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四五卷)  2007/10/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4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大科第五段「喻況玄旨」。總共有七十九首偈頌,前面兩首是第一段「總標喻意」,主要的是第二段「別顯喻相」,最後一首偈是總結。我們先看前面兩首,「總標喻意」。

  【一切如來咸共說。眾生業報難思議。諸龍變化佛自在。菩薩神力亦難思。欲以譬喻而顯示。終無有喻能喻此。然諸智慧聰達人。因於譬故解其義。】

  這首偈所說的都是普賢菩薩的行德。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華嚴經》全是講我們自己本分事而已。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我們中國古人,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說的「人性本善」,這個意思都能夠相通。「人之初,性本善」,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這個字是外來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要換成中國字來說,就是人性本覺。本覺跟本善的意思是一樣的。現在我們變成不覺、變成不善,這不善跟不覺在現前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好像達到極限,也就是不善至極,不覺至極,所以展現在眼前的狀況是社會動亂、災難頻繁,這是我們看到的。確實這個世間有許多人,甚至於包括我們自己對眼前這些事情都非常關心,也非常的憂慮。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況現前?佛在這個經上都有答案。佛說得最妙的,也是這個經上所說的兩句話,「一念不覺」,這就迷了。迷了的時候,如果沒有人教,那就愈來愈嚴重。過去世世代代都有明王、聖賢教化眾生。所以在中國這個地區,這話不是我們說的,外國人說的,幾千年來這個地區長治久安,大家都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是外國人非常羨慕的。什麼原因?國家有很好的領導人,明君,他能夠支持聖賢的教育,推行聖賢教育。

  聖賢教育,我們現在在講席裡面把它分為五大類: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哲學的教育、科學的教育,這五大類。而佛法,佛教的經典,這五大類都達到登峰造極,真正是不可思議。這麼好的教育,古代的帝王明瞭,所以他接受,他學習,他推動,把它發揚光大。現代是什麼時代?高科技的時代,大家相信科學,不知道佛經是高等科學,這個誤會真的是很大。我們聽到科學家講的,想想有道理。愛因斯坦就說,肯定佛經裡面所講的有高等科學,跟現代物理學家所發現的非常相似。實在現代這尖端的科學,跟佛經上所講的還有很大的差距,佛法是遙遙領先。這經文上有,不是假的,是真的。佛慈悲,我們接觸之後,對佛敬佩得五體投地,無盡的感恩。我們再努力,更進一步,我們走佛的道路,我們這一生希望能成就,不辜負佛的教誨,這就叫報佛恩。

  所以這個事情,在這段一開端,世尊告訴我們,不是他一個人說,『一切如來咸共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在那裡講,都在那裡示現。這句裡面就是高深的科學跟哲學。因為一切,一切有過去、現在、未來,有此界,有他方。過現未來,這是時間,此界他方是空間,這都是哲學、科學裡面討論的科目。佛在經教裡面講得很透徹,講得非常清楚。『眾生業報難思議』。下面這兩句說到我們現實的人生。眾生的範圍非常之大,「眾」是眾緣和合,「生」是生起,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或者就用這個地方的文字講也講得非常好,業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業報,業是因,報是果。這四個字把整個宇宙包括盡。現在科學分類是分三類,動物,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凡是而生,就離不開業報,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他還漏掉一個,自然現象,譬如時間、空間,它不是動物、不是植物也不是礦物,在佛法裡面統稱這一類叫「不相應行法」,佛法講得清楚。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抽象的概念,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眾生業報就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全部都包括了,難,不可思議!

  第一個是講「處所差別」,這個處所,佛法把它分類,把它分成智正覺世間、一真法界,這分成兩個,一個是智正覺世間,我們稱一真法界;另外眾生的世界,眾生業報的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佛把它大分,分成這十大類,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下面是六道,十法界。如果細分就太多,說不盡。現代的科學家,他不叫法界,他叫空間維次,空間維次就是佛法講的法界。我們現在生活在三維空間,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量的;換句話說,佛法也可以這麼說法,法界是無量的。我們同是人法界,說實在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法界,決定不一樣。不但每個人,我們生活空間不一樣,生活的時間也不一樣;時間是剎那生滅,空間是一時頓現。這個一時是非常的快速,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很難得,不能不說他聰明。他們認為這是宇宙的奧祕。能講得通,奧是深奧,祕是隱祕,不是祕密。自性裡面,宇宙裡頭,決定沒有祕密。你要說真有祕密,那祕密是自欺欺人,哪來的祕密?你要是得了佛眼,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你看不見,什麼都不能隱瞞,遍法界虛空界是你能量所達到的。過去、未來統統能看見,全都知道,怎麼會有祕密?你迷了之後,你完全不知道,這變深密。所以佛家的祕是深密,不是祕密。科學裡面講奧祕,這個名詞很好,奧就是深,深奧。處所不可思議,為什麼有人在人道?有在畜生道?有在天道?有在菩薩道?每一道裡面,那個複雜的情況也說不盡,這都是屬於智的範圍。

