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七0卷)  2002/10/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70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右旋十海,第七段,積集寶香藏海。請看經文:

  【諸佛子,此蓮華因陀羅網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積集寶香藏。】

  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說過,『香水海』就是說的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用香水海來表法。這是把這個海的名稱說出來了,這個名的含義非常好,『積集寶香藏』。

  【世界種名一切威德莊嚴。】

  這是一個大世界,這個世界種跟前面一樣,它所持的也有二十層世界。

  【以一切佛法輪音聲為體。】

  在這個大世界來說,這個世界裡面的眾生耳根最利的多。我們一直看下來,看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七個海,以音聲為教體的居多。再看它所持的二十層世界,經文上還是從最下面這一層介紹起:

  【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種種出生,形如金剛。】

  『金剛』下面要不加別的字,多半都是講金剛杵,金剛神手上拿的金剛杵。如果不加其他的字,多半用這個來表法。

  【依種種金剛山幢住。】

  這是說依住。

  【金剛寶光雲而覆其上。】

  這是世界上空的莊嚴。

  【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蓮華眼。】

  世界的名號,『種種出生』。我們從世界的形狀,從世界的依住,從這個世界上空的莊嚴,都有「金剛」這兩個字。金剛在大乘佛法裡面,總是代表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像中國人最熟知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簡稱為《金剛經》。從這些地方讓我們去體會,這個世界「種種出生」,再看後面有『純一清淨』,這是法身菩薩居住修行的道場,世界是道場。種種出生不能做一般解釋,這個種種出生是種種智慧出生,稱性的智慧,這就好比是金剛。金剛是比喻,無能毀壞。金剛有堅固的意思、有光明的意思、有鋒利的意思,種種出生當然與這三個意思都相應,真實智慧。

  學佛,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更重要的是要有真實智慧,金剛般若才能夠應付得了這個五濁惡世。在濁惡的環境當中,能夠保全不會被染污,不受濁惡環境的影響,確確實實要堅固的信心。《金剛經》上講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清淨就是堅定的信心,信自、信他。信自是擺在第一位,自己要沒有信心,佛菩薩加持不上,幫不上忙;自己有信心,佛菩薩就能加持。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信、願、行,第一個是講信自己。信自己什麼?信自己本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要相信。大乘了義經裡面,佛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要相信自己本來成佛,這個信心比什麼都可貴,這個信心是真正之寶,金剛寶!從這個信心裡面,建立我這一生有往生西方淨土之分,我們從這裡建立信心。

  第二我們「信他」,他不是別人,他是佛。信佛不容易!我過去跟同學們說過多次,我在台中求學,出家受了戒,再回去看李老師,見面頭一句話就是告訴我:你要信佛!老師指著我,對我說。那個時候學佛九年,出家兩年,教佛學院講經也有兩年,老師叫我信佛。真正信佛的人,不多!老師給我說出,多少出家人到老死都不信佛。當時我聽這一句話,聽不懂,我們有疑惑。這個神情老師看出來,給我解釋:什麼叫信佛?依教奉行。佛教你,你沒有做到,不信!這我才恍然明瞭,我想想那是真的,多少老和尚到老死,你看佛教我們放下,他還是放不下;佛教我們斷貪瞋痴,他貪瞋痴沒斷,還帶著走了。從這個地方,我明白了什麼叫信佛。

  一定要把佛所說的話真正聽懂了,佛的話是經典。這些言語是從自性自自然然透露出來的,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加一點意思在裡面,那是凡夫。凡夫有意思在裡頭,諸佛菩薩沒有,他沒有意思,他那個裡面是真實的金剛般若智慧。我們凡夫問題就出在這裡,把自己本性本具的金剛般若智慧轉變成「意思」。你說糟不糟糕?轉變成世智辯聰,真實智慧失掉了。世智辨聰就是帶著有意思,我們常講你是什麼意思,他是什麼意思。只要有意思,你就曉得他是六道凡夫,他不是聖人。能夠把自己的意思放下、斷掉,你就證阿羅漢果。所以佛說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為什麼?他沒有意思,正覺!有意思是不覺,有意思是無明,那個意思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三大類的煩惱,從妄想生分別、生執著。有意思就是無明,意思斷了,那就明了。我們學佛要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著眼,建立清淨的信心。

