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一九卷)  2007/8/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第四段,大段裡面的第四段「釋成分齊」,最後的兩首偈,從最後的兩首偈看起:

  【摩尼宮殿及輦乘。妙寶靈香以塗鎣。有福德者自然備。非無德者所能處。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深智者咸照觸。邪信劣解凡愚人。無有能見此光明。】

  這兩首,清涼大師註解裡面雖然不多,說得很清楚,「後寶嚴喻,喻光正益,明法寶常存,由福無福,有處不處」。這個比喻四首,前面兩首是比喻能見、不能見,比喻見、不見,這兩首是講利益,這個利益得要有福,沒有福你得不到。福跟慧是連在一起的,有福一定有慧,有慧一定有福,這是大乘教裡面的,跟世間不一樣。世間實在講,有福沒有慧,在佛法裡叫痴福。總還是輪迴心,起心動念輪迴心,輪迴心必然造輪迴業,出不了六道。大多數是沒有遇到正法,沒有親近善友。有福的人造不善業的多,造善業的少,所以福享盡了,縱然有餘福,他還會到人間來,到人間來就一代比一代差了。為什麼?他福享完了,後面福小,沒有前面大。第一世來享福的時候做了帝王,第二世再投胎到人類,可能當個縣長,再往下去,遇不到善知識,就沒福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偈頌裡面,『摩尼宮殿及輦乘』,我們要曉得,它是以七寶來表法,「摩尼」是七寶,「宮殿」表什麼?清涼大師註解好,他說「喻光正益」,真正的利益。後面這一句跟我們解釋了,明法寶常存,它是表法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宮殿,不但宮殿沒有,平房也沒有,說老實話,連個帳篷也沒有,完全是露天的。他在哪個地方講經說法,那兒就是大乘。「輦乘」是比喻行化,他到什麼地方去教化眾生,從這座山到那座山,從這個村莊到那個村莊。「輦乘」是交通工具,輦是人抬的轎子,這都是講帝王時代的,帝王時代的轎子,八個人抬的,前面四個,後面四個。大乘,他們這個轎子四個人抬,這叫輦,乘是馬。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確實他是周遊列國,弘法利生,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騎過馬。為什麼?佛對一切眾生慈悲,怎麼忍心去騎牠,讓牠來馱著走?他老人家在沒有出家之前,騎馬,太子;離開皇宮之後,他的旅行都是徒步,這個我們要知道。給我們做示範,一生當中種種示現是為後學,學他那個樣子就有福德;不學他那個樣子,你縱有福德,那個福德怕在這一世享完了,享完就沒有了,這個要知道。所以佛常常教人要惜福,培福很重要,惜福更重要。佛的福報是沒有邊際的,稱性的,他何必要這樣做?那我們就曉得,他的用意沒有別的,以身作則。樹底下,那就是摩尼宮殿,步行就是輦乘,又何況佛有那麼多的常隨弟子,排起隊來很長,一千多人。

  佛滅度之後,確實後世的弟子福報比佛大,智慧道行不如佛,可是福報確實現前了。為什麼?佛教傳出去之後,古時候這些帝王大臣沒有不尊敬的。佛不在世,尊敬佛的弟子,因為佛法是由弟子們的承傳。這些弟子確實有修有證,證羅漢的太多了,證法身菩薩這個地位的也不在少數。我們常常讀到的無著、天親,都是初地的菩薩,都登地了,三賢菩薩就更多,十住、十行、十迴向。確實是名符其實的天人師,不但人間尊重,天人尊重,感動到天王、天神來護法。這在佛門史書裡面記載很多,這是說明確實他有智慧,他有福德。雖接受帝王大臣的供養,他供養來你不能不接受。再一個,確實世尊之後這些弟子福不如佛。從哪裡看?就是身體健康,這個比不上。佛能夠長年夜宿在野外,所謂是日曬雨淋,他都能受得了。在這方面來說,我們現代人居住的環境,出門有車,好像比從前福報大得多。可是現在人身體很脆弱,禁不得一點風寒,吃一點不乾淨的東西馬上就生病。那你想想,佛過去的生活都是托缽,給什麼吃什麼,他也不生病。而且那麼多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出去托缽,托回來之後,這些飯菜都混在一起,再取來吃,所謂是一缽千家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是一千以上到二、三千家,那現在人講,這衛生嗎?而且從托缽,進城鄉鎮去托缽,回來吃飯,你就想想,那個飯菜都涼了,天天吃冷飯,他不生病。所以這方面你就明瞭,真正的福報是什麼?身體健康長壽,這是真正福報!他們的生活確實是到清淨平等的境界裡面去了;換句話說,也是真正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如果不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做不到。

