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四五卷) 2006/10/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4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我們看明十地位第七段,這段有三首頌,前面半首我們學過了,我們從第一首下半看起。
【若住勇猛無上道。則能摧殄諸魔力。】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三首偈有六個意思,有六義。第一首前面兩句是「道勝,無功用道,勇猛無上」;第二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兩句,是「力勝,謂智力摧魔」。我們看到大師這個提示,我想都會想到現在這個時代,學佛甚至於不學佛的人,在國內國外,我們常常遇到有附身、有著魔,這種現象我們看得很多。被附體著魔的人確實也相當的痛苦,用什麼方法來化解?這裡告訴我們,智力。那我們就很清楚,凡是遭遇附體,魔纏身,都是沒有智力。由此可知,如果有智力,不會惹魔上身。
說到力勝,這個力主要就是講的智力。經教裡面跟我們說如來十種智力,如來果地上,菩薩也有十種智力。我們應該怎麼學?經上十條講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們雖然會讀,甚至於會講,我們做不到!做不到,這個智力就沒有了;智力沒有,如果有定力也行;定力沒有,如果有戒的力量也行,有戒德,嚴持戒律,那你是個好人。魔常常跟怨連結在一起,這個魔找你不找他,這是什麼原因?魔纏上身,這是果,附身這是果,果一定有因,這個因如果不是這一世,一定是前世的。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看到悟達國師,悟達國師得人面瘡,那是魔找到身上來了,這是唐朝時代的。這個人不能說沒有戒定慧,是大德,不是普通人!他遭魔纏身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值得我們學習的,那就是學佛,戒定慧三學一時一刻都不能放鬆。
悟達國師是才起一念傲慢,那是當時皇帝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我們曉得沉香是多麼名貴的,現在是論兩賣的,沉香雕一個太師椅,寶座就是太師椅,皇上供養他的,這當然是非常的榮耀。生一念傲慢心,這在法師裡面,其他的法師都沒有得到這麼高的榮譽,這是皇上對他的禮遇,這一念心就是墮落,不要小看。護法神離開他,德有虧,護法神離開,他的冤親債主才能夠附身,就趁著這個機會一下就來了,這人面瘡幾乎要他了的命!諸位在《慈悲三昧水懺》序文裡面就看得很清楚,因緣。
回頭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對戒定慧三學有多大的功夫?如果要沒有,現在你的冤親債主還沒有找你,為什麼沒有找你?知道你沒有三學,沒有成就,什麼時候來報復都可以,不著急。如果你要是一修行,他就著急;修行看得不認真,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他笑笑就算了,他也不著急來找你,反正時節因緣到了,他就來找你麻煩,這個要懂。這個事情真有,每個人都會遭遇到。
我想我們在家、出家同修們很多,有很多都有送往生的經驗,就是送終。人在病危的時候,我們常常去給他助念,這個時候你一定會發現,這將要臨終的人,他跟大家說他看到某個人在門口,某個人在跟他打招呼,所說的全是過世的家親眷屬。這個現象許多人都有經驗,而且非常平常,一點都不奇怪。《地藏經》上佛告訴我們,他所看到的家親眷屬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他所見到的是他的冤親債主變現他家親眷屬這個形相來誘惑他,帶他去!這一帶去之後就要跟他算帳,殺生的,問你討命;欠債的,問你要錢;還有得罪他的,都是麻煩事情。所以這些魔障都是宿世、今生自己在處事待人接物上許多不當的行為,多半都是放逸,很隨便,再就是佔人家一點小便宜,跟人結了怨,不是沒有原因。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如來果地的十力,我們講過多少遍,後面還會提到,這個地方我略略的把菩薩十力名稱說一說,不必細說。第一個「發一切智心堅固力」,這就是要發心求智慧。學佛沒有別的,佛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清淨心裡頭來,所以你要求智慧先要求清淨心。清淨心從哪裡來?清淨心從持戒來。總而言之,離不開戒定慧三學,要發這個心就對了,跟菩薩道相應。如果我們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名聞利養,那就錯了,你的心不清淨。自己一定要承認,內有煩惱,外面有誘惑,如何能叫自己不生煩惱、不受誘惑,這就成就了。
