現比粒子還要小的,夸克。夸克是不是還能分,現在不知道,這世間科學不斷在進步,誰都不敢下定論。

  佛經裡面講微塵,這是最小的物質,不能再分了。這最小物質裡面有世界,你看『彼一塵內』能現無量無邊的剎土,剎土是大世界,在前面也都跟諸位報告過,在第一首裡頭報告過了。這個「剎」不是講的小世界,我們講一尊佛的教化區。其實每一尊佛的教區,雖然都稱一佛剎,大小不一樣,真的像第四句裡面講,『或有廣大或狹小』。我們娑婆世界要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相比,極樂世界就是廣大,我們娑婆世界就狹小,沒法子比;華藏世界也是廣大。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一般來說是眾生福報不一樣。福報何以不一樣?在中國古老的諺語裡頭有所謂「量大福大」。由此可知,大小沒有一定。如果這個世界的居民能夠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心量都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佛土就廣大。如果心量狹小,我們常講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是損人利己,這心量很小,你居住的國土就很狹小。我們地球上的人心量不大,所以地球在太空當中是個小星球,不是很大的。太陽比我們地球就大得太多,要大一百多萬倍。但是那是個火球,火球裡頭有沒有眾生能生存?像我們這樣的眾生在那邊不能生存,可是有一類的眾生適合於居住在那個地區,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我們佛經裡面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過去太空人登陸月球時,就有兩個人來問我,我們以後還要不要念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月亮裡沒有人。是的,月亮裡頭沒有像我們這一類的人,可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我們不可以說那裡沒有。是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另一個維次空間裡頭他住在那裡,我們不知道。所以,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還要照念。科學在我們地球上,現前的階段還沒有達到高水平,這個連科學家也知道。將來要有長足的進步,或者能發現月球裡面有眾生,太陽裡面也有眾生,圍繞著太陽旋轉,太陽系裡面很多小星球,還是有眾生居住。

  我們學佛的人從這些理論上推測,應該是這樣的。為什麼?這些星球是屬於依報,依報從哪裡來的?依報從正報變現出來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不同維次空間這個現象,科學家現在已經很清楚,已經承認,確實有!可是空間怎麼突破,現在還做不到。如果能突破,我們的眼界就擴大,從前看不到的東西,現在也能看得見。佛法,還有些宗教,他們可以突破,用什麼方法突破?用禪定,心地清淨就能突破。微塵裡面的剎土,那要很深的禪定,像我們前面所讀過的,普賢菩薩能契入,普賢菩薩的禪定就高了。

  在大乘教裡面,普賢菩薩是一個大的類別,眾多的普賢菩薩,程度差別不一樣。以《華嚴經》來說,五十一個位次,如果修普賢行,這五十一個位次都稱為普賢菩薩,這個道理要懂。十信位的普賢菩薩,十住位的普賢菩薩,十地位的普賢菩薩,定功差別就太大了。經裡面告訴我們,普賢菩薩又有三個說法,有當位的普賢菩薩,有位前的普賢菩薩,有位後的普賢菩薩。當位是什麼?當位是等覺,位前就是等覺之位以前的,像我們剛才講的,從初信位到十地位,這五十個階級都是等覺之前的。等覺之後的普賢菩薩,那成佛了。這些事實真相都得搞清楚。

  修普賢行的等覺菩薩,實際上哪個等覺菩薩不修普賢行?他有能力入微塵世界。前面說過,微塵世界裡面還有微塵,微塵世界跟外面世界沒有兩樣,不可思議,無法想像。那我們要問,微塵世界裡面有沒有我們地球?有沒有我們太陽系?有!微塵世界裡有沒有我們的身?有沒有我們大眾?肯定也有;我們這個身在宇宙之間無量無邊,是不是?是的,沒錯。可是無量無邊我們的身,我們起心動念統統起感應,我們出生,每個世界裡面都有我們出生;我們如果這個身死了,滅掉了,每個世界也是這樣,一樣的情形。你怎麼想法?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在經教裡面答覆你,法性法爾如是。法性自自然然它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理由,這叫事實真相。《般若經》上稱之「諸法實相」,有科學。哲學是智慧。

  所以佛經的教育非常圓滿,這些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認識;不認識,你學佛就搞迷信。你一定要曉得佛法是教育,我常常講,什麼教育?究竟圓滿的教育。我上面還加一句,佛陀對於九法界眾生究竟圓滿的教育,學佛是在接受圓滿教育的。這個觀念確定了,我們學佛就沒有走偏差,不會走上錯路。這個教育是每一個人都應當要學習的,為什麼?佛說得很好,你本來是佛,你現在迷了,一念不覺,受教育的目的幹什麼?回歸到你自己本來是佛,這個教育目的在此地,這叫究竟圓滿。

