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二五卷)  2002/8/1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825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總結莊嚴偈頌第八首:

  【若有能修普賢行,入於菩薩勝智海,能於一切微塵中,普現其身淨眾剎。】

  前面兩句是修因,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有因一定有果。一般我們常說,因果當中有一個緣,有因要是沒有緣,果不能現前,所以有因一定還要有緣。普賢菩薩不但因勝,緣也勝,所以果報當中我們在此地看出來,『能於一切微塵中』。每一粒微塵,微塵很小,我們肉眼看不見,佛在經上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由此可知,四禪八定功夫不錯了,他們還是見不到微塵;小乘初果須陀洹,二果、三果阿那含,他們的天眼都見不到微塵。

  現代的科學家利用儀器把這個微塵放大,顯微鏡放大,在這裡面看到一粒微塵裡面,我們講很粗的,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那個微塵就很大了。這一粒微塵(是我們說的微塵,不是經上講的微塵)裡面發現有原子、有電子組合成的。原子電子還可以放大,還能夠微細的去觀察,發現裡面它還有組織,有粒子。現代的科學向兩個極端去發展,一個極端是無限大,太空物理;另一個極端是無限小,量子力學,可以說最近這半個世紀以來有顯著的進步。

  觀察到最小的粒子,是不是佛經上講的微塵?我們沒有法子證實。總而言之,佛講的這個微塵是物質裡面最小的,這個微塵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又叫做「鄰虛塵」,就是跟虛空做鄰居,不能再分了。這一粒微塵裡面,《華嚴經》上說,那裡頭含攝著有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那個世界是諸佛的剎土。換句話說,這一粒小的微塵跟外面大的世界、無限大的世界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是不思議境界。

  平常我們在大乘經上念到的「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能容納須彌山,我們凡夫怎麼想也想不出這裡頭的道理。須彌山,那麼大的山,怎麼能裝在一個芥菜子裡頭?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怎麼能夠裝得進去?沒有想到《華嚴經》的境界比這個說法更要殊勝,微塵比芥子小得太多太多了,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比須彌山大得太多了,這個道理我們參不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微塵稱性,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也稱性,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世界海微塵數世界還是稱性;性沒有大小,性沒有生滅,性沒有來去,所以他能容。

  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世界重重無盡,你想微塵裡面的諸佛剎土,那個剎土裡頭有沒有微塵?當然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沒有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當然有。所以《華嚴》告訴我們世界是重重無盡,這個是一般大乘經教裡面佛沒有說。我們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果不知道重重無盡的世界,那還是有限制的,一定要到普賢菩薩的地位,他有能力『普現其身淨眾剎』。那個微塵裡面的世界,重重無盡的世界,普賢菩薩能在那裡面現身,能在那裡面莊嚴佛淨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要明瞭。要契入這個境界?你一定要修圓滿的普賢行。

  我們淨宗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跟普賢菩薩關係非常密切,《無量壽經》經文第一句就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經文頭一句。所以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肯定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為什麼?人人都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簡單的講就是十大願王,這個境界沒有法子思量。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以普賢行勝智為因」,就是前面兩句,第一句普賢行,第二句勝智為因,故得一切塵中淨眾剎之果。清涼大師這個提示,我們要記住、要明瞭。現在再看下面第九首:

  【不可思議億大劫,親近一切諸如來,如其一切之所行,一剎那中悉能現。】

  清涼在註解裡面說「由長時近友為因,故得剎那頓現之果」。我們讀了要發心學習,這一首教我們什麼?親近善知識。《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一部經是一般人初入佛門,剛剛開始接觸佛教,佛為這些人所講的開示,第一句話就教我們「親近明師,從明師受戒」,受是接受,戒是教誡;第一句話,那是小乘初學。我們再看看這個地方,佛對法身菩薩所說的。

  由此可知,學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個當中第一要緊的大事就是親近善知識。法身菩薩們他們有能力親近一切諸佛如來,我們沒這個能力,也沒這個緣分。但是我們要想獲得這個緣分,實在講也不難,彌陀慈悲,世尊慈悲,傳給我們帶業往生的法門,使我們博地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的人,也有機會『親近一切諸如來』,這個不可思議,所有一切經典裡面都找不到,都沒有這個說法。

