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三五卷)  2005/9/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賢首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這首偈是講果一,前面曾經講法一,人一,「無礙人」;因一,「一道出生死」,這首偈是果一。果一裡面講了五樁事情,實在講果是說不盡的。世尊在教導我們,總是把很複雜的將它歸納為簡單、明瞭,容易讓初學人體會。這些實在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這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善巧方便。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後偈果一」,後偈就是第二偈,說的是果一。「略舉其五」,舉了五樁事情;「一者身一」,這是略舉五個例子,第一個是講身一,身是一。「此有二義,謂若約所證法界為身,則體同為一;若兼能證無罣礙智為身,即相似名一」。我們先把這兩句略略的解釋一下。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身一。所以這經文上講『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這一切諸佛,這句話是個關鍵,如果你要不了解這句話,這下面你就不容易體會到,你就很難契入。

  「一切諸佛」,包括我們自己本人在內。我們怎麼會包括在內?諸位你要細細想想,佛法裡面常講「十方三世佛」,十方是講空間,四方、四維、上下,講空間;三世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十方三世就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統統包括盡了。不但有情眾生是佛,有情眾生這個大家都容易懂,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哪些是未來佛?現在這些眾生統統是未來佛。為什麼說他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唯是一法身。不但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無情說什麼?今天我們講的植物、礦物,所有一切自然現象。現在人所謂的動物、植物、礦物全都是,這話怎麼講法?《華嚴經》上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眾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十法界裡面正報,無情是依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是一切種智。既然同圓,同樣圓滿一切種智,那就是無情也成佛,這話意思深!

  成佛是什麼意思?禪宗講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的意思就是見性。有情眾生他的本體是法性,從法性變的;無情眾生,植物、礦物,它的本體也是法性。如果我們從法相唯識裡面講就比較容易懂,有情是什麼?阿賴耶的見分;無情呢?無情是阿賴耶的相分。有情,我們現在講精神,無情的我們講物質,整個宇宙就是精神跟物質的混合體。有情佔得多,我們叫他做動物,就是見相的見分多;如果只有相分而沒有見分,我們就叫它做無情,叫它植物、礦物。植物還是生物,礦物就不是生物。

  體,體是法性,相宗四分裡面自證分,自證分是法性。所以見相同源,物質跟精神是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同一個自性,為什麼會有的變現出精神、有的變現成物質?這個你要曉得,自性本來有的,就是前面講的「文殊法常爾」,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的。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這佛法稱為般若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的德相,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迷失了自性之後,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轉變成見分,自性本具的德相就變成了相分,變成物質。可見得,全是自性本具的,離開了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說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這個話是誰說出來?明心見性人說的,哪一法不是!連虛空都是,都是自性變出來的,晦昧為空。

  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就給我們說,「若約所證」,若約用現代的話來講,如果就所證來說,「法界為身」。諸位要曉得,法界就是法性,法性能現,法界所現,所現的是法界,法界是一法界,不是十法界。這個一法界在大乘教裡面稱為一真法界,一法界是真的;十法界,十法界是那個真扭曲變態了。為什麼會扭曲?為什麼會變態?那就是一切眾生的心想,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是心想生,十法界、六道三途心想生。不管心怎麼想、怎麼樣變、怎麼樣扭曲,它的本體不變。所以本體怎麼樣?本體還是一真法界。

  我們把一真法界比喻作金,十法界、六道三途比喻作器,所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做幾千種的樣子、幾萬種的樣子,每個樣子都不相同,沒有一個相同的,體全是黃金。那個體,黃金比喻作法界,有沒有離開一真法界?沒有。那一真法界為什麼見不到?一真法界實在就在面前,你自己迷了,你見不到。你要覺悟了,覺悟的人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拈來即是。從這些地方我們去體會,原來三途六道、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佛把這些話說盡了,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惜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已經養成一個迷信的習慣,所以擺在面前不認識,一天到晚打妄想,特別是現代人,妄念太多太多了。

