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0一卷)  2005/7/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01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六「正教甚深」,勤首菩薩偈頌第四首。清涼大師註解註得比較多,開示我們學習之後,確實對我們用功有幫助。後面他引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一段公案,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文不多。「禪宗六祖,共傳斯喻,願諸學者,銘心書紳」,這四句話是清涼大師寫的,清涼跟六祖大師是同時代的人。六祖對於這首偈很重視,我們知道六祖大師不識字,當然有人念給他聽。肯定是的,有人向他請教,把這首偈念給他聽,他聽了之後,一定是給大眾開示,而且囑咐大家要重視這首偈,所以在禪宗裡面「共傳斯喻」。清涼大師提醒我們,希望我們學教的也要把這首偈當作座右銘來看。

  禪宗所修的不是禪定,這一點諸位讀《壇經》就曉得了。禪宗修什麼?直接修「般若波羅蜜」。你看《壇經》一展開,六祖第一句話就叫大眾「總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一開端第一句話就把禪宗所修學的宗旨說出來。禪定是方法、是手段,目的是開智慧。所以,禪修學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講得多清楚、多明白。禪是以明心見性為修學的目標,教下呢?淨土呢?給諸位說,沒有例外。

  我早年親近李老師,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跟他老人家一年三個月,也就是十五個月。我離開台中的時候,台中的同學有很多人問我,說老師對你很讚歎,你到底學到什麼東西?我不吝法,我把我十三個月學習的心得做了一篇報告,我的報告是用表解畫出來的,好像一共有三張,有三個表解。曾經呈給老師看過,得老師的印可,然後,那個時候是用油印,印了大概有二、三十張,分送給同學們做參考。主要的是第一張表,第一張表裡面,我還記得我寫的時候,一邊是「明心見性」,一邊是「往生淨土」。老師看了看,點頭,叫我拿筆,我就筆拿給他。他把這個「求生淨土」畫一個箭頭指向「明心見性」。我這個表,他就加了這個箭頭,圓滿了,告訴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是明心見性。」我當時對於這個就沒能說清楚、說明白,老師提醒我。我們修淨土宗的,在沒有往生之前,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不但親近阿彌陀佛,同時還親近十方諸佛如來,這個經典裡面說得很清楚,哪有不見性的道理?所以,明心見性才是我們修學終極的目標。

  要明心見性,一定要破無明,所謂「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無明是什麼?無明就是妄想。妄想是什麼?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諸位想想,這個事情是難,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可能不起心動念。所以菩薩能夠做到不執著、不分別,但是還沒有辦法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縱然是分別執著完全放下了,確實沒有了,起心動念還有淺深差別。什麼地位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以《華嚴經》來講,十信位菩薩;我們這個地方才是六信,這第六段是六信位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執著、分別、妄想,前面兩個是斷掉了,妄想伏住了,起心動念有這麼深的定功把它伏住,並沒有斷,這個境界就可以出離十法界了。

  諸位曉得,出離十法界就往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華藏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切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他生那裡去了。雖生到實報土,一切諸佛如來的實報土,他到哪一個佛?他跟哪一個佛有緣,就到哪一個佛土,這些道理我們要懂得。所以親近哪一個佛,你要常常跟這個佛結緣。我們今天目標鎖定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常念阿彌陀佛,將來到哪裡去?一定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的如是。

  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世間的事情,你想想看要不要放下?決定要放下。這個世間就是輪迴,六道輪迴,你要不肯放下,換句話說,輪迴的心你沒有斷,輪迴的業你也沒有斷,輪迴心造輪迴業。輪迴是什麼?就是執著,就是分別。我們還要不要執著?「不能不執著」,不行,執著就是輪迴。所以,於一切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不執著,自私自利不執著,是非人我不執著,名聞利養不執著,五欲六塵不執著,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這樣才能出離六道,出離六道才算你這一生有成就。雖出離六道,沒出十法界,所以是小成就,佛法裡面講小果;出離十法界,那才叫大成就,明心見性是大成就。雖然是執著放下,分別沒放下,所以你不能證大果,只能證小果。

