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九三卷)  2002/7/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93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長行第九句看起:

  【諸莊嚴具充遍如雲,三世一切諸佛國土所有莊嚴而為校飾。】

  這個話當然是說的華藏世界。法身菩薩他們確確實實有能力將『三世一切諸佛國土』裡面所有的『莊嚴具』都可以用來供養佛,供養海會大眾。我們在現前應當怎樣學習、怎樣落實?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我們,他說「充以莊嚴具,但云諸嚴,嚴有多少,三世佛國之嚴而為嚴者,顯無盡之嚴具也。」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的,這個提示不難懂,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念念不捨眾生,念念不違老師的教誨,老師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的心就是眾生,我們要令諸佛歡喜,那就應當廣修供養,這一句是普賢行願裡面的「廣修供養」。供養一切眾生就是供養如來,供具之多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對我們來講只要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菩薩、聲聞、緣覺,亦復如是。

  只要盡心盡力,而且只要此時此地眾生他需要的,一定要懂得那是正面的,不是負面的。這個裡頭特別要記住,決定不能幫助眾生造業。眾生要做惡,你也去供養他、幫助他,那就錯了。眾生行善、眾生積德、眾生在這個社會上做種種好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布施供養,去協助他。只要把這個原則掌握住,這一句經文我們就能落實了。落實最重要的要能觀察到,此時此處一切眾生他缺乏什麼?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眾生缺乏的、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是社會秩序、是愛心、是倫理道德。從這些地方來看,確實這個裡面就能講到三世。孔孟講的過去了,過去世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佛也不在世了,現在是末法時期;祖師大德跟我們說的,有過去的、有現在的。法身菩薩能把未來世的一些善法拿來供養,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們能夠想到未來,這三世具足了。

  早年間我們想到人都會老,老了的時候他退休了,不需要再工作了,退休之後怎麼辦?這一樁事情還沒有來,不是現前的事情,我們已經想到了,這就是想到未來。如何能幫助一切眾生老年享福?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少年是奠定福德的根基,接受聖賢的教育。壯年踏進社會,你的學業完成了,你在社會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為社會大眾服務,造福!中年是造福,不是享福;晚年享福。這個思想正確,這個思想符合經典裡面所說的「三世莊嚴而為校飾」,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我們不能夠做到像法身菩薩那麼圓滿,也能夠做到相似,有這麼個樣子。

  我們想到彌陀村!早年間我在中國大陸訪問,第一次遇到樸老,我就把這個想法給他談,他聽了很歡喜:「我老了也要住彌陀村。」彌陀村這個理念有二十多年了,這個念頭的興起是八三年,我在舊金山講經(舊金山那邊的同學邀請的),講經的場所是老人公寓,甘太太他們居住的老人公寓,所以我有機會參觀這個老人公寓。老人公寓是猶太人辦的,辦得很好,裡面有四百多個單位,大多數是單身的老人,還有夫妻。我一看這個環境,老人物質生活沒有問題,美國政府照顧,精神生活空虛。如果在老人公寓裡面建一個講堂、建一個念佛堂,使他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這個老人有福。我的彌陀村這個念頭從這個地方生的。

  這一位猶太人很聰明,他的老人公寓附設一個幼稚園,不少的老人每天都有機會跟家人見面。兒子媳婦早晨上班,把小朋友送到幼稚園,這些小朋友下課都會找他的公公婆婆去看看,去敲門看看,每天跟親人都能見面。如果在這個老人公寓能夠設的有念佛堂、有禪堂,喜歡靜坐的有個靜坐班,喜歡念佛的有念佛堂,喜歡聽經的有講堂。這個公寓裡頭,它是大型公寓,每一個單位都有閉路電視,你不想到講堂來聽經,你在自己單位裡面,它每個單位都有個小客廳,有一間臥室、洗手間,還有一個陽台、一個小廚房,我看了很滿意;你可以打開閉路電視,或者跟著念佛,或者聽經聽聞佛法,晚年的生活不會寂寞。如果自己身體還強壯,確實有七、八十歲的,身體依舊很強壯的,你會的東西很多,你可以來講演,你可以來教大家,互相的教學。這個精神生活就多彩多姿,這是替社會做一樁大好事情。科學技術發達,醫藥進步,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講人的壽命增加了。但是社會上又有一個嚴重的問題,老化了,老人太多了。老人不能工作,社會要養這些老人,如何讓這些老人晚年快快樂樂?這是大問題。

