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一四卷)  2002/5/17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714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起具因緣偈頌第八首、第九首:

  【等虛空界現神通,悉詣道場諸佛所,蓮華座上示眾相,一一身包一切剎。一念普現於三世,一切剎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毘盧所嚴淨。】

  這兩首末後這一首清涼給我們講,「融於三世」,所以七、八、九這三首偈都顯示「融攝無礙」。《華嚴》講「無礙」,講十種,這是《華嚴經》的體例,用「十」代表圓滿,所以「十」不是個數字。講到無礙,實在講那是沒有數量的,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無礙,把它歸納為十大類,稱為「十種無礙」。一定要懂這個意思,絕對不是說無礙只有十種,那我們就搞錯了,你就不懂得佛說法的義趣了。

  清涼大師說「諸教說土」,「但是無常」,或者說是「心變」,這個我們常常讀到,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說到。土是依報,我們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的國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說法沒有說錯。像《八大人覺經》上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也沒有說錯。可是華嚴宗裡面,《華嚴》的宗旨說得比一般的大乘要講得透徹、要講得圓滿,所以說到無礙,它就講了十種。清涼說得好,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個說法通大小乘,這是從現相上講的。如果說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大乘說,小乘沒有這個說法。

  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前面跟諸位說過,講得再多,歸納起來三樁事情:第一個就是講的世界,我們生活的環境,這個地方講的剎土,現在人講的星球、星系;佛給我們說經,第一樁是說這個事情。第二樁講到人跟所有一切的動物,人也是動物,動物是有感情的,所以叫有情世間。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裡面講生命的起源。第三個就是講到諸佛菩薩,講到一切鬼神,現在科學家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跟大家說的,總的歸納起來就是講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你統統明白,你都搞清楚,一點都不迷惑了,你就叫聖人,你就叫佛。

  印度人叫佛,中國人叫聖人,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你是個明白人,就如此而已。你不知道不明白,你是個糊塗人。所以凡夫就是糊塗人,聖人就是明白人。釋迦牟尼佛搞的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目的在哪裡?希望大家都做個明白人,如此而已。你要是反對他,不接受他,排斥他;換句話說,你甘願做個糊塗人,不就如此而已!聖人的教誨,本質上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說實在話,你也不願意做個糊塗人,為什麼?今天科學家、哲學家在不斷研究,還不是希望把這三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嗎?

  你們在這裡希望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已經搞了幾千年,累積非常豐富的經驗,你不要,你要從頭搞起,這絕對不是學習的態度。譬如說今天科學家在研究造飛機,你去學習,你去學造飛機,你是不是要學一百多年以前,最初發明那個時候,是不是從那裡學起?你不,你不會從那裡學起。你還是借助過去這麼多年大家研究累積的經驗,你在這個經驗在這個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你不是從這裡學起嗎?你為什麼不從最初發明那個時候學起?由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明顯的覺察到,現在人學東西問題很多。

  這個學問裡頭有尖端的科技,有高深的哲理,世間所有一切學術無所不包,非常可惜沒有人認識。這是佛門四眾弟子沒有盡到責任,對不起釋迦牟尼佛,讓社會上許許多多人對佛法對經典產生這樣嚴重的誤會。誰的罪過?我要不是遇到方東美先生給我做了明確詳實的介紹,我也始終認為它是迷信,不值得一顧的。沒人給我說!

  我們四眾同學只會念經,不懂得經典裡的意思,修行完全著重在形式,沒有內容,入不了境界。煩惱習氣、貪瞋痴慢不比一般人差,甚至於還天天在增長。冷靜思惟,我們慚愧到極處,上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下對不起後代。

  你們年輕人發心出家了,我也曾經跟你們講過,你們出家的動機我不知道,總而言之一句話,糊裡糊塗出家的。你真的把佛法搞清楚了,你才出家嗎?未必然。佛法是什麼,沒有搞清楚你就出家了,你不叫糊裡糊塗出家?但是這個不要緊,不管你是什麼樣動機出家,出家之後要認真的學習,這個重要!

