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八七卷)  2008/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8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我們從經文看起,第一段本會齊現。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恆對於佛。】

  昨天我們學到這一段,清涼大師給我們做了簡單扼要的介紹。『爾時』是前兩會主伴齊遍之時,這是把時間給我們說出來。菩薩承佛威神加持在這裡表演說法,這就是「主伴齊遍」,這個遍,遍法界虛空界。這是初住菩薩,剛剛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用我們的話來講,他的活動空間完全突破。不像前面賢首菩薩,賢首菩薩分別執著放下了,無明沒破,就是妄想沒放下,他的活動空間是十法界。我們聽了也非常羨慕,活動空間是十法界。回頭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非常嚴重,我們的活動空間不能出這個地球。現在憑藉交通的便捷、資訊的發達,我們的活動空間可以說遍這個地球。這比起一個世紀之前,一百年之前,我們佛門這些高僧大德他們無法想像。他們要幫助遠方和往後的同學們,唯一的方法就是著書,寫書流通。他們決定想不到我們現在利用傳媒,現場講經就能夠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這是沒法子想像的。我們覺得很不錯了,但是跟那些斷惑證真的聖賢相比,我們是望塵莫及。放下執著,成正覺,證阿羅漢果,阿羅漢的活動空間,六道輪迴,整個六道,在三界六道是他的活動空間;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獄,這裡頭沒有障礙。再往上去,十法界的菩薩、佛,他們把分別放下,所以活動空間就不是六道,而是十法界。現在很難得,他們把妄想無明也放下,所以他們的活動空間跟究竟果位上的諸佛如來完全相同,沒有任何障礙,遍法界虛空界。主伴齊遍,遍法界虛空界,主是如來,伴就是初住菩薩,初住以上的菩薩都是,為遍法界虛空界六道眾生示現,演法。

  底下提出一個問題,「何須舉此」,為什麼需要舉這個例子?底下這是解答,「欲明前會不散,成後會故」,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的深長,這是說明前會沒有散,成就後會,「後必帶前,合成法界無礙會故」,最重要的就是法界無障礙的大法會,這是佛會。一切諸佛如來這個法會有沒有散過?從來沒散。唐朝時候天台山的智者大師,為大眾講《法華經》,他老人家在講台上講著講著入定了,在講台上入定,講《法華經.藥王菩薩品》。出定之後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那個法會沒散。他說我剛才入定的時候到那邊去看到了,而且還聽了一座,就是聽了一次。沒散!會會都不散,告訴你沒有起滅、沒有聚散。這個事就難懂了,這是什麼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不僅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想想,要在什麼理論基礎下才能做到事事無礙?必然是空間跟時間沒有了,或者是空間跟時間變成一個,才可能有這個現象,真的,確確實實時空變成一體,法界變成一體了,才能成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清涼大師講《華嚴經》提出四無礙,第一個是理沒有障礙,圓融,第二個是事也沒障礙,第三個是理跟事沒有障礙,第四個是事跟事沒有障礙,這是華嚴境界。換句話說,所有一切境界就在眼前。這樁事情我們在前面也講了很多次,確實在我們面前。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幾十個頻道、幾百個頻道不都在現前嗎?只要你按鈕,我們選擇頻道按哪個鈕,這個頻道就現前。像我們昨天聽到科學家講的宇宙自然的秩序,有顯有隱,沒有在螢光屏幕上顯出來的,那叫隱秩序,我們在螢光幕前看到的這是顯秩序,隱顯是緣。彷彿是這麼一個道理。

  「一一諸會」,這個地方近的講是《華嚴》七處九會,一一諸會,「無休息故」。「後後諸會皆同時故」,這句話不好懂,很難懂!後後諸會,我們講三世諸佛,過去佛這在前,現在佛,佛給我們說了前佛,現在、前佛,後來佛,現在還沒成佛。佛說釋迦牟尼佛下面一位,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第五尊是彌勒菩薩要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這是未來佛。彌勒那一會現在看得到看不到?看得到,為什麼?後後諸會皆同時故,沒有時間!不但彌勒菩薩這一會,賢劫千佛最後一尊佛是韋陀菩薩,他老人家護持諸佛的大法,最後他成佛了,他那一會皆同時,也同時。這是沒有法子說的,所以末後一品叫入不思議解脫。誰有能力契入這個境界?普賢菩薩。所以那一品的品題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是《四十華嚴》的品題,入法界的品題,四無礙法界。

