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三五卷)  2006/4/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六大段,第二個小段第十首偈看起: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這也是在路上行走的時候也會遇到,大河、小溪處處都能看到,溪水流入河流,河流流入大海。中國的地理位置,西北都是高山,東南是沿著海岸,所以水都向東流,都是流入大海。我們見到河流,也引發菩薩的弘願,我們說「引發」,實在講這個言詞都不是很妥當,但是找不到更適當的辭彙來說。所以我們要懂得意思,他是自自然然,既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起心動念。

  由此可知,菩薩的弘願是自發的,只要輕輕一接觸他就能發起。你要問他的因,那可以說因是在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階段,初學佛發心、發願。四弘誓願在我們現在很生疏,也會念,天天念,為什麼說生疏?常常忘記,所以就很生疏。不像貪瞋痴慢,貪瞋痴慢你不想它,它也會生起來,真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貪瞋痴慢。所以貪瞋痴慢很熟,佛法很生疏,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提不起來,這就是生疏。那功夫,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熟處轉成生處,生處轉成熟處。也就是說像我們念佛,把貪瞋痴轉變成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要像我們現在對貪瞋痴一樣的熟悉,熟透了就起作用。

  貪瞋痴熟透了就是三途,果報是在餓鬼、地獄、畜生;阿彌陀佛要是熟透,果報在極樂世界,這個要知道,所以要能轉得過來。轉,也不是隨便說說就能轉得過來,這東西要功夫。為什麼要功夫?習氣。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生死流轉,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就熟透了。這三樣東西全是障道,不但障道,把我們的悟門都障礙住。為什麼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不開悟?這是沒轉過來。要怎麼轉過來?那真是祖師大德教誨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八個字可重要。

  早年我在新加坡教學生,常常提這八個字。有一次茗山老和尚到新加坡訪問,我們遇到,他看到這八個字頻頻在點頭,一直都在讚歎「這個才正確」。真正有成就,這一生當中快速成就,有把握成就,就是一門,一部經,一個法門,不能學兩部經。從前我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們,學經教只准學一門,兩門他不教。初學的時候不懂,總認為我們程度太淺,一部一部慢慢的學。到以後契入之後才知道這裡頭的奧妙,才真正明白佛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是為了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所謂是「就路還家」,不找麻煩。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在理論上講是無量法門。

  你要當個導師,大導師是如來,是佛,導師大概也都是菩薩、祖師大德,你也要像佛一樣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那就得門門都通才行。你所接觸的眾生根性不一樣,你只通一門,你就只能夠接引一類的眾生,也不錯,那也非常難得。自古以來,祖師大德給我們表演的確實很多,一生就是一部經,一個法門,絕不改變。他就是大徹大悟,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他還是弘揚這一部經。為什麼?給後人做模範,做好樣子!不要讓人家看到,「你看他不是會講很多經,他不是學很多經嗎?我們也應該跟他學」,那錯了!他講很多經是沒錯,他不是學很多經,他只學一部經;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你要是一生當中想學個幾十部經,到最後是一樣都不通。

  我們今天看到這首偈子,『若見大河』,大河,像中國的長江、黃河,這叫大河。諸位想想,黃河、長江有多少支流?支流裡面還有支流,乃至於山上這些小溪,你看那小溪水流到什麼地方?流到哪裡去?流到小河,小河流到大河,大河流到大江,大江流入大海,它就沿一條路子走。如果它不沿這條路子,這個小溪的水又想往東、又想往西,又想往南,它能不能達到海?達不到。總是沿一個方向,總是沿一條路,決定歸到大海。這些道理我們要清楚,要明瞭。

  別人學那個法門,我們讚歎,禮敬,就像《華嚴》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的示範。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一樣。善財童子去參訪,你看看禮敬、讚歎。在參訪是什麼法門都明白,他自己修什麼法門?在五十三參裡面有沒有看出來?我是在早年第一次講《華嚴》,忽然想到這個問題,善財學什麼法門?《華嚴經》細細去讀誦,這明白了,他修的是淨土法門。怎麼知道他修淨土法門?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普賢都在「入法界品」末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帶頭,善財是文殊的得意門生,入室的弟子,你就想到文殊菩薩傳的是什麼法門?當然是淨土法門。