  你修行,我們以念佛來說,學了這麼多年,功夫成片沒得到。不要說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有三輩九品,功夫成片上輩的,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個上三品,給諸位說,就有能力自在往生。什麼叫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間再多住幾年,行,毫無問題,這個叫什麼?生死自在,這叫了生死,得大自在。中下兩輩的差一點,上輩決定自在,想做什麼樣的示現,就可以做什麼樣的示現,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他是不是無礙人?還不是,但是他怎麼樣?他接近無礙了。無礙人,那要到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無礙,真的是聖人。理一心不亂,那是法身菩薩,事一心不亂是四聖法界的聖者。功夫成片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在六道裡面,他的用心、他的言行已經逐漸逐漸純正不邪;覺而不迷,淨而不染,他能把這個保持住,遠離迷邪染,心行覺正淨。所以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得自在,他要不求西方世界,他生天,出不了六道輪迴。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菩薩念念所希求的,哪個不想?都想趕快成就,可是沒有緣。緣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機會,沒有機會。我們今天真是難得,機緣遇到了,只要你具足善根福德,你就成就了。我們今天講,我們的善根福德有問題,往生西方世界要三個條件,這是《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天因緣有了,善根是什麼?福德是什麼?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證。善根少,因緣雖然遇到了,不相信;或者相信,相信不真切、半信半疑,願發不起來,很容易被外面境界影響,這是不能成就的原因。我們要把原因找到,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會有成就,這不能不知道。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我們這一生遇到,怎麼可以空過。

  這兩天有同修傳給我一個訊息,中國有一個念佛的老居士,是一位女居士,念佛往生,預知時至。四個多月之前她就曉得,跟家裡人說出,果然在那一天走的,沒有生病,無疾而終。這個老婆婆不認識字,《彌陀經》也沒聽過,怎麼往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她什麼都不會,一天到晚就念阿彌陀佛,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處事待人接物,雖然是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她跟人接觸,生活,家庭裡面的工作,待人接物,跟《弟子規》、跟十善業道是圓圓滿滿,我聽說她統統做到了。《十善業道經》她沒有學過,沒有聽過,《弟子規》她也沒有聽過,但是她統統做到了,真正是社會上標準的善人。

  這個訊息我聽了之後,真的對我們念佛人求生淨土增長了信心,我們看到這個樣子,她能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沒有她那樣的專心,沒有她那麼心清淨。她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喜歡到各個道場去走,有一次在一個道場遇到一位法師告訴她,真正念佛求生淨土,妳在家裡念一樣,不必老跑道場來。她從此之後就不跑道場,她就在家裡專心念。這個法師很了不起。換句話說,她這一生的成就,這個法師是個關鍵。

  我們今天不成就在哪裡?心不定,也就是沒有耐心。你看《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就是沒有忍耐。沒有忍,沒有耐心,就不能精進,你的心是散亂的,你就沒有定,你就不能成就。她很難得,聽了法師的勸告之後,她心就定下來,哪都不去了,只是在家裡念佛,連家裡人都不知道,不知道她在學佛。她念佛是默念,在心裡頭念,外面,在家裡做家事情,一點都看不出。她這一句佛號方便,幹什麼事情都不妨礙。外面是為家庭,為大眾服務,做得很周到、很圓滿。一家人,鄰里鄉黨沒有一個不喜歡她的,沒有不稱讚她的,不知道她在念佛。

  內心裡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她成功的祕訣。我們想想,我們毛病就是我們心裡頭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沒放下。自己的工作、為別人服務做得不周全,為什麼?顧忌太多,分別太多,執著太多。所以功德、福德實在講都很有限,比不上這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她的功德、福德是圓滿的,為什麼?她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她在這一生當中能成就這樣殊勝的果報,不生病!走得那麼自在,那麼安詳,那麼樣瀟灑。我們今天讀到這段經文,用這個來印證,我們的體會就更深了。所以這是給你講真話!