  我們世間教育,譬如中國自古我們的傳統教育,我們傳統教育目的在哪裡?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父子的親愛在這一生當中永遠保持,不會變質,這是中國教育的目的。所以中國教育是親愛的教育,父子有親。現代的社會迫切需要,為什麼?父子親愛沒有了,父子對立,父子當中產生矛盾,發生衝突了。這些現象古聖先賢都看到,都明白了,所以才搞教育。希望接受到教育,你能夠明白做人的道理,父子親愛是天性,要懂得天性的道理。這個天性道理要綿延下去,還要把它擴張,擴張到你愛家庭,愛你的族群,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最後擴展到愛一切眾生。這是中國五千年傳統的教育,但是沒有叫你回歸自性,沒有回歸自性就不圓滿。回歸自性,本來是佛,這到究竟圓滿。

  我們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人家問我們學佛,我們能答得出來,能講得明白。然後佛教育要不要學?不能不學。哲學、科學要學,哲學、科學在佛教育,排的順序排到最後,倫理道德排在最先。這個排列順序用意在哪裡?用意在世界永久的安定和平,這都是現代社會當前迫切需要的。這麼好的教育沒有人知道,而把佛教誤會成為迷信的宗教,不敢碰它,你看多可惜!我們很幸運遇到了,尤其是搞清楚、搞明白了,要幫助這個社會,幫助大眾,先要自己學好。自己學好了給社會大眾做個樣子,他看看這個不錯,是很好,於是學習的興趣就能生起來;如果看到學佛的人各個還像迷信的樣子,興趣就沒有了,就提不起來。這就是說自度而後才能度人,「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這個話是佛說的。

  所以首先在現在告訴我們,一微塵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佛剎。現在科學家發現一微塵,但是一微塵裡面還有眾多剎,沒有發現。對於一微塵的現象,科學家所說的跟佛經所講的很接近。

  第二句告訴我們,這些佛剎裡面或者『有佛』,或者『無佛』,「無佛」就是眾生。佛跟眾生是一體的兩面,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一體兩面。一念覺,眾生成佛;一念迷,佛變成眾生,這個《華嚴經》上講得很多。「無佛」就是這一個地區,我們說這個星球上的眾生,都迷了,沒有覺悟的。一念覺悟的這些佛來不來幫助他?來,雖來,迷惑的眾生不認識佛。佛認識眾生,眾生不認識佛,眾生看到佛菩薩也是眾生,他不以為他是佛菩薩。所以在相上講看不到。

  可是我們學了佛之後,對於大乘教稍稍能夠契入一點,我們慢慢就會發現,發現什麼?發現這個世間有佛,這是真的,一點不假,而且非常有趣。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的,本來確實是佛。那現在是不是佛?當然是佛,他本來是佛。現在變成什麼?全都變成一念不覺的佛,要靠佛菩薩來幫助,幫助他覺悟。只要有一個人覺悟,就會帶動一批人覺悟,會帶動很多人覺悟。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二千五百年前,我們照外國人說法,中國人說法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示現什麼?示現一念覺悟。怎麼覺的不能不知道,覺悟的祕訣你要知道,你要把它抓住,你走這個方向,你肯定覺悟。覺悟的祕訣是什麼?放下!放下你就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從開始覺悟到證得究竟圓滿,沒有別的方法,就這個方法。

  你看釋迦牟尼佛怕我們不相信,實在他講很容易就能講出來,示現給我們看,示現給我們看不相信,沒有人會接受。如果他示現一放下,智慧、神通、德相全部現前,我們一般人看到會怎麼想法?他不是普通人,他是神,我們做不到,不願意接受。那怎麼辦?一定要示現跟我們一樣,凡夫俗子,示現去修行,然後再示現開悟證果,這個大家相信了。所以他還要走這個路子,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來投胎,就跟一般業報受生沒有兩樣。實際上他不是業報,他是乘願再來,是看這個地方眾生緣成熟了,必須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手段,要幫助眾生覺悟。

