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0六卷)  2005/7/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06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我們將經文重頭念起,前面這一段沒講完,我們從頭念: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癡。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

  上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把這一段念完。

  【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經文與我們修持關係非常大。「菩薩問明品」這品經,要是用我們中國的說法,佛經上的一品,我們講的是一篇,佛經裡面這一大段我們稱之為一章。這一篇(就是這一品經)裡面完全講的是修學重要的綱領,我們學習根基必須要奠定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有成就。世間好心的人很多,真正發心的人,但是長遠心很難,發這個心能夠永恆、持久就很少見了。中途退心的,後來變質的,這種人太多了,不但現在多,自古以來就多。他為什麼會變?確實發的是好心,我們佛門裡面有句諺語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雖然是諺語,細心去觀察,自古以來確實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隨著時間也是愈來愈嚴重。

  到我們現在,這些話我們聽了之後,有無限的感慨,確實是現代人學佛的寫照。學佛一年,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確實是真心,所以有人說初發心成佛有餘,真心!為什麼不能持久?在從前人的話,學佛一年,你還能支持一年,第二年變了,第三年變的幅度更大了。你還能持一年,使我們想起孔夫子對於顏回的讚歎,他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換句話說,顏回他接受夫子的教訓,能夠在三個月當中完全遵守而不違背,依教奉行。他說其他的學生,「其餘,則日月至焉」,其他的學生或者是能保持一天、保持兩天,最多可以保持一個月,顏回能保持三個月。

  古人還有句話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我們細心去想想,今天這章經裡頭,就是把這個原因說出來了。我們這些煩惱不能斷!雖然是受持正法,你貪瞋痴沒有斷,貢高我慢沒有斷,你底下造作罪業的行為沒有斷。覆藏,你是造作的罪業隱瞞,不能夠發露懺悔,不能夠改過自新,那怎麼會有成就?底下忿恨、嫉妒,還有這種習氣在,習氣遇到境界現前它就起現行,就造業。受持正法是一樣造業,怎麼能成功?

  講培養人才,談何容易?我這一生當中,我喜歡讀書,喜歡學聖賢人教誨。我也非常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同學,我們一起來學,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可是難,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不容易找,真是太難了。這個裡頭為什麼會有這麼困難?真正的因素,是我們從小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你要曉得,中國歷代有這麼多聖賢出世,不是沒有原因的,家教好!我這次在美國,同學們介紹我一本小冊子,是隆.克拉克所著,這個人是個年輕人,小學教員。他教小孩是很有一套方法,大概跟我們這邊蔡老師、楊老師差不多,頑皮的學生,不好教的學生,他都能把他教好。什麼原因?以身作則,說實在話,不是言教,是身教之功。他自己為什麼學得那麼好?我們一看他底下介紹的小傳,祖母教他的。你看還是家教,從嬰孩,都是屬於家教,他有個好祖母,所以成就了他。

  你看中國古聖先賢,哪個不是有好母親?所以母親可以把兒子教成聖人,教成賢人,這是她最偉大、最了不起的事業,這是天賦的大任。你自己事業做得再好,你底下沒有後代,這個我在講席裡頭常講,你一生的努力都等於零,沒有後代。這個沒有後代不是說你沒有兒孫,是沒有能傳你的道統,你的家風、你的道統、你的學業、你的道業、你的事業,沒有人繼承。所以我講古人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講這個「無後為大」不是說你沒有兒孫,是你沒有繼承人,這叫無後。繼承人一定從小培養出來的,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無不是從嬰孩培養出來的。所以,教育的根是在家庭,學校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張,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幫助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幫助你轉凡成聖,這四個教育是一體,不能分割。

  根是家庭,我們今天失敗在哪裡?我們的家庭教育疏忽了,中國對於家庭教育疏忽至少有七、八十年。我做小孩的時候,我是十歲離開家鄉,所以我的教育基礎是十歲以前在家庭裡頭奠定的。我念私塾大概只有半年,以後就沒有了,就改成學校,時間都不長,可是影響一生。今天社會,諸位都曉得是個大染缸,我沒有被染污,什麼原因?就是靠孩童時候的家教,跟私塾教育,雖然時間不長,影響很大。今天我們想培養人,我學佛二十六歲,方先生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我開始讀佛經。讀得非常有興趣,非常快樂,也想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

  早年韓館長在的時候,我們在台北景美建了個華藏圖書館。那時候我們相當困難,我們的道場很小,韓館長不容易,就在同一層大樓裡面租了幾個單位,準備辦學。那時有三位年輕法師在圖書館,很不容易,我們有一套辦學的方法,那是我從前在台中李老師那個地方學來的,我們在積極籌備。籌備還沒有完成,香港西方寺這邊辦一個佛學院,在台灣招生,我們這三個年輕人統統報了名,我們都不知道。這邊通知他們入學,他們向館長報告,館長真是一盆冷水澆到頭頂上,這麼樣熱心替你們做,沒有想到你們統統都要走。所以韓館長對於栽培年輕人,這樁事情讓她很傷心,從此以後不再提辦學。就是年輕的這些人,你對他怎麼好他不知道感恩,外面稍稍有一點誘惑,馬上就走了。可是雖然我們受過這個打擊,我們也了解事實真相,因為那時候在台灣,台灣畢竟還相當封閉,到國外,人都羨慕,都嚮往。