  年輕人有沒有問題?有!現代的社會確確實實問題很多,問題來自哪裡?來自離婚率太高,造成青少年他們的問題。他們失去了父母之愛,心地不平,精神生活苦悶,於是他就犯罪吸毒。青少年吸毒的很多,問題非常嚴重!有很多離家出走在外面遊蕩,有一些不願意回家,回家父母對他不好,他沒有家庭的溫暖。這些青少年是社會動亂不安的泉源,怎麼個解決法?我想到了。我生長在戰亂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跟日本打了八年仗。我那個時候是小學生、初中學生的時代,在戰亂離開家庭,國家把這些兒童收留了。國家辦學校,這一批學生住在學校,以學校為家,老師是兼職的父母,確實老師非常認真負責照顧這些學生,跟照顧自己兒女一樣。晚上到寢室要巡察兩次,去看。有很多睡覺不好好的睡,被子踢掉下來的,老師要替他蓋被子;一天晚上看兩次。這些學生失去了父母之愛,如果能得到老師之愛、同學之愛,他一樣正常的發育。

  我這一生當中,說實在的話,我對老師的感恩超過父母,對同學的友愛超過兄弟。這是什麼原因?環境造成的。在那個時代,一年難得跟父母見一次面,路途遙遠,過年都不回去,都在學校。同學就跟兄弟姊妹一樣,彼此互相照顧,我們從這個環境裡面長大的。今天我就想到,社會上許許多多因為家庭變故失去親人關愛的這些青少年,應該像過去這樣的一個學校,當然現在不需要特別辦這種學校,一般中學、小學對於這些有困難的學生們要特別加以協助。學校建宿舍,這些學生不願意回家的,讓他住在學校。學校裡面要請幾個老師特別來照顧他們,做為學生的保母,關懷他、照顧他,使他也能夠不失去家庭的溫暖。我相信這些小孩不是願意去遊蕩,不是願意去吸毒,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幫助這些人回頭。

  青年、壯年在今天這個社會問題裡面,失業。我們知道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你要是跟不上,自自然然被社會淘汰了,你怎麼能夠生活下去?對於面對著這些的人,去年我在新加坡,回教建立一個學校,我去參觀,我們也幫助他。這個學校是什麼學校?就好像是一個職業的學校,進修班。它是短期的,不是長期的。裡面科目很多,你能夠學得到手藝。學到之後,你就有謀生的能力,就有一些機關、公司、行號來聘請。因為他們需要職員,你這個地方有職業培訓,「有沒有我們這一行的?」科目很多,學了立刻就有用處。像這個烹飪,廚師,市面上餐廳很多,它需要這些人才。裡面有教裁縫的,做服裝的,許多服裝公司需要這些人才。各個行業它都有!有培養護理的,我看了非常歡喜,這確實是一個職業的進修班。我們的職業水平達不到社會的要求,到這邊來補習、來進修,提升各個行業的技術水平。無論對青少年、對中年、對老年,凡是遇到困難的,我們都要想辦法替他解決。社會上有很多善心的人士,希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出力這是義工,義務到這個機構、到這個學校裡面來服務。