  後世這些弟子們,證得果位的,修行證果的那沒有話說,可以說他們也在不同時代示現。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這點我們要懂得。佛告訴我們,無有定法可說;換句話說,我們學佛,也沒有定法可學,八萬四千法門你可以自由選擇,這就是沒有定法。八萬四千也是表法的,實際上講,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包括佛沒有說的,佛沒有說的是不是佛法?還是佛法,可是你不認識。你要不懂得真相,我們只能依佛陀教導的,經典要依佛陀的,如果不依佛陀的,會走錯路。你真正懂得真相的,佛說了,所有一切外道經典,不是外道書,都是佛書。

  這一句經文告訴我們,佛菩薩在世間應化的真相,那麼你要能體會到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不同的根性,所講的法不一樣,雖不一樣,他方向、目標是一致的,這裡頭有淺深差別,決定是通達無上菩提。不過一般人不知道,譬如上小學,小學念書,終極的目標是要拿博士學位的。上小學的人沒有想到什麼博士學位,沒想到,父母跟老師知道,小朋友不知道。這些我們在他教學裡細心去體會、觀察,才曉得他教的這個東西是活的,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用現在的話說,本土化跟現代化。古老印度佛弟子的生活,也就是出家人,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完全放棄了,為什麼?傳到中國來,中國這個地方氣候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熱帶,中國北方是寒帶。中原四季分明,三衣決定不能保暖,印度三衣可以,中國不行。所以到中國,就完全要用中國方式來生活,飲食起居都用中國的,穿著是中國人的服裝,中國人看到歡喜,很容易接受,受到中國人尊重。居住,中國式的宮殿,你看寺院庵堂它的建築都是宮殿式的建築。在從前宮殿只有皇家才可以用,平民是決定不可以的,皇家。佛、佛的弟子是皇上的老師,所以他居住可以跟皇家相同。這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這也是事實,因為佛教傳到中國來,是中國皇帝派特使在西域請來的,不是隨便傳過來的,是皇上派使節去請,禮請,是以國師的身分光臨中國。跟中國朝野一接觸,確實能成為師表。中國固有的儒跟道,也開過不少會,互相在一塊討論。

  這以後很難得,中國雖然有三教,三教成為一體。所以在這兩千多年來,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古人說得好,在中國真正找一個純佛、純道、純儒,找不到。中國人好學,儒他也學道,他也學佛;佛也學儒,也學道。表面是有儒釋道,實際上它是圓融的,它通,在學術上確實有相輔相成。教化這個地區眾生,這個地區眾生有福德!福德誰帶來的?帝王帶來的。帝王怎麼會出現在這個世間?人民有福德,所以這個要懂。人民都能夠修福積德,自然就有感應,感應聖賢人出現在世間,做國家領導人。如果這個地區人民沒有福報,所感得的領導人就是暴君,就是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如果是聖君明王,他給眾生帶來的是福報。福報裡面最大的是什麼?給諸位說,不是財富,財富那是其次的,最重要是教育。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地區的居民各個都是仁人君子,這個國土就是佛國土了。

  中國會感得佛到中國來行化,以後在中國真的它就生根了,茁壯、開花、結果,這個果超過印度。這個道理要懂。這是我們老祖宗所積的福德,也就是中國至少在五千年前,老祖宗就重視教育,教人什麼?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在事相上,落實在生活當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所以佛到中國來,有這麼好的一個基礎,人民受過這些基礎教育,非常容易接受大乘佛法,確實把自己的靈性提升、道德提升、智慧也提升。因為中國古人所講的確實是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後面是兩個現代的名詞,有,祖宗教誨裡頭有,佛經裡頭更具足。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我們在《華嚴經》上都讀到。