  《華嚴》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的對象是誰?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普賢菩薩導歸極樂對象如是,這裡頭不包括九法界眾生。但是淨土經裡面,那不是對法身大士說的,專門對六道眾生講的,這是慈悲到了極處。六道眾生包括三惡道,三惡道的眾生,如果遇到善知識教導他念佛求生淨土,也能往生。我們曾經聽說過畜生念佛往生的。這個記載很多,佛門裡面有一本小冊子,《物猶如此》,這個小冊子裡面都是講畜生念佛往生的,非常感動人。餓鬼道裡面有念佛往生的,地獄道裡頭有沒有?肯定有,只是少數。哪一類地獄道的眾生能往生?善根很深厚的。

  我們要問:善根既然很深厚,他為什麼會墮地獄?臨命終時一念之差,遇到惡緣,引發了瞋恚,瞋恚墮地獄。這個讓你生瞋恚心的,真的是你的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可能就是你的家親眷屬。當你臨終的時候,家親眷屬情深,難分難捨,傷心痛哭干擾你,在這個裡面把你的情執引起來了。神識離開,八個小時之內阿賴耶識還沒有離開,這個時候觸摸你的身體,引起瞋恚,這樣的事情相當普遍。所以送終大非易事,真的要有常識,要幫助這個亡人往生佛國,幫助亡人生天;不要幫助他墮落。你幫助他動感情,墮落;你引起他瞋恚,墮落。所以真正明瞭的人,人斷氣之後,不但身體不能碰他,他睡的那個床都不可以碰它。八小時是一般的,最好能夠到十二個小時之後,你才可以動他的身體,十二個小時之內不能碰,這個常識懂得的人實在是不多。善根非常深厚的人,地獄裡面地藏菩薩在教化,遇到地藏菩薩,聽地藏菩薩講經說法,恍然大悟,過去生中念佛的種子多,地獄的罪報將要報滿的時候,菩薩來加持,他阿賴耶識裡面佛種子現行,他就能往生。如果我們明瞭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作惡的眾生不敢輕視,必定跟普賢菩薩一樣禮敬諸佛,這個諸佛也包括地獄眾生。

  在現前親近善知識,是我們一生當中最殊勝的福德因緣,一個好老師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遇到之後,決定不能夠輕易離開。什麼時候可以離開?學成可以離開。學成了是畢業了,古人講出師,得要老師點頭,你可以去教化一方了;老師沒有許可,不能離開,你還沒畢業。可是在今天師道沒有了,眾生苦,孝道沒有了;孝道跟師道是諸佛菩薩、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化眾生的根基,這個根基壞了。眾生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他怎麼會親近善知識?怎麼會相信善知識的教誨?這個時候怎麼辦?

  社會大眾普遍的不相信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是我們現前社會。一切宗教的典籍、古聖先賢的教誨,社會大眾看作迷信。好在這個世間還有很少很少數的人他還迷信,他還能相信,他還發心學習,人數太少太少了,所以抵不過眾生的共業;換句話說,沒有法子消除眾生的災難。

  我們明瞭,我們就是現前這個世間極少數的少數人,在佛法裡面講,這是善根深厚,福德因緣具足。這個地方講的福德,決不是說你在這個社會上有財富、有地位、有權勢,不是這個福德。是什麼福德?你有福氣遇到佛法,這是大福報!你這一生的富貴貧賤是你過去生中所修的業報,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當中當然受物質生活貧乏之苦;沒有修法布施,這一生當中智慧不開,這是果報。佛經裡面講的福德不是說這一部分,是說你有緣遇到善知識,歡喜親近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教誨,能夠依教奉行,這是佛經上講的福德,跟世間那個福不一樣。

  雖然沒有世間的福報,實在講好事,為什麼?世間五欲六塵的福報很容易迷惑人,這是佛經上講的「富貴學佛難」,他被富貴所迷,他不覺悟。所以佛法講這個世間福報叫紅福,紅塵裡面的福報;佛家的福報叫清福,清淨的福報。哪些人?出家人,在家的長者居士,物質生活雖然辛苦,精神生活豐富,他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過去未來前因後果,他今天修淨業,將來的果報是淨佛國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你說這個福報多大!所以親近善知識是世出世間真實的第一福德。普賢十願裡頭有兩願: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你們想想這兩願是什麼意思?