  第二講「事差別」,理沒有差別,性沒有差別,從理上講、性上講,一個。所以迷,迷就是一念;覺,覺就是一心。你什麼時候得一心,恭喜你,你成佛了。一心不迷了,圓滿的覺悟,在佛法稱為圓覺。淨土宗,持名念佛,求什麼?求作佛,直截了當的去作佛。《彌陀經》就告訴你,念佛目的在哪裡?在求「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就是真心圓滿的顯露,心不顛倒,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也是圓滿的現前,這八個字是如來究竟果地上的說明,話很簡單,八個字,講得清楚明白。我們現在跟這個是相反,我們迷了,我們的心亂了,不是一心,我們現在這個心有多少?無量無邊,妄念紛飛,前念才滅,後念又生。一心是什麼?一心,生滅的念頭沒有了,這叫一心;還有這個念頭起滅,前念滅、後念生,這不是一心,這是迷,這叫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念念都不覺。佛告訴我們,這個不覺是假的,不是真的。馬鳴菩薩講得好,《大乘起信論》說的,「本覺本有」,本覺就是一心,一心是本有的;「不覺本無」,不覺就是妄念,本來沒有。菩薩這兩句話給我們學人帶來了信心,本有當然可以還原,可以恢復;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好榜樣,他斷掉了。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出好榜樣,他也斷掉了。一個是應以佛身而得度就現佛身,釋迦牟尼佛現佛身;惠能大師應由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面的,地位決定是平等,沒有高下。

  過去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路上兩次生病,都是在曠野,連個村莊都看不到,生病的時候,那真是麻煩。可是兩次都碰巧碰到一個乞丐救他,來照顧他,讓他病養好之後,繼續再拜。他就問那個乞丐,你叫什麼名字?這乞丐告訴他,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問他住在哪裡?說我住在五台山。他說你到五台山去問,他們都知道我,要飯的。病好了之後,他也走了,第二次又病倒的時候,他又來了。所以他非常感恩,感謝文吉照顧他。到五台山之後,到處去打聽,有沒有個要飯的乞丐文吉?五台山的人告訴虛老和尚,那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菩薩一路照顧他,到需要的時候他出現了,「應以乞丐身得度者,即現乞丐身而度之」。這都是我們現在這大段經文講的,應以什麼身出現,他就現什麼身,那個身都是平等的。現佛身也好,現菩薩身,現比丘身,現乞丐身,統統是平等的,佛的化身,化無量無邊身,不可思議。

  眾生在沒有覺悟,沒有覺悟就是在六道,六道的範圍也很大,在這裡面捨身受身。一口氣不來,捨身,捨身之後,很快的他又去找個身,不定找什麼樣的身。他也能找人天身,也能找個畜生身,甚至於找餓鬼身、找地獄身。這個地方要知道,他自己做不了主。誰做主?是他自己的業力做主。不像菩薩,菩薩得自在,眾生不自在。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沒有辦法得自在。什麼時候你能得自在?證得阿羅漢,你就得自在。所以底下經文說,阿羅漢有八自在,他自在從哪裡來的?這三大類的煩惱,他把執著斷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我們要學。你要是學到了,你就得自在。你要不肯學,還是斤斤計較的話,這很麻煩,為什麼?對往生都產生障礙。別的麻煩不怕,我們怕這個麻煩,它障礙你開悟,你研究經教,不解如來真實義。這經上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什麼人能解如來真實義?沒有執著的人,就是分別執著很淡薄的,在佛法講善根深厚,這個人比較容易契入。世間有大福德的人,多半在佛門裡修福,護持佛法,在佛門裡面修布施供養。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得大福報!享人天的福報,但是他不一定有智慧。這修福跟修慧是兩碼事情,所以福享盡了,還是墮落。六祖在《壇經》裡面說,「此事」,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福不能救」,你福報再大不行,出不了六道,這我們懂得了,為什麼不能救?你分別執著放不下。那個窮人,窮得沒有飯吃,到外面討飯,他聽到佛法會開悟,他能證果。什麼原因?他放下了,這麼回事情,阿羅漢真放下了。