  可是今天,我們真的功夫從哪裡做起?我們要從放下執著做起,執著放下之後,再放下分別。三個一起斷,那不是凡夫,那是佛法裡面講的上根利智,惠能大師所說的上上根人。這三個一起放下是上上根人,真的佛門裡面常講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妄想、分別、執著是三把屠刀,只要放下,他就見性。惠能大師二十四歲放下,他真的這三種(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他明心見性。他的成就在《華嚴經》上講是初住以上,初住破一品無明,破二品無明就是二住,超越十法界了,是這樣的境界。

  六祖能大師在一生教學當中,他的弟子當中開悟的,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有四十三個人,這在中國佛教史裡面空前絕後!六祖大師以前,祖師教學,弟子們開悟的沒有這麼多;六祖大師以後,這些開悟的祖師大德傳的學生,學生真正開悟的也沒這麼多;現在沒有了。「現在沒有了」這句話我不敢講,我是聽倓虛老法師講的。倓老在香港弘法多年,香港這些著名的出家、在家的大德,大多數都是倓老的學生。他老人家講在他的一生當中,禪宗說開悟的,一個也沒聽說過,不要說是看見了,聽都沒聽說過;得禪定的有。這個話說得很中肯,得禪定的,初禪、二禪,得禪定的他見過、聽說過,開悟的一個就沒有。得禪定不出六道輪迴,得初禪生初禪天,得二禪的生二禪天。四禪有十八層天,得禪定到那裡去了。

  禪宗大德,諸位都曉得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到哪裡去?兜率天去了,不錯,兜率內院,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親近彌勒菩薩去了。等到將來彌勒菩薩下生,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這賢劫第五尊佛出世,這批人會跟著彌勒菩薩一起下來,做彌勒菩薩的學生;就像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後,目犍連、迦葉尊者、阿難這些弟子。彌勒菩薩什麼時候下來?諸位一定要看《彌勒菩薩下生經》。他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跟我們這裡有很大的時差,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你去算算,一天等於我們四百年,一年也是三百六十天,四千歲。我沒有算過,可是經上講,算到我們這個世間的時間,好像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

  有人說彌勒菩薩現在已經成佛,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所以佛在滅度之前教導我們「四依法」,這個太重要了,我們才不會上別人的當,被別人誤導。四依法裡頭頭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佛在經上講的,《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經上說的我們要依靠。如果別人說,說的跟經上說的相違背,我們不能相信,這個一定要曉得。

  四依法第二,「依義不依語」,要懂得佛講經的意思,不要執著言語,這句話非常重要。你看前天我們在問答裡面就有人提出來,《無量壽經》這麼多本子,五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還有一種節要本,彭際清的,有人說要依這個,有人說要依那個。這都是什麼?執著在言說、文字。佛教我們依義不依語,語言記錄下來就是文字,所以文字提供我們參考,你要依裡頭的意思,依它的理論,依它的方法,這就對了。

  所以九個本子都好!只要你真正有信心,這些本子都是勸你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到萬緣放下,念到身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你就能往生。你要還執著這個、執著那個,分別這個、分別那個,豈不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能往生,你看這個傷害多大!這是什麼?放不下!要放下。我們對於哪一種本子都尊敬,為什麼?都是佛說的,怎麼能不尊重?五種原譯本我們都尊敬,節本跟會集本我們也尊重,那都不是普通人。他們會集,把五種原譯本都讀過,都詳細去研究過,集其大成供養後學,對於淨宗弘傳有大功德。

  第一個會集的是王龍舒居士,《往生傳》裡面有他,《淨土聖賢錄》裡面也有他的傳記,他是站著往生的。《龍舒淨土文》前面有個畫像,龍舒居士站在那個地方,手上拿著念珠,那是他往生的相,站著往生。如果會集是不應該的、是錯誤的,他怎麼能往生?他應該要墮三途、墮地獄。所以,我們今天說話要負責任,自己誤了自己情有可原,你要再影響別人、誤了別人,你的罪過就重。所以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意思對了,話多說、少說沒有關係,長說、短說都行,不要執著。