  我們引用近代的科學家,實在講我們也很佩服他們,他們用精密的科學儀器,觀察微觀世界的現象,發現的是客觀現實的宇宙,結論是什麼?是一個幻象,不是真的,而是一種振動的、一種波動的現象。還有一篇「超弦與多維空間」。我們也把這個波動現象節要,因為完全講出來要費很多時間,我們摘其重點,跟《華嚴經》的經疏可以印證的,提供我們做個參考。超弦與多維空間,這就是波動現象。這個現象跟大乘教裡面講的很接近。佛說宇宙從哪裡來的?我們說得很淺,說得很白,佛說是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話不好懂。不覺是什麼?無明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不是波動現象?是,心才一動,十法界依正莊嚴就現前。

  我們講的宇宙,實在講只能講到六道,甚至於六道都講不到,講我們現實的人道,我們講宇宙萬物,我們人六根可以能接觸到的這個六塵境界。畜生一部分我們能見到,還有一部分見不到,至於餓鬼、地獄完全見不到;二十八層天我們也見不到,聽說而已,聽到那些見到的人跟我們講,我們知道有這麼回事情,自己沒見到。見到的人很多,不止一個,就我們知道的,古印度的這些宗教家見到了;在中國,道教裡面的道士有很多修行不錯的,他們見到了;佛門這些大德,不但出家的,他有定功他見到了,在家居士心地清淨的也見到了。除此之外,另外有些叫特異功能,他們也能見到。可見這個事情不是假的。佛教的殊勝不是教我們聽佛經上講的你就相信,佛不是這麼教我們。佛說佛見到了,菩薩見到了,希望你也見到,這叫佛教。佛怎麼見到的?菩薩怎麼見到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就見到了;換句話說,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也見到。見到之後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所有現象是什麼?波動現象,這個現象講到最根本就是起心動念所變出來的現象,大乘教裡常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我們在前面念到兩句話說得好,「迷唯一念,覺止一心」,你看這八個字講得多好。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不是講一個世界,「華藏世界品」裡面講的無量無邊的世界,從哪來的?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現了。雖現,不見得你見到;你會見到,不見得見到全部;那就是這個現相有隱有顯,顯的你見到,隱的你見不到。什麼時候隱顯都能見到?妄想分別沒有了,見到了。你還有起心動念,我們佛門講的八地菩薩,八地菩薩那個念頭還在動;不動,境界就沒有了,不動就是常寂光,他還在動。那個動是什麼?那個動是無明習氣,他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定功淺深不一樣,那個習氣振動的、波動的狀況也不一樣,定功愈深,這個波動愈微細,定力愈淺波動愈大,就是這麼個道理。這是我們得出來華藏世界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佛在那個世界、那個境界裡面,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現身說法。現的什麼身?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為什麼現這個身?因為那個地方那些當機者,就是聽經的大眾,也是這個身,福報大。因為他放下了執著,煩惱障斷了;放下了分別,所知障斷了,二障破掉,他見了法身,證得法身,只是習氣沒斷,這個習氣就是變成了實報莊嚴土。

  實報莊嚴土裡面這些聖賢,實在講都是大聖,他們也應化,遍法界虛空界裡面,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那就太多了,說不盡,那裡面眾生有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有應。那個應的狀況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有沒有來去?沒有,眾生這裡感,菩薩此地應;眾生那邊感,他那邊就應。就像我們開電視頻道一樣,我們在此地打開,境界相就現前,另外一個地方他撥頻道也現前了,就這個道理。沒有來去!有來去就有空間,有先後就有時間,給諸位說,空間跟時間沒有了,所以這個不好懂。我們是分別執著空間、時間是存在的,以為它真有,對於時間、空間沒有了那個境界不容易體會,無法想像,所以叫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上,此地經疏裡面就是講的這個境界。

