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一八卷)  2004/10/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18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清涼大師《疏鈔》末後這個幾句,末後這最後一段。我們從前面這一段念起,雖然講過了,大家容易知道從哪裡接起。

  「寶性論翻此頌云,此性無始時等,彼論就實教釋云,性者,謂如來藏性,如聖者勝鬘經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以此等文,故知兩宗不同,淺深可見」。這一段文的大意是就《寶性論》來解釋,《寶性論》翻這首頌,這首頌就是在前面《達摩經》頌裡面所說的,「無始時來界,為諸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就是這首偈,這首偈前面跟諸位說過。

  「寶性論翻此頌」,著重在這個翻字,說「此性無始時等」。前面說的是「無始時來界」,《寶性論》上說「此性無始時等」,實在講,這個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詳細的報告,都是從真實說。「彼論就實教釋」,實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佛說法依二諦,我們總要記清楚,依真諦就是實教,依俗諦就是權教。世尊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決定要知道觀機說法;換句話說,說法第一個目的就是要眾生能聽得懂,聽了之後能覺悟,那麼說法的目的就達到了。如果講得很深很玄,大家聽不懂,得不到真實利益,這種說法叫契理不契機,佛是不許可的。契機不契理叫魔說,現代這個社會就太多太多了。契機,完全隨順眾生的欲愛,與事實真相、與自然的法則(那就是道德)完全相悖,這就不契理。契機不契理,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很清楚能夠覺察得出來,那就是社會的動亂。要契機契理才能真正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所以彼論就實教來解釋。

  性者,這就是如來藏性,如《勝鬘經》上所說的,古大德在論典裡面引用《勝鬘經》很多,特別是關於唯識法相這些學術。《勝鬘經》上講的,「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涅槃跟生死是相對的,都是依如來藏,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迷悟,悟,就是涅槃,迷,就是生死,所以大乘教裡頭常說生死、涅槃不二,真正關鍵是在迷悟。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迷悟,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眾生,除此之外沒有絲毫差別。生佛不二,這個「生」範圍非常廣大,不僅僅指著我們社會上這些芸芸大眾,指的是我們人道,不是的。這個眾生裡面把九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九法界裡頭有畜生道,畜生道裡面有蚊蟲、螞蟻,有大象、獅子,不一樣!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我們要懂。

  為什麼墮畜生道有小身、有大身?畜生道的業因是迷惑,迷惑就是對於宇宙人生、倫理道德一無所知,因此有意無意造作許多的惡業,墮到畜生道。佛說變小身的是傲慢人,是自大的人,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將來墮畜生道墮小身;謙虛的人得大身,我們想想這個也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易經》裡面講,《易經》六十四卦,聖人教導我們,最推崇的是謙卦,地山謙,教我們要學謙虛,要學禮讓,不可以有傲慢。今天我們常常聽到社會上流行的話說「值得驕傲」,值得驕傲來生就變小身,謙虛、忍讓報身才大。

  佛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謙虛、忍讓,所以佛的報身大!你看我們在讚佛偈裡面念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白毫是眉毛當中一根毫毛盤旋在一起,像個珠子一樣在眉毛的當中,白毫。那個白毫有多大?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紺目是眼睛,眼睛就像四大海一樣,你從這裡想想,佛的身有多大!這種莊嚴相好之身是萬德莊嚴所成,不是我要想得怎麼樣的身相,不是,自自然然形成的。想得是修因,修這種因自然顯示果報,沒有絲毫勉強,所以涅槃、生死都是依如來藏。

  從這些文字來看,你就曉得「兩宗不同,淺深可見」,特別是顯示在佛教凡小,你看教凡夫、教權教、教小乘,特別著重在因果的教學。為什麼?在娑婆世界,這一類根機最多。首先你要讓他了解性相、理事、因果,佛說一切法總不出這個三大類。性相是最高的、最深的,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諸法實相」,你要能夠通達,你就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你要是明瞭理事、因果,你會超越六道輪迴,住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法界。六道裡面,理事縱然不明,真正能夠相信因緣果報,為了不願意受惡報,絕不造惡因。這樣的人雖然在六道他不墮三惡道,他能夠生生世世享人天福報,也不錯了。可是要知道阿賴耶識裡面惡習種子很多,力量很強大,你哪一生當中控制不了,它起作用的時候就造作罪業,這樣就把你帶到惡道去。