所以佛教導我們總的綱領、總的原則,教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戒是幫助你斷煩惱的;以苦為師,我甘心情願吃苦頭,不求富裕的生活,你就能不受外面誘惑。所以佛陀這兩句話講得好。佛法教學的宗旨是教人離苦得樂,為什麼又叫我們受苦?這我在講經裡頭講過,苦中有樂。世間人種種享受,你看到很樂,那樂中有苦,這你要認識到。佛教我們現在能夠忍受,這個富裕的生活能忍受得了,你才能脫離惡道苦,脫離輪迴苦。你看佛門諺語有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愛是什麼?貪欲。如果你貪心很重,貪欲不斷,你來生肯定到三惡道去,三惡道苦,叫樂中有苦。這個樂不好享,享這種樂,你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個代價就是三途的果報。
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真的是以身作則,給我們做示範,一生就是三衣一缽,遊化在人間,沒有行李。三衣都搭在身上,手上就一個缽,什麼也沒有,一生都是這個樣子,這是教我們真的放下。如果我們現在這行李太多,那就是累贅太多、煩惱太多,你決定不能往生,你決定開不了智慧。然後我們再看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學生,跟他老人家一樣徹底放下了。再看看歷代的祖師大德,這是釋迦牟尼佛後世的學生,哪一個祖師大德沒有放下?凡是沒有放下的,都沒有成就,這肯定的,我們看得太清楚,你說要不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如果統統都沒有放下,這個一切智心發不起來。說發一切智心,那是有名無實,四弘誓願念念而已,沒有這個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發這個心!真的要發這個心,捨己為人,你還有自私自利,這怎麼行?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
第二個是「不捨眾生大慈力」。愛護一切眾生,全心全力成就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我們肯不肯幫助他?在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由於一些人不知道事實真相,於是設許多框框架架限制正法的弘揚。最明顯、最普遍的一個例子,就是現在世間人所講的智慧財產權,這個事情麻煩!佛門裡面好多東西都是版權所有,我們想發心來翻印流通供養大眾,那有版權,你就不能動它的。凡是設定版權所有,沒有不墮阿鼻地獄的。他在眼前版權費得這麼一點小小的利益,他付出慘痛的代價,阿鼻地獄!
你要曉得法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議,《金剛經》上諸位念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我們看到一本好的經書,想翻印做一點功德來流通,後頭看到版權所有,一點辦法都沒有。設定版權所有的人,你就曉得那個罪過多重。這是近代的事情,而實在講,這個版權所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搞出來的,智慧財產權。過去雖然是有,但沒有這麼嚴重,但是在古時候沒有!特別是善書,人家後面都說「歡迎流通,功德無量」、「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古人是唯恐你不拿去翻印,你拿去翻印,他歡喜得不得了!哪裡會有限制的?凡是流通這些真正利益社會、利益大眾文字典籍,能夠啟發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都是無量功德。我們有的、收藏的,收藏當然最好是翻印,我們這個收藏的本子就不會失傳,為什麼?印多了。
所以過去,早年我在台灣,我們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可以說是專門做流通法寶,對象是全世界。好的東西我們都印,有兩樣是最優先的,一個是絕版的,絕版書我們首先流通;第二種就是我們在各個地方講經的這些經本以及參考資料。這兩種是放在第一優先。其他的,只要是正法,不是邪道、不是外道,不分宗派也不分國家。因為我們替泰國印過巴利文的藏經,他把底本送過來,我們印一千套送過去,這是我們跟小乘結的緣。
我們這次到巴黎,因為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聖誕,所以想印一本釋迦牟尼佛的畫冊,我們找到五、六種,都有版權,跟人家談談,大家都不願意,那我們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找到台灣高雄元亨寺牆壁上的浮雕,雕得很好。菩妙老和尚跟我很熟,聽說我要這個,他很慷慨:沒有問題,我這個你們去照相、製版去做。所以我們就把這套浮雕用照相把它照出來、印出來,無量功德!我們大量的印,在大會裡面流通,贈送給大家。所以古人常說量大福大!沒有度量的人就是沒有福報。
尤其像是佛法這些法物,你擁有,不肯拿出來,不肯讓人翻印流通,這個過失很重,這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一切都看在利上。你要買他的版權非常貴,有時候他還不願意賣給你。我們自己有收藏的,如果遇到有這種機緣,趕快貢獻出來,沒有任何條件,這是做一樁大好事。人家印得愈多愈好,你的福報就愈大。自己收藏典籍太多,如果沒有人去閱讀也是罪過,這個要知道!你自己收藏得很多,自己沒有時間看,別人有人想看,看不到,你說你有沒有罪過?