  難得科學家發現了,發現了,他還是凡夫,為什麼?他是用精密的儀器觀察,用數學,高深的數學在推算,所以數學是科學之母,從這裡發現的。為什麼說他還是凡夫?因為他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放下,雖看到,不得其用,他得不到受用,不像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這在全息,前面講全息的理論,舉全息的照片做例子。那就是一張照片,這裡面圓圓滿滿的圖像,你把這個照片剪得很碎,剪成碎片,隨便哪個碎片你去看,裡面還是完整的圖像。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圓滿的,所以大小不二。為什麼?大是性德,小也是性德,法性沒有大小,法性沒有先後,法性沒有動搖,沒有動搖就無處不在。六祖講的五句話,我們細心去體會,他講法性,他見到性,也就是說他把起心動念放下,他見到諸法實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說法性就是說法相,說法相就是說法性。「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隨拈一器都是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認為很小,一粒塵沙,科學裡面講的更小,一個基本粒子,佛經裡面講微塵,極微之微,這一微塵裡面有圓滿的世界,普賢菩薩能進去。

  誰是普賢菩薩?《普賢行願品》裡面講了十個條件,你把這十個條件具足,你就是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一直到三迴向,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實際,實際是自性,你就有能力進入微塵裡面的世界,他得受用。普賢菩薩,現在我們明白了,這十願是性德,是自性的起用,只要你覺悟了,你本來就是這樣。我們現在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十願完全相違背,那是迷失了自性,道理在此地。誰要是覺悟,性德現前了,那就是普賢。我們對普賢說得很清楚,用最明顯、最簡單的說法,什麼人是普賢菩薩?你所學的統統能夠應用在生活上,你就是普賢菩薩。我們常常介紹這四大菩薩,在中國四大名山,四大菩薩代表大乘法。九華山的地藏代表什麼?孝親尊師,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理智,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代表實踐。什麼實踐?你把孝親尊師、慈悲、智慧統統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人叫普賢菩薩。然後你就想想,這四個菩薩是不是一個菩薩?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沒有先後,沒有隱顯。

  杜順、雲華、賢首、清涼再加上宗密,這是華嚴五祖。杜順、雲華講《華嚴經》,說十玄門,好,玄妙!這十個意思你能懂,你通達,你能入華嚴境界。可是千經萬論,諸佛菩薩所說一切經教,給諸位說,總的來講不出四個字,「看破放下」,這是佛法的總綱領。你必須放下,你就看破,看破是明瞭,自性智慧現前,通達明瞭;你不放下,你看不破。科學家雖然能講到這個地方,還是沒有看破,他沒有放下,不得其用。這就是真正奧妙的地方還沒有看到,他沒有看到夸克裡頭有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他沒有看到。他放下,放下就看到。所以千經萬論沒有別的,教我們放下而已。整個宇宙是一體,整個宇宙是自己。你執著這一點,其他的你都得不到受用。我們要把這個原理原則搞清楚。

  現在我們看看這個波動現象,就是「超弦與多維空間」,我們節錄的這幾句話,這科學家說的,給我們做個參考。「超弦理論認為,不存在粒子」,你看看到最後,粒子是什麼?是基本的物質,所有物質現象是它變出來的,這個東西沒有了,物質就沒有了。這跟佛家講的萬法皆空,《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是不是這個情形?真的,物質不存在,物質是幻相。後面說「各種不同的粒子只不過是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而已」。他把什麼?他把那個琴,琴不是有彈琴的弦嗎?你彈的時候振動。他說粒子從振動裡頭產生出來的。他想像,這是幻想,想到有個弦。佛告訴你,弦都沒有了,心動!六祖大師當年到法性寺,就是現在的光孝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他看到有兩個聽眾,外面風吹著幡,兩個人在爭論,一個人說,你看幡動;不是的,風動,那個講幡動,他們兩個在爭論,爭論不休。六祖走上前去跟他們兩個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風也沒動,幡也沒動,是你心在動。這才把現象的根源說出來了。印宗法師經講完之後下來跟他交談,佩服得五體投地。

  「自然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結合來解釋」,他是假設有個弦,說「最奇特的是,弦並不是在平常的三維空間運動,而是在我們無法想像的高維空間運動。我們過去關於空間的觀念都是錯誤的,空間正在以一種陌生得令人驚訝的方式活動著」,這是科學家講的。下面他說「物質是由原子組成,原子(是最小的物質)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組成。夸克和電子似乎是沒有內部結構的點粒子」,稱為基本粒子,那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極微之微,「因此把它們稱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質的基本單元,就像英語裡面的字母一樣。已知的基本粒子並不僅僅是夸克和電子兩種,而是多達數百種。而且每一種基本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電子像地球那樣,既公轉也自轉,永遠以固定不變的速率在旋轉,稱為內稟自旋。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與電子相同的自旋」。

