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一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111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八面第二行,看偈頌第十首:

  【眾生沒在煩惱海。愚痴見濁甚可怖。大師哀愍令永離。此化幢王所觀境。】

  這是變化幢天王的讚頌,天王是得「觀眾生無量煩惱普悲智」而證得解脫。他所觀察的就是我們六道眾生的現象,而我們處在六道,往往不能夠覺察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可以說是完全迷失了,這是一樁很可怕的事情;佛菩薩看出來,這些天王們看出來,而我們自己竟然無知,所謂是麻木不仁。『沒』是沉沒的意思,沉墜在『煩惱海』中,「海」是比喻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煩惱,煩惱的現相就是六道三途。六道三途從哪裡來的?從煩惱變現出來的。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就好比沉沒在煩惱大海之中一樣。無量煩惱裡面,『愚痴見濁甚可怖』,愚痴是指錯誤的思想,貪瞋痴慢疑這五大類都叫愚痴,從愚痴裡面生出來的。我們想想這個世間人,哪一個沒有貪心?哪一個不愚痴?我們以為眾生有貪心是正常的現象,都認為是正常的;如果一個人要沒有貪心,這個人很奇怪,這個人很難相信他,哪有沒有貪心的道理?人人都是這麼想,而人人確確實實絕大多數的人是這個樣子,只有很少數的人沒有貪心,知足常樂。凡是知足常樂的人,來生若不是人天大富貴,都到天上去享天福;這是說他不懂佛法,不知道求生淨土,來生的果報不可思議。如果有貪心,貪心很猛利,來生決定墮餓鬼,鬼道裡面最苦的鬼,到那一道去了。這個事情要不是佛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怎麼會曉得,若不是佛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事情可怕?還敢幹這些事情。因貪瞋痴而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欺誑眾生、詐騙眾生、盜竊眾生,甚至於殺害眾生,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那個事情就麻煩了;造這些罪業,決定墮地獄。我們冷靜觀察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所作所為,真的與惡道非常接近。

  這正是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一樁事情,他說世間人死了之後,來生還能得人身的很少。佛經裡面有幾個很著名的比喻,一個是爪上土跟大地土的比喻。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在地上抓一把沙土,然後把沙土放下來,手掌打開,沙土都落到地上,當然還有一些留在指甲縫裡,很少一點點。佛的一舉一動都有很深的意思,學生看到佛這個動作就請教:您老人家這是代表什麼意思?他就說:大地眾生失人身之後不能再得人身,就像我掌上這一把沙土落在地上一樣,那個不能得人身;來生還能得人身的,就像我指甲裡還有一點點沙土。這是說明人來生再能得人身,很稀有、很難得。什麼道理?相宗經論裡面告訴我們,眾生在六道裡面投胎得身形,這個業力叫引業,引導你去投生,這是引業。人道的引業是什麼?是五戒十善。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五戒十善修得很好,都沒有虧犯,真正做到不殺生、不偷盜、在家的同修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不是說你受了五戒,來生就能得人身,沒有那個道理。這樣說起來,那非常不公平,為什麼?沒有受五戒的人,實際上這五條他都沒有犯,難道他不能得人身嗎?哪有這種道理!佛法是平等法,形式上接受不受無所謂,你真正做到了。這五條說起來容易,可是它的內涵一般人很難理解,要是講五戒,每一條兩個小時也講不完。你必須真正認識、真正了解,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守住這個原則,絕不違犯。必須曉得人生很短暫,中年以上的人,四十以上的人感觸愈來愈靈敏,年輕人感覺比較遲鈍,年歲大的人感觸就很深刻,來日無多。縱然長壽,活到一百歲,你回頭想想這一百年,真的是一彈指而已。想想年輕時候,就如同昨天的光景一樣,才真正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人命無常,世間無常」,才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在這麼短促的時間裡面,何必要造罪業?