還有收藏佛像的,那個像是真好,現在我們講古董,千百年前的,代代相傳下來,現在你得到了。我曾經在美國遇到一位法師,他收藏佛像,都是名貴的,平常一般他都不給人看的,寶!我去的時候,是對我很優待,打開他的收藏讓我參觀。我不好講,這是錯誤的。佛像要讓別人去瞻仰,所謂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你怎麼可以把它收藏起來,不讓別人瞻仰?就跟典籍一樣,你收藏起來不給人讀,你擁有的再多,將來果報在三途,這就是造業。應該怎麼辦?應該供養在寺廟,要供養出來。你給它造殿宇,給它造佛龕,要供養出來,讓大家瞻仰,這就對了,那你就做了大好事!
經典也展覽出來,所以在寺廟裡頭閱覽室,像圖書館的閱覽室一樣。典籍太多就要做,像一般寺廟在從前叫藏經樓,現在就是圖書館,你要完全展出來,許多人想讀的,他就可以到這個地方來讀。珍貴的典籍可以不外借,但是在閱覽室裡面是決定供養大家讀的。如果你需要的話,你可以抄,現在不必手抄了,現在有影印,圖書館閱覽室都有大型的複印機,有些大圖書館裡面複印機就很多,你所需要這一部分,你可以影印帶走。這影印通常都有專人負責,因為什麼?他怕你把他書損壞了,可以交給他們影印,有時候他也收一點費用,那費用都不多。這是服務,這麼做就有功德了。
可是真正懂這個道理的人確實不多,多半收藏的是自己擁有,不給別人看,就是這些寶不願意給別人分享,錯了!尤其是珍貴的,代代相傳下來,傳到現在,你擁有了,一般人覺得很難得,你有這麼多寶;這明眼人一看到就很清楚,造業。你擁有一天,一天的罪業;一年,一年的罪業;你要把它流通,那是無量功德。所以罪福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我念念要想利益眾生,不能夠說念念想到利益自己,障礙眾生,錯了!
所以講經當然需要經典,需要參考資料,因為你隨手查資料方便!可是如果在寺院道場有藏經樓、有圖書館,那自己就不必擁有,查資料到哪裡查?到藏經樓、到圖書館去查資料,不必自己擁有,這個好!你的寮房裡面就乾乾淨淨,就是幾套換洗衣服,除這個之外,一無所有;頂多是一張桌子,你要讀的功課,幾部經書而已。你身心多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起作用就是力勝。這個力勝就是此地講的,你能夠『摧殄諸魔力』。
第三個是「具足大悲力」,悲是憐憫眾生苦。而眾生最苦的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不是衣食,眾生最苦的是迷,他不覺悟,眾生最苦的是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法,第一苦!為什麼?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就是這一生當中有機會脫離生死輪迴。這個生死輪迴是很不容易脫離,無量劫來遇到這個機會,那叫希有難逢。所以淨宗法門,你看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你要是遇到了,遇到要依教奉行,你就能成就,你可不能障礙自己。
許多人遇到了,一生也弘揚淨土,天天念佛,勸人念佛。勸人念佛,真的有不少人往生,自己到最後去不了。什麼原因?多半都是到最後,對於世法、佛法統統放不下。世法是什麼?出家人,道場,辛辛苦苦建立的,或者繼承上一代的;徒眾、法眷屬、法物,這是我剛才講的,他所收藏的這些法寶,放不下,那個極樂世界去不了。到哪裡去了?多半還是到三途,真可惜!真正覺悟的人不多,我們自己看得很多,有高度的警覺心。
我自己在早年講經都常說,我說人在一生當中要分幾個階段,二十歲之前是打基礎,是奠定基礎;從二十歲到六十歲,這是年輕力壯,要在佛門裡面修福。佛家雖然是修慧為主,可是福很重要,古人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沒有福不行,福報真的是在佛門修。
所以在古時候出家,諸位你或許也聽說過,叫五年學戒。你剃度了,在寺廟裡前五年,講堂,你沒有資格去聽經;念佛堂,你也沒有資格去念佛;禪堂,也沒有資格去參禪。那幹什麼?做義工。寺廟是團體,團體生活有許多的工作需要人服勞役,寺廟裡不會去僱人,就是初學的、初出家的人,規定是五年,你要為常住服務五年。這五年當中,生活教育,你真的修福。五年可能換好幾個工作,或者是做廚房、做行堂、做香燈;在從前道場,自己有田地也種菜,叫菜頭;管衛生,叫淨頭。所以它的工作有一百零八個項目,叫一百零八單,分配給你去做,沒有選擇的。
