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六四卷) 2002/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64
諸位同學,上一節我們講到:
【云何是諸佛自在。】
清涼大師引用「離世間品」所說,還有最後一條我們沒有說到,現在我們接著講。最後一個是「智自在」,「於念念中示現如來十力無畏成正覺故」。這也是把智講到了極處。佛法修學到最後,能證的是智,所證的是性體,湛然寂滅的性體,由此可知,智是佛法修學的中心。我們怎樣求智?是什麼智?《華嚴經》上講得很多,清淨法界、四智菩提,四智就是此地講的智自在,是能證,清淨法界是所證。清淨法界是理、是體,也是現在一般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沒有智你就不能證,轉識成智,你就想那是多麼重要。轉過來,眾生成佛,轉不過來那就是六道生死。諸佛如來,他們確確實實殷切的在期望,期望我們人人都能夠轉識成智,人人都能證得圓滿的菩提,這是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唯一的願望。我們今天實在講非常慚愧,我們辜負如來對我們的願望。為什麼?我們跟魔鬼在一起日子太多了,把魔鬼當作親人,確實捨不得離開。魔鬼是什麼?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性德的反面就是魔,慳吝、貪婪、惡業、瞋恚、懈怠、懶散、糊塗、迷惑顛倒這是魔。我們跟他掛上勾,離不開他,諸佛菩薩苦口婆心的來教誨,依然回不了頭。我常常跟同學們說,我們自己還要這樣下去,佛法就滅了。如果我們肯拼命,死也不在乎,一定要依教奉行,佛法就活了。我們的心量、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見解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持、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是《弟子規》、是《沙彌律儀》,儒跟佛都能夠起死回生。到底是死還是生?在乎我們自己一念。我們一念能夠放棄魔障,隨順佛陀的教誨,儒跟佛就生了;也就是說,我們把《弟子規》跟《沙彌律儀》落實,儒佛就生了;如果依舊是違背,雖然能背能講,做不到,給諸位說,儒跟佛就死了。今天我們講的不是道理,是事實真相。八識是魔,四智是佛。怎麼轉法?都在日用平常,要轉,不能不轉。在生活裡、六根接觸六塵之處,我不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我沒有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對一切人事物都沒有執著,你就轉了。我都不分別了,你就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我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你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你的所作所為自然是性德的流露,性德流露就是戒律,戒律哪裡要學?不要學!這是成所作智。
世尊當年在世,世尊身邊的諸大菩薩,他們要不要學戒律?不要學。他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你把它記錄下來那就叫戒律。為什麼?智自在了,智就不迷。我們現在是迷,就沒有智慧。智慧開了,你的一舉一動就是戒律,你的每一句話,一句一言都是經典。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什麼叫做經典?經典不是別的,原來是自性流露出來的德能。換句話說,你要是作意,你想像什麼,創造一個什麼、發明一個什麼,那不是性德,那是迷失了性德。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諸佛如來沒有發明,諸大菩薩沒有創造,他所行的、他所教的,性德自然流露而已。他有,你也有,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有,而且是平等的,在佛沒有增加一分一毫,在凡在迷你也沒有減少一分一毫,你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所以佛法是平等法。這些大道理,我們依《華嚴》,我們在這裡頭覺悟了。我們的行持,那要從幼稚園訓練,為什麼?我們從小失教。失教這一句話在古時候是非常嚴重的譴責,現在沒人懂,也沒有人說了。前幾天我跟張德聲居士提起,張居士說他過去沒聽過這個說法,他年輕。十九世紀初,這句話在一般社會裡面很流行。失教是你父母沒有把你教好,你的老師沒有把你教好。你不好,人家不怪罪你,怪罪你的父母尊長,「你們做長輩的怎麼教的?怎麼讓你的子弟一點規矩都不懂?」現在舉世之人都失教,它就變成正常,古德所謂「積非成是」,可是果報就不可思議了。反常的果報,是空前的劫難。今天社會大眾怎麼能回頭?說老實話,回不了頭。回不了頭怎麼辦?這個世界毀滅從頭來起。現在科學家也證實地球曾經毀滅過好幾次,我們常常聽到科學報導,至少地球過去曾經有四次毀滅。每一次在毀滅之前都是科技發展到相當高的高峰,人類的倫理道德喪盡,災難就現前了。