  「一切諸佛身」,這個一切諸佛身就是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一切諸佛身這句裡頭。「唯是一法身」,所以我們跟一切眾生真的是同一個法身。法界是身,你怎麼能離得開法界?法界是自己。所以說「則體同為一」,為什麼說身一體同,這就是佛門常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是從這生的。你沒有這種認識,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慈悲心生不出來。所以見性,慈悲心也生出來,為什麼?見性知道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我是同體,就好像豁然覺悟了這個身是我,這身上每個細胞,每根汗毛都是我,同體,同一個體;哪個地方有痛癢都非常關心,慈悲心是自自然然流露出來。

  我們今天沒有慈悲心,什麼原因?不承認是同體。好像我身上,我是一個汗毛,你是一個細胞,我們彼此不承認,不知道是同體。所以每個人顧到自己的利益就損害別人利益,幹一些損人利己。真正覺悟的人可以損己利人,他知道利人是利自己,一體;自利損人,那是害自己,害自己的法身!那就錯了,那就迷了,愈迷愈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真正契入,智慧就開了,德相就現前,這是法身,法身為體。

  另外第二個意思,這身有兩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假若說兼,這個「兼」字用得好,為什麼?不能離開法身,離開法身,那就不行。從法身的另一面,哪一面?法身本具般若智慧,從這一方面來看,那就是「兼能證無罣礙智為身」。能證無罣礙智為身,這是什麼身?這就是大乘教裡講的報身,報身是智慧身。法身是本體,報身是法身裡面的智慧,法性裡面的智慧;智慧能證,法身是所證,法身就是法界,能所是一不是二。像我在前面舉的例子,我們舉燈跟光,光從哪裡發的?光從燈發的,燈是法身,光發出來之後能夠照燈,把這個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燈跟光是一不是二。這個比喻不是我發明的,佛在經上常講,細細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逐漸逐漸真相就明瞭。所以報身是智慧身。

  我們現在一講身都要講有個身體,身相,那個身是什麼?應化身。諸位要曉得,法身沒有相,法身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是現在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是什麼?哲學裡頭沒講清楚,大乘教裡面講清楚,本體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有無量的相好。這從哪裡來的?本來有的,所以叫法爾如是。我們這段經文,賢首菩薩頭一句所講的「法常爾」,這個法是諸法、一切法,就是這樣的,沒有因、沒有緣也沒有理由,它就是這樣的,本來就是這樣的。

  報身,報身是智慧,以智慧為身稱為報身。報身在什麼地方顯示出來?還是要靠個肉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顯示出無量的智慧,從什麼地方顯示?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他所經歷的人事物無量無邊。就人事上來說,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佛跟他們接觸、遇到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問題向世尊請教。世尊聽了之後,不要用思考,不要去研究,無需要去想一想,隨問隨答,把他們的疑難雜症全都解除了,這是無礙智慧。從智慧來講,這就是報身,體是法身。諸位要曉得,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

  你說我們現在這個身是不是法身?不能說不是法身;能不能說這是報身?不能講它不是報身。如來果上這些智慧德能我們統統沒有了,我們現在迷了,這個身的確也是具足三身,現在是什麼?報身不現,法身也不現。為什麼不能現?迷了,迷了自性就是迷了法性,就是迷了法身,就是迷了報身、迷了智身。《華嚴》講如來有十種身,十種身是細說,說得清楚明白一點,一般大乘經上只講三身;三身跟十身無二無別,歸納起來講三身,分開來講十身。

  所以十身跟三身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無二無別。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說三身是說自己,說十身還是說自己。佛法對我們無比的親切,一句話都沒有說到自己以外,全是講自己。統而言之,經教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哪一天真的認識自己了,那就是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認識了,這個認識就叫做成佛。怎麼講?成就智身現前,你明白,你不迷了。明白、不迷了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薩;不明白,迷惑顛倒,這就叫做凡夫。佛菩薩跟凡夫就這麼回事情。所以能證、所證是一不是二。清涼說這叫「相似名一」,前面是體同為一,這個為什麼講相似名一?法身菩薩相似,彼此相似。從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一直到究竟覺,總共包括究竟覺是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相似。

  下面說「下既別明心智,則正當初意,然體同義異」。這個初意就是約所證法界為身。下面講底下從第三首往下這些偈頌,這是別明心智,確實是這兩個意思相當於前面這個意思。然體同,體是法性;義異,義是相用,我們講體、相、作用,相跟作用不一樣,體完全一樣,體同相異。