  你看看第三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了義、不了義是相對的說法,它可以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有不同。譬如說禪宗根性的,上上根人,他依《金剛經》,他依《般若經》,了義;像我們這種根性的人,我們要是依《金剛經》、依《般若經》就是不了義。為什麼?做不到,不能成就。淨宗五經一論,我們喜歡《彌陀經》,依《彌陀經》修行,身心清淨,妄念不生,《彌陀經》對我來講,了義;《無量壽經》我有疑惑,這麼多本子,到底哪個本子對,哪個本子不對?我依它就是不了義。你看,四依法裡頭講得多好。所以說通了問題就沒有,通了是什麼?所有一切法門全都是了義;不通的時候,了義就是契機,契我自己的機,對我來講就是了義。但是契我的機未必契你的機,契你的機未必契他的機,這個道理要曉得。就好像吃東西一樣,每個人口味不一樣,有人喜歡吃鹹的,有人喜歡吃甜的,有人喜歡吃辣的,各人味道不相同,口味不相同;佛能夠滿足每個人的口味,所以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一個法門。

  《金剛經》說得很好,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法法平等,法法不二。那是什麼?通了。到什麼時候你才進入不二法門?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入了不二法門。不但佛門裡面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我們看其他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新舊約》,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國儒家、道家的經典,我們要問,我依照那些經論修行能不能往生淨土?我給你答覆,肯定得生!任何一法,你要真正研究通達了都見性。所以大乘教裡面講,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法就包括世間一切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不通的人,祖師也說了,哪一法是佛法?你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也不是佛法。為什麼?你迷在裡頭,你死在字裡行間,那就不是佛法,《無量壽經》、《彌陀經》也不是佛法。想想古人講的這個味道,換句話說,我們做個總結,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還堅固的執著,沒有一法是佛法。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不出這個原則。

  所以我們才曉得,修行「當以智慧」,他這裡還是用比喻「智慧鑽」,鑽燧取火,「注於一境」,這點非常重要;注於一境就是一門深入,這個學習的原理,無論是宗門、教下,沒有例外的。一門你才會有深度,不可以學二門,二門怎麼?你就分心了,一定要一門深入。所以「四弘誓願」是教我們的學習綱領、次第,首先叫你發願,我的願心跟佛沒有兩樣。佛的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個「度」就是服務的意思,就是幫忙、協助的意思。一切眾生,我無條件的為他服務,我幫助他,我協助他。幫他什麼?為他服務什麼?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佛菩薩的事業。幫助他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不就成佛了嗎?他本來是如如佛!用什麼方法?教學,教學為先。

  教學,佛叫做三輪圓滿,這個三輪是講身、口、意。意是心,心與道相應,身與戒律相應,口與經教相應,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就是佛天天在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教。現這個身在世間是給人做榜樣的,這個身幹什麼用?教學用,不是為自己,要做個佛的樣子,要做個菩薩的樣子,要做個覺者的樣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做出這個樣子,世間人追求榮華富貴,釋迦牟尼佛的示現,已經得到最圓滿的榮華富貴,捨棄了,放下了;妻子兒女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做出來給我們看。為什麼這個東西要放下?這個東西不究竟,不是真正好東西。真正好東西是什麼?清心寡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世間法裡頭找不到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謂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把那些不正常的享受統統放下,取最高的享受,取真正快樂的境界。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的樂是相對的,相對的不是真樂;苦樂兩邊統統放下,真樂!他示現給我們看,我們學佛要向釋迦牟尼佛看齊。

  統統都放下了,我們今天還要去爭,那就錯了,大錯特錯!為什麼?我們契入經教之後才曉得,那個念頭是輪迴心,那些事是輪迴業。我們不想再搞六道輪迴,那就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輪迴業捨掉,輪迴的心也捨掉,心就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真智慧。實相「注於一境」,這個一境是什麼?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很難講,這是佛門裡面的境界,講不出來的。跟這個境界相應,就是住一真法界,我只能這個說法。雖然他示現在人間,實際上他住一真法界;示現在人間,人間一切他絲毫都不染著。

