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一八卷)  20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18

  諸位同修,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異名菩薩偈頌第七首:

  【法王諸力皆清淨,智慧如空無有邊,悉為開示無遺隱,普使眾生同悟入。】

  『法王』就是稱諸佛如來,『諸力』就是通常講佛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二乘、菩薩都沒有的。『皆清淨』是圓滿的意思,還顯示出德能是完全稱性的,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性清淨,所以自性的德用當然清淨,說明這個能力不是修得的。這些話,在大經裡頭佛常常講,常講加深我們的印象。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諸力」就是說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都是自性本具的,而且都是清淨平等的,不是修來的。六道凡夫以及九法界裡面的眾生,九法界包括菩薩、聲聞、緣覺,這些人所顯的智慧、德能、相好,說實在話是修得的。

  由此可知,諸佛如來乃至於法身菩薩,到六道裡面來示現作佛,像經上常講,到人間來示現成佛,要特別去修一百劫,一百劫的時間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不能說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所有一切相好,自性裡頭圓滿具足,佛還要修嗎?於是我們就知道,佛在那裡苦修,是修給我們凡夫看的。我們凡夫的相好,這就是經上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確實是福相,福相你要不修福,這個相怎麼會現前?佛勸導眾生,做出這個樣子來,換句話說,他還是在表演,他在唱戲,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看了之後,你要想得這個福相,要修什麼樣的業因,做什麼樣的好事,你才會得這個福相。都是為眾生,為眾生做出好樣子,這個心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但是,這些相好並不清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誰?大梵天王。在六道裡面,大梵天王確實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相跟他一樣,但是佛的相清淨。在清淨上,他就比不上佛,智慧比不上佛。一個是修德,一個是性德變現出來的,怎麼會一樣?我們要學佛,還是要從修德下手,用修德來顯性德。但是在修行當中,一定要懂得清淨,就是不被染污。哪些東西是染污?你一定要清楚,五欲六塵、七情五欲,情欲染污很嚴重,我們在這些境界裡面,決定要有智慧能夠辨別。如佛所說,可以受用,不可以貪著。換句話說:什麼叫不染著?我們在一切享受受用裡面,不起貪瞋痴慢,就清淨了。貪瞋痴慢每一個字,它的境界都無量無邊,粗顯的我們能夠覺察得到,微細的我們自己都沒有能力覺察;但是不要緊,隨著自己修學功夫境界的提升,逐漸逐漸能夠觀察到微細的煩惱,極其微細的叫無明煩惱。我們從哪裡下手?從放下分別執著下手,能放下一分,恢復一分清淨;放下兩分,就恢復兩分清淨。

  『智慧如空無有邊』,「如空無有邊」是比喻,比喻諸佛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現前,圓滿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真智,自性本具。我們今天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如同失掉沒有兩樣,它不起作用了。所以現在我們不能捨修德,要認真努力修行,修正我們所有錯誤的行為。修正我們思想見解錯誤行為,目的就是修智慧;修正身口錯誤的行為,是修福德,這都得要搞清楚,要同時並重,福慧雙修,這個果報才殊勝。福德、智慧都是要貢獻給一切眾生的,而不是自己享受的。佛法修學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此地。自古至今,多少修行人在菩提道上淘汰掉了,甚至於墮落了,什麼原因?實在說,就是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講的「夾雜不善」。這一句話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容毫分不善不淨夾雜。我們今天初學人,我們的目標訂在哪裡?心要純淨,身語要純善。我們要把目標訂在這裡,修行功夫焉能不得力?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被淘汰,墮落了,都是夾雜不善。

  不善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害得失,用這個做標準,就錯了!這是什麼標準?這是六道輪迴的標準,這是三惡道的標準。用這個做標準來修行,不能成功。怎麼修,修得再好,都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所謂「有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你享福,享福沒有辦法離開煩惱。我們中國人講享福的人,都說某人「福氣」很大,這些名詞術語裡面都含藏著有很大的智慧;福,你的福大,你的氣也大,這個「福氣」福不純。佛家講福德,世俗人講福氣,不相同!有福報,享受福報能不著相,那是德;能捨己為人,是大德。如果沒有德,著相,又不能捨己為人,那就是福氣。福享盡了,氣就夠受了!