我上個月在香港聽同修們告訴我,在西藏高原有人發現一片光碟,就像我們VCD一樣,發現這一片光碟,五萬年前的遺物,現在沒有人能夠解讀。由此可知,地球上五萬年前那個時候科技的進步,大概相當於現在這個時代。喜瑪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山上有貝殼,那不都是海底下的?由此可知,滄海桑田,海會升高變成大山,大山會墮落到底下變成海底,這個事情科學家早就肯定了。人到這種地步,一百八十度的違背自性,這個世界就得從頭來起。你要問:誰在那裡主宰?給諸位說,不是上帝,不是佛菩薩,佛菩薩看到這個情形,上帝看到這個情形,走了,不再理會了。什麼人主宰的?業力主宰的。所以有人問我,有沒有挽救?幾乎所有古老的預言,宗教裡的經典都肯定的說可以挽救。怎麼挽救?人心向善這個劫難就化解。但是你想想看,現在世界上這麼多人,誰有力量勸一切眾生回頭,勸一切眾生改過向善?做不到!要想化解這個劫難,實在說世間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回頭,這個災難就能夠化解。找不到!現在世界上人口有七十億,有七億人回心向善,災難才能化解。到哪裡去找七億人?說老實話,我跟你說真話,七個人都找不到,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兩個人在一起都鬧意見,都要吵架,這世界還有什麼前途?佛法僧團,這是世間社團裡最值得尊敬的,什麼原因?它和合,它不吵架,所以佛說世出世間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尊敬的,它沒有是非、沒有爭執、沒有意見,人人都修六和敬,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歡喜擁護你。佛教的團體,四個人是一個單位,四個人以上,找不到了。我一生當中非常留意,不但沒有見到,聽都沒有聽說過,實在痛心!我能跟人相處,人不能跟我相處。我能忍讓,他不能忍讓,我們能相處;他不忍讓,我也不忍讓,決定不能相處。他不肯吃虧,我也不肯吃虧,不能相處;他不肯吃虧,我肯吃虧,可以相處了。孟夫子說得好「反求諸己」,我們跟人相處有不愉快,不責備人,反過頭來反省自己,要肯定自己有過失;不要反過頭來再反省,「過失都在他,我沒有過失」,你錯了,你的基本觀念錯誤了。什麼是正確的基本觀念?別人沒錯,過失一定在我這邊。菩薩能成佛就靠這個成就的,凡夫能成聖也靠這個成就的。
在中國最著名的例子舜王,舜為什麼能成為聖人?孔老夫子心目當中最尊敬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老夫子一生最崇拜的、最仰慕的,這些人是他心目當中的典型人物。後世尊孔子為大成至聖,他是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德能的大成,孔老夫子學這些人,學得很像,學得很成功。舜的成就沒有別的,忍讓!一切事過失,他肯定不是別人是自己,自己認真反省改過自新,把性德裡面的障礙完全斷除,讓性德圓滿的顯露。我們要知道,我們應當要學習,他用這個方法克服自己的障礙,煩惱障與所知障,成就自己大智、大德、大能,堯把王位讓給他了。他也是人,我們也是人,他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如果做不到,《華嚴經》我常講,白念了,你聽你也是白聽了!你還是凡夫,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你還是躲不過三災八難,辜負了佛祖,辜負了自己這一生當中大好因緣。現在關鍵在轉識成智。怎麼轉法?我相信很多同學都很關心。我說出來,你肯不肯做?你要是問「我能不能轉得過來?」這個話問錯了!你肯不肯轉?我們開始學的時候,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面對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常常說要把控制的念頭斷掉,要把佔有的念頭斷掉,這是煩惱的根。有意控制,有意佔有,你轉識成智沒指望了,你怎麼能轉得過來?有意控制、有意佔有就是自私自利,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實實在在的話,事實擺在你面前,你連身體都不能控制,自己身體都不能控制,自己身體都不能佔有。你的身體剎那剎那在衰老,你能佔有嗎?你佔有,你叫它不老,你能控制嗎?辦不到!自己對自己這個身都不能控制、都不能佔有,何況身外之物?