  前幾天有個同修送一張影印的傳單給我看,從中國大陸傳出來的,聽說好幾家報紙都刊出來。說出民國初年,中國有幾個大人物,李鴻章、袁世凱,一共舉了六個人,都是當時非常顯赫的大人物。報紙上登,現在這六個人已經變成豬,怎麼知道?豬身上有他的名字。我想你們影印出來放大,明天貼在外頭讓大家看看。他為什麼會變成豬?愚痴!自以為聰明,不行,沒有真實的智慧。什麼叫智慧?這一生當中自己縱然生活再困苦,也不取非義之財,這個人聰明,決定不幹殺生的事情,偷盜的事情,欺騙一切眾生的事情,決定不幹。我們這一生苦,時間短促,咬緊牙根忍過去,來生得大福報,這才叫有智慧的人。如果盡幹一些損人利己,損害社會、損害國家,圖自己一時的富貴,沒有不墮惡道。你想想這個事情,怎麼不可怕?墮到三惡道容易,出三惡道很難。前清末年,我們也看到書上有記載,曹操也變成豬身,那是殺豬的時候,這豬殺了,毛刮乾淨,發現身上有「曹操」兩個字,而曹操是六世豬身。這說明那隻豬是曹操第六次變豬身,還不知道要變多少次?墮畜生身很不容易離開畜生道,為什麼這麼愚痴?為什麼幹這些傻事情?為什麼不用你短短的時間,多做一點利益眾生的事情?真的是在一念之間。

  我沒有能力利益眾生,我沒有錢財利益眾生,我還有這個身體,我還有勞力,我還有一張口;我用我的口勸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我這個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一個樣子給人看,這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的事情不一定要權勢,不一定要花錢,沒有錢也能做到圓滿功德,問題是你肯不肯去做,你懂不懂怎樣做。聽經聞法,大多數人能得利益、能覺悟,但是還有少數,聽十幾年經,聽一輩子經,還幹一些破戒的事情。你提到經教他也懂,他也能言善道,為什麼他做不到?惡習氣太重,煩惱習氣太重,俗話所謂「看得破,忍不過」,他沒有法子,他忍不過,他還是要犯罪,還是要破戒,還是要搞自私自利,欺騙別人,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損人利己,利是暫時的小利,實在講害自己,將來三途惡道去了,哪裡是利己?

  佛法講利益,經上說得很清楚,現前得利益,來生不得利益,這個不是利,這不是好事情。可見得佛法很重視來生,為什麼?來生時間長,這一生時間短。如果來生能得利益,後生也得利益,這是大善大福。如果你這一生能夠得利益,來生能得利益,後生也能得利益,你這個利益是圓滿的。有沒有人修得?有。你只要留意,仔細去觀察,確實是有,人家怎麼修的?先論存心,心地真誠,真誠是絕不欺騙一切眾生;誠實,絕不說一句妄語,自己做錯了敢承認,絕不掩飾;我知道錯了,我能夠改過、能夠自新,這就是修行人。哪一個人沒有過失?所謂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能改過自新的人,在佛教裡面就是菩薩,在我們世間就是聖賢人。唯有愚痴、煩惱習氣重的人,做錯事情不肯承認,不知道悔改,而且還把過失推給別人,這叫罪上加罪;這種根性的人,在佛經裡面稱為「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意思就是斷了善根的人,他的善根斷了,他不能回頭,即使諸佛如來天天教誨他,他也回不了頭。世間確實有這種人,愚痴可怕。