  這段話說明宇宙間這些森羅萬象,在佛法裡面講的自性能生萬法,怎麼生?波動現象。你看佛說的「迷唯一念」,那個一念就是波動,只要一動,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現象就生了。它有沒有次第?是有次第,太快了,我們沒法子觀察到。它的次第在《唯識論》裡面講得很清楚,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就叫做無明,無明就是不覺,不覺就叫無明。這一念不覺怎麼樣?大光明藏見不到了。不動的時候,心裡沒有念頭不動的時候是光明的,自性是光明的、是圓滿的,宇宙是大光明。而且這個光不刺眼睛,非常柔和,這是自性的光;不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燈光或者是陽光,它刺眼睛。所以性德的光是柔和的,這個磁場非常之好。可是你心一動,這就失掉,你就見不到了,這個光明就變成黑暗,所以叫無明,明沒有了。本來是明的,你心一動就變成無明;心不動的時候,無明就沒有了。所以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裡面有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就是動,就是此地講的它不斷的在動,從來也不停。但是你要曉得,它那個動就像我們電影的放映機一樣,確實這個動不是連續的,它是剎那剎那,像閃光一樣,一閃一閃的,它閃得太快了,我們看到好像是連到,其實它是一念一念的。所以你一念覺,無明就沒有了,覺也是一念,迷也是一念。我們現在這個現象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它全是迷,念念都沒有覺悟過,都在迷,它都在動,不動就覺了,極其微細的還是在動。縱然到真不動,習氣還在動,所以有習氣才有實報莊嚴土,如果習氣沒有了,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我們也不容易,總算把這個東西搞清楚了。有習氣沒有現行,所以他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障礙,沒什麼大的障礙。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究竟圓滿的妙覺位,這四十二個位次,可以說是智慧功德都同等的,都沒有差別。這前面清涼大師跟我們說過,李長者說得也很清楚,真的是平等的。

  不平等我們就明白了,不平等從哪產生?從分別執著產生,那不平等。分別就不平等,執著就不清淨,你想想對不對?沒有執著,清淨心現前;沒有分別,平等心現前;不起心、不動念,覺了。然後回頭我們看看《無量壽經》,那就妙不可言。《無量壽經》教我們修什麼?修清淨、修平等、修覺,你看看它三個次第,不能顛倒的。為什麼叫你先修清淨心?先放下執著,清淨心現前;再放下分別,平等心現前;最後再叫你放下起心動念,覺了,清淨平等覺。到這個時候你入法界,入什麼法界?入一切諸佛法身菩薩的報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什麼樣子?大乘、無量壽、莊嚴,你看經題上,都在經題上。大乘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華嚴.出現品》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得大乘無量壽莊嚴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來的。現在沒有是隱秩序,你要是真的得到清淨平等覺,那就變成顯秩序,你真得受用。

  這個東西搞通、搞明白了,叫看破。看破是什麼?幫助你放下,你看你要不要放下?放下得受用,放下你真的得到大乘無量壽莊嚴;你要是不放下,得不到,你只是解悟,不是證悟。像科學家,科學家是解悟,解悟不透徹,沒有佛法的解悟透徹。這個原因,修學佛法的人當然都在放下,放下太少了,每天只放下一點點,但是那一點點比完全沒有放下的人高明多了。你懂得愈多,你愈肯放下,你歡喜放下。你不懂的時候放下很困難,勸你放下,不知道為什麼要放下,給你說放下多麼好,你也不曉得到底是什麼好處。所以做得總是不徹底,總在拖泥帶水,不乾淨。

  這樁事情,這是六道裡面的眾生絕大多數都是這一類,就是中根;上上根人一說他懂,他真幹;下愚你跟他講,他雖然不知道,他也肯幹。所以古人常常嘆息,唯上智與下愚不疑,這兩種人很容易得度,遇到聖教沒有不成就的,一生決定成就。上上根人他一聽他懂,他真放下,真成就了。下愚的人雖然不懂,他老實,他沒有懷疑,他不想知道,你叫我念佛我就念佛,念了幾年佛真往生了,瑞相稀有,很容易成就。最難的是當中,當中總是佔百分之九十幾,絕大多數。那就得勞累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誰講?為當中這一撮人講的。所以我們對佛要感恩戴德。如果不是這麼長的時間薰修,怎麼會知道?怎麼可能真放下?