  我們那三位同學離開圖書館之後到香港來求學,我記得當中有一個法師寫信到台灣,勸大家好好的在圖書館學習,不要離開圖書館,我們離開之後非常後悔,後悔也來不及了。至少你跟著我的時候,你天天會聽經,我們是每天都講經的。而且我在台灣每天講經絕對不是兩個小時,我們講得最多的時候,我們時間表上排的,一天講九個小時,年輕的時候有精力。我記得同時一個星期當中,我是講五種不同的經論,不在一個地方。我們自己沒有地方,到處租借地方,人家請什麼我們就講什麼,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是辦學我們一直都放在心上。

  到九七年,可以說在我們自己弘法利生修學環境裡面是愈來愈好,我們自己的圖書館逐漸也擴大了,確實很像個樣子。我們也建了個攝影棚,一切都相當完備,我們是準備招生。我不想招多,招十個學生,志同道合,我們一起來學習。沒想到韓館長在這個時候生病,一病不起,她就往生了。她往生,這個事情我們還是繼續要做。但是沒有想到我們那個時候圖書館的產業登記是館長的名字,當然繼承人是她的兒子。在這個時候挑撥離間的人很多,現在太普遍了,到處都是的。他聽了別人的話,對我們就產生誤會,我們不能不離開,這樣子全部我們就撤離了台灣,我們內心很痛苦。所以這個事情就辦不成了。

  到新加坡,李木源也喜歡培養講經弘法人才,所以我們就想出了短期班,三個月一期,一年辦兩次或者辦三次。這個事情是李木源居士促成的,所以新加坡有弘法人才培訓班,我們總共好像辦了五屆。然後我就離開新加坡了,離開新加坡也是很不得已的因緣。我這個人一生念舊,我一生感恩,離開台灣圖書館這麼多年,我們每天講經都迴向給韓館長,我們感她的恩,我們也感她兒子的恩。雖然圖書館他收回去了,我們離開,離開了這慢慢才走向了國際,所以路愈走愈寬,弘法愈來愈殊勝,這都是得他們的幫助。如果他要像他母親一樣護持,給諸位說,我今天不會離開台灣,永遠在那個小環境,永遠在美國的小道場,我不可能離開的。所以這些,有些挑撥離間的人我都感謝他。所以我們一切事情都要看後面的發展,好像這樁事情給你是打擊,但是後面的發展是非常殊勝。

  所以我離開台灣,寫了一篇東西,很短,大家都看到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離開新加坡,我寫了一副對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勉勵自己,勉勵大家。我不離開新加坡,那麼我們弘法利生活動的空間也只侷限於新加坡,不可能向國際上拓展,所以新加坡的緣也是無比的殊勝。我們離開新加坡到澳洲,沒有想到澳洲護持的那些大德非常熱心,幫助我們走向學校,走向國際。這個路子愈走愈寬,愈走愈殊勝,影響是愈來愈大。

  所以,人家來障礙不一定是壞事,說不定是把你往上捧,捧得更高,總要存一個感恩的心。我們學佛,佛教是教育,凡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基本的理念要肯定人性本善,世間沒有惡人。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華嚴》、《圓覺》上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我們心目當中,把一切眾生都要看作諸佛菩薩,都要知道一切眾生本性本善。

  為什麼受持正法還有這麼多的煩惱習氣?這個煩惱習氣是過去生中帶來的,佛家講的無始無明,俱生煩惱;不是這一生的,生生世世帶來的習氣。改變習氣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所以聖人對教學比什麼都看重。教學的時節,這是中國儒、佛都講,教育的時節什麼時候教,那個關係重大,都在孩童,孩童教育不能夠疏忽,不能夠輕視。我們在史書上看到,周文王的母親太任,這是很有德行的一個人。她懷孕的時候,就是懷文王,愛她的孩子,懷孕的時候,她懂得孩子在胎中還沒出胎要教他。怎麼教?自己思想純正,言行端莊。史書上記載說,她這段時期是「目不視不惡色」,眼睛不看不善的東西;「耳不聽淫聲」,不好的音聲不聽;「口不出傲言」,言語柔和,絕對沒有傲慢的這種態度。一舉一動端莊,影響胎兒,從坐胎就開始教,她生下來的孩子就是周文王,大聖人!