  所以《金剛經》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智慧比喻做光明,金剛比喻做鋒利,它能破一切法,一切法不能破它。堅固、鋒利,我們想想這個比喻。如何把自己本有的金剛般若開發出來?哪一個學佛的人不想?天天在想,般若沒有現前,煩惱現前了。這是什麼原因?想是妄想,妄想是煩惱。那要怎麼想?要把妄想放下。理上講沒錯,事上講,難!我很想放下,它偏偏就是放不下。每一個學佛的人都想放下,總是放不下。我想不只這一生,過去生生世世也都很想放下,那為什麼放不下?總而言之,習氣太深了、太重了。習氣怎麼來的?無量劫薰習來的。生生世世,我們都是被煩惱薰習。縱然遇到佛菩薩,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的老毛病還是常常犯,入不了佛菩薩的境界,這是我們的大病。

  佛菩薩非常慈悲,知道我們煩惱習氣非常嚴重,教我們一個特別的方法,念佛法門。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簡單、容易、穩當,效果無比的殊勝;肯信的人不多,這個不是講社會大眾,是講我們學佛的同學,念佛的同學。那一句佛號為什麼沒有念好?沒有真正相信。如果真的相信,萬緣放下,世出世間什麼樣的問題都解決了。念頭才起,不要去問這個念頭善、惡,立刻提起這一句佛號,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這叫會念!對人對事對物,都是這一個法子,只要起念,「阿彌陀佛」;換句話說,絕對不容許心裡有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念頭是什麼?是雜念。你心自然平了,六根接觸外頭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決定沒有一切的染污,這是念佛三昧,《楞嚴經》上講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講如來果地上師子奮迅大定。

  大勢至菩薩,會!他老人家一點都不吝法,把他自己修學的方法向一切眾生宣布,那就是《楞嚴經》裡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麼叫「都攝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意知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心像鏡子一樣,這個鏡子乾乾淨淨,照到外面清清楚楚。鏡子染不染污?不染污。不照的時候,它不染污;正在照的時候,也不染污。我們想想這裡頭的道理,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一絲毫不染污叫三昧。真正念佛人!我們煩惱習氣很重,起心動念就是染污,就是受外頭影響,所以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你能夠收攝,「都攝」就是把它收回來,不是把外面境界收回來,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收回來。收不回來,沒有法子,這個時候怎麼辦?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這個攝在這一句佛號裡頭。起心動念,阿彌陀佛!這就是「不容毫分不淨夾雜,不容毫分不善夾雜」,處事待人接物只用一個真心。對方懂不懂沒有關係,我們不要去計較,計較就是妄心,真心就沒有了;決定沒有計較,決定沒有分別。

  今天修行比過去確確實實要困難十倍、百倍都不止,這是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的。為什麼?在一個世紀以前,一百年以前,在中國,兒童都還能受到古聖先賢的教誨,百年之前。老人講、長輩講、老師講,社會大眾縱然作姦犯科的人,他腦子裡頭也有仁義道德,教化眾生比較容易;換句話說,他有根在。這一百年當中,把這個根拔掉,逐漸逐漸消失了。在最近半個世紀,五十年,根沒有了。換句話說,我們以真心誠意對人,別人以惡心惡意對我,這個就難了。五十年前,就是這個世紀的前半個世紀,那個時候,這些大德們、長者們教化眾生以善心善意對人,人家也不是真心真意對你,但是程度輕。雖然心裡不以為然,表面上還維持一個良好的態度,陽奉陰違!現在沒有了,立刻就給顏色給你看,你能受得了受不了?從前是表面上敷衍你,現在連表面都沒有了。眾生難度,剛強難化,到現在我們完全看到了。說老實話,五十年前這個剛強難化不明顯,確實剛強難化,但他表面上給你敷衍;現在連表面都沒有了,立刻就反駁你。甚至於不立刻的時候,馬上出了門就反駁你,你就曉得多難。