  我想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經文,看到今天社會的許許多多嚴重問題,怎樣找一個合理的方法來解決,這樣才能夠使社會安定。唯有安定才能繁榮,唯有和平才有幸福。這是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的差別,我們共同為社會、為這個世界做一樁好事情。這是我在平常看到的、聽到的,以及我想到的。在澳洲少年吸毒也很嚴重,真正的原因都是出在家庭,家庭有問題。說到這個地方,倫理教育!澳洲的土著對於倫理教育很重視,我參觀過土著學校,看到土著的這個學校裡面學生,我參觀的是小學、初中。他們這個學校有十個年級,就是小學跟初中,學生很有禮貌。他們彼此之間相處,他們對老師,我們去的是客人,對待這個賓客確實跟一般學校不一樣,我們看到很歡喜。校長、老師告訴我,他們非常重視他們傳統的文化,傳統文化裡面是以倫理為主,他們懂得孝親、懂得友愛、懂得尊重長輩。還以這些傳統的觀念傳授給下一代,這是好的。所以這一句經文內容裡面包括非常非常的廣泛,要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盡心盡力的去做,幫助社會,幫助眾生。末後一句第十句:

  【摩尼妙寶以為其網,普現如來所有境界,如天帝網,於中布列。】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覆以寶網,隱映莊嚴。網有何用,普現佛影。此網何相,如天帝網而布列也。又此帝網,重現無盡。成上普現如來境界。及上一一境界皆無盡也。」這一句在古時候怎麼落實?經文並不難懂,這一句完全是說的影響。諸佛如來依正莊嚴,如何能夠推廣他的影響力?影響不外乎一個是面,空間的,一個是時間的。空間要如何能把它擴大?時間要如何能讓它久遠?「覆以寶網」,覆是蓋覆;「隱映莊嚴」,隱是隱蔽,你看不見,映是顯現出來,放映出來,像電影的畫面一樣。我們在下面說它的內容,就曉得真實無盡的莊嚴是教學,是聖賢的教育,這才是真正的莊嚴。

  我們知道古時候要把這個影響推廣,一種是寫經流傳。寫經可以流傳當代,可以流傳後代,空間跟時間都顧及到了。另外就是造像,從藝術上來著手。我們在中國看到的敦煌石窟,雲岡、四川大足的,我們曾經去看過的,北京房山的石經,都是這一句的落實。藏諸深山這是「隱」,被人發現是「映」,古人所講的「名山事業」,藏諸深山,以俟後人,等待著後人。有緣人發現了,知道這是寶,希望這些珍寶能夠啟發他、能夠喚醒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後代有沒有這種人?有!如果沒有這種人,那所有這些設施不就落空了嗎?有,但是不多,只要有一、兩個,這個意義就很深。

  但是對於文化傳播來說,這是非常普遍。你想想看,這些石窟參觀的人有多少?石經,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近因,這個果報我們沒有能夠看見,遠因種下去了。雕一尊佛像,造一個變相圖,佛法裡面所說的普度眾生,一點都不假。我們在大足石窟裡面看到六道的變相圖,石雕的。佛經裡面著名的公案因緣(公案也就是小故事),都用這些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讓你接觸到加深印象,這在阿賴耶識裡面成為金剛種子。在今天比過去方便多了,我們可以用文學藝術藉高科技的工具來傳播,寶網是這個意思。所以佛法沒有專利,專利是自私,這一點學佛的同修要明瞭。釋迦牟尼佛修行證果,發現到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重疊的大世界,這個世界依正莊嚴美不勝收,他為我們說出來,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他沒有要版權,在當時講演他也沒有收學費。古人哪裡有版權這個概念?讀書人如果講到錢,那是很丟人的事情,做生意買賣才談交易才談錢,讀書人怎麼能夠說要錢?