  再仔細一看他參訪,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四十華嚴》裡面稱為吉祥雲比丘,梵文的原文是一樣的,這是翻譯的法師不一樣,德雲跟吉祥雲意思相同。德雲比丘教他什麼?念佛法門,這個意思要懂。第一個老師代表什麼?先入為主,代表這個。從這個地方來看我們就完全明瞭,善財童子是修淨土的。然後你再看五十三參最後一參,第五十三。開頭德雲比丘傳的念佛法門,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自始至終他自己修學有沒有改變?沒有!真的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當中五十一次的參訪,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面面都接觸到,什麼法門都接觸到,什麼法門他都通達,他都明瞭。他修不修?沒修。怎麼知道沒修?「戀德禮辭」,這個意思很深。戀德是感恩,感什麼恩?他這個法門通達了,明白了,一絲毫不迷惑。禮辭,禮是禮拜,辭是不修這個法門,還是修念佛法門,表這個意思。我是看出這個裡面的門道,這才死心塌地皈依了淨土。

  所以,我是什麼人把我帶到淨土法門?不是老師。老師是苦口婆心的勸導,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不反對這個法門,但是我沒有興趣修這個法門。興趣在教,而且是廣學多聞,這個路子就錯了。但是老師給我糾正,我還算是個聽話的學生,不違背老師的指導,一門深入。我是從《楞嚴》、從《華嚴》裡面看到淨土的殊勝。在《楞嚴經》裡面看到「二十五圓通章」,發現「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是不思議的法門。這個不太容易,因為很多講《楞嚴經》的都沒有把這個意思講明白,沒講得清楚。

  「二十五圓通章」,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文殊菩薩所揀選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有沒有當選?有。明著是選觀世音菩薩,暗中是選大勢至菩薩,怎麼知道?排列順序不一樣。如果是按照一般順序來排列,這二十五個人,觀世音菩薩要擺在第二位,這正常的次序。它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二十五是這樣排法的。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六根裡頭,眼根、耳根,不是排在第二嗎?他沒有排在第二,把他放在最後,那就叫特別法門。

  大勢至菩薩是在七大裡面,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應該排在識的前面,識大是彌勒菩薩代表的,彌勒菩薩研究唯識的。可是他排列位次兩個調換了,大勢至菩薩排在第二十四,觀世音菩薩排在第二十五,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但是觀世音菩薩從第二調到最後太明顯了,大勢至菩薩是第二十三跟二十四兩個交換,不太明顯,不容易看出來,你不仔細的話就沒有法子發現這裡頭有個祕密。我《楞嚴》好像講了七遍最後才發現,前面講也是含糊籠統,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以後注意到,兩個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怎麼講法?「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所度化的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個都不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個對象只限於娑婆世界,不是遍法界虛空界,只是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耳根最利。觀世音、大勢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兩位得力助手。他帶你到哪裡?當然帶你到極樂世界。

  我是從這些地方看清楚,看出苗頭,才死心塌地皈依淨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大經接引的!老師當年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勸我,我也很歡喜,沒有完全接受。老師看出來了,知道,我也很感謝他。到最後畢竟是《華嚴》、《楞嚴》把我帶到淨宗裡面來的。這也是各人根性不相同,緣分不相同,但是我還是有緣分,能夠接觸這兩部大經。《楞嚴》是我在李老師會下主修的一部大經,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都通達,不但佛門裡面一切經都通達,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的經典你也會通達。為什麼?根本是一個。

  什麼是根本?《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遍法界虛空界,森羅萬象,一個根源。所以你只要一門深入,要入到什麼程度?要入到明心見性,就全通了。就好像山上小溪,只要順著走,不要自己有意思,順著河流去走,走到小河,小河走到大河,大河走到大江,就入大海。這個才叫『得預法流,入佛智海』。只要你見性,你就跟諸佛如來一樣,諸佛如來是海水;沒有見性,沒有流到大海裡頭,你是江水、河水、溪水。只要是水,都有佛性,為什麼?都有機會流入大海。所以它取這個意思,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順著佛性,不要違逆佛性,成佛就不難。

  曾經有人問過我,他說:法師,有人講菩薩修行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時間太長了,我們行嗎?這問題問得好,實在講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如果你念過《華嚴經》,你對於三大阿僧祇劫就更明白。三大阿僧祇劫是對誰說的?對法身菩薩說的。圓教初住要證到究竟果位,有四十二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佛說這四十二個階級,需要多長時間?三大阿僧祇劫,在這個之前,換句話說,你在十法界裡面修行的時間都沒算進去;那要算進去,真的是無量阿僧祇劫。