  換句話說,你要有多麼深厚的修養,你不會被境界所轉。這是什麼?這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你不會怪他。為什麼?他的習氣煩惱是非常非常重,生活的環境又不好,天天在接受污染,嚴重的污染。從小到大,沒有人跟他講過聖賢的道理,也沒有人做出樣子給他看,他怎麼會懂!所以我們曉得,他那種心態、那種反抗,正常的。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話我們要記住,這些人「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教他。佛最後勸我們,不要去責怪他,要同情他,要憐憫他,要以慈悲待他,要以相當長的時間感化他。換句話說,我們要有很長的時間忍耐,這個忍耐裡頭還要充滿智慧,還要有善巧方便,感化他。

  自己沒有定功(這個定功是三昧),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處今天的社會很辛苦,哪來的樂!但是如果你真的得三昧,真的智慧開解了,你在這個五濁惡世裡頭一樣快樂,跟在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這個就是佛法的殊勝,這一點實在講就是方東美先生最初把佛法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沒有得到這樣法喜,我們沒有學會!一部《楞嚴經》講什麼?就是講三昧。全經講了三樁事情,奢摩他、三摩、禪那,這都是梵語,都是講的定功。「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三摩」偏重在觀;「禪那」是止觀平等。全部《楞嚴》就講這三樁事情,統統是講的大定。「止」,是止息我們的妄念,妄念止住了,分別執著當然就沒有了。所以「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看破,你當然不會起心動念。禪那是看破、放下平等;看破裡頭有放下,放下裡面有看破,看破、放下融合成一體,禪那。中國大乘禪宗裡面所修學的。

  我們念佛是不是修這個法門?是的,一點都沒有錯。放下萬緣是止,提起這一句佛號是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止,淨念相繼是觀。所以,念佛怎麼不是禪!有人說念佛不是禪,錯了,念佛是禪。佛在《大集經》上說念佛是上上禪,這是佛講的。問題你要會念。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頭才起,立刻把它止住,不要再起了,「阿彌陀佛」,就照住了;照住久了,提升就照見;照見就破無明,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這叫照破。自性般若沒有現前的時候,你照住,照住是得定,定裡頭沒有開慧。念佛,方向、目標還是在明心見性,只是跟禪宗用的方法不一樣,這個方法簡單、容易、穩當,下下根人都能修的。宗門用觀心、用參話頭,那個下下根人沒法子。念佛這個方法好,金剛般若智慧!所以我們今天真正要用功,在哪裡?起心動念之處。

  縱然是幫助一切眾生,為什麼幫助一切眾生起煩惱,感覺得很困難,什麼原因?你沒智慧,你三輪不空;也就是說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感覺得很苦,感覺得很難,感覺得樣樣行不通。好心待人,為什麼別人惡意向我?你看看,人、我你沒有放下。《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統統都著了相。你以輪迴心幹這一樁事情,很苦!你要以菩提心幹這些事情,那就自在了。菩提心是什麼?三輪體空,真的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個時候,那就跟六祖所說的「不見世間過」。這個不見,不是真的不見,真的不見,你就變成白痴了;見如不見,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頭痕跡都不著,不見!是這個意思。鏡子照外面,見;鏡子一絲毫沒有染污,不見。見跟不見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就很難懂。說見,說不見,你懂得;說見跟不見是一不是二,你就不懂了。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見地,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會得自在;你也就不辛苦,你也就沒有煩惱,你也沒有壓力了。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知道你的相貌轉了,你的體質轉了,你的生活環境統統都轉。真正轉境界是從心地,不是從外面。外面,那是轉不過來的。外面是什麼?外面是果。果哪能轉?從因上轉。因是什麼?心想,「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從心想去轉。

