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47

  請掀開經本:

  【復有無量主河神。所謂普發迅流主河神。普潔泉澗主河神。】

  上一次我們講到此地。諸位都知道,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實在說每一尊菩薩的名號功德都是不可思議。所以常常念誦佛菩薩的名號,果然能夠隨文入觀,都能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這是我們學佛同修應當要明瞭的。

  上一次講到『普潔泉澗』這個名號,還有很深的意思,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河流它有源頭,我們講發源地,像中國長江大河,它的發源源頭也是泉水澗溪,小河流。從這個意思可以引申到我們起心動念,心裡面的動念是我們無限時光、生命活動的泉澗。佛法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我們凡夫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在六道裡面輪迴流轉,這種狀況絕不亞於長江、黃河;長江、黃河實在講並不很長,才五、六千里而已;我們生命的長河已經流過無量無邊的劫數,流到今天是什麼個狀況?現在長江氾濫,成了嚴重的災害。我們無量劫來在生死裡頭流轉,流到今天也產生嚴重的災害,嚴重到如佛所說的濁惡之極,經上講「五濁惡世」,我們是濁惡到極處。五濁裡面最重的是見濁、煩惱濁,這兩個是核心。我們今天的見解錯得太離譜,我們的煩惱那就不必說了,造成依正莊嚴的大災難,所以我們讀了這一尊主河神的德號,使我們有很深的感觸。如何能夠做到普潔?普是什麼?《無量壽經》經題上的平等,平等就普,清淨就潔。這個德號教給我們什麼?起心動念要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那就是「普潔泉澗主河神」。所以讀這個名號要體會到這個意思,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

  今天世間遭到這麼大的災難,可以說是舉世之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每一個人都深深感觸到惶恐不安。你要問:什麼地方來的威脅?威脅可以說是四面八方而來,這個世間找不到一片淨土,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發生?實在講是我們的見解跟思想,見濁跟煩惱濁,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了。少數人秉著過去生的善根福德因緣聞到佛法,雖然接觸到佛法,聞法發心修持,可是看到世間許許多多人依舊還在作惡,也好像作惡是對的、是應該的,那麼多人去做,我一個人斷惡修善是不是錯了?常常生疑惑心,我這樣做有好處嗎?人家那麼做真有壞處嗎?這些疑根不能夠拔除,破壞了我們的道心,破壞了我們的修行,使我們的修行得不到結果,於是對佛法愈來愈懷疑,心裡頭不乾淨,妄想分別執著害了自己。極少數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遇到善友、遇到正法,遇到好的同參道友,在這一生短短時間之內,念佛真的往生、真的成就,這個比例非常的稀少。我們今天實在說非常幸運,能夠居住在新加坡這個地區,遇到居士林這殊勝的道場,每天在這個地方接受大乘經教的薰習,念佛堂日夜無間的薰修,這種殊勝的因緣到哪裡去找?

  李木源居士昨天跟諸位報告,親眼所見,親手去幫助料理,這些年來念佛往生,瑞相希有。昨天聽到還有一位站著往生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坐著走的,有幾十個人之多。這些人都是來給我們做見證的,說明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人生在世,你要說是有成就,什麼叫成就?只有這樁事情才叫真正的成就。除此之外,你在世間再輝煌、再轟轟烈烈,死了以後還要搞六道輪迴,還要搞三惡道,那叫什麼成就?這些我們必須要警覺到的。世法裡面大家都羨慕學問,什麼是學問?什麼是真正的學問?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放下萬緣,一心念佛,這是大學問。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覺正淨相應,覺正淨就是本經所講的大方廣,不相應的統統放下,這個人真的有智慧,真有學問,真正把問題解決了。不但解決你自己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社會問題。如何說他解決社會問題?這裡面的理事很深很廣,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示,諸位要細細的去思惟、去觀察,你就明瞭了。我們接著再看第三尊:

  【離塵淨眼主河神。】

  德號裡面『離』,離的是塵。大小乘佛法裡面將『塵』代表煩惱,塵是污染。我們這個房間再乾淨,微塵還是能進來,從什麼地方證明?我們桌子擦得乾乾淨淨,三天不去動它,三天之後再來看看,手摸一摸手上有灰塵,所以佛將這個字代表污染。現在說到污染,大家的印象都相當深刻,因為每個人都曉得,現在我們居住的地球已經遭受嚴重的污染,各個地方政府都呼籲要保護環境的生態,所以我們現在對污染印象就很深刻。單單說保護環境的染污,實在說那還不夠,環境是怎麼被污染的?環境污染的根源在哪裡?大家沒有留意。佛告訴我們,環境污染的根源是眾生的心地。佛家常講「境隨心轉」,環境是隨心轉;又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正報是心理、思想,這是說出一切污染的根源,根源是心地。我們的心被污染,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什麼人的心被污染?九法界眾生的心都被污染了,只是污染程度不一樣。菩薩都被污染,如果你的心要沒有被污染,你就成佛了,就叫佛,佛的心沒有被污染,等覺菩薩就被污染。怎麼曉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就被那一品生相無明污染;這是染污最輕的,染污最重的是阿鼻地獄的眾生。由此可知,十法界是怎麼分的?是心性被污染程度不同而分的,分這十個層次。

  由此可知,塵在此地意思很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是塵垢,這個經是大乘經、一乘經,所以此地講的塵,不能單單說為見思煩惱,那是講不通的,這個塵是包括無明煩惱在內。四十一品無明要離,要知道離,決定不要受污染。怎麼離法?從總綱領上說,妄想分別執著要捨掉,你就離塵,妄想分別統統捨掉。如果你聽了我的話,你很難得,你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捨掉,你做得有沒有錯?給諸位說,你完全錯了,你錯到哪裡去?你錯到無想天去了。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捨掉,你得無想定,生到無想天,還在六道輪迴裡,沒有出去,那怎麼辦?有妄想分別執著錯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也錯了。這個地方叫你離,有妄想分別執著要離,無妄想分別執著也要離,那就對了,二邊都要離。

  二邊離就很麻煩,怎麼離法?大乘佛法給我們講空有二邊都不著,著有這邊錯了,著空那邊也錯了,那怎麼辦?大乘法裡頭我們常常看到「離即同時」,這叫真的離。這就告訴你,事上有、理上無,相上有、心上無,這是真離,這是空有二邊都不住。事上,眾生有分別,我也有分別,眾生有執著,我也有執著,這不離空;雖然我也有分別、有執著,只是事上的分別執著,相上的分別執著,心上、理上決定沒有,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著有,這叫空有二邊都不住。跡象上跟一般人和光同塵,心理上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離;不是連相上都離,那就完全錯了。所以佛法教我們放下、教我們離、教我們斷,都是從心上說的,用現在的話說,從觀念上講的,不是從事上講的,事沒有關係。特別是《華嚴經》上說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有什麼障礙?所以說心裡面要清淨,不可以有污染。

  心清淨,六根就聰明、六根就利,聰明、猛利,這個地方只取了一根,眼根,淨眼。什麼叫『淨眼』?清淨眼,你眼根的能力恢復了,你能在相裡面見性,在事裡面見理,這也叫慧眼開了、智眼開了。怎麼開的?離塵,還是《無量壽經》總綱「清淨平等覺」,你的心清淨、心平等、心覺,就「離塵淨眼」了。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不是說這個經念一遍,念一遍有什麼用處?《華嚴經》很長,通常念一遍總得要半個月,常常讀《華嚴經》的同修都知道,一部經念半個月,一個月念兩部,念了有沒有功德?不見得,比罵人好一點。真正要懂得這個意思的話,一、二句名號你的受用就不可思議。所以諸位要曉得,不是經文念得多、遍數念得多就有功德,不是。念了要懂得它的意思,懂了之後要依教奉行,功德就殊勝。所以這裡頭任何一尊菩薩的名號都能夠入法界,入華藏法界、入一真法界,都能,才顯示出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這在《華嚴經》上太明顯了,字字句句都是法門,法就是法性,契入法性之門。第四尊:

  【十方遍吼主河神。】

  江河水流都有音聲,尤其是遇到灘頭,水的聲音更響亮。這德號裡面顯示水流動的音聲是『遍吼』,吼是音聲。這意思顯示修行人的德行遍布在世間,現在人講知名度很高,大家都曉得名號,聽到名號都讚歎恭敬,這就是「十方遍吼」的意思。落實在我們行門裡面,不僅僅自己要真正依教奉行,還要熱心將佛法推薦給大眾,普遍介紹給大眾,就是平常講弘揚佛法、流通佛法。唯有佛法能救世間,諸位相不相信?世間法再殊勝、再好,如果不得佛法就不能夠救度世間,什麼道理?佛法教人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世法裡頭沒有,唯有真相明瞭之後,那個人才會徹底斷惡修善,才能真正做到捨己為人。世間法發展得再好,今天講高科技的時代,人沒有忘記自私自利,斤斤計較著自己的利益,就不能夠普度眾生。起心動念把自己的利益擺在前面,怎麼能夠利益眾生?