  我學佛真的是第一天向老師請教第一個問題,那是聽到方先生給我介紹佛法殊勝,我聽到了,見到章嘉大師頭一句話說,我已經曉得佛法是無比的殊勝,有沒有方法叫我很快契入?我提了這麼個問題。他老人家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我做了今年五十七年,真的放下放了五十七年,天天學放下,月月學放下,是有一點效果。如果沒有一點效果,這個經體會不到,講不出來。體會到了,下面再放下,不夠徹底,真放下那麼就契入了!入,當然我們還是入第一個階層,得清淨心,平等心還得不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科學也說出了宇宙是一體,這個不容易,但是他得不到一體的受用。《華嚴》真的是一體受用,所以整部《華嚴經》講什麼?開經的時候我就跟大家說過,講我們自己,《華嚴經》字字句句說的是我們自己。

  末後這一段說,「所以唯約覺樹會者」。這個覺樹就是菩提樹。第一會佛在哪裡講?在菩提場,就在菩提樹下。那我們知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初成佛道,他在菩提樹下打坐,定中所講的。聽眾能入佛的定中,那也不是普通人,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不能到別人定中。他定中所現的境界你能夠看到,你能夠去赴會,參與這個法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此地講的是唯約覺樹會者,約,我們現在的白話「就」,只就菩提樹下這一會來說。為什麼?「此為本故,得佛處故」。他在這成佛的。這部《華嚴經》就在菩提樹下,他講升忉利天,現在三會升忉利天,菩提樹底下這一會在,忉利天宮那一會也在,同時現前。主伴都一樣,你在菩提樹下看到這一會是這樣的,忉利天宮看的時候也是這樣。就好像我們現在電視一樣,菩提樹下是現場,忉利天宮好像那邊在接收,那個地方大屏幕在接收,完全相同。第四會在夜摩天,第五會在兜率天,第六會在化樂天,第七會在他化自在天。釋迦牟尼佛,我們在菩提樹下看,他還在那裡,就像電視傳播一樣,每個地方都現這種現象,跟菩提樹下無二無別。所以我們舉這個科學家最新的發現,全息照片,我們從這個地方來體會比較容易懂得,並沒有離開菩提樹。

  不但是這幾個天宮,再是真正有緣的像法身菩薩,他們的能力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來去,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在哪裡講?就在我們面前。菩提樹道場遍虛空遍法界,不需要用這些機器傳播,機器傳播受很多限制。他是用什麼傳播的?意念,沒有限制的,跟現場完全相同,完全逼真,跟現場無二無別。你要有疑問的時候,可以向佛當面請教。你跟會場諸菩薩們,與會的大眾,都可以去打招呼,無比的親切。這是事實真相,你要問為什麼?宇宙是一體,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

