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五六卷) 2005/2/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56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偈頌第四首:
【於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知法皆虛妄。不起心分別。】
這一首偈大意前面已經報告過了。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一首連同上面兩首,就是第二、第三、第四這三首偈,第二首說人我空,第三首說法我空,第四首這是「類通」,就是觸類旁通,讓我們了解心、法也都不可得。這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佛法,諸位都知道有大乘、有小乘,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開導的也都做了說明。「通」,通有兩種,一種大乘,一種小乘。這個地方是講大乘。
世尊當年在世,我們大家都知道他老人家世壽八十歲,八十歲圓寂的,我們一般人講過世了。在他一生當中,他是三十歲成道的,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一般人講成佛,我們稱他為佛陀,那個時候三十歲!成道之後就教化眾生,第一部所宣講的是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說的,沒人知道。這個大經上告訴我們三七日中,也有經上講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時間不長,宣講什麼法門?《大方廣佛華嚴經》。定中的境界,學佛的同修應當有個概念,定中境界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念劫圓融,廣狹自在。所以佛能夠將無量劫濃縮成一念,一念可以把它展開來就是無量劫。
所以時間不是真的是假的,從心想生。這一樁事情近代科學家發現了,他說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時間等於零,等於零就是沒有過去、未來,空間在某一種條件之下也等於零,沒有遠近。這些事情,《華嚴經》裡面講「十世古今」,就說盡了,三千年前就講盡了。這不是凡夫能夠懂得的,而是佛示現成道,把他自己親證的那個境界,一真法界,給我們展現出來,給我們說明。誰參加這個法會?這我們曉得參加法會是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沒有辦法入佛的境界,這是佛親證的境界。法身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他有能力參加。十法界裡面權教菩薩如盲如聾,看不到也聽不到、接觸不到。這是大乘,是佛法的精華,小乘是方便說。
佛二七日中《華嚴經》講圓滿了,再想想這世間人,世間人無量劫來迷惑顛倒,要入這個境界,佛也有善巧方便。首先要用小教幫助一切眾生消業障。一切眾生為什麼不能夠聽聞大法?業障太重了。所以真實境界,實在講真實境界就在現前,我們迷而不覺,在這裡面產生錯覺,所以是這十法界唯識所現。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講四諦,講十二因緣,這個課程延續了十二年。像我們現在的學校,小學六年,高中、初中加起來也是六年,這是佛的小教,十二年。十二年之後,這有了根基,業障也差不多消了一些,逐漸逐漸應當把他提升,提升到方等。方等就是大乘,大乘裡面很淺的,淺顯的,方等八年,這就二十年了。
這二十年的基礎,他就可以聽真話了。前面都是方便說,可以聽真的了。真的是什麼?真的就是般若,般若翻成中文叫智慧。佛講般若二十二年,諸位想想看,這麼長的時間講這一個課程。由此可知,般若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中心的課程,核心的課程。末後八年講《法華》、《涅槃》。《法華》、《涅槃》是什麼?那個意思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與我們日常生活不脫節,就是回歸到《華嚴》。你看世尊的教學,從這個地方你能看到他教學的程序、次第,也能看出他的方便,他的核心,這就是中心的課程,到最後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實用。
我今天特別提出這些話,是昨天諸位同修都看到昆士蘭大學有一位院長、一位教授,還有一位學校的處長馮文瑋居士帶領他們到學院來看我。告訴我,學校裡面現在成立了一個佛學研究中心。這個學校裡面有宗教研究中心,現在從宗教研究中心裡面,就是又成立一個專門研究佛學的。這兩位教授,一位是教巴利文的,一位是教梵文的。他們的介紹資料(翻成中文給我看),我是昨天晚上抽出一點時間把這個介紹看完,才知道這個中心去年(就是二00四年)成立的,到現在還不到一年,在籌備期間。三月底正式成立,要舉行一個開幕典禮,請我去參加。
我們知道梵文的經典確確實實已經散失殆盡,分量太少了。巴利文的經典是小乘經典。今天講佛法,在全世界典籍保存得最豐富的是漢傳的大乘。這一些是早年方東美先生講給我聽的。他說要研究佛學,你就不能不研究漢文。另外一個系統就是藏傳的,藏傳的也是大乘,但是藏傳比我們漢傳的要晚,這我們知道,這歷史我們曉得。西藏的佛教是唐朝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把佛教帶去的。那個時候真的佛教在中國是黃金時代,唐太宗那個時候,八大宗的祖師,這大乘八個宗,小乘還有兩個宗,祖師大德幾乎都同時出現在那個時候,隋朝末年唐朝初年。所以是文成公主帶過去的。西藏跟印度很接近,以後西藏知道佛法的殊勝,所以這一邊是從漢傳過去,那一邊從印度傳過去,典籍都相當豐富。所以今天要研究佛法,最重要的還是漢傳的,其次的是藏傳的。
