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七八卷)  2007/7/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7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前面我們學習到勇猛光,勇猛是講的精進,再末後一首偈:

  【勸化眾生令進策。常勤供養於三寶。法欲滅時專守護。是故得成此光明。】

  我們引用《四分律》裡面,佛說有五樁事可以令佛法很快的就毀滅,也有五樁事可以令正法久住。我們讀了之後非常的感慨,經論上所說的彷彿就是講我們現前的世界,現前佛門的狀況,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從經教裡面看起來,好像世尊在三千年前把現前的事他都看得很清楚,都看得很明白,不斷的在提醒我們。弘法難,護法更難,護法我們能夠觀察得到,護法的同修是真正發心,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他自己對佛法的修學功力不夠。功力不夠往往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樣對佛法的弘護自然就造成障礙。不像從前,從前護法的人都是菩薩再來,應化在世間,這是眾生有福,感應到佛菩薩應化。現在眾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佛菩薩不來了,弘護都是凡夫,所以障難比過去要增長十倍都不止。所以,世尊在經教裡面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有耐心,要能修忍辱波羅蜜,忍無可忍的時候還是要忍,知道眾生業障重,受的苦難甚深甚大。我們在這個時代,得人身、聞佛法,確實有義務、有使命成就自己,幫助眾生。這兩樁事情都很不容易做,從哪裡做起?還是從成就自己做起,自己沒有成就,幫助人就很困難,一定還是從自己做起。

  《了凡四訓》裡頭有段話,那是特別囑咐長者仁人在『法欲滅時專守護』。這段話說「善事常易敗」,所謂是好事多磨,障礙非常多,「善人常得謗」,毀謗、侮辱在這個時代是正常的現象。你是善人,你今天遭受別人無緣無故加給你的毀謗跟侮辱,要知道這是這個時代正常的現象。你做好事,許多的人想盡方法來破壞你、來障礙你,也是正常的現象。這些話都不是現在人說的,古人講的。下面說「惟仁人長者」,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總守住一個道理,這是對現代護法人說的。見到這些事情要發心「匡直而輔翼之」,你要用什麼方法去保護他、護持他,「其功最宏」,這個功德最大。沒有這些人來護持,往往這個善事真的就壞了,被人破壞,善人就退心了,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需要仁人長者來護持。「或為之獎借」,這是獎勵他,「維持,而白其誣」,這就是他受的冤枉,「分其謗」,這都是真實智慧才能有這個善巧方便,「務使之成立而後已」,這是目的,希望他的好事能成就。善人雖然受很多委屈,依舊能夠不退心,總還有幾個知己,總還有幾個認識他的人。「能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學問、大智慧、大福德相」。這是《了凡四訓》裡面的一段話。所以,成全人是成全自己,破壞人是破壞自己,這個道理很深,真正能夠體會的人不多。

  古大德魏叔子有幾句話,也是對當時、對後人說的,人要有志,要立大志,在佛法裡面講要發大心、要發大願,不為自己,為正法久住,為眾生離苦得樂。他說「能知足者,天不能貧」,雖然過著很清寒的生活,能活得下去,知足常樂。「能無求者,天不能賤」,不為自己,雖然在社會上沒有地位,社會大眾還是尊敬他,天地鬼神還是保佑他、擁護他,無求。「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這是什麼意思?把自己身體不是看得很重,世間人每個人把自己身體看得很重,為眾生的人,對身體不看得重,生死不在乎,決定沒有留戀。身體在這個世間是為眾生服務的,為正法服務,沒有自己,有這種意念、意志、決心的人,他不會生病。「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實在講,什麼時候都可以死,天要把這個人留住,為什麼?要讓他護持正法,要讓他弘法利生。「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這就是隨緣的人,他會不會遇到困難?會遇到,釋迦牟尼佛有馬麥之報,孔子有在陳絕糧,是不是真的把他困住?沒有,他還是能突破,他隨遇而安。過什麼樣的生活都可以,都很自在,絕不計較,隨緣而不攀緣。