  再看看這一首偈,『不可思議億大劫』,不可思議底下有個「億」,這個時間之長我們常講生生世世盡未來際,菩薩只有一個真實的願望,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裡頭,第一殊勝的當然是諸佛如來。在九法界裡面,諸佛如來可遇不可求,我們要想生在跟佛同一個時代,有機緣能夠親近佛,做佛的學生,那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還算是不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影響還沒有消失。

  他教化的影響,就是佛經上講的法運。世尊法運一萬二千年,也就是說他出現在這個世間這一次,他教化的影響時間有這麼長,一萬二千年。我們今天是生在他老人家滅度之後三千年,往後還有九千年,這算是不幸當中的大幸。我們遇到佛法,遇到經典,也遇到真正有學有修的善知識。我們不敢講有證,至少在形相上看,我們看到他真的是有學有修,這很難。他是不是證果?是不是再來人?這些我們不要去猜測,不要去妄想。我們只看看這個老師的修學,確確實實隨順經論教誨,好老師。時時刻刻,我們不敢講念念,年年月月他都在改過自新,佛在經論上說不能做的,他在改,他不再造作了;佛在經上教他做的,他努力認真的在學習,這樣的人就是有修有學,他是我們的榜樣,他是我們的模範,我們應當依靠他,向他學習。

  我學佛的兩位老師,第一位是章嘉大師,第二位是李炳南老居士;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細心觀察,他們確確實實依教奉行,愈是到年歲高的時候,他的真誠、清淨、慈悲德行愈明顯,愈能叫人尊敬。攝受的力很大,讓我們這些年輕做學生的人,親近他之後,不能離開他;念念不忘他的行業、他的教誨,就這樣的。老師對他自己修持並不滿意,自己謙虛卑下,教導我們不要以他做榜樣,他給我介紹要以印光大師為榜樣。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你們想想看,這真的是大德,不敢自己以為是師,而居什麼樣地位?同學的地位,以學長自居,不敢以老師自居,謙虛!介紹我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印光大師早已經往生了,他老人家的《文鈔》在,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就送我一部《印光大師文鈔》,那個時候還沒有全集出來,《文鈔》只有初編上下冊、續編上下冊,一共四冊送給我,叫我看,學印光法師,以印祖為師。真善知識!

  我在這些年教人,我不敢作師,我的老師不敢,我沒有那麼大的膽量,所以我處處顯示的地位是同學,我們都是同學。我們以什麼人做老師?我跟大家介紹的是阿彌陀佛。「親近一切諸如來」,一切諸如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大乘無量壽經》,我勸大家讀這個本子。《無量壽經》在現在流通的總共有九個不同的版本,這九種不同版本你都去看幾遍,我們把九個版本都收集在一起,印在一冊裡面,淨土五經讀本,這是早年我印的。九種本子都念過幾遍之後,我相信你會跟我一樣選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做為定課,依教奉行,這就是親近阿彌陀佛,親近一切諸如來。

  一切時一切處,我都不離開經典的教誨,每天要讀誦,每天要反省,每天要依教奉行,要記住改過自新。經上教導我們的,教我們做的,我們要想一想哪些沒有做到,哪些做得不夠好;經上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要反省有沒有違犯,如果違犯,要知道趕快改過來,這叫親近如來。我們能有這一份心,有這樣的行持,你想想跟一天到晚在阿彌陀佛身邊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這是真親近。

  第三句講的『如其一切之所行』。如來一切之所行,他的思想、他的見解、他的行為、他的言語都在經典之中;細說,這部《華嚴經》是代表。《華嚴經》講得詳細,《無量壽經》上講得扼要,完全講的是綱領,便於受持。《華嚴經》太大了,說老實話,記不住。不要說年歲大的,年輕人都感到困難,記不住你怎麼修?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做為修行之依靠,《無量壽經》最好,應當頂戴奉行。修這樣的因,一剎那中才能夠現如來不思議的果報;修因,當然就有果。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偈頌最後一首:

  【諸佛國土如虛空,無等無生無有相,為利眾生普嚴淨,本願力故住其中。】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這一首偈彰顯淨佛國土之意,「使倣而行之」,這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佛在這個經上,這麼長篇的經文,說明華藏世界的莊嚴,目的何在?希望我們學人要仿效、要效法、要力行,用意在此地。所以我跟諸位介紹這一段的經文,句句都著重在我們讀了應該怎樣學習,才能得到真實受用;所學非所用的,我們不能夠浪費時間,也不願意浪費這個精力。學了就要有用處,這種學問叫實學,真實的學問。