  這是第二首偈前面的兩句,「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我們讀這兩句,如果是真的得受用了,你常常在這個地方提起疑情,宗門的話說「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你常常想著這個問題,一切諸佛身。我們把一切諸佛改一改,為什麼?怕我們起分別執著這是一切諸佛,凡夫沒分,那就錯了。一切諸佛裡頭確實包括凡夫,包括情與無情,但是對初學來講很容易迷惑,於是我們換句話說,「一切諸眾生,唯是一法身」,這樣疑情更容易提得起來。一切諸眾生就是一切諸佛身,這前面說過。我們常常想「一切諸眾生,唯是一法身」,你只把這一句念上一千遍、念上一萬遍、念上十萬遍,你就有很深刻的體認。

  這一切諸眾生跟我是什麼關係?關係找出來了,跟我什麼關係?共同一法身。我現在在國際上常常走動,目的是希望能夠化解衝突,促進和平。我用什麼方法?我也只用一個方法,我這個方法是什麼?我們同是地球人,我們同是一家人,一家人要照顧,不能互相殘害。我們不分地區、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我們統統是地球人。我這個說法產生了效果,許多人他都能肯定。我們希望我們居住的地球美好,希望地球上人人都能過著幸福、平等、美滿的生活,彼此能夠互相禮讓、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基於一個理念:同是地球人。

  《華嚴》更殊勝,更了不起!《華嚴》講法界、講宇宙。宇宙是一法身、是一體,那地球當然是這裡面的一部分。我們講地球,我們統統是地球人。好像我們這個指頭,大姆指是個地球,我們都是一家人。《華嚴》跟我們講,除這個之外,我們整個身體都是一家人,範圍更大,沒有邊際,肯定我們都是一家人。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家人,只有互助合作,決不能夠互相傷害。所以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合作,這是性德!那是自然的。左臂這個地方有癢,右手一定去把它搔搔去幫助它,還要談條件嗎?為什麼?同體。我們今天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不知道地球是一家,在這裡面天天吵吵鬧鬧的,你爭我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損人利己。人人都損人利己,那就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全是衝突,全是鬥爭,哪來的和平?這就是違背了性德,性德不如是;違背了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法則是和諧的。

  我們講地球上面所有一切生物,生態平衡,這個生態平衡就是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由此可知,違背自然法則就是破壞生態平衡。我們用這些術語大家好懂,破壞了生態平衡。那地球上現在生態平衡破壞了,破壞它有反應,就像江本勝水實驗一樣,這個反應很不好,非常醜陋,反應是什麼?天災人禍。天災,水災、火災、風災、地震;人禍就更複雜了,彼此都存心損人利己,這是人禍的根,根源,不但是人禍的根源,也是自然災害的真因。

  我們確確實實,如果不是在佛法裡面,我們怎麼知道宇宙是一體,怎麼能夠從這裡想到地球是一家。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動物、植物、礦物,相用不同!就像我們一個人身體,人好像是個地球,有頭,有手,有足,有眼,有耳,有鼻,身體裡面有五臟六腑。這就是什麼?這就是相用不一樣,體是同的,體是法身,體是法界。相用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所以相用從心想生。諸佛菩薩、聖賢教誨沒有別的,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把所有一切錯誤的知見(邪知邪見)放下、一切錯誤的行為放下,立刻就回歸正法,回歸到覺正淨,覺正淨是性德。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正、淨是自性本具的德相,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第二首偈的後面兩句: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這兩句講了四樁事情,講了『心』,講了『智慧』,講了『力』,講了『無畏』;『亦然』,跟前面的道理一樣,沒有兩樣。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二、心一」,這是講心,心一,「八識心王,俱不可知故」。確實,怎麼不可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佛果地上,這個佛,分證佛包括在其中,也就是說圓教初住以上,初住菩薩以上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性德,八識從心想生;換句話說,我們只要心裡頭動念頭,這我常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四智就變成八識。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徹底放下,八識立刻就恢復變成四智。誰知道?俱不可知,為什麼?自然的現象。如果有知就迷了。