  這五個科目,儒有,道也有,可是講到究竟圓滿的是佛。怎麼知道他講得究竟圓滿?儒跟道沒有講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沒講到。儒沒有講到人本來是聖人,道沒有說到人人都是神仙,沒講到。唯有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才究竟圓滿,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了。你不要有自卑感,你是佛,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佛說有原因,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變成這個樣子。妄想分別執著就好比是染污,你看我們的地球多麼美好,你看古人對於地球的讚歎,古人沒有講地球,山河大地,風俗習慣,人民生活的讚美,你就看到了。可是現在為什麼沒有了?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多災多難。古時候雖然有這些災難,很少,這些災難在中國歷史上都有記載,很少,災害不大。沒有像現在,災難這麼普遍,這麼頻繁,這麼嚴重,沒有過。那什麼原因?古時候人心清淨,純樸,倫理道德的觀念多!三毒十惡的念頭少,不能說沒有,有,少,比例起來少,仁義道德總是佔多。所以佛給我們講境隨心轉,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地區、這個地球上的居民,所有住的人他的心態。所以,從前人心比現在善良。為什麼現在人心不善,從前人善?也有原因。從前人會教,代代相傳,我們不能不佩服我們的祖宗,由佩服你才會景仰。

  伏羲氏這是五千年前,那時候人確實跟野獸沒什麼兩樣。住在山洞裡面,沒有房子,打獵為生,所以伏羲,羲是野獸,靠打獵為生。到神農,生活方式是一個很大的改變,不打獵了,打獵是遊牧民族,沒有一定的居住地方。到神農的時候才倡導種植,種植就是有土地了,現在講農耕,農耕就是定居了,就不亂走,就定居了。神農是定居,定居慢慢就形成部落,人類的社會型態逐漸發展出來。由部落慢慢就形成城市,在從前城牆,城牆主要是防野獸的,不是防人的。因為那時候人少,野獸多,怕野獸傷人,築圍牆做防禦。你看社會的發展你就曉得,從伏羲、神農,我們就真能夠相信中國教育從那裡就開始了。雖然打獵為生,也有仁慈,小的動物不殺,牠剛剛才生長,不忍心,這是仁慈。到農耕時代,殺生就更少了。到時候自己也養這些畜生,就變成家畜,家裡面養的。所以,仁義道德的念頭就生起來。五倫是道,發現這個道是智慧,發現之後,人順著道,這是德;道是自然現象,隨順大自然現象,這是德。父子的親愛是道,父子是天倫,是道,不是人發明的,不是人創造的,父子親愛是道,隨順道就是德。我們一般人講天性,天然的,它就是這樣的。隨順自然之道,這個生活是美滿的,是幸福的;違背,違背就是悖逆,那就錯誤,那就造業,那就有惡報。說到這個地方,這就變成因果教育,隨順道德,善,善果,違背道德是惡報。因果教育也在五千年前就知道了,代代承傳,一直到現在。

  現在變化太大了,從農業走上工商業,農業社會的人很本分,尤其中國家庭是大家族,人孝親愛家。所以家有家的道統,這個道統在家譜裡面所看到的是家規、家訓,代代承傳。這是外國所沒有的,中國特有的文化,能夠維持幾千年的和睦共處。自己謙卑,對別人尊敬,這一家才能和睦。愈是地位高的愈要謙卑,為什麼?教你的下人。家裡面的尊長,尊長謙卑,他底下的兒孫各個都學會了。在團體裡面,領導人謙卑,他的下屬也都學會了,就沒有爭執了,用現在俗一點的話,就沒有衝突了,這個社會是和諧的。所以,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而是在近百年之間,由於清廷晚年的腐化,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把中國人對傳統的自信心失掉,這才遭今天的劫難,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我早年在台灣,有兩個人講得很清楚,一個是胡秋原先生,再來是方東美先生,如何恢復民族自信心,這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他們雖然想做,緣不足,教授的身分,只能在學校講學。我們那時候年輕不懂事,要是現在我就會勸他們出家,出家你講經說法機會多了,你哪裡都能講,你就不受學校限制。在那時候我們也不知道出家,佛法是教育不知道,認為是宗教。寺院的活動都是經懺佛事、法會,沒有想到,也就是沒有真正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教學!如果這個大家看清楚、看明白了,我相信那些學者專家統統出家了。我們建個寺廟,寺廟裡頭每天講學、講經,有這麼多好老師,真正起很大的作用。可惜這個機緣失去,這些人都不在了,我們得到的承傳非常有限。但是我們今天明白,搞清楚了,認真努力來做,所以現在的緣比上一代的好。尤其我們真正搞清楚之後,曉得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家,不是說地球是一家,中國是一家,這還是小家庭,我們有最大的家庭,最大的家庭是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家,這我們認清楚了。