你服務五年,你對常住有貢獻,你在這裡修了五年福報。五年滿了之後,你學教,可以去聽經,到講堂聽經;學禪,可以進禪堂;念佛的人可以進念佛堂。不是我一直想念佛就進念佛堂,那麼多人來伺候你,你的福報從哪來?我沒有入念佛堂,我已經做了五年伺候大眾,這個很公平,合情合理,我對常住真的有貢獻。說沒有貢獻就來享受權利,這在世法上講不通,佛法上也不歡迎。所以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初出家在臨濟寺,我只住兩年就離開臨濟寺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去。在臨濟寺兩年,我分配的工作是掃地,是大門外的院子,很大,三個人,每天差不多要工作一個小時。常住裡面零碎的工作,常常要做的,我做關於文書方面的,書寫方面的這一份差事。不是說到寺廟裡頭,吃住沒有問題了,可以什麼事都不要做,我在這裡修行,哪有那麼大的福報!老和尚說,我都沒有這麼大的福報。老和尚每天還要接待信徒、接待賓客,還有許多應酬,真的,一個團體不容易!所以你沒有慈悲心,怎麼行?沒有一個犧牲奉獻的精神,那你就是沒有福報的人。
我們到台中,因為是出家身分,李老師是個在家佛教的團體,出家人當然特別禮遇一點。可是我們自己不能不幹活,不幹活,別人雖然不說話,心裡不高興,你到這裡來享福。我們自己心裡要明白,自己要找工作做,別人沒有分配,我們自己要找,看看人家忙的時候多幫忙。無論什麼工作,只要看到人家忙的時候,我們統統自動、主動就去幫助他,不必人家分配,不必人家來找你,讓大家都歡喜。你在這個道場才能住得下去,要不然你住不下去。這個道理都在《弟子規》裡頭,你把《弟子規》念熟,你依教奉行,走到什麼地方,人家都歡喜你、都歡迎你,不會排斥你的。所以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第四個是「信一切佛法精進力」。對一切佛法深信不疑;精進,我們初學是一門精進,這要知道。我這一門精進,不能有高下心,我這一門殊勝,其他的佛法都不如這一門,你就錯了。在言談時候,有的時候可以讚揚這一門,那是什麼原因?增長初學人的信心,不是真的不平等。真的,一切法是平等的,世尊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有一切佛法是平等的。再給你說,所有一切世法也是平等的,這個道理就深了,《華嚴經》前面講過。
所以這講信,要信佛陀的教誨,要信祖師大德的教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什麼?一門,你心是定的;長時,你心也是定的,定能生慧。現在人,你要是細心去觀察,你才了解古人用心的高明,真實智慧。現在人心浮氣躁,特別是要常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心浮氣躁?如果是心浮氣躁,要改過。心浮氣躁,世出世間法什麼都學不好,都學不到。所以印祖講得好,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從真誠心裡面得到,真誠!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真誠心,什麼都學不到。這不能夠不知道的。
底下是講「思行禪定力」。我們要學的就學清淨心,禪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就是看破放下,一切境緣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而自己是在生活當中學如如不動,決定不受外面境界誘惑。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連佛法也不會受誘惑。你看許多人初學佛的,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高,他就動心;今天學這個,明天去學那個,一生換許多法門,那不會成就的,沒有禪定力。所以你有這些力,你才能不受外境誘惑,外境誘惑就是諸魔力,魔加上諸,太多!《楞嚴經》上講五十種陰魔,那是從五陰色受想行識,統統是魔。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二首偈:
【若能摧殄諸魔力。則能超出四魔境。】
這句講的是「用勝」,用是作用,作用殊勝。(前面《纂要》裡頭有一個錯字,我們疏忽了,就是六義裡頭第一個「通勝」,通字錯的,清涼大師《疏鈔》裡頭的原文是「道」,道是正確的,因為它後面是無功用道,是道勝,不是通勝。所以通勝是經本上的一個錯字,我們把它改過來。這是有根據的,依照清涼大師《疏鈔》把它改過來,道勝,這就對了。)這個有力了,所以這個力非常重要。力的根是善心、善意,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菩提心,在儒家講就是誠意正心,這才是所有一切智慧德相的根源,我們不能夠不重視。對於基礎的修學,在從前人不講這個,為什麼?他們從小已經成就,所以不需要談這個。我們今天不但要談,要特別強調,為什麼?我們從小疏忽,小時候沒有受到聖賢教育。現在這些經典,乃至於儒家、道家,這是中國傳統的學術,都需要基礎。這我們講了很多次,我們的基礎教育失掉好幾代了。