  「見濁」,用愚痴代表煩惱,代表的是思惑,我們講見思煩惱,愚痴代表思惑煩惱;見濁是代表見惑的煩惱,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有這個意思。也可以引伸「五濁惡世」,因為它有濁的意思在,可以能夠說五濁,五濁是屬於果報。果報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愚痴來的,非常可怕,眾生墜落在當中很難出頭。佛菩薩雖然慈悲,憐憫眾生,不捨眾生,時時刻刻教導眾生出離苦海,奈何眾生不能捨棄愛見,愛就是貪、愛貪,見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見解裡面最嚴重的是身見,一切都為這個身享受而造作罪業,最明顯的是口業,口不但是亂說話,口還貪美味,為了三寸之舌,你嘗味就是舌頭,到喉嚨以下就沒有味道;為了三寸舌,你想想看你這一生當中殺害多少眾生?佛經上說得好,你吃牠半斤,你來生要還牠八兩,你這一生吃多少眾生肉,你將來生生世世必定要償還。你要想到將來要償還,現在就不敢,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債。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在這個世間誰都佔不了別人的便宜,沒這個道理,誰也不會吃虧,這才是因果的定律,因果的真義。我們看到許多修行人,生活過得是非常清苦,那是真有智慧、真有福報,一生當中沒有傷害任何一個眾生。身心清淨,戒行具足,若不往生,來生得大富大貴,多半都是生天享天福,人間的福報太小了,多半是生天。我們讀這一首偈,真正是在念誦之下毛骨悚然,想想我們現前就是這個樣子,就在這個境界之中,菩薩兩句話說盡了。

  『大師哀愍令永離』,大師是我們對佛陀的尊稱,只有佛才稱大師。在佛門裡面一些稱謂的常識,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但是我們道場天天都有新來的同修,前面沒聽到,不能不略說說,前面細說,這個地方就不能夠再詳細說。我們稱菩薩,我們稱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這在佛門當中是大菩薩,眾所尊敬,我們對他稱大士,沒有稱大師,觀音大士;菩薩稱大士、稱開士、稱正士,都是對菩薩的敬稱。如果稱他作大師,你們想想那是什麼味道?我不必說你也就能體會到。你是個平常老百姓,我跟你見面,向你行三鞠躬禮,稱你「總統先生,你好」,這是什麼話?諸位必須要曉得,現在有許許多多出家人,自己封自己作大師,就好比你是個平常人,見到你的時候稱你總統先生一樣,他居然敢當,這個稱呼叫僭越,過分了,不可以的。

  在中國歷史上,翻經的法師還得了,稱「三藏法師」,沒有稱大師;三藏法師,表示他通達三藏。帝王的老師稱國師,經論裡面專修一部的,學教的一般稱法師,參禪的稱禪師,持戒的稱律師,研究論典的人稱論師,誰敢稱大師?不過在中國也有稱大師,那是什麼?死了以後,後人尊稱他,沒有說活在世上被人稱大師,沒有過,沒聽說過。我們今天稱淨土宗印光大師,是他老人家走了以後才稱大師,你們看看早年,民國初年那時候印的《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往生之後,他不在了,我們稱《印光大師文鈔》,他也沒有辦法找我們,這是我們對他一番敬意。這個敬意不是可以隨便加,在佛門裡有個規矩,只有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這是公認的;若非淨土宗的祖師都不能稱大師,稱大師都有問題。為什麼?大師是佛,你度化眾生的方法,度化眾生的效果,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才可以稱為大師。淨土宗用《阿彌陀經》,用執持佛號,真的跟一切諸佛菩薩度眾生沒有兩樣。一切諸佛度眾生,都是用淨土三經,都是用執持名號,都能夠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只有他才能稱大師。但是淨土宗稱大師,都是在祖師往生之後,後人敬稱,不是隨便稱的。

  本經裡面稱大師,是稱毘盧遮那如來。哀愍這些六道眾生,哀愍這些愚痴眾生,為這些眾生現身說法,目的令永離六道輪迴,目的在此地。是不是能令一切眾生都能達到這個目的?那要看眾生的根性,根熟的眾生,這個目的達到了。佛不捨棄眾生,根性沒成熟的,幫助他成熟。沒有善根的眾生,幫助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眾生,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眾生,幫助他這一生得度,這是經論講的,把眾生分做這三類。我們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多半是屬於根性沒成熟的,沒成熟,幫助我們成熟。用什麼方法幫助?最有效的方法是聞法,聽經聞法。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說、天天勸,久而久之他覺悟過來,絕不是聽幾天他就覺悟,那是上根利智,差不多是根熟的眾生,雖然聽得不多,他契入,他覺悟,回頭了。可是大多數的眾生做不到,需要長時間的薰修,慢慢才能覺悟。還得要自己克服自己的煩惱,降伏自己的習氣,你能夠把聞法的緣提早成熟。如果不能夠克服自己煩惱習氣,在日常生活當中,還隨順煩惱習氣,那你這一生當中都沒有指望。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雖有善根,還是隨業流轉;換句話說,你來生變餓鬼、變畜生、墮地獄,你還照幹。

