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九六卷)  2006/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9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別顯」第四段。上面的科題是「願所為境成益」,這裡面的別顯第四段。我們將清涼大師的開示念一遍,對對地方。

  「四願於他具諸方便得最勝法,則自成就具道因緣」。這一段也就是世俗裡頭常講,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這段很重要,不能夠輕易疏忽了。佛在此地告訴我們,「願於他」,這個「他」字我們要明瞭,跟前面所說的,境界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具足一切方便。這一切方便的目標在哪裡?得最勝法!這個很重要。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兩個字用最淺顯的話來解釋,就是最妥當的方法,最恰當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這就叫便。由此可知,方便的目標是什麼?最殊勝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妥善的方法,現在人講什麼?賺錢!那就錯了。賺錢怎麼樣?增長貪瞋痴。我們學佛的同學,時間久了,契入佛法,都知道,增長貪瞋痴的果報是三惡道。那不是最勝法,是最劣法,跟這個勝恰恰相反,到惡道裡去了。最勝法是成佛的方法,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才叫最勝法。這個方便就不是普通的方便,確實是「具諸方便」。

  方便裡面第一個,要遇到善知識。我們常說,真正是個好老師、好同學,這都是方便;如法的學習道場,這都是叫方便。這些,諺語常講,可遇不可求,到哪裡求去?老師教學唯一的希望,就是想得幾個傳人,傳法的,如果沒有傳人,這個法就斷了。中國人所說的,無後為大!這個後是傳人。家有家道的傳人,法有法門的傳人,沒有傳人,就斷絕了。老師要找個傳人,到哪裡去找?可遇不可求;學生想找個好老師,也是可遇不可求。往年李老師曾經跟我說,他說老師找個好學生,比學生找個好老師還要難,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師生是緣分!不是這一生,宿生所積的緣分,這一生當中遇到,自然就生歡喜心。所以,佛法一切講緣生,這很有道理。你看因、緣、果,佛不說因生,因遇到緣才結果,佛不說因,說緣,緣就是方便。所以不能具足一切方便,那就相當困難,世出世法都不例外。

  遇到緣,能不能成就?那就看你認不認識!緣,我們現在人叫做什麼?叫機會,就是佛法裡說的緣。你認不認識機會?你能不能掌握住機會?那就是你一生成敗的關鍵!諺語常講,有心人,真正有心向上的,他會認識,他會抓住,那當然就有成就;沒有向上的心,隨波逐流,那就難了。機緣現前不認識,當面錯過。你想想,一位善知識他一生當中教多少人?我們以古人來做例子,我們讀《壇經》,看到六祖敘說他自己的經歷,就是《壇經》的第一章。

  他到黃梅親近五祖忍和尚,那個時候祖師門庭興旺,上上下下有一千多人。祖師門庭!四面八方求法的人都聚集在這個道場,老師殊勝,同學也殊勝,道場也殊勝,不能成就,你不能怪緣。這些緣,這就是方便,給諸位說,統統是屬於增上緣,都具足。你不能成就,毛病出在哪裡?佛說四緣生法,你就想想這四種緣,你缺少哪一種?「親因緣」大家平等,決定不缺;「增上緣」這麼殊勝,不缺;那問題一定是出在「所緣緣」跟「無間緣」。真的,一點都不錯。所緣緣是鍥而不捨,古德常說「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是所緣緣;「長時薰修」是無間緣,問題就出在這裡。所以還是不能成就。

  你看真正五祖也難得,一生遇到個惠能,惠能在黃梅,換句話說,他的所緣緣、無間緣具足。你想想四緣具足,「具諸方便得最勝法」,所以五祖傳給他。神秀跟他那麼多年,而且是當時寺院裡面的上首弟子,就像迦葉、阿難一樣,平常代佛說法,神秀也常常代課,問題就在此地。這個問題我們得想想,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因為我們如果遇到,可能也出了毛病。這個毛病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誠敬心不夠。夏蓮居老居士也講得很多,也講得很透徹、很明白,真的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神秀雖然在五祖會下那麼多年,誠敬沒有。他對五祖很恭敬!怎麼說沒有誠敬?很恭敬是我們看到的,不是佛菩薩。佛菩薩看到沒有誠意。什麼叫誠意?「一念不生是謂誠」,你明白這句話,你就懂得了。你看五祖叫大家作偈,神秀還在那裡想了四天。想什麼?胡思亂想,不誠!再看看惠能,惠能誠,為什麼?不加思索。神秀的心是浮動的,惠能的心是定的,定是誠,浮動不誠,差別在此地。你不誠,你的所緣緣、無間緣不得力。所以我說親因緣跟增上緣就是具諸方便,他統統都有,這個沒有問題。問題在所緣緣跟無間緣不得力,不得力就在誠敬。

