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六四卷)  2005/2/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64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

  我們前面講到偈頌第八首。這首偈主要的是跟我們說唯識觀,我們參考《壇經》裡面六祖大師對智通禪師的兩首偈。我們在這兩首偈裡面,不但學到修行的綱領,轉識成智;而且真正讓我們見到祖師通宗通教,並不是說他不認識字,他沒學過經教。這法相唯識的道理很深,也許沒有學過的人不知道,沒有想到他的言語那麼樣的簡單,說得那麼清楚,高明到極處!後世多少學者,真的是佩服到五體投地。同時給我們印證佛在經裡面常常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無量無邊的法門,一門證得門門都得到,我們從《壇經》裡面可以得到證明。世出世間一切法,能大師沒有一樣不通達,你去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正如同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多少人去試探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接觸到的、從來沒有見過的,找一些問題來問他,世尊居然對答如流。諸位在小乘經裡面可以看到很多。這說明一切法真的圓融通達,自在無礙。這些智慧德能我們要問,世間人常常問,釋迦牟尼佛從哪裡學來的?是不是過去生中他學過?這樣的推理相當合乎邏輯。因為他突破了時間的界限,他可以看到過去未來,所以過去生中所學,你這一問他都能答得出來;這一生沒有學,過去生中學過,這很合乎邏輯。同時還有一種能力,別人阿賴耶識裡面所含藏的那些資料,你有能力借過來用。好像我這個資料庫裡沒有,你那個有,我可以把你那個調到我這個地方來做參考,通的,就好像連線了,現在的電腦網路連線,真的是這個樣子的。別人識心裡面這些資料可以完全取出來,這些例子很多。而實際上呢?實際上不是這樣淺,有很深很深的道理,那就是自性。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自性變現的,你見了性,性是能變,能現能變你證得了,所現所變哪有不通達的道理!這才是正理,才是真正通達明白。

  佛教我們,實在講並不是教我們在枝枝葉葉裡面去尋求,佛教我們一定要求明心見性。大乘教裡頭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終極的目標都是在明心見性。不過宗門裡面它是直捷,這諸位都曉得,宗門是悟後起修,先求開悟,然後再學習經教,當然他學經教快了。我們在經論記載裡面所看到的,龍樹菩薩接觸大乘,沒有人不曉得這位大德,《華嚴經》就是他在龍宮裡面取出來的;他開悟了,悟了以後再讀釋迦牟尼佛留下來這些經典,我們今天稱為《大藏經》。古時候沒有《大藏經》這個名稱,叫什麼?叫一切經。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龍樹菩薩用了多少時間把它學完?三個月,全都通達了,不到一百天,什麼原因?見性。都是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哪有不通達,哪有障礙的道理!要不要一個字一句一句的學?不需要。

  就像惠能大師聽法達禪師念《法華經》,《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惠能大師說行了,不要念了,我全知道了,你看這學東西快不快?全通達。把《法華》大意講解給法達禪師聽,他一聽之後就開悟了。法達禪師讀《法華經》三千遍,不知道經典宗旨在哪裡,能大師一番開示他完全明白了,大徹大悟。那我們在《壇經》裡面讀到這一段開示,我們讀了不悟,什麼原因?我們沒有三千部《法華經》的底子。人家有三千部《法華經》的基礎,所以一聽就明瞭,這是宗門裡面講的疑情。三千部的疑情,一聞就通達,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智通禪師見祖師,他是讀《楞伽經》,《楞伽經》裡講八識四智。《楞伽經》讀了一千多遍,我們在這經裡頭記載上看到的,都是有很深厚的底子,沒有辦法融會三身四智,六祖在這裡一開示一說,他就悟入。所以接著後面就是智通禪師他有一首偈,這個偈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的心得報告,悟入這個境界的時候他提出報告。