  認清楚之後,自己要做到,認識清楚這是智慧,真實智慧。要怎麼去做?『妙寶靈香以塗鎣』,這個「鎣」是透明、清淨,我們一般講的塗金,佛臉上要貼金,就這個意思。「妙寶靈香」都是形容教育,佛陀的教學。「塗鎣」是對眾生,眾生都是佛,我們要對佛臉上、佛身上去貼金,用這個比喻諸位就很好懂。不可以在佛身上塗糞,那個罪就大了。這就是最美好的給眾生,決定不能夠有傷害眾生的念頭,念頭尚且沒有,怎麼可以有行為!怎樣給他?自己必須示範,身教。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孔子一樣,以身作則,感化眾生。什麼是智?什麼是福?什麼是愚痴?什麼是災禍?眾生不知道,就是他不知不覺。先知先覺的是佛菩薩,我們這些學生後知後覺,面對著許多不知不覺,我們要幫助他,就像先知先覺幫助我們一樣。

  我過去親近三個老師,都是真正的大德,他們特別撥出時間來教我。我對他們,過去不認識,沒有任何關係,跟他學習沒有要一分錢的學費,不容易!我們今天弘揚佛法,如果要是訂上價錢,我們怎麼對得起老師!怎麼對得起佛陀!把佛菩薩、老師的東西拿來當商品買賣,這個罪過重。十方的供養要用在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不能享受!建道場,如果有緣分的話,我們理想當中的道場是茅蓬。茅蓬不要看那個樣子,比不上高樓大廈那麼華美,可是中國國畫裡面、山水畫裡面的茅蓬很多,那個茅蓬我住過,冬暖夏涼,非常舒服。

  從前我們蓮池大師,他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就在山上住茅蓬,都是自己動手,砍幾棵小樹架一下,上面搭上茅草,就在那裡修行。以後被人發現,這個出家人不錯,很有道行,仰慕他的都來跟他學。好,旁邊再蓋一個,慢慢蓋多了,以後遇到齋主,這是富貴人家知道了,選個地方給你蓋個大殿。蓮池大師沒有化緣,人家自動送來的,人多了,也需要有個大一點的地方,講經說法。這樣蓋蓋了不少,以後蓋成寺廟,蓋成叢林,沒有設計,沒有規劃。你們如果到東天目山去看看,你們看那個房舍都很凌亂,沒有規劃,想在哪裡蓋就哪裡蓋一棟,都是原來的老地基。那是什麼?昭明太子的時代,寶誌公時代。這個好,能夠遮蔽風雨,在山林樹下居住,真正在養道。

  物質生活裡面不會起一點貪戀的心,幫助你放下。如果這些物質生活太富裕的話,人就起貪戀,貪戀就生煩惱,道心就沒有了。有沒有福不是在富麗堂皇的殿堂,真正的福是人的道心,這個要懂,決定是超過七寶宮殿,道心。從前老師常常跟我們說,不怕沒有廟,只怕沒有道,這個話要會聽,不會聽,它就不是一句好話,為什麼?它來誘惑你。會聽的人,不重視物質享受,重視在求道。道是什麼?道是善心、善行,小道,我們開始要學的;再往上提升,叫破迷開悟,終極的是明心見性,走這個路子就對了。我們這一生要求的是明心見性,不是求升官發財,不是求名聞利養,絕對不是求富裕的生活,更不是求世間的福報。世間的福報包括生天,多少人學道為什麼?為生天,知道天人的福報比人間大,壽命比人長間,沒有脫離六道輪迴。佛法的殊勝是教我們脫離六道輪迴,不是說幫助你生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不是的。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你要把這個目標、方向看清楚。這個叫佛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要在這兒去邁進。

  那就是此地七寶宮殿的種種妙寶莊嚴的比喻,這比喻恰當嗎?恰當。因為人間天上所得的富貴是假的,這個我們在大乘教有這麼長時間的薰習,都明白了,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陀這個教訓,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時時刻刻都會想到,無論是順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貪戀的心沒有了,心保持清淨平等。逆境現前,惡緣現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怨恨的心沒有了,也得到清淨平等。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個人有大智慧,這個人有大福德。