  出生在貴族,在王宮,世間人所追求的是榮華富貴,榮華富貴到頂端就是做國王,他示現在國王家裡。這就是一般人夢寐所希求的,他全得到了,你們都在求。他得到之後怎樣?把它捨掉,放下,不要了。讓你去想,每個人都想做國王,為什麼他得到王位之後他把它捨掉?一定有比國王更殊勝的東西,要不然他為什麼會捨掉?這就叫我們思考,他在那裡出題目,叫我們去想。王位連帶著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榮華富貴到極處,對於人生來說不是真實的,談不上價值與意義。為什麼?因為世間無常,你保不住。

  中國人講「三不朽」,知道人在世間是無常的,希望什麼?歷史上留名,立功、立德、立言,將來寫在歷史上,傳到後世。你看看想盡方法希望自己死了以後留名於後世,流芳百世。可是你要曉得,地球有成住壞空,地球哪一天壞掉,變成空了,沒有了,歷史還能存在嗎?還是佛說得好,說了真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曉得這個事實,就不再做這個打算,留名也是空的,也是一場空。滄海桑田,不只滄海桑田,成住壞空。什麼是真的?提升靈性是真的。提升靈性靠什麼?純淨純善。為什麼?清淨、善良是性德,你好好養你的性德,這個帶得去,這個真的是不生不滅,萬古長存。

  六祖大師這是在中國的示現,徹悟之後他明白了,他說「何期自性」,這句話用現代的話說,沒有想到我的自性「本自清淨」,本來一點沒有染污;沒有想到我的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滅。身有生滅,現在外國人講靈魂不生滅,那不是本性,那比六祖差遠了。靈性不生不滅,我們今天講法性,講法身。又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重要。我們今天要求,現在人求財富、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沒有想到這些東西自性裡統統具足。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自性裡面有無量的德能,自性裡面有無量的相好。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前?自性裡的福報被你的貪心障礙了,你有貪心,你有吝嗇,你自性裡面無量無邊的福報,佛經講的相好,都沒有了,障住了。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是被愚痴煩惱障礙住,我們的貪瞋痴慢疑把性德全障了。你要把這些煩惱放下,你自性裡面的圓滿具足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

  又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現在無論是學道,無論是求學,心不定,我們常講心浮氣躁,定不下來,沒想到自性本來是定的。經教裡面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你本來是定的。最後說了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變虛空法界,依正莊嚴,你自性變的。這是六祖開悟的時候說這五句話。這一悟,就有佛了,在中國就有佛了,釋迦牟尼佛的示現,在印度就有佛了。

  你看示現的形狀不一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出現那個時代,印度可以說是文化水平達到登峰造極,最盛的一個時代。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當時的宗教學派經上講了九十六種,比我們中國先秦諸子多得多。在中國學術,先秦諸子是達到黃金時代,孔子、孟子、老莊那個時代。各家學派都出來了,所以學術的風氣非常之盛,大家都求學。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求學,學了十二年,十九歲開始出去學,到三十歲,學了十二年。那麼你要想到他是王子的身分,貴族身分,又聰明、又好學,我們就相信印度當時九十六種學派那些高人他都接觸到,他都向他們請教過、學過。學了最後怎麼樣?解決不了問題。釋迦牟尼佛提出什麼問題?生死的問題,生老病死苦的問題解決不了。

  所以,他給我們表演,把這個學放棄掉,到恆河邊上菩提樹下,萬緣放下,入定了。這一放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一放下就開悟。他放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學的東西都不要了,全放下了,這一放下開悟了。要知道所學的那些東西在佛教裡頭叫做所知障,學那些東西都造成障礙,把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礙住。放下,一放下,自性裡面的智慧透出來,自性的智慧、自性的德能、自性的相好全透出來。這一透出來之後,疑惑化解了,問題的答案全出來了,則開始教學。

  這一教就四十九年。大家要曉得,沒有教科書,沒有書本,沒有教材,也不需要預備,對一個人、兩個人教他,對幾百人、幾千人也是教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真正的學問、德能、相好怎麼成就的?放下成就的,不是十二年到處參學成就的,我們要懂得這個啟示。要相信六祖大師的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佛在示現,在印度做那種示現,在中國做另外一種示現,意義都很深。

  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學佛慢慢多了,都在經教裡下功夫,不開悟。都自己認為很了不起,經教通達了,讀多少東西,不開悟。能大師的示現,不認識字,沒有學過,一放下全開悟了,全悟了。你想想看,這是我們最明顯你能夠體會的,兩尊佛,惠能大師開悟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完全相同,沒有兩樣。你說釋迦牟尼佛是古佛再來,惠能大師也是古佛再來,來度眾生的,來表演的,教給我們,原來這個事情是要放下的!