  我跟大家稍稍不相同的一點,我是搞清楚搞明白才發心出家的。為什麼發心出家?發現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人學習。好像大學裡頭的課程,這個課程好得不得了,就是沒有人肯修這個學分,我才來幹。如果修學的人多了,我未必會出家。我們在世間幹人家不願意幹的事情,好事!不要跟人競爭。這個社會上許多事情有很多人爭著去做,我也去做,你說有什麼意思?別人不肯做的那個好事,不願意做的好事,我去做。有人爭著要去做的,我雙手捧著讓給他去做,我還在當中幫一把力,希望他早一天能做成功,我們多省事!

  在世間什麼樣的人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給諸位說,最有福報並不是有地位,並不是有財富。什麼樣的人?清閒的人有福。心地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牽掛,身心安穩,粗茶淡飯,遊山玩水,這個人是世間第一等福報的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們世俗人講神仙生活,真正是懂得享福。但是一般世俗人不以為然,他不懂得真正的樂趣。

  我早年沒有學佛之前,喜歡讀歷史,《二十五史》裡頭有「隱逸傳」。我最初看的時候,我很迷惑。為什麼?歷史記載的人物都是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青史垂名。隱逸這些人叫閒人,對國家、對社會什麼貢獻也沒有,為什麼要給他作傳?想不通。這些人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就是剛才講了「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像諸葛亮,如果不是先主三顧茅廬,他是隱士,他自己種幾畝田,每天跟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遊山玩水,過這種隱逸的生活,真會享福。

  沒有出來為社會為人民做事情,為什麼給他作傳?以後學了佛我才明白,他是我們社會最好的典型,最好的模範;他不是沒有本事跟人爭,他有本事;不是沒有能力,有能力;就是用身體來教化社會,不要去爭。隱士就是教這麼兩句話,「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每一個人都能守住這個原則,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了。也許有很多人反對,這樣的社會不是永遠沒有進步了?跟諸位說,這個社會是非常平穩緩和地在進步,世人永遠是幸福的。現在大家鼓勵競爭、鬥爭,鬥得頭破血流,得到什麼?這一生細細想來,人家過隱逸的生活有道理,對!

  從前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是哪些人?都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的人。這裡面有儒家的高士,道家的道長,佛家的高僧,都是有學問、有德行、有能力,他們從另一個方向去發展,從事於社會教育。那個時候沒有這個名詞,實際上他們所作所為就是教化眾生,現在的名詞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你們想想對不對?

  這個行業無爭無求,很自在很快樂,物質生活很簡單。衣服能夠穿得暖,三餐飯能夠吃得飽,睡得很甜,你說這個人生多快樂!這才叫真正會享受。尤其高明的人,智慧高的人,天天在提升自己的境界,絕對不是一般世俗人能相比的,也不是一般世俗人他們能夠了解的。

  這十種無礙,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出,我們應當要學習,這是《華嚴》的宗旨。「無礙」,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自由自在,所有一切障礙都破除了。你看看華嚴家他怎麼說法?第一種「理事無礙,謂全同真性,而剎相宛然」。「理」,我們一般講道理,這是一個很深很深的道理。一切事的發生,它一定有個理。沒有理,哪來的事?現在哲學裡面的名詞是把發生事相的原理稱之為「本體」。從大的來說,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個現相,虛空是個現相,時間也是個現相。我們講十方,十方是講空間,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也都是現相。

  時空裡面許許多多這些星系,星系現在我們知道,發現這些星系它都有規則,像星球繞著一個小星系,這個星系裡頭有一個大的星。現在科學家認為這個大的星它有引力,吸引住周邊這些比它小的星球,圍繞著它旋轉。像太陽系,這是一個基本的星系,這個星系又繞著一個更大的星系去旋轉。這樣一個套一個,它很有規則,它一點都不亂。這什麼道理?科學家給我們的解釋是不是真的?縱然不是真的,他也能說得出一番道理來,至少從小星系圍著大星系這個是能夠解釋的;但是更廣、更深、更大的,就沒有法子解釋。

  所以科學許許多多的定律,那就是佛教講的教義,是局部的,不是整體的;整體的稱之為本體。在佛法裡面,整體的稱為性、理,本性、真理;稱理是對事講的,稱性是對相講的。所以我們把事相立一邊,事相對面的是體性,或者說是理性,理體都是一個意思。世間有許多人認為理跟事是有礙的,不知道理跟事是無礙的。為什麼無礙?「全同真性」,哪裡有礙!真性是無礙的,理事是真性的現相。