  什麼是真正的寶?大千世界七寶不能跟它相比,佛在大乘經裡面,這個比喻太多!真正寶是自性的性德,自性裡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德,清淨、平等、慈悲,無量的清淨、無量的平等、無量的慈悲,是我們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從來也沒有失去,只是現在有障礙,這個障礙障住我們不能得受用,有,不能得受用。智慧變成了無明,無明你要知道,我們現在是被無明障礙,你看天黑了,太陽下山了,我們看到外面一片漆黑。如果沒有月亮、沒有星、沒有燈光,你就看到,那是什麼?無明;佛說沒有了,明沒有了。可是你要曉得,自性本來是明的,大乘教常講,你的自性是大光明藏。無明從哪來的?有原因的,佛說了,一念不覺。就是你起個心動個念,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只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叫無明,這一起心動念,明就失掉;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這個明你就看到了。

  《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記的有一段事情,老和尚在山上住茅蓬,茅蓬都是依附在寺廟,一個大寺廟,在旁邊建小茅蓬,修行。因為寺廟廟會多,香客多,會擾亂你清淨心,距離寺廟二、三里路,不太遠,二、三里路搭個小茅蓬,人不會到那裡去,可以清修。生活必需品,柴火是自己撿,這個不需要的,油鹽米這些是要到寺廟去拿。菜,菜有的時候自己種,就不到寺廟去拿,可是米油鹽一定要到寺廟去拿,寺廟供給,茅蓬是屬於寺廟的。他老人家有一天到寺廟裡面去,應該是拿這些東西。回來的時候是黃昏,但是天沒有黑,他就回到茅蓬。在路上,他看到兩個人,都認識,都是出家人,兩個人,拿著燈籠從對面走過來。見到面就寒喧,那兩個人就問他:虛老,天這麼黑了,你怎麼沒有拿燈?老和尚一聽這個,天果然黑了。沒有人提醒他的時候,他的境界裡頭是黃昏,雖然沒有太陽,看得很清楚。這句一提的時候馬上就黑了,什麼都看不見了。佛經上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的是黑暗,它就黑了;忘掉了,你在什麼時候忘掉,那個明亮的程度永遠保持。那我們想到,虛老和尚回茅蓬走路的時候,心地很清淨,沒有一個雜念,說明他心是定的。被人家一說,他念頭起來,境界失掉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宇宙是明亮的,科學家也知道。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眼睛的功能很小,光的波也是無量無邊,我們講長波、短波,我們今天能見光的波度,比我們能見光波度長的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也見不到。你看現在的戰爭,夜晚戰爭,用紫外光,戴上紫外光眼鏡,晚上就跟白天一樣,他能看見,這是用科學來幫助。那我們就曉得了。所以佛光,就是你自性的光明,它能夠透過任何物體,它沒有障礙。不像日光,日光有障礙,一座山,走到山洞裡面就看不見了。如果是自性的光明,挖再深的洞,裡面是明亮的,它沒有障礙。現在佛經上講這個,我們相信,沒有懷疑,也不會感覺到這個很不可思議,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我們這個能力失掉,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人要是沒有妄想,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是一片光明,你的性德圓滿現前,哪裡會有障礙!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叫無量光,佛無量光,極樂世界所有居民各個都是無量光,無量光、無量壽!這裡頭含義很深,我們這一生在此地,沒有法子、沒有能力證得,努力念佛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那真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無量光壽,就是性德現前。這個性德現前不是自己求的,這個要知道,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你必須在他那個地方他能加持得了,你在這個地方他沒法子加持,為什麼?這裡環境染污太嚴重,你到他那個地方那環境好,沒有絲毫染污。