  為什麼古人,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他的這些弟子,這個經裡面講的弟子都是開悟的人,沒有講完全,完全四十三個人,這地方是舉其非常明顯的,特殊的、明顯的、有代表性的舉出幾個人,這是非常令人羨慕。我們學佛,開悟在這個時代不可能,從前倓虛老法師在香港講經,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學佛,我學佛之後,他老人家已經走了。不過我也算是有緣分,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講經,住在他老人家建的圖書館,中華佛教圖書館,我在那裡住了兩個月,講《楞嚴經》,也算是有緣分。我聽了一卷好像是九十分鐘的錄音帶(在那個時候這個東西很時髦的、很先進的科技),他在佛七當中講的開示。我借到這個帶子之後,我就聽了三十多遍,他是北方人的口音,比較不好懂,可是我連續聽三十遍,大概就能夠聽到八、九成。以後我找人照著他老人家所講的寫成文字,我也把它印出來,附在《念佛論》的後面。《念佛論》是他老人家講的,大光法師記的,大光跟我是好朋友,前些年也都往生了,他的年歲比我大。

  他老人家在開示裡頭講:他活了九十多歲,一生當中親近不少善知識,學禪開悟不但沒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得禪定的有見過、有聽說過的,虛雲老和尚就是得禪定的。得禪定與大徹大悟那個距離還很遠,禪定可以生到四禪天,也很了不起。煩惱習氣他那個定功能伏得住,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那就是功夫成片,雖有煩惱不起現行。他要是念佛求往生,那肯定是凡聖同居土裡面上三品往生,可以做到預知時至生死自在,煩惱控制住了。這是我們普通人都做不到,說明這個事情之難,為什麼?禪宗要不是大徹大悟,他出不了六道輪迴,不算成就,在果報裡面這是教下常講的人天小果;真正講果報,要脫離六道輪迴才算是證果。小乘的阿羅漢真正算是證果,脫離六道輪迴,見思煩惱真的是斷了、轉了,我們講轉了。

  我們剛剛念的偈子,轉第七識的執著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的分別為妙觀察智,這兩個一轉,阿賴耶自然轉為大圓鏡,前五識自然轉為成所作,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就不在十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菩薩,這才算真正成就。四聖法界是相似位,相似成就,六道凡夫不能算成就。所以天台大師「六即佛」,你在六道裡頭,人天道是觀行位,觀行位是功夫得力,沒出六道,出六道相似,出十法界真的了,那不是相似位,分證位。這是天台家的教義,確實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那我們要知道,古來祖師大德這是經教裡頭、註疏裡頭常常講,我們是常常讀到,觀行位功夫得力能夠生天,出不了六道輪迴。生天為什麼說不究竟?天的壽命還是有限,縱然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還是數字,八萬大劫到的時候你這個定功失掉了。失掉之後,你的煩惱就起現行,你阿賴耶識那個煩惱習氣伏不住,伏不住它就起來,起作用了。這一起作用,你是爬到最高,上頭沒有了,當然就往下墮落,爬得高摔得重,這一定道理,所以我們不能不曉得。但是有生天這個能力,要是用來迴向求生淨土,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決定有把握。

  所以在修行這方面來說,只要功夫得力就決定能生淨土,生淨土是生凡聖同居土。這個功德利益,其他法門裡頭不能夠為比!這是我們要曉得。不知道淨土,那是沒有法子,沒有緣分;我們接觸到淨土法門,就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淨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也很滿意,這是蕅益大師說的。有人問蕅益大師:你老人家求生淨土,希望得什麼品位?他說我下下品就很滿意。真的,下下品怎麼?超越十法界了。只要往生西方淨土決定一生成佛,因為西方世界人無量壽,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這個法門古人常講是當生成就的佛法,這個成就是證得如來究竟果位,一生成就。

  古大德,明朝的憨山大師,憨山大師的肉身在,還留在現在,他對於六祖這首偈子讚歎備至。他說有很多人批評六祖不認識字、不通教,他怎麼會懂得這個道理。「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個字包括盡了,這八個字重要,這八個字是什麼?「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確實八個字把這諸法實相講清楚、講明白,可是這個「心」字不好懂,宗門裡頭有句話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個心你要真的認得了,那你就明心見性,你就是法身菩薩。為什麼說大地無寸土?你覺了,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明明有六趣,你不覺的時候有六道輪迴、有十法界;你一明白、一覺悟,六道、十法界沒有了,所以說大地無寸土。「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無一物」,你真正懂得唯心,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能現。能現的是法性,所現的法性土,法性土就是法身。講法性從能現說,講法身或者講法界,我們講法界,法界是所現,法性是能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說三界寂然,清淨寂滅,這就是一真法界。