  這個佛號叫『蓮華眼』。我們要學著用「蓮華眼」來看世間,清淨不染。想想蓮花的表法,十法界看得清清楚楚,決定沒有絲毫染著。這樣修行就對了,你會常生歡喜心。諸位要知道,歡喜是自性分泌出來的養分、營養,那是真正的補品,不是從外頭來的,自性裡頭生的。所以中國古人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樂!精神都來了。什麼是喜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喜事!儒家講的,它不是這個說法,你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學」是跟聖人學,從聖人那裡學到的,「習」是落實,在生活上、在對人對事對物統統都能夠落實、都能做到,快樂無比!我們今天對於一切人事物,為什麼這麼樣的難?勾心鬥角。常常去想,他什麼意思?他這個舉止什麼意思?他這個話裡頭什麼意思?苦了,太苦了。要是佛菩薩聽了、看了,笑笑,心裡頭沒事。他有意思,我沒有意思;他有煩惱,我快樂。我為什麼要把他的意思、他的煩惱放在我的心上,染污了自性,染污了清淨心。錯了,大錯特錯!

  與一切眾生相處,持戒、守法很重要。他不持戒、他不守法,他希望別人持戒、守法。所以我們持戒守法,惡人看到也歡喜、也讚歎。為什麼?對他利害沒有妨礙,他放心。他最怕的是什麼?他的利益被你奪去了,他最怕這個。持戒、守法的人決定不會侵佔別人的利益,這放心!他跟你相處,他跟你往來,他沒有戒心,他真的很快樂;他跟別人相處,心裡頭都要設防,怕人欺騙他,怕人傷害他。我們對於善人惡人、一切眾生絕對沒有一絲毫傷害那個念頭,這樣與性德就相應。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第二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喜見音,佛號生喜樂。】

  我前面講的這一番話,把這一段的意思也包括在其中了。『喜見音』,『生喜樂』,佛的德號「生喜樂」。大乘經教常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真正的菩薩!如果不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怎麼能教導他?菩薩應化在世間,沒有別的事,就是來教化眾生的。教化眾生,當然最重要的,眾生歡歡喜喜接受教導。老師所希求的,就這麼一樁事情。學生看到你就不歡喜,掉頭而去,你怎麼教他?我們要問:我應當用什麼方法來對待一切眾生?佛說得好,四攝法。你沒有學會,你就沒有法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包括聲聞、緣覺,都知道用四攝法。用得非常巧妙,用得非常高明,一切眾生都歡喜這個老師,都願意接受他的教誨,四攝法比什麼都重要,能攝受一切眾生。四攝法最重要的是沒有私心,完全是利益他的心,絕對不附帶利益自己的心,這是真心。附帶一分一毫自利的心,就是「夾雜毫分不善」,你的效果就要打對折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三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莊嚴幢。佛號一切智。】

  『寶』,從事相上來看,經論上常講的七寶莊嚴。「七」不是數字,是表法的,代表圓滿,世間所有的珍寶。七寶就是所有的珍寶,當然莊嚴,但是這真正的意思,性德才是寶。我們中國人常說的「道德是寶」,道家講得很多,儒也說道德是寶。在佛法裡面講性德是寶,自性本來具足的。這個世界的名稱很好,可見得居住在這個世界的眾生有道德,當然有福報。

  佛在這個地方教學,課程是『一切智』,佛的德號就是課程的總稱。「一切智」,實在講是就是一切種智。佛陀是梵語,它的含義是三種智、三種覺,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用「智」跟「覺」來翻它。智跟覺是中國文字裡面的字彙,含的意思跟「佛陀」含義接近而不能夠完全相同,所以用音譯來翻,然後再加註解,「佛」這個字裡頭有智的意思、有覺的意思。智裡面有「一切智」,一切智是知空,知一切萬物的本體,所以萬法皆空,這是一切智。第二種叫「道種智」,道種智是知有,現象;本體是空的,現象有!虛空是相,法界是相,剎土是相,眾生是相。無量無邊這些形相,什麼道理生的?什麼原因生的?為什麼生的?這個智慧叫做道種智;道就是道理,種是種種,多!無量無邊的這些現象。每一種現象都有它生的道理,包括滅,生滅的道理。所以道種智知宇宙的現象,一切智知宇宙的本體。第三種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一切」就是前面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你才能得受用。諸佛菩薩得大自在,得大神通,那是一切種智。實在講,這三種智就是配在體、相、用,一切智之體,道種智之相,一切種智之用。這個「用」就是跟一切眾生,我們講跟一切動物,跟一切植物、礦物,人是動物,跟一切天地鬼神,相處得非常融洽,相處和睦,一切種智!