  從前一個是讀書,一個是醫生,這兩種人在社會上都受人尊敬。為什麼?他是義務的。醫生也是義務給人治病,哪有要錢的?還定上價錢,那成什麼話!學生對老師,病人對大夫,只是隨意的供養,做大夫的、做老師的絕對不計較。所以看對方的能力,家裡財富多的可以多供養一點,沒有財力的少供養一點,很貧窮的人不要供養,不接受。不但不接受,貧窮的好學生老師還照顧他;這個很苦的病人,醫生還布施醫藥,你沒有錢買藥,他還要送醫藥給你,救人要緊。他們值得人尊敬的,醫生救人身命,做老師的人是救人慧命,這個社會哪有不尊敬的道理!這個跟現代社會完全不一樣。我們想想好不好?好!好我們就要幹,別人不幹我們幹。我選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世尊一生盡義務,沒有要學生繳學費,沒有要求學生供養,我們要明瞭,我們要效法。

  在今天四眾同學對法師習慣上有供養,這個古時候講這是禮。李老師當年教學,我們這些做學生的,學生對老師要不要供養?老師說「禮不可廢」,我們要提倡,禮不可廢。錢呢?我們學生都很窮,不必要!所以對老師供養的紅包,老師規定是一塊錢,禮不可廢,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今天的社會大家對這個疏忽了。我接受大家的供養,我沒有用過,我差不多有三十年沒用過錢了;哪個地方需要,給哪個地方去用。我清楚明瞭,你們對我的供養等於說是委託我替你們修福,我用的那個錢對得起你們;如果我自己拿來享受,我就對不起你們了。對不起你們是小事,將來要還債,這個事大了!我懂得因果,我不會替自己找麻煩,所以一生決不做違背天理良心的事情。為什麼?那要遭受果報的!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騙人容易,因果可騙不了!所以這一句經文,我們要了解它的內涵是什麼,我們應當怎樣學習、怎樣落實。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長行最後一句:

  【摩尼妙寶以為其網,普現如來所有境界,如天帝網,於中布列。】

  這一句前面講了很多,我們懂得古人如何來落實,幫助佛菩薩教化眾生。自己得到聖賢教誨利益之後,一定要想到別人,這個世間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不知道聖賢教育的好處。聖賢教育真正的功德利益,不是我們說給人家聽、介紹給人家,自己是深受其利。我得到這麼好的東西,我怎麼得到的?學!永遠沒有終止的在學習,中國古人常講「活到老,學到老」。聖賢教育還不止,聖賢教育多半都講到三世,我們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生生世世永遠沒有休止的在學習。世出世間一切聖賢教學無不如是,這一點完全相同。學到什麼時候才能終止?跟諸位說,永遠沒有終止的時候。佛法裡面講成佛了,成佛之後有沒有事?還是有事,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為眾生表演,眾生是小學生,那你要表演做為一個小學生;眾生是中學生,你要演一個中學生,成佛之後永遠在表演。沒有成佛之前,也是天天在表演,一方面演給別人看,一方面成就自己,這叫自他二利。自利圓滿之後,永遠是利他,所以這表演的事情是永遠沒有完了的。

  《梵網經》上,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自己給我們說的,他老人家這一次(這是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說到我們這個世界來表演、來做示現是第八千次。世尊如是,哪一尊諸佛如來不如是?哪一尊法身菩薩不如是?然後你就曉得這個事情怎麼可以中斷?怎麼可以休息?哪有這種道理的!如果有休息有中斷,不是隨順法性,法性真常。你是隨順煩惱,煩惱有斷續,法性沒有斷續;六道裡頭的善惡有斷續,性德沒有斷續,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他老人家活到八十歲,講經就講到八十歲。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一生講經教學,他活到九十七歲,講到九十七歲。最後一次在講台上講經,距離他往生兩個星期。而表演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是剎那都沒有間斷,做榜樣給學生看,做榜樣給社會大眾看。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提起可以用文學、可以用藝術結合高科技來推廣,這就是『如天帝網,於中布列』。這個網裡面,『普現如來所有境界』,所有境界就是華嚴。所以如何能把《華嚴》拍成電視連續劇,利用衛星電視向全世界播放,用各種不同的語言,也可以用各種不同的畫面,多方面的去做。可以做成電視連續劇,可以做成舞台劇,有人喜歡舞台劇;可以把它變成動畫,可以把它編成歌舞,也可以把它做成繪畫,那這個繪畫的題材太多太多了,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種種不同的形式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轉凡成聖,這是聖賢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們要有這個心,我沒有這個能力,我要把我這個理念、想法看法傳給下一代。下一代的人比我的福報大,比我的智慧高,他能做得到,我們薪火相傳。我今天能力可以做到的,是我把對這一部經典我所能夠體會到的,我說出來了。我今天能力做不到,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希望這個世間有大福德的菩薩。大福德的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需要眾生有感。用什麼來感動?修福。修福的人多了,就感動大福德的聖賢示現在我們世間,我們的願望就都能夠落實了。後面一行經文是總結:

  【諸佛子,此世界海地,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

  『世界海地』,世界海是比喻,這個大地就是指華藏世界的大地,這個大地的面積太大太大了,這個大地那個莊嚴說不盡。『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這個我們讀了之後可以說深信不疑,為什麼?種種莊嚴都在我們眼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你的心愈清淨,你見到的愈深愈廣愈多;粗心大意的人,妄想多的人,分別執著很嚴重的人,見不到。見不到,障礙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這一邊。往下請看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說偈儀裡面的含義甚深,希望同學們要細心去體會,不可以輕易讀過。這裡面最重要的意思,一切法一定要求佛加持。三皈依,依是依靠,九法界眾生唯一的依靠是三寶,三寶裡面佛寶是第一。普賢菩薩為大眾講經說法要求佛加持,普賢菩薩都要求佛加持,我們不求佛加持行嗎?怎樣求佛加持?你要像個佛。佛教你的你都能夠依教奉行,你就求佛加持了。如果你不能夠依教奉行,佛跟你這個路不通,怎麼能加持你?絕對不是臨時抱佛腳苦苦的哀求佛來保佑你,那是迷信,在理上講不通。得到佛的加持,經裡面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只要把這一句做到,諸佛如來自然加持你,還要去懇求嗎?不需要!

  『承佛神力』是自然的,為什麼?你是佛的學生,你沒有離開佛;沒有離開佛,就是沒有離開佛的教誨,我們懂這個道理。『觀察十方』很重要,以真誠心、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對待十方一切眾生,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覺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痴迷、自私自利,得不到佛加持,總得要懂,要明瞭。請看偈頌第一首:

  【其地平坦極清淨,安住堅固無能壞,摩尼處處以為嚴,眾寶於中相間錯。】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向下有十首偈頌,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有七首,是重頌前面長行裡面的「別顯」,後面三首偈頌是「總結」。前面這一段,第一首到第四首是重頌前面八段,但是它不是依照次序的。不依照次序也是表法,告訴你種種莊嚴不是有前後順序的,而是什麼?眾生當前的需要。需要什麼就現什麼,這是合理的,我們能想得通。我們看第一首,先說『地』,華藏世界地平如掌,清淨莊嚴。這是什麼原因?前面說過了,真誠清淨平等心現的。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大乘經裡面佛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最重要的是心。地的平坦清淨就是清淨心、平等心現的相。

  『安住堅固無能壞』,這就是真誠心、正覺心變現的地之體。真誠不能破壞,正覺不能破壞,所以你要曉得,虛假容易破壞,愚痴容易破壞,容易被別人玩弄。我們世間一般人講,「吃虧上當,被人欺騙了!」什麼原因?不能怪別人,自己沒有真誠、沒有智慧。自己果然有真誠有智慧,怎麼會上當?怎麼會被別人欺騙?沒有這個道理!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理的人,他知道外面的境界沒有善惡,這個境界裡頭包括人事環境。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那是他的著作)說得很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頭沒有好醜;換句話說,沒有善惡、沒有好壞。「好醜在於心」,在自己的心,為什麼?心轉境界。自己的心果然是真誠正覺,你的心地像金剛一樣堅固不壞;這個「地」是講心地,不會被外面境界轉。

