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一二0卷)  2010/2/27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21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三修行住」。

  清涼大師在《註疏》最後一句告訴我們,「觀空不礙廣有知見,性相兼了,法智增明故」。這就是講的空有不二。我們藉這個機會,將《法華經》裡面說的十種不二,我們學習了第一「色心不二」。這一句是總,用現在的話說,色就是講宇宙之間的物質現象,阿賴耶三細相裡面的境界相,心是說的精神現象,阿賴耶裡面的轉相、見分,都是說的這個。色心不二,用現代的話說,物質跟精神是一不是二。一般凡夫知見,好像看這兩種不相同,物質裡面沒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裡頭沒有物質現象。佛與大菩薩,他們的看法跟我們完全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我們在《還源觀》裡面讀過,我們只看到物質的粗相,物質的細相我們沒有辦法覺察,物質是怎麼來的,我們根本不知道。

  現在科學家說宇宙怎麼發生的?因為觀察宇宙不斷的在膨脹,膨脹往外面擴張,這肯定是爆炸的現象,這是在天文望遠鏡裡面所看到的宇宙。晚上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星星,都是以非常快的速度,跟我們距離一天比一天遙遠,所以很多科學家以為這是爆炸現象。那爆炸,什麼東西爆炸的?他們也推算出一個原點,這個在過去我們講席裡也做很多次的報告。原點很小,我們肉眼看不到,很可能我們現在的科學儀器,高倍的顯微鏡也看不到。科學家的說法我記不得了,在網路上應該可以查得到。但他有個比喻,這個比喻我還能記得。他說一根頭髮,頭髮很細,把這根頭髮,好比這是一根頭髮,把這個頭髮切斷,切斷這個地方就是個圓的平面,這個圓的平面有直徑,這我們知道,在這個直徑上排列多少個原點?一百萬,後面有三個億,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我們從這個說法能想像到一個概念,概念還是很模糊,因為頭髮太細。這麼細的頭髮,直徑上能夠排列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是這個原點不斷在爆炸。什麼時候開始的?不知道。這爆炸到什麼時候結束?也不知道。這是科學家的一種說法。從這個星系向外擴展,這個現象上想想應該是這樣的,跟佛法說的不一樣,科學是現量觀察。佛法呢?給諸位說,佛法也是現量觀察的,不是比量,不是推測,不是想像,是觀察到的。什麼人觀察到的?諸佛菩薩、法身大士,大乘教裡面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人他看見了。這樣的人心定,這個定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

  我們修行,修行沒別的,修行就是把這心控制住。我們現在的心是散亂心,妄念紛飛,自己能不能知道?自己能夠覺察到,看念頭,前念滅後念生,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睡覺它也不停止,它還會作夢,不作夢它也不停止,這是很粗的念頭。所以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就是我們這種粗念頭,我們凡夫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的,都能夠感覺到有這個念頭。在佛的現量境界裡面,這個念頭太粗了,這個念頭是許許多多細念組成的。好像我們看到一根頭髮,這一根頭髮要是用宇宙的爆炸原點來說,這個頭髮的平面,諸位記住,平面的直徑排列有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這根頭髮切斷的時候,這個平面上擺多少?那就沒有法子計算了。我們計算只是一條直徑,那全面多少?一根頭髮那麼個點,顯微鏡下也看不到,太小了。這講到細念,多少個細念?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秒鐘彈指四次,那多少個念頭?一千二百八十兆,一秒鐘。一秒鐘,念頭的生滅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次,這是八地菩薩以上,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他們所看到的。所以這是科學,現量境界,比這一根頭髮切斷的平面,直徑上排列的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還要真切。為什麼?科學家講的不是現量境界,是從理上推理而得的,不是自己看到的,佛是看到的。誰是佛?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換句話說,這一秒鐘裡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個生滅,你知不知道?你知道。現在為什麼不知道?現在你把自性迷了。佛教導我們破迷開悟,迷不是真的,迷是假的。把迷放下之後,你覺悟了,你見到本性,宇宙的緣起你就看到了,你就明白它是怎麼回事情。

  所以《還源觀》裡面告訴我們,從一體起二用,宇宙出現了,我出現了,我是正報,我之外都是依報。依報裡面,依報是環境,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所以我之外有很多人,有十法界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是我們的人事環境,這個諸位要記住,他是我們的依報,不是正報,正報只有自己一個。佛家常講「依正莊嚴」,莊嚴是美好,正報美好,依報就美好,它有分不開的關係,這個不能不知道。佛法的教學,終極的目標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幫助我們親證。自己跟自己環境的緣起,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裡頭變現來的,只有自性不生不滅。自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給諸位說,它也不是空間,也不是時間。空間、時間都是它變現的,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全是它變現的,沒有現相之前,它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不能說它無,能大師說得好,在那個狀態之下,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意思是什麼?它一樣都不缺,它什麼都不是,但是它一樣都不缺。