  這業報裡,我們講總的,不能不知道。所以事千差萬別,我們自己這一身,身跟念頭,我們一般人講心,身心,身心的複雜就無量無邊。我們在講席裡面提了很多次,這個身是小宇宙,跟外面大宇宙無二無別,我們小宇宙的複雜,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等,真的是不增不減,這個難思。第三個是講因,第四個是講果,因無量差別,果當然也是無量差別,都不可思議。這就難了,難在哪裡?難得一心,就難在這裡。這麼複雜,你怎麼能得一心?可是真正善根深厚的人,對他來講不難。為什麼?這麼複雜全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你只要能把它放下,一心就現前。

  所以佛在大乘教裡常講,凡夫成佛,眾生成佛,一念之間。只要你一心,你就成佛,你就回到你的本位。如果你一念不覺,那事情就麻煩,你就回不來。記住一念不覺、念念不覺是虛妄,自性裡頭沒這個事情。一心不亂,是你自己本有的。你看惠能大師開悟說出我們的自性,這我們要感謝他,他怎麼說得那麼清楚?我們的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自性在哪裡?他講清楚了。自性本來清淨,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染污無量無邊,我們平常講最粗淺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都是染污,這講得很淺,大家一聽都懂。用佛學的術語,他講的根本,根本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染污,自性裡頭沒有,本來清淨,沒有這個東西。只要你把這個放下,清淨心就恢復。

  本不生滅。這真是科學、哲學的登峰造極。大家都求不生不滅、求永恆。古老印度所有宗教裡面,對這個不生不滅,稱為「般涅槃」。般涅槃是印度話,意思就是永恆的不生不滅。所以宗教求這個,學術也求這個,所以他們的宗教跟學術都修禪定。用禪定的方式突破空間維次,他們能到四禪天,能到四空天,特別是第四禪跟四空天,以為那是什麼?以為那個地方是永恆的不生不滅。我們講,這苦樂憂喜這種感受,身之苦樂,心之憂喜,在第四禪跟第四空天裡面,這現象沒有,是什麼?相似涅槃境界,不是真的,假的。為什麼是假的?他不是永恆,他會失掉,暫時有這個感受,不是永恆的,永恆的就叫般涅槃。所以在佛法叫捨受,四禪八定是捨受。

  後面這三句也說得好,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欠缺。我們從很淺顯的現象來看,我們這個人身,外面,眼耳鼻舌身叫五根具足,不缺乏,不缺;裡面五臟六腑,這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這個人身需要養分,許許多多的養分來養這個身,這些養分,我們講五穀雜糧,還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的。這不可思議,這自己變化的。你再看看這些動物,小小一個麻雀,你細心觀察,牠外面也是有眼、有耳、有鼻、有舌、有身,裡面也是五臟六腑,誰造的?沒人造,這外國宗教講這是神造的,佛法不是的,佛法告訴你,你自性本來具足,這不可思議。你覺悟有覺悟的果報,一真法界,現出大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什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這個。那是講諸佛菩薩在我們地球上現的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知道,在太空當中,像地球這樣的星球無量無邊無數,全是自性裡面變現出來,本來具足。本不動搖。本不動搖就是自性本定,從來沒動過,這就是說明定是自性,動不是自性。換句話說,人心要定,無論在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要保持清淨心、定心,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擾,這是定功,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現的,一時頓現。那個一時比一剎那還要短,也就是一念,一念頓現,念念都是頓現,沒有前後的,「眾生業報難思議」。

