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一七卷) 2005/7/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17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薩的答。這章經文(第八章)講的是助道,助道的範圍非常廣泛。正道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正知,這是正道。實在說,正道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絕對不是從外面來的。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我們還沒念到,在後面,還有很長一段經文),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一乘了義經典裡面,世尊非常肯定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現在當然是佛,不過現在是個糊塗佛。怎麼說糊塗佛?因為你迷失了自性,你有智慧,你有德能,你有相好,可是你完全不知道,所以說是變成六道凡夫。可是佛眼心目當中,佛眼看你,你還是佛,決定沒有差別。所以佛敬眾生,眾生不敬佛,因為佛知道你是佛,你為什麼不敬佛?你也沒有把佛看作佛,也沒有看在眼裡,這就是佛門裡頭常講的迷悟的差別。除了迷悟,生佛不二。

  眾生跟佛沒有差別,差別就是迷了就叫眾生,覺悟了就叫佛。佛性沒有迷悟,法相也沒有迷悟,迷悟不是真的是假的,可是這個假的它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苦樂不同。覺悟了有真樂,常樂我淨,迷的時候常樂我淨都沒有了。常,在你感官的世界裡面是無常;樂,你的感官世界是苦,苦海無邊,把極樂變成了極苦;我,真的我迷失了,執著這個假身以為是我,讓這個假身身語意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業自然就感報應;淨變成了染污,身心清淨,我們今天身心都是嚴重的染污,這就是迷悟不同的現象。我們曉得,佛菩薩為什麼大慈大悲教化眾生?那就是眾生本來成佛,他現在迷了,迷了要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回頭是岸,覺悟的人有這個義務幫助迷惑的人,這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佛教裡面講,這是悲心,大悲心。看到眾生迷的時候,不忍心,趕快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於是教化就因為這個興起來了,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

  因此除了正道之外,哪一法不是助道?助道的範圍就太大太大!助道是什麼?幫助你回頭,幫助你覺悟,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離苦得樂。這個助道無量無邊,這佛門裡通常講「三十七助道品」,這大家都知道。四教統有,藏教有三十七道品,都是助道,通教也有三十七助道品,別教、圓教沒有例外的。三十七還是太多,教初學還是不方便,你看看智首菩薩在這章經文裡面只用六度、四無量心,也能包括三十七道品。包括三十七道品就是包括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一門不是助道品?助道品多,正道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有一一助道品與正道都通,這是前面我們讀過清涼大師的《疏》,清涼說「讚一即是讚餘」,讚歎其他的,讚歎一切就是讚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因為六度是我們必修的科目,六度你說包不包括《弟子規》?《弟子規》裡頭三百六十句,每句都離不開六波羅蜜,《十善業道》每條也離不開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菩薩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布施幫助我們覺悟,覺悟之後就沒有慳貪,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得什麼?財施得財富,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看這都是我們想的,這離苦得樂。持戒度惡業,這是覺悟了,覺悟之後你一定持戒,所有一切惡業都斷了,不再造惡,心善、念頭善、言行善,沒有一樣不善。持戒的人果報,色相莊嚴。一般來講,持戒決定生三善道,它是善業,善跟善相感,這是果報,離苦得樂,決定不墮三惡道。忍辱,覺悟之後你決定不會有瞋恚的念頭,瞋恚心沒有了,瞋恚心是迷,忍辱就是覺,能忍就是覺,這個意思很深,果報得大勢力,能忍的人有勢力、端莊、端正。

  昨天我們講到精進,介紹到精進,精進有三種,披甲精進,這是比喻菩薩勇猛精進。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說,世法裡頭有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世法的三善根;大乘法裡頭善根只有一個,出世法裡頭唯一一個善根,這善根是什麼?精進,精進是菩薩第一善根,進則不退轉,精則不夾雜。這就是已經給我們說明白,一門深入是精,長時薰修是進,精進裡頭有樂趣。精進的動力,什麼力量在推動著精進?底下兩條就是的,對於自己來講是一切善法。非常可惜,現在學佛的同學沒有入這個境界,所以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煩惱起現行,你不快樂;真精進的人是真快樂,佛法裡面常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為什麼那麼快樂?念念覺而不迷,我們一般佛門裡所說的煩惱天天少,智慧天天長,他能不樂嗎?我們凡夫為什麼活得這麼辛苦?智慧不現前,煩惱天天長,所以就活得很痛苦。