  「以方便繩」,這方便是什麼?方便才能教化眾生。鑽燧取火,這個鑽它有個繩子拉著的,那個鑽我們在圖畫裡面看過,實際的我沒有看過。我在澳洲看土著鑽木取火,他是用手鑽、用手搓,他不用繩子。手搓當然是很累、很辛苦,如果用繩子的話就方便多了。現在繩子也不用了,現在科學技術發達,現在鑽東西用電鑽,電鑽我們是常常能看見的,很堅固的水泥都能夠鑽穿。方便是講起用,善巧方便,巧是巧妙,善是恰到好處,不過分,也不是不及,恰到好處,稱之為善巧。方是方法,便是便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最適當的方法。由此可知,最適當的方法不是一定的,也是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不同,這個方法一定是與人、時、處、事統統都能做到恰到好處,這叫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是智慧的運用,沒有智慧就沒有善巧方便,智慧開了才真正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在佛法裡面,具體的表現在哪裡?具體表現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當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這叫善巧方便,這是真實智慧。佛法裡面常常用醫生、大夫來做比喻,佛是大醫王,眾生都是病號。這些病號去見大夫,大夫給他把脈,大夫給他開方子,每個人的處方都不一樣。可是你服了他的處方,藥到病除,就恢復健康,就恢復正常,這叫善巧方便。不是這一個方子什麼人都可以用,沒有這個道理的。

  淨宗法門也是善巧方便,也不是一個方子,這個我在講經教學的時候都跟同學們說過。譬如《彌陀經》,我們初學的人,《彌陀經》會念,意思不懂。我們學《彌陀經》跟誰學?你得去找個老師,老師找多了也要出毛病,每個人講的不一樣。自古以來,《彌陀經》的註解有很多種,我們要依,「注於一境」,依一種你就會有成就,依一家之言。這個老師雖然不在了,我們做他的私淑弟子,就像孟子一樣,孟子私淑孔子。孟子跟孔子相去一百年,所以孟子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不是同一個時代。我們可以跟蓮池大師學,蓮池大師的《疏鈔》,我們就用他的註解;或者跟蕅益大師學,蕅益大師有《要解》,這就對了。

  這兩個人,我是依這兩個註解,我學《彌陀經》依兩個註解。兩個註解不能同時學,同時兩個人不行,一個老師。我是先學蓮池,學蓮池我學《疏鈔》、講《疏鈔》,講《彌陀經》完全依照《疏鈔》來講解。我好像是講過二遍,第一遍沒有錄音,第二遍留著有錄音帶。然後我再學《要解》,《要解》好像也講過二、三遍,再把它會合起來,這才行。不能同時搞許多這些註解,同時搞許多註解就變成大雜燴,那是吃力不討好。這一家這麼講法,那一家那麼講法,講到之後讓聽眾無所適從,不知道跟哪個學好。所以只能夠取一家。

  這是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你講佛教的經論一定依靠一個註解,而且老師教導我們,要依古註最好。古註什麼?古註是經過歷史考驗過的,多少高僧大德們他們看過,如果有問題,誰傳他的東西?怎麼可能入《大藏經》?一定是歷代祖師大德讀了都佩服、都讚歎,都依照這個學,才能入藏永久留傳。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就是歷史的見證,我們從這裡斷疑生信,這些都是屬於善巧方便。我們自己得利益,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經過、方法、受益轉告別人,勸導後學,提供給他們做參考,這都是為人演說。

  精勤,發憤努力,才會有成就,如果懈怠,常常中斷,就很難成就。我們在一起學習,我也常常有些事情,不得不中斷幾天。這次有一次環球旅行,我們中斷了一個多月,我很難過,希望以後我不再中斷。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我還是願意天天跟同學們一起來學這部大經。這個大經我們參考的資料主要是清涼大師的,用李長者的做為補充;大概取清涼大師的應該是十之八、九,取長者的則十之一、二,做補充。這首偈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清涼大師的註解很豐富,諸位要願意學習,自己可以去看,不難懂。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勤首菩薩偈頌第五首,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終不可得。懈怠者亦然。】

