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四卷) 2009/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2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合論》,從「第七不退住」看起,我們先將這個文念一段:
「不退住,對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障,令圓滿故」,到這裡是一段。長者為我們介紹行位裡面斷惑,清涼大師在當位裡面有解釋,他們為我們介紹這個大經,方式不太一樣。長者的著作稱之為宗經論,清涼大師是釋經論,按著經文一段一段、一句一句為我們解釋,而李長者他是就這一品經,這一品裡面重要的義趣總的來給我們介紹。兩種各有長處,我們合在一起看能夠更深入、更清楚的體會佛說經的真實義。《華嚴》講行布,也講圓融,四十一個階級這是行布,行是行列,布是分布,也就是從淺到深的位次清清楚楚。像我們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清清楚楚,這個叫行布。它又說圓融,圓融是從性德上說的。行布不妨礙圓融,圓融也不妨礙行布,在圓融裡面講,一即一切,證得一個位次,一切位次都在其中;十住很像十地。從初發心,實在講就是十信修滿了,十信位是在四聖法界,初住,我們知道就是中國禪宗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淨土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是這個境界。如果是事一心不亂,是十信位。理一心不亂就是入了初住,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位次。雖然明心見性,但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我們前面學過很多。從阿羅漢起,這是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是凡夫,六道凡夫。人天階位雖然也很清楚,天有二十八層,那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愈輕就往上升,愈嚴重就往下墮落。所以天人煩惱比我們輕,但是他並不長智慧,為什麼?他著了相,著了禪定的相,尤其是色界天跟無色界天。禪定裡面境界好,喜悅,所謂禪悅,他著了這個相,所以他不開智慧;能夠把這個捨掉,智慧就開了。所以阿羅漢的定叫九次第定,四禪八定這是八個階級,阿羅漢更高一層,到第九層,把執著放棄了。實際上我們能夠想到,阿羅漢跟非非想處天上那個定應該是相等的,一個就是還有執著,一個把執著放下,應該是這樣的。
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六道的根源,為什麼會有六道?因為你有執著;你沒有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沒有了,什麼境界現前?四聖法界現前。四聖有四個階級,第一個是聲聞,我們稱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他執著放下了,但是他有執著的習氣,這是世尊在大乘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阿羅漢有習氣。如果習氣斷掉,在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裡面,他的功夫就是要把習氣斷掉,習氣真的斷掉,他就升一級,就是緣覺,辟支佛,升一級了。所以辟支佛執著的習氣斷了,但是他有分別。分別斷掉,他就又升一級,這菩薩,我們講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菩薩沒有分別,但是有分別的習氣,所以他在菩薩這個階層裡面要把分別的習氣斷掉。分別習氣斷掉之後,他就升級,十法界裡面最高的,佛法界。在佛法界裡,分別的習氣都沒有了,但是他有妄想,也就是無明。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他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斷掉,也就是講無始無明斷掉,十法界沒有了。