  另外,佛的意思,有「覺」的意思;覺也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己覺悟了,這是自覺。覺了之後,你一定會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覺悟的方法無量無邊,起心動念,六根跟這個色身的表演,都是幫助眾生覺悟的。但是人必須先自覺,然後才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在娑婆世界幫助別人覺悟,最重要的還是要演說,音聲為教體;演是叫他看,音聲是叫他聽。聽,比較容易覺悟;看,不定到什麼時候,他才看出門道。所以佛教導我們「為人演說」,這就是說明娑婆世界眾生,這個六根的作用,眼根跟耳根容易契入。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說實在話,我們聽了他的教誨,然後觀察他一生的表演才覺悟。如果他要不給我們說明,我們很不容易看出他的門道。經過詳細說明之後,我們會看了;沒有將這個經過說明,不會看!就如同我們到故宮博物院去看看商、周、上古時代留下來那些寶藏,那些寶藏是什麼?我們去看的話,破銅爛鐵,絕對不會生歡喜心。要是給我們,我們一定把它當垃圾處理掉了,不識貨!反而覺得明、清那些玉器你會非常歡喜,會喜愛它。為什麼?你懂。上古遺留下這些遺物,你不懂!不說明不行,說明之後,你才曉得那是珍寶。明、清玉器怎麼能跟它相比?不能比,那真正叫無價之寶,不識貨的人把它當作破銅爛鐵。大聖大賢的示現、表演,我們凡夫看不懂,就像那些上古留下來這些寶物一樣,看不懂,沒在意。現前社會上一般這些娛樂、歡樂的這些表演,非常有興趣,為什麼?他看得懂,淺、膚淺!他看得懂,他很有興趣。所以你看每一個表演,還賣票,觀眾都是上千上萬人;講經說法,不要票,沒人來聽,這就是古人所講的曲高和寡。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所謂的文化水平不同,欣賞、領悟的水平有差別。

  我們總算很幸運,這一生當中遇到了佛法,遇到了善知識,接受佛法這一段長時間的薰陶。現在怎麼樣?現在漸漸也會看了,看到這個世間一切的現象,自己會回光返照,會悟出一些道理,開發自己的後得智。我們看到兩個小朋友在路邊起了爭執,這個一般人看起來沒有放在心上,這無所謂,真的,印象都不落。修行人看到這個現象、這種現象,開悟了。他一觀察就曉得這是什麼?衝突、矛盾。從哪裡生的?小孩年歲不大,從妄想分別執著生。見到形相,他就能回歸到自性,他就能回歸到聖教,自己應該怎樣學習,他就懂!然後你能夠想到,佛在一切經教裡頭,為什麼無數次的重複?重複就是薰修,長時薰修,短時間沒有效果。我們每天讀這一部書,中國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千遍,這是薰修。一遍、兩遍你不會開悟,十遍、百遍你也不容易開悟,千遍、萬遍你開悟了,你才真正明白了。明白之後,還念不念?還念,還是千遍、萬遍,幹什麼?做樣子給別人看,那就「覺他」。那是大慈悲心的流露,永遠沒有止息的,一門深入。菩薩發這樣的道心,成佛了;成佛之後,還度這一類的眾生。

  諸佛的名號不一樣。他這個名號,就是他從初發心行菩薩道修成的成果,他修學的總綱領。成佛之後,還是用這個方法,教化虛空法界跟他根性同類的眾生。雖然在果地上門門都通,什麼問題都沒有,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切經通,他還是弘揚他自己原來修的這一部經。你想想看,這裡頭是些什麼味道?我們要從這裡學習。這種方法,實在說快速成就,穩當成就,絕不夾雜其他法門,一生專攻這一樣,這一門學問裡頭,專家!專之後博,博還回到專,可貴!這真正是真實慈悲,為一切初學的眾生做示範,讓初學的人知道,把心定在一門,守住一門,一門深入。到你身心清淨沒有疑惑了,得定。得定就轉境界,沒有憂慮了,智慧開了,能化解世出世間一切問題,離苦得樂。再看向上一層,第四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多羅華普照,佛號無垢寂妙音。】