  這個比喻,清涼大師講「闕緣求火喻」。『日珠』就像現在我們所用的放大鏡一樣,我們這邊也有放大鏡。放大鏡如果放在日光之下,我們把焦距對準,下面一定要有『物承影』,這個「影」就是太陽的焦點,很快它就會被燃燒,一定要有物。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物者,艾等也」,艾是艾草,很容易燃燒的。如果沒有艾草在底下承,火起不來。譬如,我們把太陽的焦點放在地上,地不會燃燒,泥沙不會燃燒,石頭也不會燃燒。一定要有這些草木,就是可燃性的這些東西,它就很容易燒起來。這是用這個比喻,雖然有日珠能夠把日光聚集,底下沒有可燃物,就缺這個緣。『火終不可得』,火燃燒起來是不可能的,不可得。用這個來比喻『懈怠者亦然』,這都是比喻懈怠。為什麼他接觸聖教而不能成就?缺緣。

  下面註解說,「教詮聖道」,這個教就是經典,所以說文以載道。「等彼火珠」,等於聚集日光的火珠一樣,用這個來做比喻。「要持向智日,以行承之」,這個意思就深了,這就是佛「四依法」裡面的「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後面還有一句「依智不依識」。一定要持向智日,日是比喻光明,光明就是表智慧。重要的是「以行承之」,承就是可燃之物。行是什麼?要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之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什麼?就是前面清涼大師開示裡面講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像火焰燃燒起來了,真得受用,「則聖道火生」。如果不明這個道理,「空持文字,不能決擇,心行乖越,道何由生」。《華嚴經》念得再熟,念得能背誦得一個字不錯,智慧不開。為什麼智慧不開?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上講的都相違背,此地講的道,道是真智慧,怎麼能生起來?由此可知,要想修道有成就,行重要!行跟解要相應,你不解你就不能行,但是不行你就不能解;解跟行相輔相成,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道業就有成就。這個一定要用工夫,一定要用時間。

  佛道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像大乘經上所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我們現在人講的福報,這個福報多大,沒有人能相比。《無量壽經》上有很好的比喻,它從一個帝王(世間的帝王)跟一個乞丐,兩個在一起做個對比。乞丐站在帝王邊上,那個福報大小就太明顯,很容易能看出來。人間的帝王要跟忉利天王兩個相比,忉利天王就像國王,人間帝王就像乞丐,不能比。忉利天跟第六天王相比,忉利天王就變成乞丐,第六天(就是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就像帝王一樣。第六天王要跟大梵天王相比,大梵天王是帝王,第六天王就變成乞丐了。大梵天王跟摩醯首羅天王比,摩醯首羅是帝王,大梵天王又變成乞丐了。一層一層比較,比到這個地方佛就說了,摩醯首羅天王要跟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眾生相比,極樂世界往生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福報像帝王一樣,摩醯首羅天站在他面前就像乞丐一樣。

  這段經文很重要!古大德常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所以古大德把《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你說有沒有道理?《無量壽經》這段比喻,把大乘教裡面的富貴顯示出來了,這個富貴怎麼能比?三界六道沒得比!你要不要?你要是要,你就得真幹!所以這是激發人的勇猛精進。這是什麼?這是自家本有的。你說,我能得到嗎?不是向外求的,向外求的難,求人難,登天難,這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一切眾生個個具足。所以《華嚴》、《圓覺》,佛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還爭什麼?你自己本性具足圓滿的智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自性本來具足的德能,具足的相好、福報,也跟十方諸佛完全相等,絲毫差別沒有。

  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佛是一句話把原因說破,「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壞在哪裡?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把你自性智慧德相統統蓋覆住;它有,沒有丟掉,但是不起作用。就像太陽一樣,太陽沒有失去,今天下雨,一片烏雲把太陽遮蓋了,這片烏雲就好比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教導我們,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破,然後告訴你毛病發生在哪裡。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無量智慧德能就現前,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都不能比。

  可是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的習氣太重。我們對於聖教、對於佛菩薩的話半信半疑。你真的相信嗎?真相信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就說明你沒有真信,沒照做,心行不相應,「心行乖越」,不相應。所以說實在話,不相信。真相信,哪有這回事情?以我們現前修學,障難太多,障難根源有三種,這是我們常常講的病的根源。第一種,生活沒有規律,飲食起居不當,容易得病。這些病是屬於生理的,你要找醫生替你診斷,幫你治療,這個病醫生能治。