  這又是什麼一回事?為什麼所緣跟無間不得力?為什麼修行修了這麼多年,真誠還不能現前?我們把它說穿了、說明白,沒有放下!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的,勉勵我們同學,自私自利沒放下,名聞利養沒放下,五欲六塵沒放下,貪瞋痴慢沒放下。這個很明顯,貪瞋痴慢如果放下,惠能大師得法,就不會有人還去搶、去奪回衣缽。你們想想這個經上常講的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沒放下。也可以說都是在「具諸方便」這些句子當中,所以他沒法子得最勝法。

  我們今天學佛,這一句重要,要搞清楚。如果不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講的得最勝法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斷煩惱,證菩提,不是容易事情,我們一生肯定做不到,只有求帶業往生,這是我們唯一的希望。但是你要曉得,你要是不能放下分別執著,還是個障礙。我講的十六個字,講得很淺、很明顯,這十六個字要淡!不能完全放下,要看淡,不要太認真。不要重視眼前的利益,眼前要知道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佛家講的萬法皆空,一般人體會不到,可是如果你頭腦稍微冷靜一點,你慢慢的會想到。

  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那次時間也最長,連續講了四個月。當時香港這邊的出家人我都認識,住了四個月,常常這家去拜訪,那家去拜訪,這些法師我都去拜訪到。初出來,拜碼頭,熱心的居士陪著我。今年二00六年,整整三十年,我給老同學們談起,三十年,中國講一世,三十年一世,你看世界的「世」字是三個十,一大半的人都不在了,都走了。你想到這個現象,這就是佛講的無常,不是真的,是假的,要覺悟。帶不走的,不必計較,不要認真;帶得走的,要認真,要好好的抓住。什麼東西帶得走?你的清淨平等覺帶得走,你的善心、善行帶得走,你的積功累德帶得走;帶不走的統統要放下,不要去計較。好好的讀聖賢書,這個帶得走;依照聖賢的教誨,斷惡修善,這個帶得走;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帶得走,要把這個看作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

  殊勝的功德,你看看這個經上所說的,利益別人才是殊勝功德。一百四十一願,願願都是當願眾生,「當願眾生」不是一句空話,是要有行動的,就是要真正用行動去幫助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力有限,心無限。你看心,起心動念的對象,佛經裡面講的境界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多大!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在事上,事上是我們每個人福報不相同,能力就不一樣。我能力小,盡點小力量;能力大,我就盡一分大力量。幫助一切眾生得最勝法,最勝法就是學佛。你怎麼樣去幫助他?幫助別人,自己先要成就,自己不成就,你怎麼能幫助別人?所以後半句就講,「則自成就具道因緣」,你自己不成就,不能幫助別人,別人不相信。那就是我自己一定是認真努力,依教修行,把我修行的成果、我修行的成績展示出來給他們看。他們看了,生起信心,生起愛慕,發心也想來學。所以自行才是真正化他,化他是真正的自行,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佛法修行的好處、果報都在這個身上表現出來,不在其他,這點我們要清楚。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拿什麼給人看?他沒有建道場,沒有寺院庵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展示什麼給人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展示這個。雖然生活那樣的艱苦,這是世間人看的,佛非常快樂。佛跟大家站在一起,包括那些國王大臣,那些長者居士,沒有一個人色相能跟釋迦牟尼佛相比。為什麼?這點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知道了要好好學習。