  武王建國而有天下,武王是文王的兒子,周在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八百年;比商更久,商只有六百年,周有八百年。得力於母親的教誨,人人都是賢人,人人都有非常好的根性。如果沒有人教,他就被外面環境染污,外面環境染污就勾引俱生煩惱,都引發出來了,所以才出這個麻煩。我們今天,現在連大學裡頭都重視怎麼樣來培養好的人才,為國家、為社會、為世界謀福祉。可是這個人才首先一個條件,要沒有這些煩惱。你看看,怎麼能做到無貪、無瞋、無痴,對人有禮貌,而沒有傲慢,自己有過失能夠發露懺悔,絕不隱瞞,你到哪裡去找?這難了。找不到,那你所教的成功率很有限,真正找到,一個、兩個都了不起。這是什麼?聖學!你培養的都是聖人,都是賢人,你所培養的在佛門講都是菩薩。

  所以我們也希望,這到晚年,最後了,我們求佛菩薩加持,也能夠辦個小班,盡我們的全心全力來幫助年輕人。可是選拔學生條件是什麼?《弟子規》你能不能做到?你要不能做到,世間學校很多,你到別的地方去學;你要百分之百的做到,那我們會全心全力協助你。所以,我們學生並不希望很多,真的,能有十個、二十個,不得了!在這個時代,能找到十個、二十個,還得了嗎?你有十個、二十個就能夠挽救全世界。

  所以人要發心,真正的善心、善念、善行,沒有一點惡意,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心善、思想善、行為善,沒有毫分不善夾雜,這是佛門龍象,這是聖賢基礎。所以我希望年輕真正有志的,捨己為人,自己再苦也甘心樂意來接受。我們學聖人之道,學菩薩道,捨其身命也在所不惜。沒有後悔,沒有怨恨,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對他都感激。你要問為什麼?學佛的人應該懂得,消我的業障。我這一生雖然沒有做什麼壞事,前生有,宿世有,生生世世,哪有不造業的道理?你不造業的話就不到這個世間來了。所以,無始劫的罪業,有這些人來幫助我們消業障。

  你看佛經上講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最大的侮辱,最大的傷害,最大的誤會。忍辱仙人用什麼方式來對待?一點怨恨心沒有,一點報復的心沒有,而且還發願,「我將來成佛,我一定第一個來度你」,忍辱波羅蜜圓滿;如果沒有歌利王,他的忍辱度不能圓滿。所以種種逆境,種種惡緣,都在考驗我們。我們接觸到的時候能夠忍受,能夠不怨天不尤人,能夠沒有怨恨,沒有瞋恚,沒有報復。這時候看自己的功夫,看自己在道業上、修養上有多少進步,你從這裡看。所以那是什麼?那是老師來考我的,我通過了我很歡喜,還得感激老師,你怎麼可以怨恨?怨恨後面的果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永遠沒有怨恨心,永遠沒有慳貪心,永遠保持著定慧。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定會生智慧,智慧才教你過人生最高的享受,智慧才能得到。沒有智慧,生活裡頭有痛苦,你造作這些罪業,你的心怎麼能安?心不安,理怎麼會明?所以,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現在要說到我們自己的學習了,這是我們切身問題,自己學習最重要的,不能不聽經。前面說過「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那是古人,他還能保持三天;現在不行,現在說老實話,三個小時就不一樣了。譬如現在你在這裡聽經,聽得很歡喜,過了三個小時,遇到境界現前,你一樣發作,你的煩惱習氣全冒出來。剛剛聽完經遇到這個事情,「算了!不要放在心上」,三個小時之後就不行了,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那要怎麼辦?要養成習慣。我是個過來人,我們每天讀經,每天讀經的時間絕對不會少過三個小時。我讀書比吃飯、比睡覺重要,可以不睡覺,可以不吃飯,不能不讀書,不能不讀經,這是我生活當中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從學佛以來,五十四年沒有中斷。所以在今天這個環境,我不會被污染,累積五十四年的功夫,不是個短時間,時間不夠不行。

  我也在講席裡跟諸位說過,從前人給我算命,說我只有四十五歲,如果我四十五歲那年就死了,我沒有今天這個境界。四十五歲那是什麼境界?那是把煩惱伏住,控制住了,有沒有怨恨?有!「算了!」總是自己勸自己,伏住。可以不發作,可以原諒人,是這個功夫;不像現在,現在沒有,現在把這個東西化掉了。所以,你看到我的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快樂,一年比一年歡喜,什麼都放下了。連道場,你要,我給你,你拿去做壞事?各人因果,各人負責。我能放得下,我能捨,那是我的福報,我懂得提升自己的境界。念佛求生淨土,從凡聖土提升到方便土,從方便土提升到實報土,一生當中是可以做得到的,你為什麼不幹?