  「理實第二,亦同此遍」。這個第二就是第二會,這是第三會,二會遍,這一會也遍。這下面說,「若同時遍」,這沒有時間,那就沒有先後。但是,「何有九會前後」。佛給我們講的時候,《華嚴》是九會,確實有次第,初會、二會、三會、四會,也有這個次第,同時都遍法界虛空界,哪來的九會?「若有前後,何名同時」,這就提問,九會有前後,怎麼可以叫同時?這是疑問。下面大師給我們解答。「應云,即用之體,同時頓遍,即體之用,不壞前後」。清涼這二十個字的答覆好,妙極了!你看人家的語言多簡單,說得多清楚。體用是一不是二,有體當然有用,有用當然有體,體是能現、能變,用是所現、所變,就跟金跟器一樣,它同時的。所以即用之體,同時頓遍,這個頓,沒有先後、沒有次第,遍法界虛空界。這就是作用從它體上講,體遍,用也遍。即體之用,不壞前後,前後即是無前後,為什麼?前後不二,這很不好懂。為什麼不好懂?我們沒有證得體,我們是完全從作用上看。所以現在科學家搞這太空物理,宏觀世界;搞量子力學,微觀世界,對佛經上所講的,確實可以用它來印證,它不是佛法,為什麼?宏觀跟微觀對立,它不能統一,而且物理跟心理對立,不能統一,所以它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歐陽竟無先生講,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為什麼不是宗教?它不是迷信,它不是講有個主宰神。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是有能有所,能所對立,佛法沒有對立。尤其是六祖惠能,那講得非常妙。你看法性寺他們頭一天見面,跟印宗見面,印宗向他請教一個問題,大概是印宗平時講經對這個問題有疑惑,講不清楚。禪定、解脫,這他提的,他說你既然親近過五祖,五祖對禪定、解脫怎麼講法?我們在《壇經》裡面去看,惠能大師在五祖會下住了八個月,從來沒有聽五祖講經,也沒有進過禪堂,現在印宗法師提出這個問題來,他答得太妙了;問確實是從現相上提出問題,他答的是從總的答,根本上來答覆你。他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沒有跟他解答這個問題,印宗趕緊就磕頭,真的五體投地。我們現在可以說科學家搞的這個宏觀、微觀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物理跟心理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看不就答覆了嗎?

  你怎樣才能入不二法?佛法最後是入不二法門。什麼時候你入不二法門?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不二,所有一切對立全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裡頭還沒有對立,只是現相,還沒有對立,分別就有了,執著就嚴重了。所以,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什麼菩薩?法身菩薩。雖沒有真正達到法身菩薩,跟法身菩薩靠得很近了,天台大師講相似即佛。阿羅漢已經入門了,我們講入門、登堂、入室,阿羅漢入門沒登堂,已經入學校大門,沒有進講堂。菩薩在講堂裡頭,沒有入室。必須把起心動念放下,入室了,入室就是法身大士,那只有習氣了。入室是實報莊嚴土,登堂是方便有餘土,這要曉得、要知道。你看它有先後,即體之用,不壞前後,但是即用之體周遍法界,它不二。我們這些研究科學的、研究哲學的,他總是在有二,那就沒法子入。這個入是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沒有法子理解。

  後面這句是比喻,「猶如印文」。加拿大有個金石學家給我刻了兩方印,一方是印光大師的傳法心印,傳心法印,代表印光大師一生的十六個字,他老人家常講「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四句可以說印祖一生自行化他。這十六個字好,我請他給我刻了一方印,十六個字。你看蓋下去,十六個字同時現前,又有先後,同時現前也不壞前後,你念的時候有前有後,但是蓋下去同時,同時頓遍。另外一方印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修學的心得,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二十個字。這一方印蓋下去也是同時頓遍,不壞前後,你念的時候有前後。教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你才能了解事實真相。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經文,「第二,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釋就是帝釋天,帝釋就是忉利天,沒有離開菩提樹,忉利天宮有他們在。我們看經文: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

  『帝釋殿』是忉利天主的大殿,他的寶殿。這都很不好懂。世尊,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講經說法,說完前面兩會,『不離一切菩提樹下』,這個地方你要特別留意「一切」,一切怎麼講?釋迦牟尼佛就在菩提樹下,哪有什麼一切?我們見不到。誰能見到?我們現在能想像得到,像普賢菩薩能見到,無論在什麼地方,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講經就在此地。這是什麼原因?時間跟空間沒有了,當下就是。菩提場也遍法界虛空界,心地清淨平等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就是,還需要走路到那地方?不需要,它就在此地。真的像我們現在電視一樣,我們在這裡學習《華嚴經》,我們現場用網路直播,無論在什麼地方你接收這個網站,立刻就看見,不需要到香港現場來。但是現場這個狀況、情況你看不到。可是突破時空的那個人,他真的看到現場,他不需要這些機器,他接觸到你圓滿的現場。