  你這樣一聽就嚇壞了,無量阿僧祇劫,我們怎麼能成就?如果你能夠深入經藏,佛講的話不是假話,但是佛的話,有的時候有方便說,有的時候有真實說。方便說是隨順眾生的常識,包括現代的科學,眾生相信。佛法超越了科學,《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念劫圓融」,這個話怎麼講?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一念展開來就是無量劫,無量劫跟一念不二,就跟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的比喻完全相同,這都是事實。

  近代的科學,這是最近幾年,應該今年算是五、六年前,很近。美國太空總署發表一個報告,最新的發現,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在某種條件之下,它等於零。時間等於零,時間就沒有了;空間等於零,空間就沒有了。空間沒有了,給諸位說,距離沒有,遠近沒有了;時間等於零,先後沒有了。科學家近代才發現,但是他不知道什麼條件,佛法在三千年前,佛就講了,「念劫圓融」。

  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轉迷為悟。所以一開悟,凡夫就成佛;一迷惑,你就變成凡夫。佛說這個話是形容,真正的意思是形容,覺悟難!難在哪裡?難在你自己的習氣太重,業障習氣太重。好像我們在這裡聽經,或者念佛,功夫得力的時候好像自己覺悟了,可是幾分鐘之後又迷惑了。我相信這種境界,許多同學自己都有親身的經歷,覺悟的時間很短,迷惑的時間很長。這種現象對修行人來講,好事!你看你沒有接觸佛法,像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學佛之前,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從來沒有一念覺悟,沒有過。學佛之後,讀經、念佛,或者靜坐,或者聽經,剎那好像一下覺悟了,那個覺悟就像閃電一樣,閃了一道光,好事!為什麼?你開始有這個現象,希望以後這個現象次數愈來愈多。

  如果這個覺悟保持不失去的話,你就證果了。所以我們今天講功夫,就是這種悟是次數愈多愈好,時間愈長愈好。通常我們初學的時候,一念覺,時間是一剎那,非常短。從這一剎那,慢慢到一分鐘、二分鐘;一分鐘、二分鐘那就不錯了,慢慢的次數多,慢慢的時間加長。這是每個學人都必須要經歷的道路,所以這是好事情。為什麼有的人覺悟得快?有的人覺悟很慢?這裡頭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宿世善根。那個人過去生中修的時間久,生生世世都修;這個人過去生中修得少,這是講宿世的善根不一樣。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放下的功夫不一樣。能夠什麼都放得下的,容易,他障礙少;什麼都執著,什麼都分別,什麼都那麼認真計較,他要覺悟可就難了,為什麼?障礙了悟門。

  所以我們真正要求覺悟,不能不放下。章嘉大師教我的「放下、看破」,看破是智慧,從哪裡下手?從放下下手,你不放下,你的智慧不會現前。要放下,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前生活樣樣都計較,都講求。我過去性格也是如此,學佛大概總是學了五、六年之後,才對於生活不再講求,什麼都好。無論是自己親手下廚房,不再講求這些東西,一切都是隨手拈來。到晚年我自己不用下廚房,無論什麼人做,無論做什麼菜飯,我統統都能接受,決定沒有絲毫挑剔。心慢慢平了,障礙就沒有了。所以衣食住行,你要是不放下,障礙悟門,也障礙你往生。甚至於連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都要放下,它也是障礙。

  為什麼現在還在此地講?緣,隨緣。有緣就來,沒有緣絕不去攀緣,決定不是我要到你那兒,沒有這個意思。我們到這兒來,是香港回歸的那一年,我到這邊來看看,過去常到香港來,這邊朋友很多。回歸的時候來看熱鬧,我們這邊有幾位同修,老同修了,看到之後希望我再回來講經。他們很誠懇,我就答應了,隨緣!這三位老同修都在我們道場,你們常常都看到他們,何彩娟、何麗湘、張美鳳,她們三個人。沒有人來找我,我不會主動去找人。