  所以「剎相宛然」,剎相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系。我們今天肉眼能看到的不多,我們晚上看空中的星星,閃閃的星星,空中的星星有多少?這個科學家確實計算過,肉眼能夠看得見的大概六千顆。在望遠鏡裡面看的那就多了,望遠鏡的倍數愈大,你就看得愈多,能看到幾十億,肉眼可以看到六千多顆星星。這是什麼?這是剎,就是經上講的剎相。宛然是什麼?清清楚楚,你不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障礙。

  真性沒有現相,理體沒有現相,所以佛經裡面常常用「空」這個字來代表它。你看看《心經》,大家念得很熟,念得最多,許許多多同學都能背誦。《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此地講的相,剎相;空就是此地講的真性。它是一不是二,它沒有妨礙。相從哪裡來的?相是真性變現出來的,事是理變現出來的,事跟理沒有礙,相跟性沒有礙,無礙。

  在我們人,以我們人來講,我們人的身是相,這裡面理就是性,性跟相有沒有礙?沒有礙。誰在裡頭發生障礙?「識」發生了障礙。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有障礙。譬如諸位說宇宙之間,小而身心,大而世界,障礙都是產生在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就回歸到自然,回歸到一真;一真是沒有障礙,你就得大自在。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你就全部得到,你享受到了。

  為什麼不會享受?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享受不到,你的享受完全是錯誤的。你的享受是什麼?酸甜苦辣鹹,那個享受是痛苦。真正覺悟了,酸甜苦辣鹹統統沒有了,那個享受是一味平等,這是正受,佛教裡面講的「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換一個名詞來講,還是佛教名詞,叫「離苦得樂」。什麼是苦?酸甜苦辣鹹是苦,平等一味是樂。

  這個樂的意思,一般普通人也不懂。一般普通聽到離苦得樂,他都想歪了,他根本不懂得樂的意義。他想的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是相對的,不是真樂;真樂是苦樂兩邊都沒有,才是真樂。相對的樂在佛法裡面叫壞苦,到你樂事衰了,樂事敗了,樂事消滅了,你就感到苦了,所以叫壞苦。那個真的樂是永恆的,永遠不變的,那是真的。所以這種樂是真實智慧、是大德大能,不是從外頭來的,是從自性裡頭、從裡面生出來的,這是真樂。

  儒家也懂得,這個樂怎麼樣才能夠、現在人講開發,我們要怎樣開發這個真樂?《論語》裡頭頭一句話就講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說就是喜悅,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外頭環境刺激,那是真樂,那個才叫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從哪裡來的?「學而時習之」,那個樂是從自性裡面真樂開發出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樂,那個樂是快樂,容易懂,意思很淺。好朋友很久沒有見面了,這下來了很快樂。好朋友過幾天走了,快樂就沒有了,所以這一種樂是外面境界。我們講緣聚則樂,善緣!緣散,樂就沒有了。你看弘一大師作的「送別」這一首歌,那是好朋友離別的時候,你看心裡頭多難過,樂沒有了。

  不是讀書樂。讀經更樂!這個樂不是從外頭來的。許許多多人讀書、讀經,他讀得很苦,他不樂,讀得不想讀了,那是什麼原因?古人有一句話形容得很好,「囫圇吞棗」。棗吞下去什麼味道?不知道。那個念書就念得很辛苦,沒有樂趣了。如果你要是細細的去咀嚼,嚼出裡頭的味道出來,欲罷不能,真正味道念出來了。日常生活當中,把經教裡頭的這些道理又能夠落實到生活上,那真叫快樂無比!

  現在這樣的人愈來愈少了,為什麼?沒有耐心。沒有內行人指導他,這是外緣。自己沒有耐心,所以永遠得不到法味。世味,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那個味跟法味不能比。嘗到法味的人,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他自自然然就放棄了。還要人勸?哪有這種道理。所以不學,不認真的學,真的東西你得不到。無障礙,這一種自在解脫的境界,你怎麼能獲得?