  什麼時候你才能見性?必須把無明煩惱斷掉。無明煩惱是什麼?就是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的念頭,那個念頭叫無始無明,《華嚴經》裡面叫妄想。我常常在學習當中跟諸位提起這個事情,叫起心動念,這是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什麼理由起心動念?沒有理由。你沒有辦法抓住,你抓不住,為什麼?它太快了。不能小看這個念頭,這個念頭起來之後,就是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這麼快的念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念念成形」,那就是每一個念頭都現物質現象。這物質現象是什麼現象?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給你說還不行,還不止,那我們要想像到,《華嚴經》前面我們所讀過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這兩品經裡面給我們講的,這個法界無量無邊,沒有止盡,無量無邊諸佛的世界,每一尊諸佛都有十法界,那個極短暫的一念就現出這個相,而且還包括自己在內。自己是正報,其他是依報,起二用就是變現出依報跟正報。

  宇宙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說清楚了,說明白了,不是大爆炸,是一念不覺,讓我們的真性,自性清淨圓明體變成了阿賴耶。一動就變成阿賴耶;不動,不動就恢復自性,自性在我們淨土宗裡面叫常寂光土。不動的時候是常寂光,一動呢?一動,實報土出現了,方便土出現了,同居土出現了。這當中,實報土,佛經裡也把它稱之為一真法界。方便土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那裡面的居民是誰?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菩薩,還有佛,他們住在那邊,十法界前面四聖,他們住的。同居土,這就是六道輪迴。你看那麼短暫的相裡頭,有這麼多的現相,而且這些現相重重無盡、無量無邊,我在其中,你也在其中,我們互為依正。我這個身體是正,你們大家都是依報;你是正,我是你的依報;他是正,你我都是他的依報,依正不二!這是事實真相,這是佛法裡面的宇宙觀,科學,現量境界。

  佛今天給我們講,我們迷了自性,給我們說,我們聽明白了。我們知道佛不妄語,佛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所以我們能信得過佛陀所說的。雖然如此,佛對我們說什麼?你聽他說的,你是解悟,你理解了,你沒有親證;他是證悟,把他所證的告訴我們,我們聽懂了,不懷疑,信得過,叫解悟。但是一定要親證才算數,這是佛門教學他所要求的,解悟不算,為什麼?你得不到受用。解悟,你的煩惱習氣統統沒放下,你在六道裡面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一點也沒辦法,這就是解悟的果,跟證悟的果不一樣。證悟的果,至少他是在實報土裡面生活,不但他不在六道,四聖法界他也超越了。所以佛教導我們先要解,為什麼?解是看破,了解真相,然後叫你修,修什麼?放下。你不明瞭,你不肯放下,真正明白了,你才肯放下。如果真放下了,那你今天所解的就是你所證得的。你看現在我們聽佛菩薩說的,這一放下之後就變成自己的現量境界,證實諸佛菩薩所說的一點都不錯。為什麼?你們所說的,這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見到了,這不是假的,這得受用,這個受用就是六道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實報土現前了。

  實報土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雖然證得,見了性,你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習氣要斷了,實報土也沒有了。所以《般若經》上講的話,你證得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不例外。經上佛並沒有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除外,沒有這個說法。給你講,實報土到那個時候也不見了,你真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自性就是清淨圓明體,你回到那裡去了。還起作用嗎?起作用,作用可大了,大到我們無法想像,大到諸佛如來說不出,他也沒有辦法講出來。在十法界裡面,無論是依,無論是正,都有感,只要眾生有感,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像佛在大經上所說的,「隨心應量」,誰隨心應量?自性清淨圓明體,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要知道,自性清淨圓明體是我們的本性,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現在迷失了真性,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用事沒有自己,真心用事是度化眾生,沒有自己。說老實話,阿羅漢已經沒有自己,但是他的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斷,他還必須要向上提升,要不提升,他住在他這個階層永遠不能夠向上。在十法界裡面,他是第四個階層,我們從上面數,最高的是佛,第二個是菩薩,第三個是緣覺,第四個是阿羅漢,他不能向上提升。他是不是永遠住在這個地方?不是的,他留戀在那個境界,時間不會很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在這個境界裡要住兩萬劫,兩萬劫之後他會覺悟,他會放棄,再往上提升。辟支佛是一萬劫。愈往上煩惱就愈輕,智慧就愈接近圓滿,這是大乘,這是修行人真正要嚮往的。