  這一首是「藏海莊嚴」之總結。這一首偈,清涼大師說「前半智境」,前面兩句是自性本具般若現前,「嚴即無嚴」,這是講莊嚴。什麼是真正莊嚴?自性清淨是真正莊嚴。在這一段經文,我們多次的提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真正的莊嚴,不在一切形式上。大師說得很具體,「謂自受用土,周遍無等」,自受用。如果搞了一大堆的形相,那是累贅,那是麻煩。豈不聞六道裡面高級凡夫,真正高級,他們聰明,他們有智慧,身體都不要了。為什麼?累贅,所以他們自受用的環境叫無色界。無色界,換句話,就是沒有色、聲、香、味、觸,六塵,意對法塵他還有,五根所對的前五塵沒有了;根也沒有了,塵也沒有了,那個自受用舒服。不但是八苦沒有了,壞苦也沒有了。世間高級凡夫都能夠享到,佛菩薩還不會享受嗎?佛菩薩的享受比這些人高明太多了。

  無色界,說老實話,算他是聰明,但是他不究竟。他為什麼不究竟?智慧德行不圓,沒超越六道輪迴,所以他還是有壽命。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最長,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那是多長的時間?佛在經上講,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一次「成住壞空」;換句話說,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的壽命那麼長。在我們想像這不可思議,我們的壽命太短了。八萬劫的這個時間要跟無量劫來相比,這太少了,微不足道。這個是他的智慧德行(這個德行是定功)不圓滿。

  如來果地上定慧圓滿,所以他的自受用土,不叫做無色界,它叫什麼?叫常寂光。常寂光是永恆的,無色界還是有時間限制的。所以這個自受用土裡頭有沒有身相?沒有,高明到極處,捨盡了!凡夫為什麼不能了生死?為什麼不能覺悟?不要說了生死,為什麼你不能覺悟、不開悟?你放不下。放不下你的身體,放不下你一切所有;你所有的愈多,你愈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難了,太難、太難了!為什麼?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樣樣都想得到,樣樣都不肯放棄、都不能放下,這個東西不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怎麼辦?繼續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說老實話,你搞的是三惡道。

  想想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一生,除了一身之外,他有什麼?一般兩套換洗衣服,一個薄薄的被蓋,全副家當背在身上就走了,「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背一個包袱就走了,所以他會開悟,他能往生,他能證果。什麼原因?沒有牽掛。現在出家人不一樣,旅行的時候那個行頭之多,超過在家人,一般小康的在家人,那個家當沒有出家人那麼多。所以在今天的社會,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次跟我說:古時候念佛往生淨土那個人數比例,出家男眾第一,排名第一,人數最多;出家女眾排名第二;在家男眾排名第三;在家女眾排名第四,少數。現在不一樣,顛倒了,現在念佛往生最多的是在家女眾,其次在家男眾,第三出家女眾,最末尾的出家男眾。他給我說,我點頭同意他的說法,這是末法現象,出家人要覺悟、要放下。學佛學了這麼久,放下的好處、放下的利益都不懂,甚至於天天在說,你天天在聽,聽了不相信,還要執著,錯了!

  我們在這裡建個道場,道場的設備完善,道場像學校,這一切設施是為什麼人做的?所有一切設施為學生,出家學佛是學生,在家到這個地方來參學也是學生,所有一切設備是提供給你的,不是你所有的。你要說這個都是我所有的,那你壞了,你到三途去了。提供你進修,使你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所需要參考的資料、你所需要的幫助都不缺乏,讓你在這個地方成就道業,你要懂這個道理。你不能把這個道場一切設施據為己有,那就壞了,那你出了家就又回家去了,你不是又有個家嗎?所以道場叫十方道場,這個意思就是說不是屬於某一個人的,管理這個道場的是護法,這個諸位要懂得。我將來不在了,要選繼續護法的大德,護法大德從哪個地方去選擇?從講經教學法師裡面去選擇。為什麼?他通達佛法,古人常講的通宗通教,他的作法就如法,不會造罪業。什麼叫造罪業?你據為己有就造罪業,只要有這個觀念、有這個意思就造罪業了。

  所以從經教裡面走出來,一生講經教學,到年老退休了,來管事、來護持。這是在前年我有一個告同學書,我告訴大家,我年歲大了,我從今而後決定不再從事講經教學的工作,不再從事任何佛教活動的工作,我從講台上退下來。退下來做什麼?當護法。我跟這些居士們密切合作護持道場,來成就下一代,幫助下一代,我幹這個。