  下面他舉出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底下經文裡頭的:「經云,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莊嚴悉清淨。」你看這個多美好,這是底下一品所講的華藏世界。什麼人住的?毘盧遮那佛住的。毘盧遮那佛的依報環境,你看看他好在哪裡?好在「法界無差別」,這是因,「莊嚴悉清淨」,這是果。後面還有一句,這是一首偈子,你看小註裡頭有,小註也是清涼大師註的,就是《華嚴經》第十卷。諸位要知道第十經就是第十卷,有這麼一首偈,末後說「安住於虛空」,這四句偈。在此地引用到的,莊嚴是事,法界是理,無差別是無礙,它取這個意思。

  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無差別」,我們今天處處都有妨礙,理跟理妨礙,事跟事妨礙,理跟事妨礙,事跟理妨礙,所以說處處成障。六根接觸的地方,哪有沒有障礙?處處都有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的?差別,差別就是分別執著。什麼時候我們把分別執著放下了,障礙就沒有了。凡事,世出世間碰到障礙了,你去找,把因找到了,什麼原因?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障礙就沒有了。這是我剛剛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但話不是這個說法,理是一個。他老人家給我講的。

  我們初學,初學是凡夫,對世出世間法都想求,那個求的心很切,向老師請教。老師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我們聽到很安慰,有求必應。但是他後面又說:當你求的時候,你求不得,不是有求必應嗎?有求必應,為什麼你有求他不應?大師告訴我:你有求不應,是因為你自己這邊有障礙,佛那邊沒有障礙,障礙總在自己這一邊,你要細心去找,你把你的障礙找出來,把障礙消除,感就應了,你有求就應了。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給我的。

  他教給我這個方法,我在這一生應用非常靈光,我感激老師!我這一生當中,它真的給我解決了許許多多障礙的問題,一句話,我們一生受用無窮。當你把這個障礙的原因找到之後,你就曉得怎樣做最妥善的處理。

  古德常常講「做事難,做人更難」,一個人把做人能做好了,這個人就成佛了。換句話說,凡夫不會做人,佛是很會、很圓滿的做人,做到究竟圓滿了。你說,佛要不要學?做一個最圓滿的人,一絲毫缺陷都沒有的人,這就是佛。佛不是神,佛不是仙,佛是一個處事待人接物究竟圓滿而沒有一點欠缺的人。佛不在了,我們到哪裡學?經典在。經典上所記載的就是佛的心、佛的行、佛的言語、佛的境界,我們從這裡面學習就能得到。

  要記住無差別,無差別就是平等的,有差別就不平等。要想到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沒有一樣不是平等的,我們明白了,他不比我矮,我也不比他高。平等裡面尊重別人,平等裡面稱讚別人,平等裡面自己謙虛、自己卑下。為什麼這樣做?佛經裡面的術語,「法爾如是」,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自然之道,一絲毫勉強都沒有。佛尊敬別人,不要說對人佛尊敬,對畜生,你們在經典上也許看到,有人送供養,吃的東西;送供養,恭恭敬敬的供養佛。佛把吃的東西分成兩分,一分自己受用,一分餵狗。這是教你佛跟狗是平等的,你對佛是什麼樣的恭敬心,你對畜生也應該像對佛那樣的恭敬心。這是教育!宇宙之間,人與人要互相尊敬,要互相敬愛,要互相照顧,要互相幫助。畜生遇到災難,你幫助牠,牠懂得,牠通人情。

  有一年我在舊金山,早晨到公園散步,看到一群鴿子,裡面有一隻鴿子走路時好像腳有問題,一跛一跛的很痛苦。我們仔細一看,牠的腳不知道被什麼人用繩子綁了很多。我們對鴿子招手,牠就過來了,我們把牠解開,通人情!解開之後,牠飛走了。到第二天,這隻鴿子又帶了一隻鴿子來,走到我們面前,牠自動走過來,我們一看牠帶來的鴿子那個腿上也是被人綁的繩子,我們明白了,牠知道我們會幫助牠,走到我們面前求幫助。牠不會說話,我們一看就明白了,趕緊把它解開。通人情!