  總算跟這個地區有緣分,確實到香港來,法緣就很殊勝。第一次來是一九七七年,那個時候聖懷法師他在台灣的時候跟我認識,邀請我過來,還有一位謝道蓮居士,兩個人。我來到香港頭一天晚上,暢懷法師接待我,告訴我這邊佛教裡面一些狀況。跟我說,香港人聽經的風氣不太有興趣,他說很多有名的高僧大德,到香港來講經弘法,聽眾也不多。頭一天人很多,最後圓滿那天人很多,就是兩天大家來捧場的,當中稀稀落落。所以他告訴我,「淨空法師,你不出名,沒有人知道你,你心裡要有個底子,可能講經的時候,因為我們約的期間是四個月,這麼長,可能會有幾天,一個人都沒有」。我就跟他說,不要緊,沒有關係,我們有桌椅板凳,沒有人聽,我對桌椅板凳講!他說,那行,你有這種心態,那就沒有問題。

  所以我說我不在乎聽眾多少,一個、二個我也很起勁,沒有人,我對桌椅板凳講得也很起勁。再沒有想到開講那天,人確實是都坐滿了。他那個道場很小,沒有我們這個地方大,大概一百五十人就擠滿了。四個月下來,天天都是這樣的。暢懷法師說,沒想到,你的法緣這麼殊勝。在這邊還是有緣。

  所以佛法講一切是因緣生,我們要跟眾生結善緣,決定不可以結惡緣。佛菩薩、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生生世世,遇到佛法的機會少,沒有遇到佛法的機會多,六道眾生大致狀況都差不多。沒有遇到佛法,完全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所以煩惱習氣才這麼重。現在自己知道,沒有學佛的時候沒有覺照的功夫,現在有一點覺照的功夫,知道自己煩惱習氣重。發作之後都後悔,可是境界現前自己做不了主,不知不覺又發作,不曉得要多少次才能回得了頭來。我自己有經驗,我是過來人,我學佛五十五年,我知道這個境界轉過來是相當不容易,相當長的時間。

  我能轉得過來靠什麼?我有個祕訣,我知道習氣非常難轉,我用什麼方法?我用講經。你看早些年,差不多前面二、三十年,我常講,你們以前聽到我講經,那個時候沒有錄相,有錄音帶,我都常講,我不會講,我要在講台上練習。所以有些人批評我,說我喜好講經。我說我不是喜好,我用講經來治療我的煩惱習氣。因為講經,逼著你天天要準備,你天天要讀經,你的精神能夠貫注在經典上。我用這個方法來改我的煩惱習氣,很有效。

  我說我是對治自己,哪天我要真的會講,煩惱習氣沒有了,我就不講了。不要以為我喜歡,我好講,不是的。每個人的煩惱習氣不一樣,你總要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來治療,我用這個方法來治病,知道的人有,不多。每個人治療毛病的方法也不一樣,有的人用參禪、有的人用念佛、有的人用持咒。我都試過,不得力,經教很得力。當然這個與讀書的習氣決定有關係,喜歡讀書,讀書的時候專注,不會分心,所以讀書也是禪定。這個我也講過很多,我們誦經、學教,也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你要懂方法,你不懂方法的時候,你還用妄想分別執著就錯了,這效果就收不到。

  所以讀經、研教都不要用分別,也不要用執著,心平氣和。不懂的地方不要去研究,研究肯定錯誤。怎麼辦?不懂就算了,念過去,遍數多了,功力深了,自然就懂。所以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話說得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到清淨心現前,智慧就生起來,智慧怎麼生的?不懂的地方看懂了。了解不夠深度,現在了解有深度,這個都是智慧現前的現象。專學這部經,翻翻其他的經典都能看得懂,意思都能夠明瞭,貫通到別的經上去。佛菩薩、祖師大德們不騙人,他們真正的愛護後人,哪有騙人的道理?句句都是實話,最重要的,你要信得過。你要是不相信就沒有辦法,那你真的是不得其門而入。

  菩薩見河流,能願眾生「得預法流」,念念不忘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今天塑佛像,造佛塔,對眾生有沒有好處?不能說沒有,只有一種好處。讓他看到,所謂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跟佛法結個善緣,這個目的達到了;要他在這一生當中覺悟、修行、開悟、證果,這就辦不到,建個塔辦不到,造尊佛像也辦不到。那要怎麼辦?要讀經、要研教,這個利益就大。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是用一尊佛像教化眾生,你要知道。怎麼教?上課、教學,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諸位都知道。天天跟大家上課,從來沒有休息過。上課,怎麼從來沒有休息過?凡是遇到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世尊遇到,一定跟他談話。談話就是講經,談話就是幫助他覺悟,就是幫助他處理疑難雜症。你說這是不是講經?哪有中斷過?不是說在講堂上聚集大眾上課,這叫講經;對一個人也是講經,對兩個人也是講經。