  現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常常聽到,有時候也看到,太苦了!太苦了就活得感覺到沒有意思,就自殺。自殺也很難得,也真有勇氣,一般人還做不到。自殺對不對?完全錯誤,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他以為是解決問題,麻煩更大!這樁事情不但佛法清楚,幾乎世間所有宗教都明瞭,都不准自殺,各個宗教教義裡頭都禁止,不可以自殺。為什麼?凡是自殺死的或者是橫死,橫死有很多不是自殺,意外的,譬如現在我們普通所看到的,幾乎天天都有,車禍死亡這一類的。這一類人死了之後不能去投胎,他得要去找替身,我們常講替死鬼,要找替身,找不到替身他就脫離不了現場。而且在找不到替身這個階段當中,每七天他自殺要重演一次,就是重複一次,那很苦;換句話說,每七天他要受一次那樣的苦。不但是不能解決問題,給自己添上許許多多的麻煩。找到替身之後他才能去投胎,投胎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這裡頭我們不能細講,細講兩個小時講不完,現在我們出了一本書《諸經佛說地獄集要》,諸位把這本書好好看看,你就全都明白了,自殺是完全不負責任,這是決定不可以的。

  所以能夠推動我們的精進,當然最主要的是願力,你曾經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換句話說,我努力學習、認真修行不是為自己,為眾生,這個心量就大!為自己,可以做,可以不做;為眾生,你就不能不做。眾生有苦,我的道德不能成就,我的學術不能成就,我就沒有能力幫助他們。成就道德,斷煩惱;成就學問,開智慧,為什麼?為普度眾生,普度就是無條件的協助一切眾生脫離苦難,獲得覺悟,這是佛法教學的目標,要幫助人覺悟,不是幫助人迷惑。

  現在有很多人以為佛教是迷信,這是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了,佛教育是幫助人覺悟,幫助人斷煩惱開智慧,這叫迷信嗎?這個誤會障礙了許許多多人學佛的機會,遇到佛法不肯進門,就是這麼個錯誤觀念。我自己本身也受這個害,年輕的時候以為它是迷信,絕不接觸。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先生把佛經作哲學課來教給我們,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這裡頭原來有大學問。如果不是這個因緣,我們這一生當中恐怕永遠不會走到佛門,你說這個東西多麼可怕。不能走向佛門,我們這一生就沒有開悟的機緣,那真的我們這個苦日子要過一輩子。不但這一輩子苦,你苦的時候一定造業,你造業決定墮三途,不知道苦到何生何劫你才能遇到,遇到就得度。像一般宗教所謂的,遇到你就得救,你要不遇到,真的沒有辦法得救,這是我親身的經驗,我體會得很深。

  接觸佛法到今天五十四年,講經教學四十七年,我這中間沒有間斷,每天讀經,每天講經,快樂無比。這一生當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方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這一生對人對事對物沒有惡念,沒有不善的心,沒有不善的言行。即使是別人無理的來毀謗、侮辱、陷害,我若無其事,沒有瞋恚心,更沒有報復的念頭,反而感恩。感什麼恩?因為這個境界現前,才知道自己的修養到什麼樣的程度,好像老師來考試,考試我們忍辱波羅蜜,考試我們精進波羅蜜,我非常歡喜來考試我都通過,順利通過。在因果上來講,叫消災免難。我們會想到,他毀謗我,為什麼不毀謗別人?我這一生雖然學得不錯,前世沒學佛,前世還有前世,無量劫中肯定我曾經得罪過他,我過去也曾經毀謗過他,現在他來毀謗我,這帳就了了、結了,很歡喜的接受。如果我還有怨恨心,還有報復心,那麻煩大了,來生怎麼?來生我報復他,再一生的時候他來報復我,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雙方都痛苦。

  化解絕對不在對方,在自己。你看孔孟,《論語》,孔子、孟子都說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遇到有困難、遇到障難,回過頭來反省,從自己內心改過,問題才能化解。所以消業障,這學佛的人都知道,消業障怎麼消?就是把內心對人對事對物的矛盾消除,對立消除,誤會消除,所有一切的不善消除,我們才真正能做到純淨純善,純淨純善你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生天。五欲六塵沒有斷乾淨的,生欲界天;五欲六塵放下了,這個東西譬如嚼蠟,一點滋味都沒有了,放下了,生色界天;嫌這個身體都累贅,有這個身體是麻煩,那你就生無色界天。

  忍辱、精進,忍辱就是幫助你生天;精進,佛在經典上也有說,精進的人得長壽,這個話乍聽不太好懂,可是你深入去思惟覺得有道理,精進的人長壽。在佛法修學當中,精進能發通,這個通就是神通,勇猛精進,因為你前頭有施、有戒、有忍,施是放下,能放下、能持戒、能忍,你的心已經相當清淨,雖然還沒有達到禪定,跟禪定很接近。得禪定通常講五種神通都會現前,精進雖然還差一步到這個禪定,在一般講天眼通、天耳通,再高一點的他心通、宿命通會現前,最容易現前的就是天眼、天耳,這最容易。可是你要記住,精進前面一定具足施、戒、忍,這個東西像六層大樓一樣,你在第四層,下面三層一定具足;不可能說我只有精進,布施、持戒我還沒有做到,沒這個道理,你肯定做到,這六波羅蜜是後後深於前前,所以他能發通。