  我們天天在學,我現在每天讀經還是三、四個小時,放下沒有?放下了。放下為什麼還讀?讀而無讀,無讀而讀,就放下了,要明白這個道理。讀,是跟諸佛菩薩、是跟祖師大德做朋友,看他們東西就是跟他們聊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雖然聊天,痕跡都不著,這叫放下。讀經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這是什麼?這是提升自己。如果一著相,就錯了。讀經如是,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如是,工作如是,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如是,這叫法喜充滿,這叫不亦悅乎。無論是讀經,無論是工作,乃至於穿衣吃飯,沒有一樁不是法喜充滿,沒有一樁不是跟自性相應。跟自性相應就是跟法性相應,就是跟清淨寂滅相應。能有少分相應,你工作就不累,你沒有煩惱,再多的事情,心清淨,再多的事情,心裡沒事,這個受用可就大了。工作量再多,每樣事情都做得非常好,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心要記住,心是空的,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你要保持;相是有的,空有不二。所以佛家表法你看用法輪,用這個來代表,這代表的意思很好。法輪是圓,圓有個圓心,圓心在哪裡?圓心肯定有,你找不到,是個抽象的概念,肯定是有,但是找不到。所以說空,空不是無,它是有,它起作用的時候是外面的圓周,圓周代表事,圓心代表理;圓周代表相,圓心代表性。所以心要空,空就有靈,靈就是智慧;心不能有,心有,靈就變成煩惱。所以心要常常保持清淨,保持沒有事情。這個很難,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怎麼能放下?可是你要曉得,你要想智慧,你要想健康長壽,你一定要放下。永遠保持心地空靈,你就想到圓心,可不能有一點東西,有一點東西心就壞了。

  阿羅漢以上心都是空靈,但是阿羅漢還不是真空,到菩薩就接近真空。事相上雖然再多、再複雜,心上沒有,那就是放下,那就真徹底放下。事礙不礙?不礙事。我們為苦難眾生,那要緣,這一定要認識清楚。眾生的緣有沒有成熟?眾生的福報有沒有成熟?他沒有福報,他應該要受罪的時候,佛菩薩也看著讓他受罪,果報!他造這些惡業,他一定要受果報。希望他從受果報當中一下省悟過來,這是佛菩薩為咱們示現,這是教化眾生。

  所以,緣成熟的時候,佛陀的教學就興旺起來。緣沒有成熟,諸佛菩薩來得再多,是來得多,沒錯,他所現的相跟我們凡夫完全一樣,你怎麼看也看不出來。雖看不出來,他還是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我們常講保佑這個地區,加持這些苦難眾生,還是有,並不顯著。不顯著是什麼?眾生迷惑顛倒,諸佛菩薩付出是很多,但是眾生接受的太少了,我們用這個比喻來說。這是講有佛、無佛。此地經上講有佛、無佛是從相上說的,從理上說的,只有「有佛」,沒有「無佛」,從理上講的;從相上講,「或無佛」。

  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我們所處的這個地區,我要說個經驗的話與大家分享。你問我有沒有佛?有佛。怎樣認識佛?好學就認識佛,你不好學你就不認識佛。好學你就發現這個社會每一個人都是佛,為什麼?幫助我學習,成就我的學業,他怎麼不是佛?好學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是哪三個人?自己是一個,另外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善人在我們面前示現的樣樣都是善、都是美,我們想想,我有沒有?我要沒有,好好跟他學,他是個覺悟的人,我要向他學習,我也覺悟了。

  惡人在我們面前示現造種種惡業,我看到了,接觸了,趕緊想想我有沒有?如果有,要改。人很不容易知道自己過失,但是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失。所以佛給我們示現的,那是別人,我們很容易看到。他是我的鏡子,我看到他,不要去批評他,回過頭來趕快看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就學到了。如果我也有這個毛病,趕快改;沒有這個毛病,以後不能犯這個毛病。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的老師,善人給我啟示,惡人也給我啟示,所以善人是佛,惡人也是佛。那你一看全世界哪個不是佛?除我一個之外,全都是佛,你就見佛了。你能見到佛,你距離成佛就不遠了。