  怎麼幹法?放下就提升了。你能把六道裡面這些習氣,貪瞋痴慢的習氣放下,你就超越六道了,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超越六道是在四聖法界,你能把四聖法界裡面的四諦、十二因緣也放下,那你就到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是實報莊嚴土。所以你要肯放下,人家要,趕快給他,好事情。給他之後,好像我們現在住在十一層樓,你要我給你,我們就到十二層樓去了,十二層你再要,我就到十三層去了,怎麼會不快樂?世法、佛法都不能住,一定要了解,《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放下是佛菩薩非常正常的一個舉動,不放下就是迷惑顛倒。連身體都要捨,何況身外之物?捨得乾乾淨淨,最後連那個捨的念頭都沒有,你才叫真正覺悟了,真正解脫了。

  今天我們講到隨煩惱裡面隨慳吝,這個地方所講跟一般講的稍微不一樣,這邊講的是受持正法而隨著起的煩惱。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慳自所知」,這就錯了。自己所知道的不肯傳給別人,這是什麼?吝法,『隨慳』用現代的話來講,吝法。因為他是受持正法,他學到了,不告訴別人,為什麼?怕別人超過他,自己很吝惜,這個果報是愚痴,來生得愚痴果報。釋迦佛有個弟子,你們在《彌陀經》上念到他的名字,周利槃陀伽,這個人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其笨無比。

  哥哥出家了,他也想出家,他哥哥說算了,你太笨了,你什麼都不能學。他哭哭啼啼找到釋迦牟尼佛,佛收了他。沒有記性,佛教他念「掃帚」,念掃,帚忘掉了,念帚,上頭掃又忘掉了,你看這種人怎麼辦?佛就拿一把掃帚給他,每天掃地。佛有善巧的方法,能隨順他前生的習氣,以後他開悟了。佛的這些眾多弟子就向佛請教,他是什麼因緣?佛就說他過去生中是三藏法師,為什麼得這種果報?吝法!教人家東西,給人家講經說法,都講一半,後頭留一半,不肯完全教人,就是怕別人超過自己,得這個果報,愚痴的果報。

  所以諸位看到這些例子,你一定要知道,佛家常講「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有很多人宿世他有這個業障習氣,他不是有意的。譬如別人拜託他做一樁什麼事情,關於佛法的,他接受過來,他放起來就忘掉了。是不是有意?不一定是有意。無意是過去生中慳貪的習氣;有意的,那罪業就非常重,將來你拜託別人,人家也把你放在一邊,他要得這個果報。我的性格跟大家不太一樣,我沒有這個習氣,我是看到別人好的東西,恨不得趕快流通,只要它沒有版權。所以我會問他,你有沒有版權,你沒有版權我會給你大量流通,我全心全力去做。所以法緣殊勝,果報!

  早年我在美國,黃念祖居士到美國去訪問,我才聽說他,那時候跟他沒有見面。他把他唯一的一套《無量壽經》的註解,是打字油印的,四本,字也很小,讓道友們寄給我,我住在德州。我一看到之後就很歡喜,我就打電話給他,那時候沒見面,我說你老人家這個註解有沒有版權?我說有版權那就算了,如果沒有版權,我給你重新排印,對全世界流通。他很歡喜,他說法師,我沒有版權。這樣就很好,就放心了,所以在台灣製版做成精裝,第一版就印了一萬冊,以後陸陸續續翻版修訂,我估計十萬冊以上。無論什麼人,是好東西,我要看到的時候我一定幫助他流通,希望大家都得到利益。我不會說是我個人好,我希望別人比我學得更好,為什麼?我就可以享福了,我不要這麼累。如果今天還有人願意講《華嚴經》,講得不在我之下,我給他磕頭,我願意做他的學生,我聽經,我不願意這麼辛苦講經。

  我一生許多事情都是被逼不得已,不是我愛好,不是,我沒有嗜好,一切隨緣。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人做,那我一定要出來做。我不做我對不起人,我對不起社會,對不起佛法,對不起苦難眾生,我一定會盡心盡力去做。有人去做的時候,我會給他磕頭,我會請他來做,我會一切退讓,這是我的性格。這也是過去生中修的一點好的習氣,這一生當中還算不錯,沒有被染污。沒有被染污就是什麼?喜歡讀書,天天親近聖賢。

  所以我們今天重要的,不可不聽經。現在讀經,經典雖然翻的是淺顯,沒有古文那麼深,可是現在大家不念古文,對經典的理解也有困難,所以要聽經。不能不念佛,不能不持戒,諸位要曉得,《弟子規》是戒律,《十善業道經》也是戒律。不可不修福,修福的範圍太大了,簡單講,就是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對眾生一定要懂得全心全力去奉獻,我們一般人講犧牲奉獻,那是修大福報。最後,不可不求生淨土,要不求生淨土,麻煩大,你在輪迴裡頭一轉世就有隔陰之迷,前生所修的都忘掉了。如果說你的福報大,你又遇不到善知識,你的福報享盡了,沒有不墮落的,佛門叫三世怨。總而言之,持戒、利生、修福,非常重要。記住,天天要聽經,天天要讀經、要念佛,求生淨土。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文殊菩薩問法首菩薩,隨惑最後的兩種。