  如果自己心地清淨平等,你所現的相當然是平坦清淨。心影響你的相,影響你的身,影響你的居住環境。你的相自然清秀端嚴(端正莊嚴),你的身一定健康,你居住的環境自自然然你會整理得很乾淨很整齊,這是一定的道理,不是做給別人看的。為什麼?自己居住舒適。什麼人到這兒來都是這樣的,絕不特別把它粉飾一下,沒有!真正是讀書人,真正是修道人,所謂是「本來面目」。今天貴客來了,收拾一下,打掃整齊一下,那是粉飾,那不是本來面目。真的念書人,真正是修道的人,絕對不管什麼貴人來,帝王來訪也跟平常一樣,絕對沒有特別粉飾一下,沒有!這是什麼?真誠。要特別接待的時候,真誠沒有了,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

  所以別人這個觀察,真正是高人的話,他一看就清楚,沒有法子瞞人。李老師從前常常給我們講:怎麼樣的偽裝裝飾,都瞞不了真人;真有學問、真有修持的人,你瞞不過他,一眼就把你看穿了。何況還有天地鬼神,你瞞得了誰?你一切都從真實當中去做,你會感得諸佛護念,天龍善神的尊敬擁護;虛偽,鬼神瞧不起你。人瞧得起你,是人巴結你、欺騙你,哪裡是真的?所以凡是聖賢教人,總都是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就對了。表現在外面,「仁、義、禮、智、信」,這是中國古大德講的五常。「常」就是剎那之間都不能夠失掉的,這是五德,做人的基本條件。五常跟佛法裡面的五戒完全相同,這是得人身的第一個因素。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過去生中曾經修得不錯,現在得人身,這一生當中有沒有繼續再修?要是繼續再修,來生人身靠得住;如果這一生把這五個字忘掉,來生得人身不容易。

  「仁」是仁慈,起心動念想到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這是仁。只想到自己,不顧別人,這個人沒有仁愛、沒有仁心。「義」,義怎麼講?處事待人接物你能夠做到恰到好處,這叫義。義者,宜也。就是最合適的,不超過也不能夠不到。我們一般講義也是義務,義務也要做到恰到好處,中國人常講義氣,很重要。「禮」,禮是禮貌,禮是講往來的、講回報的。古人常講「受人滴水之恩」,一滴水,比喻這麼小的恩德,「常思湧泉為報」,報答要厚。這個心、這種行,這是有福,福是這樣修來的。禮是講往來的,義沒有往來,義是付出的,義務。禮是秩序、禮節,它有節度,守禮就是守秩序、守法。

  「智」,這個智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揀別不能感情用事。對一切人事物,理智要超過感情,不會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偏差,容易做錯事;理智做主宰,不容易做錯事。末後一個是「信」,人要守信,要有信用。別人對我無禮,我對他不能無禮;別人對我不守信,我對他不能不守信。為什麼?我接受聖賢教育,我不能夠背師叛道。如果我不遵守,我欺騙老師。今天我們是在經教裡頭學習,如果不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欺騙如來、欺騙釋迦牟尼佛、欺騙代代承傳的祖師大德、欺騙教導我的老師,這成什麼人?你想想看,他還會有什麼成就?你再想想看,他將來得什麼果報?