  從早晨起來,你所看到是家人,跟你住在一起的,你能不能看到那是佛?要記住古聖先賢一句話,「反求諸己」,這叫好學,你會看到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從人看起,看明白了,然後你再看大自然,大自然裡面看到動物,動物是畜生道,是我們的老師。你細心去觀察,牠給我們什麼啟示?然後你再看植物,花草樹木,然後再看山河大地。你能這樣去觀察,細心觀察,你就能見到法身,你才能夠得到佛菩薩的法喜,哪裡不是?你不善學,那就沒有法子,天天表演你不知道,你蒙在鼓裡頭。有佛、無佛我就跟諸位說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後面的兩句:

  【或有雜染或清淨。或有廣大或狹小。】

  這兩句是講依報的環境,前面一句「有佛、無佛」是講的正報,這是講依報。『雜染』、『清淨』,心淨則國土淨,雖然講的環境,跟心性決定脫不了關係。為什麼?心性是能現,外面的境界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你明白這個道理,「雜染」跟「清淨」就沒有了。為什麼?雜染是心性,清淨也是心性,回歸到心性裡面,染淨俱不可得,所以染淨不二。但是在事相上講,染淨有差別,理上是沒有差別,如果我們在事上能夠見到理,也就是說在相上見到性,這叫明心見性。佛陀教導我們,我們自己修行做功夫,確實就在這一著。

  清淨是四聖法界,我們講十法界,雜染是六道。諸位要知道,雜染裡頭有善有惡,善是雜染,六道裡頭有三善道;惡也有雜染,也是雜染,這裡面有三惡道。所以這裡頭有善惡。清淨裡頭沒有善惡,清淨我們講純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要懂得。譬如說中國童蒙讀本《三字經》裡面,「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是清淨,不是雜染。所以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那個善是純善。善惡的善是習性,習性是雜染,清淨是本性。但是有清淨,也有了染著,不嚴重,有了染著是他已經起心動念,但是這個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的相是清淨的。如果清淨也沒有,就是起心動念都沒有,那才叫真正回歸自性。所以有清淨,有本善,還是隔一層,見不到真性,為什麼?這是妄想,這裡頭雖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是個妄想,比六道凡夫高明太多了。

  也就是六道裡面有五種受,苦、樂、憂、喜、捨,清淨裡頭沒有苦樂憂喜。五受裡面的捨受,就是沒有苦樂憂喜。六道裡頭,捨受的時間短,所以是暫時的;在四聖法界,苦樂憂喜沒有了,捨受是長久的。長久的捨受就不叫做捨,叫什麼?叫三昧。清淨裡頭的受是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由此可知,正常的享受對六道,六道雜染就是不正常的享受,於是乎我們就要明白,苦樂憂喜都是不正常。

  然後我們再回味世尊給我們講的,「常生歡喜心」,那個歡喜是不是憂喜的喜?不是的,如果是憂喜的喜,那佛菩薩又回到六道裡去了,還比不上四聖法界的清淨。他那個喜是什麼?沒有苦樂憂喜捨,那叫真的喜。法性裡面有四淨德「常樂我淨」,這裡有樂,這個樂不是苦樂的樂,這個常不是斷常的常,我們一般講有常有斷,這不是的,它講淨不是染淨的淨。也就說它沒有對立,只要是有對立的都是不淨,這個不太容易體會。自性裡面東西沒有對立,所以自性,佛常常經教裡頭給我們講,叫不二法門,不二就是沒有對立。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是對立,我們講大,大一定跟小對立;講長,長一定跟短對立;講淨,淨一定跟染對立,所以起心動念都在對立的世界。對立就是現代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總是相對的,這個世界是相對的。那你就曉得,六道是相對的,十法界還是相對,超越十法界,相對就沒有了,入不二法門。你在相對裡面見到不二,這叫開悟,這叫證道,或者叫證果。果不是真的有個果,實在講你就是體會到性德。所以見性,明心見性,見性就是在一切現相上見到了不二。

  這樁事情《華嚴經》上叫做「不思議解脫法門」,不思議這句話非常重要。不思,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是屬於思,起心動念;議是言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宇宙的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真相,就在眼前。見性的人說了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句話如果我們用在釋迦牟尼佛的示現,完全相同。他老人家從十九歲到三十歲到處參學,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嗎?到菩提樹下一切放下,立刻開悟了,「得來全不費工夫」。六祖惠能大師是後面一句,他沒有前面參學,他沒去參過學,他真的就是「得來全不費工夫」,沒參學。