  惡道就是三途,餓鬼、畜生、地獄,很容易墮入,很不容易出脫。你要問那是什麼原因?不是沒有理由的,那是因為每個眾生無量劫來惡習業的業因,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無量無邊。佛在經上用比喻說,如果阿賴耶識種子要是一個物質的話,哪怕是再小,像微塵,極微之微這麼小的微塵,我們業習煩惱有多少?佛說就是盡虛空也容納不下。好在阿賴耶識裡面的業習種子它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能測驗,用什麼測驗?作夢就是很好的測驗。大多數同學每天都會作夢,常常作夢,中午打個瞌睡也會作夢。夢境從哪來的?阿賴耶識業習種子,在你昏沉的時候,你意志不能集中,它就冒出來,就起現行。你想想看,你這一生從出生到現在,你做了多少夢,而且每天晚上做的夢都不一樣。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知道自己煩惱習氣太多太多了。

  佛教我們修行修什麼?修禪定。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戒得定,重視禪定。禪定依舊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目的在開悟,所謂因定開慧。慧一開,智慧開了,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就是宇宙之間一切性相、事理、因果你就全都通達了,你沒有絲毫疑惑,全通達了,這才是真正目的,全通達就成佛了。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現在我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人之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迷失了自性,真正原因在此地。迷失了諸法實相,對諸法實相一無所知,諸法實相就在面前,你六根從來沒有離開過它們,但是怎麼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古德說這人好像是麻木了,麻木不仁,沒有知覺,我們現在叫什麼?植物人。這個不能怪別人,要怪自己,自己這一生迷惑顛倒,沒有親近善知識,沒有認真去求學。

  人生第一樁大事、第一樁好事就是有好老師、好同學,常常在一起切磋琢磨,這是人生最大的樂事。誰知道?只有真正畢生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他知道。那些老教授天天跟年輕人在一起切磋學問,教學相長,看到年輕人培養出來,就正如農夫種植、種樹,樹木長大了,心裡面無限的歡喜,這是他一生的心血栽培的。我們的老師對我們如是,一代一代往上面推,最初的老師對學生亦如是,再往下推,將來的老師對學生亦如是,這是個自然的道理。教學目標、方向永恆不變,教學的方法、方式千變萬化,有淺深不同,有廣略不同,這些我們都要學習,完全看教導的對象。

  所以佛經,任何一部經典,可以說沒有淺深廣狹,淺深廣狹是看什麼樣的聽眾。聽眾的程度深,修行的功夫好,淺經可以深說,深講有味道;聽經如果是一般程度,普通程度,深經可以淺講,統統得利益。你要問怎麼講?講什麼?你常常記住我這六個字就行了,性相、理事、因果,諸佛如來教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總不離這六個字;淺深廣狹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就是隨緣。

  再看末後這一句,「又唯識等,亦說真如是識實性,但後釋者,定言不變,失於隨緣,過歸後輩耳」。這就是說後來的人把佛的意思錯解了,這個過失不是佛,是後人。「唯識等」,唯識的經論,代表性的有六經十一論,六經裡面有《華嚴經》,十一論裡面有一部大論叫《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造的。這些經論裡頭也說「真如是識實性」,識就是阿賴耶識,性是體性。阿賴耶識的體是什麼?體是真如。

  我們學唯識的同修都曉得,宇宙之間一切法、一切現象都是從阿賴耶生的。精神這部分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部分是阿賴耶的相分,見相同源,同一個根源,是自證分。佛性、覺心是什麼?是四分裡頭的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佛性,自證分就是法性。整個宇宙、天地萬物同一個根源,你要是知道這個道理,肯定這個事實,你還會去害人嗎?契入這個境界,知道自他不二,愛他是真正愛自己,敬他是真正敬自己,幫助他是真正幫助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宗教、族群怎麼說不可以團結?本來是一家,同一個法身,同一個實性,只是差別業緣不同,所以才有種種差別,就這麼個道理。