所以十法界不是真的,跟六道一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時候,什麼境界現前?就是我們常講的,諸佛如來的報土,實報莊嚴土現前,這是淨土。我們要記住,他雖然生到實報莊嚴土,無明斷掉了,無明有沒有習氣?當然有,所以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可不容易斷,不像前面兩種,執著、分別粗,有對治的方法,無明習氣沒有。為什麼?他已經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叫無明,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無明習氣沒有法子斷,你們想想看,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法子修?所以這個時候是任運自然,就是隨它去,慢慢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古人對這個境界用個比喻,比喻得好,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頭細心去體會。古人比說什麼叫習氣?譬如酒瓶,盛酒的,酒的味道很濃,酒倒乾淨了,確實沒有,裡面用乾的東西擦,擦得乾乾淨淨,一滴也沒有,聞聞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這個味道沒有法子斷,酒可以斷,倒掉不就斷掉了,那個味道你就沒有辦法,你除不掉。怎麼樣?蓋子打開放在那個地方,放個十天、半個月,去聞一聞,淡了,放它個半年去聞一聞,沒有了,所以這是要時間的。在這個境界裡面叫無功用道,古大德也說此處用不得力。你要想去斷它,麻煩來了,你的妄想起來,你分別執著又起來了,所以不能起心動念。得要多少時間才完全沒有?佛在經上說三大阿僧祇劫,這個習氣完全沒有了。
我們現在看到《華嚴經》裡面,行布裡面所講的四十一個階級,我們就曉得,這四十一個階級全是講的無明習氣。無明習氣裡面,我們就曉得,這些法身菩薩是分證即佛,他不是圓滿的,他帶著習氣。習氣不妨礙,他的智慧德能起作用的時候,跟究竟圓滿佛沒兩樣,也就是說,他也是自自然然在十法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有感,這個感有時候有念,有時候沒有念。有念,像我們求佛菩薩保佑,強烈的願望祈求佛菩薩保佑,這叫顯感,很明顯的我來求佛菩薩,佛菩薩來應。佛菩薩應,也有兩種,一種顯應,很明顯你見到,他現身說法,另外一種叫冥應,就是暗中來加持你,你也看不到,也聽不到,他真的幫助你。像這些,你要是細心可以體會到。我們遇到困難,突然之間所謂柳暗花明,問題解決了,冥冥當中保佑。學習經教在講台上講演,這種情形更多,這就是佛菩薩加持,真的加持,他要不加持,怎麼說得出來!有時候說完之後,自己都不曉得,再聽聽,說得不錯,說得很好,這是我說的嗎?確實佛加持的,是我們所意想不到的,這個事情常常有。所以應有顯應、有冥應。感也是如此,有顯,剛才說過,我們求佛菩薩;還有一種,冥感,我們沒有求,沒有求,有應。沒有求,實際上是我們善根成熟,自自然然它就起感應,我們沒心。這種事情確實很難體會,到我看到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的時候,我完全明白了。水就像佛菩薩,我們用善心去感,它就應,應的結晶非常美;我們用個惡念對它,它也是感,應的那個結晶就很難看。我們心裡沒有起心動念,但是愛心跟善意,沒有哪一個特殊的對象,愛心善意逐漸的在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現在講磁場,這個人坐在這個地方,整個磁場不一樣,那是講冥冥當中的加持。
這種情形,如果我們要是細心,不難體會到。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很喜歡跟章嘉大師坐在一起,一句話不說,享受他的磁場。進入他居住的範圍之內,那感覺就不一樣,走進他小客廳裡面,你就感到非常安全、非常柔和,給你有這種感覺。縱然一句話不說,這感受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一年我在邁阿密,就是講《認識佛教》,因為到邁阿密講堂裡現場一看,很多當地人,美國人,同學們給我介紹他們都是修行人,多半是學密的。我講經,他也不懂,雖然有翻譯,也不能完全理解。有人就問他,你聽不懂,為什麼天天來聽?他說這個地方的磁場好,聽不懂,也願意每天到這裡來坐兩個小時,他感受就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在一個環境很惡劣的時候,心地靜下來就得佛菩薩加持,那個感覺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冥感,有冥應、有顯應。
感應道交是自然的,是性德自然起的作用,善惡統統都有感應。如果我們走向一個殺氣很重的場合,或是你看到屠宰場,那個氣氛不一樣。或者看到一個瞋恨心很重的人,傲慢、瞋恨、嫉妒很嚴重的人,他那個氛圍就不好,你就很明顯的感覺到。以前李老師告訴我,他一生當中曾經見過兩個人殺氣很重,走進他那個氛圍,好像有點寒毛直豎,坐立不安。有一個是叫馮玉祥,抗戰期間的,也是個軍閥,另外一個我記不得,殺氣很重。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這個感應,感應是自然的,不是強烈的,我們自己沒有覺察到,實際上都有。心愈清淨,心愈細,這個感觸就愈多。粗心大意,不是沒有,是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妄念太多,所以你不能夠發現,沒有發覺到這樁事情。所以心愈清淨,定功愈深的人,他就能夠突破空間維次,能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