  無量劫的罪報受完,你才能再得人身;再得人身,那個時候能不能遇到佛法?靠不住。遇不到佛法,你得人身,必定又造罪業;既造罪業,還要入三惡道,這個事實諸位細細去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就明瞭了。所以這個事情是真的可怕,不是假的。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得度,知道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機會得來非常不容易,無量劫才會碰到一次;我們這一生居然碰到,無量劫當中才遇到這麼一次,這個機會不是常常有的,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都是給你講真話。遇到之後,要不曉得珍惜這個機會,不知道把握這個機會,不知道把自己煩惱習氣控制住,我們這個機遇非常短暫,稍縱即逝,機會就過去,再想遇到這個機會難,太難太難了。什麼叫善根深厚?善根深厚的人認識機會、抓住機會,決定不能讓機會空過,真正發心依教奉行。知道三途苦,知道人間苦、煩惱苦,痛下決心我們一定要永離。怎麼永離法?老實念佛,關鍵在老實兩個字,只要你老實,你決定能成就。什麼是老實人?不犯戒是老實,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個人才叫老實。落實在我們修學上,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人叫老實。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跟我們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叫老實,這是老實的標準。

  什麼叫都攝六根?眼不緣外面的色塵,不是叫你不看,不看不可能的,睜開眼睛哪有看不到的?不緣就是你心裡再不把外面的色相牽掛在心裡,一切隨緣隨他去,耳不緣聲塵,乃至意不緣法塵,只緣阿彌陀佛。也就是說你心裡什麼牽掛都沒有,什麼樣的想法看法都沒有,只有這麼單單純純的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念就叫「淨念」,你真的清淨,清淨念這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這淨念。「相繼」是繼續不斷。工作的時候也不間斷,工作照常,念佛法門好就好在此地,不妨礙工作;日常生活當中任何事情都不妨礙,所以他的功夫能夠相續,能夠不間斷。不像修其他的法門,你的功夫容易間斷,念佛的功夫不會間斷。口念累的時候,心裡頭念,口不念,那還是不間斷。所謂是「憶佛念佛」,憶是心裡想佛,口裡沒有念,那還是屬於念佛。所以念佛不一定在口上,你心裡真有,叫做念佛。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裡真的沒有了,這叫放下,這才叫老實。我們今天修學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不老實。不老實就是念佛裡頭夾雜著雜念、夾雜著妄想;實在講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沒搞清楚、沒有明瞭,所以疑慮重重。這個懷疑障道,我們勇猛精進狠心發不出來,菩提心發不出來,是因為你懷疑,你事實真相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不懷疑,也不會夾雜,然後你的生活就跟「大方廣佛華嚴」相應。

  我們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還有這個身體在,身體還留在人間,這個時候這個身體幹什麼?沒有明瞭的時候,這個身是業報之身,是來受報的。你前生修的善,這個身來享福;前生造的惡,這個身是來受罪,這是業報身。真正明白過來、覺悟過來了,這個身就不是業報身,變成智慧身、變成願身,願身就是我們常講乘願再來。智慧身裡頭沒有煩惱,煩惱斷了,從這個時候起你是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身在這個世間幹什麼?度眾生。換句話說,悟了之後就不為自己活,也不是為自己生活,為一切眾生活,為一切眾生生活,做一個樣子給一切眾生看,身教。眾生有疑惑,到你這裡來請教、來請問,你詳細給他解答,言教。這就是華嚴會上,眾多菩薩三輪教化的意思,身語意叫三輪,無一不是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是為眾生活著,不是為自己,自己沒有了,自己那個業報結束了。我們讀《華嚴》,我們念佛修淨土,應當契入這個境界,才不辜負諸佛菩薩,才不辜負祖師大德,我們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彌陀弟子,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這是變化幢天王所觀的境界,他看清楚了;『觀』就是宗門講見性,他見到了,見性就是見到事實真相,他從這個地方契入。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八面第四行,我們看最後這首偈:

  【如來恆放大光明。一一光中無量佛。各各現化眾生事。此妙音天所入門。】

  這是星宿妙音莊嚴天王的讚頌,前面兩句就是星宿莊嚴的大意。『如來恆放大光明』,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凡是經上稱如來這個名號,都是說自性,性德起用。這樁事情確實是很難懂、很難體會,但是我們修學大乘又不能不懂,又不能不去體會。為什麼說它很難體會?落在心意識裡面就體會不到,這是難處。自性,一切眾生等有,這經上常講。等是什麼?平等!佛有,我們眾生也有;有情眾生有,無情眾生也有。不會說是佛的自性比我們多一點,我們的自性比佛少一點,沒這個道理,決定是平等;不但是平等,而且是一體。在什麼地方?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無時不是。這是如來,這是一心,這是真性,也叫自性或者叫真如,也有經上講第一義諦,名詞有幾十種之多,都是說這樁事情。佛對於一樁事情,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的名相?佛的用意就是教導我們不要執著名相,名相是假的,只要你體會到意思就行了,怎麼說都可以,沒有一定的說法,佛無有定法可說;總是教我們悟入的方便法門,悟入的方便門就是一切不執著,你就入進去,所以用這麼多名詞顯示一個方便門而已。

  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離言說相」,我們要不要用言說?要用;「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怎麼離法?即相離相,離即同時是真離,相有體無,說有念無,你就能契入。凡夫不能夠契入,難在哪裡?我們妄心隨著佛的言說轉,隨著佛的名相轉,我們是被境界轉了。佛說的言語那是音聲的境界,我們被它轉,著相了,著了佛說法的音聲,著了佛說法這些名相,我們被它轉。我們讀這部經,被這部經轉了;《六祖壇經》,法達禪師說得很好,他念《法華經》三千遍去見六祖,六祖給他開示,他覺悟了;覺悟之後他說出來,他過去三千部是被《法華》轉,現在悟了之後才轉《法華》。《法華》就是比喻境界,沒悟的時候你被境界所轉,覺悟之後你能轉境界,你能轉境界就成就;你不能轉境界是決定被境界所轉,那你的苦就有得受。我們凡夫為什麼生活這麼苦?為什麼搞六道輪迴?為什麼要墮三惡道?被境界所轉,你不曉得事實真相。

  佛講這些大道理就是講事實真相,千經萬論,別說佛說法四十九年,你看在《華嚴經》上所講的,塵說剎說,無盡無間說,諸佛如來說法從來沒有止息過,六塵都說,我們不懂,我們覺察不出來,這是粗心大意,執迷太深,不知道六塵都在說法。你要是覺悟,觀察到、體會到,你就能契入境界。然後才恍然大悟,諸佛如來無間說,說的什麼?無非是性相這麼兩樁事情而已,他悟是悟性相的真相,我們迷是迷失性相的真相。但是覺迷,果報上的差別太大太大,覺悟的人過的是一真法界的生活,迷的人是搞六道三途,苦不堪言。迷悟果報就是苦樂,不可思議,沒有法子來敘說。

  佛法的教學修學,關鍵樞紐都是在幫助眾生覺悟,絕非記問之學。你記得多、聽得多,有什麼用處?沒用!要覺悟才有用,也就是一定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才有用處。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是聽別人說,聽別人說不是你自己親證的境界,沒用處。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樣的地方,世法你可以廣學多聞,你可以記得很多,你可以學習得很多;佛法不如是,佛法一定要開悟,一定要破愚痴、要破煩惱。記問之學不能破愚痴、不能破煩惱;換句話說,你可以應付世間法,你沒有辦法出離世間,你決定做不到,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教我們出離世間。