  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想佛,不知不覺我們的相貌就像一尊佛,從心想生!相貌像佛相,身體也像佛身。佛的相慈祥、善良,世間一切善法統統具足,就在他的相貌之中,身體健康長壽,世間人讚歎是「金剛不壞身」。所以保養身體,不是需要很多補品,不是;吃這些補品東西,講究飲食的人常常生病。諸佛菩薩的生活很簡單,一絲毫講究都沒有,隨緣而不攀緣。因為他不起心不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給他什麼他就吃什麼,沒有絲毫分別。這種營養就跟江本勝博士水實驗裡面美好的結晶,道理完全相同。我們世間人認為這個有營養,那個沒營養,這個味道好,那個味道不好,完全落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害身體,不是養身體。養身體是清淨心,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

  所以「具道因緣」這一句裡面含義深廣無盡,我們要能體會。這個「道」是佛道,無上菩提;「因緣」很多,非常複雜,無量無邊,綱領抓住。綱領是什麼?就是我們在二十幾年前寫的這副對聯,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什麼都隨緣,隨緣就是不起妄想分別執著,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經典裡面說了兩句,「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佛講的隨緣。我在講席裡頭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只要你不起妄想分別執著,當下便是!這樣展現出來的形象,這個形象就好,這個形象就叫人折服,就叫人生歡喜心,就能夠攝受一切眾生。

  我們毛病,真的是毛病、是習氣,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放不下。他也知道這麼一句話,可是還是執著,還是分別,佛祖講得那麼清楚。求佛菩薩加持,幫助我放下。佛菩薩早就加持,天天加持你,你就是放不下,所以心量就是拓不開,念念沒有忘記自己。《華嚴》的妙處,勝妙功德,妙就是把自己忘掉,只有眾生沒有自己。當願眾生,沒有自己,妙就妙在此地,一百四十一願都是當願眾生。我們的麻煩,這很容易就發現,我們的麻煩是自己沒有丟掉。如果把自己忘掉,自己就成就了,具道因緣就成就了。

  再看下面這一句,第五,「願於他語業滿足巧能演說,則自成就十善巧德」。十善巧,前面都報告過,都學習過。「願於他語業滿足」,滿是圓滿,足是具足,什麼叫圓滿具足?實在講也是前面最初所問的「身語意業」。身語意業裡面,特別強調語業,這個用意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佛在《無量壽經》上也把語業放在第一,跟一般經論裡頭不一樣,一般經論裡頭都是講身語意。智首菩薩在前面發問,「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十句都是身語意,那是總說。這個地方「別顯」,特別提出了一個語業。

  言語是最容易造業的,所以孔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也是語業。所謂是病從口入,你吃東西不小心,你會生病;禍從口出,言語常常有意無意種下了禍根,往後要受果報。所以言語,你看看中國、印度這些聖人,不但是中國跟印度,可以說全世界每個國家族群的古聖先賢,沒有不重視言語。《無量壽經》把這個放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決定不能夠說別人過失,說人家過失,有意無意會跟人結冤仇,不能不小心。冤仇結下去之後,會拖延到來世,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說多可怕!我們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帝君在前面有一段自述,他說他十七世為士大夫。你看他自己敘述的那一段,那就是跟人結冤仇,冤冤相報,報得好淒慘,一世比一世嚴重,到後來真的還是皈依三寶才把它化解。

  「願於他語業滿足巧能演說」,巧就是善巧。底下一句說清楚了。這一句裡面明白的顯示給我們,修行「淨行品」的人,心地清淨、平等、慈悲,能包容,沒有嫉妒,沒有障礙,願意成就別人。正因為這樣的心態,善心、善行,自己成就十善巧德;換句話說,自己如果沒有十善巧德,就免不了看到別人超過自己,嫉妒、瞋恚這種煩惱、習氣很容易起現行。起現行就造業,這個造業麻煩可大了。因為你障別人的善法,特別是弘法利生的事業,這個事業你要去障礙他,《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講得很清楚。

  佛在經上講,這都是真事,不是假的。兩位法師講經說法,講得還不錯,聽眾很多,皈依、供養也多。其他的出家人看到心裡很不舒服,於是起了嫉妒。造謠,說這兩個法師能說不能行,自己沒有德行,破戒、犯戒。讓這些聽眾們對法師產生了誤會,不再聽經,遠離而去。造謠生事的法師墮在地獄,地獄裡的罪,頭一個是拔舌地獄,算人間的時間一千八百萬年,這是人間的時間。人間時間跟地獄的時間有時差,地獄裡面的感受,那不曉得是多少劫。這個我們也能體會,人在受苦難的時候,所謂度日如年,日子很不好過,度日如年。人間一千八百萬年,地獄不曉得多少年,都論劫算的。造這麼重的罪業,何苦來!