  再看『諸龍變化佛自在』。「諸龍變化」也是舉出一個難思議的一樁事情,龍蛇都是善於變化的。今天我們這個地區下雨,雨不很大,這個下雨,在佛法裡面講,這是龍在那個地方運作的。龍有沒有分別?龍有分別;雨有沒有分別,雨落下來有沒有分別?雨沒有分別。我們看到最近許多地方報導,有水災,還有旱災,龍是做增上緣,牠不是第一個因。第一個因是什麼?是眾生業感,我們的業感,佛菩薩有應,這些六道的鬼神跟我們也有應。我們眾生的心善、言善、行善,他所感應的全都是善的,跟你起感應的鬼神都是善的。如果不善,我們心不善、言語不善、行為不善,所感應的是有餓鬼、妖魔鬼怪都來,為什麼?他們不善,不善跟不善一碰到就是好朋友,自然就集合成一體。善跟善集合在一起,不善跟不善集合在一起。像我們這個世間,喜歡學佛的,學佛的朋友大家常常在一起聚會;那喜歡跳舞的,跳舞廳,他們常常聚會;我們下面是馬會,喜歡賭馬的,他們天天在那裡集會,這人是一類一類的。他們那些人不會跑到我們這裡來,我們這裡人也不會跑到那裡去,雖然有樓下,有樓上,他就不一樣,兩個不同的空間,變化,業感。

  我們如果想樣樣都善,很簡單,只要你的心善、行善、言善,你在在處處遇到的都是善的。如果你想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那要淨,善不行,善就出不了六道。因為善還是染業,不是淨業。什麼叫淨業?沒有執著叫淨業。給諸位說,沒有執著,行善是淨業,造惡也是淨業。為什麼?他沒有執著,他為什麼行善作惡?行善作惡是他的業用。佛菩薩在畜生道裡頭,佛菩薩在餓鬼道裡頭,佛菩薩在地獄道裡頭,那個道都不善,他到裡面做什麼?他到裡面去度眾生。他用什麼身分度眾生?用鬼王,用羅剎,都現這種身去度眾生。地獄眾生,看他好像有一點善根發現,善念現前,一棒把他打死,作惡,打死他,超生。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從前度火車地獄,「地獄變相圖」有,用自己的筋抽出來去拉那個車,那個車是鐵的,燒得通紅,拉這個,很可憐。好幾個人拉一個車,有一個人非常可憐、非常痛苦,佛那時候也是在地獄眾生,就跟那鬼王說:我可不可以多抽一根筋幫助他,來代替他?那個鬼王拿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超生了,他善根現前。所以善惡跟染淨不一樣,那個起作用非常靈活,一點差錯都沒有,都是幫助眾生;幫助眾生提升,幫助眾生開悟,幫助眾生證果,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在佛門故事裡面看到的,丹霞,丹霞也是廣東!法師那真是明心見性的,他們見那個境界跟六祖大師沒有兩樣,確實是佛示現在我們人間。他到寺廟裡,冬天天冷,寺廟裡燒火盆,拿什麼來燒?那個菩薩像,木頭雕的,佛菩薩像拿來燒火。這還得了,這寺廟說丹霞把佛菩薩拿去烤火,馬上就報告方丈。方丈就來了,你在這幹什麼?我在這燒舍利,火化佛不是有舍利?木頭佛哪有舍利?沒有舍利,再拿一尊來燒。這個老和尚一聽到這個話開悟了,他曉得那個老和尚在開悟的邊緣上,就差那麼一點點,那一點固執他沒放下,用這個方法讓他一下覺悟,他開悟。他不是天天燒,他不是到處燒,他是看那個人,用這個方法他會開悟。這都是不可思議的這種做法,他是有一定的道理,要度一個人,用這個方法,讓人成佛。佛門有個術語說「菩薩作略」,就是講這個事情,出人意外的方式,教人豁然之間就悟入。

  所以我們懂得什麼叫淨、什麼叫染,染裡面有善有惡,淨裡面沒有善惡,淨裡面是善惡不二,染淨不二,那叫真淨。還有染還有淨,不是真正的清淨,還是在六道裡頭。六道之外,像阿羅漢已經證得少分不二法門,他不是多分,菩薩是多分,到佛才證得究竟圓滿。我們知道這是放下多少,阿羅漢只放下執著,妄想分別沒放下,那個起用就非常可觀。舉諸龍變化的例子,不可思議。