這些不奇怪,我們現在曉得這是人的本能,我們曾經看到一本書,是個報告,講澳洲土著。這些土著現在還有,人數很少,住在澳洲中心地區,沙漠地帶,他們過著原始人的生活,不穿衣服的,露宿,晚上睡覺都在樹底下。澳洲政府也不錯,對他們也很好,給他們蓋些小房子,他們不住,小房子拿去做儲藏食物,他不習慣,習慣過野外的生活。他們心清淨,沒有欲望,我們說他是野蠻人,沒有開化的,他說我們這些人叫變種人,我們的本能喪失太多了。我們跟遠方的朋友們聯繫,現在用手機,他們也看到了,他笑我們用手機;他們跟遠方的朋友們接觸,他不需要,他用心靈感應,比我們厲害。他只要在一個地方坐下來,心定下來,眼睛閉著,幾十公里、幾百公里以外的一些朋友,在那裡做什麼事情他就看到,他就能跟他溝通。這個境界我們佛法裡面講天眼、天耳,有神通,他們說這是自然的,這是本能,我們失掉了。
佛告訴我們的,我們能相信,我們的欲望太多、雜念太多,只要放下,能力就能恢復。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初果須陀洹,《華嚴經》十信位裡面初信位菩薩,他斷煩惱的級別跟小乘須陀洹相同,也就是經教裡面所說的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放下了。見惑是什麼?把它歸納起來,總的來講,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第一個是身見,執著身體是我,這是第一個錯誤。第二個錯誤是邊見,就是對立,我們心裡跟人對立,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有對立的念頭,現在講相對。第三種、第四種我們一般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末後一種叫邪見,凡是其他錯誤的看法就包括在這一類。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你就恢復兩種能力,不大,不算太大,就是天眼、天耳,你就有能力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譬如牆壁不能障礙你,我們現在在十一樓,我們往下看,底下十層樓裡面的人在活動,你都能看清楚,沒有障礙,初果就有這個能力,天眼開了。天耳開了,他們在那裡說悄悄話,你也聽得很清楚,就有這個能力,就恢復了。所以六通,六種能力是本能,不稀奇。如果證到二果,在十信位裡面二信的菩薩,那又加了兩種能力,他心通、宿命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過去世的事情見到了。知道別人起心動念,打妄想,他知道,妄想有相,所以他看見了。你想一個人,那個人的相會浮出來,就和作夢一樣,你作夢,他能看到你在那裡作夢,你在夢中幹些什麼他都知道,有這兩種能力。證得三果,你就能夠飛行、變化,換句話說,到哪裡去不需要交通工具,你心裡想,身就到了,就有這個能力,能夠分身、能夠變化,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七十二太少了,他的能力超過七十二,那是能力。證到四果阿羅漢,漏盡通,漏盡是見思煩惱斷盡了,得清淨心。由此可知,智慧德能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真的,佛講的話沒錯,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學佛最重要的是放下,這些經教,學可以,不學也可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求學,好學,我們今天講知識分子;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的,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二十四歲接受五祖傳給他的衣缽,他就是第六代祖。看看他的經歷,一天經沒聽過,沒有學過,禪堂一天也沒去過,念佛堂一天也沒去過,五祖居然把衣缽給他。他在《壇經》上所講的,這個事情,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說與學、不學沒有關係,關係在你真的肯放下。他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就是我們常講的,他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佛。起心動念,不執著,是阿羅漢,阿羅漢起心動念,有分別,不執著,沒有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是菩薩;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就成佛,他是這麼個境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那年是三十歲,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也示現大徹大悟,二十四歲。