  「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在今天環境當中,無論是世法、是佛法,缺乏人才。人才怎麼造就?我們有沒有能力造就?說實在的話,沒有,但是聖人的教誨沒有斷,典籍還在世間,換句話說,造就人才不是沒有指望。只要發現真正有志於續佛慧命的人、有志於承傳聖賢的人,有這樣的青少年,有這樣的年輕人,有毅力、有決心,你再細心觀察,他能孝順父母,他能廉潔自愛,這就是人才。他好學,他肯讀書,我們能夠幫助他,他就能成功。提供他學習的環境,這個人縱然是很清寒,這樣說那得有錢的人、有勢的人才能做到?不一定,真正發心你就能做到。你來帶頭,天會幫助你,所以天不能孤,你不會被孤立。自己有個小茅舍都能供養他,讓他居住得身安,不在乎居住的環境華麗,不在乎,只要能讓他在這個地方安心的居住、讀書,茅蓬都好,沒有人干擾他。簡單的供養,佛法裡面講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不缺乏,他就安心了。好好在這邊讀書,修養道德,這就是古時候所謂「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真能這樣做,會引發一些善心人士大家同心協力來護持,所以像一個小型的書院不是不能成就,能。不要求人,你自己認真去做,這個地方有年輕人認真學習,聞風而來,護持供養一定有人,這是對護法的來說。

  末後一句是對發心弘法的人來講,「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所以天無絕人之路。你發的大願不是為自己,是為天下後世,中國古人所說,「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這樣堅定弘願的人,天不會絕你,不會讓你走絕路的。我們一般說佛菩薩保佑你,在中國五千年來列祖列宗保護你。你只要認真努力,困難是不能免的,一重一重的突破,最後你能滿願。這是我們讀到在這個時代護法要有這樣的認知,在任何艱難困苦之下我們都不退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寂靜光」,這是第十五段寂靜光,有兩首偈,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又放光明名寂靜。此光能覺亂意者。令其遠離貪恚痴。心不動搖而正定。捨離一切惡知識。無義談說雜染行。讚歎禪定阿蘭若。是故得成此光明。】

  這裡一共有八句,是六度裡面的禪定。這個光的名稱是『寂靜』,「寂」是寂滅,是從體上說的,「靜」是清淨,是從相上說的,相上身心清淨。這個清淨從哪裡來的?是從自性寂滅裡面流露出來。這是說禪定。光的作用,『能覺亂意者』,亂意,意是心,心裡面很亂,雜亂,我們一般人講的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病,是煩惱、是業障,佛用禪定來對治,就是用寂靜來對治。所以下面兩句,令其遠離貪瞋痴,恚是瞋恚,「貪恚痴」就是貪瞋痴。我想這一句無論是在家出家,每位同學都想能做到的,可是偏偏做不到。不但不能遠離,已經掉在貪瞋痴的深坑裡面,出不來了,所以戒定慧都不能成就。如果能遠離貪瞋痴,戒定慧就現前。諸位要曉得,戒定慧是自己的性德,自性裡面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本來有的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實在說不是沒有,變質了,因為你迷失了自性,把戒定慧扭曲變成貪瞋痴。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個體,一體的兩面,戒定慧是它的正面,貪瞋痴是它的負面,或者說戒定慧是它光明的一面,貪瞋痴是它黑暗的一點。所以,迷了就是貪瞋痴,悟了就是戒定慧。

  由此可知,修學最重要的是要覺悟。上上根人修行是走的覺路,覺正淨,走這個路;我們迷得太重,迷得太深,就是業障重,沒有辦法頓悟,沒法子頓悟,覺這個門進不去。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真正走到接近自性只有三門,這個三門就是三皈依裡面講的覺正淨,到最後就這三個門。覺門,要上上根人,中下根人這個門進不去,這個門要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人才行,言下大徹大悟,我們做不到。做不到,走第二個門,正門,正門是正知正見。這就是通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依我們自己根性去選擇。哪一個法門沒關係,你能夠體會得到經教裡面所講的義理,你有能力落實,把你所學到的都能落實在生活裡,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能做得到。正門正知正見,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佛知佛見,就是在經教裡頭依教奉行。