  佛自在,佛是得大自在,究竟圓滿的自在。世尊也給我們略說佛果上有五自在,五大類。第一個是「真如甚深自在」,這是講明心見性,心性甚深,真如就是心性,廣無邊際,這是理,這是體。第二種是轉變,「轉變自在」,也就是說從體起用,他要不要去思考?給諸位說,不需要。這種轉變的自在,我們可以從世尊講經說法很容易體驗出。每天見他的人太多了,從四面八方來。凡是來的人,都有一些疑難的問題來向他老人家請教。他來到世間幹什麼的?就是救度眾生!眾生有苦、有難來了,馬上就要幫他解決。這些人提出這些疑問、這些問題,佛有沒有學過?沒有,絕大多數沒學過。佛答覆他們,聽到人家問題,有沒有去想一想我應該怎麼答覆他?沒有想過,隨問隨答,把問題全解決。這是什麼?這是真如甚深的起用,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德能。他老人家講經講了四十九年,往生之後,學生們從記憶裡面把它寫出來流傳後世,就寫了這麼多。你看經典裡面,無論是思想體系、章法結構,是高等的文學,他沒學過,我們一般人講出口成章,記錄下來就是好文章,自性流露的。他來到世間就是幹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你再看看六祖,中國六祖,沒學過,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出來弘法,大概是四十歲,他二十四歲得衣缽,在獵人隊裡住了十五年,三十九歲出來弘法。一生當中接觸的人多,多少人提出問題,他都能解答,而且解答的叫大家都非常滿意,沒有一個是失望的,這就是自性般若德能的流露。你從這裡看到「佛自在」。

  這個地方的佛字我們可以把它看作廣義的來講,廣義是什麼?圓教,《華嚴》是圓教,從初住到妙覺位,四十二個位次都是佛。這個說法,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講得很清楚,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大經裡面講的四十二個位次,是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相同,是這麼個原因。除了無始無明習氣之外,那真叫佛佛道同。所以他們起作用,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剎土,十法界裡面,他都能夠去應化,哪個地方有緣;有緣跟他就有感應,那個感應是特別的冥感,自然他就應。

  佛的法身,我們用比喻來說,釋迦牟尼佛法身好像一盞燈光,阿彌陀佛法身好像這邊有燈光,藥師如來是那邊一個燈光,燈光是法身,你看那光跟光融在一起,法身是這樣的。每個佛的法身都遍法界虛空界,所以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法講到究竟極處,是沒有任何形相的,叫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能量,科學裡面講的能量,這個能量是光,任何人的法身根源就是光。在佛法裡面把它比喻大海,性海,這都是什麼?這是一,所以叫佛佛道同,到這個時候是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但是眾生不一樣,眾生迷了,迷的時候,我跟這個有緣,跟那個沒有緣。所以有緣無緣是眾生分上,不是佛的分上。佛上哪還有緣沒有緣的?那他就變成凡夫,他有分別執著。所以要知道有緣無緣是九法界眾生,不是佛。

  可是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結的緣很深,換句話說,在無量光裡面,前面講毛光照益,釋迦佛那個光我就特別感到舒適,道理在此地。所以這個眾生要誰去度?這尊佛過去跟他有緣,他那個光去度他,那光是能量,那個光能現身。科學講的,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從能量變現出來的,他跟他有緣,在那個地方的能量,他就能現身。科學現在做不到,科學稍稍懂得這麼一點影像,佛法講得太清楚了。一切諸佛在哪裡?都在我們周圍,光,空間,都在!沒有一尊佛遠離過我們。我們跟哪個有緣,他這個光,我們感覺的時候,他就有特別的感覺。我們常常念的時候,他真的現身,為什麼?這一切現象從心想生,想什麼現什麼。世間諺語有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確實有很多夢是你心想變現出來的。所以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只要想,只要去念,他就現前。要知道他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念他就相應。

  我們念,為什麼他不來?因為你的心不乾淨,你心有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你是想他沒錯,但是你這三種障礙沒拿掉;如果你拿掉的話,你一想、一念,他就現前,念念是念念現前,就這麼個道理。我們明白了,你就曉得念佛往生之所以然的道理,你就明白。你對於念佛往生,將來親近阿彌陀佛,你就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會真幹,而且你會很快就滿足你的願望。當然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放下,不要緊,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不能有疑惑,有疑惑不行,你去不了。菩薩,大乘教佛常講,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所以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那個疑不是我們對一般事情的懷疑,是對佛菩薩懷疑。一般事情懷疑,那是小事情,那不足以為道。對佛菩薩懷疑,你就永遠不能見道,所以這個懷疑是對聖人講的、對聖教講的。對聖人,聖人的教誨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才能勇猛精進,你才能在這一生當中成就。