  十法界、六道,這是一回什麼事情?唯識所變。「以唯識故,萬法縱然」,這個萬法就是講的六道十法界,森羅萬象,唯識所變。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心現識變的這些幻相,像變魔術的幻相,也像我們現前電影、電視螢光幕上所現的影像一樣,你不知道它是影像,你以為是真的,你迷在這裡面。這一迷,真相就不見了,其實真相在哪裡?真相就是在面前!真妄是一不是二,迷了它就變成妄相,你覺了它就是真相。所以你離開妄相,你到哪裡去找真相?找不到;離開真相,妄相也沒有,真妄是一不是二。我們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這個功夫,在妄相裡頭什麼時候一下見到真相,就恍然大悟。見到真相,妄相在不在?在,就是好像我們看電視在螢光幕上,或者看電影在銀幕上,豁然覺得這只是電視、電影,這就悟了。

  你看看這個經上六祖所說的「但用名言無實性」。悟了之後,這個名相轉了,你開悟了;實際上事呢?事還是這樣的,事相還是這樣。一個是明白,一個是不明白,不明白你被幻相轉,你被境界轉,你很苦;覺悟之後,境界就不能轉你了,你可以轉境界。你看《楞嚴經》裡面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它不是講轉境,它是講轉物,我們講轉境是一個意思。你能轉境界,那你就是諸佛如來,就是法身菩薩,你不會受環境影響;不受環境影響,你可以影響環境。影響環境就是能轉物,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以真誠的善心、善念,能夠把我們周邊環境裡面這些人事物都能夠感動,都能夠回心向善。感動不了是我們自己能力不夠,我們自己修行功夫淺深、能力大小不夠,繼續不斷的努力,加功用行。這佛經上我們也常常念到轉惡為善,先從自己內心,從自己的行為轉惡為善。轉到一定的功力就能感動別人,別人(那個善根厚的人)他跟你一接觸就受你感動,那就是我們今天講影響力,你就影響他,他就被你轉了。

  人會被你轉,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也會被你轉,一個道理。轉迷為悟,轉染為淨,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孟夫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非常有道理。如果迷在這個境界裡頭,不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全是一個幻相,包括自身,身是幻相,自己的心也是幻相,就是起心動念決定不是真實。真實心中這個東西統統都沒有!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那是真的,真實心中本來無一物;這森羅萬象不是真心是妄心。真,實在講不妨礙妄相,妄也不妨礙真,真妄常常不相離,你只要不執著妄,你就得真的受用,你要是執著在妄相裡面,這個真的受用你就得不到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智通學《楞伽》,《楞伽經》裡頭有幾句話,這小註裡頭也引用「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自性,為什麼把它稱作識?它裡頭有帶著虛妄,我們講真妄和合,它的體是真的,可是現在裡頭它帶著一分虛妄,我們就稱它識。這個虛妄是什麼東西?法相宗裡面講無始劫以來落謝的種子。這落謝種子大家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定落印象,這個印象就是種子。印象藏在哪裡?阿賴耶識裡頭。

  印象不是物質,阿賴耶識也不是物質,所以再多的種子它也不妨礙。如果是有形相,那要多大!佛在經上也常常說,如果是我們造作的業,不管是善業、惡業,如果種子有形相,佛說盡虛空都容納不下。好在這東西它不是物質,它沒有體積,可是它真存在。怎麼曉得它真存在?譬如我們昨天做的事情,前天做的事情很近,或者這一、二年做的事情,你還沒有忘掉,你今天一想,好像這個事相馬上就浮起來了;你想一個人,這個人好像清清楚楚在我們腦海之中。不想它的時候就沒有了,一想它真有。韓館長過去跟我們生活很長的一段時期,她往生八年了,我們一想她的時候,她的相真的就現前了。