早年趙樸老在世的時候,我記得我第一次跟他見面,我就談到這個問題。希望他老人家以他的地位、影響力,能夠早一天把藏傳經典,我們漢文裡面沒有的,把它翻譯出來,翻譯成漢文,使漢傳的經典能夠保存一套最完整的佛教典籍。他當時聽到我這個建議非常贊成。實在講,我們見面的時候,他老人家年歲已經大了,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那個時候特別提醒他,我說:老人家,如果這個事情不做,五十年之後沒有人能做了,要做要趕快,要抓住時節因緣。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第一次見面我們就很投緣,再說我們是同鄉,所以第一次見面我們就談了四個小時,非常希有難得。
小乘教就是我們講巴利文的,現在這是大學裡面主修的,就是我們漢文《藏經》裡面的阿含部,我們稱為四阿含:《長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雜阿含》這四大部。《阿含經》裡面有很多很短的,一部經一百多字,二、三百字就是一部經,所以它的經典,你要細細看它的目錄大概也有將近三千部。我們這一部分(翻譯的這一部分)跟巴利文的經典對照,有人做過這個工作告訴我,他說巴利文的經典大概比我們多出五十幾部。從這個地方看,三千多部經典我們只少了五十幾部,小乘經漢譯得相當完整。我們缺少的分量並不多,希望缺少的能夠從巴利文譯成漢文,使我們漢文小乘經典也具足,這個好事情!大乘經典的分量超過小乘太多了。部頭雖然沒有那麼多,但是大乘經論的分量重。你看《般若經》,一部《大般若經》六百卷!
所以,學校裡面既然有佛學研究中心,我們希望學校能夠增設漢語系的佛教跟藏語系的佛教,它有巴利文、有梵文,這樣就相當完整了。這是我今天告訴馮居士,希望能夠把我的這個建議先向他們提一提。馮居士聽了之後非常歡喜,他說這正是他們迫切需要的。我說我現在手頭上還有《大藏經》,我可以送學校十套,給這個研究中心。同時我也想到澳洲還有其他的學校,我就想請昆士蘭大學代我送。我打算送一百套《龍藏》交給昆士蘭大學,他們學校留十套,另外九十套請他代我送給澳洲各個學校以及社團。
大乘教裡面講得究竟,講得圓滿。小乘教只破我執,法執沒破,所以他們的果報在四聖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兩個不同的境界,一個是凡夫,就是一品煩惱都沒斷,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就是六道凡夫!如果是對於一切人事物執著放下了,不再有執著了,就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人我執沒有了,他還有法我執,那他就不在六道,六道之外有四聖法界,他在那裡面去破法執。法執破掉,法執就是分別,分別這個心沒有了、斷掉了,還會有起心動念。功夫再進一步,把起心動念能夠控制住,這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生到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他就到這邊去了,我們就稱他作法身菩薩。中國大乘禪宗裡面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這個境界。
所以大乘教殊勝,殊勝在哪裡?就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就能夠做到破一品無明。大乘教破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比小乘快速,小乘的方法很笨拙。你看大乘教我們觀空,這不一樣!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我們昨天念的這一段,「此中是大,觀身性相同虛空故」,這是大乘教,這個快速,我、法兩種執著在這一生就能夠把它解決了。也就是我們常講,你真正懂得事實真相,漸漸明瞭之後,你在一切法裡頭你不會執著,你不會分別。然後你就在起心動念這裡下功夫,這是大定!他們也著重於參禪、靜坐。他那個靜坐,那是小定。你看看《六祖壇經》,《壇經》裡面講的這是禪宗裡頭他怎樣修定,他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個定不是身,定是什麼意思?心在境界裡面不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叫做不動,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他修的是這種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大乘修定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我常常講的!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式修定。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修定!修什麼?起心動念,把這個東西滅掉。日常生活當中,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接觸,在接觸的時候修什麼?練功。練什麼功?練不起心、不動念,高!你在這裡頭練不執著、不分別,這是低,也是大乘,我們今天學的。我們在第一個階段是要練不執著,你真會用功。要用什麼方法來練不執著?我們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採取的是執持名號,「阿彌陀佛」。眼見色,耳聞聲,念頭才一動,阿彌陀佛!那個執著的念頭、分別的念頭壓下去了,這功夫。久而久之,不知不覺,我們就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觀了。你真正能做到平等,我們常講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已經達到平等,你的慈悲心就流出來,這是權教菩薩。為什麼?因為你在境界裡還會起心動念。你要更進一步,還是用這個方法,用這一句佛號,執持名號把起心動念伏住。