  第三個「無漏界證得」,第四個是「無障礙」,第五個是「幫助有情眾生」,也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菩薩確實能幫助你,能成就你,但是你要知道,佛菩薩是你自性變現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有求必應,是他幫助我們?不是,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藉他做個增上緣,他還是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自他不二,這才是真相,事實真相。科學、哲學距離這個境界還很長很長,這講「佛自在」。

  『菩薩神力亦難思』。這個地方講的「菩薩」,上面講的「佛」,我們要知道這是什麼菩薩?妄想沒斷,這種菩薩,妄想斷了就是佛。所以圓教初住以上,那都是佛,那是屬於上面「佛自在」。菩薩是什麼?妄想沒斷,分別執著斷了,這是菩薩。所以菩薩神力跟佛自在就差一等,又何況這些菩薩功力淺深、高下種種不同。在《華嚴經》上所講,沒見性的,也就是妄想沒放下的,十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我們現在講「賢首菩薩品」,賢首菩薩是第十信的菩薩,但是也很難得,他那個神力跟上面所講的佛很相似。不過前面經文裡面說過,清涼大師註解也講得更明白,十信位的菩薩他示現的佛身,那個蓮花多大?一個大千世界那麼大。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佛國土,一尊佛的教化區。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的蓮花,你就曉得他身多大,他坐的蓮花。但是不能跟佛比,佛的蓮花多大?遍法界虛空界。看起來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蓮花跟如來果地比,那就小很多,他的神力也不可思議。菩薩,我們現在講的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就是十法界裡的四聖法界,講這個,在《華嚴經》裡面,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一大科的經文,第二會十信會,十信菩薩是屬於這一類的。確實是無法想像。

  所以佛在此地,『欲以譬喻而顯示,終無有喻能喻此』。佛在經上用比喻來跟我們講解。比喻的事情講得很多很多,大概在世尊一生當中,用比喻用得最多的就是用夢,夢幻泡影,你看《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古大德給我們解釋夢幻泡影,主要的比喻就是夢,幻泡影是附帶說的,主要是講夢境。佛這樣說,可是我們中國古人也有這樣講,也說得很多,這是諺語裡面所說「人生如夢」,這諺語上講的「人生如戲」,就像演戲一樣的,這個意思就是都不是真的。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深,你真正懂得之後,就告訴你,人在世間,幹什麼都不要太認真,你會得自在,你會開智慧。我要不認真,這事情怎麼能做得好?愈是認真愈做不好。為什麼?你所用的是心意識,你想得到的是不少,你沒想到的更多,所以你一生都沒有辦法做得如意,你要苦一輩子。你要把這道理想通,你就明白,用心意識,你會苦一輩子,最後沒有結果。那你反看佛菩薩,不用心意識,他做得很自在,做得非常圓滿。你能不能學到?你學不到。為什麼學不到?你分別執著真的沒有放下,你怎麼能學到?這佛不能學。是不能學,你是沒有法子學。你要學,你先學放下,然後你自然就通了,這是真理。凡夫用心意識用慣了,用成習慣,不用,它自然跑出來。修行人修什麼?現在我們懂得了。

  我很感謝章嘉大師,頭一天就把這個事情教給我,但是那時我不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知道佛法很殊勝、很好,有沒有方法叫我很快契入?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提出。可是他看著我,看了半個小時才答覆我。我當時不知道,以後明白了,他看著我,我心浮氣躁,我不夠穩重。看半個小時之後,我定下來了,他才開始說話。說得很簡單,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們經過五十多年,從《大方廣佛華嚴經》,逐漸逐漸看破,世出世間這一切事理搞清楚、搞明白,看破。當然這個看破,還是得力於五十年當中點點滴滴,一點一滴放下。要是完全堅固的分別執著,讀一百年的經你也不能悟入。所以心浮氣躁不行,要沈得住氣,要有定力,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佛經,就是佛菩薩跟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是跟你講你的本來面目,這要直下承當。《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什麼?是我自己本人,不是別的事情,與別人不相干,你才得真受用。