  不但這個世間依正莊嚴決定不能貪戀,徹底要放下,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不能貪戀。向上去,這三界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那個境界好!那個裡面的人沒有生老病死,他是化生。要知道天道,欲界天裡面有生老病死,欲界天;色界、無色界就沒有了,化生的,所以他沒有病苦。胎卵濕化這四種生態,胎卵濕都有苦,化生就沒有苦。四聖法界裡全是化生,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對自對他、對事對理統統不執著,所以他清淨心現前,這個諸位要知道。你看《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現前這是阿羅漢跟辟支佛,平等心現前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法界。菩薩平等,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他不分別了,但是還有分別的習氣,習氣斷掉了,他就提升到佛法界。佛法界裡頭平等心現前,清淨平等,這個時候一覺,就恭喜他,他脫離十法界。到哪裡去?到實報土去了。不覺,他還在佛法界。覺了,這個覺是什麼?無明破了,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不起心不動念,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沒有覺的時候還是用阿賴耶,十法界都是用阿賴耶。四聖法界用得正,這個正是怎麼來的?正就是完全聽從佛菩薩的教誨,對佛菩薩的教誨深信不疑,依教奉行。經典裡面叫我們做的,我們就認真去做,叫我們不能做的,我們不但不做,連那個念頭都不生。你雖然還沒有覺,可是你的行為,你的思想行為跟那個覺的人一樣,簡直看不出差別,所以天台大師講「相似即佛」,他跟佛很像,但是他不是佛。為什麼?他還是用阿賴耶,阿賴耶裡面的純淨純善他全用了,不淨不善他都控制住,都放下了,是這麼個情形。一超越之後,脫離十法界,給諸位說,染淨就沒有了。十法界裡頭有染淨,一出十法界,染淨就沒有了;換句話說,染淨這個念頭沒有了,出十法界,就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那就是究竟圓滿佛。不過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這就是實報莊嚴土裡面的居民,有四十一個等級,這個等級,我們細心去體會,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為什麼不能說沒有?那個居民的無始無明習氣確實不相同,有厚有薄,真不相同,不能說他無。不能說他有,為什麼不能說他有?他起心動念都沒有了,哪來的階級?階級是從分別執著裡頭有的。確實沒有,也確實不無,你要從這個裡面去體會,你才了解實報土的真相。

  他們那些人,真的個個都是清淨平等覺,這還得了!清淨平等覺,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這是阿彌陀佛的尊號,阿彌陀佛另外一個號就叫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只要生到實報莊嚴土,個個都是清淨平等覺,把阿彌陀佛跟自己融化成一體。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大乘經教裡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才明白了。為什麼叫自性彌陀?你見到性就是彌陀。彌陀什麼意思?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無量。什麼無量?一切都無量。這一切包得太多了,佛常常用方便話來說,說了三樁事情,第一個智慧,智慧無量;第二個是德,德能無量;第三個是相好,相好無量,用這三個無量就統統包括了,你全證得了。佛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有沒有聽懂?有聽懂,聽懂的人不多,聽不懂的人多。為什麼聽不懂?他有煩惱,他有習氣,障礙了他。煩惱習氣不但障礙他證入,障礙他悟解,就是障礙你覺悟,障礙你理解。

  諸位想想,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年五祖忍和尚在世,肯定是常常講解《金剛經》。聽眾有多少?我們相信,有完全沒聽懂的,有解悟聽懂的,沒有契入。惠能大師聽一次,他不是解悟,他證悟了,五祖把衣缽就給他。為什麼他能夠證入?別人到解悟就不能再深入,為什麼?煩惱習氣沒斷,包括神秀大師在內。怎麼知道神秀煩惱習氣沒斷?五祖叫他作一首偈子,他怎麼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們想想,他有沒有執著?他有沒有分別?你從這首偈上看,有。那我們就曉得,他在五祖會下天天聽經聞法,解悟。同學們對他都非常尊重,他能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天花亂墜,別人不如他,他比別的同學煩惱輕一點。所以說一品煩惱就是一品障礙,十品煩惱就十品障礙,你有多少煩惱?你的煩惱比別人重,你領悟的東西就比別人差一等;你煩惱比別人輕,你領悟的比人高一等,就這個道理。