這叫頓悟、頓超,這屬於圓融,他沒有行布。惠能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都是頓超,一個是知識分子,廣學多聞,一個是不認識字,他們證得的境界完全相同,沒有兩樣。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你只要念給惠能大師聽,他就給你講得頭頭是道。這些示現、表演我們雖然沒有親見,但是在書本裡面所記載的,絕對不是假的,又何況惠能大師的肉身現在還在,《壇經》不是偽造的,沒有人能造得出來。這些實際上就是給我們做證明,三轉法輪裡頭作證轉,證明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要你肯放下,你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正道。我們捨不得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是走邪道,這什麼道?這是六道輪迴,妄想分別執著三樣都具足是六道輪迴,走的是這個道。我們真的把佛陀的教誨搞清楚搞明白了,下一步用什麼功?就是放下。
我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很幸運遇到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能夠契入境界?他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就契入。我當時聽到這句話似懂非懂,接著我又問了一句,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雖然講三種,總的來說是放下貪欲。佛教菩薩無量無邊法門,要是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布施展開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歸納就是一個,所以那是根。菩薩所修行的六大綱領,那是第一條,《華嚴經》上講十波羅蜜,也是第一條。誰能放下?學佛的人很多,知道這樁事情的人不少,知道怎麼樣?放不下,還是有強烈的貪心。甚至於有些學佛學得不錯,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最後怎麼?貪佛法,對佛法放不下,那也不行。佛在般若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不能貪,佛是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對象。為什麼?佛說得是好!總的來說,佛法是緣生法,因緣生法,那就不是真的,佛法也是假的,你開悟之後,世法、佛法都沒有。佛法跟世法是相對而生的,世法是迷,從迷才有覺,迷沒有,覺也沒有了;如果迷沒有,還有個覺,那覺也是迷。這就是告訴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頭真的叫一塵不染,無佛無眾生。眾生跟佛是相對而生的,因為有眾生,才現出什麼?迷了叫眾生,不迷叫佛。你要是執著有個佛,你就迷了,被佛迷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算是真正覺悟。說得最清楚、最圓滿的確實是《華嚴經》,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推崇得是有道理。所以,發心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底下一品就是「初發心功德品」。
第二,二住是治地住,地是心地,所以這裡面所講的統統都是無始無明習氣。這是講的悲心,我們中國古人所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性德,看到別人有災難,自自然然的伸出援手去幫助他,沒有任何條件。小孩無知,看到他在玩耍,快掉到井裡面去,你自然就去,不會說什麼,自自然然你去把他攔住,把他拉回來,這是悲心。好事,不能著相。菩薩大慈大悲,還有極其微細的習氣,就是起心動念的習氣,實際上真的是自然感應,就像江本水實驗一樣。這些習氣在哪裡斷?《華嚴經》上所說的歷事鍊心,菩薩應化在十法界這是歷事,在這裡頭慢慢把這個習氣淘汰乾淨。我們在這個地方真正深深體會到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他表演出這些現象是給我們看的,在那麼高的地位上還要表演這些修行,怎麼樣去斷煩惱、怎麼樣去斷習氣。他們真的已經沒有了,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警覺到自己有煩惱、有習氣,應該向佛菩薩學習。