  你看到真生歡喜心,你對牠好,你肯幫助牠,牠有困難,牠來找你幫助。畜生通人情,植物通人情,你細心去觀察。我們彼此要和睦相處,要平等對待,要互助合作,這個世間是美好的,這個世間就是華藏!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這十種無礙的第二句:

  「成壞無礙」,這個意思是講,「謂成即壞,壞即成」,這個意思不好懂。什麼叫做「成即壞,壞即成」?我們必須先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然後你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世出世間一切事物,成壞都是緣,緣聚就成,緣散了就壞了;成中就有壞,壞中就有成,成壞就無礙了。

  我們這個地方的同學,現在我們道場淨宗學院的工程還沒有做完,舊的房舍整修的工程完了,新的還有一棟房子要拆,另外一棟房子要遷移,把空地讓出來,我們要建一個活動中心,建十個教室,這個工程馬上就要動工了。

  我們的攝影棚這是新建的,你們看到了;六十一號的小樓,你們也看到了。你們現在看到攝影棚的房子蓋好了,成了;六十一號蓋好,也成了。沒有蓋好之前,你看看鋼筋水泥磚頭,那一些建築材料不是堆在旁邊?堆在旁邊那一堆材料,那個材料是成,把材料排起來搞成一個房子,那個材料壞了,它不叫建築材料了,現在叫房子。從房子這邊看,房子是成了,那些建築材料壞了。

  我說這個話你懂不懂?恐怕還有一部分人,還是聽不懂。你要細細的去觀察,細心的去思惟。為什麼?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譬如蓋這個房子,土地、所有一切建築材料、人工,緣!緣要具足不缺乏,緣具足這個房子就成形了,像個房子,有遮蔽風雨居住的作用了。原來這一大堆建築材料堆在旁邊,堆成一堆,我們也看得很清楚,它沒有遮蔽風雨、沒有居住的作用,統統都在一起,你說哪個成?哪個壞?那就是我剛才講了,把材料統統架起來變成個房子,材料不見了,材料壞了,不見了叫壞了。房子見到了,房子成了。哪一天房子舊了不要了,再把它拆掉的時候,房子壞了,建築材料成了。

  世出世間一切法,成中有壞,壞中有成,成跟壞是同時的,成跟壞是相即的,不相分離。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嗎?要明瞭。為什麼?明瞭之後,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才會放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你的煩惱習氣放不下,斷不掉!明瞭是智慧,智慧能轉煩惱,煩惱轉成智慧了。你要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智慧就變成煩惱了。了解事實真相,煩惱變成智慧了。變成智慧才得正受,你才有正常的享受。方東美先生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正常的享受。你不明瞭,你一切享受,一生的享受不正常,道理在此地。

  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才曉得這個課程對我們這一生有多麼重要。歐陽竟無大師所講的,「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是人生所必需」,他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非常可惜在他那個時代,他那個時代民國十二年那個時候講的,沒有現在這樣方便的大眾傳播工具。他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的講演,用的這個題目。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我曾經去訪問過。他的學生王恩洋先生,把他的講演做成了筆記印出來,數量不多。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看到這個本子,薄薄的,兩個講演印在一起。那年我把這個小本子帶到台灣,在台灣翻印過一次,好像以後又印過一次,印過兩次,數量也不大,大概一次是兩、三千冊的樣子。他說得很好,很有道理。

  佛法確確實實是人生必讀,人生必需要學習的,學了馬上就管用。非常可惜,現在人不知道。現在人天天追求,我不是常說,追求財富、追求聰明智慧、追求健康長壽,全都在佛經裡頭。你要果然把佛經念通了,不管是哪一部經,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上你要是搞通了,你這三種希求統統得到。這是章嘉大師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經典裡面講,你所希求的那個「應」的道理、理論、方法都在其中。你依照這個理論、道理、方法,你去求,哪有求不到的道理!這個世間最難求的是成佛,這最難求了。最難求的都能求得到,世間的升官發財,這叫雞毛蒜皮小事,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輕而易舉。你要懂得這個理,懂得方法,這個不容易。

  釋迦牟尼佛、這些諸大菩薩、祖師大德,都展現榜樣給我們看。這麼好的東西。不過在從前是很難得到的,以前印刷術不發達,得到一部經書不容易。現代容易,科學技術發達了,印刷的品質愈來愈進步,價錢愈來愈低廉。在清末民初,這一部《大藏經》談何容易,一個人家庭說是擁有一套《大藏經》,沒有這個道理,再富貴的人家也不可能。在中國,那時候只有大的叢林寺院,皇帝才送一套《大藏經》。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們安徽省,這一個省好像才有兩套《大藏經》,兩套當中有一套殘缺不齊,我們常講這個一套半,這一個省!