  釋迦牟尼佛跟人往來,只要開口,沒有一個字是廢話。佛教我們沒有戲論,他自己怎麼會有戲論?戲論就是沒有意義,開玩笑的話,佛一生都沒有。接觸大眾應機施教,他是什麼樣根性,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樣的言語,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這個本事,阿羅漢以上才有,有神通,阿羅漢能知道人過去五百世,他有這種能力,宿命通,所以說法就很契機。菩薩能力就更大。我們這些凡夫不行,沒有能力觀機,不知道你過去生幹什麼的、學什麼的,他不知道。所以觀機的能力不如佛菩薩,說法的效果當然也就比不上阿羅漢,不要說佛菩薩,比不上。這個一定要懂,可是自己要認真努力,自己好好的學,隨時隨地將自己所學的幫助別人,我們得入法流,也幫助大家入法流。

  今天入佛智海只有一條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就肯定入佛智海。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十一首偈: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陂澤』,清涼大師有個註解,「陂澤者,畜水曰陂,不集諸流,故願一味」。陂澤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蓄水池,這個水池的水是靜止的,它不是流動的。下面一首講「池沼」,池沼跟陂澤幾乎是相同的。不一樣的,一個水是流動的,我們講活水;一個水不流動,叫死水,它不流動的,像蓄水池一類的。這也是常常見到,因為在農村裡面像這樣的蓄水的池塘也很多,主要是用來做灌溉用的,或者是養魚、養鴨,都會做個蓄水池。看這個地方的狀況,池子的大小不一樣,有的池很大。遇到這種情形,菩薩自然生起的願是『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疾」是快速。

  佛法確確實實雖然講的是無量法門,但是到最後真的是一味。這一味到底是什麼?《般若經》上說得最好,「諸法實相」。像《心經》,學佛的同學早晚課誦裡面都念《心經》,三時繫念法事裡面也都念《心經》。《心經》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味之法,一味就是不二,二就不是一味,一味稱之為法味;得一味之法,你一定享受到法喜充滿。要知道宇宙之間本來就是一味,為什麼會變成五味?五味調和就變成無量味,從一法變成十法,十法變成無量法。這是為什麼?《華嚴》上說得很好,「唯心所現」是一味,「唯識所變」就變成無量無邊,識變的!無量無邊,這就是從一味流出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一味流出去的。我們今天學佛,求的是什麼?求的是還原,我們要從十法界回歸到一法界,那就圓滿的成就了。

  為什麼會有變?變得那麼複雜?現在我們這個社會非常複雜,我節錄了湯恩比博士的幾句話,我看到深深有感。這幾句話我念給大家聽,他說「今天世界紛亂得令人難以忍受,風氣愈來愈使群眾糊塗,而陷於不負責任,或享樂主義的底坑;這除了教育群眾,提高群眾倫理道德水平外,沒有別的辦法」。這個話講得很好!現在眾生比不上古人,我說什麼比不上?精神的生活。物質生活現在雖然很豐富,但是就像湯恩比所說的,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方便,現在的物質文明,但我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你要明瞭之後,你才曉得得不償失。

  我在童年,甚至於說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我童年住在農村。我們這個村莊看到遠遠四周圍的村莊都認識,那是哪一家,那邊是哪一家。村莊距離都不遠,大概都是一、二里路,兩里就是現在的一公里,我們小孩常常跑出去玩,找玩伴。住在農村裡頭跟大自然為伍,找幾個小朋友,都是別的村莊,一起邀約去爬山。都認識,都非常親切,都像一家人一樣,那個人情味多濃厚,那才叫人的生活。以後雖然住在都市,人比較密切,但是街坊鄰居都認識,見面哪有不打招呼的道理?年節互相拜年,一般應酬大家都一起來,熱熱鬧鬧。你看看現在的發展,像我們香港這個地區,我們住在同一層樓,這一層樓裡頭有四家,真的叫老死不相往來。不知道我隔壁姓什麼,彼此見面不打招呼,現代社會。你就想到我們在精神生活上、倫理道德上,完全滅絕了,這是今天社會現象,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要深深去反省。