  後來的學者解釋世尊的經文,「定言不變」,真如不變的,「失於隨緣」,不能說它不變,也不能說它變。真如雖不變,能隨緣,就像金跟金器一樣,金不變,能隨緣,幻現種種不同的金器。我們要去參觀一個首飾的工廠,你看到金的製作品,幾千種、幾萬種,每個花樣都不同,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那是什麼東西?金,金是它的體,瓔珞、項鍊、手鐲、裝飾物、指環,那是它隨緣變現的。金有沒有變?金真的沒有變,你不能夠說這變成手鐲,這是手鐲,這不是黃金,這是個戒指,這不是黃金,這是個項鍊,這不是黃金,不能這麼說法。你要說金就是項鍊,也講不通,它可以做手鐲,它可以做戒指。你要真正把這個意思體會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真如能隨一切萬物之緣,我們的比喻真的只有用物體,它還是有個體在。你說用黃金來比喻,黃金還是有個東西在,不像真如,真如不是物質,真如也不是精神,所以這個東西就難了。拿什麼東西來比喻?它能夠隨緣,隨十法界的緣,隨佛的緣現佛境界,隨菩薩緣現菩薩境界,隨人道的緣現人道境界,隨地獄眾生的緣現地獄境界。境界不相同,它有沒有變?它沒有變。怎麼沒有變?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這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精神界也好,物質界也好,要講到本性,是同一個性;佛在有情眾生上說叫佛性,在無情眾生分上說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所以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些經文要常常念念,念念你就會曉得我跟一切眾生的關係,我跟宇宙大自然的關係,就搞清楚了。只有清楚明瞭,真誠的愛心才生得起來。為什麼?真誠愛心是性德。明瞭就是見性,性德自然流露,不明瞭是迷惑,這個要知道。迷惑不能見性,一定是破迷開悟,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

  佛法講破疑,伊斯蘭教教人不可以用歹意猜測別人。歹意是什麼?不善的念頭去猜那個人,《古蘭經》上不許可。所以,聖人教人都是以善心、善意待人。為什麼?我們要以真誠恭敬,善心善意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對別人,感化別人。所以,佛法裡頭講到最高的,禪宗裡頭常說「向上一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華嚴經》上講四個字「不可思議」。禪宗裡面講八個字,八個字跟四個字一個意思,不可思議就是:言語道斷,不可議;心行處滅,不可思。你能常在定中,你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事物你就看得清楚、看得明瞭。你一定「定言不變」,諸位想想,這不就是分別執著嗎?定言,肯定說真如不變,這是執著;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已經落在第二義,不是第一義。

  我過去在講席裡面常常用四句話來講,我講「不變隨緣」,這是法身菩薩,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隨緣不變」,權教菩薩。像我們現在也發了菩提心,這菩提心不管是真的是假的,反正你已經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學做菩薩。在隨緣裡面學什麼?學不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初發心到菩提道。第三種,「不變不隨緣」,小乘、外道很執著,他不變,他不隨緣;第四種,「隨緣隨著變」,六道凡夫,隨緣隨著變。我用這四句解釋,就容易明白得多了。早年在台灣有一位趙默林老居士,他對我這四句話很欣賞,這個老居士往生很久了。

  我們總得要把經教講清楚、講明白,你才沒有過失,你一定執著不變有過失,一定執著隨緣也有過失。所以佛家講緣起,它不講因起,凡事都有緣,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這一生會很自在,會很快樂,不會去攀緣,不會去妄想,心常在定中。常在定中就生智慧,常常在不定當中就生煩惱,這也未嘗不是初學重要的一個科目。所以中國從小(童子),佛法裡面從沙彌(佛法許可出家是七歲,七歲就可以出家做小沙彌),修什麼?學根本智,修福,修福、修根本智,很有道理。前面這一大段介紹我們就說到此地,下面是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心性是一。】