  我學佛的時候,經書就非常缺乏,我們想看一本書,只有到寺廟藏經樓借它的藏經;又不能借出來,在那裡頭抄,在藏經樓抄。古時候讀書人,他想讀的這些書都是自己抄,沒有的賣。你就曉得書本是多麼的珍貴,多麼的難得,從前人珍惜。古聖先賢留下來這些文字都是寶貝,無價之寶。現在科技發達,印刷傳播非常便利,反而不珍惜了,反而不如古人。古時候代代都有傳人,現在傳人失掉了,不重視這個東西,為什麼?太容易得到,太平常了。從這個地方來看,現在人的福報不如古人。我早年學佛,二十六歲學佛,那個時候經書很缺乏,我抄過不少本,知道這個東西艱苦。

  抗戰期間在學校念書,國文課念的這些古文沒有書,抄!老師手上難得有一本。在那個時候,如果是用蠟紙油印印給學生,那就了不起了。一般老師不會這麼做的,為什麼?那也需要錢。老師哪有那麼多錢?所以老師把古文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抄,抄來讀。你以為書本這麼容易得到!現代人真是生活在天堂,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可惜!哪裡曉得古人讀書的艱難。我們現在圖書館裡頭藏書,是我幾十年收集的,收集來幹什麼?供養你們大家的。

  《四庫》、三藏,藏跟庫的意思是一樣,藏、庫都有一把鑰匙,兩把鑰匙像保險櫃一樣,這兩把鑰匙你拿到,這個寶藏你可以受用,你能得到。兩把鑰匙要拿不到,這個倉庫門是鎖的,你得不到受用。這兩把鑰匙是什麼?第一把是文言文。我曾經勸過你們,一定要用一年的時間去背五十篇古文。可以請楊老師在《古文觀止》裡面去選,或者是在台灣往年出版的《古今文選》,在那裡面選古文,選五十篇。要能背誦,要能夠講解,那這把鑰匙你拿到了,你有能力閱讀《四庫全書》,文字的障礙沒有了。這是從前李老師教我們的,你能夠讀一百篇古文,能背能講,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

  你們同學曾經看到過,我收藏的這些書裡頭,有民國初年的小學生的模範作文,過去我大概將近有十冊,搬家都搬不見了,現在還有兩、三冊。你們看看小學生的作文,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看不懂;不要說寫了,他看不懂。小學生怎麼能寫得出這個文章?讀!給你講,他熟讀五十篇,熟讀一百篇,他就能寫。

  第二把鑰匙是什麼?那個比這個難了,誠敬的功夫。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真誠恭敬,這一把鑰匙比前面難。真誠恭敬,實實在在講就是「淨業三福」裡面所講的「孝親尊師」,這是一把鑰匙,你能夠契入境界。你沒有這把鑰匙,你學的是文字、是表面,表面那一層你沒有問題,你要想契入境界,這個功夫,你有問題。兩把鑰匙,你在家是真正的孝子,在學,你是好學生。好弟子、好學生的標準,古人所著的《弟子規》你們都念過,懂了沒有?做到沒有?真正懂得裡面的意思,了解它的精神義趣,完全落實了,這是第二把鑰匙。世出世法,這兩把鑰匙是相同的。

  這兩把鑰匙拿不到,我收集這麼多的典籍放在此地,你們只有看看望望而已,得不到受用。你說可惜不可惜?只要用一年的功夫,這兩把鑰匙你就拿到了,你要不肯幹那就沒有法子,無可奈何了!