  還有一個門,淨,淨而不染,正門是正而不邪,覺門是覺而不迷,覺而不迷是佛寶,正而不邪是法寶,淨而不染是僧寶。淨土宗選擇的是淨門,正門是要學教。淨門除淨土宗之外,給諸位說,密宗也是淨門。密是修清淨心的,可是密跟淨土差別在哪裡?密比淨土難,成就比淨土快,也比淨土高。它跟宗門相似,你要是不能成就你就墮落,好像是一步登天,上不去掉下來就粉身碎骨,所以不容易。淨土宗,下下根人都能修,穩穩當當,它不冒險,它不是一步登天,它是爬樓梯,一層一層往上去,非常安全。這個法門穩當,真的也很快速。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真信切願,一句佛號念到底。所以淨土從印度傳到中國來,曇鸞、慧遠極力提倡,在中國形成主流。在中國的佛教,真正主流就是禪跟淨,禪現在衰了,淨雖然衰了,今天修淨確實有成就,成就的人還是不少。末法時期淨是主流,這是世尊在《大集經》上講的。

  《華嚴》大經也提倡淨土,文殊、普賢都示現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佛在《大集經》上還說,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是「無上深妙禪」。禪是什麼意思?六祖說,這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在教授坐禪這一章裡面所說的,「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是《壇經》上的話。坐禪,什麼叫坐?你聽祖師這個話,是不是真的坐在那裡?不是。坐是什麼?坐是不動的意思,你看我們人坐在那個地方,規規矩矩坐在那裡,四平八穩的,如如不動,取這個意思。什麼不動?不是身不動,是心不動,那你就明白了,身,行住坐臥,自在活發,心不動,那叫坐。不是身,身不動,心裡面還胡思亂想,這沒有用處,這不是坐禪。這個意思一定要懂,不懂的時候,真的搞個禪堂天天到那邊去打坐,那是形式,教什麼人?教初學的,剛剛入門,教初學的,教幼稚園小小班的。真正修學這個法門,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我們就完全懂得,知道他這個話的意思。

  你看念佛,行住坐臥,無論幹什麼,心裡面佛號不斷,那就是禪、就是坐,跟這個地方講坐的意思一樣。不過禪是念頭不起,這個難,我們念頭起,但是只有一個念頭,念佛;除了佛這個念頭,其他念頭不起,用一念止一切妄念,這也是坐,這個我們就容易做到,要叫念頭不起,做不到。起一念,不起一切妄念,這就叫坐。禪是什麼?內見自性不動。你看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說了一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什麼?那是自性本定,是自性的禪定。這個真的是明心見性,是《華嚴》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普通境界。但是我們念佛人不是這樣,我們念佛人坐就是心裡面有佛,就這一句佛號,念念就是這一尊阿彌陀佛。所以,我常常勸同學,你們供養佛像,一生就供養一尊佛像,不要換,一尊佛像。為什麼?便於觀想,你時時刻刻會想到,因為你天天看。將來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化身來接引,跟那個像一樣,你會很熟,會很親切,天天在那裡盼望著,終於來了,來接引你了。

  我們內心裡面有自性彌陀,這就是禪。禪宗裡面要內見自性不動,我們念佛人是內見自性彌陀,所以確實是如佛所說的深妙禪。這句話是六祖對他的學生說的。六祖所接引的學生,上上根人,不是上根,上上根人,上根都沒有辦法入門。真的是很了不起,他一生當中成就四十三個人,四十三個人真的都得這樣的禪定,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跟他的境界是一樣的。用華嚴境界來講,他一生成就四十三個人證得圓教初住以上的果位。在中國佛教史裡頭沒有第二個人,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淨宗裡面,往生的人那就多了。

  《壇經》裡面還有兩句話,這兩句話是對普通人說的,一般教下常常引用,「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在中國佛教裡面,諸位常聽到有如來禪、有祖師禪,祖師禪就是講達摩傳來的,惠能大師這是祖師禪;外離相叫做禪,內不亂叫做定,這是如來禪。這兩句話是有來源的,從哪來的?從《金剛經》上來的。《金剛經》上佛教須菩提,告訴他弘法利生要守住一個原則,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金剛經》上的經文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外離相,這是禪,如如不動,內不亂,這是定,這是如來禪。如來禪它的範圍就非常廣,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八萬四千修的是什麼?統統修的是禪。我們念佛,念佛也是禪,念佛也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這一句名號念到底,就能成就。你能說念佛不是禪嗎?這是把什麼叫禪簡單的說明白了。