  這句話是前提,是大前提。

  【云何見有種種差別。】

  這是總說。『心性』既然是一,一哪裡會有差別?不應該有差別。可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是『種種差別』。既有種種差別,怎麼能說一?這就是來問難,出難題來問你。下面經文是別說:

  【所謂往善趣惡趣。】

  『往』是往生,『趣』就是道,善道、惡道。我們講得最明顯的,三善道跟三惡道。

  【諸根滿缺。】

  六道眾生沒有例外的,無論在哪一道,有諸根圓滿的,有缺陷的,哪一道都能看到。

  【受生同異。】

  『同』是相同,『異』是不相同。

  【端正醜陋,苦樂不同。】

  菩薩問了這幾個難題。下面這一段我們也可以把它念完,下面是清涼的科題,「結成前難」:

  【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問了這麼多問題,這個真正叫做尖銳問題,這是難題,誰能解答?我們有沒有能力解答?如果沒有能力解答,我們細細看看「問明品」這一品裡面的十位菩薩,這十位菩薩是怎樣說的。所以說文殊菩薩問明,十首菩薩是答明。這一段是長文,後面有十首偈頌,問答完了之後,十首菩薩起來再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與十首菩薩解釋。實在講,他們就像在演戲,演雙簧,在表演,這一問一答,問的人通達無礙,答的人也不是真正的初信位的菩薩。覺首初信,初信位菩薩不定是哪一尊諸佛如來示現的,佛法裡面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作教主,「千」不一定是指數目字,就是說有許許多多、無量諸佛如來來協助他,來做他的學生,來做他的護法,來做他的弟子,這一台戲才唱得圓滿,才唱得很生動,你要懂這個道理。

  他在這裡表演的是覺首這個角色,你真的把他當作覺首,你就錯了。舞台台面上的人到幕後,幕後才能看到他的真身,在舞台上我們常常看到的。舞台上表演主角的,他的配角或者是給他跑龍套的,拿著旗子跑龍套的,說不定跑龍套在後台是主角的老師,這常常有的事情。老師在導演,要把這齣戲演得有聲有色,真正能感動人,能教化人,這個意思我們要懂。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現在我們先看經文:

  【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文殊菩薩所問的。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疏》裡面他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立宗案定」,就是前面第一句『心性是一』,先把宗旨案定。「謂心之性故,是如來藏也」,清涼大師的註解註的文字不多,簡明扼要,心之性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心之性。清涼大師又說,我們多看看他這幾句,這個意思就能會通。「又心即性故,是自性清淨心也,又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也,真心之性,實性之性,不空如來藏也,皆平等無二,故云一也」,我們先來看這一段,這段就是立宗。

  心之性,心跟性都難懂,都不是我們凡夫六道眾生所能夠知解的,這就難懂。我們常說的,不是我們的知識範圍,我們的知識,世間凡夫知識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這心之性,問的文是「心性是一」。佛法,特別是在《華嚴經》,佛給我們說出,宇宙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佛給我們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現識變,心能現,一切現相是所現。所現何以不能常住?為什麼千變萬化?這是什麼原因?識,識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華嚴經》也成為法相宗主要的經典之一,經上說這個道理。

  清涼跟我們解釋,「心之性故」,講心性,講心性是心之性,著重在這個性,「是如來藏也」。這是清涼教導我們的,如來藏就是心之性。如來藏也不好懂,但是比前面這一句好懂多了,「如來就藏在這個裡面」。如來怎麼個講法?《金剛經》上解釋得很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是佛自己說的。「如」一般講就是這個樣子,一切諸法就是這樣,這句話很深!我們凡夫不懂。怎麼說一切法就是這樣的?真的,本來就是這樣的。《楞嚴經》裡面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又告訴我們一句真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為它有阿賴耶在裡面,所以它現的相絕對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它所現的相不可思議,無量無邊。