  第五這是禪定,禪定也有三個,通常我們一般介紹有世間禪定、有出世間禪定、有出世間上上禪定,這個講法容易懂。世間禪定,佛法裡頭常講的四禪八定,沒有出六道,所以叫世間四禪八定的,世間,四禪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學佛的同學都曉得,色界天只要得禪定,欲有沒有斷?欲沒有斷,但是欲完全被控制住,不起作用。就是我們講的五欲這五大類,財色名食睡這五條絕對不動心。你六根接觸對於這五大類不會起心動念,但是並沒有斷根,是因為你的定功很深伏住了,這叫伏斷不是滅斷;如果是滅斷,那你就超越三界,就證阿羅漢果。所以這種定功雖然深,比不上須陀洹,須陀洹是聖果,須陀洹真的是斷。斷的程度沒有你伏的那麼樣的深,那麼樣的廣,可是他是真斷,斷一品算一品;你一品也沒斷,全把它伏住,所以你生的那個天可能比須陀洹高,可是須洹陀將來決定可以出離,你出離不了。這些事相我們都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在修行的時候要真幹。真幹是真放下,不是把它安撫在那裡,那不能起真正作用,所以這是伏斷,這是世間禪定。

  也有禪定功夫淺深不同,所以初禪有三天,換句話說,它有三品,上中下三品;二禪也有三品,三禪也有三品,四禪很特別,四禪有九品,這就是一般講的色界十八層天,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定功再深就到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層。所以我們講八定,八定就是四禪加上四空,叫八定;如果單講四禪,那就是色界四禪天。四禪八定,不是說四禪之外又有一個八定,不是的。四禪八定,八定裡頭包括四禪,所以實際上只有這八個層次,這是大分。細分,每個層次裡面差別也很大,淺深不一樣。

  在欲界,三界裡面欲界,欲界有六層天,這很多同修都知道。一般修善沒有把煩惱習氣伏住,沒有伏住,大概只能生到欲界四王天跟忉利天,忉利天以上都要有一點定功。我們沒有修定的人,譬如念佛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定,所以能夠著重在德行修養上真正做功夫的,他生天就比一般修福的人生得高。雖然他的涵養很深,心地很清淨,但是他沒有到初禪,他生的這個天界,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上面四層天都要有修養的功夫,在佛法裡面講叫未到定,他也修一點定功,心地很清淨,但是距離初禪他不及格,他還到不了初禪,隨著他功夫淺深,一層一層往上提升。

  我們不明瞭,以為修一點福報或者是供養天神就能生天,沒這個道理,這是講不通的,天神再慈悲,也沒有辦法把你拉上天去。生天,一定要業力相同。天修十善,我們不修十善,天天去供養天神,供養中國人講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你天天拜他,你天天供養他,死了以後能到那個天嗎?不行,你不夠條件,條件是什麼?上品十善,這諸位要曉得,不是中品,中品是得人身,來生可以得人身,上品十善生天。上品十善裡面也有差別,好的、高的生忉利天,其次的生四王天,四王天以下還有很多層次低的天,天神。

  像我們過去在美國看到的,美國的預言家凱西,他是鬼神附身,這個鬼神非常善良,他到底是哪一層天?我看了很詳細,我以為他是四王天之下,還不到四王天,為什麼?因為他很多談到深一點的問題,他沒有那麼高的境界。他能幫助人治病,能幫助人行善,凡是不善的事情你去找他,他就不靈;好的事情,真正是救人的事情,他很靈,很準確,所以他是個善神。裡面他講的有一條講得很含糊,人決定有輪迴,這句話講得沒錯。人死了來生還是人,狗死了來生還是狗,這就很低了,所以這不到四王天。如果四王天以上,他就曉得業因果報不同。這個人死了來生還是人,狗死了來生還是狗,這叫常見,常見跟斷見都是錯誤的見解。

  所有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主宰的是業力,不是神,也不是佛菩薩,也不是閻羅王,是你的業力,業力相感應,自自然然到那裡去了。這樁事情孔夫子他也知道,《易經》裡頭,「繫辭傳」是孔子做的,裡面有兩句話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兩句話就說得很好,跟佛法講六道輪迴所以然的道理很接近。遊魂怎麼變法?隨著業力變的,隨著你善惡的念頭,隨著你善惡的行為。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肯定這一生當中決定不會有惡念,念念都是善念,行行都是善行,為什麼?來生有好地方去。這個時間很短,不長。