  修行的功夫是在放下煩惱習氣。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講到總的原則完全相同,一個,就是放下。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不是別人佔便宜,自己佔便宜;不肯放下不是別人吃虧,自己吃虧,這個道理總得要懂。誰能把執著全放下,誰就證阿羅漢果,成正覺;誰能把分別放下,誰就證菩薩果位,成正等正覺;誰能在境界裡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成無上正等正覺,他成佛了。誰佔便宜?五祖忍和尚會下那麼多人,真正徹底放下的就惠能大師一個人。我們讀《壇經》,我們聽講,要能體會得到,這是菩薩慈悲,現身說法。你不是要求證果嗎?放下就是。你不是要求開智慧嗎?放下就是。你不是要想積無量功德嗎?放下就是。你不是想相好莊嚴嗎?我們人間講大富大貴嗎?放下就是。你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不是從外來的,外面是假的,外面沒法子莊嚴你,自性莊嚴你。自性裡什麼都不缺,連這個都不懂嗎?真的不懂,為什麼不懂?沒放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還是名聞利養,還是貪瞋痴慢。那麼諸佛菩薩這個經要不要講?要講。講了有什麼用?沒用;不是沒用,眾生習氣太深,薰的遍數不夠。咱們中國古大德教人,「讀書千遍」,他薰習還不到千遍,如果薰習到千遍,肯定他有悟處,他會放下。不能徹底放下,他可能放下十分之一、十分之二,那就不錯了,那他的靈性就提升。十分之一、二,天道;十分之五、六,那就到阿羅漢;十分之七,放下十分之七,辟支佛;放下十分之八、九,那是菩薩;徹底放下,不就成佛了嗎?

  所以諸佛菩薩個個示現在世間都是講經教學,講經教學的功德不可思議。佛法離開講經教學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覺悟的方法。離開講經教學,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覺悟?幫助別人覺悟?沒法子。三轉法輪裡,示轉、勸轉、證轉,全是教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教了一輩子。三十歲開悟,示現的,悟後就是教學,教一輩子,七十九歲過世的,教了四十九年。用我們今天眼光來看他,他是什麼身分?職業教師,這不能搞錯。用現在學術上的地位來稱呼他,他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這是他的身分。他自己確確實實做到一個我們的典型模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他不要錢,他也不要名,名聞利養邊都不沾。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過著托缽的生活。這是教我們什麼?最後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戒的根本就是十善,十善是戒律的根基,沒有十善就沒有戒。

  所以學佛,學佛就是學放下,放下從哪裡學起?從十善學起。先放下不傷害眾生這個念頭,念頭沒有,當然沒有行為。一切眾生都不可以傷害,人不能傷害,所有一切動物不能傷害,花草樹木不能傷害,山河大地也不能傷害,依報正報都不能傷害,這在不殺生裡頭包含的。對有情眾生,我讓他生煩惱,我就傷害他了,我就造了罪業。所以這十條非常微細,微細統統給你寫出來是八萬四千條,這個不能不知道。八萬四千條,跟諸位說,每一條下面都有八萬四千條,這叫什麼?細行。這個菩薩位子愈高,他做得愈究竟、愈微細。我們初學的人,能把這十條學到,你的根紮穩了,然後你才能慢慢深入。如果這十個根都沒有,你在佛門裡面學一輩子,你很精進,你很用功,可是你所學的是語言、是文字,你沒有吃進去,口皮上的。所以你不得受用,依舊搞生死輪迴,你說麻煩不麻煩?

  所以凡夫成佛要多少時間?經上常講無量劫。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真難!放下、改過不容易,太難了。可是這個事情不是求人,世法裡常說「登天難,求人難」,這是求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諸己。嚴格的要求自己,不要去要求別人,要求別人錯了。要求別人,你天天生煩惱,天天跟眾生結怨,你的冤親債主一大堆。要求自己,回歸自性才真正消除業障,才真正自利利他。利他是什麼?給別人做個好樣子。原來你是放下才成就的,自責才成就的,不是責備別人成就的。所以諸佛菩薩從來不責備人,你做再大的過失的時候,他也是笑笑。為什麼?他清楚,你造的這個業,你將來一定要受報,報盡之後,你覺悟了,你回頭了,他再來幫助你。你正在造業受報的時候他只是提醒你,他知道你聽不進去,但是什麼?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在阿賴耶識裡給你種善的種子。這個善的種子在現前不會起現行,它不起作用,但是你業障消除之後它就起作用。所以現在不知道感恩,到業障消得差不多,知道感恩。感恩才知道報恩,報恩決定是依教奉行,不依教修行的,那不是真報恩。你怎麼樣供養,連釋迦牟尼佛示現那些比丘都不接受供養,沒有把供養看在眼裡。所以世尊在世,供養只限於四樁事情,叫「四事供養」。每天出去托缽,你供養他一缽飯,這個他接受,你給他錢,不接受。他樹下一宿,你說我蓋個房子給你住,不接受。衣服只有三衣,破了的時候,不能再穿了,你供養一件衣給他,他接受。臥具,晚上睡覺的時候,地上睡覺,底下要有一塊布墊起來,蓋的,那三衣就夠了,叫臥具,這個接受。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除此之外一概不接受。