諸位要曉得「南無阿彌陀佛」有沒有起心動念?有!但是什麼?我對其他的事情不起心、不動念,我只在這一樁事情起心動念,用這一法對治一切法,就是念佛的道理,我們要明白。所以念佛是修禪定,這個話不是我說的,佛在《大集經》上講的。佛讚歎念佛,說念佛是甚深的禪定,這是佛給我們印證。禪是佛家修行的核心,就是修法裡面的總的綱領、總的原則。只要是佛法,不論是大乘、小乘,你要是離開禪定,那就不是佛法。禪定修行的方法無量無邊,「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八萬四千不是隨便說的,確實有這個數字。你們查《教乘法數》,查《佛學辭典》,真的是八萬四千,用什麼對治什麼煩惱,煩惱八萬四千!禪定就是對治煩惱、對治習氣的。所以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佛講的。
我們今天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的功夫不得力,為什麼?沒有用這一句佛號對治我們的分別執著,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執著裡面,我常常提出兩個例子,這兩個是執著裡面的大根大本,你首先要在這上下手。第一個就是對一切人事物的佔有,佔有是執著,據為己有,這是錯誤,為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連我們這個身都不可得,你怎麼能佔有?身是念念剎那生滅,沒有辦法,這是錯誤的,不能有佔有、據為己有的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打下去,這叫真正做功夫,你真正會念佛。
另外一個就是控制,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起了控制的念頭,這個錯了,這都是屬於執著。能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執著。總要記住佛祖常常給我們開導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真正修行人一生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決定不攀緣,隨緣不攀緣!你攀緣,你很累;你不攀緣,你很自在,清涼自在,這是你首先會得到的。你身心健康,你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首先要把這個東西,我們用這一句佛號把它念掉,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叫念佛人,這叫會念佛,這叫念佛三昧。懂嗎?三昧就是禪定,就是佛在《大集經》上講的「無上甚深深妙禪」。真的是方便、容易、簡單,成就還快速,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我們自己天天做早晚課,早晚課我講得太多了,早課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我今天一天一定要依照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晚課要反省我是不是真的做到了。這裡頭最重要的斷煩惱。你看看「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你先要斷煩惱!我這種對於一切人事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佔有的念頭、控制的念頭,這說粗一點是什麼?是自私自利。今年跟去年比有沒有淡一點?比去年淡一些了,有進步。這一個月跟上一個月比有沒有淡一點?這一個星期跟上一個星期比有沒有淡一點?那功夫要做到真正得力的時候,今天跟昨天比有沒有淡一點?每一天都淡個一分,這個功夫就不得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要是我今天跟昨天比不見得比昨天淡。你要是不能比昨天淡,一定就是比昨天還要增加,那你就錯了。一般人一年跟一年都很難看得出來,十年、十年比較非常明顯,這一般人都能看到、都能夠了解。我學佛第一個十年、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你這樣看很清楚!有沒有進步?是不是真幹?
大乘法裡頭教我們觀身,我們這個身的體性,我們身的現相,都不可得。身有生有滅,剎那不停!這我們在《華嚴》前面也講過好幾遍。在這一品經裡面,前面也跟諸位說過,這也說了好幾個小時。就第六意識來看,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這兩個就是講心。業是所造,心是能造,大乘教裡面教觀「並皆速滅」,速是快速,滅是消失,念頭才起,立刻就消失。所以我們現在看這些相,幻相!不是真的。前一秒鐘跟後一秒鐘我這個身體不是同一個身體,前一秒鐘已經滅了,後一秒鐘是又新生的,我們看到好像是一樣的。一般在大乘教,大乘教教這淺顯的、初學,佛還講相續,這是相續相。我們常常用電影,我常常用這個做比喻,電影放映機裡面的底片,你看一張接一張,相續相。給你講真的,真的沒有相續,真的是遷流生滅,前面那個相滅了,後面這個又生了,不是像電影的放映機後面有那個膠捲,那個膠捲真的是相續。我們法性、法相都沒有這個帶子在那裡轉,沒有。所以給你講真的生滅遷流,哪來的相續!