  這一次學院下個月初要舉辦,目的是為了要祈求世界和平,我們要辦一個佛學講座,辦一個佛七,期限七十天,十個七。學院裡面辦佛學講座,布里斯本淨宗學會辦佛七,打佛七,十個七,這七十天大家好好的用功。在這七十天當中,因為我們自己的教室還沒有蓋好,我們上課都是在新教堂,大家在一起上課。將來新的教室蓋好之後,我們就分開來上課,就不在一起上課了,分開來上課,專修專弘。

  這一次也是我們第一次的嘗試,作為一個試驗,大家共同在一起學習,所以科目很多,擔任教學的法師、居士有十幾位。希望明年開始,我們就分班了。但是這裡面還有共同科目,古文是共同科目,英文是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將來在德行德育,德育裡面包括戒律,我們要把《沙彌律儀》也放在德育的課程裡頭,共同科目。

  這一次我看到你們教學課程裡面沒有《沙彌律儀》。哪一位菩薩來發心?如果不學《沙彌律儀》,這是戒律裡頭所說的,不是佛弟子。我們要多想想。我們現在發給諸位的本子是有註解的,如果沒有註解這個本子很薄,分量不多,只有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那是出家德行的根本。

  儒家德行的根本,我們取《弟子規》就夠了。道家的,我們取《太上感應篇》,和佛法裡面的《沙彌律儀》,這三種東西諸位果然能夠落實,你就是現代社會的聖賢。沒有這樣的修養,沒有這樣的德行,怎麼能夠做天人師?怎麼能夠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所以我希望同學們,這個合起來一共是五門東西,共同科目,不管你學哪一部經論,這個科目是一定要學。

  我們今天住在澳洲,所以要學英文,要學華文,華文是國文,要學道德,道德我就講這三樣:《弟子規》、《太上感應篇》、《沙彌律儀》。這是淨宗學會的道風,諸位在這裡面將來專精一門經論,那是學風。這個道場有它的道風,有它的學風,不但是社會大眾對你另眼相看,實實在在能夠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每一天接受供養,飲食起居,自己的心才能安定下來。

  我們的供養來自全世界,他為什麼供養你?我們憑什麼能夠接受?有沒有去想想。接受別人的供養,我們以什麼回報?出家修道,要以德行回報。我的德行天天在增長,你接受供養是應當的;德行不能夠與日俱增,我們接受這個供養,慚愧!如果不能夠依教奉行,接受這個供養,古大德有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絕對不是欺騙人。我們有沒有想過?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學院在此地成立,總希望大家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成就,沒有空過。我們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祖祖承傳,對得起這一切護法。忘恩負義,後來會有果報,果報都在三途,信不信由你,我在這裡把話都講清楚。

  說到「成壞無礙」,這個意思很深,要很細心去觀察,在所有一切法裡面你都能看到。大至世界,小而微塵,你都能觀察得到。譬如我們常常用這個毛巾,從這毛巾的相,成,毛巾「成」。什麼是壞?線「壞」了。它裡頭是一條一條線織的,纖維織的,線不見了,變成毛巾了。如果我們把線頭拉開,整個再拉開,拉成一條線;線成了,毛巾壞了。成中有壞,壞中有成,無論是哪一法,你要了解它的真相,你不要被這個幻相欺騙了,這是智慧。哪一法都不例外,你仔細去觀察。

  清涼大師在《鈔》裡面引用了一首偈,「一一剎種中,劫燒不思議,所現雖敗惡,其處常堅固」。這一首偈好像也是在第十卷裡頭,《華嚴經》第十卷裡面。如果你要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而入這個境界,那就是《般若心經》上所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度一切苦厄」。現在不是世界災難很多?災難再多,你不受了。為什麼不受?成壞無礙。

  許許多多眾生為什麼還受這個災難?他成壞有礙,他覺得受苦受難。你要到無礙的話,苦難就沒有了,度一切苦厄,你知道「成」跟「壞」是一不是二。成壞到無礙的話,實在講,成無所謂成,壞無所謂壞。真正懂得成是緣聚,壞是緣散,緣沒有成壞。緣沒有成壞,再給你講事沒有成壞,物沒有成壞,理沒有成壞,確實是無障礙的境界。非常可惜,你沒有透徹了解事實真相,果然透徹了解事實真相了,恍然大悟。《法華經》上裡頭佛也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不壞(常住)」,跟這個地方講的意思完全相同。

  你要真正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你就能體會到佛法裡面講的「無生法忍」;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無生,佛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不生當然就不滅。給你講老實話,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不生,當然不滅。這一切法好像我們看了都有生,樹從樹苗慢慢長成樹,開花結果;人、動物有生老病死,他怎麼不生?我們看不出來,佛菩薩看出來了,明白人看出來了,生即不生,不生即生,生跟不生是一不是二。