  簡單就是清淨。我們學佛頭一個就希望清淨心現前,簡單的生活,清淨心就現前。《無量壽經》的經題好,「清淨平等覺」。先修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污。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財色名食睡不能染污你,色聲香味觸法也不能染污你;換句話說,用中國人來講,名跟利都不能染污你,你都放下了,你都看破了,你就得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三昧,清淨心就是禪定,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看事情,你看得比別人深,看得比別人廣,看得比別人清楚,你不會做錯事。那你是節節向上提升,你不會墮落,這是學佛真實的利益,不學怎麼行!我們今天也要想得到這樣的成就,怎麼辦?世尊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話對誰說的?不是對我們說,是對將要入門的人說的。我們距離這個門還有很遠的距離,我們今天需要的,要把這個門找到。怎麼找到?那你就要曉得,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經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中斷?只有天天聽,天天讀誦經典,一部經典聽百遍、千遍,有一點悟處,那個悟處裡頭,慢慢把路找到了,把門找到了。所以古大德教人,都是告訴你三千遍,你得下這個功夫。對哪些人?對業障輕的人,三千遍他會開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有大徹大悟,層次不一樣。對業障深重的人,那就要用勞力,為什麼?你的心太亂了,你的妄念太多,你沒有辦法收心,聽一千遍、一萬遍伏不住你的妄想。怎麼辦?辦法很多,最常用的叫你拜佛。怎麼拜?一天拜三千拜,一拜不能少,三千拜。一個小時拜三百拜,要十個小時,十個小時連著拜很困難,拜兩個小時可以休息半個小時,那你一天拜佛的時間差不多要十五個小時,十五個小時都在拜佛。拜佛的時候什麼都不要想,恭恭敬敬的拜,消業障消得最快!這對業障深重的人。如果這樣拜三年,有很多開悟了,古人的例子很多。

  一般初學佛的人,老師教我們拜佛,沒有要求我們拜三千拜。我初學佛,跟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蓬,懺雲法師對我們的要求是一天拜八百拜。早晨三百拜,晚上三百拜,中午吃飯之後經行,經行半小時,拜二百拜,這是茅蓬裡最重要的功課,天天不能間斷。我在茅蓬住五個月半,拜了十幾萬拜,消業障!讓你把妄想全拜掉。這是最少的。當時我們住茅蓬,菩妙法師也在,我們老同參。有個達宗法師,達宗法師每天拜一千二百拜,他也是分三次,每一次四百拜。方法絕妙!所以這個法門可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就全盤都敗了,我們對佛法就是結緣,跟釋迦牟尼佛、跟諸佛菩薩結個緣,來生接著再幹,來生後世,這一生不能成就。這一生想成就,那你得真用功,真的不怕苦,勇猛精進。功課非常簡單。

  我們再看這裡第二段,「內外不二門。此就內外二境論內外二觀也」。什麼叫內?什麼叫外?「謂眾生諸佛及以依報名為外境」。這個地方要注意,一切眾生、一切諸佛,或山河大地、樹木花草,全是我們的依報。眾生、諸佛是有情的依報,下面這個依報是講無情的依報,無情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這都叫外境。此地內外,這是個外字。內是什麼?「自己心法,名為內境」。內是講心,這什麼東西?能夠執著的,能夠分別的,能夠起心動念的,這叫內境,這個不在外,這在內。「於此內外二境,皆以三觀觀之,即名內外二觀也」。三觀是空觀、假觀、中觀。無論是內,無論是外,內就是見聞覺知,就是受想行識。《心經》上,《心經》大家都念得很熟,《心經》上講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身體、物質現象,受想行識就是心法。受想行識從哪來的?從自性本具的見聞覺知來的。見聞覺知不生不滅,迷了就變成受想行識,覺悟了,受想行識就還源成為見聞覺知,見聞覺知那就是我們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世尊在《華嚴.出現品》裡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智慧就是見聞覺知,本有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覺。迷失了自性,見聞覺知(就是智慧)變成煩惱,變成什麼?變成受想行識。你一定要能提得起觀照,觀照什麼?你對於這個依報正報怎麼個看法?這個很重要,這就是看得破。知道依報正報,就是內與外,相上有,性上沒有;事上有,理上沒有,無論是性相,無論是理事,都不可得,為什麼?相是幻相,是生滅相。