  中年以上的人,進入到老年的人,在中國一般講六十歲以上叫老年,要覺悟,六十歲之前造作很多罪業不怕,只要我這一口氣還沒斷,我現在真正明白、真正回頭、真正懺悔,決不墮惡道。我懂得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修一天,這一天無量功德;修一年,這一年無量功德,為什麼不幹?過去的事情不要再放在心上,從今天努力修善,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這話是真的。你真正覺悟了,你真正回頭了,過去所造的惡業都能洗刷乾淨,重新做人。發菩提心,過去念念是為自己,今天不為自己,念念為眾生,念念為正教,這還得了!就得諸佛菩薩加持,龍天善神擁護,你要真回頭、要真覺悟,前面的道路一片金色光明,這就是世間禪。

  第二種出世間禪,出世間禪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九次第定,那個定功深了。八定沒出去,在六道裡頭,第九定就出去了。第九定是什麼人?阿羅漢,阿羅漢超越六道了,他那個定功深,大概第九定,第十定,十一定,十二定。因為四聖法界,這是四種不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這個佛是六道裡面的佛。我們要是這樣算法,第九定,第十定,第十一定,第十二定,沒有出十法界,到第十三定就出了十法界,出十法界叫上上禪。那是什麼?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上上禪。

  上上禪裡頭還分等級,你已經達到上上禪,上上禪裡頭又有四十二個等級,破一品無明,你就提升一個層次,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最上面那個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在大乘教裡稱為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前面四十一個位次叫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天台大師所說的相似位是講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等覺;六道是不覺,四聖法界是等覺,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個位次叫正等正覺,最後那個位次才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我們要很清楚。什麼叫世間禪,什麼叫出世間禪,什麼叫出世間上上禪,這總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禪度散亂,禪心是定的,禪心是一心,我們念佛是用執持名號這個方法修上上禪,為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的,上上禪。所以佛在《大集經》上講,這念佛的人,持名念佛,這是無上深妙禪。講的有道理,雖然煩惱沒有斷,就跟欲界天人一樣,是把煩惱控制住,欲界天人還是用禪定的功夫,那我們是用這句佛號。所以佛號應當怎麼念?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不要管它這個念是善念是惡念,不要管它,只要一起心一動念「阿彌陀佛」,把念頭拉回來,不能隨著念頭走,拉回來都歸到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妙極了。佛說這個方法是無上深妙禪,你說有沒有道理?

  這正是宗門裡頭有一句話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這一拉回,一句阿彌陀佛,這覺;如果這個時候佛號提不起來,你就會隨著念頭走。如果是善念,你就想這些善事情,你這個善念相續。諸位要曉得,善念相續的果報在三善道,惡念相續的果報在三惡道,造輪迴業。起心動念造輪迴業,你怎麼出得了輪迴?在這個時候一覺悟,立刻回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在六道輪迴,三善道、三惡道都找不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這叫做念佛,這叫做念佛功夫得力。

  功夫得力是什麼?念頭才一起,馬上就轉到佛號上,轉變,轉到佛號上,這叫覺。你想什麼叫迷?隨著自己的念頭一個接一個,那叫迷,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你覺得要快,這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起心動念之處。前天有位同修傳真一個短文給我,第一句話說,人在世間一定要有善心,一定要行善事;接著說,一個善念周遍法界,一個惡念也周遍法界,修行要從起心動念處下手。

  諸位同學,請坐。接著我們簡單的跟諸位介紹禪定。禪定這三種其實經教裡面講得很多,我們是取最簡單的對於初學的人來介紹。禪定的功德度散亂,散亂是很嚴重的煩惱,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有很深的體會,就是心妄念太多,連晚上睡覺作夢,作夢還是妄念,如果心不散亂,這個夢就沒有了。作夢愈做得多的,這說明你的心愈亂,作夢少的,心就比較清淨。念佛人希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我們稱之為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語,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禪定。我們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就是正常的享受。可是這三樣東西如果真的沒有了,不容易。三種都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在念佛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那就是出世間上上禪。