  《楞嚴經》上講得好,無明從哪裡起來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佛把無明的根本一語道破。什麼叫無明?你覺得你自己有知,這就是無明。什麼是無明破了?俱不可知是無明破了。連知見真的放下了,這一放下之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裡頭,你有沒有覺得你有知?沒有。如果覺得我無所不知,迷了,馬上四智不現又變成八識了,為什麼?你起心動念。這個東西很難懂,真不好懂,意思太深了。

  我們睜開眼睛,眼睛會看,這個看是四智菩提。所以佛在經上講,第一眼看,你是用的心,這心是一;第二眼看就不是真心,是妄心,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你有分別、有執著。起心動念落在阿賴耶裡頭,真心變成阿賴耶;再一分別,意識起來了;一執著,末那起來了。執著是末那,分別是意識,起心動念是阿賴耶,所以你只要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八識沒有了,轉八識成四智。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大圓鏡是比喻,就好像一面大鏡子,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一樣也沒有漏,舉這個比喻,這個比喻是無所不知,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一面鏡子照外面東西,鏡子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鏡子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你就曉得聖人用心如鏡,不落印象,不是不知道;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六根它真起作用。作用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法身菩薩!這我們在《華嚴》裡頭講過不少次。

  阿羅漢,聖人,這是超越六道輪迴了,他什麼功夫?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沒有執著,他還有分別,他還有妄想,所以出得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道理在此地。六道之外就叫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法界。四聖修什麼?把分別再斷掉,一切法不分別,為什麼不分別?他懂得「唯是一法身」,中國禪宗裡面講「唯是一法性」。分別執著沒有了,但是怎麼樣?還起心動念,雖然沒有分別執著,他還起心還動念,還是出不了十法界。什麼時候功夫再進一步,於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他就超越十法界。那就恭喜他,他真的成佛了,他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才真正是把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話是這麼說的。你要想證得這個境界,你要俱不可知,你才能證得。為什麼?你要有可知,就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哪有什麼知不知!知不知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一,講心,心一;講性,性一;講法,法一;講人,人一;講因,因一;講果,果一,一就是不二法門,佛的境界。

  所以這一章經叫「一道甚深」,一道就是前面跟諸位說,一道就是一乘,一乘在大乘之上,大乘相對有小乘。在佛經裡面,講一乘經就是講成佛之道,是一乘經,真的成佛不是假的。成佛一乘經,哪些經?一乘經古來大德們告訴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翻譯成中文的,沒有翻譯的我不知道;已經翻成中文,現在收在《大藏經》裡面的,三部,第一部《華嚴》,第二部《法華》,第三部《梵網》,《梵網》是戒經。你看一乘雖然三部,也具足了戒定慧。三學、三慧統統具足,這三部經,一乘經。這一章是一乘基本的教義,也是一乘之基礎,一乘之綱領,就在這八句偈(這第一首、第二首八句偈),所以它的意思很深。

  這是八識心王怎麼轉識成智,這個大意跟諸位說清楚了。起心動念,一心就變成八識,不起心、不動念,八識就又回到一心;一心是自然的,法爾如是,八識是違背了自然,不如是。一真法界是隨順自然的,十法界、六道三途違背自然,這個要知道。違背裡面也有方向正確的,目標正確的,那是什麼?倫理道德,在佛法裡面講戒定慧三學。三學、六波羅蜜、十願都是在十法界裡面向著回歸一心的那個方向目標,正確的。我用這個話來講,對於初學的同學應該有一些幫助你們理解、幫助你們契入。

  所以迷得再深、迷得再久都不怕,為什麼?體是一個,體上決定沒有絲毫改變。相,相也不是真的,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迷得再久再深,只要一覺悟就省悟過來了。所以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大千」,問題就是你要覺悟。你為什麼不覺悟?你放不下,放下就覺悟了。覺悟,這徹底放下了,你還有什麼操心的?你還有什麼牽掛的?沒有了。你的操心、你的牽掛全是錯誤的,為什麼?法性裡頭沒有,法身裡頭也沒有,法界裡頭也沒有,可見得這個牽腸掛肚、這種種放不下全是虛妄。所以佛與法身菩薩看到六道十法界的眾生,很感嘆說了一句「可憐憫者」,這句話的意思很深。