  這些事情只要我們稍稍留意,在我們自身這周邊,仔細看看都能看出來。今天地位高的,幾個人生活快樂?今天發大財的,又有幾個人得清淨安樂?你仔細一觀察,不就曉得了嗎?世間人講那個福氣,沒錯!不要以為地位很高,財富很多,他就很快樂了?他過得並不幸福、並不快樂,天天在受氣,所以反而不如一個貧而樂的人。如果這個貧而樂的人,又有緣分能夠聞到道,那他真樂!這個道理不難懂,細心去體會是體會得到的。所以你看諸佛菩薩,世間就是連儒家的賢人君子,都知道自己有福要給大家去享,與大眾共同來享,這個樂大,這大樂!尤其像中國人很重視年節這些慶賀,逢年過節有大喜慶之日都知道與親友共享。他沒有能把這個擴大。如果能把這個擴大,與這個地方上貧窮孤苦的人共享,這個樂就更大,更有意義。

  去年農曆年,我在澳洲布里斯本淨宗學會過年,我提倡,淨宗學會他們去做,邀請當地低收入的居民。不錯,過農曆年的時候,當地人來了一百多人,我們自己的同修差不多也將近有一百人,好像那個會大概有三百多人參加,這個年過得很快樂。還有許多小朋友來表演助興,道場附近有個土著的學校,他們的校長、老師帶著學生都來了,大家歡歡喜喜,真的是同樂會。在這裡面,不分宗教、不分國籍、不分族群,所有一切喜慶能夠這樣做,確實可以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促進這些不同族群、不同宗教在一起常常互相交流,化解許許多多的誤會。這個同樂會無拘無束,可以自由在一起聊天。要多做,要常常做。所以我鼓勵這些淨宗學會,要帶頭做,希望將來每一個宗教逢到他們的喜慶節日,都能夠這樣做,這個大社會是一家人!

  在這裡面,『悉為開示無遺隱』,當然有講話、有致詞,祝福!這裡面,「開示」就是祝福、祈禱,共同的勉勵。族群、宗教的這些人士們,還有政府官員,我們都邀請他來參加,大家上去講幾句話,勉勵我們,祝福我們。『普使眾生同悟入』,接引初機,我們希望他悟入什麼?覺悟到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都是地球上的居民,現在有人說是地球變成了村莊,地球村,我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我們應該互相尊重、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希望他悟入這個道理、這一個事實真相。廣結善緣,我們帶頭做,慢慢他們逐漸會認識佛教。現在不但外面人不認識佛教,佛教在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現在有幾個中國人能認識佛教?外國人不認識佛教,我們決定不見怪,我們自己真的是有幸,把佛教是什麼搞清楚搞明白了。現在要教導他們,為這些人開示,希望他們悟入。先把佛教是什麼搞清楚、搞明白,自自然然他就想來學;他來學,那我們就正式開班,我們認真把佛陀的教義詳詳細細講解給他們聽。我們自己要做出好的榜樣給他們看,跟這個社會融成一體。

  佛法是開明的、是開放的,佛法沒有一絲毫隱私的,這樣心才清淨。有一絲毫隱私,你心裡頭就有污染,那就不清淨,對自己的傷害很大。你心地不清淨,自性般若智慧不能現前,德能不能現前,相好也被障礙。大公無私,表裡一如。真有功夫的人,不要說別的,真正有氣功的人,高段的,看你這個人身體是透明的,為什麼?沒有污染。染污是什麼?煩惱染污,愛欲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你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所以身體跟心是透明的。我們得在這裡下功夫,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回歸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與一切眾生同樂,與九法界眾生同樂,這才能落實。第八首:

  【如佛往昔所修治,乃至成於一切智,今放光明遍法界,於中顯現悉明了。】

  這跟前面長行也相應,『如佛往昔』,這是說佛在初學的時候,跟我們這個身分是一樣,他現在修行功德圓滿,成佛了,我們現在是才起步。第二句是講功德圓滿了,『乃至成於一切智』,從初發心到成無上正等正覺,佛示現這個樣子,教導我們學習。具體的樣子,就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往下逐漸逐漸我們要進入狀況,現在這裡還都是讚頌。我們要認真的去學,從哪裡下手?一定要知道;修治些什麼?一定要清楚、要明白。修是修正,治是對治,有病要對症下藥,這叫治。佛在初學的時候,跟我們沒有兩樣,煩惱習氣深重,他怎樣修正過來的?他是如何對治的?提供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看了、我們聽了,要取法他的這個方式,做為我們自己修行的參考,我們應當依教奉行。

  修行的開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得好,一開頭阿難尊者就問這問題,佛給他解答。第一個條件「從明師受戒」,這一句話要用現在的話講,你真正想學,實在說不論是佛法或者是世間法,你要跟一個好老師。「明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好老師。這個明,不是名氣很高、名氣很大,現在人講知名度;知名度高,未必有實學,所以佛說的明師,這個明是光明的明。由此可知,這個老師有智慧、有德行,我們跟一個老師要以這個為標準,老師要有道德、有學問。我們要細心觀察,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處事待人接物,看清楚了,沒有錯誤,確實是個好老師,為大眾所讚歎、所尊敬的,我們要聽他的教誨。「從明師受戒」,不是給你授五戒、授菩薩戒,不是這個,這個受戒是你要跟他學習,聽他的教誨,是這個意思。要接受老師的教誡,依教奉行,總得從這裡入門。

  但是學生有人有成就,有人沒有成就,我們希望能做一個成就的學生,那要具備事師之道,也就是說做學生良好的態度。這些事情,古時候的環境比現在好,古時候在家裡頭,父母教你,從小教;你一出生下來,你的父母天天就在影響你,時時刻刻都在教你,耳濡目染,自自然然就養成很好的基礎,懂得怎樣與人相處,懂得做學生的道理。到上學的時候,六、七歲上學了,老師是最好的榜樣,私塾裡頭的老師真的是給學生做模範。他教導學生的,他自己統統要做到,學生服他,學生聽他的。老師的話,甚至於比父母的話還有效力,所以在古代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這個人是這樣教成功的,緣殊勝!

  現在緣沒有了,所以非常非常困難,我們到中年以上才聞到佛法,這補習教育,不是從小學的。補習教育雖然不是根本的教育,好處也很多。善根深厚的人,往往在中年接受這個補習教育,他也能成就,為什麼?他能夠回頭,能夠對治自己的毛病。學了以後,確實氣質改變了,跟沒有學佛之前真的不一樣了,自己得利益,肯定他影響他家庭、他周邊的一些人。特別是惡習氣很重的人、毛病很多的人,學佛一、二年變了,這個人功德就很大,大在哪裡?因為他這個形象被他所熟悉的人肯定,「學佛是不錯,佛法是好,改變一個人,惡人改變成善人,壞人改變成好人。」一般人不管他有意無意,他對佛法產生好印象。這是給大眾種了善根,種了佛的種子,這就是弘法利生。

  弘法利生不要用口講,你這個形象受人家讚歎,那就是弘法利生。所以自利就是利他,自行確實就是化他,大乘教裡頭講得沒錯,自他是一體。所以天天想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不能把佛陀教誨完全落實到生活當中,你那個願是空的,你這個願永遠都不能兌現。所以古人常講「以行踐願」,用實際的行為來實現你的弘願。身教重於言教,要接引眾生沒有別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首先是身教,讓人家看到你真的變了,他才發起仰慕的心。善根深厚的,他就想學;善根薄弱的人,如果遭遇一些挫折,那些挫折、那些逆境惡緣,往往促成他學佛的因緣。這些事情自古至今很多,我們佛法裡面稱為「逆增上緣」,懂得怎麼樣修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不好的習慣。