  這兩尊佛給我們的啟示你要能體會得到。世出世間法,放下最真實,不放下全是虛妄,放下最真實。世出世法裡面的真相,只要一放下,全都顯現出來了。古人詩句裡有句話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是什麼?法身。一一色,一一相,我們今天所說所有物質世界裡頭所顯示的,無有一法不是。然後你對於清淨、雜染完全明白了,心淨則佛土淨,心染則佛土染,境界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地球上災難很多,能不能化解?能,而且輕而易舉。為什麼?地球這個環境是隨著人心那種感應顯示出來的。如果地球上的居民心都變善,這個山河大地會恢復成過去古聖先賢文字裡面所描寫的那種真善美的世界。現在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你就曉得,現在人心起心動念是什麼?貪、瞋、痴、慢、疑、惡見全具足,這個世界怎麼能好?現在全世界幾乎每個人都意識到地球的病態非常嚴重,到處在喊環保,環保能有效嗎?我講經這麼多年說過很多次,環保沒有效。為什麼沒有效?環保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從根本上救,所以沒有效果。根本是什麼?根本是人心。根本怎麼救法?根本救法是在教育,所以還是中國古人有智慧,教學為先。唯有教育才能幫助人覺悟,他覺悟了自然就回頭,他回頭的時候,這個地區磁場馬上就有顯著的改變。磁場的改變就是山河大地的反應,你以善念頭給它,它的反應就是真善美。

  這個我們從江本勝博士水實驗裡面得到科學的證明。我看到報導,有不少人用這個理論去做實驗,不是用水,用盆栽,兩盆的盆栽都很好,同時培養出來的。給它放在房屋的兩邊,一邊以善意對它,另外一邊以瞋恨、討厭對它。結果幾天之後,善意對它的,花不謝,保持得很好;惡意對它的,花已經枯了,先枯,枯掉了。另外是用水果,像香蕉,從樹上剛剛摘下來,兩支香蕉,也用這個方法。善念的,那香蕉放一個星期沒有變壞;惡念的,已經變臭,不能吃了。我聽說還有用米飯、用饅頭,統統都明顯的呈現這個效果。從這些實驗當中就證明,山河大地這些物質我講是有機的,不是死的,活的。它能夠接收到人發給它的訊息,你給它善的訊息,它的回應非常美好;給它不善的,回應就不好,就這麼個道理。

  我們今天講求環保,大家沒有意識到這個層次,所以想什麼樣的方法都收不到效果。我們雖然天天在講,常常在講,可是現在收看我們電視網路的人還是很少,為什麼很少?他心理上有個障礙,這是宗教,這是一重障礙。另外一重障礙,他需要刺激,現在一般電視、網路上播出來的都是給人刺激,我們講經要心平氣和,他平靜不下來。好像吸毒,他已經上癮,沒有毒品刺激他就覺得很痛苦,靜不下來。有這麼兩種因素,所以收看講經教學的人就少了。雖然是少,對於環保還是有影響的。如果沒有這些人,善心的人,現在這個地球上的環境比現在還要差。一邊是染污的訊息,這一邊還有善心的訊息,收到調和的作用。我們善心人愈多,善的訊息愈強烈,對於地球上許多災難的化解是肯定有效果的。

  由此可知,我們為苦難眾生,為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有義務、我們有使命要學佛,要學習聖賢的教誨。這在佛法裡面,就是講的自度度他。我們自己不認真的學,還在敷衍塞責,不但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祖宗,對不起佛菩薩,更對不起現在在地球上生活的這些眾生。他跟我們屬於同一個時代,我們今天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不知道則情有可原,知道了就應當全心全力幫助大家。知道了就是覺悟的,覺悟有程度淺深不同,我們雖然比不上佛菩薩,比不上阿羅漢,但是比一般人來講,他們依舊還迷戀在醉生夢死,我們已經從這裡頭走出來,比那些人高明多了。

  怎樣幫助他們?一定要做出最好的榜樣,遠離雜染。遠離雜染我們就走向清淨,這個清淨雖然是染淨之淨,能救眼前燃眉之急。離開染污得清淨了,然後再提升一步到純淨,那要相當的功夫。這種功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生時間不是很長,能不能得到?我們相信只要好學,這一生當中是可以得到。但是好學是自己具備的條件,另外還有個緣分,緣分很重要。緣分就是好的學習環境、好的老師、好的同學,這三個條件要是具足,可以說沒有不成就的。成就有高下不同,這個高下之因則與宿世的善根有關係,與這一生我們所受的教育有關係。這都是我們現前應該努力的方向,成就自己,再成就別人。