  那我們要問這個印象到底在哪裡?我不想的時候它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一想它就起現行?所以說這種子如果印象深很容易起現行,印象薄弱就比較難,但是難它還是在,再輕微的印象,阿賴耶識裡頭都有種子,就說明什麼?說明它真的存在,但是它確確實實不是物質。不是物質,就是我們這眼耳鼻舌身決定接觸不到,我們的意識能接觸到。意識是心法不是色法,所以你只要有意識,阿賴耶識藏的種子就能夠起現行,所以心法不是物質。但是藏識的本性是真性,真性不但不是色法、不是物質,它也不是心法。心法、色法,今天我們講精神、物質,都是從心性裡面變現出來的。心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我們哲學裡面講宇宙的本體。我們套哲學這個術語,它是精神、物質的根源,精神、物質都是它變現的,它是永恆的存在,它沒有生滅。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遍法界虛空界;如果它不在,這東西就沒有了。虛空呢?虛空也是它變現的。虛空也有名字,虛空也有現象,這講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這就是形容。境界是緣,「境界為緣長六粗」,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這些種子遇到緣就起現行,就是唯識所變。遇到緣它就變,就變成精神,變成物質。問問這緣是什麼?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講緣,心理作用。第七識、第六識、前五識都是阿賴耶的作用。要講起作用就很複雜、很多,這主要的(作用裡頭最重要的)前七識,每個識又有相應的心所,這都是心理作用。相應心所在《百法明門論》裡面一共講五十一法,五十一個心所法。你看百法,心所法就佔一半,五十一,超過一半,這心理的作用太複雜。那麼複雜的心思、念頭,變現出複雜的環境、複雜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底下兩句就是說這樁事情。

  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斷絕的時候,為什麼?你念頭不息。我的念頭息了,你的念頭沒息;你的念頭息了,他的念頭沒息。你想想看十法界這裡頭有多少眾生,每個眾生不都在那裡胡思亂想嗎?你才明瞭這個複雜的頭數不可思議,沒法子計算,只要有念,有緣它就會現相,所以這個環境這麼複雜。我們要知道它來源,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情,我們要想斷,談何容易!古人常說「人貴自知之明」,自己要常常想一想,想想就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斷!沒能力。雖然知道這是妄,妄就是斷不掉,那到底要怎麼辦?我們今天真的碰到一個救生船,西方一號這救生船,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事情才真正得到解決,得到永恆圓滿的解決。

  所以教,我常講隨分隨力學,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主要的。我們這一生不斷煩惱也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只有這個辦法,千萬不能疏忽,疏忽太可惜了。這種殊勝的緣分不是很容易遇到的,開經偈上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要是輕易放過,對不起自己。得人身不難,得人身遇佛法難,就說我們今天這個小城,八萬人的小城,佛法道場就我們一家,我們在這個小城裡面,我們到這邊來四年了,這裡頭有多少人聞到佛法?你從這裡就能曉得得人身容易,聞佛法是太難太難。聞佛法裡面你能夠聞到淨土法,這是太不容易!淨土法裡面,聞到一生往生不退成就,這一層一層淘汰,淘汰到最後沒剩幾個。這種殊勝的因緣我們要明瞭、要把握住,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的大事,其他的小事不值得一提。這是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大事。

  我們今天看到我們處的這個環境,亂世,亂成一團,亂到極處。想到什麼?這往生太可貴、太難得!所以我才想把《華嚴經》暫停,先講「淨土五經」,用意在哪裡?特別提醒大家念佛往生是我們的正行,聽這些大經大論是我們的助行。正行、助行哪個重要?正行重要。現在為什麼大家對正行疏忽?對淨土往生經典了解不夠透徹,需要再講,需要再次的提醒。我們往生有把握了,回過頭再來研究這些經教大經大論,那就是《弟子規》上「有餘力,則學文」。我還有餘力,我還有時間,我來學習這些大經大論。為什麼?極樂世界取到了,不礙事了。如果對於往生還沒有把握,那淨土經是我們第一重要,其他經是第二重要、第三重要。