  再看下面第三樁事情,智慧,一智慧。「智慧一」,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四智,三智,二智,一智,皆無別故」。什麼叫四智?佛在經上有許多種講法,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最熟悉的、最常用的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前面說過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是一種智慧,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是我們最常見到、聽到的四智說法。其他的說得比較少的還有幾種說法,譬如有說道慧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也叫四智,這說得少。

  法相宗裡面,前面因為講到八識心王,佛在相宗裡面告訴我們,相宗用功就是轉識成智,那真功夫。怎麼個轉法?八個識,「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這個指導很重要,指導非常好,告訴我們你要真正修轉識成智,你的功夫在第六、第七,第五、第八不要管,六七轉過來之後,五八跟著就轉了。所以五八是果上轉,它不是因上轉,只要六七轉了,五八自然跟著就轉了。怎麼個轉法?你就要曉得它的作用,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末那執著,於是我們漸漸就能體會到怎麼個轉法。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不再執著了,我把執著徹底放下了,轉末那成平等性智,你的心平等、平靜了,怎麼樣?得定了。

  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不能夠得一心不亂?你就知道,你對一切人事物、世出世間法執著,過分的執著。只要有這個念頭在,你不但是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沒分,往生產生障礙。你要知道得定是清淨心,往生第一個條件。大乘教裡面佛常說,「心淨則佛土淨」。這個宗叫淨土宗,你要修清淨心。清淨心的障礙,最大的障礙就是執著,只要有執著,你哪來的清淨心?我們還要不要執著?有人說:在這個世間日常生活當中,我不執著行嗎?那你就想想,不執著是生淨土,執著是繼續搞六道輪迴,你要不要執著?要執著,繼續搞六道輪迴。這一生遇到淨宗也不能成就,只能說跟淨宗結個緣而已,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往生必須把執著放下,這是轉末那識。

  再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是慧,平等性是定。所以只要離開一切分別,智慧就現前,離開一切執著,清淨心就現前,禪定現前了。我們淨土宗修不修定?修不修慧?修,《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怎樣得一心?放下執著得一心,放下分別就不亂。往生的條件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顛倒是什麼?你在臨終的時候還保持著一心不亂。如果臨終不能保持,那你的功夫就毀掉了,臨終要能保持。臨終保持是在平常的功夫,平常統統能保持,臨終才有把握,才能真正做到心不顛倒。這兩個轉了,前五識就變成成所作智,阿賴耶就變成大圓鏡智,一轉一切都轉過來,四智!轉八識成四智。

  下面講「三智」,三智也是佛法裡頭常講的,三智說法就很多了,通常我們講,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這是講三智;還有一種講法,根本智、後得智、加行智,這個我們也常常聽到。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定,就是平等性智;後得智就是妙觀察智;加行智,一般來講統統屬於後得智,對根本而言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能夠做到面面圓滿,能夠都做到恰到好處,這都是屬於加行智,是後得智。還有一種是我們常常講到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我們通常解釋佛,「佛」這個字裡面它有智、有覺。智講三種就是講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通常都是這樣解釋。三覺,這是本覺、始覺、究竟覺,究竟覺也叫做圓覺,這三種覺;或者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都是我們佛學裡頭名詞很常用的。

  我們略略的介紹一下什麼叫一切智?一切智是知一切諸法的總相,你真正明瞭通達,阿羅漢就證得。諸法總相是什麼?空相,萬法皆空,《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話都是一切智。總而言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屬於一切智。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放下了,徹底放下了。放下了執著,阿羅漢證得九次第定,他何以能證得?他知道諸法總相,就是說他有一切智。菩薩更高一級,菩薩不但有一切智,他還有道種智,道種智是什麼?知道一切有。一切智,是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道種智,進一步知道這一切法。這些法是幻相,這幻相怎麼來的,阿羅漢不知道。阿羅漢只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那些虛妄相怎麼來的?什麼因緣成就的?它有什麼作用?這些阿羅漢不知道。阿羅漢只知道空不知道有,菩薩空有都知道,菩薩智慧比阿羅漢高。