  佛法確實是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認識、我們明白就有義務認真來推動,來做這個工作。世間人不了解,往往用一種迷信的眼光來看我們,說我們是迷信,說我們是消極,說我們忽略現實,其實他們這些看法都是誤會,沒有看到佛法真正的面目。《華嚴經》展開在他面前,古大德的註解也擺在他面前,他還是看不懂什麼意思。我們今天明瞭,幾乎裡面字字句句都是現代社會迫切的需要,我們明白了、做到了,社會哪有不安定?世界哪有不太平?大家哪有不幸福?這麼好的教學,把它看作迷信,你說多可惜!十方遍吼主河神的德號,勸勉我們要流通如來的教法。接著第五尊:

  【救護眾生主河神。】

  『河』,表法的意思很多,前面我們說它表佛法的大河,這是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能離開水,古時候如此,現在也不例外。世界上文明古國,文化的發展與河流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有水,農作物得到充分水分的滋潤,它才能生長,我們衣食才能足。佛將河比喻作如來的大法,佛法利益一切眾生,像江河流注一樣。但是河流也能夠造成災害,氾濫的時候許許多多眾生被河水淹死,所以佛又把水比作生死瀑流、生死大海,你在生死大海裡面漂流。主河神如何救度這些眾生?這些掉在水裡面,如何去救他們?由此可知,這個地方的河就比喻六道輪迴,比喻三惡道。要救護這些眾生,唯有佛法。佛法告訴我們,三惡道怎樣形成的?六道怎麼來的?十法界怎麼出現的?要是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科學家發現宇宙之間確實有不同的空間存在,他們講有四度空間、有五度空間、有六度空間,從理論上講有無數度的空間,這是科學家發現的。這些不同的空間,從哪裡來?什麼道理形成的?什麼樣因素變現出來的?如何能把空間的界限突破?大乘佛法裡面就講得很詳細、就講得很明白。我們在這裡看到菩薩法界,這裡看到是神眾,神眾裡頭有一部分是天神,有一部分是鬼神,往後面去還有諸天,二十八層天天眾。佛經裡面說的這些,就跟科學家發現不同時空,實在講一樁事情,他們生活的空間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見不到他,他們有時候可以見到我們,有時候也見不到我們。不過生活在高度空間裡面看低度的容易,低度看高度不容易。譬如四度、五度空間的人看我們容易,我們看他看不到。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現在住在三度空間,我們看二度空間的動物看得很清楚,二度空間的動物不知道有我們存在。你把這些因緣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將它那個因素消除,時空就突破了。時空突破之後,現出來的境界叫一真法界,宇宙人生真相大白,那叫一真法界,這才是徹底救護眾生。

  不能幫助眾生突破這些障礙,在佛法裡面講業障,諸位要曉得這兩個字,業是因,障是果報,障是報。為什麼會有這個障?你造種種業,才起得這個障,業消了障就沒有了,所以佛法常常講消業障,連因帶果都消除了。說到業就太複雜太複雜,業的根源是起心動念。佛教給我們修行最初方便,學佛從哪裡下手?現在來講,我們現前的環境,從聽經下手。多聽、多明瞭,聽了之後要真正幹、要真正修行,把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統統修正過來。邪正的標準在哪裡?佛的經教就是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來修學,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做,教我們要捨的我們認真捨,依教奉行。你要不天天聽經,你怎麼會明白?經要天天聽,三天不聽又被外頭境界轉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第一個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自己做不了主,外面境界一勾引,毛病馬上就發。每天聽經是叫你覺悟覺悟,提醒你;經不能不聽,經不能不讀,道理就在此地。第二,一定要依教修行,如果單是聽經不能照做,那個沒用的。聽了再多,說食數寶,自己得不到受用,聽了之後真的去改過。