佛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正確生活的態度是什麼?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一念不起,沒有一個念頭、沒有一個妄想,那是你正常生活,就是諸佛三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錯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生活態度就是如此,確確實實一念不生,起心動念都是為利益眾生,這叫正念。我們常常在經典、古大德註疏裡面看到「正念無念」,無念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念不起,這是正念。但是正念不是無念,這個意思要細心聽不能誤會,他不是無念。為什麼?他念念為眾生,念念幫助眾生覺悟,念念幫助眾生證得無上菩提,除此之外,對於個人確實他一念不生。所以對個人講真的是無念,對一切眾生講他有念,念即無念,無念即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就入華嚴境界,華嚴是不二法門。所以我們自己常常要想想,學佛菩薩,大乘好學,大乘是轉念頭、轉境界,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成為一切眾生的念頭,念念為一切眾生想,全心全力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不要想著我明天還能不能做,不想。我只想今天,我絕不想明天,你就自在了。你想明天是妄想,明天還沒到,你想它幹什麼?由此可知,念念為眾生想,念念為社會想,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想,這是正念。這是諸佛「自在」的十句,簡單為同學們介紹到此地。清涼大師說「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圓滿一切諸佛諸波羅蜜智慧神力菩提自在」,也就是諸佛果地上的智慧神通自在,你統統可以證得了。
「不思議品」裡也說有十種,在《華嚴》第四十六卷,大意差不多,清涼也把這個名目為我們節錄出來。這十個:第一個是法自在,第二個是心自在,第三個是勝解自在,第四個是財自在,第五個是命自在,第六個是如意自在,第七個是智自在,第八個是業自在,第九受生自在,第十願自在。排列順序不一樣,大致上是相同的。現在我們看末後這一條:
【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這一句我們要留意,什麼叫做『無能攝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後面偈頌裡講「無能制伏」,答覆裡面講「無能毀壞」,我們把這三個名詞合起來看,意思就相當明顯。大師說:佛一切作為,天上人間,沙門魔梵,梵是梵天,以及二乘大菩薩等,都不能夠制伏,也就是都不能夠毀壞。我們想到這一點,就會想起世尊當年在世,魔王波旬也是佛的護法,他怎麼是魔?實在講魔不是別的,私心很重,他也能夠幫助別人、照顧別人,但是自己的利益看在第一位,這就是魔。他的福報也非常大,生生世世修福,換句話說,財施、法施、無畏施他都幹,因此他的果報也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後面所講的五十種陰魔。我們凡夫眼光裡面看他,他的智慧、德能、神通,好像跟佛沒有兩樣,是真的不是假的;跟佛差別在什麼地方?魔為私,佛為公,就這一點差別。就好像古代專制制度,佛是個帝王,天下為公,堯傳位給舜,舜傳給禹,天下為公,一點私心都沒有。傳賢、傳有道德的人,真正愛護人民的人,真正犧牲奉獻為人民服務的人,他把王位傳給這個人。禹以後,禹傳給他兒子,是沒有錯,為什麼?兒子賢,確確實實是賢人。非常可惜,禹的兒子啟,啟又傳給他的兒子,這就傳錯了,從天下為公變成天下為私。從這個比喻諸位體會到,佛跟魔有一樣的智慧、一樣的神通、一樣的福報,差的就是那一點念頭,一個有私心,一個沒有私心。大禹當年傳給他兒子確實沒有私心,沒有天下為私的這個念頭,非常可惜他的兒子差了一著,沒有能夠選賢與能,從此之後一代一代都傳給自己的子孫,就變成私天下了。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當然魔的福報、神通、智慧跟佛不能比,但是的確是很大,人間天上都不能跟他相比,我們凡夫哪有這個能力認識?於是在末法時期,多半都把魔當作佛。
學佛的人非常虔誠,但是不聽經、不研究教理,學佛學了很多年,什麼叫做佛他都講不清楚,他都不知道,這哪裡叫學佛!不但在家同修搞不清楚,出家的同學真的還有一些學了一輩子,到死都沒搞清楚,居然接受在家同修的恭敬供養,自己不知道佛是什麼,佛法焉能不衰?焉能不滅?這個事比什麼都恐怖,這個事比什麼事情都大!《法華經》上講的大事因緣,我們今天遇到了,所以自己要覺悟。絕對不敢說度眾生,我哪有那個能力?但是要下定決心度自己,我一定要求自己依教奉行,我不敢要求別人。自己認真努力去學習,希望自己真正能有成就,這總可以做得到。不要期望別人,期望別人你會失望,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最重要是期望自己,自己能成就就好了。自己成就了,至於能不能影響別人都不要去問,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我們要有這樣的態度。別人他肯做很好,我知道諸佛護念他,龍天善神保佑他;他不做也好,絕對不影響我,我自己一定要如法修行。要像佛這句一樣,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影響,決定不退轉。「無能毀壞」裡頭最重要的是不退轉,勇猛精進。