  但是所現的這些相,你真的是通達明瞭,覺悟了,你就會肯定《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就是諸法實相,實性如是,實相亦如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之性就是心性,虛妄之性就是如來藏,關鍵就在覺迷。覺悟了,從此以後解脫了,真正解脫,得大自在;迷了?迷了就要受不同空間維次的障礙。在許許多多不同維次的空間,你只能夠見到一個境界,或者你能夠見到兩個境界、三個境界,你不能統統見到。

  清涼大師第二個解釋讓我們更清楚,「心即性故」,心就是性,性就是心,「是自性清淨心」,這個話我們比較好懂,自性清淨心就是「心性是一」。特別是我們修淨土的同學,淨宗裡面所修的法門再多,方向、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自性清淨心,心不顛倒就是自性般若心,心不顛倒就樣樣都明瞭,通達明瞭。心跟性可以合起來講,也可以分開來講,看在什麼時候。我們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得清淨心?得清淨心就是得一心不亂,功夫到了你自然知道,不必去問別人。自性清淨心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事一心還不清淨,理一心才真正清淨。得理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沒得一心,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裡頭的理事因果我們總要曉得,我們才知道要怎樣用功,怎樣努力。

  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了,什麼都是假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要記住佛這個教訓。得究竟圓滿殊勝的利益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真正希望往生極樂世界,你必須要把這個世緣放下,你心裡面還有那麼多牽掛、憂慮,這個東西決定障礙你往生。不但障礙你往生,障礙你開悟,不捨不行!清淨心怎麼那麼難得?眼前這些事事物物放不下,你的清淨心怎麼能現前?這事事物物裡面最難捨的,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財是第一個,能捨嗎?眼前許許多多這些事物,你都很喜歡,你都想擁有,你能放下嗎?你要想想,我現在在修道,我修的是自性清淨心,這些東西跟我所修的完全相違背。我心裡面有這些東西,自性清淨心永遠不會現前,這虧吃大了。

  帶業往生這是最幸運的,最難得的,也最殊勝的,令一切修行人羨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生實報土,我們沒那麼大的志氣,只希望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就滿足。不能說你錯,也不能說你不錯,為什麼?你在這個世間加一把勁,多放下一些,確確實實能提升到方便土、實報土,你為什麼不放下?歷代修淨土的人,有,不是沒有,你看看三輩九品往生的都是凡夫,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做不到?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從自己內心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這個世間名利絕對不求!來了,自然來了,不是攀緣,自然來了,來了還要看看有沒有必要接受它。考量的標準是什麼?完全在教化眾生。如果對教化有幫助可以接受,不是我求來的,可以接受;如果對於教化沒有幫助,你要它幹什麼?沒用!

  說到這樁事情,最明顯的例子,出家人到大學裡面去念個碩士、博士學位,你說有沒有必要?沒有必要!這些東西與出家不相干,與學佛不相干。如其說有四年的時間你去攻讀一個博士學位,這四年的時間如果你專心攻讀一部經,這一部經念通了,這個受用絕對不是博士學位能夠相比的。我是早年就明瞭了,我不幹這個事情。有人送來,當年我在台灣,韓館長的表哥在日本,在日本出家,在那邊交際也很廣。他告訴我,給我弄個榮譽博士學位,我聽了笑笑拒絕了。那時候如果我要是真的接受這個榮譽博士學位,大概我在台中就被老師開除掉了,你學佛怎麼連這個都沒放下!真的,不是假的。送給我尚且不能需要,何況別的。

  這兩年有三個學校送給我,我都接受,什麼原因?它對於弘法有幫助。你要問有什麼幫助?現在這個社會太亂,我們有很多和平的理念,以及怎樣化解衝突、促進和平有效的辦法,人家不會來找我。這是澳洲大學校長跟我在一起做深入的交談,他說在國際上,尤其聯合國,許許多多促進和平的會議,所邀請的都是專家、學者、教授。所以,他希望我接受這個學位,代表澳洲、代表大學參加聯合國這些會議,把我們的理念方法介紹給他們。我想想這個有道理,我才接受。