  【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

  『隨誑,隨諂』,清涼大師有簡單的註解,誑是「不解言解」,諂是「廢法逐情」。這個全都是受持正法連帶(隨就是連帶的意思)他會生這麼多的煩惱。「不解言解」,在佛門裡面稱為增上慢,大妄語,這個罪很重。孔子教導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才真正是個做學問的人,有修養的人。不是要顧全自己的面子,有很多不知道的,人家要問了,我們答不出來,好像覺得沒有面子,這個錯誤的。學問之道深廣無際,除了如來,誰能夠完全知道?全知全能只有佛一個。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知之還不究竟,還不夠徹底,何況我們在初學,哪能夠盡知?所以,不知就老實說我不知道,人家不會看不起,反而對你尊重,你這個人誠實,不欺騙人。不知言知,不解言解,這是自欺欺人,犯了很大的過失,怕自己沒有面子,結果自己真的是沒面子。聖人教給我們,我們一定要懂,一定要認真去學習。

  末後這個「諂」是廢法逐情,這就是我們現在佛門裡面常常講的人情佛事。為了人情,可以違背佛菩薩的教誨,可以違背經典裡面所說的原理原則,怎麼不墮落?諸位要曉得,就像佛在《楞嚴經》裡面所說的,佛講了兩個字,一個是智,一個是情,情重的往下墮落,智深的往上提升。經上的文字是情跟想,情愈淡愈往上升,情愈重愈往下墮落。純情,沒有想(想,我們講理智大家好懂,感情跟理智),一點理智都沒有,完全是感情,地獄道;九分情,一分智(我說智,大家好懂一點,理智),九分感情,一分理智,餓鬼道;三分智,七分情,畜生道。大概人道,情跟智是一半一半;如果理智比感情高,四分感情,六分理智,欲界天去了;兩分感情,八分理智,色界天去了。

  法不能廢棄,法廢棄,完全感情用事,麻煩可就大了。情統指前面貪瞋痴慢,一直到嫉妒、慳貪、誑妄,都是屬於情;通常我們用兩個字,情執,執是執著。這是六道三途的業因,不能不放下,不能不捨棄。佛法裡面教我們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情執要放下,決定害人。可是世間人迷於情執的人多,所以生生世世,縱然遇到善知識,遇到聖教,他沒有辦法出離。原因在哪裡?情執太深!這一生當中我們依然不能夠放下,麻煩就大了。

  菩薩應化在世間,事相上有沒有情執?也表演著有;諸位要記住,表演就像舞台上唱戲一樣,感情很重,內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叫真放下。戲是演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那是教化眾生的;眾生的情執沒有斷,如果你斷得很乾淨,這些眾生不會跟你學,「這個人無情無義」。所以要恆順眾生,你才能教化他,你才能幫助他,你要不隨順他的時候,他不聽你的。所以佛教化眾生,佛門裡面常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先隨順你感情,最後幫助你放下感情,提起理性。這是教學,有次第的,有個順序的,慢慢誘導他慢慢明白了。

  宗教在這個世間,這一個世紀,在整個世界上來講都是衰退。原因是什麼?這個大家都知道,科學技術的衝擊。一個世紀之前的人,兩個世紀以前的人,信神;科學技術一發達,所謂是人能勝天,大家對於神的信仰逐漸淡薄了,哪有神!現在人可以到月亮,人可以到火星,可以到木星,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去了。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的那一天,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這個畫面,就有人打電話給我,說「法師,現在美國太空人已經到月亮上去了,月亮上什麼都沒有,我們從今以後還要不要念日光菩薩、月光菩薩」?來問我這個問題。你要不要念?你是相信科學家所說的,你還是相信佛經上所說的?這個就屬於信仰的問題。佛經上講有日光菩薩、有月光菩薩,但是科學家到了月亮上沒有,沒有你就能說他真的沒有嗎?

  我們這個世間,這個地球上,凡聖同居土,人鬼雜居,有許多鬼神住在這個世間。科學家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方法來接觸、來證明,所以大家都不再相信。可是奇怪的事情常常發生,在中國、在外國,你看報章雜誌常常報導。這些問題發生,科學家的態度是「沒有辦法,科學不能解釋」,於是怎麼樣?否定,這是一種幻覺,是一種錯覺,不是事實。人們的幻覺太多了,古今中外人都有這些幻覺,過去有宗教來解釋,現在科學家不能解釋,就完全把它當作虛幻的。在佛法上,整個世界都是虛幻的,都不是實在的,所以《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講的真究竟,比科學家說的還要徹底。

  佛法是說相有,理是空的,理上沒有,事有,理上沒有;相有,性上沒有。佛家講法界無量無邊,科學家承認宇宙之間確實有不同維次空間,空間維次不同,現在還沒有辦法突破,相信不同維次空間裡面一定有生物,這個跟佛家講的十法界的意思差不多。到什麼時候科學技術再要發展到能突破空間維次,看到不同維次的空間,那個時候也許就相信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餓鬼道跟我們是在一起,但不是同一個頻率,好像我們在看電視一樣,電視頻道很多,我們打開這個頻道,其他頻道看不到;如果能夠同時看到很多頻道,你才曉得真的都在一起。月亮、太陽,也許它們的頻道跟我們不相同。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對老師有信心,我們聽老師的話,科學家提供這些東西值得我們做參考。我們相信我們現在六根接觸得到的這個宇宙,是一個空間維次,是一個頻道。同樣在這個頻道裡面還有不同維次空間,我們現在科學也沒有辦法接觸到,但是科學家並不否定。