  為什麼會造罪業?說句老實話,不聽經之過!讀誦、聽經是多麼重要,你要是不讀經、不聽經,就是沒有人常常提醒你。煩惱、習氣人人都有,你想想看,嫉妒的習氣,瞋恨的習氣,不能容忍的習氣,哪個沒有?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沒有學佛的時候,有!很嚴重;學佛之後,我自己的經驗,學佛前十年還有這個習氣,嫉妒、障礙;學了二十年,這習氣淡了。有沒有?還有,很輕微。看到別人得到名聞利養,自己心裡聽到很難過,但是幾分鐘就沒有了。真正到這個習氣沒有了、不會了,會生歡喜心了,我自己是三十年之後。三十年之後,沒有嫉妒心,看到別人有好事,生歡喜心;生歡喜心是功德,生嫉妒心是折福。天天聽經,天天讀誦,換句話說,佛菩薩天天提醒我們;不是天天提醒,習氣斷不了。我們讀《華嚴》,這才明瞭。

  法身菩薩無明斷了之後,無明的習性斷不了。無明習氣怎麼斷?要教化眾生。所以教學相長,天天勸別人,勸別人同時也就勸自己,所以還要三大阿僧祇劫。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示現,這樣無始無明的習氣才真正斷得乾乾淨淨,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我們講用功,功在哪裡用?功在這個地方用,就在日用平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看到人有好事,合掌讚歎歡喜。自己能有力量的時候,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不會有絲毫嫉妒,不會有絲毫障礙。自己沒有能力,幫不上忙,歡喜讚歎,這對自己來講,積功累德。如果心量窄小,不能容忍,實在講自己過去宿世所修的福報有限,小心量折福。一樁事情不能容忍,福就折了不少,再遇到一個人,又不能容忍;換句話說,你一年折多少福!小心量,用不著幾年,宿世所修的善根福德被你折光!折光,你的晚景就很苦。福報享盡,福報折完了,這個不能不知道,與我們現前有切身的關係。所以心量一定要大,一定要能包容。

  普賢菩薩的十願,禮敬、讚歎,太殊勝!禮敬、讚歎、供養,如果不著相就是勝妙功德。著相,有勝,妙就沒有。不著相,大乘教上講的三輪體空。譬如布施,不執著我能布施,也不執著我布施些什麼,也不執著、不去想哪個人受我的恩惠,統統不執著,心地清淨。做而無做,無做而做,天天做,天天等於沒有做;不執著,保持心地真誠、清淨、平等、覺,那就叫勝妙功德。好,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第六句,「六願於他得善意欲洗除惑垢,則自成七覺三空」。這個願好,就像夫子在《論語》裡面所講的「思無邪」。他那個是講《詩》,「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所以,思無邪就變成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我們現在講文藝)文藝的演出最高的指導原則。古時候歌舞、戲劇,包括一些雜耍之類的,總而言之都要遵守思無邪,讓人看到、聽到都是善意的,絕對不會引起人的貪瞋痴慢的煩惱,那就錯了。這一願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願於他」,一切眾生,當願眾生「得善意欲」。一切眾生,沒有離開十法界的,都有欲望,欲望裡面有善有惡。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有兩種,一種是相對的,一種是絕對的。絕對的標準是與法性相應,那是善;與法性相違背,就是惡,這是絕對標準。可是眾生在十法界,層次不一樣,於是善惡的標準,每個法界都不相同。人道裡面,善是倫常八德,中國人講的五倫、五常、八德,這是善的標準。你所有一切的欲望,能夠與這個相應,不違背倫常八德,善,善意欲。在佛法裡面,絕對的標準,給諸位說,就是十善業道。你看佛在經上講的,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乃至人天善法,統統都依十善業道為基礎、為根本。所以它是絕對的標準,也是相對的標準。相對的標準,名稱是一樣的,這裡面境界有淺深、廣狹不相同。