  第二類的病,業障。第二類是講冤親債主,冤冤相報的這種病,就像《三昧水懺》裡面講的悟達國師,得的人面瘡。他是國師,帝王尊敬的老師,全國最好的大夫,最高明的醫術給他治療,束手無策,治不好。為什麼?冤親債主附身,他不是生理的病,不是醫藥能夠治療的,醫藥達不到的。這一類的病找醫生沒用處,應該用什麼方法?要調解,把這個怨化解掉,你的冤親債主離開,不再找你麻煩,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悟達是一代高僧,傳記裡面我們讀到,他十世修行,你看看不是一世。修行前世有因,一世修行,小和尚,很難得,道心很堅固,這一生沒有造太大的惡業,來生還得人身。我們就曉得他那一生修得很好,五戒十善完全落實,可以打到滿分,來生果報在人天。他有道心,不希求人天福報,他還想繼續修行,所以他來生雖得人身他又出家了。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到第十世,累積的德行、智慧、福報成為國師,帝王師。

  你們從這個事實去觀察你就了解,世出世法都沒有例外,成就哪裡是一生的事情?所以你不要輕易看到在這個世間他做個縣長、做個省長、做個部長,沒有五、六世以上積功累德,他哪有這麼大的福報!無論是像過去帝王任命的,或者現在是民選的,統統都是有福報,不是偶然的;要做到帝王,肯定是十世以上。你拿悟達國師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瞭,沒有十世以上的積功累德,做個國家領袖,沒那麼大的福報。

  我們細心去觀察,修因證果。所以,一個人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經上講的,無量劫來修積的功德,你才會成就。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明心見性,我們是在這一生看到他的結果,你沒有看到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修因,你沒看到。你要看到前面前因,你才會點頭,應該這要成就。那就不是十世、百世,不是,一百世不行,一百世的修行能夠明心見性,那我們大家統統都有分。正是經典裡面所講的無量劫,多生多劫的修行,累積到今天開花結果,哪有偶然的?哪有那麼容易的?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淨宗法門,能相信,能歡喜,能讀誦,能理解,不是容易事情,諸位想想,至少也是過去生中十世以上。十世為什麼比不上悟達國師?悟達國師十世是連起來的,這個效果就大了。我們這個十世、百世不是連起來的,就跟這個比喻講,我們是斷斷續續,這是不成就的原因。我們過去生中學的,又隔了好幾世,因為你所做的惡業。輪迴的事實真相,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強者先牽」,你的業力,你的業力哪一個強先到哪一道去。我們今天雖然修行,我們的貪心很重,放不下,來世呢?來世就到餓鬼道去了,到餓鬼道去的時間很長,我們的修學中斷了,這一斷斷的時間很長。所以這一生得人身,還是過去多劫以前的善根又續上,很難得!又續上了。

  續上,我們自己想想看,我這一生命終之後,來生能不能得人身?不要問別人,問自己,得人身要中品的十善五戒,上品的五戒十善生欲界天。也就是說,我們的十善業跟五戒,中品,能不能打個七、八十分?自己跟自己評分,如果搖搖頭「我達不到」;換句話說,來生人道不能得。人道不能得,一定墮三途,一墮三途,又中斷了。這不就跟取火一樣嗎?為什麼火燒不起來?才有一點熱度,馬上就歇下去,就中斷了;一中斷,中斷的時間太長。每次才有一點點溫度就放下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悟達國師厲害,他連續十世不中斷,這個厲害,這是修行人當中非常希有的。我們看看這一生當中,真的有智慧,真的有福德,那就是什麼?至少悟達國師一類的人物。他還遭難,十世,冤家債主沒有放棄他,還想報復,你說這個仇恨多深。所以,佛祖、世間的大聖大賢都教導我們,不可以跟一切眾生結冤仇,冤仇容易結,很不容易化解。當你真的有道行的時候,就是你用功很如法,確實有護法神保佑你,雖然有很多冤親債主,不能夠靠近。可是你稍稍有念頭不如法,護法神就離開了。悟達國師是因為皇上送他一個沉香寶座,就是太師椅,這個太師椅是沉香雕的。諸位想想,沉香多名貴。他接受這個寶座,傲慢心生起來了,覺得自己是皇上的老師,這個世間所有出家人哪個人能比得上?這一念心生起來,你看分別執著現前,護法神離開了,你道心沒有了,心不清淨了。