  你要懂得如來兩個字的含義,「恆放大光明」,一點都沒錯。如來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本性,永遠在放光,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一一光中無量佛』,前面如來是能放,無量佛是所現;如來是我們自性的性體,光明是作用,無量佛是現相。要用我們經題「大方廣」三個字來說,如來是大的意思,大光明是廣的意思,無量佛是方的意思,方是講相,現相。「一一光中無量佛」,哪些是無量佛?我們一看到這個名相,立刻起了分別執著,依照這個名詞去打妄想,你就永遠不解如來真實義。因為我們看到佛這個字,一定馬上就想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想到這個樣子。這個想法對不對?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為什麼?佛有能力現無量無邊身,所現一切身相都是佛相。

  我們試問,《普門品》裡面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我們就是呆呆板板照經上這個意思去講,那三十二種身相是不是都是觀音菩薩?我們承認不承認他都是觀音菩薩?都是。由此可知,此地無量佛,凡是自性光芒變現出一切物相,就是無量佛。再跟諸位說,包括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也在無量佛當中,我們是一一光中無量佛身的一個身,千真萬確的事實。而是我們自己迷惑,不曉得是如來大光明當中現的一尊佛像,不知道,這迷了,迷了就造罪業,搞輪迴,你說冤不冤枉?這就給你說明,佛眼睛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就這麼回事情。你們想想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剎土依正莊嚴,哪一樣東西不是自性大光明中變現之物?如果不是,《華嚴經》上講的總綱領、總原則,「唯心所現」這句話講不通。這兩句偈就是說「唯心所現」,第三句就是講「唯識所變」,你們看看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從唯心所現(那個心就是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諸佛如來大徹大悟之後他見到的事實真相。

  我在這裡是給你們說出來,從前祖師大德講經是不說出來,清涼《註疏》不說出來,李長者《合論》也不說出來,那是大慈大悲,希望你在經文裡頭悟入;說出來是把你悟門堵塞,你沒有辦法開悟了。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明,我給你說出來,你們要求證;我把結果說出來,你去證明。如果你不求證,你也會說,你是記問之學,不是你自己境界,你得不到受用;如果你要把它證實,你就得受用,跟大徹大悟就沒有兩樣。一定要證得,是自己的境界,不是別人的境界,字字句句都是說在自分上,自家的本分。經中常說大而剎土,這是講大的,諸佛剎土,小至微塵,都是自性變現之物。性沒有大小,變現之物也沒有大小,所以佛才講一毛端,汗毛的尖端,能夠容納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我們毛端沒有放大,佛的世界沒有縮小,為什麼能相容?因為性沒有大小,性沒有生滅,性沒有來去。

  真正會用功的人,要把這些經文常常在心中反覆的念誦,不要去想它,只是念誦。為什麼?一去想它你落在意識裡頭,意識決定想不出它的真相,這是一定道理。所以叫離心意識參,叫你參究,參就是提起疑情;佛是這麼說,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境界。常常想著諸佛如來的境界,這樣想就把你一切的妄想代替了,它的道理在此地。參究為什麼會開悟?就是它把我們平常胡思亂想變成一個想,而且這還不是想,因為裡頭沒有想,常常念常常念,不想它,不分別它、不執著它,這是不用心意識;可是這個問題常常在,這就叫疑情,小疑則有小悟,大疑就有大悟,這是開悟的一種方法。如果實在開不了悟呢?老實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聽彌陀說法就會開悟,古人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個好法子。實在我們根性很劣,入不了境界,開不了悟,找阿彌陀佛去,的確是好辦法。那怎麼辦?老實念佛,什麼都不要想,專想阿彌陀佛,用這麼一個辦法。專想阿彌陀佛是真的用想,不是像參,參是不用想,沒有想,這是說明參禪跟念佛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念佛是憶佛念佛是有想,參究沒有想,有想就壞了,決定不能開悟,這是念佛跟參禪基本不同的所在。這兩句頌意思非常的深廣。