  我們看到畫的佛像,這個很多,有。佛頭頂上有圓光,畫的圓光。圓光頂上寫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用中文寫的,多數是用梵文,用藏文,這三個字叫「唵阿吽」。這是梵音,梵語的音,意思就是身口意。實在講這三個字的意思,就是此地智首菩薩第一段所問的,「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一直到「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十句。完全得到,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是佛。你看從初發心到成佛,不離開這十種身語意業。所以,初發心修這個法門,十住菩薩也修這個法門,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修什麼?統統修這個法門。你才曉得無量無邊的法門,一般講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就修這個。所以,十善業深廣沒有邊際,不能小看它!基礎是它,圓滿也是它,這是真正得「善意欲」。

  我們願別人善,自己心地一定善良,心善、行善。不但願別人得一切善,得十善法,還要「洗除惑垢」。惑垢是什麼?十惡,我們這樣講,諸位就很清楚,也知道應該怎樣學習。十惡要斷,十惡的習氣我們統統有,沒有十惡的習氣,就不會在六道。六道裡頭,三惡道的十惡習氣最重,人道比較輕一點,天道更輕一點,愈往上去愈輕。到什麼時候十惡的習氣完全沒有?十惡業完全沒有,要到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斷了,這個業就不造了。你所起心動念造的是十善,全是善意欲,沒有惡意。惡意沒有了,惡念、惡心沒有了,這是什麼人?阿羅漢以上。但是阿羅漢雖然惡念、惡心、惡意沒有,他還有習氣在。習氣可不好斷!這個要懂。

  我們要學習,要知道從哪裡下手。學習,真正用功都在日常生活,都在跟大眾接觸。接觸裡頭要曉得,最重要的是人事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決定有宿世的緣分,過去世的。為什麼這個陌生人從來沒有見過,第一次見面就有好感;還有些人也是第一次見面,從來沒有見過,第一次見面就不喜歡。諸位想想看,如果沒有前世,這種現象講不通,怎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前世跟你有善緣,見面了就歡喜;前世有過節,冤家,一見面就覺得討厭,見了面氣氛就不好,第一次,從來沒有見過面。你從這個地方,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從這個地方你就知道,人有三世,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沒有學佛的人,或者學佛沒有契入境界的人,總是隨著,所謂隨業流轉,你沒有辦法化解。學佛,契入佛法之後,契入境界之後,就曉得,能夠怎麼樣?隨緣當中成就自他,就跟這個一百四十一願一樣。過去不管是有善緣、有惡緣,只要有緣就能夠親近。親近,你就一定要幫助他斷惡修善,縱然是冤親債主,我們怨結要化解。他帶著有習氣!譬如過去我們如果有債務上的問題,他就要貪利。想方法或者是騙你、或者是偷你、或者是用什麼手段來詐取你的財物。我們學佛之後,沒有瞋恚心,沒有瞋恚,對他還很歡喜。為什麼?我們知道有因有果,大概是我們前生欠他的!這一生作還債想。借人家的錢,要記住,這是我從小父母教給我的,借人的錢決定不要去討還。他自動還給你,很好;他不還就算了,不可以再問。問的時候,朋友就變成冤仇,這個道理很深。錢財無所謂,我們能得一個好朋友,這很難得。

  縱然別人傷害你,背地毀謗你、侮辱你、傷害你,都要作還債想,我們自己心地平靜。別人來傳話給我,某人在背後說你,批評你,我們要懂得立刻制止,不許他再說。「那個人,我們平時交往很好,他怎麼會毀謗我?」即使毀謗,我也否認,他沒有在我當面說。當面說,別人要問起,「誤會,或者他一時有什麼衝動,決不是真的」。總要想辦法圓滿的、和諧的解決。現在這個世界上化解衝突!用智慧、用誠意,就化解了。化解之後,對方對你感恩,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現前這個社會,冤家多,恩人少,這什麼原因?你要是細心去思惟,不難懂,我們生生世世跟人往來,結恩惠的少!有意無意得罪人,結怨的多!