  我們相信佛的話,佛有能力突破空間維次,比科學家高明太多了。佛用什麼方法?佛知道空間維次是怎麼形成的,空間維次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間維次也是虛妄的,它是一個現象,它也不是真的。怎麼形成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所有現象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形成的,佛懂這個道理,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通了。所以,佛用的方法是禪定,禪定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能放下執著,你得的是小定,這個小定起作用,六道這個空間維次突破了;只要你一切都不執著的時候,六道你都看到了。如果你再能夠對於所有一切法都不分別,分別心斷掉了,你的定功就更深,心更清淨,你突破的空間維次更大,十法界突破了。十法界突破了,你就進入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是完全突破了。這個方法你能說它不合科學嗎?它有理論,它有方法,它有次第,它有殊勝的效果,人人都有分,人人都能學。

  很可惜的,你隨順煩惱就沒有辦法,你隨順你的情執就沒法子了。人一定要有理性,理性是跟自性、跟真心相應的;感情跟我們的自性、跟真心完全相背。實在講,情跟智是一個東西,佛經上講得很透徹,覺悟了,情就變成智慧;迷了的時候,智慧變成感情,變成情執。情執從哪裡來?情執之體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迷了的時候,你看自性無量的智慧變成無量的情執,無量的煩惱,所以佛法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它是一樁事情。涅槃是不生不滅,迷的時候,不生不滅變成了生滅,生滅就是生死;覺悟之後,生死沒有了,不生不滅的大涅槃境界現前。所以覺悟的人煩惱轉變成智慧,轉煩惱成菩提;迷惑的人是轉菩提成煩惱,我們今天幹的就這麼一樁事情。

  所以他底下講,『勢力所轉,無有離心』,這個「勢力」是什麼?煩惱習氣,你沒有把它看破,也就是說,你對於煩惱習氣的真相一無所知,不了解,它就有勢力了。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它的範圍,你沒有辦法把它放下,你還是隨著它轉,那很苦。就是說不但你這一生,生生世世你都受煩惱習氣的支配,它在主宰著你,你苦不苦?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無量無邊的功德是什麼?就是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幫助我們把煩惱習氣轉過來,成為無量的智慧德能。把我們種種這些苦境、苦果轉變過來,變成一真法界,變成極樂世界。果上是不能轉的,在因上轉,因上轉了之後,果自然就跟著轉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末後這句結語,『能受持法』,這是非常感慨,這是接觸到佛法的人,過去生中都有善根。『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為什麼還有這個現象?也就是說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是什麼原因?我們在這段裡面把這個大意說出來了。下面我們再看法首菩薩給我們的解答,他解答的就非常詳細。我們看經文: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他的答覆是用偈頌,有十首偈頌。我們先看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的「答」。答是什麼意思?他有答意,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答意云,法是法藥,藥在服行,服與不服,有斷不斷,非醫咎也」,這段話說得好。佛好比是個大夫,是個醫生,佛所講的這些法是藥。所以,我們大乘經教裡頭常常稱佛為大醫王,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對治眾生煩惱習氣的,眾生要沒有煩惱習氣,佛就無法可說了。所以佛跟佛在一起,永遠沒有一句話,不但沒有一句話,永遠不會起一個念頭;佛跟凡夫在一起,那就有起心動念,也有言說了。那個起心動念是什麼?是一種自然的反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就起感應,眾生動心就會有感應。佛跟佛在一起,佛不動心,所以佛沒有感,那個佛也沒有應,彼此都沒有感,都沒有應;佛跟菩薩在一起都有感應,菩薩有感,佛有應;眾生有感,菩薩有應,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金剛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要放下,不要執著,不但不要執著,分別都不可以。所以法是法藥,要緊的是你要服藥。你有病,大夫給你開的藥,你要去吃;佛給你講的這些法,你要行!你要不行,你要不肯幹,不肯把它落實,你得不到法的利益,你得不到。下面說,「服與不服,有斷不斷」,這個與大夫不相干,大夫給你開的方子你不吃,你把這個藥丟掉了,你縱然病死你不能怪大夫。我們今天受持佛法,亦復如是。我們今天接觸到佛陀的教誨,我們不肯學,我們不肯做,這個就沒有辦法。