  如果你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想通了,想明白了,你要不要證得?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各個都希望你趕快證得,為什麼?你證得,他們這個俱樂部多一個成員,又來了一個跟我們境界相等的,歡迎。怎麼證得?現在我們知道了,放下執著、放下分別你就證得。只要這兩個證得,末後那個證得是不成問題的,為什麼?你天天親近大聖大賢,對你幫助太大!中國古諺語常講「凡事起頭難」,起頭是什麼?放下執著難。執著放下之後,往後就愈來愈容易。這個執著,這麼多年來我常常講十六個字,很多同學我這一提,應該你們都能說得出來。我們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怎麼放下法?沒放下的時候,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利益著想,很少想到別人;學佛之後雖然也想到別人,還是自己為主。我們要把這個放下,那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念念為別人著想,不再想自己,把自己忘掉,你才能真正把這條做到。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這個要真幹。

  釋迦牟尼佛做了榜樣給我們,釋迦佛沒有自私自利,他要有自私自利,他繼承王位,他多自在!他要為了自己,縱然是出家,從事教學了,他可以在自己國家,他是王子,自己國家可以給他建道場、建寺廟,他來弘法利生。他不要!這就是告訴我們名聞利養邊都不沾。每天吃飯托缽,托缽要知道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每天一缽,菜飯都放在一起。而且這是修平等法,不是我托了之後就吃掉,不是的。托完之後拿回去,拿回去也沒有地方,大樹底下,樹下一宿,在野外,大家托缽都回來了,把這個飯倒在一起,然後再吃。真的一缽千家飯,每個人托來的飯菜混合在一起,平等。你這缽好吃,那缽不好吃。要平等,要混在一起。他這麼做法,沒有分別心,真的是利和同均。

  所以名聞利養捨掉,五欲六塵的享受捨掉,貪瞋痴慢捨掉,他做出來給我們看。為什麼要這樣做?世間人最放不下的,在這裡面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感得的果報也是虛妄的,但是虛妄他受,他不是不受,果報是三途,畜生、餓鬼、地獄。他真做到了。信徒供養的精舍,他也不固執,也樂意接受,但是他不要人家的所有權,借用。像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是住的時間比較久一點,講了很多大經,《華嚴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祇園精舍遺址還在,建築已經沒有了,地基遺址還在,有很多人到那邊去朝聖,去參觀。從前比丘們住的房子,一個人一小間,很小,很簡單。

  我沒有到過印度,我在澳洲,在西澳柏斯看到南傳小乘法師的道場,我去參觀,這裡面住了二十多個出家眾,都是男眾。它那一塊地是別人供養的,有一百英畝。他們這個道場自己建的,自己在山上砍樹,建了一個佛堂,一個餐廳,一個廚房,這是公用的。居住的房子好像每個人一個房間,它不在一起,一個一個分散的,我看到很好。他們沒有電燈,點蠟燭,有水,一切都自己自立。他們洗手間是公用的,自己房間裡頭沒有洗手間,洗澡的地方都是公用的。只有住的房子是獨立的,一個一個像小茅蓬一樣。多大?大概我們這個攝影棚四分之一大,不到三分之一,我們這個攝影棚有它四個房間大。一個人住,沒有床鋪,床鋪就是地上稍微高一點點,鋪的是草蓆,我去看,很簡單,裡面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個房子都自己造的,都自己建的,沒有找工人。每一個房間外面四面都有走廊,他們自己繞佛,在外面繞佛,很安靜。在我想,他們還是保存著世尊傳統大概像祇園精舍的那個方式。我看到很歡喜,那才叫什麼?真放下,放得乾淨。現在這些小城還真有依教奉行的,真正能夠把古時候傳統東西保留下來,這是我們非常嚮往的。

  但是我們需不需要這樣學法?也不一定,方東美先生告訴我,我出家之後我們也常常往來,他常常勉勵我,佛法的精髓在大乘。大乘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做了一次革命性的行動,那就是叢林制度的建立,這是古印度沒有的。方先生說,這個做法好,佛法要能傳遍全世界,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叢林是什麼?大學。佛教傳到中國,在隋唐的時候正式辦大學,名字不叫大學,叫叢林。你看它的規模跟現在大學真的沒有兩樣,叢林的主席就是方丈,校長,首座和尚就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職權完全相同,名稱不一樣。這什麼人搞的?說起來大家都知道,百丈大師、馬祖他們兩人幹的。百丈跟馬祖是惠能大師的徒孫,到他們手上就正式把佛教帶上學校化。提倡什麼?提倡依眾靠眾(在從前是自己修行),就是大家一起,避免一些懶散的。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就訂出制度,訂出規矩,每個人都要遵守,有了規約。所以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很值得提倡。