  伊斯蘭大學也送一個學位給我,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幾年全世界出現一個新的名詞,「恐怖分子」。以前沒聽說過,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恐怖當中,這多可怕!這多悲哀!這些恐怖就跟伊斯蘭連成一起。我不是伊斯蘭的教徒,我認識伊斯蘭,我了解伊斯蘭,我跟他們交往很多,沒學佛之前我就跟他們交往。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班同學有幾位是回教徒,好朋友!所以他們的一些出版物,我早年就看過,我很喜歡,特別是對它的五功、五典。以後我才曉得,五典只是中國的伊斯蘭教,外國沒有,外國只有五功,沒有五典。五典跟中國的倫理完全相同,這是中國伊斯蘭教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文化,豐富了他們的教義,他們很溫和。他們這個國家也希望我在國際上替他們多說說話,希望化解這個誤會。這是我的責任,我應當要做的,所以我也接受了。每年他們會安排我到學校做幾次講演,我也答應了。促進宗教團結,促進種族和睦,化解一切誤會、對立,才能真正消除衝突、促進和平,我們為佛弟子有這個責任,有這個使命。接受不是隨便接受的,不是沒有正當理由接受的,大家不可以不知道。

  歸根結柢,我們終極的目標是自性清淨心,你看這幾年我所提的修學中心,「純淨純善」。十幾年前我提出來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個理念我們學習了十幾年,現在再往上提升一層,純淨純善,這是自性清淨心。修學是有層次的,如果不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下手,自性清淨心是達不到,要從這裡下手,這是大乘教。大乘教要能夠修好,我們現在已經放棄了小乘教,其實雖然不說小乘,我還是讀小乘經,我還是學小乘。我在台中求學跟李老師學教,第一部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是小乘經,還是以這個為基礎。在大乘法裡面,《十善業道經》這是學佛的基礎,通小乘、通大乘,通顯宗、通密宗;宗門、教下都不例外,只要是佛法都要從五戒十善下手,認真去學習。所以這麼多年來我非常感慨,為什麼我們五戒十善不能落實?諸位同學,不管在家、出家,你自己修學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很重要!

  為什麼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換句話說,你雖然學佛,你這一生一事無成,你什麼都學不到。重要!我想得很多,想得很久,《弟子規》沒做到,「童蒙養正」沒學過。我就想到從前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李老師非常重視童蒙養正。陳弘謀的《五種遺規》,老師叫我們讀,做為補助的教材。雖然他沒有把這門東西當作一門功課來讓我們學習,他讓我們自修,從這上奠定基礎。每個星期給我們講一篇古文,十年沒有間斷,《古文觀止》三百篇,一個星期講一篇,十年把這部書講完。李老師教我們沒有按次序,都是選著講,到最後全選了。我請求老師講《禮記》,請了好幾次他才答應,給我們講了幾篇,當然最重要的是「曲禮」。這些東西沒有學過,所以三皈、五戒、十善不能落實。

  諸位一定要知道,三皈五戒十善不能落實,沒有入佛門;三皈五戒十善落實了,也是在家居士,不是出家人,出家人至少要落實《沙彌律儀》。你看今天有幾個人在這上下功夫?有幾個人真幹?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佛法衰,世間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這麼多人沒人教!佛法興,有很多人在教。他不出來講經他也在那裡教,身教,他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所以發願念佛往生都能得生。真的,祖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漏掉。可是若不能真正依教修行,那就是李老師講的,萬修萬人去是唐朝時候祖師大德說的,也就是說一千三百年以前萬修萬人去,今天念佛人,李老師講得不客氣,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一、兩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那就是三皈、五戒、十善都沒有,你怎麼能往生!

  靠臨終那一念,有沒有往生的?有!而且還不少,這是怎麼回事情?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這個法門,非常可惜,這一生當中他沒有遇到善緣,沒有遇到淨土,臨命終時才遇到。遇到之後就能信,就能發願,就能念佛,所以說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個話是經上講的,哪裡會有錯!為什麼會往生?我們很清楚,累世的善根在這個時候發現,不是他這一生修的。像我們這些人臨終一念十念行不行?我給諸位說,肯定不行,怎麼知道不行?你已經遇到了,這麼多年你都不肯幹。這就說明你過去生中跟那個臨終遇到佛法一念十念往生的,你不如他,他過去的善根比你深厚,你比他差遠了,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他在臨終的時候一念十念他能走得了,你走不了。你想想看,你牽腸掛肚,心裡面拉拉雜雜,一樣都放不下,這些東西把你往三途拉!人天兩道你都沒分,如果有人道的分,你能夠求往生,肯定得生。你看佛在經上講的,人道要具備什麼條件?五戒十善。我們五戒十善有沒有做到?五戒十善是人道的因,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是天道的因。自己一定要多想想,要多問問自己!