  老師選學生,學生要具備什麼條件?跟諸位說,就這五個字。老師會很冷靜在觀察,這個學生有沒有仁?有沒有義?有沒有禮?有沒有智?有沒有信?如果具足這個條件,老師很喜歡這個學生,很樂意教這個學生。另外一個問題,學生好不好學?學生肯不肯接受老師教誨?如果好學,肯接受,師資道合,沒有別的。所以真正好老師收學生,考核不是像學校裡頭舉行考試測驗,不是的。儒跟佛,老師取學生標準就在此地。有「仁」,這個人有愛心,仁能愛人,仁慈博愛!這一點心,這是真心,這是佛心。「義」,能夠捨己為人,能夠犧牲奉獻,菩薩精神在此地。「禮」,他守規矩,聽教誨。「智」,他能接受,他能理解。「信」,他能奉行。這就是世出世間法善知識取學生的標準。這五個字做不到,你遇到真善知識,你也學不到東西,你所學的也只是皮毛而已。這五條是基本的德行,以後再講道德,是這個德行的擴充、這個德行的推廣,我們不能不曉得,不能不認真努力來修學。所以他的心地清淨、堅固不壞,邪知邪見不能侵入,妖魔鬼怪不能動搖,這個在佛法裡叫法器。

  第三句,『摩尼處處以為嚴,眾寶於中相間錯』,這是講你的德行,佛法裡面講的萬德萬能。從大的綱領上來講,我們淨宗學會成立,對於同學們提出修學的綱領: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摩尼處處以為嚴,眾寶於中相間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是綱,每一條裡面細行太多了。所有一切行門的根都在心,心裡頭真有!你心裡頭真正有孝、真正有敬,你才知道就自自然然表現在外頭,怎樣去孝養父母,怎樣去奉事師長;你心裡頭有真的孝、真的敬,孝敬都是仁。你沒有這個心,學樣子學不像的,怎麼裝都裝不像,人家一眼都把你看穿了,你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位要知道,真的裡面才有樂、受用。早年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真的裡頭才有,假的裡頭沒有。

  所以人在世間,沒有接受聖賢教誨那就難講了,接受聖賢教誨,頭一個用真心,決定不用妄心。有很多人害怕,怕什麼?我用真心,在這個世界上處處人家欺負我,我處處吃虧、處處上當,他怕這個,不敢用真心。「人家用虛偽對我,我也用虛偽對他」,好像報復一樣。你要曉得虛偽是輪迴心,他以輪迴心對你,你以輪迴心對他,來生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這就錯了!我要回頭,我要改過,他以虛偽的心對我,我以真誠心對他,我來生不再搞輪迴,我一定要把輪迴心斷掉,這是佛弟子,這是聖人的學生。古時候讀書人常常標榜「作聖之徒」,作聖之徒是不再用虛偽,聖人哪有虛偽的!做聖人,就是我這一生我要超凡入聖,要有這個志氣,要有這種見識。回頭是岸,不能跟世俗一般人的見識,那就壞了。每天讀經,跟同學們研究討論,研究討論是隨時隨處,不拘形式,你說這個多自在多快樂!

  「摩尼」就是自在的意思,「處處」是不拘時間、不拘處所,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事物,我不離開聖賢教誨,我總是把這些綱領原則掌握住,念頭一起就能夠覺察,不會失掉,它就相應,這才叫「受持」。真的接受了,持是保持,真的保持住了,沒有忘掉,沒有失掉。「讀誦,為人演說」,讀誦是天天在溫習,這個有好處,天天有悟處,為什麼?因為你天天在做,演是做,是在表演,做給別人看。你不要管人家看得懂看不懂,不要去管這個,那個無需理會,自己認真做。把五倫五常做出來,學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德行,《論語》上講得很清楚,「溫、良、恭、儉、讓」,要真的學!

  對一切人事物溫和。我對這五個字,我說溫厚、厚道,溫和要厚道;良是善良;恭是不但恭敬,要慎,小心謹慎,恭慎;忍,佛教我們忍辱,孔老夫子讓,忍讓;儉是節儉,決定不能夠浪費,浪費折福。你有多大的福報?天天在浪費,那還得了嗎?懂得節儉,節儉是修福,福報是給別人享,不要自己享,自己苦一點好。苦什麼?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生活清苦,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常常提在面前。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貪戀,從節儉裡頭、從苦行裡面得到的。這就是「眾寶間錯」。舉這幾個例子,諸位慢慢去想,你就能體會到這個偈的意思。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