  「乃至成於一切智」,「一切智」是如來的究竟果地。這兩句連起來,我們的修行要精進,不能退轉,要有長遠心,有恆心、有毅力。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沒有毛病,這是自己最大的毛病!連等覺菩薩都不敢說自己沒有毛病,為什麼?如果說自己沒有毛病,那你就成佛了。清涼大師說得好:「沒有過失,唯佛一人」,只有如來一個人。世間聖人,中國人所讚歎的堯舜禹湯,特別是堯舜,不敢說自己沒有毛病。地上菩薩、等覺菩薩,我們在經典上看看,他們修的是什麼?科目依舊是三學六度,在《華嚴經》上講十度、十波羅蜜,還是修這個科目。由此可知,這個科目還是沒有搞乾淨。布施,我們常講布施度慳貪,見思煩惱裡頭的慳貪斷掉了,他證阿羅漢果。我們要再問,塵沙煩惱裡的慳貪,他有沒有斷?塵沙煩惱裡面,貪瞋痴慢都斷了,無明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惡見,他斷了沒有?佛家講「八萬四千塵勞」,頭數繁多,無明裡面這些煩惱頭數統統斷盡了,才證到究竟的佛果。由此可知,極其微細生相無明裡面,貪瞋痴慢、疑、惡見,等覺菩薩還在那裡天天斷,還在那裡修,還在那裡對治,我們怎麼可以說自己沒過失了?那不是大笑話嗎?

  所以自己認為自己沒過失,他就永遠停止在這個境界裡頭。說老實話,停得住停不住呢?停不住,必定往下墮落,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世出世間修行最可貴的,知道自己有過失,所以我們一看,佛經裡面所講的,自己對自己肯定了。根本煩惱,其他的不談了,就談根本煩惱這六條:貪、瞋、痴、慢、疑、惡見,有屬於見思的,有屬於塵沙的,有屬於無明的;或者我們從另一方面說,有屬於人道的,人道的我們斷掉了;有屬於欲界天的,有屬於色界天的,你斷了沒有?三界之內的!三界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這些事情只有佛法說得那麼詳細、那麼透徹。經典不讀,含糊籠統,以為自己沒有過失了,大病!

  『今放光明遍法界,於中顯現悉明了』,佛放光「遍法界」,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為一切眾生來示現的。我們是初學,佛菩薩給我們示現初學;我們是老修行,佛菩薩給我們示現老修;如果我們證到阿羅漢,佛菩薩就示現阿羅漢;我們證到菩薩,佛菩薩就示現菩薩,時時刻刻在幫助我們,永遠沒有捨棄我們。清涼大師說「為物永存」,這也是經論裡面常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的恩德無量無邊。

  第九首:

  【佛以本願現神通,一切十方無不照,如佛往昔修治行,光明網中皆演說。】

  清涼大師在前面告訴我們,這一段是講「同佛往修」。前面一首是顯示學佛的始終,初學一直到成就;這一首偈是勉勵我們、教導我們要向佛學習,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模範,這個意思很重要。一個好的老師教學生,一定會教學生取法一個榜樣,他的修學一定能夠更踏實、更順利。我在早年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他告訴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我們曉得,蘇東坡跟梁啟超都是佛教裡面的大居士,我們提起來都非常仰慕,他們的道德文章是我們年輕人的表率,提起這兩個人,對他們那個恭敬心真是油然而生!老師為什麼提出這個警告?我們不能不向老師請教。

  老師為我們說明,這兩個人學佛,實際上這兩個人都是在搞佛學,現在人所講的佛學家,他們是佛學家。為什麼不能學?因為他們沒有學佛,換句話說,他們有信有解,沒有行證。老師這樣一提示,我們這就明白了。所以我們要選擇的榜樣必須具足信解行證,不但他行,他要能證果,那這個樣子太好了。這真正值得我們模仿,等於我們找一個模子,希望我們學得很像他。所以李老師為我選擇,教我學什麼人?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他教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早已經往生了,怎麼學法?印祖的《文鈔》在。尤其現在最近這幾年,全集出來了,精裝七冊,印刷也都相當精美,有些地方印的字都很大,非常醒目。我們每天讀誦,記住他老人家的教訓,依教奉行;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他的修行、他的處事待人接物,這樣的風範,我們不僅說仰慕,要認真學。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才是印祖的好學生、印祖的真弟子。