  救護眾生,頭一個要知道救自己,自己是眾生。眾生兩個字,這個名詞它的意思一定要懂得,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我們這個身體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這個身體叫眾生。救度眾生先救度這個眾生,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身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眾生,這裡頭沒有我,對於我這個執著漸漸就淡了,把它淡化了。所以佛家,不僅是在道場裡面,我們見到別人道場,常常會問,你那個道場住多少人?說這個話外行,一聽你不懂佛法。真正內行人是,你那個道場住多少眾?不說住多少人,住多少個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破我執。不但道場出家人是這樣問,在家也是如此,你家裡頭住幾個眾?不能說,你家有幾個人?有幾個人,《金剛經》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都落在四相裡。所以言語當中技巧,常常提醒你,你家裡有幾個眾?意思都是叫你破四相,救護眾生。我們執著,對於四相的分別執著,害得我們實在講太慘,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就是這個原因。幾時你能把四相破了,知道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沒有自性,就無我,緣起性空。才真正體會到,佛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肯定、你相信、你承認,你也入這個境界。

  每天我們搞的是夢幻泡影,就能夠學《華嚴經》,就能夠過「佛華嚴」的生活了。佛華嚴是什麼生活?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過的是這個生活。這個生活是大自在,這個生活無障礙,這是經上講四無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就得這個受用,你說多自在、多幸福。所以佛華嚴的生活並不是不可及的,我們可以做得到,問題是你懂不懂《華嚴經》,你真懂《華嚴經》,你就能過佛華嚴的生活。念佛求生淨土,給諸位說,上上品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這正是善導大師所說,「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你在這一生當中同時遇到《華嚴經》、遇到《無量壽經》,這個太希有了,這個緣無比的殊勝,不但你決定往生,你決定生實報土。你遇不到《華嚴》,說實在話,你依《無量壽經》念佛往生,實報土真的很困難,同居土跟方便土決定有分。遇到《華嚴》,現在就能過佛華嚴的生活,把你的品位大幅度的提升,這是希有的因緣。開經偈裡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你說這個緣多殊勝。遇到之後不能輕易放過,要知道下一次再遇到的話,不知道到哪一個無量劫之後去了,很不容易。所以機會要抓住才能夠救護眾生,救自己也救一切眾生。出家同修們,你們如果發大心將來弘揚這個法門,能不能做到?能,只要發心就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你哪有做不到?可是發心之後,那個心是個願,要依行踐願;你要是沒有行,那個願是空願,沒用處,要以行去實踐你的大願。怎樣行?經上所講的我們統統要做,真的去幹,你就一定得到諸佛如來加持;你不肯做,那是沒法子,一定要照做。第六尊:

  【無熱淨光主河神。】

  『熱』就是煩惱;「無熱」就是清涼,無熱就是斷煩惱。煩惱要用什麼東西去斷?要用智慧。定功只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定能伏煩惱。伏的功夫有淺深不同,在我們念佛堂裡面來講,功夫淺的煩惱伏住了,這一句佛號字字分明,確確實實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煩惱不生,功夫成片,淺的。深一點的,不念佛的時候也是這個境界,煩惱也不起現行,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應酬裡面,無論什麼場合你都保持清淨心,煩惱都不生,那個功夫深了,那叫事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三昧,功夫深的。理一心不亂,你是法身大士,無明破掉,完全是華嚴境界了,展開《華嚴經》,你看經文就像李木源居士昨天在這裡講演一樣,一點不費力。為什麼?講的都是自己的事情,連草稿都不要打的。你入了華嚴境界,你真的是見了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自性,經文展開說你自己的事情,你還有什麼困難?明心見性是個什麼樣子?這部《華嚴經》就是明心見性的樣子。你沒見性,拿到手,你還是不懂;你見性,一展開,你就點頭了,一點沒錯,哪裡費力?