為什麼前面這個相滅掉,後面生的它會很接近?這裡有個道理,因果不空。性相的生滅絕對沒有相續,因果有,這是我們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有轉變,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有轉變,有相續,有循環。這三種現象,這是因果的現象,所以說不空。但是從性跟相上來講,決定是了不可得。心能現,相所現,能所都是剎那生滅。我們用《仁王經》,《仁王經》是世尊的方便說。《仁王經》上講生滅的速度,一剎那九百生滅。講一彈指,我們從一彈指來算,這個彈指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從四乘六十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這佛的方便說,不是真的,真的怎麼?比這個還要快。
我跟諸位做過詳細報告,真的實在講那個生滅速度之快不可思議。我們用數字來講大家有個概念,是億萬分之一秒,不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億萬分之一秒,你怎麼知道它是生滅的?它太快了。就像我們現在看電影,電影裡面那個放映機的鏡頭開關一秒鐘二十四次,二十四次我們就以為它很逼真了,我們就有的時候不知道它是假的。現在是億萬分之一秒,一秒鐘當中有一個億、兩個億的生滅,你怎麼會知道?所以這是經上佛常講的「並皆速滅」。心,確實它會現相,那個現相太快了,但是它前一個相滅掉之後,後面一個相又生了,前面一個相跟後面一個相絕對不是相同的,有相似不是相續。但是佛也常常講相續。講相續,對初學講的;講真實話,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他知道。在十法界裡頭,佛講的是權教;在一真法界,佛講的是實教,真實的,如來親證的境界。法身大士逐漸逐漸也都證得了。
這第四首偈教我們觀法、觀性不可得,所以你就不分別了,你就不執著了。我們今天為什麼分別執著放不下?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真的透徹、真的明白了,叫你執著你都不會執著。為什麼?執著不到。念頭還沒有起來,已經都生滅掉了,根本就不存在。六百卷《般若》佛講了二十二年,我讀了之後做一個總結,我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如果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就是自私自利念頭太重,什麼都想佔有,什麼都想控制,你常常念這一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四句話也是《般若心經》的總結。《般若心經》很好,玄奘大師翻譯的,兩百六十個字,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結。它還有兩百六十個字,我把它總結十二個字,更簡單!你就常常記住這一句,常常念著這一句,自然就看淡了。
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你看破了。看破,自自然然就放下,於一切人事物不再有控制的念頭,不再有佔有的念頭,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隨緣!有人想得很多:我明天生活,我要是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怎麼辦?你想錯了,明天還沒有來,明天還遠之遠矣。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在這個世間,這前天也講過人生酬業!連《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孔先生算命,你看把一個人一生都算得那麼準確,這是說明什麼?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你得不到,不能強求。這你就放心了。我明天有沒有得吃?我有這一分福分,明天自然有,操什麼心?這裡頭有大學問,這裡頭有真理!所以你參透了,你自然就放下。
我們今天當然最大的禍患、病根,乃至於招感來的劫難,都是看不破,都是放不下。看不破是迷,放不下是煩惱。迷是無明,煩惱就是見思、塵沙,都是由於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我記得我以前講過,心是虛空法界,身是剎土眾生,這真話,這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法性、法身。法性是能現,法身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現所現都不可得,都是畢竟空,都是無所有。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明瞭。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首,清涼大師《疏》最後這一段,「前問意云,眾生既空,云何如來隨其身化」,這是文殊菩薩問的。我們要記住,問的意思我們懂得,大乘教上講眾生既空,眾生既然空了,為什麼諸佛如來還要隨其身,這個隨其身是隨眾生身的教化,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化什麼身。這一句問得好不好?你仔細去觀察「眾生既空,云何如來隨其身化」,你問問,你空了沒有?空了哪裡還有這個念頭?這一句話還不是分別執著。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沒有空!所以諸佛菩薩才應化。果然要是空了,應化這個事情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地方解釋也很好。這下面接著。
「今釋意云」,現在解釋這個意思,「以彼不知身本空寂,教如是觀,故說如來隨眾生身而教化也」。這是什麼東西不空?妄想分別執著不空。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什麼?因果。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我們把它歸納這講六個字,一切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性是心性,能現的,相是所現的,都不可得、都是空的;理也是空的,事也是空的,因果不空。這我們常講的,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習氣種子(唯識裡面稱種子,也有講習氣),這個種子習氣它不滅,遇到緣它就起現行,這個現行就是果報,所以叫因緣果。這個東西麻煩,必須要看破,必須要放下,你才能真正得到解脫,你真正能得自在。這個事情,佛菩薩雖然慈悲幫不上忙。中國諺語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你自己起心動念,不是別人,沒有別人教你;分別執著也是你自己,自作自受,那還有什麼話說!