  我們今天要修的出世間禪,先要從這裡起,可是要修出世間禪,還得先修世間禪。我們不必用禪的方法來修,禪的方法來修很不容易,而且費時間很長,可能得不到效果,我們還是用世尊這個無上深妙禪的方法來修,容易成就。就是你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裡面,要提得起警覺,念頭才動「阿彌陀佛」,就歸到阿彌陀佛去了。沒有念頭的時候可以不念,念頭一起來,馬上就念,這叫什麼?這叫功夫成片。怕的是什麼?你平常念得很多,境界現前的時候忘掉了,你們想想這種情形多不多?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早晚念佛,平常念佛,念珠拿在手上佛號不斷,可是境界現前的時候依舊分別執著,這說明什麼?煩惱沒有伏住,念頭沒轉過來,這樣念佛一天念十萬、二十萬聲,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要問為什麼?你的妄念還照樣起來,你沒有把它伏住,你沒有功夫。果然伏住了,這個功夫不深,這是很淺的功夫,但是這個功夫能生凡聖同居土,不錯!完全是伏煩惱,一品煩惱沒斷,所以這是世間禪定。

  有世間禪定用念佛的功夫修,修到這麼一個境界就能生凡聖同居土。如果能把煩惱,見思煩惱,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執著,執著斷了,確確實實在一切境界裡頭再不執著了,為什麼?知道一切法空無自性,就像《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再執著了,這個好。能夠在一切法裡統統不執著,不執著有我也不執著有人,人我對立沒有了,人我之間的矛盾沒有了。你只要能把這一點放下,什麼樣的人都能和睦相處,生方便有餘土,提升了,這叫事一心不亂。能夠真正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生實報莊嚴土,所以你的功夫一定要能提得起來。

  我們知道這一個階層、一個階層,但是一定要從下面修起,你功夫成片還沒有,你怎麼能想一心不亂?你想一心不亂叫打妄想,那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決定不能夠斷分別執著。所以念佛人一定要學蕅益大師,蕅益大師的願望並不高,你看他老人家常講,我只要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了,這話是什麼?教我們的。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可以,那不是假的,為什麼?西方世界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四土在一起,不像他方諸佛世界,他方諸佛的世界四土是四個不同維次空間,不在一起;換句話說,你生凡聖同居土你見不到有餘土,你也見不到實報土。雖然這些菩薩,實報土的菩薩是報身,凡聖同居土是應身(應化身),不一樣。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你下下品往生凡聖同居土,你見到實報土的報身菩薩,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空間維次突破了,很特別的世界。所以一切諸佛讚歎,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所以凡是有定的人、心地清淨的人現前的果報安穩,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遠離恐怖顛倒妄想」,這個沒有了。無論在什麼境界裡,恐怖的心沒有了,不管是順境逆境,不管是天堂地獄,他心是平等的、是安靜的,這是現前的果報。如果我們不學佛,不求往生,有了禪定的人決定生天,這是禪定的果報。

  再看最後一個,般若。般若是智慧,但是翻經的這些法師沒有用智慧,還是用般若,這什麼意思?在翻經體例裡面,這叫做尊重不翻,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都是梵語,為什麼不翻?尊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所有學佛人最終極的目標,就是希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前面跟諸位解釋了,正覺是四聖法界,正等正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無上正等正覺那只有一個位次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是可以翻而不翻,就是尊重,這是學佛人終極的目標。但是般若不翻,這裡頭還有一層意思,雖然是智慧,它不是普通的智慧,普通的智慧不能稱般若。般若是什麼智慧?古德跟我們講了三種,實相、觀照、文字,這就好講,這就不是普通的。

  實相是什麼?真相,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這個智慧稱般若智慧,這就難了,那在我們這個世間恐怕找不到一個人,一個都找不到。在佛門裡面,大乘教裡頭有,小乘教裡頭沒有。大乘教是明心見性,見性,性就是實相般若。所以實相般若也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真如自性,《華嚴》上也常常用法性。法性它本來具有無量的智慧,這個智慧就叫做實相般若,所以實相般若是本有的,絕對不是從外面來的。今天我們迷了,迷了要用什麼方法恢復?要用觀照的方法。所以觀照般若是修德,實相般若是體性,性德必定要有修德才能回歸到性德。我們的修行跟自性般若相應,這叫觀照,不相應那就是迷惑,就是覺跟迷,觀照是覺,你不覺就迷了。

  所以中國的禪宗它是不是六度裡頭的禪?不是,中國禪宗是般若波羅蜜。你看《壇經》,這是禪宗裡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其實就是惠能大師的語錄。我們展開這個語錄,第一句話能大師就說「大眾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首先就把修學的總綱領說出來,他們所修學的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不是禪定。怎樣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得?用禪定的方法。他這個禪定是廣義的,不是盤腿面壁打坐,不是,這個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活活潑潑。他老人家是從《金剛經》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金剛經》上世尊教須菩提尊者怎麼去修禪定?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大師教人就這兩句,但是他說得淺,他把這話變了,怎麼說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在哪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