我們這一次在安徽湯池小鎮,選擇這個小鎮來做實驗,真的是選對了。因為這個小鎮對傳統教育的喪失大概就是七、八十年,不算長也不算短。我生長在那個地方,我小時候六、七歲還上私塾,還接受這個教育;可是我到八、九歲的時候,私塾沒有了,改成短期小學,兩年制的,短期小學,這就沒有了,這鄉下農村裡頭。如果在都市,愈是開發得早,我們傳統東西丟失得就愈早。所以沿海城市,應該他們喪失是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我們家鄉是喪失年歲應該是七、八十年。所以在那個地方推行《弟子規》的教學,三個月就有很好的成果,出乎人意料之外。
由此可知,那個地方傳統文化的根底蘊很厚,丟掉七、八十年,只要有人一提倡,馬上就省悟過來,非常難得!像香港這個地方,英國人統治大概有一百五十年,所以這個地方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失去的應該至少是十代,時間太長!不過英國人統治期間在清末民初,我們這裡讀古書的人還是相當多,但是英國人在此地辦的學校,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此地是佔多數。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
因此對於傳統教育的根,我們要不認真努力去學習,佛法做不到,我們講得再好、再清楚,你沒有辦法把它變成為你的生活。如果所學不能夠應用在生活上,你就所學非所用,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就像我在劍橋、在倫敦所說的,那邊漢學系研究漢學的不錯,可以在學校裡面拿到漢學博士、碩士學位。我說,雖然拿到漢學博士學位,拿到佛學的博士學位,依舊是生活在煩惱痛苦的世界裡,你沒有真正的離苦得樂,這他們都承認。什麼原因?你沒有落實,你所學的沒有變成實際的生活,道理在此地。如果你能把所學的變成自己的生活,你就得受用。用《論語》的話來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顏之樂你得到了。能把佛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就得到佛菩薩的樂處。佛菩薩樂在哪裡?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生活在戒定慧三學之中,那個多快樂!
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常提起來,對老師無盡的感恩。如果沒有他的指導,我們對佛法是一無所知,而且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不知道這個東西好,而認為它是迷信。所以這一生有幸遇到方老師,遇到章嘉大師,通過半個世紀的學習才入境界。這個學習沒有別的,就是學而時習之,時習之就是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佛法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不是玄學,它是實際的生活教學。《華嚴》從頭到尾都不例外,我跟諸位做報告,全部是報告在生活上。
你有道、有力,能夠降魔!魔,你看我們現在這個寫的字,上面是個「麻」,下面是個「鬼」,這個字古時候沒有。古時候翻經,這個魔不是這個寫法,魔是什麼?麻下面不是鬼,是石,石頭,這個字中國古字裡頭有,這鬼這個是沒有。「磨」是什麼?磨是折磨,是這個意思,本來意思是這個意思。你受折磨,折磨是很痛苦,我們今天講壓力,精神上的壓力、物質上的壓力,來自生活的壓力、工作環境上的壓力。所以原來是個石頭,石字是這個。
為什麼會變成鬼?這個字相傳是梁武帝造的。梁武帝說這折磨太痛苦,就像遇到鬼一樣,所以把石頭改成鬼字。佛經到中國來翻譯,在翻譯時候造很多新字,中國古字裡頭沒有,所以不能不造字。像「佛」,佛這個字古時候就沒有,古時候有「弗」字,沒有人字邊,這個弗當否定的意思,古書裡頭有,古字裡頭有。佛法到中國來了,這個音相同,佛陀跟我們這個弗字音相同,所以就採取這個字加一個人字邊。因為佛是人,所以加個人字邊。這也是翻經的時候才造的。所以翻經造了不少新字。那麼你就懂得這魔的真正意思,像鬼纏身一樣的可怕,取這個意思。所以把這個磨改成這種寫法。
『超出四魔境』,四魔境下面有註解,這個註解還是要說說,不說說也不容易體會。「用勝」,這是第三,第三是「用勝,謂超四魔境。捨分段故,無蘊魔;無捨命故,無死魔;惑不現行故,超煩惱魔;覺佛十力故,超天魔」,這就是四種魔。這四種魔是佛門裡頭常說的,常常講的。所以第一個,你看看「蘊」,就是五蘊,五蘊是什麼?《心經》上常常念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五蘊。照見五蘊皆空,五蘊魔就沒有了。這是什麼?這個功夫了不起,就在現前。