  所以要了解,環境上的雜染、清淨悉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少分,不要說很多,體會到少分,我們會對於現前的生活環境感到滿意。為什麼?因為染污不在外面,染污在自心,我心清淨,我的環境清淨,我沒有辦法像佛菩薩那樣,但是我自己居住的小環境得清淨。你清淨了,你至少會感化你一家人;你一家清淨,你的家會感應到你的鄰居,你的四鄰會清淨,慢慢擴大。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讀古書,特別是讀到舜王的故事,當然在四千五百年前,人們純樸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可是那個煩惱習氣很重,舜的母親死了,父親娶了個繼母,繼母生了個弟弟。繼母愛她自己親生的兒子,對於前面夫人留下的兒子她很不喜歡。這個事情我們能想到,為什麼?古今中外都有,私心。可是,舜的繼母的心狠毒,總想把前面這個兒子害死,去掉。而且他的父親也是個糊塗人,不是個明白人,他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舜以純孝之心,沒有看到父母的過失,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讓父母不歡喜。天天思過,天天改過,三年,感動了他一家,父親、繼母回心轉意,感動了。所以,他能成為聖人。你想想看,他的繼母好不好?他的繼母要不是那樣的人,他成不了聖人。他能成聖人,他繼母給他的機會,他自己好學。如果不好學,起了怨恨,就變成敵對,可能他會做出大不孝,殺父、殺母,都很難講。大孝,所以在中國二十四孝排名第一,你要曉得這是他的繼母給他的。

  你從這個角度看,什麼叫善人、什麼叫惡人,很難分別。豈不是惡裡頭有善,善裡頭有惡!問題是你要有智慧之眼,能見到,能取其善,捨其不善,這叫大善。舜以後做到天子,還封他弟弟為諸侯,沒有一絲毫怨恨,對他的父親、對他的繼母照顧得無微不至。這是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定要有善意,不能有惡意。善意能改變成為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環境,一定要把不善變成善,要把雜染變成清淨。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這個本錢,為什麼?我們自性是本善的,佛說我們本來是佛,這就是本錢。只要覺,不能迷。逆境裡面起一念怨天尤人的念頭,迷了;順境裡面起一念貪戀,迷了。所以在境界裡頭,始終保持高度的警覺,順境裡面沒有貪戀,逆境裡面沒有瞋恚,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只要清淨心、平等心,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煩惱不能解決。

  今天的社會,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混亂的。這個世間多少人在動腦筋,想方法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為什麼?因為你那個想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混亂,混亂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你再用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解決。真正解決是什麼?真正解決要把自己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應當把它開發出來,就能解決問題。本有,一定能現前,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沒有,一定可以遠離,本有的一定能現前,你要有這個信心。依照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教誨,決定能成就。

  對自己來講,我們在這個世間,中年以上大家都非常重視保健,身體健康。你有再大的財富,再高的地位,你身體生病,沒用。要想身體健康,你先要把心理上的雜染去掉。你的清淨心裡頭沒有雜染,心裡頭沒有貪瞋痴慢,有貪瞋痴慢叫妄心,真心裡頭沒有。所以你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怎麼用真心?遠離真心裡頭沒有的那些東西,就是一切的不善你統統不要去想它,統統不要去用它;起心動念你想一切善,你用一切善,這就對了,這個對你身體健康有大幫助!

  最不好的東西,佛在經典上比喻叫三毒,貪瞋痴;就是順境裡面起貪心,逆境裡面起瞋恚心,對於順逆境界一無所知,愚痴。這是六道眾生的病根,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就在這裡。佛是苦口婆心,一切經論裡頭常常講,使我們想到他老人家當年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幾乎天天講。這個狀況我們能想得到,每天來親近他的人,來看他的人,向他請教的人太多了,來自四面八方,不是常常跟他的。常常跟他的,經上有記載的也不是少數,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常隨眾。不是常常跟他,臨時來看他,向他學習的,不計其數。這樣重要的開示當然要天天講,常常講,所以我們在經論就常常看到,非常重要。修行從哪裡修?覺悟從哪裡覺?真正能夠提醒自己,貪瞋痴三毒煩惱非要拔除不可,這是覺悟。在順境裡面學不貪戀,你可以受用,不可以貪戀;逆境也可以接受,不要生瞋恚;順逆境界、業因果報,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然後你就會轉煩惱為菩提。