  香港很熱鬧,我們去逛街行不行?行!逛街幹什麼?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你看到這個花花世界看得很清楚,慧,怎麼樣?如如不動,絕不會被外面這個花花世界引誘,這就是外不著相。內裡頭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我想這個,那個也不錯,沒有,對於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人事物,你在這裡學什麼?學不執著,學不分別。不是叫你不能接觸,你可以接觸,接觸而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修定,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你懂得這個道理,那電視能不能看?能看。看電視什麼?看電視在修禪定,電視裡面播映的這些畫面,你只把它看成畫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你就完了,那就不能看了,為什麼?你自己沒有定功,你完全被境界所轉,那你就得遠離。

  所以初學的人沒有這個功夫,會受外面境界誘惑。看到這個產品,新奇的產品出來了,總想去多看看,多了解,去摸摸,甚至於還想買,這就是被外面境界誘惑,自己沒有功夫。所以大乘教裡頭不是叫你不能接觸,什麼都能接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他那個戒不是普通的戒,他那個戒比普通戒高一層,普通戒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他樣樣都行。他在這裡頭修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上上禪。人家是真幹,清淨心是在這裡頭修成的,叫真清淨。躲在深山裡頭,什麼都不接觸,在那裡盤腿面壁坐上個三年五載,身心清淨,真的一塵不染,自己也覺得不錯了,下山到熱鬧地區走一趟,馬上就亂了,還是分別執著馬上就起來了,住山住了幾年,一絲毫的效果都沒有。

  祖師大德不取這個方法,諸位看《竹窗隨筆》,蓮池大師的,裡頭有一條就寫到這個故事。蓮池大師有一個同參道友,修得也很不錯,就是住山,住了不少年,自己以為功夫不錯,下山之後就不行了,禁不起誘惑。蓮池大師就講這個故事給他聽,講完之後,他說:這人是誰?蓮池大師說:老兄是也。這他才驚覺到,他不知道蓮池大師說他,像這種人多,太多太多!閉關,閉上三年關,出來之後跟沒有閉關沒有兩樣。

  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有一個在家居士,也是非常難得對我很好,他有一棟別墅在山上,日本式的房子,真的很乾淨。因為他們做生意,山上就沒有人住,他帶我去看,我看了很滿意。他說:法師,你願不願意在這個地方當作茅蓬住?我說好。我就趕快到台中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就跟我說:自古以來,閉關住山只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參學已經開悟了,沒有開悟的時候要出去參學,大徹大悟之後,沒有人啟請;諸位要知道,這個經教一定要尊重,尊師重道,沒有人啟請,你不能去教,一定要有人請法。沒有人知道你,沒有人請你,這個時候怎麼辦?住山,住茅蓬閉關。住茅蓬閉關就是向天下人宣布我已經開悟了,我可以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教化一方,我有這個能力。所以從前請善知識請誰?就請這些閉關的人,他是真正通達了,緣沒有成熟,這種人住茅蓬閉關。第二種人福報太大了,名氣太大了,那怎麼樣?來看他的人太多了,應酬不了,只好用閉關住茅蓬,拒絕這些訪客,自己好好用功。

  老師講完之後,你符合哪個條件?我就知道了,沒有資格。剛剛出家沒有多久,第一種當然不行,我們沒有開悟;第二種現在可以,現在真是出了名,來訪的人太多了,所以我有第二個條件可以閉關,可以住山,真有這個條件。那現在為什麼不幹?這不幹有原因,為眾生著想。眾生需要佛法,我們知道雖然不多,盡心盡力,依佛法,依自己所知道的,供養大眾,這是不能住山閉關。另外就是這幾年來,整個世界的社會不安定,世界上許許多多志士仁人渴望希求能化解一切衝突,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我也是承蒙澳洲幾個大學,都是校長來找我,希望我也能參與這個工作,所以我參加了四次聯合國的和平會議,下個月還要去參加一次。所以我是有閉關的條件,為了大眾,為了社會、為眾生,不能說沒有法緣,有法緣。從有法緣,法緣還很殊勝,也不能閉關,也不能去住山。

  哪個地方眾生有苦難,我就要到那個地方去,跟這些眾生一同受苦難,幫助他們化解內心的怨結,這是消災免難不二法門。因為人在受到災難,受到不平,怨恨心特別重,怨恨心只有把災難加重,不能化解。化解,一個需要懂得事實真相,實相般若,第二個要懂得因果報應,因果報應屬於事,實相是屬於理,理事都明瞭,無論什麼樣的大災難,你遇到時候心平氣和,往往就能躲過。