  『各各現化眾生事』,這就是講唯識所變。從這一句看,「一一光中無量佛」,那是覺悟了的佛,眾生是迷惑的佛,沒有覺悟的。覺悟的佛,我們現在的話說,有義務幫助那些不覺悟的佛,這是用我們世間人的言語,諸位好懂,我們有義務去幫助他。如果在佛的境界,義務這個念頭都沒有;如果你還說我有義務幫助他,你還是凡夫,你還是落在心意識裡頭,你才有個義務。義務也沒有,那到底是什麼?沒法子說,所以經上就講不可思議,這個經是不可思議境界。勉強說一句,佛經裡術語「法爾如是」,法爾的意思是自自然然這個樣子,一絲毫勉強都沒有,一絲毫意思都沒有,一絲毫念頭都沒有,叫法爾如是。這個境界就難懂了,也不好說,所以才說做「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覺悟了的無量佛。無量佛裡面包括著大小乘的身,小乘四果四向,大乘在本經裡面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像星宿一樣散布在虛空當中,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眾生有感,立刻就有應,各各現化眾生事。

  清涼大師給我們講這一句裡面具足三輪攝化。『此妙音天所入門』,妙音是口,口業,放光是意,現佛是身,身語意念念之中都是去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要有真正的效果,不能說我們只是幫助他,幫助到最後沒有結果,那我們就有過失,決定有結果。所以文裡說「現化」,化就是結果。眾生確確實實產生變化,他的思想起了變化,見解起了變化,他在日常生活一切造作起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破迷開悟、斷惡向善,這是教學的成就,化是講成就。所以佛家不講教學,講教化,講教學後頭沒有一個成就;化,成就了,化凡成聖,化迷成悟,化是成就,意思好,學了以後就起了變化。

  星宿妙音莊嚴天王在前面他所說,他所得法是「放光現佛三輪攝化解脫門」,所以他的讚頌與他前面得法完全相應。這一首偈義理很深,也把諸法實相說出來;文字不多,實際上他敘說二十一個字,二十一個字可以說是把一切佛法都包括盡了,真正可以說是一法都不漏,圓滿到了極處。《華嚴經》好!字字句句都能幫助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看看你的緣分在哪裡,不一定在哪一句經文,哪一首偈頌裡頭你開悟了。能不能開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你的心清不清淨、真不真誠;只要心地真誠清淨,就有開悟的希望,也就是前面我們講老實,真正老實容易開悟。你心不清淨、不真誠,清淨真誠不僅僅是說,你在這個佛堂聽經你的心地真誠清淨,你到念佛堂念佛你的心真誠清淨,這不夠;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皆是真誠清淨才能悟入。如果把佛堂跟你生活脫節,成為兩樁事情,你永遠不能夠入這個境界。你要曉得佛法跟世法,課堂跟生活是一不是二,你才有悟入的可能。這一段就介紹到此地。再看第四段,二禪長行十法:

  【復次可愛樂光明天王。得恆受寂靜樂而能降現消滅世間苦解脫門。】

  二禪天也有十位上首來表法。第一位可愛樂光明天王,天王的名號前面介紹過,我們完全省略不重複,我們專門來看他得的法門。他所得的是『恆受寂靜樂而能降現消滅世間苦』,解脫門,我們也不講了。我們世間人以什麼為樂?享受的是五欲之樂。五欲之樂是什麼東西?是外面來的刺激,實在講得不好聽的話,就像吸毒一樣。吸毒的時候好像很樂,毒性消除之後苦就來,它就發作,不是真樂。真的樂我們不懂,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現前,我們也不會接受,「那有什麼樂處?」所以,諸佛菩薩的受用跟我們不相同。