  整個宇宙原本是一體的,誰證明?佛證明,菩薩證明,法身菩薩證得了。在《華嚴經》裡面,佛教導我們,我們為什麼迷失?迷失的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法相宗的經論裡頭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一念就是心動,心怎麼動?我們現在所講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就迷了,迷失了自性。佛與法身菩薩他們高明在哪裡?高明在六根接觸境界永遠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佛!永遠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原原本本的法性,法性本來如是,一切眾生統統都有。你能夠證得,在一般講你就成佛了,這才得一味。

  才動一念,一味就失掉了,你就起了變化,變成什麼?變成菩薩。還算不錯,因為你才動,波還不大,但是已經不是原本的,原本的根本就沒有波,沒有波動。起心動念就有波動,那是什麼境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諸位要知道,他不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頭的佛法界,他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起心動念之後,起了分別,分別非常微弱,菩薩法界;分別再嚴重一些,比菩薩再嚴重一些,緣覺法界;再嚴重的是聲聞法界;如果這裡頭再起一念執著,就到六道,天法界、人法界,一直到地獄。六道裡頭執著,愈往下去執著愈重,愈往上面去執著就愈輕。佛講得好,講得簡單,講得明白。

  我們修什麼?我們現在想回歸,還回歸到一真法界去,沒有別的,執著不能要!執著不是事,分別、執著不是事,事不要緊,《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問題在哪裡?就是執著的念頭,這個可不能有。如果你把執著去掉,你的煩惱去了一大半,見思煩惱全都斷掉了,你自然就不在六道;我們一般講的了生死出三界,最低限度你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阿羅漢決定沒有執著,菩薩當然更沒有,但是怎麼樣?有分別。阿羅漢有分別,辟支佛有分別,菩薩也有分別,比阿羅漢輕。到分別斷掉,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還起心動念;什麼時候起心動念也放下,他就超越十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我們《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那是一味。

  現在我相信,每個學佛的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夠趕快證得。我跟諸位同學講很多次,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就問這個問題。我說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勝,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就能夠悟入?跟這個意思一樣,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我這個問題。老師教給我,看破、放下,你就能悟入。看破、放下從哪裡學?要從放下起。因為你不放下,你就沒有辦法看破,看破是解門,放下是行門;你放得愈多,你理解得就愈多愈廣愈深。這就說明,執著分別妄想障礙了我們的悟門,你不開悟。為什麼天天聽經,聽了幾十年經,一點悟處都沒有?自己也常常覺得自己沒有悟性,總怪自己業障很重。那是沒錯,是業障很重,實在講是你不懂得放下,怎麼樣懺悔也開不了悟。為什麼?放不下!一定要執著!這個東西真的叫要命。什麼時候你真正覺悟了,明白了,放下。

  放下,從哪裡放起?一定要懂得,你在一切法裡頭,對哪一個法執著最重、最放不下的,你先把它放下,然後其他的就容易了。譬如你錢財看得很重,你就從這裡下手;名利看得很重,你就從名利下手;榮譽看得很重,叫面子,這個放不下不行,從這裡下手。你要自己想,每個人不一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見過,有人財看得很輕,但是名看得很重,我們諺語說喜歡戴高帽子,喜歡人恭維他。哪個人要說他一句不好,他很受不了,他幾天心裡頭不舒服。這是什麼?面子放不下。哪個毛病最重,先從那個地方下手,會很有效!我這個方法是章嘉大師教我的。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沒有財富,可是最喜歡的就是書本。我對書本很愛惜,喜歡讀書,最愛的。別人向我借書,我不會借給他,很吝嗇。為什麼?借去之後,他還給我,一定不是原來的樣子。他把我的書弄髒,那我就很不滿意;他在我這個書上有寫字、有圈點的時候,我就受不了,所以我的書不借給別人。這是毛病!章嘉大師說,你就從這裡放。好!先放,怎麼放?我看過的書,看過很多遍了,無所謂,可以借給人家,新的書不可以。做了幾年之後慢慢有進步,我的新書我自己還沒看,別人要我也可以借給他,這有進步了。甚至於別人要的時候,我也可以割愛送給他,慢慢就養成這個習慣。到終極的目標,就是要把執著的念頭放下,把分別的念頭放下,起心動念很難我們不說,我們只說這兩樣。這兩樣也不容易,可是你要真幹。