佛今天教我們,佛的確有特異方便,特是特別,異是不一樣的,這個特異方便是什麼?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也行,這不可思議!也能超越六道輪迴,也能超越十法界,生極樂世界就是生華藏世界,極樂跟華藏不二,這就是特異方便。所以現在修淨土的同修愈來愈多,可是,許許多多同修修行功夫不得力,這有人來找我,希望我把淨土五經一論再講一遍,我也想想,這也有道理。《華嚴經》很長,等到《華嚴經》講圓滿再講淨土五經一論,我有沒有那個壽命都不知道。所以我們把這一段經文,這就是現在「菩薩問明品」,「問明品」裡頭一共有十段,能把這一品講圓滿很好,講不圓滿也沒有關係,我們這十段講到一個段落,我們暫停。暫停,我們就開講淨土五經一論,五經一論我們選講。
前一陣常慧法師打電話給我,她啟請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也是屬於五經裡面的。我是想或者我們講《彌陀經》,或者講《念佛圓通章》也好,希望幫助念佛同修斷疑生信,把淨土的理論、方法、境界都能夠掌握住,真幹!那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是特異方便,我們也恆順同修們的希求。
所以這就是眾生不了解諸法實相,不知道身心本來空寂,身心萬物本來是空寂的。所以世尊教導我們,就是教我們作如是觀。我們對於宇宙萬有的看法要正確,不能看錯了。這個正確的就是這些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因果不空,這就正確。佛是因為這麼一個原因,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不斷的示現在世間,這是體現出大慈大悲!來教導我們,來幫助我們。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諸位一定要知道,只是開示!就是他頂多來做模範,身教。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身教;諸佛菩薩示現在這世間,身教;祖師大德也是以身教給我們做個榜樣、做個模範,所以有身教,有言教。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真正我們看清楚了,我們聽明白了,我們體會到了,要怎樣去落實?真正做到!那就成功了。「信、解、行、證」,佛幫助我們的是信、解,行、證是要靠自己,佛幫不上忙。自己一定要依教奉行。
有一些同修告訴我,他們學講經也講了不少遍,可是煩惱習氣跟以往比較,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這是什麼原因?你雖有信解,你沒有行證,行證真的是斷煩惱開智慧,這個重要!《法華經》上佛菩薩為我們「開示」,我們要能夠「悟入」,那就是真正佛的學生。佛的示現,佛的言教,你看了,你聽了,你不覺悟,你沒聽懂。不要緊,機會還多得很,還有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佛不厭其煩,永遠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從來沒間斷過。只要你好學,只要你肯學,總有一天你明白了,你覺悟了。覺悟了要依教修行,從行門裡面你去證,證就是入佛境界。這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無與倫比的恩德。知恩報恩,用什麼方法報恩?行證、悟入是真正報恩。不肯去做,不能契入,那你是不知恩,不知道報恩。請看下面第五首偈:
【壽命因誰起。復因誰退滅。猶如旋火輪。初後不可知。】
這一首頌我們先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他老人家給我們的提示。這一頌就是第五,「令於壽命,思惟觀察」,叫我們看壽命。命是「命根」,什麼叫命根?「能令色心連持,故名為命。壽謂壽限,即命根體」。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世尊常常在小乘教裡頭講的,我們很容易懂。因為小乘,佛常是隨順眾生說,叫俗諦。大乘法是真諦,是隨順如來親證的境界。換句話說,是個覺悟的人的境界。俗諦是我們六道凡夫的境界,隨順我們講,所以我們很容易懂。