《六十華嚴》裡面經文不是「諸佛無能攝取」,它翻作「諸佛勝法」,勝是殊勝的勝,意思相同,文字不一樣,意思相同。大師依不思議品說「諸佛有十種最勝法」,這個大意我們要曉得。因為經文很長,我們現在念的是第六卷,「不思議品」是本經第四十六卷,我們每天講四個小時,大概總是兩年之後才能講到。這個時間太長了,所以這十句大意我們也要在此地略說,有助於我們的解行。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日子不要空過,每天總得要有一點進步。你們聽我講經,如何能真正得益?李老師從前教我,不寫筆記專心聽講,一個小時當中你能夠聽個一句、兩句你很有受用,你用個小本子就記這一句兩句,好好的學習,那個進步就很快。不用多,一天能受持一兩句,你要是不退轉,三年你就是聖人,你就不是凡夫。如果筆記寫得很多,肯定沒用處。一定要專心聽,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修,請看菩薩念請的第十句:
【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大師引用本經後面「不思議品」裡面,「諸佛有十種最勝法」,我們看看這一段的經文,「所謂一切諸佛大願堅固不可沮壞,所言必作言無有二」,這是第一句,我們應當學習。這一句話實在講就是十善業道裡面的不妄語,說到一定要做到。中國古人講「人言為信」,中國信這個字,人言,這是取什麼?人說話他一定兌現,一定做到,所以稱為信。換句話說,你說到做不到,那都不是人講的話。我們看看諸佛十種最勝法第一條就是這個,「大願堅固」,大願簡單說就是四弘誓願。我們有沒有這個願?沒有,不要說堅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我講得很多,是什麼意思?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發願為他們服務,一定要幫助這些眾生各個都成無上道,這是四弘誓願第一願。我們有沒有這個願?沒有。我們念念都想自己名聞利養,哪裡會有這一願?沒有為別人服務的這個意願。佛有,佛這個意願非常堅固,永不退轉。從什麼地方表現出來?從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自己不斷煩惱,就沒有能力為眾生服務。為什麼?服務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那你要有能力,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你要有能力突破不同維次空間的界限,你才能有能力為大眾服務。怎樣突破?要斷煩惱。因為空間維次是煩惱造成的,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造成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時空的界限就沒有了,這維次就突破了,你才有能力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也只有你能把煩惱斷盡,突破空間維次,你有能力親近一切諸佛如來,這是什麼?這是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關鍵都在斷煩惱,煩惱不斷,你的德能不能恢復,你的智慧也不能恢復。斷煩惱是恢復自己自性裡面的德能,學法門是恢復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那是證得究竟的大圓滿,度眾生就沒有障礙,就得大自在。所以說來說去,還是煩惱的事情。
大乘經教裡佛常說,菩薩唯一善根就是精進。世間法有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這三個根上生的,這三個根是不貪、不瞋、不痴,你能成就世間善法,你能得世間無量無邊的福報。所以諸位想想,貪瞋痴有什麼好處?愚痴到了極處!貪圖人生短暫幾十年物質、精神的享受,把自己最殊的福德因緣當面錯過,你說可惜不可惜?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會抓住這個機緣,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咬緊牙根,遠離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他超越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得大自在,得大圓滿,成就堅固的大願。所言必作,這四句話是佛所言,「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做到;「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斷掉;「法門無量誓願學」,他學成功;「佛道無上誓願成」,他成佛了。說到做到,言無有二。世尊不是先說後做,他不是的,他是先做後說。他沒有做到的,他不說,他所說的他全做到,這是佛;菩薩,菩薩是一面說一面做。凡夫就很糟糕,只說不做,前途,該怎麼樣生死還是怎麼樣生死,該怎麼受報還是得受報,自己的業力一分一毫都不能轉動,你說多可憐!