  在佛法裡面禪說得太多,通常講有三種禪,第一個是世間禪,第二個是出世間禪,第三個是出世間上上禪。世間禪,佛經上常講的四禪八定,不出六道輪迴。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修這個禪定,得到禪定,什麼叫得到?你禪定的功夫能夠伏住煩惱,沒有斷,能把煩惱伏住,生四禪天,果報在四禪天,不在欲界,超越欲界,在色界。四禪上面還有四定,也是禪定,比這個更高了,修成功生無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有四層天。修成功的時候生無色界天,這連身體都沒有了,真的是六道裡面最聰明的人,最聰明的人不要身體,身體是個累贅、是麻煩。色界還有身體,七情五欲控制了,不起作用,他有身體,他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我們在《華嚴》裡面討論了很多,就是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妄想有,分別執著他定功控制了,但是沒斷。定失掉之後,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又起作用,一起作用他還是要墮落,所以這個不究竟,這叫世間禪。

  出世間禪,我們用《華嚴經》講諸位就很好懂,真正放下分別執著,這是出世間禪。分別執著放下,出世間,出哪個世間?出六道輪迴。所以他們往生的是四聖法界,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十法界上面的四層,他們到那邊去了。出世間上上禪,那你就曉得,妄想也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了,真的放下了,超越十法界。生到哪裡去?《華嚴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華藏是一真。念佛人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華藏也是的。它不同的地方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不像其他諸佛剎土四土不在一起。好像我們看電視,四土是四個不同的頻道,你看只能看一個頻道,你看不到其他的頻道。極樂世界四土是一個頻道,一個頻道確實有四土,這個不可思議,這叫難信之法。

  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帶業往生,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凡聖同居土,可能還是下三品。可是到極樂世界你居然能夠見到實報土的菩薩,他方世界你見不到。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球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佛菩薩在此地我們看不到,為什麼?不同頻道,科學家講的是不同一個空間維次,所以我們見不到。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它空間維次沒有,你才有條件、有緣分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什麼人?指等覺菩薩,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像他們這種身分,西方極樂世界多,下下品往生到那裡去,天天跟他們在一起。環境有這麼多好的老師,是諸佛如來,同參道友都是地上的大菩薩,等覺菩薩,你就想想,你在那個環境學習,自然進步非常快。那個地方的人各個都是無量壽,下下品也是無量壽,決定一生圓滿菩提。這是他方世界裡頭沒有的,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在此。

  對於禪定,以及禪定殊勝的利益,我們也在此地略略的跟大家做一點介紹。禪宗裡頭有一部很重要的書,《頓悟入道要門論》,這個書流通很廣,幾乎一般道場裡面都有收藏。它裡面有個問答,解釋禪定,「云何為禪,云何為定」,云何就是什麼,現在講什麼是禪?什麼是定?它的解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這個禪跟定的說法,我們前面講過了,這是祖師禪。「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本性是什麼?是汝無生心,無生心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我們眼睛看外面的境界沒有起心動念,這時候就是自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在眼睛叫見性,在耳叫聞性,聞性跟見性都是本性,就是自性。你仔細想想,我眼睛看東西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有沒有看得清楚?有,清清楚楚,聽也聽得清清楚楚;可是你有個念頭,我看得很清楚,我聽得很清楚,你就動念了,那就不是本性。不是本性是什麼?不是本性就變成阿賴耶識,念頭才起就迷失了本性,所以這個很難。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有,時間很短,你自己可以試驗,修行人常常做這個試驗,時間很短沒有關係,一秒鐘、兩秒鐘都行。看到外面境界真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什麼念頭都沒有,聽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很清楚」這個念頭都不能有,有個很清楚的念頭已經動念頭了。那你就曉得,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們確實就是這樣,他們跟自性相應,他們確實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有起心動念,天台大師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就是他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叫相似,沒有超越十法界。不起心、不動念,超越了,他不在十法界裡頭。他們這些人到十法界、到六道來應化,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跟我們在一起和光同塵。我們感覺不到,他六根對六塵境界是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都有,他沒有。所以他的境界裡面沒有空間維次,他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境界裡頭有空間維次,我們不知道他住一真法界,道理就在此地。