  知道這一切現象、森羅萬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他就不會再分別了;知道這一切幻相都不是真實的,他不執著了。所以從前章嘉大師教我,佛法知難行易,行是什麼?不執著、不分別,這個容易,為什麼你做不到?因為你不了解諸法實相。所以佛為了要幫助眾生了解諸法實相,辛辛苦苦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很辛苦。人一覺悟的時候,這一念之間就成就了,超凡入聖,正是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一點不假。

  今天早晨,我們香港的老同修,袁文忠居士,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他在香港回歸的時候移民到紐西蘭去了,這兩天在這邊,知道我在此地,他來看我。從前他是香港青年協會的會長,我就問他,青年協會有很久我跟他們沒有聯繫,以前是常常在一起的。他們還在,人數還不少。我就跟他說,他現在小孩長大,都能夠獨立了,所以他也很想再回來。我說好,回來好好把青年協會帶起來。

  學佛必須要知道,這經教要不通,那就不叫學佛。學佛不能不讀經,不能不研究教理,不能不念佛。我說我們認識將近三十年,我們是一九七七年認識的,到二00七年就三十年(明年就三十年,中國說法)。我說你看我在這段時間當中,你們看到我很羨慕,我怎麼成就?天天讀經,天天研教,天天念佛,天天講經,沒有一天空過。旅行的時候,我在飛機上還讀經,還不忘記念佛,我這個讀經念佛,迴向供養虛空當中的一切眾生,不空過。青年協會這些年輕的學佛同學非常難得,但是不聽經不行。現在我們在香港講經的緣很盛,青年協會的同學到這裡來聽經好像很少,我都很少見過,決定不能夠疏忽。你看《華嚴》我們已經講了將近三千個小時,愈講愈有味道,真正契入之後,欲罷不能。我們要在這個經裡面學怎麼樣得清淨心,怎麼樣開智慧,怎麼樣自行,怎麼樣利他。

  三智裡面也講到本覺、始覺、圓覺,這個意思也很深,本覺是什麼?本覺就是根本智。我們今天本覺沒有了,根本智沒有了,誰破壞呢?實在講它還是有,就是不能現前,有個東西障礙住它。什麼東西?執著。在一般經教裡講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根本智不能現前。執著放下了,徹底放下了,見思煩惱斷了,根本智現前。根本智是自性本定,就是你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是根本智,為什麼?清淨心能生智慧,這是本覺,本覺本有!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不覺。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是不覺,塵沙煩惱是不覺,無明煩惱是不覺,不覺本無,本覺本有。換句話說,像這個地方所講的四智、三智、二智、一智本有,無論怎麼講法都是一,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一心一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自己本有的。現在就是我們這個智慧被障礙障住了,並沒有失掉。像今天香港陰天,有沒有太陽?有,太陽被厚厚的雲層蓋住,我們看不到太陽,不是太陽沒有了。換句話說,不是我們的本覺沒有了,是有障礙。現在問題怎麼樣把障礙去掉,障礙去掉一分,本覺就透明一分;障礙去兩分,我們的本覺就透兩分。這個透一分、一分的,這就叫始覺,你開始覺悟了。實在講始覺就是恢復本覺,可是煩惱習氣重,要在境界裡頭去磨鍊。磨鍊第一個,佛陀教給我們的祕訣,忍耐,就是忍辱波羅蜜。你看《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不能忍,你就沒有始覺;你要能忍,你始覺就現前,你開始覺悟了。所以一個人真正懂得我要修忍,這個人開始覺悟。什麼都能忍,忍人之不能忍;逆境要忍,不能有瞋恚心,不能有報復的心,順境也要忍,不能有貪戀心。