念佛往生是一個希望,這個希望能不能達到是問號。我們對於淨宗法門也講了不少,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我們自己想想有沒有?絕對不是說念佛就都能往生,那個念字意思很深,你沒有懂。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看看念是什麼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說明不是過去心、不是未來心,是現在的心,現在心上有佛,那叫念佛。什麼叫有佛?有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是什麼心?接引無量無邊世界一切九法界的有情眾生同生極樂,我們有沒有這個心?阿彌陀佛的願,《無量壽經》上我們天天讀誦的四十八願,你有沒有這個願?阿彌陀佛的行,不要說別的,就從《無量壽經》第一品到最後一品這四十八品裡面,我們看到了,我們有沒有?特別重要的五戒十善,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做到沒有?那是阿彌陀佛的行。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是阿彌陀佛的果。我們念佛,現在心裡頭要有阿彌陀佛的心、願、行、果,這叫念佛。沒錯,佛是教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我們誤會了,以為一心專念就念這四個字,心還是自私自利的心,願還是貪瞋痴慢的願,行還是一切作惡的行為,那怎麼能往生?古人所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指這一類的人,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相應。什麼時候我們這一句佛號能夠念得相應,什麼叫相應?聲聲佛號字字都圓滿具足彌陀的心願行證,這個人叫念佛人。我們拿這個標準來觀察自己,認真反省,自己就曉得是不是個念佛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佛的願堅固,不會受任何境界影響動搖。一切時一切處,我常講的都是念佛堂,不一定要供一尊佛像,佛的體、相都在自己一念之中。你心裡頭有,這是真有,心裡頭沒有,像供得再多還是沒有。絕對不是多供一點佛像佛就有了,沒有這個話。
第二句,「為欲圓滿一切功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末後這一句話重要,不生懈倦,懈是懈怠,倦是疲倦;精進,就是度懈倦的。這一句教導我們的是「為欲圓滿一切功德」,我們有這個念頭,不能說沒有,但是因為懈怠懶惰,只可以說我們有這個妄想,無法兌現,可惜!為什麼不能兌現?還是一句老話,教理不明,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我說沒搞清楚,沒搞清楚到什麼程度?到苦樂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苦不曉得,這就難了。所以我過去講《地藏經》,《地藏經》一開端有一句話我非常重視,「知苦樂法」,那是諸佛菩薩讚歎釋迦牟尼佛,這句話了不起!世間什麼人能知苦樂法?佛知道。所以佛教導我們,在《十善業道經》他告訴龍王,龍王是我們的代表,告訴龍王就是告訴我們,「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只要看到這句經文,聽到這句話,我立刻就振作起來了。為什麼?這句話太稀有!「能離一切世間苦」,不只是我們三界六道,包括無量無邊諸佛微塵剎土,一一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的九法界眾生,哪個不苦?各個都苦。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法了不起,這個法太稀有,太難得!豎起耳朵專心來聽,這法是什麼法?「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這一法。
善法,諸位要知道,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知道,《三字經》教童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善法是性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我們的本善呢?本善失掉了,迷失了。怎麼迷的?自私自利迷了。迷了之後,變成貪瞋痴慢。要知道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找不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自性裡統統沒有。自性裡有的是什麼?有的是本善。佛給我們講的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是自性本具的、本有的,所以你要修十善,要受沙彌十戒。說老實話,十善十戒是自己本有的性德,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諸佛菩薩的,這個要搞清楚。