  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正法。正法的基礎,我們今天學習的時候,我是常常強調要從根學起,我非常強調這一點。我看了這麼多年,在家、出家這麼多好心的同修們,多年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你沒有從根學起。你沒有根,縱然你講經講得天花亂墜,也有很多人聽到歡喜,像什麼?花瓶裡面插的花,沒有根。你所說的那些東西全是別人的,儒家所謂是「記問之學」。你讀得多、看得多、記得多,你自己沒有去做,沒有修行的功夫,你所說的全是別人的,不是你自性的。佛的意思不是這樣的,佛的意思是教我們讀經,教我們聽經。讀經、聽經都要懂得回歸自性,讀經、誦經都要懂得隨文入觀,聽經,隨著音聲入觀;看經,隨著文字入觀。觀是觀行位,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你看從名字入觀行,隨文入觀。那我們今天只有名字,沒有觀行,你怎麼能得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的原則。所以我們怎麼學都得不到利益,原因在此地。

  入觀行位就有受用,我們念佛,這個講淨土宗,淨土宗的觀行位就是一般講的功夫成片,是屬於觀行位。功夫成片在其他宗裡面,不能了生死,出不了三界,為什麼?你功夫不夠。要到什麼?再提升,到相似位,你才能出六道輪迴,觀行位出不了六道輪迴。但是在淨土宗,觀行位就起很大作用,為什麼?帶業往生,觀行位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是相似位,那生方便有餘土;分證位,生實報莊嚴土,能往生!淨土的殊勝就在此地,這是其他法門不能相比的。所以它叫門餘大道,那個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斷惑證真,沒有帶業的,唯獨這個法門可以帶業。

  說老實話,我們今天不修帶業,要真正說把煩惱斷盡,決定沒有指望。我們自己不能夠誑妄,不能夠自欺欺人,煩惱真的斷不了。我們的能力,我們可以用我們的理智把煩惱控制住,伏住,這叫觀行位。我有能力伏住,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煩惱不起作用,真的就是所謂「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這個功夫是觀行位,不是很高的,是起碼的。他真的有點功夫,在一切境界裡頭,他不動心了,真的把煩惱伏住,這才能往生,有把握往生。上品,凡聖同居土有三輩九品,上輩的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給諸位說,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也行,不礙事,得這個自在,凡聖同居土,觀行位的,所以說人人可以做得到。

  別人能做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做不到是什麼?做不到是情執太重,你不肯放下,毛病在自己,就是這服藥你不服,你把它丟掉。成功的人他服了,有斷,他真的斷了,佛叫他斷他就斷。受持正法不能得正法利益的,還生煩惱,就是藥他沒吃,煩惱習氣他不斷,這不是一生的問題。這就是你受持正法,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問題,不是佛菩薩的問題,問題在你自己,你不幹就是不服。那麼我們學佛,真的是隨順佛菩薩教誨。我們在行門,真正在功夫上,在二十多年前我們就提出了五個科目,不能太多,多了記不住,沒用處。我這五個科目提出來,當時在美國洛杉磯的印海法師他都很讚歎,當面跟我說,他說法師,你這個科目好,簡單明瞭,都能記住。

  第一個科目是淨業三福,只有十一句,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沒有?你要沒有做到,那佛開的這個方子你沒有用,你的煩惱習氣不會斷,你要把它做到。孝親尊師,有很多人自己覺得很不錯了,「我很孝順父母,我也很尊重老師」,自以為是,這就是誑,不解以為解,沒做到,以為做到。一些同學們聽了四十個小時《弟子規》的講座之後,流眼淚了。沒做到,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原來沒有學《弟子規》,以為很孝順,以為對老師很尊重。

  所以,我為什麼提倡《弟子規》?也有人問我。我說提倡《弟子規》是落實「淨業三福」的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你不知道怎麼做法,《弟子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佛陀教導我們修學,我也常說,佛在戒經上講學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這個學生,你躐等,你不按照規矩來,按照規矩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我們中國的佛教是有特殊情形,唐朝中葉之後,中國佛教不學小乘,直接學大乘。什麼原因?學儒、學道,就是孔孟老莊,用孔孟老莊做基礎,代替小乘,可以入大乘。我們今天用儒家的《弟子規》來代替小乘,只要你《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十善業道》輕而易舉,一點困難都沒有。

  《十善業道》是佛法的基礎,然後從《十善業道》進入《沙彌律儀》,在家居士們有《在家律要》,在家的戒律,都不難,都很容易做到。一定要持戒,你不持戒你的心定不下來,所以說心浮氣躁,那怎麼能成就?這些東西幫助你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這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順序是決定不能錯的,錯了這個順序怎麼能成就?錯了這個順序就是造罪業,造什麼罪業?你把佛講的這個順序顛倒了,錯亂了,給社會大眾一種錯覺,這個因果你要負責。你要是細心去觀察的時候,麻煩可大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負責任。一個善念影響很大很大,一個惡念影響也很大,不要以為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因果報應,那你就完全想錯了。所以這個幾句解釋得很好。