這些善行,像慈悲這是善行,不能起心動念,見到一定要做,不可以起心動念,這才回歸到自性。回歸自性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是感應,無作是離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用寂照兩個字來講也好講,寂而常照,寂是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是寂;照是什麼?外面你所遇的境界一個不漏,你都能夠幫助眾生。無論是什麼樣眾生,無論他造作什麼樣的行業,所受的什麼樣的果報,佛菩薩所示現的無非是幫助他覺悟。能覺悟、能回頭,好;不能覺悟、不能回頭,阿賴耶識裡頭落了種子,叫善根,幫他種善根。
五十三參在哪裡?學佛的人讀《華嚴經》對善財童子很羨慕,他運好,遇到那麼多善知識,我們自嘆不如。其實這是表法的。五十三參把我們社會上這些人分為五十三類,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就是這個嗎?我們從早起來,大門一開,走出門外,不就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都在面前嗎?那就是五十三參,只是我們不會。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這是真的大方廣佛華嚴,活的。依照大方廣佛華嚴來過日子,你就是過佛菩薩的日子,那是究竟幸福美滿的日子。這門學問!用世間話來說,世間只有言說,沒有這個事實,真善美慧,世間有這個名,沒有實在;但是《華嚴》有,《華嚴》確實是真善美慧。
但是契入這個境界是不容易,障礙在哪裡?障礙不在外面,在自己,什麼障礙?放不下就是障礙。可是放也要知道從哪裡放起,我的老師當年教我從布施下手,我學了這麼多年,在《華嚴經》裡才看到佛說的三重障,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我們進步這麼緩慢?不要說是十住的門,十信的門都沒進得去,這才知道三重障,有這個障礙。老師教我們,實在講是善巧誘導,如果老師當年要說三重障,我們初學佛的人可能不以為然,所以他不提這個詞,他只講三種布施。三種布施很能誘惑人,為什麼?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很能誘惑人,聽了之後很有受用,自己這三方面都缺乏。凡心沒了,從這裡下手好,斷惡修善,然後再提升到破迷開悟,破三重障是破迷開悟。
心地好了,就是誠意、正心了,然後再講修行。行是行為,行為有許多錯誤,依照佛菩薩的標準,佛菩薩的標準,一定要記住,是性德,自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是佛菩薩制定的標準,是性德。從這個地方認知,我們就歡喜持戒,就不會把戒律看得好像是吃人的禮教。過去人講儒家的禮教是吃人的禮教,對一個人有許許多多的約束,讓人家沒有自由。不是的,性德是真正的自由,是圓滿的開放,得大自在。你迷了,你覺得它是約束你,悟了之後,完全自然,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要想破迷開悟,持戒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迷,去學覺悟人的行為,去學他,學他對我們自然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幫助我們悟入,所以因戒得定。我們現在聽到這句話,在現前這個社會感觸就太深,現前社會是什麼社會?心浮氣躁。我們知道這個不好,怎樣叫我們心定下來,清淨心現前?持戒就能得清淨心。持戒,很多戒律叫你放棄這個、放棄那個,你的欲望愈少,心就清淨了。欲望太多,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的氣怎麼能平和?欲望太多、妄想太多、念頭太多,煩惱太多了,不是好事。
真正修道人,心裡有沒有事?沒事,般若經上說的般若無知,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什麼都沒有,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一個念頭。為什麼不起念頭?因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起念頭錯了,《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給你講真話。《大般若經》我們讀了一遍,總結六百卷《大般若》說什麼?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說這個,說十二個字。你還起心動念,你不就錯了嗎?分別執著就更錯了。他心是定的,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叫自性本定。