  冤家債主找上身來,在周邊繞十世,有護法神,沒有辦法接觸;現在護法神一離開,立刻就找上身,來報復,要他的命。當然,這種修持也不容易,佛菩薩當然也會照顧他、憐憫他,所以有位阿羅漢迦諾迦尊者出來替他化解。阿羅漢知道他過去、今生、後世,知道,知道這個人的根底,也知道他會犯這個過失,也知道冤家債主會找上他的身。所以,在悟達國師年輕的時候,還不出名,迦諾迦尊者示現,就變成個叫化子(乞丐),身上長的膿瘡,叫人看起來很可憐,故意讓悟達國師(那時候他還不是國師,就是悟達法師)看見。悟達國師看他很可憐,幫助他,也是非常不容易,膿血!悟達居然用嘴巴把他的膿血吸出來,這也是旁人做不到的,真正有慈悲憐憫心,照顧這個生病的、得這種惡疾的乞丐。這個乞丐稍微好像病好些了,就告訴悟達:你將來如果有災難,你到四川去找我。告訴他在哪個山,這個山的進口有兩棵松樹,「你到那個地方,你就會找到我」。這個乞丐以後就不見了。

  很多年之後他得人面瘡,想到這樁事情,阿羅漢示現的。所以他就到四川,真的找到這個地方,看到這個樹,找以前他救過的這個人。以後看到那邊是個大道場,迦諾迦尊者出現了,用慈悲三昧水給他調解。說明他跟這個冤親債主過去結怨的經過,然後勸他化解,他也接受了,這個怨就化解了,他病也就好了。《慈悲三昧水懺》有這麼一段故事。

  這裡頭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冤家宜解不宜結」,特別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看不慣的人,看不慣的事,心裡面總覺得不舒服,就結怨了。我們的舉止、言行常常容易得罪人,人家懷恨在心,這個事情多麻煩,不知道後果可畏。佛在大乘教裡面教導我們,「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如果這個眾生討厭我,我看到他的時候趕快迴避,他就歡喜了。這種修法,自行就是化他,我這樣做,讓別人看見,他點頭,「這是有道理的,對的」,他就跟你學,你就度化了一個眾生。這叫什麼?佛不度無緣之人。有人看出來,跟你學,這是有緣的,他也學會了。世間處處有人懂得這個道理,學習不跟人結冤仇,我們這個社會就和諧了。社會上沒有競爭,沒有對立,沒有衝突,這就是隨順法性,這是真實智慧,善巧方便。所有宗教裡頭都教人忍讓,都教人息事寧人,都教人和睦相處,不僅是佛教。所以世間這些聖人的教誨都能夠貫通,圓融無礙。

  像悟達國師這些事情在全世界我們遇到的很多,有些很嚴重,魔鬼附身,這不是假的,這不是迷信。確實他非常不正常,身體很虛弱,到醫院檢查,沒有毛病。現代醫學儀器偵測不出來,說他沒有病,到最後說是精神病!嚴重的怎麼辦?家裡的人也沒有法子,把他送到精神病院。精神病院我們去參觀,非常可憐,比坐監牢獄還可憐。他發作,不正常,甚至於把他綑綁起來,看到確實令人不忍心,沒法子治療。每天給他吃些鎮靜劑,沒有病吃出病出來,愈來愈嚴重,一直折磨到死。冤業!不懂得調解。所以與佛或者與宗教有緣的人,冤家債主結的怨輕一點的,或者冤家債主聽到勸告覺悟了,這個東西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雙方都痛苦,何必?講清楚、講明白,對方也接受,就離開了,接受的還是多。

  當然最好也要有條件提出來,真正為對方修福。最方便的方法,鬼神最願意接受的,《地藏經》、《十善業道經》,最歡喜的。我們每天恭恭敬敬、誠誠懇懇的把這個經念一遍或者是念二遍,專門是為他念的,功德迴向給他,專門為他念的。每天不間斷,我念一百遍,一百遍,一天念二遍,要五十天!我要念二百遍給你迴向,就是一百天了。天天不間斷,用真誠懇切的心去求懺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得到對方的諒解他就離開了。如果是敷衍塞責,那就沒效果,鬼神瞧不起你,你是假的,你不是真心,他就不離開,你就沒有辦法。另外就是譬如印經、布施、供養,這些功德統統可以迴向;放生、持齋(齋戒),統統可以用這個功德去迴向,有效!你不懂方法,你就沒有辦法。