  『多羅』是樹的名字,畢缽羅樹就是我們現在稱的菩提樹。因為佛在這個樹下開悟的,我們一般講證道的,證得無上的佛果,所以這個樹以後就稱它做菩提樹。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佛在這個樹下覺悟的。「多羅華」的意思我們就明瞭了,覺悟的行為就叫做「華」。不覺悟的行為是煩惱。不覺悟的行為是什麼?慳貪。再舉幾個例子來說,覺悟之後,布施。不覺悟的時候,作惡;覺悟之後,持戒、守法。不覺悟的時候,脾氣很大,嫉妒心很重,瞋恚心重;覺悟之後,忍辱。不覺的時候,懈怠、懶惰;覺悟之後,精進。不覺的時候,心散亂,胡思亂想;覺悟的時候,禪定,心是定的。不覺的時候,愚痴;覺悟的時候,有智慧。那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多羅華」。『普照』,普照是利益社會大眾。這個世界菩薩多,覺悟的人多,覺悟的形象到處都能夠見到,叫普照。

  佛在此地教化眾生,宗旨、綱領是『無垢寂妙音』。「無垢」就是離一切染污,能夠離一切染污,心當然是寂靜的。寂靜是自受用,如來果地上所證到的,大乘教裡面稱之為「寂滅忍」。《仁王經》上完全用「忍」來界定菩薩修行的層次,用五種忍。最高的是「寂滅」,比這個次一等的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所證得的;七地菩薩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無生法忍。再往上面去,十地菩薩、法雲地菩薩證得是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的寂滅忍,如來果地上是上品寂滅忍。這個名號「無垢寂」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境界。

  他教化眾生是『妙音』,以音聲為佛事。像我們釋迦牟尼佛一樣,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重點是遠離一切染著。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偏重在「放下」。彌勒菩薩所現的相,就是布袋和尚所現的相,偏重在放下。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關於布袋和尚的記載。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五代後梁的時代,出現在浙江奉化。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不但他俗家姓什麼叫什麼沒有人曉得,出家的名字也沒有人曉得。大家都叫他做布袋和尚,因為他無論在哪裡,你看到他身上背一個大布袋,別人供養他什麼東西,他也統統放在布袋裡頭。居無定所,真的是遊化在人間。沒有一定的住所,所以也不知道他是住哪個廟裡的。笑面迎人,很喜歡幫人做義工,歡喜幫助別人,所以大家都歡喜他,布袋和尚就出名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遇到什麼人,滿面笑容,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人家看他是出家人,當然問他:布袋和尚,什麼是佛法?他就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兩手下垂。人家一看,懂得了,這叫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拾起來,背在身上就走了,一句話都不說。示相!讓你去體會。放下之後,你要能提得起。那個提起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不是為自己;自己統統放下沒有了,要把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一樁事情提起來。他教人很簡單,千篇一律,幾個人看懂?幾個人學會了?他走的時候,也就是他圓寂的時候,我們一般人講他死的時候,他告訴別人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了,他真的就走了。所以中國以後佛門裡面塑造彌勒菩薩的像,統統造布袋和尚。他是自己說出他的身分,說了就走,這個在歷史上有例子。說了不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是真人。身分一暴露,就不住在這個世間。住在世間是招搖生事,人家知道這是什麼菩薩再來的,那就造成人潮,大家都來拜活佛,把佛法的形象就破壞了。所以身分一露,決定走,你再找,找不到。

  「無垢寂妙音」,我們要學,要學放下,要學遠離一切煩惱,外面所有一切不善的緣要遠離。「寂」是要把內裡面煩惱習氣要斷掉,你才真正到清淨寂滅。用什麼方法?念佛第一殊勝,確實比什麼都重要。再看第五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變化光,佛號清淨空智慧月。】