可是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就是清淨心,起作用是教化眾生,教學的時候無所不知。但是無所不知跟無知是一不是二,妙就妙在這裡。正在起作用的時候,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世間,講經說法教學四十九年,我們看這個老人家很辛苦,到處奔波,教化眾生,我們看到這一面,沒有看到另外一面,他如如不動。我們看到照的一面,沒有看到寂的一面,他確實為我們示現寂照是同時的,動靜一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人家是這個境界。大乘教裡面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不思議境界。
這些全都是事實真相,佛經裡面講叫諸法實相,我們能夠體會,體會得少分就生歡喜心,這個體會在佛法講是解悟,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怎麼樣來學,我們也能夠做到這樣,那叫證悟,證悟自己有受用,有真實的受用;解悟能生歡喜心,還不能得真實受用。所以進一步向佛學習,從外面樣子上學,學久了,從表層就能滲透到裡面,裡面是自性,滲透到裡面,慢慢就見性。從小悟到大悟,從大悟到徹悟,所以從修行漸漸的就生貴,貴是什麼?貴是貴人,貴人是諸佛菩薩,我們生到佛菩薩家裡去,那叫生貴。今天第七就講到不退,不退多分是讓我們聽到佛在大乘裡面所說的,以及我們在現實裡面所看到的這些境界,都不退心了。他為什麼會不退?他完全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現在的社會反常,我記得好像是《左傳》上有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應該是這麼樣一句。常是什麼?五常,仁義禮智信。中國講五倫五常,仁義禮智信,這叫常道,棄常,這五個字都沒有了。你看現代社會上,有沒有仁、有沒有義、有沒有禮、有沒有智、有沒有信?古大德用五常配佛門的五戒,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這五樣沒有,妖魔鬼怪就出來了,妖魔鬼怪不是青面獠牙,人只要把這五德放棄,人就變成妖魔鬼怪。這是《左傳》上說的。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不是地區性的,是整個世界是這樣,我們可以說,人捨棄五常好像是現前時代的風氣、時代的潮流,生活在這個時代裡還看到仁義禮智信,這個不一樣,這太稀有了。所以你只要能真正理解,在這裡頭能守住五常八德,在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不離倫常道德,這就不退心。你看到他們完全違背的,點點頭,他們符合潮流。我們在這個潮流裡面,要把傳統的清流保持住,不要讓它失掉,這個清流再細都沒有關係。你看看中國禪宗,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五代單傳,一個人,到第六代才開花結果。只要它不斷,有一個人能傳下去,所以說佛法的慧命沒斷。眾生失去五常,他要受許多苦難,你慢慢等,苦盡甘來他就回頭了。回頭的時候,傳統文化又會發揚光大,為什麼?傳統文化是從性德裡生的,人性本善,他跟這個相應。沒人教,只要有人教的話,很容易就接受,他自性裡本來有的;反常的是自性裡頭沒有的,他一時迷了,他才走這個路子,一旦覺悟,馬上就回頭。所以,你有信心你就不退。
此地大師講,「對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障,令圓滿故」,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眼就是「同行」。四攝法裡,同行就是同事,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最後一條。菩薩大慈大悲,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跟這些大眾同事。在這個時候攝受一切眾生,當然不圓滿、不自在,也就是你做得好辛苦。這個事情,我們老師確實真有智慧,我們不能不佩服,為什麼?他早就把這個話告訴我們了。我們學佛虔誠,尊師重道,接受老師教誨,我們都跪在那裡接受,我們經典是捧在頭上的,頂戴著佛經接受老師教誨,恭恭敬敬。老師笑著說:今天你來聽我教導,你們都是跪著在這裡求法,將來到你們傳法的時候,你們要顛倒過來向求法的人跪著把法送給他,他還未必接受。這老師教的,現在真是這樣的。想想我們小時候念書在學校那個情形,跟現在學校裡的師生關係完全不一樣。在我這個年齡,小時候我們上小學、中學的時代,那是抗戰期間,確實師生如父子。抗戰期間我們是流亡學生,離開父母、離開親人,沒人照顧,老師照顧。老師照顧這批學生就如同兒女一樣,無微不至,我們對老師感恩的心永遠不會忘記;同學真的比親兄弟姐妹還要親,真的互相尊重,關懷照顧,互助合作,你才能活下去。