  下面引經,這個經還是《華嚴經》後面的,「十行品云,如說能行,如行能說」,這兩句話重要。如說能行是菩薩,如行能說是佛陀,這個我在講經裡面也常常提到。做到了以後再說,這是佛,這是聖人,他統統做到了,他說出來;說到之後就能做到,這是菩薩,比上面那個要差一等;說到做不到,現在的話叫騙人,騙自己又欺騙人,這是造罪業,怎麼能不墮落?我們自己學佛,想想這三句話,我們是在騙人?我們是真正在幹,在鼓勵人?所以古今中外的聖學都著重在實行,儒家講篤行,你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那都是解門,最後一條「篤行」是行門。佛家講信解行證,信、解是屬於解門,後頭有行、有證;行就是如說能行,證是如行能說,這是引經。

  後面再引論,「智論云(大智度論),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能行,不名為智者」。我們今天要辦佛學院,要培養弘法人才,弘法人才不論出家、在家都可以。出家、在家這是形像,沒有問題,這是外表,重要的是實質,實質那就是能行。從哪裡行起?從《弟子規》,從《十善業》,出家,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在家的,《在家律要》。你這個才能往上提升,這是基礎,基礎的基礎,這個做不到就不要談了。你要辦佛學院,招的那些人將來都不能成就,真的,費了很多精神,費了很多時間,費了很多金錢,到後面沒有收穫。

  當年我跟韓館長商量辦佛學院,我們辦佛學院的目的在哪裡?三個年輕人跟著我們有差不多將近一、兩年,我們看到很不錯,就培養這三個人。辦佛學院,辦佛學院讓三個人天天上課,天天教,天天有機會在講台上練習。真正將來成就的是這三個人,那個佛學院的學生都是結緣的,不能指望他們有成就。我跟韓館長非常高興,全心全力栽培這三個年輕人。他們不知道這個意思,看到外面好,外國的招牌好,亮,就走了。韓館長真是傷心傷透了,從此以後不再提到要培養年輕人,不再說這個話了。

  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絕對不能勉強。所以要成就人,先成就自己,這是絕對正確。我想培養人才,我到哪裡找人?找自己,我先把自己養好,先把自己養成是個人才,然後再看看這一生當中有沒有緣分遇到,遇到了,真幹;遇不到,也沒關係。遇不到,現在的方法,我們可以用錄影、錄相、錄音,把我們自己一生所學習的,我們都把它講出來,留給後世。現在在這一生當中遇不到有緣的人,也許將來後世會有人看到這個光碟,有緣人遇上了,隔世的傳授。

  像孔孟,孔子對孟子,孟子對孔子是隔世,孔子跟孟子相差差不多一百年。所以孟子出世時候,學習,跟誰學?學孔子的東西,有問題找什麼人去問、請教?孔子的孫子,隔世,孟子的年齡是孔子的孫子那一代。他學的真像,就是孔子開的藥方他全部都吃了,孔子教他方法他統統做到,在中國稱為亞聖。這是給我們開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我們為什麼不肯學?所以不怕沒有好老師,古聖先賢各個都是好老師。

  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老師,直接跟經學就是跟釋迦牟尼佛學。但是經有的時候太深,看不懂,看不懂再找第二個老師幫忙。像我們講《華嚴經》,這個經很深,我們找誰幫忙?我們找清涼大師、找李老者,找兩個幫助的。佛是我們老師,清涼大師、李長者兩個當助教,我們有這麼一個好老師,有兩個好助教。真正懂得了,你就肯幹,這個藥你就肯吃,真的是藥到病除,你才能恢復健康,健康就是佛菩薩,你不幹你不能怪人。所以學習,這裡頭最重要的關鍵,你跟誰學?跟你這一生最仰慕的、最尊敬的、最佩服的,你跟這個人學你就會成功。為什麼?你聽他的話,你對他不懷疑。如果你對這個老師輕慢,並不很尊重,你就不要跟他學,你跟他學一無所成。這正是古聖先賢所說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得二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我跟方老師、跟章嘉大師、跟李老師,這三個都是大德,有沒有人毀謗他們?有!我常常遇到,批評得一文不值。我們一聽到人批評,轉過身藉故就離開了,絕不受影響。有些同學聽到人批評了,聽得很起勁,還要去問他,這人就完了,把自己對老師的信心降低了。誰損失?自己損失,善知識當面錯過。那個批評的人,把你拉下來的,就是你的魔障。什麼時候你能夠聽到這些話如如不動,人家說老師的過失,就跟人家講我們父母的過失一樣,耳可得聞,口不能言。而且盡量少聽,藉故離開,都不得罪人,絕不動搖我對老師的信心,絕不降低我對老師的尊重,我才能學得成功。我對於他開的方子我相信,一點不懷疑,我天天照吃,他的教誨我天天照幹。所以,《大智度論》上這幾句話說得好,能行,你說才是正法;不行,人家不相信,若說不能行,那這是騙人,哪裡是智者?

  「故如說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淨」,末後這結論這幾句話說得好。你要想真正得佛法,得佛法的受用,得佛法的利益,要如說修行這才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把這段大意就介紹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