「命」,命根。我們中國人也講命根,連鄉下人也說它是命根子。什麼叫命根?能令色心連持。這用現在的話講,色是物質,我們這個肉身,心是精神,這個身體是精神跟物質和合這樣一個身體,所以連持,連是聯合,持是保持,所以這個叫壽命。人在世間壽命長短不一樣,壽命的長短就叫「壽限」,限就是限量,這叫命根的體,叫「命根體」。小乘,這我們很好懂。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命根體不相同。這一樁事情,世間不要說是人,所有一切眾生都看得很重。哪一個人不貪生怕死,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壽命長久、健康長壽,一切眾生所羨慕,一切眾生所希求,能不能求得到?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後面這一段,後面這一段是從大乘講的。「實謂由業種力」,實是實實在在講。這大乘法裡頭所說的壽命是怎麼回事情?是「由業種力,引一期報,眾同分體,住時分限,假立壽命」。你看大乘講假立的,知道這不是真的,但是這個話說得很清楚。我們著重在大乘。小乘裡面講因果,壽命是由宿世所造的業種力。我們通常把「種」字省掉,業力。種是種子,阿賴耶裡面落下的習氣它有力量,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緣不一定。
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每個人,每個眾生,畜生、餓鬼、地獄都不例外,上面到天人,下面到三惡道,這一切有情眾生,阿賴耶識裡面十法界的種子無不具足。換句話說,你有佛的種子。你為什麼念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因為你阿賴耶識裡頭有阿彌陀佛的種子,真有不是假有。肯定你聽到這句佛號能生歡喜心,很樂意的去受持,就證明你阿賴耶識裡頭有;現在一聽到佛號就連起來了,就把你那個阿賴耶裡面潛伏的種子它就起現行了。你今天看到佛像,聽到佛的名號,那是緣,阿賴耶識裡頭的種子是因,因跟緣聚合,它就起現行了。現行就是你歡喜,你希望認真好好的學習,這一生能成就。善的種子遇到善緣生三善道。我們阿賴耶識裡頭有惡種子,惡種子是貪瞋痴慢,我們今天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這些念頭,不善的念頭遇到不善的緣就感三惡道,果報!
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業力分為兩類。一類叫引業,你看這「引一期報」,這一種業力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我們知道,我們今天都得人身,在這個地球上,在人道,人道是什麼樣的業因?佛說五戒十善。過去生中五戒十善修得不錯,這個業種力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現人道的果報。我們講現人道是中品的善戒,上品善戒就到天道去了,下品善戒就到修羅道去了。我們能到人道來,這是中品的善戒,得到人身。人身這個壽命的長短,又是一種業力,叫滿業。所以它有兩種,這是引導你去投胎。投胎之後,你這一生,你看人跟人相貌不相同,聰明智慧不相同,貧富貴賤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屬於另一種業,滿業。滿是圓滿,稱之為滿業。
滿業是什麼?滿業是因果。過去生中,你所做的善、惡、無記這個業力形成的。如果你過去生中修的善多,我們用世俗的話來講,現在一般人追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誰都想要。財富,因是什麼?財富是果報,因是財布施。你過去生中歡喜用財物幫助人,你這一生得大財富,你命裡有財。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你這一生當中沒有財富。絕對不是說,你這一生當中有什麼能力、什麼方法可以賺得來的,沒這個道理。
你所用的經營的行業,在佛法講是緣,你命裡頭有這個財富是因。現在這個緣現前,你要善用這個緣。什麼叫善用?正用不能邪用,你命裡面財富可以完全現前。譬如說,你命裡頭有一個億,你心地很端正,一生絕對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無論經營什麼樣的事業,規規矩矩,今天講奉公守法,你命裡面的財富逐漸逐漸統統現前,那這一個億就現前了。如果你要用不正當的方法,你也賺錢,你命裡有,但是虧損了,一個億可能虧損到只剩三千萬、二千萬了。你自己也很得意:不錯,我用的方法巧妙,能夠欺騙大眾,我能夠賺他們的錢。殊不知虧損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如果你心地慈悲,無論經營哪個行業,你對財並不重視,還是常常時時刻刻拿這個財去布施幫助別人,幫助那些需要的人,那你命裡這個財富會增加,你命裡本來是一個億,可能會變成兩個億、三個億。
所以,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加減乘除。一個善念善行就是加,大善,大善心、大善行就是乘,一個惡念就是減,大的惡念、大的不善那就是除,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但是這個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所以高明的算命先生還是把你算得很準,道理在此地。如果你是大的善心發出來,大的善行你常常去做,你這個命就不準,改了!《了凡四訓》,你看看他原先被孔先生所算的百分之百的準確。孔先生算他每一年,他那時候是做童生,考試考第幾名都準確;一年你有多少收入,一點都不差。這樣的生活他過了二十多年,所以他心裡沒有進取,還搞什麼?一切都是命定的,所以他也不思善,也不思惡。所以我說他是標準凡夫。他二十年當中沒有加減,也就是他沒有善惡,所以跟命裡頭講的百分之百的準確。