  這個境界高,我們凡夫做不到,也沒有辦法學,可是底下我們就可以學,「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這八風是什麼?他底下說,「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個字叫八風,這是境界。利是利益,你動不動心?現在人,你想想看哪個人不爭利?利要是放不下,你的心動了,人見到利生歡喜心,心動了。利的反面是衰,利要失掉了,懊惱、痛苦。毀是毀謗,譽是讚美、榮譽,現在講榮譽,稱是稱讚,譏是諷刺,苦、樂容易懂。這八種境界裡面,你會不會起心動念?你會不會生起貪瞋痴慢、七情五欲?這是外面的境界,引起你裡面的煩惱習氣,你自性本定沒有了,能大師所說的見性的五個境界你都沒有。

  你看第一個,「本自清淨」,你清淨心沒有了,你被這些東西染污了,外被外境染污,裡面是被內心煩惱習氣染污,內外全染,哪來的清淨?「本不生滅」,性淨涅槃,自性就是大涅槃的境界,而你現在變成剎那生滅,念念不住。「本自具足」,是的,本來具足的是智慧德相,現在把智慧德相迷失了,智慧德相扭曲了。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造業,惡業,相好,一真法界的相好,變成六道三途這個境界,統統變了,迷就變了。佛法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阿賴耶是妄想,末那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自作自受。本來沒有,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八樣東西,真正覺悟的人,見性的人,這些境界現前他如如不動,好像與他毫不相干一樣。

  「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這是如來禪,前面講的是祖師禪,後面這個是如來禪。你真的能對外面的境界,就是不取於相,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程度有淺深不同,確實能夠不受干擾,你得定了。到什麼時候能夠不受外面干擾?可以說小乘初果須陀洹,《華嚴經》上講的初信位菩薩,他就看破了,他也放下了,所以他可以不受干擾。經教裡面說,這時候他的能力開始恢復,最初恢復的是六通的天眼、天耳,這兩個是首先發現的。所以諸位要曉得,定能發通,定功愈深的人神通的能力就愈大。佛給我們說阿羅漢的神通,六通,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所以他能夠看的範圍、能夠聽的範圍、能夠知的範圍,他知過去、知未來,他心、宿命這個能力都恢復。

  初果須陀洹跟阿羅漢當然不能比,阿羅漢是六通具足,他只有兩個,天眼、天耳。再升一級,到二果,又加兩個,有宿命通、有他心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世,清清楚楚,知道過去,自己的過去生生世世,知道別人心裡面想什麼,別人起心動念。所以這起心動念可以隱瞞別人、凡夫,隱瞞不了聖人,他知道。再跟諸位說,也隱瞞不了鬼神,鬼神有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五種有,漏盡他沒有。鬼神的五通不是修的,報得的。譬如生天或者墮落在鬼道、阿修羅道、羅剎,他都有這個能力,這是報得,生到那裡他就有。但是能力都不大,不能跟聖人比,為什麼?他那個還會失掉。

  我們每個人,天上住過,餓鬼裡頭也住過,畜生、地獄裡面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現在忘得乾乾淨淨。可是證得聖果,像證得須陀洹果,他能力永遠不失掉,這一點就不同了,所以他叫聖人。六道裡面雖有,還是凡夫,凡夫裡面四禪八定確實比須陀洹的定功還要深,但是他那個定功只伏煩惱,沒有斷煩惱。須陀洹定功雖然不如他們,但是煩惱真的斷掉,這一點不一樣,就是執著真放下了。所以我們從《華嚴》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個來說,諸位就很好懂,三個統統都有,並沒有放下,這是世間禪;分別、執著放下,這是出世間禪;把最後妄想放下了,那是出世間上上禪。所以凡夫能夠真正修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即入佛位,這是什麼位置?《華嚴經》上講的初信位菩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惠能大師說,《壇經》裡面講的,他引經說,「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個種種法就是整個宇宙,我們今天講的時間、空間,時空裡面所包含的森羅萬象。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都在那裡探討,宇宙怎麼來的?星球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問題一大堆。佛法裡面解釋得很清楚,「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就是真心,只要一起念,種種法就生了,所以一念不覺,種種法就生,如果一念覺了,覺了種種法就沒有了。這個心生、心滅不是真心,真心沒有生也沒有滅,這個心是阿賴耶識。一念不覺,就現象起來了。相宗講得很清楚,講層次,一念不覺這叫無明。無明生三細相,業相、見相,這是見分、相分,阿賴耶的三細相,能見相、境界相。你看從業相,業是動,起心動念是動,這一動馬上就生能見相,有能見相立刻就有境界相,能見相是精神,境界相是物質,整個宇宙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叫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次第。