  所以,真正修行,真正的受用,真實的利益,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沒學佛的時候是這樣的,學佛之後還是這樣的。可是你感受不同,沒有學佛的時候苦,煩惱多,學佛之後還是這樣,快樂。不是學佛之後,我們生活突然變了,不是,哪有這回事情!這裡頭不一樣是什麼?迷悟不一樣,沒有學佛的時候迷,學佛之後悟了。你的生活環境沒有改變,工作也沒有改變,待人接物也沒有改變,心改變了,不迷了。不迷,沒有一樣不樂;迷了,沒有一樣不苦。然後這很顯然的就說明白了,佛教教學是什麼?破迷開悟,破迷開悟後面,果報自自然然的離苦得樂。佛有沒有給我們什麼?佛什麼也沒有給我們,佛只是把這些道理講清楚,方法講清楚,我們自己覺悟,我們自己照做。

  從這個地方你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佛教是教學,不是宗教,他不是神。神怎樣保佑我,要賜我什麼,佛什麼都沒有,佛是老師。老師開導你,幫助你,只要覺悟,教學的目的達到了,以後的成果是你自己的事情。佛對眾生只有開示,眾生自己要覺,就是要悟、要入,入是做到了,悟是證得,證得是做到,那個老師沒有法子幫你忙。老師幫你忙就是開示,開是開啟,示是指示,老師現身說法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你看。你常常接觸,看到了,你也恍然大悟。你有疑惑向他請教,他講給你聽,老師對學生的幫助只到這個地方。

  末後這一句,『廣大』跟『狹小』,這是心量。心量大的人快樂,心量小的人很苦,什麼事情都想不開,放不下。心量大的人,遇到再困難的事情,大而化之,有什麼了不起!大而化之,他煩惱就輕。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認知,心量本來是廣大的,佛在經上說,你的心量多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說佛心。你本來是佛,既然本來是佛,你的心量本來是包太虛、周沙界,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差別。你現在心量怎麼會變得這麼小?錯了,變得這麼小,迷了。這是迫切需要恢復的。

  用什麼方法恢復?人都愛自己,把愛自己的這個意識、念頭擴大,怎麼擴大?你先愛你喜歡的人,這個容易,這有步驟的,然後再擴大能愛護一般人;到最後再擴大能愛護你的仇敵,得罪你的人你也會愛護他。毀謗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你都不在意,你都能很愛他,尊重他,關懷他,照顧他,幫助他,會把那些冤親債主感化,都變成朋友,化敵為友,這個多快樂!然後再把心量擴大,愛一切動物,愛一切植物,愛山河大地,愛整個宇宙,就慢慢擴展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你的自性,你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要懂得方法。

  我們這些年來得老師的教誨,也就是這樣慢慢擴充的,原本心量不大。我從小在苦難當中長大的,我們年幼的時候就遇到八年抗戰,抗戰當中天天逃難,處處受到別人幫助,所以感恩的心從小養成。這個對於學佛,拓開心量,方便多了。受過很多苦難,接受過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幫助你。你到沒有吃的時候,沒有穿的時候,沒有水喝的時候,人家送一杯水給你,送點吃的東西給你,在那個時候就常常遇到。我們自己也看到逃難很多可憐的人,我們有力量也都幫助他,扶持他一把,彼此都不認識,患難之交。在那個時候我們在學校念書,學校是大家庭,老師就像父母一樣,同學就是兄弟姐妹,都要互相照顧。學校同學一千二百多人,像這種生活也是把自己心量拓開,以後接受佛法的薰習方便很多。

  可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好教,從小嬌生慣養,從小就養成自私自利,他有的東西你想分一點給別人,很不容易。可是還是要教,還是要做好樣子給他看,總希望他日久天長,慢慢薰習,能轉過來。這就是我們這一生,年輕生活環境跟這一代人不一樣。在我們那個時代,父母對兒女不是不愛護,不能溺愛,溺愛是死路一條,一定是嚴格的管教。從小就要學洗衣服、要學燒飯,我廚房的事十歲就開始學了,那時候抗戰爆發,蘆溝橋事變那一年我十歲。家裡父母就意識到,萬一戰爭逃難,一家打散了,你怎麼能活得下去?所以洗衣服,以前還縫被子,這些生活教育就變成家庭裡頭重點的教育。好在十歲以前學到一點倫理的教育,十歲以後就著重在實際的生活教育。以後學佛,原來這些教育佛門裡頭全都有,而且非常重視。

  所以我們念到這一句要想到,拓開心量比什麼都重要。拓開心量就是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真正轉變成大公無私,仁慈博愛,那都是我們的性德,自性慢慢的往外透,煩惱習氣逐漸捨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