  經教你怎麼能契入?這是我們當前以最大的努力來勸導同修,從《弟子規》、從《十善業道》入門,也就是說我們這麼多年來,研究經教、念佛修行沒找到門,不得其門而入。好像圍繞著外面宮殿的圍牆,沒有找到門,搞了這麼多年,沒進去。門到底在哪裡?《弟子規》是門,第一道門,進去還有第二道門,《十善業道》是第二道門,大門、二門,三皈五戒是第三道門,然後你就可以登堂入室。所以沒有《弟子規》,沒有《十善業道》,三皈都沒有。三皈我們講得很清楚,諸位同學都曉得,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沒有!還是迷邪染。好,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接著來談談「轉識成智」關鍵之所在,這個關鍵的所在就是大師偈頌裡頭第七句「若於轉處不留情」,真正關鍵在此地。在什麼地方轉?在日常生活當中轉,在日常工作裡面轉,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轉。再給你說得深刻一點,在起心動念之處轉,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這真修行,真功夫。轉處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留不留情?留情是凡夫,轉不過來,不留情就轉過來。這一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可真不是容易事情。我們常說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正做到不留情,那是什麼?不留情,情轉變成智。情是什麼?情是八識,不留情就轉識成智,不留情八識變成四智。

  所以這個情,如果我們從綱領上來講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很難,要真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我們辦不到的事情,我們很清楚。不但我們說辦不到,諸佛如來、祖師大德也會給我們說:你做不到。我們能下手在哪裡?不執著、不分別這就行了,在起心動念的時候,你能夠不執著,見思煩惱就轉了。那就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你的平等心現前。我們今天看人看事不平等,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就是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執著沒放下,你還把它留住沒有放下,不留情就是放下了。你還有分別,你有分別妙觀察就沒有了,你有執著,平等性就沒有了。沒有妙觀察,見不到事實真相,你所看的都是虛妄的,我們凡夫是生活在這麼個境界裡頭。

  所以講到真正用功,我們念佛的人用什麼方法來用功?實在講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比什麼都殊勝,我們也不要問什麼情與不情,你心裡還想著轉處不留情,你還是留情,你情沒斷,不容易。淨宗法門的好處就是什麼?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才有分別,阿彌陀佛!你看用阿彌陀佛把你那個分別打掉了。你才有執著,這愛憎的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了,這就叫不留情。我們是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掉,妄想分別執著用這一句佛號打掉。第一念才起,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決定不能叫妄念相續,妄念念念相續就壞了。你怎麼能轉得過來?

  過去我在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給我講了一樁事情,他那個時候常常到中國大陸,帶團去朝山,一年總得去好幾次。他跟我說大陸上有個老法師,是研究教的,對於教理非常通達,經典非常熟悉,所以當時佛門裡頭稱他作活字典,不管你有什麼問題問他,他都能答得出來。聽了我講《無量壽經》那一套帶子,他聽了之後,他把所有一切經教統統放下,二六時中就這一句阿彌陀佛。跟李居士講聽我這個帶子,很感激、很有受用,不再搞了。不管你問他什麼?他就一句話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句話。這就轉了,確確實實在轉處不留情了;你還有答覆,你這個情還沒有斷,就是什麼?你的分別執著沒有斷。分別執著統統斷了,沒事了,什麼事都沒有,無論問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把這一句真言傳給你。除這一句之外,什麼都沒有。那我們就曉得這個人肯定往生,肯定一生成就。

  在我心目當中看的他不是普通人,都是菩薩再來示現,做樣子給你看。你看看我學宗學教,學什麼我學得很多,你們怎麼樣學都學不過我,你比不上我,我到最後萬緣放下,一聲阿彌陀佛。你有沒有看出來?你有沒有覺悟?這是現身說法,告訴你宗門教下不能了生死。要想了生死,要想脫離三界、六道、十法界,一定要靠念佛求生淨土,告訴你這樁事情。你想想老法師一生的行誼,你的疑慮統統都斷掉了,他不是不通宗、不通教的來念,他什麼都通達,最後什麼都放下,單提這一句萬德洪名。這不是現身說法這是什麼?這是給我們真實的啟示,我們要想在一生成就,他是我們的模範,他是我們的榜樣。所以祖師這一句偈「若於轉處不留情」,我們淨宗得了方便,這首偈我們就學習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九首:

  【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

  這首偈說得好,我們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五一偈」,這是偈頌裡面的第五段,只有一首偈。「依言論時,令尋思名等,入如實觀」,這是這首偈的宗旨。這首偈講的是什麼?我們學習不能離開言論。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三百餘會就好像我們現在辦講座一樣,我們講座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他老人家一生辦了三百多屆,四十九年辦了三百多屆。時間有長有短,短的幾天,甚至於一天、二天一次;長的可能會有幾個月,甚至於一、二年,長的。長期講座、短期講座合起來三百多次,四十九年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世尊以音聲為佛事。教學最重要的工具是言語、音聲,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這就是說這第一句『世間所言論』,它的宗旨,令尋思名等,入如實觀,這才是目的。

  我們看下面什麼叫名實論?「謂了名等,唯意言分別,無別名等」。了是明瞭,你真正了解言語名詞,你真正了解。言語名詞它下面註解講得很好,這是講的『分別』。分別,無別名等,希望你在分別裡面,真正去體會它的真實義,不可以執著在分別上,那你就錯了。這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讀經、聽教要懂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入如實觀。你要懂得即相離相,言說不能沒有,言說是引導我們,名字相也是引導我們,我們要循著它的引導,不可以執著它,一執著就錯了,執著你就迷了。你不執著,隨順這個引導往前面去體會,那它就起作用,它引導你入真實。

  我們一般人讀經、聽講,聽講就是聽教,為什麼不能夠開悟?入真實就是開悟。你為什麼開不了悟?因為你迷在言說上,迷在名相上。迷在言說、名相上自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心緣相,你就入不了真實。你會想到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你在裡頭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懂得它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或者我們講得更具體一點,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能明瞭如來真實義,你才能解真實義。

  如果在言說、在名字你起了念頭,起了妄念,妄念就是打妄想,你是永遠不解如來真實義;那是誰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來的意思。如來這個經你沒有懂,你是一分一毫都沒有契入,你所念的,你所聽的,是你自己妄心裡頭生出來的意思,把如來的意思統統扭曲了。所以你怎麼樣用功都不會開悟,道理在此地。就是前面六祖大師偈子裡面講,你留情。讀誦留情,聽講也留情,處處都留情,那有什麼法子?教你不留情你不會,你什麼時候學會不留情,不留情智慧就現前。那個情是什麼?迷情,你沒有離開迷情。迷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沒有離開。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開悟了,如來真實義你就通達明瞭,這叫契入真實。

  下面,「意即意識分別,言即名言」,名詞術語,「名言既唯意之分別,名下之義,亦無別體,故所言論,以兼名義」。這小註裡頭講「四尋思」,講了四樁事情,一個是名,第二個是義,第三個是自性,第四個是差別。這是講的四尋思,唯識加行位裡面的四尋思。「今云名等」,這個等就是指下面的義、自性、差別,你要真正理解,真正懂得。「既隨分別,則妄計意流,尚未了唯心,安入法性」。佛講經說法,他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是佛講經說法的目的。現在我們不會,我們這個方法不會,不會怎麼?不會就被佛法迷了,佛法本來不迷人,你自己迷在裡頭。這為什麼會迷?你沒有遵守馬鳴菩薩《起信論》給你講的原則,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你沒有放下,你沒有捨,所以你就迷了。說得粗淺一點,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

  所以會聽經的人,他為什麼聽得會開悟?會聽;不會聽的人,天天在祖師的身旁聽一輩子,沒開悟。六祖的偈子裡頭說,一個是不留情,一個是留情。留情一輩子不開悟,不留情馬上就開悟,何以見得?你看看惠能大師在黃梅五祖座下的時候,黃梅這個道場是五祖主持的。這個道場有一千多人,神秀大師是上首,跟五祖多少年?惠能大師到山上的時候沒出家,居士,很年輕,二十四歲,居士。見到祖師,這一問一答祖師就曉得這個人不是凡人,悟性很高。祖師公開聲明,他老人家年歲大了要傳法,告訴大家,你們每個人做一首偈子送來給我看看,看看有沒有見性,果然見性!這個衣缽就傳給他,他就是禪宗第六代祖。