  你真正去幹,你會得到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是什麼?佛法裡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六根接觸外面一切境界,像《壇經》裡面所說的,只生智慧,不生煩惱。你遇到問題,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凡是不能解決,就是你生煩惱,不生智慧,你就把問題愈搞愈複雜。如果生智慧,不生煩惱,再繁雜的問題到你面前簡簡單單,你就能把它處理好。這才是真正得佛法的受用,尤其此地跟我們講到,這就是入佛的境界。那你就要真正懂得,古代教學所重視的師承,一個老師,一個法門,一部經典。古人的學習有期限的,期限一般定的是五年,五年之後你有了悟處,這是真的,五年一心不亂。

  念佛也好、讀經也好、研教也好,總而言之,都是戒定慧三學同時並進。你依照佛祖定的這些規矩依教奉行,就是持戒,一心專注就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所以說五年開智慧的人很多。這個開智慧不是大徹大悟,不是明心見性,我們講積小悟成大悟。確實你一年比一年聰明,一年比一年有智慧,這是我們自己修行經過的事實真相。當然這個裡面是必然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重重的障礙,不是一帆風順。重重障礙,你有戒定慧三學就很容易突破;你要沒有戒定慧,很容易被障礙住。障礙怎麼樣?退心,那你就真的失敗了,你退轉了,或者是誤入歧途。誤入歧途,這是不聽老師的教誨,跟一個老師,我再換一個老師,或者同時跟幾個老師,這個事情麻煩,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師承是一個老師,一個老師帶你,帶到你真正開悟。

  開悟的樣子是什麼?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你一接觸,你就能夠辨別得清清楚楚,有這種能力,老師就放手了。放手是什麼?一定叫你去參學,參學是你什麼都可以接觸。像經典,什麼都可以看,你有這個能力,你多看對你有利益,成就你的後得智,你不會學壞,這個社會上什麼樣的人你都可以接觸。這就是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有這個能力,老師不會再干涉你。沒有這個能力,老師管得很嚴,就是任何人講經說法不可以聽,任何書籍文章沒有經過老師同意不能看,管得好嚴,怕你誤入歧途。這是老師對學生真正的愛護,真正的照顧。一定要培養你有這個基本的能力,然後再放你出去,成就你圓滿的後得智,所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參學,就是廣學多聞,第二步的事情。

  頭一步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無知」,所以根本智就是無知,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根本智就是法性。它在不起作用、在靜的狀況之下,稱為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心如如不動,《金剛經》上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到這個程度了。什麼叫起作用?有人向他請教的時候,無論什麼問題提出來,他都會給你解答得圓圓滿滿,絕對沒有通過思惟,「我想想這個問題怎麼答覆你」,沒有。無論這個問題他曾經學過還是沒有學過,全都能夠很妥善的給你解答,很圓滿的給你解答,這是智慧開了的樣子!所以善學,就是真正會學的人,尊師重道,加上自己好學,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學習非常辛苦,這個苦要熬得過去。真正熬過去之後,那個裡頭就有樂趣,真的是《論語》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正得法喜,真正得快樂,這個快樂沒法子說的,無法形容,自己得到才知道。像古人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不上來,內心裡面的喜悅,法喜充滿。這個喜悅對我們身體來講,我們今天講生理,是最殊勝的養分,它能讓你精神飽滿,無有疲厭;不知道疲倦,不知道厭倦,這是你真正契入了。

  讀書、學習、學道,廢寢忘餐,吃飯忘掉了,睡覺也忘掉了,精神飽滿,一天睡眠的時間很少,二、三個小時足夠了。當中有疲倦的時候,就在書桌上打個盹就行,稍稍休息他精神又來了,就振作起來。如果你叫他放下學習,放下書本,去幹別的,給諸位說,很容易疲倦。為什麼?沒興趣,這是這個世間這些東西裡面沒有樂趣,這就是古大德常講的,世味(這個世間的味道)沒有法味濃。法味現在你沒有嘗到,你要嘗到以後欲罷不能。世間什麼最樂?這個最樂,沒有比這個更樂的。這樁事情人人本有、人人有分,你現在現前有障礙,你這個障礙不能突破,法味你嘗不到,障礙突破的時候你就嘗到。這個要有毅力,要有恆心,要有一定的方向目標,一生不能改變。

  要想向上提升,頭一個條件要做到無我。《金剛經》上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麼人做到?阿羅漢做到了,從須陀洹一直到阿羅漢,他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須陀洹是初果,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頭一個是破我執。我執還有沒有?有,破得很淺,不再執著身是我。我們現在是嚴重執著身是我,這個很苦惱,所有一切煩惱的根,你是一絲毫都沒有打破。所以你有病,病總是治不好,總會常常犯,不能夠根斷。