  每天不能不反省,你們念《了凡四訓》就知道,袁了凡天天反省。上一次楊老師來,把《寶坻縣志》當中有十二卷,記載袁了凡當時做縣令(現在講縣長)治理這些政績,記載在這個書裡頭,看了之後非常令人感動。他不但是自己斷惡修善,他教他底下的部屬人人都斷惡修善,他帶頭!這個《縣志》十二卷,難得她影印了一份送給我,這一份資料非常重要,我們要編《了凡四訓》的劇本,這是很好的資料。這個幾句我們要把它記住。

  底下一段說,「妄心之性」,我們凡夫天天打妄想,「無性之性,空如來藏也」。大乘教裡面講如來藏,如來藏有三種,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講這個三種。這裡頭我們必須要知道,妄心之性是屬於空如來藏。無性之性,什麼東西無性?虛空無性,定中境界無性,夢中的境界無性。妄心,夢中境界是妄心,定中境界是無性之性。為什麼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妄心,打妄想!這個妄心之性是空如來藏。前天我用這些比喻跟諸位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能把這個理參透,事明白了,你就會肯定,沒錯,確實是空如來藏,不是真的。所有一切現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有沒有存在?沒有存在。說存在,存在已經過去了;我們起個念頭,念頭才起,這個境界不知道消失多久了。這裡頭確確實實是以億萬分之一秒來算的,萬事萬物沒有例外的。

  所以,佛在《金剛經》給我們說真話,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正確,確確實實是如露、如電;露是相續相,不是真的,電是根本不存在。我們細心去體會,我常常講生滅同時,所以不生不滅,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什麼說它不生?心現的時間太短,只是億萬分之一秒,你怎麼能知道它生?那億萬分之一秒一生,立刻就滅了,不會等到億萬分之二秒它才滅,不會。所以,生滅幾乎是同時,生就滅,滅又生,生又滅,永遠循環不斷,是這麼個現象。完全是個幻相,沒有實相,這個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現在學佛有個好處,得力於近代科學的幫助,科學上有許多的發現,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是正確的。還有許許多多佛在經上所說的,科學還沒有法子證明。我們相信再過個幾十年、幾百年,科學不斷的向前推進,佛法裡面多數的這些理論、境界會被科學證實。

  現在我們能理解的,我們能夠肯定的,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有機體就是活的,不是死的。為什麼?法性,心現識變。性識不是死的,宇宙、太空、星球、無量無邊眾生都是它現的,都是它變的。能現、能變是不生不滅的,所現、所變怎麼會有生滅?這點被科學家證明了,這個證明對我們來講有大利益!改變了我們對於宇宙萬事萬法的看法,回歸到《金剛經》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真的回到這一點。佛講得沒錯,我們肯定,我們承認了。我們對於萬事萬象還有執著嗎?不會了,如果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才發現你功力還不到,你還得好好的去參究;功夫到了,徹底放下。

  徹底放下不是講完全在事上放下,理事都放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事上呢?事上看看有沒有需要。需要,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有需要這事就現前,有!沒有這個必要,事也放下。菩薩教化眾生的時候,雖然許許多多事相擺在面前,像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他在天台山做住持,每天講經說法,還要管道場這些事務。你問他有沒有放下?他徹底放下,他心裡頭痕跡都不著,可是事上他樣樣都顧到,絕對沒有說失職,這叫圓滿,這叫大圓滿!我們要懂得這個裡頭的義趣,要認真、要好好的向他學習。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的,給我們末法眾生做一個修行的好榜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