  什麼人見到?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的人就見到,所以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見到了,說給我們聽,我們無法想像,沒想到在中國惠能大師也見到了,這給我們做了證明。惠能大師怎麼見到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而且《壇經》裡頭一再勉勵我們,只要我們自己放下,馬上就見到了。《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壇經》裡面六祖說過好多遍,你自己是佛。整個宇宙從哪來的?是你自心變現的,你心生,種種法就生,你哪一天把起心動念滅掉,不起心、不動念,種種法就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念生的時候是夢裡明明有六趣;心生種種法生是夢裡明明有六趣,心滅種種法滅是覺後空空無大千,永嘉大師說的。永嘉是六祖的學生,是四十三個大徹大悟裡面的一個。這些人都給我們做了證明,這哪裡是假的?

  關鍵就是在放下,怎麼放下?方法有八萬四千種,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方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我們在八萬四千種方法裡面採取的,念佛的方法。你要是會念,用這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把它打掉。這一句佛號依舊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就要這一個妄想分別執著,把其他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雖不能明心見性,能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明心見性。為什麼?到極樂世界的時候,首先佛光注照,佛放光照你,他來接引的時候首先放光照你,佛光一照,你的功夫提升一倍。所以你現在的功夫很重要,他提升一倍。

  我們今天的功夫是功夫成片,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不亂,那你念到事一心不亂,提升一倍是理一心不亂。這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講過,《彌陀經》上講的,現在我們念的是鳩摩羅什的本子,一心不亂,這是羅什大師翻譯的。玄奘大師翻譯的是直譯,完全照原文的意思譯,原文不是一心不亂,原文是一心繫念。一心不亂真的我們做不到,怎麼能做到一心不亂,但是一心繫念做得到。繫念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掛念,心上老是念著,這個能做到。我們看到世間人,尤其很多老人,他最掛念的是什麼?兒孫,兒子長大了,他不掛念了,他念他的孫子,孫子很小,很可愛。他沒有天天念著「孫子,孫子」,他沒有念在口裡,但是心上真有,時時刻刻會想到他,這叫繫念。

  如果我們能夠繫念阿彌陀佛,這就行了,這是《彌陀經》的本文。就是你心裡真有佛,真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心裡面變成第一位,除這個之外你什麼都不牽掛,你就牽掛阿彌陀佛,這叫一心繫念,這叫真正念佛。不一定在口裡,你心裡真有佛,你一天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叫真念佛,心裡真有。除這一尊佛、一句名號之外,什麼都沒有,千經萬論,蓮池大師講,三藏十二部交給別人去悟,八萬四千門饒給別人行,誰要誰拿去。他就一句佛號,就一部《阿彌陀經》,這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證這個境界。現在我們聽到大乘教裡面這樣說法,決定不疑惑,佛說的境界是自己的境界,我自己現在業障障礙住,見不到這個境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把這些業障洗刷得乾乾淨淨,這境界就現前了。

  下面說「若欲成就種智」,我們要想成就一切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一定要通達、你一定好好的學習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這是六祖教學的時候提出來的。什麼叫一相三昧?什麼叫一行三昧?他有個簡單的解釋,「若於一切處而不住於相」,不住是什麼?心裡頭不要有,這叫不住,「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這叫一相三昧,這個的確可以做我們修行的參考。這是說一切處、一切時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要牽掛,我們今天講不要放在心上,不住就是這個意思,不要放在心上。