  特別是最近這一個世紀,一個世紀可能是三代!社會上不講倫理道德。不講倫理道德,人與人往來,結怨的機會多了,結恩惠的就愈來愈少。所以這個社會,我們從因果上看,社會往後是愈來愈亂。原因就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宗教的教育,就是信仰因果的教育沒有了,逐漸淡薄。人都會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造作一切惡業,他不知道有果報,這個事情比什麼都麻煩,這是社會動亂真正的業因!我們今天提倡倫理道德的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這個東西來挽救,這不是從根,這是從緣上下功夫。真正的因,是我們自己覺悟,不造惡業,這是從因上,因才是根本。

  我們一生對人好,遇到對我不好的人,我對他也好,怨結才能化解。化解之後,來生,如果來生這個世界亂了,我們就不會到這個世界來。為什麼?業不相同。我們心地純淨純善,沒有惡念,沒有冤家對頭,你會生到跟你相應的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是天道!人間亂了,天道還沒有亂,何況天有很多層次。佛經上講二十八層天,看我們自己的心行,將來與哪一個天道相應,自然就去了。所以六道輪迴沒有人主宰,業感,善業感善處,惡業感惡處,就這麼個道理。真正把這個因果透徹搞清楚、搞明白,無論處在什麼環境裡,心是定的,不會亂。心地是清淨的,心地是慈悲的,心地裡頭絕對沒有一絲毫怨恨,真正是洗除惑垢。惑是迷惑,垢是煩惱,這樣當然就得善意欲,欲望都是善的,都是清淨的,所以自己成就了「七覺三空」。

  第七句,「七願於他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則自成滿菩薩行德」。這個十句真的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十條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念念願一切眾生「所作皆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事事如意。這個好!後面還有「具諸佛法」,事事都是善事,決定沒有惡行。惡的行為,決定沒有,因為它具諸佛法。具是具足,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覺正淨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另外一個說法,這個「諸佛」在教相上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都是佛。十信位是菩薩,初住就成佛。

  具諸佛法,事事如意,在世間法,無論你是日常生活、居家,你在社會上從事任何行業。這是《華嚴》末後「善財五十三參」裡面我們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它代表的是什麼?就是代表我們現實的社會,無論你是什麼身分,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只要你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就是菩薩,就是佛,這就具諸佛法。能夠有這樣的願向一切眾生,自己怎能不成就?自己一定成滿,不但成就,而且圓滿。「菩薩行德」,菩薩行就是六度、四攝,六度四攝圓滿了,你看成就圓滿。菩薩行成就圓滿,他就入住位,入了初住;十信心滿行滿就入初住,初住就成佛。所以十信菩薩,我們在前面講得很多,諸位要記住。

  我們淨宗同學,我們修學的五個科目,真的是簡要詳明;簡單、扼要,也很具足,清清楚楚,很容易記。「淨業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在行門上,就是淨宗的行德,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具足菩薩行,從哪裡學起?從淨業三福、從六和敬,從這裡下手。淨業三福完全是對自己的,成就自德;六和敬是與大家共處,與大眾相處,我們講和睦相處。和睦相處的基礎一定是平等對待,不平等就沒有和睦。所以我們中國人講和平,和是果,平是因。日本人跟我們的說法相反,我們稱和平,他稱平和,有道理。他是把因放在前面,果放在後面;中國人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後面。因為果大家都喜歡,而且非常重視,你看這個果好,再跟你講因,佛法也是如此。佛所說的,一定是先說果,後說因。譬如講四諦,苦是果報,集是因,這是世間的因果;滅是果,道是因,出世間的。所以佛常常講東西,一定先說果,後說因。

  所以日本人他們的講法,我看到也很歡喜。他講平和,有平等才有和睦,沒有平等決定沒有和睦。我們首先要以平等心看一切人事物,然後自然就和睦相處。平等太重要了,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講得太多太多!從什麼地方做起?從自己內心深處做起。把自己內心深處對一切人的對立化解掉,對一切事的對立、對一切萬物的對立,把這個對立化解掉,這是功夫,平等心就現前。只要跟一個法對立,平等心就不能現前。心平氣和!有對立,心就不平,氣就不和,這是功夫。諸佛菩薩修這個,非常認真的修習這門功課。

  在法相宗跟我們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當然最重要的是八識,叫八心王,阿賴耶叫藏識,含藏種子,這個很難懂。阿賴耶識到底在哪裡?阿賴耶、末那、意識,都沒有形相,不是物質,可是它真有。有,在哪裡?你找不到,你看不見,你聽不到,你也聞不到,你也摸不到,它可真有。每個人,阿賴耶識實在講是一個,又是有個別,這個東西奇怪!總的講是一體,差別是各有各的。阿賴耶好像是個資料庫,這資料庫是一個,資料庫裡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檔案,我們生生世世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統統都有記錄。這個記錄是什麼?我們一般人常常講印象。好像幾年前我們做了一些事情,你還有沒有印象?