  人雖然不在世了,這就是古人講的,我們做他的私淑弟子。中國私淑古人,開始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那個時候已經過世了,孔子的著作在。孟子專門學孔子,以孔子做榜樣,讀孔子的著作。有不明瞭的地方,向孔老夫子的學生請教,他學成功了,他學得很像!所以在中國古代,社會大眾尊崇孔老夫子為至聖先師,尊孟夫子為亞聖,亞聖是比大聖次一等。儒家提起來「孔孟學說」,提到孔子,一定會聯想到孟子,他是私淑前人學成功的。這個例子一開,在中國歷代都有不少有大成就的人以古人為老師,這個好!現前找不到真正好老師,找古人!

  李老師是勸我學印光法師,我勸許許多多同修,學無量壽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就是無量壽佛,依教奉行是阿彌陀佛的真弟子、好學生,這還能錯得了嗎?怎麼學法?先要把經典讀熟,每天讀誦,尤其中年以上的同學們,不必去強記。年輕人可以,二十歲之前可以強記;二十歲之後,不必了!每天讀誦,讀久了,自然就會背了。往年我在美國,休士頓有一個同修開餐館,他每天念《無量壽經》,念了半年,他就能背。他自己也覺得很奇怪,沒有刻意想背誦,居然背得一個字不漏。然後統計一下,這半年當中他念了多少遍?大概五百遍。每天工作那麼忙碌,利用空餘的時間來讀經,半年,不到兩百天,大概每天要念三遍,半年就能背誦,這是根比較利的。還有一位同修根性比較笨的,鈍根,他告訴我,他念了好幾年,念了六千多遍,能背了。所以不重視刻意去背誦經典,天天要念,一天至少要念兩遍,把這部經當作早晚課來做。早晨從頭到尾念一遍,晚上念一遍,不能中斷!

  一面去讀誦,一面聽講,聽講是求解。這個經黃念祖老居士講過一遍,保留著有錄音帶。他還為這部經寫了一本《註解》,是對我們求解很好的參考資料。這部經我講過十遍,去年在新加坡講第十一遍,這第十一遍沒有講完,講得很詳細。雖沒有講完,也值得諸位同學做參考。我把它停下來了,把時間專講《華嚴》,我希望《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法華》,講一部《楞嚴》,然後我會再把《無量壽經》詳細講一遍。現在我們講經都在攝影棚,錄像的效果比往年跟大眾在一起講演這個錄像效果,要好得太多!所以現在跟大眾在一起講經我停止了,培訓班上課我也停止了,我讓學生去現場講經,學生來教學,把他們帶起來。

  第五屆我做了試驗,成績很好,現在第六屆的教學確實上軌道了。任何一個行業,我們要看成績,考核成績,最重要的是後繼有人。如果自己做得再好,後繼無人,你死了,一切都完了,你的成績等於零。對不起佛法,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不起歷代傳法的這些祖師大德們,要後繼有人。所以我們今天是全心全力培養底下一代弘護人才,今天我做這個工作。自己還有這一點體力,這個時間也不能浪費,所以每天用四個小時在攝影棚裡面來錄像。錄的這些,將來都可以提供給培訓班同學們做參考,幫助你們提升境界,希望大家認真修福修慧,把弘護的工作做好。我們看這一首偈,要向佛學習。

  『佛以本願現神通,一切十方無不照』,「一切十方」,是說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十方世界。一尊佛的本願如是,一切諸佛的本願亦如是,沒有例外的。我們發大弘誓願,要以佛做榜樣。發願之後,一定要以行填願,要不然這個願不是空的嗎?所以要『如佛往昔修治行』,這個行念去聲,做動詞,念行是名詞,念行是動詞,就是他實際上的行為。行為無量無邊,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還在修,天天還在修正,到真正圓滿了,一絲毫不善的行為都沒有了,這成佛了。毫分都不夾雜,成佛了,佛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你就曉得這個不善的行為有多少!真正發心修行,都要修無量劫,才能把這些毛病一樣一樣把它治好、把它改正過來。