  為什麼還在攝影棚裡面來講經?這個是形勢所逼,不得已!這些經論,《華嚴》、《法華》、《楞嚴》,淨宗五經一論,早年很多法師、居士、護法長者要求我講一遍,錄相保存留給後學做參考,我答應了。特別是韓館長往生之前對我的要求,我答應她。不能說她走了,我就可以失言了,這個不是佛弟子;答應了不能夠做到,這是破戒,這是妄語。所以我一定盡心盡力把這一份工作做圓滿。

  所以今天在澳洲學院、學會我擔任一個名義,便於護持。這邊兩個學校也給我一個名義,我為什麼要接受?兩個學校在推動世界和平,消除衝突,團結宗教,團結族群,這是好事。這一樁事情可以化解這個世間的劫難,消除天災人禍。難得學校校長來找我,我有義務,應該盡一份責任,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是這麼一個原因。名聞利養,我年輕的時候就放下了,我現在還搞這個嗎?諸位同學總要清楚,總要明瞭,一切為佛法,不為自己;一切為社會,為眾生。

  現在這兩個道場,一個道場學院提倡解門,學會提倡行門。行門完全依照印光法師的教誨,落實印祖傳法的心印「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學會裡面一句佛號念到底。我們提倡的是常年念佛,晝夜不間斷。我們念佛堂不大,因為這樣的念佛人,人數不多,真正是放下萬緣;就像過去念佛堂堂主,常常掛在口邊上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心正念」。我們幫助有志有願的同修,幫助他成就,我們護持他。

  每一季春夏秋冬,每一季我們打一個佛七,這個佛七是七十天,十個佛七連在一起,這叫隨喜。我們居住的環境不大,寮房不多,所以人數有限制。也歡迎大家到這個念佛堂來參學。念佛功夫要能成就,祕訣在不說話。你到這個地方來念佛,你能夠說:我在這個地方七十天,七十天當中不說話,止語,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功夫會得力;如果雜心閒話,肯定把你的功夫破壞掉。念佛功夫能不能成就,祕訣就在此。既然進念佛堂身心世界放下了,還有什麼事情?沒事了。短期參學,一個星期、兩個星期我們也歡迎,不妨到這個念佛堂來試試看,看看這個方式好不好。學院培養弘法講經的人才,當然那裡不能止語,那個地方要講話的。你所講的字字句句不離經論教誨,你就會有進步,你會有成就;如果還有雜心閒話,也把你的學習破壞了。所以佛法的修學要從戒定慧中求,定是樞紐,持戒修定你才能夠消業障,你才能夠開智慧。

  諸佛自受用土「常寂光土」清淨寂滅,清涼說「周遍無等」,那個境界周遍法界,沒有跟他相等的。「法性之土,體性無生」,寂光土跟法性土完全相應,都沒有相;法性土沒有相,寂光土沒有相。所以說是「無嚴之嚴」,這個嚴是莊嚴,真莊嚴。這個是前面這兩句,『諸佛國土如虛空』,這個「諸佛國土」註解裡頭說的是法性土、是自受用土,就是我們常講的常寂光土,沒有相,就像虛空一樣。『無等無生無有相』,「無有相」是這兩土都沒有相;「無等」是指自受用,跟菩薩不一樣,菩薩比不上;「無生」是法性土,不生不滅。

  後面這兩句,『為利眾生普嚴淨,本願力故住其中』。清涼大師說這兩句是講「悲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個莊嚴是「無嚴之嚴,嚴遍法界」,這個「無嚴之嚴」是有嚴、有莊嚴,像前面所講的。前面所講的種種莊嚴,那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為眾生的,佛為了應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沒成佛),也就是說法身菩薩有感,佛也有應,佛應就叫實報莊嚴土;如果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有感,佛應的是方便有餘土;我們六道凡夫有感,佛也有應,佛應的是凡聖同居土。這是無莊嚴當中現莊嚴。《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這麼一回事。所以「為利眾生普嚴淨」,現的清淨莊嚴。這個清淨莊嚴是不是佛受用的?不是的。佛自己受用是清淨寂滅,一個念頭都不生,那是真莊嚴。與虛空法界圓滿的相應,真的是融合成一體,身心跟虛空法界融成一體。過去我在講席上說過,心是虛空法界,身是剎土眾生,這是佛的自受用土,佛的自受用身,身土是一不是二。