  我們開始斷煩惱,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誨,老師是釋迦牟尼佛。老師現在不在了,老師不在沒有關係,老師講的這些道理,講的話在,我們今天展開經卷,這裡面記載的全是老師所說的,只要依教奉行就行了。佛教給我們不貪、不瞋、不痴,我們要真幹;佛教給我們不殺、不盜、不淫,真做。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從五戒十善下手,從《觀經》淨業三福入門,真正做到無熱惱。

  『淨光』是講你的心地,煩惱少,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光是智慧。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讀《六祖壇經》,我學佛第一部讀的經就是《六祖壇經》,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也沒人介紹。這是有一年度假的時候,我大概有二十幾天的假期,我到台中去看一個老朋友,實際上是我父親的同事,在台灣遇到,非常難得。我在他家裡住了一個多星期,他家裡面收藏的書還不少,偶爾之間就翻到一本《六祖壇經》,丁福保的註解,我就在那裡翻著看,愈看愈有味道。我第一次看經,那時還沒有正式學佛。《壇經》裡面記載,能大師去見五祖,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了這一句非常羨慕。我們今天要遇到人,「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怎麼能跟人家相比?為什麼人家有這麼好的基礎?他沒煩惱就有智慧,我們有煩惱就沒智慧,就這麼個道理。煩惱是什麼?見思二惑,這大家都曉得。我們堅固的執著,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我們現在人叫它做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是主觀的見解,這裡面分成兩種;一種是在因上,一個是從果上講的。從因上講主觀觀念叫戒取見,見取見是果上說的,因上說是戒取見。還有不屬於這四大類的,一切錯誤的見解統統叫邪見,錯誤的見解。這是煩惱,見解上的錯誤。

  另外一類是思想上的錯誤,你起心動念,貪瞋痴慢疑,這個疑是說對於聖教的懷疑。我們對聖教有沒有疑?有疑。為什麼知道有疑?聽了不肯去做就有疑;你知道,你做不到就是有疑。如果你沒有疑的話,你知道一定會做到;做不到就是沒搞清楚,還有疑惑。哪有說是知道而做不到的,沒這個道理。在佛法裡面,確實是知難行易,做很容易,知不容易。我們淨宗若論去做,《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不難;但是你要把《彌陀經》淨宗的道理搞清楚,佛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要不得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說明知難行易。所以你還不肯行,行得不徹底、不究竟,毛病出在哪裡?毛病出在對知上有懷疑,你的信不是真信。勉強恭維你幾句話,說得好聽一點,你是正信,正信不是真信。正信說明你這個信沒有錯誤,你信得很對,但是你信得並不真。真怎麼樣?真就肯幹,那才是真的;你沒有真正去幹,你的信不是真的。所以「淨光」,清淨光明,清淨心生智慧。統統用主河神,主河神流通佛法,都是從流通佛法裡面得來的殊勝功德利益。第七尊:

  【普生歡喜主河神。】

  這個名號意思好懂。皆大歡喜,這是蒙佛法的教誨,真正明白、認識佛法,明瞭佛法,通達佛法,得到佛法,哪有不歡喜的道理?現在我們自己明白了,我明白,社會大眾還不明白,我們還要受大眾共業之累,我們生活得不自在。要想自己生活自在快樂,必須要讓社會大眾也要認識佛法,也要明瞭佛法,共業才能夠轉得過來。這就一定要做宣揚佛法的工作,如何將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從哪裡介紹起?一定要從認識佛法介紹起。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極力的闡揚佛法是師道,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學,他說「佛法是今世所必需」,這話說得肯定、這話說得真實。歐陽大師距離我們現在七十年,七十年前的事情,我們現在讀到他的書,看到他這句話,「佛法為今世所必需」,我們聽了感觸很深,確實是今世所必需。為什麼?唯有佛法能夠救護眾生,能夠挽救這個劫運。這個工作如果做得有效率,一定要大家都去做,靠一、二個人還是不行,每位同修都肯認真發心努力去做,挽救劫運的大事業,這不是小事。怎麼做法?要從兩方面去做,第一個自己要依教奉行,第二要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這兩方面都做就行了。現在要做得快,遲了就來不及,我們眼看著災難就在現前。所以要不快速去做,那無濟於事。凡是接觸到,真正了解明白,沒有不生歡喜心的。社會大眾對佛法誤會歧視,甚至有意無意侮辱破壞,我們不能怪他。我們看到了要自己責備自己,他的舉止是正當的,沒有人教他,他不知道。我們做佛弟子的人,無論在家、出家表現形象是迷信,是我們自己做錯了,他沒有錯,我們沒有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明白人!實在講,佛在《無量壽經》上也說:先人無知,無足怪也。前面人沒好好的教他,沒有給他說清楚,他的誤會,他的這種舉止,我們怎麼能怪責他?佛菩薩都不怪他,我們更沒有理由去怪他。我們自己要做出一個好樣子來給人看,要在一切時、一切處懂得機會教育。講清楚、講明白,讓大家都認識、都歡喜,佛教育就能普及一方、普及世界,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第八尊:

  【廣德勝幢主河神。】

  『德』是講德行,德行無量無邊,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教我們抓綱領,掌握著原則,這樣就好。儒家的標準是「倫常八德」,這是基礎,古代小學教育教學的內容就是這個,就是倫理道德,一定要從小培養。倫理是講人與人的關係,常是講做人的原則,必須要遵守的基本條件。常道五個字「仁義禮智信」,跟佛法裡面五戒的宗旨相當;不殺生是仁慈,不偷盜是大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儒、佛在基礎教育科目裡面完全相同。從這個基礎上再發揚光大,這才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八德;另外也有個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兩個說法都好。人人都遵守這個原則,社會祥和,天下太平。在佛法裡面,大乘法德行的綱領是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高的法身大士們所修學的普賢大士之德,那真正是「廣德」,所以此地的廣德,確實它所指的就是普賢大士之德,本經末後講的十大願王,這是廣德。可是十大願王一定要以六波羅蜜做基礎,而六波羅蜜又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這才殊勝。

  『幢』是高顯。德高,智慧就顯了,就稱為「廣德勝幢」。我們學佛的人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先從五戒十善做起,要認真的去做。每天以五戒十善來反省,你是個真正修行人。我們淨宗同學編了一個小冊子,《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好像印得很多。這裡面是從《無量壽經》節錄出來的,將佛陀最重要的教誨節錄出來,總共節了幾十條,不多;又從《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也節錄了幾十條;合起來大概有一百多條,要做,這是「廣德勝幢」。印成小冊便利大家攜帶,常常帶在身上,常常翻開來看看,把它當作戒經來讀。出家人半月誦戒,那個戒未必能做得到,實在講每一條戒條裡面的含義,你也未必清楚,你也不曉得從哪裡做起,所以半月誦戒都流於形式了。不但誦戒是形式,傳戒也是形式了。

  明朝末年,蕅益大師對於戒律很有研究;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也很有研究,可以說弘一大師在戒學是繼承蕅益大師的。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沒有比丘,怎麼能得比丘戒?這不可能。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個比丘傳戒,你才能得戒,不能少過五個。蕅益大師當時,根據他的研究,已經沒有比丘,中國沒有比丘了,這個戒都是形式上的戒,不是真的。所以蕅益大師受了戒之後,在佛菩薩面前退戒,他一生持沙彌戒、菩薩戒。所以看他許多著作,他稱菩薩戒沙彌,不稱比丘,這個很有道理。沙彌戒跟菩薩戒沒有比丘傳,自己在地藏菩薩面前發願,用《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講輪相的方法可以得戒,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沙彌戒、菩薩戒,在家居士受戒,用這個方法都可以得戒。弘一大師秉承遺教,我們在他著作裡面看到很多,他講得很清楚。我們出家人還要不要受比丘戒?要受,但是自己決定不可以稱比丘,你要稱比丘叫大妄語;不是比丘而稱比丘,這個罪過很重。為什麼要受形式戒?受形式戒之後好去研究戒經,免得別人說閒話,戒經沒有受過大戒不可以閱讀的;你去形式上受一下,然後你去讀戒經。

  我早年學佛,那個時候好像還沒有皈依,章嘉大師教給我,教我學戒。他怎麼教?做到一條算一條,你真正做到,你就受了一條。形式上受戒,受了又做不到,那是假的,那個有罪。菩薩戒受了,受了一條也做不到,變成什麼?冒充菩薩。冒充菩薩,這就有罪了;你不是菩薩,冒充菩薩,你還得了嗎?不受戒,沒事,沒有罪過;這一受,罪名來了,冒充菩薩,冒充菩薩是犯法的,何必去幹這種傻事情!應當怎麼做?應當先去持戒,我真正能做到,我再去受,再去形式上受。其實形式上有沒有都無所謂,形式上沒有受戒,世間人不承認你,不承認你是菩薩。諸佛菩薩承認你,你真做到了,諸佛菩薩看你是真正受菩薩戒的菩薩。諸佛菩薩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世間人重形式不重實質,錯了。所以我們要曉得自己從哪裡做起,我們自己真正的身分是什麼?出家優婆塞。我們能夠做到的,說老實話,也是五戒十善而已;沙彌戒我們都做不到,別說比丘戒了。頭一個自稱出家優婆塞的,更早的我不曉得,我所看到的是成時法師。成時是蕅益大師的弟子,對蕅益大師很有貢獻,蕅益大師的著作能夠流傳給後世,都是成時整理的,成時給他刻版流通。因為他的老師蕅益大師,師父是蕅益大師,自稱菩薩戒沙彌;他就低一級,他自稱菩薩優婆塞,出家的,出家的菩薩優婆塞。這種稱呼名符其實,我們要曉得,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身分,要認真修行,廣積功德。第九尊:

  【光照普世主河神。】

  這個名稱我們一看,跟前面對比,前面著重在自行,這個名號著重在化他。化他一定要用平等心、清淨心,才能做到普照;心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普就做不到了。佛法的弘揚推廣,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只辨別邪正,不辨別彼此,這一點非常重要。他是正法,正法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我們都讚歎、都禮敬。他要是邪法,我們對他禮敬不讚歎,這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有禮敬沒有讚歎。《華嚴》末後五十三參有很好的榜樣,這是我們跟社會大眾接觸的時候,一定要遵守的原則,這才是「光照普世」。我們是以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我們辨別邪正是非,不分彼此。末後一尊:

  【海德光明主河神。】

  主河神裡面以「普發迅流」開端,用「海德光明」總結,這個意思很深。十個名號都講流通之德。佛法要流通,實在跟諸位說,所有一切萬事萬法都要流通,要不流通就生病,麻煩就出來了。流通是活的,不通是死的。平常一般講話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現在我們辦的叫活動,活了就動,不動就不活了,不動就死了。生活,生才是活的,死了就不活了,平常這些術語裡面意思都很深。所以動決定是活的,不動就是死的。主河神教給我們一切都要動,動起來。今天我們這個道場從上到下,從林長一直到底下作義工,我們全體都動起來了,道場興旺。如果不動了,不動就死氣沉沉,誰還到這裡來?念佛堂要動,天天要有人在念佛。主河神重要的第一個意義,就是教我們要流通德行。十個名號,德行的十個綱領綱目,我們要記住如何去修。

  『海德』,海是比喻,比喻大、比喻深。海既深又廣,形容我們的行德。今天我們的行德不要說得太高,我們只講到五戒十善,只講到世法裡面的倫常八德,我們只要把這一點認真去做到、徹底去做到,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也算是「海德光明」。當然就《華嚴》來說,海德是十大願王願願具足,那是真正的海德。這個德行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意思到以後還給諸位細說。上首就介紹到此地。

  【如是等而為上首。有無量數。】

  從經文這一段前面的標示,後面的總結,都很清楚、很明白顯示出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講華嚴法會。末後這一句歎德︰

  【皆勤作意。利益眾生。】

  這個歎德裡面說得好,真正是教我們凡夫要作意,也就是說不是無意的,有意的,一定要發心去利益一切眾生。這八個字文字很簡單,我們讀起來沒有生字,可是它的意思非常之深廣。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如何去作意,如何利益眾生,這個事情很廣、很複雜,一定要有智慧,隨機、隨緣才能把利益眾生的事情做得圓滿。總而言之一句話,你時時刻刻要存利益眾生的心,時時刻刻有勤於做利益眾生的事業。所以這句話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存心;一個是常常遇到有這個機緣,自己一定要去做,不能夠懈怠懶惰。懈怠懶惰就像河流一樣,這個水不流了。要勤於作意,常存這個心,常存哪些心?十位上首德號裡面所標明的就是綱領,綱領只舉出十條,每一條裡面也是無量無邊。我們現在沒有高度智慧,看不到微細的境界,你能夠守住這十條就不錯,掌握到這個原則,常存此心,常勤此行,我們這一段經文就沒有白念了。當流通的時候要發心流通,當救護的時候要發心救護,經論裡面我們常常讀到「應機說法」,要懂得這個原則。在一切時、一切處,譬如在生活裡面,生活每個人不能離開家庭,在家庭裡面怎麼樣修法;你每天還要去工作,工作裡頭如何修法;乃至在交際應酬裡頭怎麼樣修法?要在這裡頭去體會、去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