這以後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在笑他,說他錯了。命運有沒有?有,但命運不是一定的,命運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可以改。了凡先生他很聰明,命運可以改變的,那怎麼個改法,就向他請教。雲谷禪師就教他斷惡修善。這個念頭起來了,馬上就兌現,就真做,那個命運完全不對了。孔先生算他去考試應該是第三名,他考到第一名,每一年收入都增加了,真的改了。他的壽命是五十三歲,我們今天講到壽命。了凡先生從此之後全家行善,捨己為人。考試都是進步,很大的長進,那個官也做大了,收入也多了,壽命也長了。壽命本來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壽命延長二十年。命裡頭沒有兒子,他有一個很好的兒子,有求必應。所以,他一生的事跡是做出來給我們做榜樣,改造命運。
命運是有,但是佛家不是講宿命論,佛家講命運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你現在要懂得這個道理,命裡沒有,你現在努力去做,決定能夠有效果。在中國,像袁了凡這樣的人很多,不是他一個!不過是他是把他一生的事跡詳詳細細寫出來,別人沒有寫出來。所以我們要想自己有聰明智慧,修法布施;要想自己得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別人遇到有危險的時候,有困難的時候,很大困難、生死交關的時候,你能夠救他一把,延年益壽。在佛門裡面,素食就是無畏布施,不吃眾生肉,不跟眾生結冤仇。你能夠愛護一切眾生,這個果報是健康長壽。絕對不傷害一切眾生,蚊蟲螞蟻都不傷害。至誠感通,我們用真心跟這些蚊蟲螞蟻交流,牠聽話!
我住在山上,後面這個房子是新蓋的。有一天我到洗手間,洗手間裡面統統都是螞蟻,你不能進去,不知道牠從哪兒來的。所以我就跟牠講,我說:螞蟻菩薩,你從哪裡來,你還從哪裡去。我說我們這個生活空間在房子裡面,你的生活空間在外面,我們彼此互不相干,請你離開。半個小時之後,一個都沒有了。你不能用方法把牠清除趕走,不可以,那不是好辦法。你跟牠講,跟牠溝通。我就不用這個洗手間,半個小時之後全沒有了,一個都沒有。所以不能用暴力,暴力是結冤仇,不能解決問題。
我在年輕的時候,我母親、親戚朋友也給我算命,算我的壽命很短,四十五歲就沒有了,我今年快到八十了。所以壽命、財富都是這一生修的。這個道理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聽話,我相信。所以從學佛,二十六歲學佛,我就開始修財布施。雖然沒有錢,布施個一塊、兩塊還能省得出來,愈施愈多。聰明智慧,法布施。法布施我是學印光大師。印祖當年在世,十方的供養他老人家自己沒用過,自己生活非常簡單,所有一切這些供養統統拿去印經布施,法布施。所以我這一生當中,印經是最大的支出,所有一切供養都用在這上面。現在除了印經之外,還做錄音帶、錄相帶、VCD,還做這些東西。大量流通,沒有版權,所以法緣這樣殊勝,這是跟全世界佛門同修結下的緣。我們真正在日常生活當中,誠誠懇懇,真心真意的修三種布施,果報不可思議。
我們懂得這個方法,我們有沒有希求?沒有。我修三種布施,我沒有求財富,我也沒有求智慧,也沒有求健康長壽,自自然然得到的!為什麼?有求,心就不清淨了。尤其常常學習大乘,知道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所以遇到緣我們要全心全力去做,不求果報。有求果報,能得到,像了凡先生一樣,他是有求的,他能得到,正是諺語所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了凡四訓》裡頭說的這個。我們不求,什麼都不求,果報更殊勝。
這麼多年的修學,非常快樂,法喜充滿!漸漸就契入佛境界了,這才是我們唯一的一個期望。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我就是一個希望,提升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但是也不作意,也不是我有意思的,沒有。這就是老師告訴我的,看破、放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你再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相輔相成!你得到這個受用。