此地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捨分段」,分段是什麼?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的現象從哪裡來的?從五蘊來的。有五蘊,就是有色受想行識,就有分段生死。這個生死是一段一段的。我們先從大的一段,大的一段就是我們這一生,從我們投胎,出胎到這個世間來,這是生,一直到我們這個報身壽命盡了、死了,這叫一段;來生你再投胎的時候,那就是第二個段,這叫一段。這個說法不是佛經的本意,佛經的本意很微細,你說我們這是一生做一段,我們年歲長成了,從小一年一年,年齡一歲一歲往上加,你兩歲了,一歲過去了,過去等於死了,再不能回頭,你不能回到一歲;三歲,你再不能回到兩歲,這壽命一年是一段。再微細的,一年當中有十二個月,一個月是一段;一個月有三十天,一天是一段。你從這裡,你慢慢就體會到什麼叫做分段生死,只要你有色身在,你就有分段生死。
我常常提醒同修們,我們晚上睡覺,上床,躺在床上跟死沒有兩樣,第二天早晨又活了,又是一段。所以你要曉得,每天這一晝夜就是一個生死,這是很明顯的。死了什麼都帶不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當我們睡覺睡著的時候,想想看,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是你的?你能夠擁有什麼?包括這個身體,睡得很熟,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知道。人要從這個地方覺悟,明白、覺悟了,你才肯放下,你才知道放下是正確的,擁有是錯誤的。為什麼?如果真的擁有得到,那很好,擁有不到,不是你的!
我這一生確實什麼都沒有,在台灣那個時候是一無所有,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財產上的名字是館長的。所以館長往生之後,她的兒子繼承,這是按照法律,理所當然的。兒子不喜歡我們在那裡住,那我們只能走路,不是我們的。到新加坡,我們也買了一棟大樓,因為我們不是新加坡的居民,在新加坡不可以擁有不動產,所以這棟大樓就給淨宗學會。我們離開新加坡移民到澳洲,這個財產是新加坡淨宗學會的,算是我們在新加坡居住三年半,對新加坡佛教做了一點小小的貢獻,其他的我們都不談,這是擺在那邊。
過去在美國,在加州、在德州,我們也都建了佛堂,離開的時候能帶走什麼?所以對於佛法裡面所說的帶不去,我們非常明瞭,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所擁有的不是自己的,常住的,供養大眾的,這就對了。道場供養大眾的,所收集的一切法物也是供養大眾的。凡是在那裡居住學習的人,人人都有分,人人都可以利用,幫助眾生成就道業,沒有一點私心。我擁有的,那就錯了,那以後你就走不了,你麻煩就大!所以想想自己,連身都不是自己的,哪樣東西是自己?還有什麼身外之物?你常常想到這個地方,你才能夠徹底放下,跟佛一樣,心地清淨,一絲毫不沾染。
分段生死這個情形明白了,你把它放下,就沒有分段,覺悟了;迷的時候,你執著就有、分別就有。有妄想還沒有關係,就怕分別、執著,你能夠在分別執著上沒有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分別身是我,什麼是我?整個宇宙是我,法性是我、法相是我,這個五蘊魔就沒有了,不起作用了。為什麼?它不會折磨你。身體生病,很不舒服,有痛苦,為什麼會有痛苦?因為你執著有色受想行識,你就有痛苦。如果你像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痛苦沒有了,病也沒有了,真的,不是假的。「山西小院」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佛教弟子,生病的時候怎麼辦?最高明的治療是轉境界,最高明的治療!初學沒有這個能力,你得去找醫生;到你功夫成就,不必找醫生,為什麼?那個境界,心能轉境,這個道理講得很多,常常來聽的同學都能理解。
境是隨心轉的,這是《華嚴經》也是處處都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有現相是心性現的,心性的相分。它怎麼起變化?那個變化是識,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它在起作用,讓這個相它產生變化。如果你要把這八識五十一心所放下了,它就不起變化,不起變化是最健康的,這就是佛家講的轉八識成四智,這四種魔都沒有了,轉識成智。這裡面有色、有物質,物質也轉了,受想行識統統都轉。心轉境界而不是境界轉心。但是你要曉得,凡夫是境界轉心,顛倒了,經上常講「顛倒錯亂、迷惑顛倒」,這佛經上常說,說凡夫,真錯了。