  那我們想想,我們遇到一個好的善知識,他去找學生,要找到能夠契入境界的學生,他到哪裡去找?真找不到。找條件是什麼?條件是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沒有了。你用這個標準,走遍全世界,一、二個人都找不到。這樣的人是上上根人,這樣的人一聞就悟入,就入進去。我們中下根人,好是好在哪裡?好在五十多年沒有間斷,天天在講,天天多明白一點,這累積的小悟。累積小悟就變成大悟,累積大悟就變成大大悟,但是還沒有徹悟,一絲毫不能鬆懈,一鬆懈就馬上退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看現在這個社會誘惑的力量多大,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內裡面還有貪瞋痴慢,這兩個一掛勾,三途去了,馬上就墮三途。我這一生感到欣慰的就是讀誦講經,五十年沒有間斷,天天沒有離開,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早就成佛了!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必須是長時間的薰習,在這一生當中把根性向上提升,但是什麼?你真能放得下名聞利養,真能放得下貪瞋痴慢才行。如果一面學,一面又放不下名聞利養,那個沒有用處,你學不到東西。那就跟課堂上課一樣,學生心浮氣躁,你講得再好,他沒聽進去,他不能接受。總而言之,必須利欲要淡一分,一年比一年看得淡,一月比一月看得淡,那你就進步。

  國內有個同修,我看這個人善根很不錯,希有難逢。他告訴我,他的財產有一個億人民幣,他要拿一千萬出來做功德,他說我捨這個十分之一,我捨得好歡喜,這是善根。我相信他頭一個捨了,他後面,慢慢的,他捨得更多。但是在佛法裡頭,愈捨愈多,這真的,一點不假的。你今天布施一個億,到明年一定會賺兩個億。所以這裡面,那智慧境界要不斷提升。不提升,他又迷了,愈多愈施。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示現,他捨得乾乾淨淨,那就是圓滿智慧,永不退轉。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來講,他這個示現,就這個教學的方式圓滿到極處。要這個東西幹什麼?你捨了之後,你還怕明天沒有飯吃?明天沒有衣服穿?不用,你根本腦子裡頭沒有,到時候一切現成。沒人供養你,沒有人來,沒有關係,佛菩薩供養你。你看看虛雲老和尚在路上生病的時候,文殊菩薩示現出來幫助他,飲食照顧很周到,還給他煮中藥,他自己在外面找的草藥,就地去找,找草藥來,他就把你病治好,讓你走路。正確。

  這樁事情,章嘉大師告訴我,他也是怕,怕我們凡夫總會擔心明天沒有飯吃怎麼辦?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發心弘護正法,你的一切佛菩薩照顧你,你一點都不要去操心。我相信他老人家的話,所以我就把我自己的物質生活,從來沒有想過。明天,明天還沒有到,想明天幹什麼?打妄想,念佛就好,讀經好,到明天自然有人送東西吃;衣服沒有了,有人送來。我沒做過衣服,都是別人送的。送的衣服,我這一輩子穿不完,來生再來恐怕還穿不完,要這幹什麼?我要遇到有地方布施,我的衣服會統統布施掉。有福大家享,我要把衣服都布施掉,我相信不到一年,會有十倍的衣服過來。那大家知道我沒有衣服,到處都送的話,肯定十倍。真的,大師跟我講的話全兌現了,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全兌現了。所以比喻,怎麼比喻都沒有辦法比喻到跟事實一樣。

  清涼大師在此地也舉了一個例子,譬如經上佛常講「佛面猶如滿月」。佛的面孔就像滿月一樣,滿月十五的月亮圓圓的,那個面相好看嗎?你懂得他的意思,那是圓滿而沒有一絲毫欠缺,是比喻這個意思,不是說佛的面孔就像月亮圓圓的,那你完全搞錯了,那你就望文生義,錯了,表圓滿,舉這個意思。所以你說相好,佛所有的相好統統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叫圓滿。圓滿有沒有標準?沒有標準。為什麼?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定的標準。一朵花放在那個地方,有人看了歡喜,有人看了憂愁,有人看了很愛它,有人看了很討厭,趕快拿走,不一樣,沒有標準。佛菩薩現相就不一樣,他叫每個人看到都能符合每個人的標準,這個難了,這可不容易。這什麼原因?自己沒有標準,就能符合別人標準;自己有標準,就不能符合別人的標準,你懂這意思嗎?所以他自己沒有相,相是怎麼生的?是別人心裡現的,我看的是我心現,當然我歡喜;你看的是你心現的,符合你,他就歡喜,道理在此地。所以諸佛菩薩,法身!法身沒有相,法身是能量,科學裡面講的能量,能量會變成物質。怎麼變成物質?從心想生。不是他的心想生,是九法界眾生的妄想,從他心想生。所以他心想的,一定是跟他心想的相應。你心清淨現清淨相,你心善良現善良相,你心很惡就現很惡的相。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裡面現鬼王相,你看放焰口,這是我們很多人看見過的,寺廟裡做佛事放焰口,焰口台對面用紙紮一個鬼王,叫焦面大士,也叫面燃大士,青面獠牙那個相,鬼王很不好看,誰呢?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現鬼王相,跟他們現同類身。