  任何一種方法,裡頭最重要的,產生效果的,就是真誠心。古人常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誠到極處就能感動鬼神。所以,沒有不能化解的;不能化解,那是我們自己的真誠心不夠,不能夠感動對方。只有真誠才能化解怨結,世出世法都不例外。

  第三類的病,那是最麻煩的,叫業障病。不是冤親債主,而是自己,那真是前世今生造作惡業太多,所以這個病很難治。你修這些調解的都沒用,因為什麼?沒有鬼神來找你的麻煩,沒有,是你自己造惡業造得太多,這是最難治的。有沒有辦法治?還是有。什麼方法?至誠懺悔,這個懺悔,自己要真正覺悟,要以真誠勇猛心求佛菩薩加持,我從今之後斷惡修善。過去造的惡業再多不要緊,只要你真的回頭,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真回頭,真改過,重新做人。世出世法,古聖先賢都說,我們看人不要看他的過去,看他的現在,看他的未來。過去做再多的錯事,今天回頭,他就是好人,這就是佛門常講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真誠勇猛改過自新。

  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的時候真難,難在哪裡?內有煩惱習氣,外有惡緣。外面的一切不善在誘惑,裡面有這些惡習氣,外頭一勾引,好,這惡習氣又現前了,這是業障病很不容易對治的真正原因。不是不能治,是非常困難,這個難不在外面,在自己,自己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不能夠不接受外面的誘惑,難在這個地方。尤其現在的社會,你出門,六根所接觸的全是污染。不出門在家裡也沒有辦法脫離污染。為什麼?你家裡頭有電視,電視裡面播的是什麼?暴力、色情,殺盜淫妄。你每天打開電視,你看多少個小時,你就接受染污多少個小時,你說多可怕!再有報章雜誌,現在的戲劇、歌舞、音樂乃至於美術,沒有一樣不是嚴重污染。現代人修行困難,難在這個地方。你能不能把外緣統統拒絕?非常重要!外緣不斷的話,你的心怎麼能得清淨?所以要有決心。這樣一來有很多人說,這做人還有什麼意思?確實做人是沒有意思。你要把興趣轉過來,我不要跟這些人做朋友,我跟佛菩薩做朋友,我跟古聖先賢做朋友。轉過來之後,其樂無窮。

  這個方法,具體怎麼樣學習?讀經。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科技發達,從前人想像不到的,現在全都現前了。我跟佛菩薩做朋友,我天天讀經。喜歡看電視?我看講經的;你看現在光碟多方便,我天天聽經。如果說一部經聽了,再聽的時候就厭煩了,初學的人一定有這種現象,沒有好老師教,你自己也不懂方法,總是希望多聽。多聽也有好處,受佛經的薰習,總比外面這些色情的薰習好太多了;那個薰習是三途六道、三途地獄,這個薰習是佛法,是好事情。

  你如果願意接受這個薰習,還是前面清涼大師所說的話,一門深入,他引用的六祖禪師宗門裡面所講的「注於一境」,就是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是什麼?我們學一家之言,聽一個老師的。一個老師聽多久?我自己的標準是十年,我跟李老師十年,聽一個人的,根紮下去了。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惡,有能力遠離邪惡的染污,對於覺正淨自己能守得住;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能守得住,跟老師十年。從接觸佛法到今天五十四年了,五十四年鍥而不捨,沒有中斷,才有這種能力。這裡講不可以中斷,一中斷,懈怠懶散,馬上就墮落。真的,做學問、修道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懈怠是我們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這個毛病要改,勇猛精進。年歲大也不行,你道業沒有成就,你活了一百歲、一百二十歲,要天天聽經,我們才能夠把這些障礙突破,冤親債主,無始、今生的業障,造作這些惡業,才能突破,你才有成就的希望。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