  清涼大師在此地講「寂靜樂」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內證真樂」,這個不是假的。佛在經論裡面常說,樂有五種:第一種是因,第二種是果,第三種叫苦對除,第四種叫斷受,第五種叫無惱害。這五種我們簡單的說:因,一定要懂得樂的因,苦的因不會得樂。什麼是樂因?利益眾生的因行是樂,修因就快樂,世間人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我們在修因。你看看你那個心情多麼安慰,看到別人得樂,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這是樂因,後面得樂果。佛經上常講「上則為天王」,你來生後世感得樂果,這是從修因果報上來說。如果我們所做的損害別人,自己想佔一點便宜,那就錯了,那是苦因。縱然我們得一點樂,得一點小利益,良心不安,樂在哪裡?一生不但沒有損害人的行為,損害人的念頭都沒有,這是真正的樂因。一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應當如是學。果要是得樂、得大富貴,你怎麼去享法?如果你完全享這個富貴之樂,那個樂很快就享完,享完就變成壞苦;樂完了,壞苦就現前。所以你要懂得如何去享受樂果,你這個果報與一切眾生共享,果報永遠享受不盡。過去帝王那真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德,他才能得這麼大的福報。古聖先賢的教誨,怎麼樣教導帝王?「與民同樂」,那就對了,他就真的會享受。這個話不僅是對帝王說,對一切有福報的人都應當如是學。有大福德而能夠不享大福德,還在修樂因,那才叫真樂。這種人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這種人必定是大善根之人,再不然就是我們一般講再來人,再來人是諸佛菩薩示現,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有沒有?有,很少,不容易遇到。

  第三種樂事是苦離開了,離苦就是樂,這個道理很深。我們今天有種種享受,你有沒有想到,你的享受是用什麼樣的代價換來的?在西方的社會,可以說每個人對於物質享受比東方人優越很多,衣食住行的環境都不是東方一般居民能夠跟他相比的。他樂不樂?不見得。我好像是在九二年、還是九三年,第一次回到祖國訪問,館長我們一同去。她回到她的家鄉,她的親戚朋友還很多,幾乎隔了半個世紀才與家人見面,所以有個比較大型的宴會,我也參加了。我們從美國回到中國大陸,大陸的同胞對於美國人的生活非常羨慕,家家住的洋房,家家都有彩電,他們那個時候還沒有,家家都有汽車,所以非常羨慕。我跟他們說了老實話,我說美國人,你不要看他那麼樣的富庶,其實他比不上你們。他們聽了就呆了,怎麼會比不上我們?我就問一句話,我說你們在座的這些大眾,有好幾十人,你們哪一個人是欠債過日子的,負債過日子的?大家都看看,沒有一個。我說:你曉得美國人過的什麼生活,從出生就負債,死都還不清,哪裡能比得上你們?你們每天放工之後,幾個人在小街門口小凳子上坐下,在那裡閒情逸致的聊天,喝一杯老酒,嚼一點花生;外國人享受不到這種閒情逸致,他們那個生活多緊張,天天去工作,為什麼工作?還債。我講的是實話,這就是不懂得真的樂。這是西方文化跟東方文化不同的地方,感受不相同,唯獨東方人閒情逸致。

  現在大家拼命向錢看,錯誤了,真正的快樂並不是富有,不是物質上的富有,精神生活的滿足,那是真正的快樂,我們中國人常講無債一身輕。然後你想想,外國人他們每一個人債務壓力多重,所以他們工作很勤勞。為什麼?如果不勤奮工作,馬上就失業,老闆就不要他,他必須拼命工作,他才有能力拿這個報酬去還債。房子貸款來的,向銀行、保險公司貸款來的;汽車貸款來的,乃至於家裡所用的一切東西,統統是貸款來的,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貸款來的。他的收入,以美國狀況,三分之一納稅,三分之一還債,剩下來自己可以支配的三分之一,沒有幾個錢。所以那個享受所付出的代價太重,得不償失!我們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富而苦,不如貧而樂」,這個話是很有學問,很有見地。苦樂兩個字幾個人懂得?幾個人認識?往往搞顛倒,搞錯誤,那就屬於愚痴。第四種是更高級一層,那不是凡夫;前面講這三種凡夫有,第四種凡夫沒有,斷受;斷受才是真正的樂。第五種叫無惱害,對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惱害眾生的念頭,當然不會有惱害眾生的行為,這是出世間的聖人才有,那是屬於寂靜樂。寂靜樂裡面還有淺深程度不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