  像這幾天,因為我們送《大藏經》,我就想到藍塘道的光明講堂。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我在那邊講了兩個月的《楞嚴經》,法緣非常殊勝。我在那裡住兩個月,應當送一套《大藏經》給他們。我就請人到那邊去問一問騰悅法師,他們來告訴我,騰悅法師走了九年,我們一點都不知道,年齡跟我差不多。三十年前香港這些出家人、老朋友,一半都不在了,「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是佛說的。想想三十年前的香港,三十年前的那些同修,印象很深刻,一想就像在昨天。這是什麼?把阿賴耶裡頭資料庫調出來,這個現象立刻就浮在面前。它真有,要沒有的話,你怎麼能記得起三十年前的事情?可是阿賴耶到底在哪裡?

  佛法講的,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阿賴耶,一個末那,一個意識,這不好懂!我們要問,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你知道虛空當中有多少電波?很多!電波裡頭有多少資料?想想,無量無邊。你看你有個電腦,收人家的網路,你一按鈕東西就出來,這到底藏在哪裡?在虛空,科學技術能幫助我們理解阿賴耶到底是什麼。這個資料庫就像整個虛空,整個虛空是一個,一切眾生共同一個阿賴耶。但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資料,資料是個別的,這個資料是不離開虛空。

  所以得六通的人,功夫高明的人,可以收你的資料,這在中國《高僧傳》裡頭有。確實有這種能力的人,能把你的檔案拿出來,妙極了!你所寫的文字,都沒有了、忘掉了,他有辦法把你這個文字拿出來給你看。確實是你寫的,是你讀書多少年前寫的。自己的稿子都沒有了,怎麼會他拿出來?他從你阿賴耶識檔案裡調出來,就像我們現在的電腦,像傳真一樣,把你的文字下載出來。現在還有彩色的,你的色相、文字,全部可以拿出來。

  阿賴耶、末那、意識就是虛空,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起心動念要不要謹慎?你起個善念,檔案進去了;起個惡念,也進去了。佛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東西能帶去,生生世世不捨離你。阿賴耶識裡面,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所以親因緣大家一樣的;其他的,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各個人就不相同。親因緣是相等的,全都在阿賴耶,就在虛空法界,虛空法界多大,阿賴耶多大。為什麼?虛空法界是阿賴耶變的。今天我們用電磁波,你看世界上有多少個網址,這些東西,這個電磁波全都在虛空,你只要按那個網址,就能下載它的資料。你從這上去想,這個很接近。

  你知道的時候,我們的心,真心、妄心一樣大;真心是覺而不迷,妄心是迷而不覺,差別就在此地,真妄不二。所以諸佛菩薩有能力下載我們阿賴耶裡面的資料,從無始劫以來的資料,他統統都可以下載,他知道你生生世世幹些什麼。所以沒有一樣東西可以隱瞞,可以瞞著別人不知道,沒有這個道理。我們將來煩惱習氣淘汰盡了,我們這個能力也恢復,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眾生阿賴耶識裡頭資料,我們也可以隨時全部調過來看看。這裡頭沒有秘密,也沒有特權,誰有能力把這個門打開,全部都看到,只要把障礙除掉,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除掉一關,你就看到局部,第一個就是執著。執著要是沒有了,你的門就打開,看到局部,這是佛在經上說的。阿羅漢的能力能夠知道過去五百年,未來五百年;換句話說,我過去五百年的事情,這個檔案阿羅漢可以看見;未來五百年他也知道,因果循環!