  在現相裡面,無論這個境界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惡緣,重要的,不要生起煩惱。憎是討厭,愛是喜歡,這就是七情五欲,不要讓它起來,完全是個平等的心、清淨心來對待。在境界裡面沒有取、沒有捨,這就隨緣,這樣就好,這才真正叫隨緣,沒有取捨。有很好,我也不排斥它,沒有,我不強求,這就是很正常的。那個不善的一定要把它排斥掉,你取了,你已經取了,所以不動心好。淨宗高明,淨宗在這個境界裡頭,怎麼樣做到不生憎愛?阿彌陀佛。在境界相裡,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阿彌陀佛,統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全沒有了,憎愛沒有了,取捨沒有了。不念利益成壞,成好,不成也好,沒有一樣不好,你才真放下。所以你才顯示出安閑恬靜,虛融澹泊,這是形容你生活的態度。這個就跟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所示現的很接近,很像了,這叫一相三昧,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下面再說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你看看,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念得很純熟,只有一聲佛號,心裡面只牽掛憶念著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就是此地講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六祖說,「若人具二三昧」,就是有這兩種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好!我們懂得一行跟一相的意思,我們一心執持名號,就是在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就好像地有種,你在這個地方培養它,將來一定茁壯、開花、結果。淨宗結果是成佛,每個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就圓滿佛道,圓成佛道。這些對我們用功真的是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真正能夠認知體會到,才曉得這一句六字洪名不可思議。

  一尊阿彌陀佛,總是叫你專。早年我去參訪蘇州靈巖山,去參禮印光大師的關房,關房現在提供人參觀,不能進去。它門口門是開的,拉了一條繩子,你在外面可以看。佛堂不大,還沒有我們攝影棚這麼大,大概只有一半。你看到他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大概這麼高的樣子,塑像,牆壁上寫一個大字「死」字,只有一對蠟台,一個香爐,供一杯清水,很簡單。你就能看到祖師為我們所示現的,教給我們的,這叫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本《彌陀經》,一句六字洪名,這自己修行;接引大眾,大眾根性不一樣,所以要涉獵經教。你看經,涉獵經教是為什麼?不是為自己,為自己不需要。涉獵經教,你天天要講經給人聽,你不讀經不行,為眾生,不是為自己。雖然涉獵經教,心裡面所牽掛的還是阿彌陀佛。涉獵經教與念佛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不妨礙,心裡面永遠是阿彌陀佛,永遠是一句六字洪名,這就對了。

  所以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念佛最重要的綱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講的,我們加了兩個字,真誠、清淨、平等、覺,後面加個慈悲,要發這個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念佛功夫才得力;沒有看破、沒有放下、不自在、不能隨緣,念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別人念佛就能見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念佛見不到佛,什麼原因?沒有放下,沒看破、沒放下、不自在、不能隨緣,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前面這八個字很重要,這八個字做到,念佛哪有不得力的道理?念佛功夫得力,你往生就有把握,你就有信心了,你這一生沒有白來,你這一生就有大成就。所以這二十個字,我想在末法時期對修淨土的人是很好的一個提示。

  《傳心法要》裡頭有幾句話,這幾句話是解釋《般若心經》裡面的「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照法?它說得好,《傳心法要》說得好。說「一念不受」,諸位要記住,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一念不受,即無受身;一念不想,即無想身;一念不遷流造作,即無行身;不思量卜度分別,即無識身。」這幾句話說得好,你看重要的就是一念不,你不受、不想,行是造作,不造作、不分別、不執著,思量卜度是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就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下面總的來說,「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即是菩提花果。不二之性,即是佛性。」這幾句話說得好,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一念不起,不起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在《華嚴》裡面講,妄想破掉了。妄想沒有了,分別執著當然沒有,妄想是分別執著的根,從妄想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這個理事我們肯定,我們相信,我們不懷疑,但是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煩惱習氣太重,能不能不起?不能,做不到,真做不到,祖師大德也曉得。

  你想想看當年跟六祖修行的人有多少?不止幾十萬人,成就的只有四十三個,真正見性的,那是圓滿的成就,他們作佛了。另外達不到這個程度的,就是像我們這樣的人,我們跟六祖大師也不行,明心見性也做不到。但是接受他氛圍的薰陶,把我們的根性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這個有,這個人多了。這個提升對我們念佛的人來講,使我們念佛求往生有信心、有把握,有大利益,有大的幫助。所以六祖所說的法,也就是《壇經》,就是大乘教裡面的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很不容易拿到。修學大乘,他肯定有不思議的威神來幫助你,只要你能信能解,努力去做,用在淨土法門,幫助念佛人一生成就,這是決定沒有懷疑的。我們要學,在一切法當中先學,一念不起做不到,先學不執著,這樣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