  最近我看到有一篇報告,是一位醫生自己寫的。年輕的時候在加拿大讀書,最後一年檢查身體,有癌症。經過多年的治療,到最後是用化學治療,非常痛苦,沒有法子斷根。最後回過頭來,真的他發了一個心,算了,不治了,不看醫生,不用治療,治療太痛苦。這一下放下之後,他完全用的是意志,念念都是善念,樂善好施,念念還幫助別人,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到最後再去檢查,癌症沒有了。所以他說他多活了三十多年,那就是做到了忘我,不再重視這個身體。

  世間人有這個身體,有了病痛為什麼治不好?過分重視這個身體。愈是要保養它,毛病愈出來,統統放棄之後,整個精神放鬆,反而意志能夠集中。實在講他這種方式,江本勝的水實驗可以做很好的證明。一心念善,整個身體的細胞反應都變善的,你就恢復正常,這不是迷信。你首先要肯定,佛法上所講的森羅萬象都是法性變現出來,體是法性,法性沒有形相。沒有形相能現形相,所有一切現相都是法性現的。法性本來具足見聞覺知,本來具足色聲香味,你只要把它回歸到本來,那就是最善的、最完美的。你裡頭加了一個妄念,它裡面就產生變化。剛才講的,你看一個妄念生起來,它就變質,但是變的幅度很小,就落在十法界的佛法界;再嚴重就變成菩薩;再嚴重就變成緣覺、聲聞;再嚴重一些就跑到六道,就這麼回事情。

  我們今天怎麼做法?就是放下。真正放得下,就恢復了。醫生沒有別的什麼了不起的功夫,放下身心世界,回歸到自性,效果就那麼樣的顯著。你們看「山西小院」,這四十多個人,用的讀經、念佛的方法,把病都念好了。什麼原因?就是這個原因,證明了佛在大經裡面常常講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古大德說,我也常講,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有什麼差別?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為什麼現相不同?心不同。心善,沒有一樣不善;心不善,沒有一樣是善的。我們要想生活得自在,生活得美滿,你就不要想惡,你就想善。

  人,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人,為什麼?本性本善。《三字經》上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菩薩戒經》裡頭說得更好,「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哪有不尊重的道理?怎麼可以得罪?人人都互相尊重,人人都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人心變善,行為變善了,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善。

  最近有些同修送我一些青菜,這個青菜確實非常好吃。怎麼栽培的?他告訴我,聽佛號栽培的,真的不一樣。我們在澳洲自己菜園裡面,所有一切蔬菜統統聽佛號,還有時候聽講經,所以蔬菜長得比菜市場裡面好得多。菜市場裡面的人看到,你們這個菜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長得這麼好?善念,沒有別的,樹木花草統統都沐浴在經中、佛號之中。我們已經做了好幾年,效果大家都看到,可是我們自己境界還是轉不過來,什麼原因?習氣太重。常常一接觸的時候忘掉了,過後之後又想起來,又後悔、懊悔。這就是生處沒有轉熟,功夫不夠,還要下個深功夫。

  更重要的是時時刻刻知道放下。我們看到人做了一樁不好的事情,心裡動了念頭,想去教訓教訓他,這個念頭才起來,放下!從這個地方去練,這真正叫學佛,真正叫練功夫。我對他好!好也放下。難道他犯的錯我就不告訴他?過幾天再告訴他。現在告訴他,你有那個氣,衝上去,言語不好聽。過幾天就軟了,你告訴他會和顏柔語,那就不一樣!所以一定到自己心平氣和的時候去告訴他,去幫助人很容易接受,感激你。你現在雖然跟他講,那個言語、態度很粗的時候,他就反抗,不會感激你,甚至於根本不能接受,會爭吵起來,那就沒有意思。所以放下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你要有智慧,要真正在這上做功夫,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常常記住放下。

  唯有放下才能看破,看破就是明瞭,對於事實真相就明白了,你處理就不會錯誤,得心應手,讓別人心服口服。你自己的心態正確,心平氣和來處理事情。我們一般事情處糟了,心不平,氣不和,你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善言好語勸人,人家還要反駁?還不接受?一定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態、當時的言語、當時的態度,你就明白了,所以佛菩薩教我們放下是有道理的。這樣才能夠很快的契入佛境界,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