  所以忍辱在哪裡修?人事環境上修,物質環境上修,處事待人接物裡頭無一不是在修忍辱波羅蜜。能真幹的,這個人就是開始覺悟了,他跟從前不一樣,從前都不行,他不能忍耐。這道場,道場裡面真正如法,裡面一些執事人員不如法,有些事方面或者態度不太好、言語不太好,得罪你了,掉頭而去,誰吃虧?自己吃虧。如果能夠忍耐,天天來聽經,天天來學教,學個幾年你成就了。我這一生的成就,你們大家都知道,我念念不忘韓館長,我非常感激她。為什麼?學佛的同學們對我都很尊敬、都很客氣,只有她對我不尊敬、不客氣,天天找麻煩。我沒有捨棄她,離開,我跟她相處三十年,我覺得什麼?她是菩薩,她天天來折磨我,我的忍辱波羅蜜這三十年修成功了。那不能忍怎麼行?這個道理要懂。

  有人來找麻煩,有人無理來捉弄你,不是壞事,是好事!這樣才能成就自己忍辱波羅蜜。如果樣樣都稱心、都如意,你的忍辱到哪裡去修?順境裡面生貪愛,逆境裡面生瞋恚,這一生當中想進步太難太難。所以學道不是容易事情。李老師以前教導我們「委曲求全」,他給我們講《禮記》的時候,禮,你看第一篇「曲禮」,曲是什麼?委曲,你能夠受得了委曲,你才能成就。受不了,你怎麼會有成就?所以中國人從小什麼人折磨他?父母。他在家庭從小就學會忍辱、就學會禮讓,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不爭,懂得退讓,退一步海闊天空。相信因果命運,你命裡有的絕對有,丟不掉的;命裡沒有的,想盡方法得來了,得來立刻就失掉,命裡沒有。所以懂得因果的人,他心定,他有智慧,他知道聖賢的教誨是智慧真實的經驗,你只要依教奉行決定沒有錯誤。古人絕對不會害後人,他跟你沒有利害關係,他要害你,一定有利害關係,他跟你沒有利害關係,所以教誨完全是真實的,這個要知道,他沒有一點私心。

  所以始覺天天都在開始,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天天在覺悟,一直到究竟圓滿,那就圓覺了。覺悟圓滿了,究竟佛果。等覺菩薩還天天有悟處,有悟處就是始覺。所以這個始覺,不是說這是第一個開始,不是的,天天都在始覺,每天境界不同,月月不相同,年年不相同,不斷在提升。這是說的三智。

  「二智」也有很多種說法,我們最常說的就是根本智、後得智,二智;或者說一切智、道種智,這也常講;還有一個也是常見的,實智、權智。實是真實的,真實智慧。這個真實智慧,實在講就是一智,我們這個地方講的一智,一智是真實智;二智、三智、四智,無量無邊智慧都是屬於權智,權是什麼?善巧方便。我們在生活當中如何應付複雜的人事環境的關係,你能夠應付得恰到好處,權智,就是你的智慧起用。智慧起作用就叫權智,就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的意思用我們一般講法是最恰當的,這個智慧就叫做方便。所以文殊菩薩在《華嚴》裡面講十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後面四個都是叫權智。你看權智頭一個是方便,第二個是願,第三個是力,第四個是智,統統是屬於權智;就是你的實智,真實智慧用在各個方面。所以實智是一,權智無量無邊,用一個字來代表權實二智。

  一智,《宗鏡錄》裡頭有一句話說,「只是一智」,就肯定只是一智,一智就是真實智慧,就是一切智,就是根本智,就是如理智;義用有殊,即真俗也。作用無量無邊,作用再多總不離開根本智,這是真實智慧。所以求智慧之道,這個不能不知道。求智慧之道是求根本智,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現在人學智慧顛倒了,他不學根本智,希望有後得智,結果有沒有?結果沒有。結果誤會了,把世間聰明當作智慧,世間聰明不是智慧。諸位要曉得,智慧是從根本智生,沒有根本智,那個智慧全叫做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對修道人來講,有害無利。根本智是什麼?諸位必須要記住,根本智是清淨心,根本智是甚深的禪定。換句話說,沒有清淨心就是沒有根本智。你看看《金剛經》上講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清淨,那個清淨生實相,實相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現前。所以根本智決定從清淨心裡面顯現出來,不是從外頭得來的;外面得來的是世智辯聰,不是智慧,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只能講到此地,明天我們再繼續講「力無畏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