  所以首座,有一個首座和尚,就是教務長,下面有很多老師,分座講經,那就是開不同的課,有般若講堂,有《華嚴》、有《法華》、有《楞嚴》,各個不同的堂口,堂口現在人叫教室。你喜歡學哪部經論,你就跟那個老師,你就上他的教室,課堂。等於說一個大學,它裡頭有不同的科系,共同科目一起學,專門的有專門的老師來指導。戒律是共同科目,修行是共同科目,修行的方式不外乎兩個堂口,一個是參禪,一個是念佛,所以它有禪堂、有念佛堂;戒律這是共同科目,它有戒堂。所以有學校、有大學的規模。方老師提醒我很多次,要我注意這個事情,當然這是緣分,有緣分應該要這樣做法;沒有這個緣分,我們要把這個觀念傳下去,希望將來後人有這個因緣的話,一定要把佛教走向大學,叢林就是佛教大學。佛法這樣好的東西,從前的叢林是教學,現在沒有了,現在教學沒有了,所以感到非常的遺憾,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很大的誤會,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看這一段,清涼大師的《疏》。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有些狀況我們應當要理解,我們才真正學到東西。清涼的開示,假設一個問題,「問:動靜相違(動靜是二法,互相違背),去住懸隔,既云不離,何得言升?」既然說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沒有離開菩提樹下,他怎麼跑到忉利天去?怎麼能夠到忉利天主,帝釋是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就是他,到玉皇大帝的寶殿去?這個問題問得好。下面答說,「古有多釋」,古人有很多的解釋,統統在此地來提一提。然後清涼大師有說明,對他們的說法也有批判。你看第一個說法,「一云」,這都是古來的法師他們的說法,他說「本釋迦身,不起道樹,別起應化,以升天上」,這是一個說法,也能講得通。釋迦牟尼佛的本身在此地,化身去了,他有神通,他有變化,化身到忉利天去了,這是第一個法師所說的。又有一個說,「一云,不起是報,升天是化」。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這是他的報身,升忉利天的是他的化身。你看此地講的是報身、化身,前面講的是本身、應化身,意思都有一點相通。第三個法師說,「一云,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他說不起這個身,世尊身在菩提樹下入定的這個身是法身,升天是他變化的作用。

  下面有四個字是清涼大師對他們的批判,「並非文意」,不是經文的意思,這個說法不是經文的意思。為什麼?底下給我們解釋,「以此文中,俱是毘盧遮那十身雲故。」這在《華嚴經》上說,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像釋迦牟尼這些都是應化身。所以毘盧遮那十身雲故。《華嚴》用十代表圓滿。通常我們講佛身都講三身,三身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展開細說就是十身,《華嚴》說十身。法身,是法性身。什麼是法身?法相就是法身,法相是什麼?宇宙之間森羅萬象依正莊嚴,像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這統統是法性現的相。法身在哪裡?哪一法不是法身?法法皆是,法身沒有相,法身能現一切相,所以法身稱為法性身。法身就是法性,遍法界虛空界,森羅萬象是法性所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有緣他就現身,沒有來去、沒有先後,這是法身。因為在法性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真的是不二。

  報身是什麼?報身是智慧圓滿,報身是智慧身,智慧現相是究竟圓滿的相好,所以這個經上講的報身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是圓滿報身,這是你的真身。報身為什麼現呢?現在我們曉得,報身是法身菩薩,就是成了佛,但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是這個緣現的。沒有緣不會現身,它總有緣;因不必說,因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因,有緣就現了。應化身那是隨眾生的緣遍法界虛空界,這裡頭有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四聖六凡,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應以佛身,就是應化身,應以菩薩身或者應以聲聞身,應三十二應裡面講的,我們現在講應以耶穌的身就現耶穌,應以阿訇身就現阿訇,眾生怎麼感,他就怎麼應,這叫應身。化身是變化的,那是應的時間短暫,變化身,變化身也有種種不同。這叫三身。三身展開,《華嚴》講得細,講十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明天我們再跟諸位細說《華嚴經》上講的十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