  大家心目當中,算了我們也不要做了,這一定是神秀大師的,上首!神秀當年在黃梅也等於說助教,追隨五祖那麼多年,天天聽祖師說法、講開示,沒悟!惠能到那邊去沒有幾天,實在講惠能大師在黃梅,有沒有去聽祖師講經說法?沒有,後院做苦工去了,派他在碓房裡面去踏碓舂米做粗活。他跟五祖沒有見幾次面,五祖就把他派去做工去了。聽五祖講經就是在離開之前,晚上傳衣缽,用袈裟半夜圍著他,給他講《金剛經》,講不到一半,三分之一,惠能大師開悟了。這一悟不要講了,全通了。為什麼他在黃梅的時間那麼短,跟五祖沒有見幾次面,衣缽就傳給他?他不留情!換句話說,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一接觸就通達,什麼障礙都沒有;寺廟裡頭那麼多人,一千多人沒有一個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的,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我們今天要問,你為什麼要執著?為什麼要分別?執著,平等性就沒有了;分別,真相就看不到了。真相在佛法裡面講「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見不到了。你能夠見到諸法實相,那叫妙觀察智,就是什麼?在妄相裡面見到真相,真妄不二,確實是沒有離開,真沒有離開妄,妄沒有離開真。真是什麼?能現的法性,能變的阿賴耶,真的;妄的是所現所變,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妙觀察是什麼?真妄是一不二,森羅萬象裡面你看到平等,染污、污穢裡面你看到清淨,虛妄裡面你看到真實,這叫妙觀察。惠能大師見到了,你說衣缽不傳給他,傳給誰?我們在此地把這事情說穿了,說穿了之後,為什麼?不說穿你一輩子也不會懂,你體會不到,說穿了在宗門裡面講很不好,說穿什麼?把你悟門堵死了,你不會開悟,本來要你自己去悟,你實在沒有法子悟。我們不走這個路,我們老實念佛,了解事實真相。總而言之,對平等性、妙觀察有個概略的印象就好。

  如果你還有餘力,宗門教下很多原理原則,我們念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也用得上,佛法是通的、圓融的、無礙的,幫助我們提高往生的品位。所以這些原理原則你都能夠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用在對人、對事、對物,可以把凡聖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餘土,可以把方便有餘土提升到實報莊嚴土,有用,有作用。可以把我們的品位提升,我們下輩可以提升到中輩,中輩可以提升到上輩;下品可以提升到中品,中品可以提升到上品。問題在會不會。

  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不留情」,不留情就是不再要去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錯的,不分別、不執著是對的;執著,染污的相現前,分別,紊亂的相現前。自己要好好的多想想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不是上上根人,能放下就趕快放下,一心一意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把淨土修行的綱領抓住,心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口持名,身禮佛,這個禮佛就是一切恭敬。

  怎樣真正做到禮佛?你要記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諸佛是遍法界諸佛,我們在大迴向裡頭都念到,每一句後面就是遍法界諸佛。一切人是諸佛,一切事是諸佛,一切物是諸佛,沒有一樣不恭敬,這個恭敬心遍虛空遍法界。你能這樣修行,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是凡聖同居土,決定不是下三品往生,而你是實報莊嚴土,肯定是中上輩往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你這個禮敬可不得了,你這個禮敬把你的性德全部流露出來,你對於一切眾生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切眾生就是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諸佛你統統禮敬到了。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切恭敬,沒有一樣不恭敬。你說要不要學!