  眾生煩惱習氣、根性、福德因緣各個不相同,各個與諸佛菩薩都起感應道交。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學佛的人起不起?起,也起!不但有冥感,還有顯感,許許多多那個感,眾生不知道。怎麼不知道?我們講到波,那個感是波,我們思想波,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動,極其微細的波動,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波動?是阿賴耶裡面含藏著一切種子習氣,很粗的波動我們自己知道,極其微細的那個波動自己不知道。這個在大乘經上佛說了,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的波動。由此可知,七地以前只是聽佛在經上這樣說法,自己沒有辦法證實,你自己的定功不夠。到八地菩薩這個定深了,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的波動。那是什麼?念頭的生滅,非常微細。

  《仁王經》上講的,那不是真正微細的,還是很粗。佛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用我們現在這個比喻來說,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我們怎麼會知道?這是真話,心裡頭微細的念頭自己確實不知道。但是這極其微細的念頭,跟諸佛如來、跟法身菩薩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念頭起,他那邊收到了,他就有應。這個應裡頭,有顯應,有冥應。

  法界剎土眾生之多,真的是無量無邊。這麼許許多多的眾生,每一個眾生都跟佛菩薩感應道交,佛菩薩麻不麻煩?會不會感覺得厭煩?在我們一般人受不了,佛菩薩若無其事。為什麼若無其事?佛菩薩的身心都跟虛空一樣,他的應是自然的,沒有絲毫意思在裡頭。我們要是給人家感應,我們有意思在裡頭;有意思在裡面,就累、就厭煩、就疲倦,就產生這些病態。佛菩薩沒有,佛菩薩沒有身,佛菩薩沒有心,所以他的應是自然的,他的應是圓滿的。你以善心感,應是善的;你以惡念感,應是惡的,應是惡的是幫助你消業障;你善心感,應是善的,那個善是增福慧,不可思議。造作五逆十惡,佛菩薩應的是什麼?是三途地獄。三途地獄我們今天明白了,不是壞事,幫你消罪業,要不然你的罪業消不掉。罪業消不掉,罪業是極重的障礙,障礙你的性德;換句話說,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本具的德能相好,統統不能現前。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宇宙之間這些現相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我們總是明瞭個少分,這個少分自己就得受用了。

  你真正契入,你的思想,你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態度,肯定產生極大的變化。順境善緣,順境是好的生活環境,善緣是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來幫助你的,增長自己的福慧。逆境,你的環境很不如意;惡緣,遇到的人都是壞人,都是找麻煩的人,都是障礙的人,真的來說消自己的業障,怎麼不好?業障要不消除,福報現前你也不能夠享受。享福的人業障少,業障多的人不能享福,沒福報,縱然是大富大貴,他生活得很苦,他沒有快樂。你要細細觀察,你才能明瞭。

  所以這一句,佛為眾生莊嚴國土,不是為自己。眾生在哪一個階段,哪一個層次,用什麼方法幫助他,業障重的幫助他消業障,業障消除的幫助他增福慧。然後你才真正明白了、體會到了,在我們一生過程當中,順境善緣、惡境逆緣都是恩人,我們一覺悟就知道這一生當中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順境善緣決定不能夠貪戀,生起貪戀你就墮落,你的煩惱現行了;逆境惡緣不能有瞋恨,如果生瞋恨心,那好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就錯了,大錯特錯。

  修行人就是把這個觀念修正過來,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知道一切眾生、諸佛菩薩、山河大地,甚至於樹木花草,點點滴滴對我都有恩德,都在照顧我,都在成就我。我在這麼好的環境當中修學,哪有不成無上道的道理!這個境界是平等的,佛公平,沒有一絲毫偏心。問題在什麼地方?問題在你認不認識。過去宗門大德常講:你會麼?這個「會」就是你能體會得到嗎?你懂嗎?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懂得了、會了,一生成就,不要等來生。會的人哪一個不是明心見性,哪一個不是當生成就。縱然我們業障很重,一下還消不了,帶業往生靠得住,很可靠。

  末後一句,「本願力故住其中」。清涼大師說「無住之住,常住剎中」,《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境界。「住其中」就是應化在其中。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他所現的相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肉眼凡夫不認識。什麼時候你認識?覺悟就認識了。善財童子覺悟了,善財童子知道,原來凡夫就是我一個,除我一個之外,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是諸佛菩薩示現的,來幫助我的;不是幫助我消業障,就是幫助我增福慧。由此可知,貴在認知。這一點請諸位同學要細細的去思惟、去觀察。經文講到此地,藏海安布莊嚴講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