  這些理跟事佛法講得透徹,尤其是《華嚴》。我的老師喜歡《華嚴》,方東美先生他最尊敬的就是《華嚴經》,所以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開這門課。李老師晚年講《華嚴經》,講了很多年,本來他是跟我講,《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彌陀經》,他就往生。那個時候我聽這話之後,我就算老師講經的進度,他講得很快,他是一個星期講一天,星期三講一次,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有一個小時的台語翻譯,所以實際上一個小時,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他一小時他不像我這樣講法,他那一個小時可能在此地要講上兩章,也就是說這一品經大概三次就講完,三個小時就講完,所以他進度很快,一個鐘點至少講將近二十行經文。像這一段十品裡頭,這一品經每位菩薩像我們現在念的這個「助道甚深」十首偈,他在一次可能就把它講完了。甚至於像前面「正行甚深」、「助道甚深」,一個小時講兩個甚深,他進度快,如果不是這樣講的話怎麼講得完?雖然是這樣講法,也不行,一個星期只有一次。我們現在是一個星期六次,一次兩個小時,沒有翻譯,我們的時間比他長得多,講得非常詳細,像李老師那個講法,恐怕現在都沒人聽,聽不出味道。現在人必須要細講,才能夠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能得一點受用。如果我們講了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受用,我說它幹什麼?

  所以照那個時候的進度,我算一算,李老師把這部經講完至少要一百三十歲。根據當時的狀況,老師活一百三十歲有可能,他在九十歲的時候,動作差不多跟五、六十歲的人一樣,音聲洪亮,九十七歲他走了。他走的原因,他老人家告訴我,兩次食物中毒。這老人家也是慈悲心,實際上也沒有這個必要。信徒好心煮麵給他吃,那個麵裡面防腐劑很重,放的時間可能很長,端來的時候聞到味道都變了,可是他老人家一向慣例,一定要當面吃給人家看,讓人家生歡喜心,這就壞了。所以這次食物中毒,他自己本身是非常好的中醫,他跟我說他一生替人家治病沒有誤過人,他說這個有把握,醫術很高明,所以他回去就用解藥,用解藥真的化解了,這一關就過了。

  過了大概四、五個月又碰到一次,他也是這樣的,結果回去之後吃解藥來不及了,這個毒馬上發作了。畢竟是九十七歲的人,所以這個病就發作,這一發作體力就大大的虧損。我到台中去看他,他老人家就囑咐我,決定飲食要小心、要謹慎,凡是味道不對的東西絕對不能吃,而且警告我,千萬不要到館子裡吃東西,怕什麼?不乾淨。提醒我好幾次,我的印象就很深。他提前走了是這個原因,所以《華嚴經》只講一半。在那個時候我在台北也講《華嚴經》,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一次講一個半小時,沒有翻譯,所以我大概是二、三年我的進度就趕上他。我一個星期等於他一個月,而且我還比他講得詳細,當然沒有現在這麼詳細,講得很詳細,在那個時候大概一次一個半小時,像此地這個「助道甚深」這十首偈可以講完。現在我們一般的進度是兩個小時一首偈,有的時候一首偈講四個小時、五個小時,這都常有的事情。

  這是說到般若,般若是實相,就是觀照,觀照也要把這個字跟諸位說清楚。什麼叫觀照?大乘教裡頭,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做觀照。那我們現在起心動念沒有辦法,我們做不到,我們就是不分別、不執著,在佛門裡面講,離心意識就叫做觀照。什麼叫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怎麼樣離心意識?我們一般凡夫起心動念都是心意識,意執著,識分別,心落印象。離心意識,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執著就是離末那識,不用末那識;不分別就是離第六意識,不起心、不動念就是離阿賴耶識。這個東西好難,不容易,叫觀照。

  所以初步的觀照功夫我們要分等級,初步觀照功夫是什麼?不執著,學不執著。學不執著,離末那識,再能夠學不分別,離第六意識。相宗告訴我們轉識成智,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五、八你不要去管它,你只要把這兩個轉過來了,那個自然就轉過來了,功夫就在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眼見色,耳聞聲,舌嘗味,鼻嗅香,身體這一切接觸,能夠在這裡頭學不執著、不分別,就叫做觀照;起心動念叫失照,你這個照就失掉了。

  觀照是在學習,觀照功夫得力,那就得定,叫照住,那就入第二個階段。所以觀照在我們淨宗來講就是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一切時、一切處念頭才一起就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絕對沒有任何念頭,這叫成片。這是什麼?把念頭伏住了,決定生凡聖同居土,往生有把握了。功夫好的,預知時至,甚至於更好的,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你這個條件具足了,不是很高。凡聖同居土上三品,上輩,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生死自在,可以多兩天,過兩天也沒有關係,也可以提前走,生死自在。這是我們一般凡夫,你真懂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這一生當中可以做得到,不難,難的是難在你不肯放下;就是不肯放下分別,不肯放下執著,難在這裡。你沒有看破,這是我的,那是我的,這很糟糕,這是什麼?分別執著統統具足,而且統統現行,你的功夫怎麼能成片?