  我們現在想像裡頭,生跟不生是二不是一,我們錯在這裡。到底是他錯了,還是我們錯了?這個事情你要是參究通了,你很開心,為什麼?你知道你不死了。你看一般人,連動物都貪生怕死,為什麼?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沒有生死,生死是一不是二。再跟你說真話,「覓生死了不可得」。你才知道,佛講不生不滅的真正的意義,你才懂得佛講這句話,這是給你講真的,一切法不生不滅。

  這個道理、現象,前面我們用過很長的時間跟諸位說過,在「世主妙嚴品」裡頭、「現相品」都曾經講過。現在我們講的是第四品,是給你介紹大宇宙。下面第三:

  「廣狹無礙,不壞相而普周故」,大師引經說,「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都是說的這一樁事情。在我們凡夫觀念當中,廣跟狹對立的,怎麼會無礙?或者說廣不礙狹,狹肯定礙廣。怎麼會無礙?這個地方所說的「相」,相狹小,普周廣大。不壞相而普周,怕的是我們很難體會,大師再引經說明,這個經是第八卷裡面的一首偈,沒有講完全,只講了兩句,「體相如本無差別」。為什麼會無礙?無差別!把因說出來了。下面這個相說「無等無量悉周遍」,經文的意思,我們到第八卷讀到這個經文時,再跟諸位細說。

  由此可知,無量無邊的障礙,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離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沒有定慧。所以戒定慧稱為三學,戒定慧稱為三寶。戒是僧寶,定是法寶,慧是佛寶。大家只曉得佛法僧是三寶,你就不知道戒定慧了。《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是僧寶;平等是定,是法寶;覺是慧,是佛寶。所以你從《無量壽經》經題上看,三學、三藏、三寶具足,你才知道這個經的內容,這個經的價值。

  佛法稱經,現在稱為課程。這個課程的標準,這個課程的價值,你對它不認識,你學習的興趣、願望就不高;你對它了解得愈透徹,修學的意趣就愈高愈濃。世出世法沒有例外,人與人之相交亦復如是,了解得愈透徹感情就愈深;了解不夠透徹,了解得很淺,當然生疏。所以古人常講朋友是老的好,交情舊的好,他有道理在。為什麼?往來的時間長久,了解夠透徹。

  「不壞相而普周」,《華嚴》裡面我們處處都看到,毛孔我們沒有損壞它,微塵我們沒有損壞它,沒有把微塵想辦法把它變大,沒有!不壞相。一毛孔、一微塵周遍法界,這是一般人沒有法子理解的,沒有法子想像的。換句話說,你跟人說,人家也沒有辦法接受。

  從這些原理原則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不要認為我們起心動念微不足道,錯了。你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善念,周遍法界;這個念頭是個惡念也周遍法界。形相,這個軀殼形相沒有絲毫破壞,它起的作用,我們今天講它所產生的影響,不要講言語造作,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不周遍法界的,你才曉得你的影響的力是多麼廣,是多麼的深。這一句講的是這個意思。就像一個池塘裡面水一樣,非常平靜,我們投一個小石子,很小的石子投下去,它就起了波紋,波紋逐漸逐漸擴大,擴大到整個池子。這個現象我們看得很多,我們做兒童的時候,也常常喜歡看到池塘,小石頭丟下去,看它的水紋在波動。

  廣狹無礙,我們起心動念,人不知道,鬼神知道,佛菩薩知道。古人所講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什麼知道?這個波能達到很遠。波的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現在我們知道波動,這是近代科學裡面很新的學說,西方有科學家說這個世間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波動的現象。他這個說得很有道理,相當聰明。他這個說的跟佛經上說的一樣,佛經可以說不承認有物質存在。物質是什麼?物質確實是波動的現象。相宗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全是波動的現象。

  所以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們去想想看,境隨心轉,相隨心轉,人的體質隨心轉,所以心理健康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很細微的一點點,你要是得到了,養生之道大有幫助。你要相好,要心好。你要身體好,也要心好。你的心好,樣樣都好。你的心不好,想好也好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