  我們在佛經裡面讀到的這些都是例子,是實在的。菩薩、羅漢在畜生道裡面度畜生,這修行人善根不錯,他也是一念錯誤,墮到畜生道,愚痴墮畜生道,墮在豬道裡變成豬了,菩薩也變成一個小豬,跟他在一起,跟他說法,度他。豬有豬的言語,菩薩變成豬的身去度他。他如果是個狗,菩薩變成狗的身去度他,現同類身。這個感應是他那個畜生身感應的,菩薩現畜生身。不是菩薩有意,你現畜生,我也現畜生,那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那他現不了,沒有這個本事。只有菩薩從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能隨類現身,能同時在一處現無量身,同時在無量處現無量身,比喻怎麼能比得出來?沒法子比喻。所以比喻只能比喻一個大概,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確實許多聰明智慧人聽比喻開悟了,明白其中的道理。這道理講不出來的,一定要讓你自己去悟入,那才是真的,那才管用。

  怎樣能悟入?這裡頭最重要的,印光大師說得好,「誠敬」,這兩個字也就是條件。可是這兩個字很不容易,敬很容易,誠不容易,但是沒有誠,決定沒有敬。誠是什麼?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做了一個註解,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不起心、不動念,這叫誠;不分別、不執著也是誠。這誠分三個等級,最高的是佛,不起心、不動念;其次的是菩薩,不分別;最低的是阿羅漢,沒有執著。你還有分別執著,不誠。不誠哪來的敬?「誠於中,形於外」,內心真誠,外面露出來自然是恭敬,不是學來的。惠能大師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惠能大師沒有學過這些禮節,我們看他一生的行誼,沒有學過禮節,也沒有學過戒律,沒有學過儀規,他樣樣都不失禮,樣樣都如法。為什麼?誠,他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是從內心裡頭透出來的真誠。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在課堂裡面教學,這我們自己經歷過的,早年跟李老師學經教,同學二十幾個人。老師一個星期給我們上一堂課,這一堂課是三個小時,當中沒有休息,三個小時一堂課,一個星期一次。二十多個同學,每個人所領悟的不一樣。什麼原因?誠敬不一樣。老師對待哪個同學能領悟多少,清清楚楚,他並不要問你,你懂得多少?你聽得多少?不需要,他看你聽課的態度,他就知道。這在中國過去私塾裡的教學,老師對待學生,每個學生學習近況瞭如指掌。不像現在,現在老師他也不定,他怎麼能看出學生的功夫?難,從前讀書人心都比較清淨,所以教小朋友,每個小朋友他都了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觀察人就在這上觀察。

  我這一生遇到三個老師,三個老師對我都不錯。總算是有緣,學佛到現在,豁然大悟,他們都是行家,跟你一見面就了解你,那是誠敬,真想學,真心想學,他特別教你,不是敷衍塞責。方先生如果敷衍塞責,好,你到學校去聽課就好了。那我們也很歡喜、很滿足,真的學不到東西。為什麼?跟他是從來不認識,就是寫一封信,自我推薦,我們是這麼認識的。寄一篇文章,寫一封信,自我推薦,一個星期他回我的信,約我在他家裡見面。見面大概一個多小時就談定,以後每個星期到他家裡,他跟我上一堂課兩個小時,學生只有我一個。我們也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憑什麼?現在我們知道「誠敬」。從寫信、寫文章我都是用毛筆,恭恭敬敬楷書寫的,這一點在我想像當中,他心裡就有數。像我們現在所看到寫給我的東西都很潦草,稱呼具名一點禮貌都沒有。可是怎麼樣?我們還是要恭敬對待他,為什麼?他沒有學過,沒有人教他,這是佛經上的「可憐憫者」,我們要懂得。不能捨棄眾生,沒有人教。我們過去是父母教的,小時候上了幾天私塾,私塾先生教的,真管用。遇到三個老師特別照顧,就這一點,誠敬。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