  我們講心,心有沒有相?有相。受有受的相,想有想的相,行有行的相,識有識的相。但是這個相不是物質現象,它有相。因為它有相,阿羅漢以上這些有定功、有功夫的人,你睡覺作夢,那夢中就是受想行識,他看得清清楚楚。你動個念頭想什麼,相出現了,你自己知道,別人看不到,有定功的人能看到,千變萬化。它不是物質現象,它要是物質現象,佛講盡虛空也容納不下,它不是物質現象。它有,不是沒有。所以你一定要曉得,它是假的,它是空的,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包括內外二法,就是心境二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你真看破了。看破之後你是什麼行為?放下,對於內裡面的心法,外面這些色法,依報跟正報,不再執著了。果然真不執著,恭喜你,你就成阿羅漢,你就超越六道。你在六道裡面,你這個身體不願意丟掉,真證阿羅漢果了,你是個活阿羅漢,活佛。像什麼?像濟公長老一樣,你遊戲神通,幫助那些苦難眾生,救苦救難,他來幹這個。這是講你看破,不執著了。

  如果你看得更深一層,還是這樁事情,看得更深、更透徹,不但不執著,分別心也不起。分別心不起,你的心就平等了。有分別,不平等;有執著,不清淨。所以執著沒有了,清淨心現前;分別心沒有了,平等心現前;不起心不動念,覺心現前,覺那是大徹大悟,那就是明心見性。你看統統在《無量壽經》經題上,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三觀,這個境界在面前,當體是空,也是假,空假二邊都不執著稱之為中道,中道也不能執著,執著中道又錯了。所以祖師大德常說,「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你真正得清淨心。你還有個中道,你的心不清淨,依舊被染污,中道也沒有。見色聞聲,六根都起作用,眼見、耳聽、鼻嗅、舌嘗、身之觸、意之知,有沒有?有作用,就是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叫真修行。

  底下說,「然若論修觀次第,必先觀內心」,這是教給我們怎麼入這個門。入門功夫不在外頭,在外面那太難太難了,從哪裡入門?從內心,先觀你的受想行識,你觀這些。知道這些全是虛妄的,然後你才會發現,我每天精神生活這麼痛苦,原來是冤枉,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如果真有,那就不能怪你,真的沒有。這些現象是幻相,你看《金剛經》上佛用比喻,「夢幻泡影」,用夢來比喻依報,用幻、泡、影比喻正報,就比喻心。物質環境一場夢,起心動念是幻、是泡、是影,你還不放下嗎?你還要執著嗎?原先不明瞭,起分別執著不怪你,那是什麼?那是你無始無明的習氣,分別執著的習氣,也就是煩惱習氣。執著,見思煩惱的習氣;分別,塵沙煩惱的習氣。我們接受佛菩薩教誨,而且天天在薰習,對經典裡面所講的,體會愈來愈深刻,愈來愈明瞭。我們今天欠的?欠的就是放下,看破之後要貴在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是智慧,你真能放下,你的智慧大幅度的提升。煩惱沒有了,智慧就生,這一提升的時候,那你就更放下。修行沒別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這二法相輔相成,互相幫助,一直幫助你到如來地。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出不了這個原則,妙極了。

  這裡給我們提出修觀次第,實在是太好了,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不知道次第。我們一向都是向外,沒有向內。其實佛學叫內學,佛法叫心法,佛經叫內典,時時刻刻提醒向內求。我們中國老祖宗,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也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是向內求,沒有叫你向外的。向外怎麼樣?向外就會有鬥爭,向外就會有矛盾,就會有衝突,激烈的時候就會有戰爭。所以向外這個路走不通,向內就對了,向內的利益無量無邊。真能向內,你就看不到世間有一個惡人,為什麼?你從內觀,你沒有看外面了,世間人是什麼人?世間人全是佛,全是菩薩。善人是佛是菩薩,惡人是佛是菩薩,你的清淨平等恭敬心生起來了。普賢菩薩教你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全出來了,那你修的是普賢行。修的是普賢行,恭喜你,你是普賢菩薩了。那還得了!菩薩當中第一。