阿羅漢以上智慧開了,阿羅漢智慧怎麼開的?你就曉得,人家是把對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執著放下了,見思煩惱放下。這一放下,五蘊魔沒有了,要懂。知道是什麼,怎麼會捨分段?這是很高的智慧,知道一切法沒有生死。包括這個色身也是的,講剎那生滅,這個講一段一段,講分段,分段是剎那生滅。而且速度太快了,速度太快,快到什麼現象?快到幾乎是生滅同時,你說生,生已經滅了;說滅,它又生了,相似相續。相似相續,加上一個相似就不是真的,這是諸法實相。所以你了解了,了解你就不再執著分段。換句話說,外面境界還有沒有干擾?沒有,你的身心都恢復到正常,正常就是最健康的。
你就曉得,所有一切不正常從哪裡產生的?從分別、執著產生的。妄想雖然是根源,妄想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妄想裡面生分別、生執著,分別執著才起麻煩。阿羅漢執著沒有了,還有分別、有妄想;阿羅漢五蘊魔沒有了,他超越六道輪迴了。六道裡頭有分段生死的現象,四聖法界沒有,四聖法界不是分段生死,是變易生死。為什麼?他還有分別。分別要是放下,變易生死就沒有了。所以四聖法界裡面深位的菩薩,菩薩、佛,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變易生死斷了,變易生死沒有了,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了。你明白這個道理,要懂得轉境界。
我們今天轉境界,能不能?能。真誠心念佛,沒有一絲毫疑惑的心念佛,沒有絲毫夾雜的妄念念佛,這就是真誠心,你這樣念會把你這個身忘掉。有些念佛的同學,我自己也有這個境界,這個功夫淺深不一樣,有時候念到二、三個小時,覺得身體沒有了。我想很多人都有這個境界,這是很普通的境界,這是好境界,身體輕安!繞佛的時候,經行,感覺得身體很輕,好像沒有重量一樣,那是什麼?煩惱輕的現象。煩惱重,有重量;煩惱輕,重量沒有了,人好像能浮上去了。這都是煩惱放下的現象。所以用一句佛號轉境界,最重要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有絲毫的掛念都不行,你還沒放下。這個祕訣,最早章嘉大師教我的,怎樣才能入佛境界?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就能入。
第二個「無捨命故,無死魔」。身有生死、有生滅,命沒有生滅。所以人雖然死掉,我們世間人看到死了,他自己感覺他活得很好,他到另一個法界去了,用我們現在科學家講的話,他到另一個不同維次空間去了。我們一般人說鬼道、說天道,這是相似,真正在哪一道,不是我們境界;佛法裡面講的是中陰,中陰不是鬼道也不是天道,它不是人道。世俗裡面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他存在,他不死,沒有死魔。
美國的魏斯醫生寫了四本書,我都看過,這裡面給人最重要的一個訊息,就是人沒有死亡。他承認人有輪迴,人有因果報應,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欠的債務將來來世還的時候,一定比這一世還要多一點,好像要加一點利息,要還得更多。這是他一生行醫用催眠術的方法,太多的例證,在深度催眠之下讓人回到過去世,回到過去一世、二世、三世;有一個最多的,曾經回到八十六世,八十六世算時間,四千多年。能說出生生世世他的名字、他的生活狀況,他怎麼樣生、怎麼樣死。
肯定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到這個世間來兩樁事情,一個是來還債的,他講還債,另外一個來工作的。這個說法跟佛法講的很相似,但是佛法沒有說工作,沒有說還債。佛家講一個是願力來的,一個是業力來的,業力就是還債的。這個還債裡面,佛家講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佛講的比他詳細,這是業力來的;另外一種願力來的,那是佛菩薩,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幫助眾生的,那就是他講的,來做工的,他是來做工的。所以兩種人。不容易!這個發現很難得,給佛法可以作印證,證明佛在經上講的沒錯,是有道理,被外國人發現。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想想是來還債的還是來工作的?當然我們是屬於還債這一類的,就是業力來受生。但是佛告訴我們,會學的人,可以在這一生當中把業力轉變成願力,這個重要!果然把業力轉變成願力,生死就沒有了。來生還再不再到這個世間來?不來了。來生再來的時候,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乘願再來,不是搞生死輪迴,這一生決定往生。往生就是修行證果,這個機會我們這一生要抓住,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