  行為再多,佛是用歸納的方法,把它歸成三大類。起心動念、思想見解,意業的行為,我們現在講心理的行為;言語,口業的行為;造作,身業的行為,無量無邊的行為,總不出這三大類,所以用身語意全都包括。我們初學從哪裡學起?說到這個地方,就想起功過格。功過格是個很笨拙的方法,但是給諸位說,是很有效的方法。我們雖然沒有用功過格,也有類似的。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依據經典,把經典裡頭最重要的教誨抄錄下來,編成一個小冊子「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等於功過格,也印得不少。哪個同學真正照這個去做,他是真修行。經要讀誦,行依照這些綱領就行,初步!務必要做到、要落實。

  我們修行的總綱領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個好記,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希望不要違背這個綱領,要時時刻刻警覺到。三福我說過了,如果你要想真正理解,深入義趣,第一福你就要去研究《十善業道經》,第二福你要好好去學《沙彌律儀增註》,第三福你要認真去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把這個根基打下去;然後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就容易了。不必找一些專門的經論,專門經論是很多,就在這部《無量壽經》裡面求解就夠了。所以我們修淨土,以《無量壽經》為主修、主課,以《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增註》、《地藏菩薩本願經》為助修,正助雙修。把修行守則裡面節錄的經典的教誨完全落實,這就是真修行人,修行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

  『光明網中皆演說』,「網」是比喻,比喻佛的願海遍虛空法界。如果你要問,哪一部經典說這個?就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古德講,這個經有十種本子;我們平常講,那是龍樹菩薩所講的三種本子,大本、中本、下本,我們現在讀的這一個是略本。大本經,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豈不是「光明網中皆演說」?所以這一句就是指的這部經。大本經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中本也沒有,那我們引申的意思來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就是「光明網中」,實在是這樣的,世尊時時刻刻為我們說。諸佛菩薩真的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怎樣修行的?現在你細細看,就在《大藏經》裡頭。最後一首:

  【十方境界無有盡,無等無邊各差別,佛無礙力發大光,一切國土皆明顯。】

  這是顯示如來不可思議的境界。第一句說『十方境界無有盡』,下面這一句是接著講的,『無等無邊各差別』,這是說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統統包括盡了,一個都不漏。眾生無量無邊,尤其是十法界裡面眾生,可以說各個境界都不相同,所以「無等無邊各差別」。這一句為我們顯示出教化眾生決不是容易事情。諸佛說法,世尊常講契機契理,契理這個話我們好懂,契機難了!我們對於契機這兩個字所了解的有限,為什麼?聽到這個話,我們想到契機,大概就是想到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這個地球上的眾生,不可能想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稍微聰明、心細一點的人,會想到六道眾生,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很少。這個經文裡面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佛說到了;我們學佛一定要記住,為什麼?我們將來接引的對象要跟佛一樣。

  所以我勸同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積點點滴滴的功德都要迴向法界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做?拓開自己的心量,恢復自己的本性。我念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念的,不是為我自己。我今天持戒、布施、供養、忍辱、精進,沒有一樣不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修的;乃至於我們喝一口水、吃一碗飯,也都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為什麼?滋養我這個身體,滋養這個身體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什麼關係?有關係!這個身體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的,是為一切眾生修行的,必須把這個工具照顧好,這個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哪一樣不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對上面來講,供養諸佛如來;對下面來講,供養一切眾生,廣修供養!普賢十願裡面講的「廣修供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廣泛的服務。服務裡面的項目無量無邊,不限於某一個項目。誠心誠意盡心盡力,為盡虛空遍法界眾生服務。怎麼服務法?依教修行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給一切眾生做一個好的形象。在各個不同差別的境界裡面,示現一個最好的榜樣,一切眾生都得利益。