如果是諸佛菩薩他的意思、他制定的,我們一定要遵守,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那不算好漢。性德!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從來沒有想牽著人的鼻子走,沒有!如果想牽著人的鼻子走,就不自在,別人不自在,自己也不自在。全部都解放,那才叫得大自在。共產黨叫解放,我們佛教叫解脫,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可是世出世間對這個名詞的解釋有很大的差距。佛法裡面是真的解放,全面解放,得大自在。你要不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你解的是什麼?你放的是什麼?佛家講得很清楚,解的是什麼?煩惱習氣;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解掉。放的是什麼?放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放下三途六道、十法界,這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成就圓滿一切功德。功是你修行的功夫,就是解脫,這是講的放下。放下之後你要能提起,這是大乘;放下之後不再提起,那就是小乘,所謂自了漢,自己解脫了,絕對不再幫助別人,大乘小乘差別就在此地。大乘人是自己放下了,放下之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這個了不起,真正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佩服,我們要學習。
古時候,南宋的時候,在浙江奉化出現一位布袋和尚。這位法師他叫什麼名字沒有人曉得,是哪裡人、從哪裡來的,都沒有人知道。只是看到常常在外面化緣,背一個大布袋,別人對他布施供養不管是什麼東西,他都往布袋裡一裝,所以那個時候人家就叫他做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名了。現在我們寺廟裡塑的彌勒菩薩,就是塑的他的像。一天到晚歡歡喜喜背個大布袋,有人向他請教佛法,問他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兩手下垂,別人一看這個樣子知道了,這是什麼?放下,懂得了。然後再問:放下之後怎麼辦?他笑咪咪的一句話不說,把那個布袋撿起來背在身上走了,放下之後再提起!這一句經文,前面半句是放下,後面這半句是提起。圓滿一切功德,不放下不會圓滿,放下就圓滿。為什麼?不放下的是障礙,古人所講「性德之賊」,你不放下的那些叫性德之賊。放下之後,圓滿功德。
我感激章嘉大師,我頭一天跟他見面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我學佛親近第一個出家人。第一天我向他請教,我問他:「我知道佛法的好處,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我相信、知道佛法的好處。佛法裡有沒有方法教我很快的能夠契入?」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他老人家一句話不說看著我,陪我去的是內蒙古的敏親王,是清朝末年,那是王爺,他在座,我們就這樣差不多坐了半個小時,大師看著我的眼睛,我也看著他。半個小時差不多心完全定下來了,我們的精神統統聚集聽他回答。半個小時他才說一個字,他說話非常緩慢。你看到這個老人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在照片上看到他穿的服裝,夏天也是這個服裝,冬天也是這個服裝。半個小時給我說一個字,「有」,我的精神立刻振作起來,很注意聽;這就隔差不多五分鐘,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說話的聲音很緩慢,言詞非常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說了六個字。這六個字我聽了能理解,當然理解的深度不夠,能理解。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又過了很久的時候告訴我,「布施」。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大概一個半小時,除了向他請安這些客氣話之外,我們請法,他教給我的就這幾句,我這一生得受用!我離開向他告辭,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那個時候他六十多歲,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什麼叫做學生?依教奉行,教了你,你做不到,下次人家就不教你了。做學生沒有別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師怎麼教我,我就怎麼做。我跟章嘉大師以前並沒有往來,也不認識,緣真的是很深,一見面就生歡喜心。我非常敬重他的威儀,我一生當中沒見過這種人。為什麼?他在定中,言語很少,非常簡單直接。自從認識他之後,以後就是每一個星期我都去看他,三年如一日,三年之後他老人家往生了。每一個星期他都會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我看一些佛書,我向他報告,看到有疑問不了解的地方,星期天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學佛的根底是他老人家奠定的,我是這麼一個基礎。以後到台中親近李老師,跟李老師學經教,主要學講經,是這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行。當然學佛之後曉得,宿世因緣、多生多劫的因緣,我們有幸運遇到真善知識。自己的條件是好學、真幹;如果是陽奉陰違,哪裡會有成就?但是學生實在講,不容易找得到,所謂可遇不可求。我們做學生想找個好老師不容易,好老師想找一個傳人是更不容易,到哪裡去找?真正是「宿世有緣,不期而遇」,這是真的。