  這個世界叫『變化光』,「光」是智慧、光明。「變化光」,我們就曉得這是權智,一般講善巧方便。權智一定是依實智生起的,沒有實智,哪裡會有權智?實智起用,就是權智。實智不起作用的時候,《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不起作用的相是清淨寂滅相,所以說無知;起作用,無所不知。《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真心、自性現前,這裡頭確確實實一念不生,《壇經》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這是自性、真心,清淨心「本來無一物」。到它起作用的時候,那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萬德萬能。起作用絕對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的。起作用,還要為自己,那不是佛菩薩,還沒覺悟,那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菩薩,相似位,不是真的。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菩薩,絕對不會起一個念頭為自己,沒這個道理,全是為眾生。不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實際上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個「見」就是我們今天講意思,念頭都沒有了,自受用。

  菩薩教化眾生起後得智,妨不妨礙自己?我們凡夫常常想,「我要去幫助別人,對自己的清淨心肯定有妨礙」。凡夫的想法,全想錯了。實際上怎麼樣?完全沒有妨礙,那叫真清淨、真自在!應化在世間有沒有妨礙?跟你說真的,沒有妨礙,一絲毫都沒妨礙。但是在表現的形相裡面,好像有障礙,實際上沒有。都是為利益眾生,利益現前眾生,就是眼前這種程度的眾生。就像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示現在浙江天台山,法華宗的祖師。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他是念佛往生的,做這個樣子來給你看,最後念佛往生。他的學生、徒弟們問老師:老師,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您老人家生那個品位?他告訴學生:我因為領眾,管理道場,操心,用心不專,所以五品位往生。天台家的五品位,就是淨土宗裡面講的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品位不高。

  諸位同學要有慧眼,你細心觀察,釋迦牟尼佛在表演。他早就證得圓滿菩提了,還要表演一個凡聖同居土往生,什麼意思?你要懂得。我們如果是凡夫身,煩惱都沒有斷,這一生修行,你要管事、管人,我們常講管錢財,常常為這個操心,恐怕不能往生!他老人家的表演就是告訴你,幹這個事情肯定要對自己有很大的傷害。他願意這麼做,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品位來照顧大眾,來幫助大眾,這是大慈悲。他講了,他如果要是不管這些人事,他的品位會很高。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看了之後覺悟!做住持、做當家、做這些執事是為常住大眾服務的,絕對不是名聞利養。如果把這個看作名聞利養,看作地位,看作身分,看作自己一種榮耀,不能往生。來生到哪裡去?來生墮落,人身都得不到。這個示現是教育,表演給我們看。種種表演,千變萬化,但是這裡面充滿了真實智慧,叫「變化光」。

  佛示現是表演,菩薩示現也是表演,我們發心真正向佛菩薩學習,也是在表演。教學,課程沒有一定的標準,課程標準怎麼定?要看此時此地眾生的根性,眾生的需要。你仔細觀察他,他的程度,觀察他的根性,定課程的淺深,他程度要能接受。還要觀察他的需要,為什麼?幫助他解決眼前的苦難。你想想,他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不要找了,印光法師已經給我們說出來,現在最需要的是「敦倫盡分」,最需要的是「閑邪存誠」,最需要的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光大師已經給我們說出來了。世尊末法九千年,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幫助這個地球上所有一切眾生,這是方向、目標、教學的宗旨。你要離開這個宗旨,不契機了。敦倫是什麼?倫理道德。現在倫理道德沒有了,最需要的是倫理道德,最需要的是因果教育。把倫理道德跟因果教育揉合在一起,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勸導要做示範,往生的時候要表演給大家看,大家才相信。沒有看到真正的表演,我們勸他,他半信半疑;親自看到了,他相信了。我們要發願表演,三寶會加持你。表演要真的表演,不是演戲,裝模作樣的,那個不行,那個沒有用處。表演是真正取得往生的條件,像前面講的放下萬緣,修純淨純善。

  佛號『清淨』,清淨心現前。『空』是空慧,心性裡頭沒有絲毫夾雜,自性本具智慧現前。『智慧月』,「月」是清涼自在,這是一個比喻,形容詞。佛用這個方法達到變化光明的效果,這我們應當要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