不像現在,我們看看現在的學校,那怎麼能教?學生批評老師,聽說還有學生替老師打分數,分數不足,老師下個學期就被學校解聘。所以老師要巴結學生,應了李老師的話。連出家人也是如此,出家人教學也要巴結學生。到這種時代,你能不退心嗎?佛在此地勉勵我們不能退心,我們一退心,佛法真的就滅了。發現一、二個、少數真有善根的人,那就是傳法的種子,不能求多,一生當中得到一個就稀有難逢了。《華嚴》講得清楚,世代興衰是眾生共業所感,有聖賢出現在世間,那一定是大治之世。人心善,人的行為善,都能順著性德,這種感,聖賢他就來應,沒有一樣不好,佛菩薩也來了,天人也來了,這個世間善人也很多。如果在這個時代,捨棄聖賢的教誨,捨棄三綱五常,社會就大亂,大亂那得受苦。這個時候需要真正大慈大悲的人,就是委曲求全,真正肯向學生頂禮。學生能夠接受傳法,那是大好事,要時常去鼓勵他、勉勵他,防止他退心。
真正要把這些事實真相講透徹、講明白,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一般人來,那是經典上所說的,是來酬償業報。你過去生中行善,你到這個世間來享福,你過去生中造惡業,你到世間來受苦、來受難,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佛說「人生酬業」,一句話就答覆了,這些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酬業的,業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造的。大聖大賢、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他來做什麼?他來教化眾生,來成就眾生。根熟的眾生幫助他作佛去,念佛往生的都是根熟眾生,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去成佛,這是無比殊勝的大事;沒成熟的幫助他善根增長,他已經有善根,沒熟,幫助他成長,提升他;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覺悟的人他到世間是幹這個,這就是俗話所說的乘願再來,是來幫助苦難眾生的、是來傳法的,無論是什麼身分,各行各業裡都有,也就是他示現的是個好的樣子。
在現前我們也看到了,出家裡面有,在家更多。這些年我們從根下手,儒釋道三個根,有很多做企業的開始在做了,那都是菩薩,都是來示現的,不是凡人。他們從自己本身擴大到家庭,再擴大到公司,所有員工一起學,做出成效出來,讓別人看到也模仿來學。社會雖然有災難,金融危機造成社會嚴重的災難,傳統文化在這個時候就能做一個轉機,把這個災難轉過來。只要認真去做,能不能轉得過來?肯定可以轉過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金融危機從哪裡來的?貪婪心變現出來的。佛菩薩、聖賢是清淨心、真誠心,就能把貪瞋痴化解,貪瞋痴帶來的是災難,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帶來的是祥和,現在講和諧,就能夠化解。你自己心一轉,你在金融危機裡面就回頭了,你不受它干擾;你一家回轉,你這一家不受這個災難;你這一個公司行號要都轉了,你也與它沒有干涉;一個地區轉、一個國家轉,真能轉得了,整個世界都轉了,還是從自己做起。
我們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中國五千年來長治久安,靠什麼?靠教學,真的要教。教什麼?教倫理,什麼是倫理?倫理是講關係,人跟人的關係是倫理,人跟大自然的關係也是倫理,人跟天地鬼神的關係還是倫理。所以關係要知道,關係要處好,人和,古大德所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才真正能解決一切問題,家和萬事興。制度是其次,再好的制度如果人不和,那個制度也不能夠建立,關鍵確實是在人。中國老祖宗有智慧,自始至終就認定要把人教好,要教他知道這關係。所以中國人重視家,修身、齊家,然後國就治,國治就是今天所講的和諧社會,天下平就是講的和諧世界。從哪裡做起?從修身、齊家,要從這裡做起,修身、齊家的根本就是格物致知,格物是放下欲望。得少就要滿足,知足常樂,一定要曉得人生在這個世間,生活需要的不多,一天三餐飲食,選擇素食是最健康的。
我在年輕念初中的時候,那是抗戰剛剛勝利之後,在南京,我住在一個同學家裡,老同學了,現在還在。他們家裡面是個多宗教的家庭,他的祖母念佛的,燒香拜佛的,他的父親是回教,伊斯蘭教,他的母親是基督教,還是母親影響大,兒女統統都信基督教,父親是回教,多宗教。我在他們家裡住了一年,很不容易,他的父母對我很好,現在好像都不可能有這種現象,他兄弟姐妹多,我們跟一家人一樣。我跟他們上基督教的教堂,跟他的父親上清真寺,所以那個時候對這些宗教就有一點涉獵,但是沒有到佛教去,老太太影響力不大,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在那個時候就跟伊斯蘭教結了緣,我喜歡伊斯蘭教超過基督教,因為伊斯蘭教裡有五功五典,五典就是講的倫理,五倫,跟中國傳統文化相應,所以很喜歡。這是個很特殊的家庭,信仰不相同,和睦相處,互相尊重,難得!