所以真正證得《論語》裡面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把所學的東西統統都落實到生活上。那個「習」就是今天講的落實,我所學的統統落實到生活上。「不亦說乎」,不亦說乎就是佛門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唐朝龐居士給我們的示現,好榜樣!李老師給我提過幾次,提醒我要記住「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這教你的道心才增長。所以我這一生從來不攀緣,「我要去做個什麼事情」,我沒這個念頭。就是法布施,我們印經布施,我也沒這個念頭。人家供養的錢,有一筆數字了,可以印個幾本書了,我們就想像,那個時候我印的,我是兩個優先:第一優先是續佛慧命。就是這個經本非常少,流通量非常少,怕失傳,我要印它,不能讓這個東西失傳。另外一個優先就是我講的經,我們現在講的要大量印,因為不但是我們同學們在這裡聽的時候需要。還有很多我們流通的錄音帶、錄相帶,流通得很多。尤其我們統統沒有版權,歡迎拷貝,歡迎翻印。因此,我們所講的這一些經書就要大量印。第三種是別人委託。有人委託我代他辦。委託,最低限度是一千冊。你想印一部什麼經,你錢拿來,我不化緣。我不會說,你發心拿一點點錢來想印這部經,不可以,另外要我去化緣,我不幹這個事情。所以至少他拿的是一千部,這印刷廠可以做。另外我宣布,還有很多人來隨喜,隨喜就愈印愈多,所以可能印到二千、三千、五千甚至於一萬冊,都不一定,好!一點都不操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緣自然具足。
所以到這邊來的時候,現在聯合國來找我們要跟我們合作,我也非常歡喜。我們想想,我們這個學院的財務還行,還能夠幫助聯合國來推動全世界倫理道德的教育。那就是他們要找一批老教授,講倫理道德老教授,借用我這一個攝影棚,我願意提供給他。老師到我們這邊來,吃住完全免費,我們接待。到這邊來錄製,這些費用也是我們學院來負擔,他只要來上課就是了。來講課,我們給他錄相,給他做成光碟,錄相帶就送到電視台去播放。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用他們的名義來推動,很好,我協助你。
另外還有一個費用比較大的,我們也斟酌情形來協助他—翻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有六種,有華語(我們中國的語言),有英語,有法語,有西班牙語,有阿拉伯語,有俄羅斯語。這六種語言在全世界使用的人很多,所以他有六種語言。這個翻譯,聯合國有人,他們有翻譯的組織,但是這個翻譯都需要用錢,那個用錢是用字數來算的。現在他告訴我們,我們知道澳洲澳幣,翻譯一個字是澳幣四毛五分。如果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差不多八、九千字,翻成五種語言,這個數字也相當可觀,可是這是值得,因為它向全世界播放。
所以我挑了兩種,一種是《認識佛教》,一種是我們過去講的《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我講了大概有八十個小時,後面涉及到大乘佛法,那個很深,不適合初學,但是前面一半適合,前面一半講十善的業因果報,所以我們就用前面一半,大概四十個小時。另外,就是蔡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這四十個小時,我也把它翻出來。這三樣東西,我們要跟聯合國,因為這個數字很大,我們要跟他來談判,希望這三樣東西把五種文字翻出來之後,不超過二百萬。我們願意投資二百萬,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都是講倫理道德。《認識佛教》不算長,沒有這前面兩篇長,已經有文字了,好像英語的翻譯已經有了,再翻其他的文字。所以我想我們準備二百萬,這個工作就可以做完成,對全世界播放。他們也非常歡喜,因為聯合國搞世界上倫理道德的教育,不知道用什麼教材,找不到理想的教材,我們把這個東西提供給他,我們來密切的合作,這都是什麼?這裡頭都有無畏布施,化解衝突,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所以這裡頭,我們花這麼多錢,財布施;有這麼多法,流通這個法寶,法布施;在果上來看,無畏布施,一舉三得!
所以這個緣也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我們沒有找他,他來找我們。而且他們現在積極在籌備,好事情。所以我們的學院擔負起這個工作。至於有些人來捐錢,我們學院設一個專戶,這個專戶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翻譯的費用,不做其他的費用,這在銀行存錢,存款、利息都歸這一個戶頭,獨立的戶頭,希望我們學院開一個這樣的戶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