  不但是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度眾生,度眾生的事也放下,你要不放下你不能往生。你不能往生,說老實話,你也度不了眾生。真正放下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再回頭來,倒駕慈航,你才真正能度眾生,所以佛常講「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話說得好,你要想普度眾生,先度自己。先度自己,要把自己度到一定的程度,一定程度是什麼?不退轉。所以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個時候你應化在九法界去度眾沒有問題了,你證得三不退了。證得三不退可不是簡單事情,在一般講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才到三不退,這多麼困難!可是我們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這還得了!

  怎麼知道圓證三不退?你看四十八願講過,《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乃至於《彌陀經》上都講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意思就是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這不得了。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的智慧功德福德等於一般諸佛如來剎土裡面七地菩薩,因為七地菩薩才叫圓證三不退。證三不退,圓教初住就證得了,那是證三不退,但不是圓證,圓證要七地,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可思議。我們這一生遇到了,不把這個當作自己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看待,你錯了,你沒有真正覺悟到。你要真正覺悟到,你說要不要放下萬緣?

  大乘教的放下,放下心,事有這個緣,你要工作,你要擔任這個事,可不能把這個事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壞了。有些人說,我辦這個事情不放在心上我還能辦事嗎?能,常常把事情放在心上,常常把事情辦錯,如果把事情不放在心上,絕對不會把事情辦錯,為什麼?智慧。你常常放在心上,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離開你的妄念,所以你事情會辦錯。萬緣統統放下,事情來的時候智慧起來,智慧不會把事情辦錯,這是一般人不會用。一般人只會用心意識不會用般若智慧,這個般若智慧我們現在講的觀照般若,而且還是不是很深的,很淺的觀照般若,就得大受用。一般人疑難雜症解決不了的,你有那麼一點點觀照般若,你就比他高明,你就能解決問題。你才曉得佛法的殊勝,那個觀照般若功夫深,還得了!所以能解決生死問題。

  解決生死問題就是不生不滅,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都不礙事。這個世間怎麼亂,怎麼樣有災難,與我不相干,不驚不怖,沒有絲毫恐怖。遠離恐怖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是因,恐怖是果,不善的因與果統統都遠離了,你說多麼自在。我們一定要用念佛這個方法修六度,六波羅蜜完全融在這一句佛號上,融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都是六波羅蜜,你得會用,你會用當然歡喜,當然自在。

  第三講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一般講他受用,自受用是觀照。觀照才真正修行,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觀照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用心意識,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後面兩句難,我們就先從不分別、不執著下手,可是也不是容易斷掉的。希望你做的是,你的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淡薄,這就是功夫有進步。先是一年一年,然後精進,加功用行,希望能做得是一個月比一個月淡薄,那你就得受用,這個受用就非常明顯;能夠到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淡薄,你就得大自在!今天你為什麼做不到?很想做為什麼做不到?你沒有布施的心,你沒有持戒,你沒有忍辱,你沒有精進,你沒有禪定,所以你做不到。這是第六層樓,這個做到,前面五個統統具足,你就曉得為什麼我很想做我做不到。

  文字般若就是今天講的教化眾生,文字跟言語完全一樣,言語用符號記錄出來就是文字。文字般若是建立佛法,就是教化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講,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建立佛陀教育,建立佛陀的教學。這不但要靠文字,今天講還要靠藝術。從前只有靠文字來傳遞,現在除了文字之外,你看有錄音、有錄相、有電腦、有廣播、有電視,這工具太多了,凡是這些工具都是屬於文字的引申,統統可以用。

  所以我們這兩年真的緣成就了,我們總希望把印光大師一生所提倡的三本書把它做成電視劇。印祖一生最重視的《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我發現的是七七年。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經,我看到弘化社印的這三樣東西,三樣東西那個時候數量超過三百萬冊,我都看呆了。祖師的苦心,救苦救難,到現在我們才知道災難這麼多,社會這麼亂,這三種書確實能產生效果。所以我們要把祖師的願望落實,把這三本書編成電視劇(連續劇)。正好有同修們發心贊助,我們總共做八十集連續劇,《了凡四訓》二十集,馬上可以開拍了,《太上感應篇》三十集,《安士全書》三十集,總共八十集,向全世界來播放,救苦救難,這我們才對得起祖師。今天時間到了,六度簡介就到此地,下次我們就入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