了解宗教裡面有很多好東西,跟中國傳統文化相應。在這些年,我們有個機緣跟全世界許多宗教往來,交往、接觸,我也看到許多宗教的經典,如果說從倫理、道德、因果這三方面來看,真的是大同小異。像佛法裡面講的十善業,每個宗教都講,中國講的五常,佛法裡面的五戒,每個宗教經典裡面都有,所以宗教可以團結,宗教可以合作。我們深深期望宗教在這個時代應當要展開教學,要將經典裡面這些教誨向世人宣揚。鼓勵大家認真學習,就能化解災難,就能讓這個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除了這些教訓之外,每個宗教裡面都有它的哲學,也有它的科學,講得很好。那部分不是普及教育,那是少數人的,普及教育是全民教育,那是少數人,所謂根性利的,向上提升。今天社會缺乏的就是這樣的教育,傳統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我們對於這個社會有信心、有期望,並不失望,為什麼?有些人在真幹,這些人我相信他叫再來人,不是凡人,他們能放下自己,捨己為人;不像現在一般人,一般人起心動念是損人利己,這幫人是損己利人。這個難得,這是來救世的,我相信他們不是來酬業的,他們是來救世的。在現代有最好的工具,從前沒有,那就是大眾傳播,衛星電視、網際網路,用這種工具來宣導,做遠程教學,大家一起共同來學習。一年我們可以召集這些通常在網路、在電視機裡已經學習的,我們來聚會一次,見見面,這很有意義。一年一次聚會,開個幾天,搞個什麼論壇,一個大型的活動。我們相信三年到五年,社會會安定下來,社會確實有可能恢復到安定和平,只要我們這些人,真的是志士仁人,認真努力,絕不退轉,對治現在的同行攝生,四攝法裡面的同事,得圓滿。
長者在這裡舉出善財童子,他幾乎全是舉善財童子來做例子,善財五十三參確實也是依照行布的順序來做表演給我們看。過去方東美先生說這是表演,他說《華嚴》是佛學概論,這部書編得太好,有理論、有方法,後面還帶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在全世界的哲學書裡面找不到第二種。「善財於普莊嚴園見休捨優婆夷」,這是位女居士,她對善財說,「我有八萬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屬,常居此園」。她福報不小,八萬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屬,所以這是菩薩。人間現在世界上的人口還沒有這麼多,所以這不是在人間。這是說明「大悲位中行方便波羅蜜,同於八萬四千不可說一切眾生煩惱,總共同事,教化利益」。所以我們學佛最要緊的,頭一個要學什麼?要學會跟一切人共住,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佛菩薩也好,阿修羅、羅剎也好,都能夠和睦相處,這是頭一個要學的。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為什麼會變壞?沒有人教他。你想到這一點,在十法界裡面想到這一點,你回頭再想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社會為什麼變成這樣子?也是沒人教他。我們要相信、要肯定人性本善,老祖宗教給我們的,這是真理,這是事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沒有人教,他的習性慢慢跟本性距離就拉遠了。本性是善,習性是不善,所以教學就非常重要。現在教育出了問題,不但內容出了問題,內容你看中國五千年來教育最主要的課程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這是主要的。人要是懂得倫理道德,他不會做壞事,他覺得做壞事是羞恥,不願意做壞事;人要是懂得因果教育,不敢做壞事,為什麼?有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樣的教育從小來奠定他的根基,他一生在社會上是好人,不會作亂,不會造惡業,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現在課程出了問題,幾乎全世界所有學校裡面,倫理、道德、因果都沒有了,都是什麼科學技術,崇尚科學。另外一個,就是教學的方法出了問題,課程編排不合理。咱們中國五千年來,「教之道,貴以專」,學生學習只能學一門,一門課程學好了才能學第二門。現在學的東西太多太雜,所以學生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心浮氣躁,他什麼都學不到,世出世間法他都學不到,把他的時間、把他的光陰浪費了,非常可惜。讓我們回想中國在古時候的私塾教育有道理,一門一門的學,同時決定不能學兩門課程。《三字經》沒有學完就不能學《千字文》,《論語》沒有學完就不能學《孟子》,一步一步的來,一樣一樣的學。十個科目就是十個階段,一個階段就是學一樣,而不是十個科目一起學,他怎麼能接受得了!現在的課程編排,第一堂語文,第二堂數學,第三堂歷史,一個小時,還沒有吸收,下一堂換第二個科目,所以他頭腦思惟永遠是亂的,永遠不能集中。這個方法是錯誤的,還是古時候那樣好,一樣一樣教,小學六年的語文一年學完,第一年全教語文,第二年全教數學,他的書包只有一本書。不像現在背得那麼沉重,我看那小孩背書包都很可憐,看到這個樣子,來生不能做人,做人太苦,看到嚇到了。想想我們從前念書的時候,書包裡只有幾本書,很輕,沒有現在這麼重。甚至於很多同學都不用書包,用個手帕把書包一包就行,只有二、三本書,所以很簡單。
看到這一段,想起我們要懂得與人相處,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籍、不同的信仰,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一切都要從自己開始才能做得到,不要求別人對我,先要求我怎樣對人,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