  他是怎麼看的,為什麼我看不出來?諸佛如來在這裡示現為善人給我看,我看到之後,他的那些善念善行,我回光返照,我有沒有?有很好,不要失掉。沒有?沒有趕快學,向他學習。你看,佛來度我,佛來教化我。那個惡人幹盡壞事,也是菩薩示現,示現這種形象給我看,讓我看了之後,他那些惡念惡行我有沒有?有則改之,沒有?沒有,無則嘉勉,以後決定不要犯這個行為。你看,都是教我的,善人從正面教我,惡人從反面教我,都是我的好老師。我們怎麼看法?像佛一樣,平等看法,用清淨心、平等心。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看到了,你看到這個境界,你距離成佛就不遠了。地獄眾生是佛,他示現墮地獄受那麼多苦難。為什麼墮地獄?我們知道瞋恨嫉妒,這個原因墮地獄的。我們看到了,看到他受苦了,我能不能有瞋恨心?不可以,瞋恨心沒有害別人,害自己。嫉妒沒有害到別人,害自己。餓鬼都是貪心,貪而無厭,貪圖五欲六塵,果報在餓鬼道。我看到因、看到果,這是因果教育,我不幹這個傻事。看到人家心善、行善,修行十善的,生天,好事情,這個我要學。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給我們示現的!到這種境界裡面,就像善財童子一樣,凡夫、修行人只是我一個,我一個是凡夫,除我之外統統是諸佛菩薩天天圍繞著我,一生成佛了。

  我們初學《華嚴經》的時候,總是感嘆善財童子好命,你看遇到這麼多善知識,五十三參,我們連一個都沒有遇到。沒有想到,統統都在面前,善財的境界就在眼前,當下就是。我們怎麼這麼糊塗,都沒有見到?原來是我們一向都向外求,沒有向內。所以反求諸己這才發現,原來善財那個好命就在我們眼前,我不輸給他。毀謗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我給他磕頭頂禮,他替我消災,他是我的善知識。沒有他,無始劫來造作的這些業障怎麼消法?所以你能夠遇到這個境界不會生氣,沒有一點怨恨,心平氣和,而且接納了,接納就是接受了,真的災消福至,你怎麼會不感激?對於一切眾生,眾生、菩薩,你看那經上講的,眾生擺在前面,菩薩擺在後面,諸佛擺在後面,眾生就是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感激的。這是什麼境界?華嚴境界。學《華嚴經》,沒有發現華嚴境界,沒有住在華嚴境界,你說你冤不冤枉?

  放要放得乾淨,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祖師大德一樣。常常有人來給我說,淨空法師,你那個團隊怎樣怎樣,這沒放下,這還有執著,為什麼?他還有團隊。釋迦牟尼佛沒有,雖然他有常隨眾的弟子,經上常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不是團隊。為什麼?他沒有組織,沒有說我分做幾個小隊,哪個隊哪個當隊長,沒有,他沒組織。沒有哪個管哪一個,全都是自動自發,都是同學,都是同參道友,這是正確的。雖有團體,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哪個比哪個大,哪個比哪個小,哪個比哪個高,沒有。這都是我們要學的。我學佛這麼多年,從學佛到今天,都是孤家寡人一個,我很自在。如果有兩個就不自在了,兩個就會有爭了。所以你曉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什麼沒有同伴,就一個人。一個人他才能成無上道,兩個人就成不了無上道。為什麼?兩個人有比較,兩個人有相爭,兩個人生煩惱,就這麼個道理。一個人不生煩惱,別人呢?別人是菩薩、是佛、是我的老師。你看那個心態一轉,就入華嚴境界,一生當中肯定把無量劫的那些業障全消乾淨。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透徹,為什麼我們不相信?無量劫來那個業障你怎麼消得了?我們都是從外面看,從內裡面看的時候就知道,能消得了。為什麼?業障好比是黑暗,這是佛經上講的比喻,釋迦牟尼佛說,好像黑暗,你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千年暗室,這就講我們累劫造的這些罪業、這些業障,千年暗室,黑暗了一千年,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那一盞燈是什麼?清淨平等覺。只要你清淨平等覺一現前,無始劫以來的業障都化掉、都化解了。你那些冤親債主不找你了嗎?冤親債主全得度了,你得度,他就得度;你不得度,他就不能得度。為什麼?你這一得度,他統統沾光,不再找你麻煩了。為什麼?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中國老祖宗講「人性本善」,那些冤親債主他的本性本善,他都有佛性,看到我們清淨平等覺現前,他也恍然大悟。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自他不二,為什麼不懂這個道理?我們讀《華嚴》、學《華嚴》,就生活在華嚴裡頭,一定要把華嚴落實到我的生活,落實到我的工作,落實到我處事待人接物,不能不知道,美妙到極處。所以,修觀次第必先觀內心,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