  「稱讚如來」,一切有情眾生,稱讚如來主要是對有情眾生的。有情眾生裡面特別是對一切人,這個人心好、言好、行好,我們讚歎;他不好呢?不好我們不讚歎,不說話,決定不能批評。為什麼?你想想看,你要一批評,你是不是又落在分別執著裡頭,錯了。沒有分別執著,你怎麼會批評?那為什麼要讚歎?讚歎有沒有落在分別執著?落在分別執著錯了,不落在分別執著,諸佛如來的讚歎。讚歎是性德的流露,讚歎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他,讚歎是令一切眾生向他學習,是利益眾生的。禮敬、讚歎都是利益眾生,都是供養裡面的一分,恭敬供養、讚歎供養,這就是身教,以身作則。凡夫粗心大意沒有看出來,菩薩心細看出來了,說出來給大家,大家一看這不錯,是的沒錯,我們要跟他學習,度眾生。念念都是利益眾生,決不是為利益自己,我們應當要在這個地方學習。

  所以你要不會,那不會就是這個經上講的,『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要怎樣才入法性?我們看註解第二段,第二段說得好,「若能如是自覺通達,是入唯識之方便也」,這就是前面給我們所說的。進一步「即復此心,無相可得,妄想不生,便入法性」,這幾句話重要!你看有沒有換心?還是這個心,還是這個境界,只要在這心裡頭沒有妄想,境界裡面沒有妄想,那就是法性,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你見到事實真相了。妄相裡面見到真性,法界裡面見到法性,真妄不二,理事不二,覺迷不二,不二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落二、三了。這裡一句給你講的入法性,是不是真入?真入了。你要有個真入,沒入。

  我們再繼續看下面的註解「上約心乖」,乖是錯誤。「體非不即,又不入者,妄想體虛,無可入故」,你可不能執著我真的入了,哪有這個話!如果你是一切都放下,這叫做真入。你們想想六祖偈子上,留情跟不留情,你雖然不留情,但是你的情沒有斷乾淨,還有拖泥帶水,所以你還不算是真入。真入是什麼?情斷盡,斷盡了說明為入,你自己有沒有入的想法?沒有。為什麼沒有?《壇經》裡面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你入個什麼!不要說這個地方入了,《楞嚴經》裡面講菩薩證到究竟果位,證得究竟果位了,他有沒有證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真正證得;圓滿菩提歸有所證、有所得,錯了,還留情,沒乾淨。

  放要徹底放下,不要拖泥帶水。拖泥帶水不乾不淨,你還是以輪迴心修學大乘佛法,也是輪迴業,這輪迴裡面的善業。這樣的修行,無論怎麼樣用功,無論怎麼樣努力,你將來的果報,如果你裡頭沒有惡業,真的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果報在天道。但看你那個情留得多少?情要留得多,欲界天;情要留得少,色界天;留得更少,總而言之,還是拖泥帶水不乾不淨,無色界天,就這麼回事情。總要搞清楚、搞明白,要知道這個心性,這是本體,沒有形相,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永恆存在,無處不在,六根接觸不到它,眼看不見,耳聽不到,不但前五根接觸不到,你念頭想都想不到。你想是妄想,嚴重的妄想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沒有了,妄想還在,你還會想,想得到想不到?想不到。它不是心法,心法能想得到,不是心法,你想不到,所以祖師講「本來無一物」。大乘教裡面常講「清淨寂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相應了。言語說不出來,言語有限。心法、色法言語可以說,思惟、想像這個心法也行,它不是心法,它不是色法,言語、心行都達不到。

  小註裡頭最後有一行「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這幾句話講得好,講得非常之好。你要問有沒有入?真有,不能說沒有,但是也不能說有;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說有說無都對,不懂這意思,說有說無都錯了。諸法實相妙就妙在此地,你不能說它無,為什麼?它有相,它有這些妄相;你不能說有,因為相是妄的,相確確實實不可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般若經》上給我們講的相,相是什麼?相是無所有,相是畢竟空,相是不可得。那我們迷了呢?迷了的人以為相是真有,以為相不是空,以為相我可以佔有,以為這個相我可以控制,錯了,那這樣就造業了。造業,你只要沒有辦法脫離迷惑,就好像作夢一樣,你沒有辦法醒過來就會變成惡夢,惡夢就是三途六道。四聖法界是好夢、美夢,三途六道是惡夢,那惡夢裡頭最恐怖、最難受的是三惡道。三惡道從哪裡來的?就是你錯誤的念頭、錯誤的行為變現出來的,假的,不是真的。但是你受的時候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是假的你就覺悟了,你就是佛菩薩;你不知道這是假的,你真的在裡頭受苦受難。好,這一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