我過去求學、願望、毅力、精神,我也可以供養給大家,給你們做個參考,確實像古人講的發憤忘食。吃飯睡覺常常忘記掉,並不是有意的,忘了。讀經研教聚精會神,落實才有法喜,否則的話變成學問、變成知識,你不得受用,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這是最初章嘉大師指導的,他非常重視持戒,我跟他三年,關於戒律的重要,這些話總說過幾十遍,印象最為深刻。因為我初學對戒律不重視,認為戒律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是現代人。那個時候有個錯誤觀念,像國家的憲法、地方上許許多多的規約,每隔幾年都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不適合現代了。戒律我懂得,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弟子制作的這些生活規範,三千年後時間差這麼久,他們那是印度,我們現在在中國,時地都不同,「這東西怎麼能學?」這是很大的錯誤觀念。但是,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他火化在北投,特地給他做了一個火化爐,甘珠活佛在那邊搭了一個帳篷,住在火化爐旁邊。我在那個帳篷裡面住了三天三夜,我請三天假到那裡深深的去反省:我跟大師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認真反省,「戒律很重要」這句話印象太深刻了。我就想,為什麼這句話他要向我提出那麼多次?我在這三天裡面省悟過來了,儒家的禮、佛家的戒,儒家的禮是世間法,所以三代不同,隨著時代、隨著地區要加以修訂,那是世間法,我悟出來,戒是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法,你要想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那你得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這個法超越時空。想想,對!五戒、十戒、十善業道,三千年前佛說的;三千年後今天,地方三千年前是在古印度,現在我們在澳大利亞,你想想這十善業道管不管用?還是管用。佛所說的我這才明瞭,它是自性裡頭的本善,是性德,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制作,不是他的發明,不是他的創造,是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性德,不能違背,不能更改。人為的、人想出來的辦法可以修改,自性的東西你怎麼改法?你一改,違背了自性。
我在火化爐旁邊帳篷裡住了三天,我明白這個道理了。這以後我就看戒經,我很認真、很用心的來閱讀、來學習。因為大師告訴我:受戒形式不重要,實質重要。你能做到一條,你就真的受這一條;誰給你做證明?諸佛如來給你做證明。形式上你去受,你做不到,那個話說得就不好聽,自欺欺佛,不是欺人。你欺騙自己,欺騙諸佛如來,你要是認真想想,這個罪過多重?怎麼可以欺騙諸佛?所以蕅益大師了不起,給我們做了示範,受了比丘戒之後退戒,給我們做示範。為什麼退戒?不敢欺佛,「我做不到」。蕅益大師一生持沙彌戒、持菩薩戒,菩薩戒是利他的。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他的著作,他老人家落款「菩薩戒沙彌」。他為什麼這麼做法?我們要能體會他的意思。他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學生成時法師,《淨土十要》是成時編的,《蕅益大師全集》是成時替他出版的,替他刻版流通的,這個人是蕅益大師的傳人。師父是沙彌,自己不敢作沙彌,他自己具名我看過,「出家菩薩優婆塞」,顯示出謙德,「沙彌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五戒十善」。所以不自欺、不欺人,人家問我什麼身分?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的,只能做到這個,名實相符。出家優婆塞,五戒十善做到了。我們自己看看古人,想想自己,在近代稱出家優婆塞的還有弘一大師,弘一大師自稱出家優婆塞。這些人這些做法,很值得我們反思。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真正有所成就,不能不認真努力學習。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