  『佛無礙力發大光,一切國土皆明顯』,我們依教奉行,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佛的智慧、神通、威德,這是第三句。不要以為我們今天在此地做,做得好也沒人知道,做得不好也沒有人知道,錯了!「一切國土皆明顯」,諸佛如來看見了,法身大士看見了,九法界裡面的神聖、在娑婆世界裡面的,也都看見了;娑婆世界之外的他方諸佛國土,法身菩薩看見,華藏菩薩看見,極樂世界的菩薩看見。我們行善,他看見;我們造惡,他也看見。修行應當斷惡修善,應當轉迷為悟、轉凡為聖。偈頌我們就講到此地。

  後面還有一點時間,因為「同生眾」到這個地方講圓滿了,這是本經這一品裡頭第七個大段「稱揚讚德」,這一分講圓滿了。李長者在《合論》裡頭有一段話,做為這一段的總結:「普賢菩薩一人獨入十法。」我們在同生眾裡面就有三大段,第一大段普賢菩薩,第二大段十普菩薩,第三大段異名菩薩。「普賢眾,一位普周眾行」,菩薩行無量無邊,普賢都周遍了。一切菩薩行,一行普賢菩薩都不缺。普賢行歸納成十大綱領教導我們,這十個綱領跟一般大乘菩薩法有什麼兩樣?你要曉得,境界不一樣,心量不相同。普賢菩薩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包盡虛空遍法界一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裡頭,不但包括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因為「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普賢境界。

  我們要知道,淨宗法門就是普賢法門,你們看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第二品,還是序品,還沒有入正宗,頭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就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所以在《華嚴經》裡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有道理!魏默深居士把《行願品》裡頭最後這一卷,附在淨土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正確!我們看到他這個作法,肯定!歡喜讚歎,他做得太對了,做得太好了!長者接著說,「海月光眾,但歎佛德」。「與自所入之法相似」,雖然自己有所入之法,各人都有所入之法,所入都相似,所以只歎佛德,不再歎自德。跟我們前面所看到的不一樣,同生眾跟異生眾不一樣。

  普賢眾裡面,同生眾十普菩薩第一位,名號上並沒有普,「淨德妙光菩薩」。李長者給我們講,這位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別號」,十普是以他做班首,經典裡面常講的上首,文殊師利菩薩做上首。文殊師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妙德」,所以淨德妙光就是妙德的意思。長者又舉《法華經》裡面,說文殊菩薩「往昔號妙光」,妙德跟妙光意思非常相似,「以德為光,以能破暗發明故」。現在在普賢眾中表法,表的是「明因果理智萬行圓融」,所以「普賢獨獲十種益者」,說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自在」,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廣。末後長者講,「延促自由」,延促是從時間上說的,一剎那可以化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把它縮短為一剎那,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你要問,成佛究竟要多長的時間?這個話不能問別人,要問你自己。你自己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時間就縮短。凡夫跟如來實在講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覺悟,凡夫就成佛了;一念迷惑,念念迷惑,那你就是搞六道輪迴。在一真法界裡頭,如來境界裡頭,為什麼用「不思議」,我們能體會到嗎?不思議這個名詞,含義很深很深。我們凡夫實在講,對於這句話體會不到,只能夠體會它的粗枝大葉,這是事實。但是這裡頭的精義、精華,我們不能不知道,那就是不可以思,為什麼?你能夠思想的都是妄念、都是妄想;不可以議。一真法界裡頭,哪有議論?哪有思惟?由此可知,如果我們把議論的念頭、思惟的念頭斷掉,心性的那個境界就會現前,這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條件?不可思議!

  《六祖壇經》裡頭有,惠明為了要把衣缽搶回,追六祖;追到的時候,六祖也沒有法子,把衣缽放在一個石頭上,自己躲藏起來。惠明沒有出家之前是將軍,看到衣缽在石頭上,人沒有了,好!衣缽拿來了,結果拿的時候拿不動,他這才知道,立刻他就回頭,他覺悟了。就跟惠能大師說,「我是為求法來的,不是為衣缽來的」,衣缽拿不動。六祖一句話把他點醒了。既然求法來的,好,我傳你法,教他:「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一句話,他覺悟了。這句話就是不可思議,你只要思想、議論這個念頭放下,當下就是!這句話意思很深、很有味道。我們還落在思、還落在議,永遠不能見性,永遠不曉得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這一個單元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