  不過這裡頭,定數裡頭有變數,那個變數是時時在變,加減乘除。那就是什麼?遇緣不同。遇到佛法,善就變多,惡就變少;遇不到佛法,善就減少,惡就變多。加減乘除,所以遇佛法是多麼重要。這個緣很難遇到,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真正遇到這麼好的緣分,所以「百千萬劫難遭遇」,這都是實話,可不能輕易放過。認真努力學習,一定要成就,這一生當中成就勝妙功德,那我們這一生沒有白過。

  勝妙功德,現前你就能享受到,享受到什麼?面貌慈祥,身體健康,你的生活會過得非常快樂。不見得是富有,富有的人是富而不樂;不是富有,是快樂。身體一定健康,釋迦牟尼佛一天吃一餐,什麼選擇也沒有,去托缽,給什麼吃什麼,身體是愈吃愈好,容貌是愈來愈放光明。這什麼道理?過去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老師一天吃一餐,一個人住個小房子。那個小房子在台灣是十五坪,一坪是三個平方米,十五坪就是四十五個平方米,很小,一個人住。洗衣服、燒飯,都是一個人,沒有人侍候,他也拒絕,不要人照顧他。九十五歲才發慈悲心,接受兩個學生照顧他。九十五歲之前,都是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快樂!證明什麼?身體好,九十五歲還可以洗衣服,還可以燒飯。

  他吃飯很簡單,一個小鍋,帶把的一個小鍋。飯菜都在一起,鍋是它,碗也是它,不要再洗第二個!煮好之後,吃完了,洗一個就乾淨了,乾淨俐落,簡簡單單。一生吃的青菜豆腐,身體健康,沒有人能跟他相比。我跟他學,我也學吃一餐,我吃了五年,跟他一樣,完全學他的。但是我吃得比他多,一餐比他吃得多,他一餐二塊錢夠了,我一餐要三塊錢。快樂!這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所謂是孔顏之樂。從前讀書人常講的,孔夫子、顏回他樂在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種樂世間人體會不到,世間人什麼是樂?五欲六塵是樂;五欲六塵消耗精力,虧折福報。佛菩薩、聖賢人那個樂才是真樂,這是不入境界無法想像的。

  從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古人講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真理!你要想健康,飲食愈清淨、愈簡單愈好,這就是最健康;但是心愈清淨,心不清淨,你做不到,這個道理你不能不懂。人身體是個機器,機器的活動需要能量,飲食就是能量的補充。每個人身體有消耗能量的,有節省能量的,一般修行人都是很節省能量的。能量的消耗,我跟李老師討論這個問題,我說出來,老師同意,給我印證。我認為能量消耗,應當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換句話說,妄念愈少的人,消耗能量就愈少,所以他一餐夠了,修行人一餐夠了。阿羅漢,諸位要知道,七天吃一餐;辟支佛是半個月吃一餐,二個七天吃一餐。為什麼?他消耗得少!足夠了!吃一餐飯可以飽一個星期,他消耗量少。一般人一天要吃三餐還不夠,還要吃幾道點心,那是什麼?消耗量太大,他要不補充的話,他就會生病,這個道理你不能不懂。

  這消耗量,百分之應當是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修行人心地清淨,沒有妄念,所以他的消耗量很少。工作消耗不多。我看李老師,我細心觀察他老人家,我跟他的時候,他老人家是七十一歲,七十歲左右的樣子。他的工作量是我們普通人五個人的工作量。你到台中想去見他,一定在一個星期之前聯繫,他安排時間跟你接見,你臨時去找他,絕對找不到,他的時間太滿了。那麼樣忙碌,一天吃一餐。我從這個地方觀察,我才明白,能量的消耗不在工作。工作消耗不多,妄念消耗太多了。我提出這個看法,老師點頭,對,給我印證,這個看法正確。所以我們儘量減少妄想,這個一餐就吃得很舒服,而且吃得非常簡單。李老師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一餐飯煮一碗湯,菜跟湯一起,就是一碗,兩個饅頭。我也學他,但是我要吃三個饅頭,兩個不夠,說明我的心沒有他清淨。他工作量比我多,他吃的東西比我少。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奇怪了。

  飲食少,不求人,生活容易、簡單!古人所說的,「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於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有求、有爭,多辛苦,多操心,多累!人生苦短,何必幹這事情?全搞這些身外之物,一樣也帶不走。所以一定要覺悟,不覺悟就錯了。所以,願眾生事事如意,都能夠與佛的教誨相應,自己菩薩行就會成就。也只有自己菩薩行成就,才有這個心量。自他確實是一,不是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