你真的要想在這一生成就,你必須依照經典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去學習,淨宗最高的指導原則是《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你仔細觀察,凡是念佛往生,決定具足淨業三福所講的條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去觀察每個真正往生的人,你看看他這個是不是做到?如果這一條做不到,決定不能往生,這我們要知道!不要以為我天天念佛就能往生,古大德說的兩句話,「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兩句警惕不能不知道。
往生的條件是什麼?是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心地真正清淨,一塵不染,那是往生的條件。所以《彌陀經》上說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就是清淨心,福德就是信願持名,因緣是你遇到這個法門,你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這三個條件具足,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萬修萬人去。所以我講《彌陀經》,解釋這一句,《彌陀經》我講過十一遍,善根是信願,真信切願,福德是持名念佛。這個善根是信解,福德是願行,真正想去,真正肯用一句佛號,把我們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控制住,用這一句佛號控制住,這叫會念佛。不會念佛的,雖然念佛,控制不住。你看讓你得到一個歡喜的東西,你生歡喜心;別人是罵你幾句話,你會生氣,氣個幾天,這一點用都沒有,這就是煩惱習氣控制不住。會念佛的人,煩惱習氣一上來,一句阿彌陀佛擺平了,就把它壓下去,那叫功夫。
遇見稱心滿意的事情,心裡生歡喜心,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歡喜壓下去;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很難過,阿彌陀佛,把那難過的心壓下去。用這句佛號把你心裡面煩惱起伏全部擺平,這叫會念佛。不會念佛的人,念佛歸念佛,生煩惱歸生煩惱,那個沒用處,那只能說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個諸位不可以不知道,去不了!那個真正是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境界現前如如不動,決定不受影響,這叫念佛三昧,總得有那麼一點功夫,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我們才真的能往生。還會被境界所轉的,不行,哪有這種道理!所以要相信靈魂不死,生生世世接著修行。
下面,「惑不現行故,超煩惱魔」,這我剛才已經講過,惑是迷惑,不迷了,一切境界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記《金剛經》上這兩句話,當你有煩惱的時候,馬上把這兩句念一念,你就不迷惑了。為什麼?你能放得下。這就是超煩惱,知道什麼?世間所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要不要放下?那個業隨身,要記住,我們只作善業,不造惡業。惡業隨身,你就到三惡道去;善業隨身,你到三善道去。我們怎麼辦?我們善惡兩個都不要,我們要淨業。淨業是什麼?淨業就是這一句佛號,一句佛號把善惡兩邊都打掉,這個人決定往生,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善能迷人,惡也能迷人;惡迷人,叫你造惡業,善迷人,叫你造善業。淨業怎麼修法?淨業是決定不造惡業,造善業而不著相就是淨業。著相就是染業,就染污、就迷惑了;不著相,惑就不現行,念念覺而不迷。
下面,「覺佛十力故,超天魔」,這個層次高了。佛有十力,十不是數字,是表法,表什麼?圓滿的能力。天魔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天魔是有能力,不圓滿,跟佛不能相比!那我們不要說是具足佛的十力,我們能夠具菩薩十力就超天魔。十力,後面還會講到,前面講過幾次,這就是佛教學的慈悲,不斷的重複,這才是長時薰習。不是說講一遍以後就不講,那你沒聽清楚,不能夠完全了解,那佛不是遺棄了你嗎?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會不斷重複的教你。這個人就超越天魔。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