  下頭說,「若論機入不同,故須內外並列」。為什麼講內有的時候講外?根性不一樣,他不能夠反觀自性,那還是從外頭想辦法。外面非常緩慢,從內心非常快速,內心裡面幾乎沒有障礙。這個外面境界障緣很多,你的進展,幫助你開悟特別困難,這都是事實。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學習當中都知道,都經歷過。但是確確實實,有人他不會反觀內照的,為什麼?他已經養成習慣,起心動念都是向外攀緣。因此祖師建立道場,一定要建立在山明水秀的地方,為什麼?環境影響他,讓他遠離障緣,是這麼個道理。要是用內觀的話,內觀的話沒有障礙,都市裡也能修行,他是在內心上下功夫。遠離外緣,住在繁華都市裡,不染絲毫都市繁華的習氣,真功夫,真本事!五欲六塵在面前,不起貪心,不起怨恨心,像這樣的人,那就是先觀內心。凡是見色聞聲的時候還會起心動念,那我們先把外頭緣捨離。明瞭這個,才曉得祖師大德的道場為什麼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很少人到那邊去,沒有路。

  現在祖師的道場都變成觀光旅遊的勝地,開了馬路,高山上還有纜車上去。從前是怕閒雜人來擾亂,現在是歡迎大家來參觀,不一樣了。那還能修行嗎?所以我好像是在八0年代第一次回國,到北京去看黃念祖老居士,我去訪問趙樸老,樸老跟我同鄉,所以見面非常投緣。第一次見面,我記得我們談了四個半小時,他請我們大家吃晚餐。我就跟他談到現在的道場,我說現在道場已經變成旅遊勝地,就讓它做旅遊勝地,在這個地方展開機會教育,對旅遊的群眾機會教育,好!它不適合修行。那修行道場重建,重建不要再建宮殿式的,要建學校,仿照外國的大學城這種建法,交通方便,科技發達。不必要建立很多,一個宗派建一個道場,就是一個城,你看看外國大學城你就曉得。這個道場分做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解,一部分是行,解是學院,行是學會,就像淨土宗,淨宗學院,這是研究淨土宗經教的,是從解門入的,行門那就是念佛。解完之後,解了再入念佛堂去念佛。行門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來的,雖然提出來,沒有實行。我跟黃念祖居士見面,他老人家勸我,希望我在海外藉著弘法的這個緣建立淨宗學會。所以我每到一個地方去講經,我都勸大家組成一個淨宗學會,所以現在淨宗學會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有好幾百個。

  其實淨宗學會就是古時候的蓮社,名字換了,內容沒換。而淨宗學院,大概在世界上恐怕只有我們一個,我在澳洲,在澳洲建這個道場,在政府註冊,他准許我們用這個名字,學院,淨宗學院。所以那是學校,那個道場是學校。要把佛法興旺起來,一定要這麼做。現在的教學一定要會用遠程教學的方法,能收到廣大的利益。我一個學院,我裡面是用網路教學,用電視教學,全世界都能夠收看,所以在一起共同學習的人多!雖多,他彼此不認識。他們認識我,我不認識他們,我們跟他雖沒有聯繫,雖然不相識,他們都學得很好。有些人告訴我,在我身邊的人都沒學好,可是有很多學得非常好的人,在電視、在網路、在光碟,修行真不錯!我聽了之後我都很羨慕,我很感嘆。所以我在攝影棚裡面天天教學,精神都很好,為什麼?他真有得利益的。我們在一塊學習,是為真正得利益的人來教學的,那麼其他?其他是旁聽的。真得利益的人,我想不在少數,有很多人告訴我,真不少數。

  底下講,「復為顯其妙義,必須內外互融,隨觀一境,皆能遍攝,故名不二」。要顯性的妙義、相的妙義、理的妙義、事的妙義、因果的妙義,那必須內外互融。內外是一,性相是一,理事是一,因果是一,隨觀一境,皆能遍攝。一中有一切,一切裡頭有一,《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才是真正的不二。後頭的總結,這十門總結完全相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這個一念,就是一彈指裡面三十二億百千念的一念,這一念叫無始無明,這一念就能起二用,二用裡頭《華嚴經》是給我們講的三種周遍,三種周遍就是內外互融,皆能遍攝,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這個心是真心,真心妙,也是妄心,妄心也妙。妄心是阿賴耶,真心是自性。所以我在前面報告曾經提到《地藏本願經科註》,靈椉法師著作的,五重玄義裡面講「性識」,這是很少人用這兩個字,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性識,真妄不二,真妄都妙,所以為門。從這個門,你能夠進入妙境,妙境是實報莊嚴土,妙境是回歸自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