  到他那裡去的,挑選了去的,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世間是土生土長的,良莠不齊。他那兒是挑選的,不合格的不能去,你具備這個條件的,行。他條件也並不苛刻,也並不複雜,《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篇經文講得很清楚。基本必須要具備的條件這個要知道,淨業三福,這是必須要具備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做到了,這是先決條件。因為這一段經文是出在《觀無量壽佛經》,是佛對韋提希夫人說的。她看到極樂世界,想求生淨土,問佛怎麼去法。佛先告訴她,這三條淨業正因就是你的基礎。這個三條,我們今天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來落實,真叫踏踏實實。然後照經上,你要求生,你有這個基礎了,經上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多簡單!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能成功。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前頭沒有基礎,菩提心沒發。很多人在這裡產生誤會,把淨業三福忽略掉,只知道一向專念,不知道發菩提心,所以這個功夫不具足,他不能往生。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菩提心怎麼發得出來?菩提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怎麼發得出來?你要是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及十善業,很容易發起來;你沒有這個東西,菩提心發不出來,你不妨去實驗看看。所以,一定要從根本的根本下手。真幹不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在湯池培養這批老師,就是教他們落實弟子規,我給他們是四個月時間,沒想到他們兩個月就做到了。可見得,問題是你肯不肯真幹,肯真幹,不是難事,兩個月就做到了。這個東西不是說能背,當然兩個月他們都能背,不著重在能背,著重在能行。你把弟子規變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把弟子規變成你待人接物的習慣,你待人接物就是這樣的,你才具足成聖成賢、作佛作祖的根基。你有這個基礎,有這個條件,學聖、學賢、學佛、學菩薩,你統統能做到。所以這個基礎太重要,不能夠疏忽。具足這個基礎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彌陀經》上講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它講「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要具足。因緣大家可以說都有,為什麼?你接觸佛法,皈依佛門,你看到淨宗經典了,你也會跟大家一起念佛,或者自己念佛,這是因緣,因緣你有了。問題在哪裡?問題在善根福德。什麼是善根?過去我常講,我講得很淺顯,善根是能信、能解,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能行、能證,我用信解行證解釋善根福德。

  對佛的教誨你要信,你也能理解,那麼淨業三福非常重要。淨業三福第一條,孝親尊師,《弟子規》;慈心不殺,《感應篇》;末後一句,《十善業道》。你能信、你能解,然後你能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能行!你條條都做到了,你沒有違犯,然後再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什麼?決定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是蕅益大師說的,不是我們講的真誠清淨平等覺,不是這個,這是大乘經上講的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出這句話,印光大師佩服到五體投地,他說這是古來祖師從來沒講過的。給我們斷除許多的疑惑,什麼疑惑?我們看到很多不認識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也沒聽過經,也沒學過教,什麼都不懂,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彌陀佛,走的時候預知時至,甚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瑞相希有,真往生了。好像跟淨土三經對照,他沒有具備,就念一句阿彌陀佛。蕅益大師這一解釋,我們就明白了。他真正相信之後,他萬緣放下,每天就幹這麼一樁事情,真的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決定求生,決定要親近阿彌陀佛。你想想看,這個念頭裡有沒有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統統具足。他是真誠心,他不是妄心;他裡頭不夾雜,沒有妄念,清淨;他把萬緣都放下,這是平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直念下去,一心一意親近阿彌陀佛,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慈悲。為什麼?成就自己,他倒駕慈航來普度眾生,這是菩提心,真具足。但是他不知道,他已經具備了,他不知道。

  這個我們要懂,看懂之後我們要學。所以古人常講,無上菩提,唯有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好教。上智是什麼?你說,他通,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人,那馬上就通了,好教。下愚就是阿公阿婆,他什麼也不懂,你教他念,他就老實念,最後真成功了。這兩種人最好教,最麻煩的是當中的,不上不下,最難教。煩惱多多,意見多多,煩惱多多是煩惱障,意見多多是所知障。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為當中這些人的,不是這兩頭的,上上根跟下愚,不是對他們的,他們只要一次教學就成功了,問題解決了。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佛陀的慈悲,真正是來幫助我們,我們要感恩。

  我們要修多善根、多福德,自己有善根福德,還要重視多因緣,多因緣就是多幫助別人,自己緣具足,我們要多幫助別人。現在幫助別人,利用高科技方便太多了。所以我們常常想著,如果真的有這麼大的緣分,眾生的福報。我們自己有衛星電視台,有寬頻的網路,能有十幾個真正志同道合,萬緣放下,一心嚮往極樂世界,我們共同在一起學習。佛法是教學,我們天天在研究、天天在探討、天天在學習。念佛的事情可以不必,他們自己會念,就像佛陀在世一樣,把它傳播出去,全世界都能收看到,佛度有緣人。

  我們所學的、所講的都把它編成書本,廣泛流通,做成光碟,變成書本,那就比佛陀在世還要殊勝,佛陀在世沒有這麼多工具。那就真的是大福德、大因緣,成就眾生的大善根,真的是普度。經教也不必多,往生經,古人講淨宗的經典叫往生經,往生極樂世界的,三經一論。現在祖師加上兩種,五經一論。彭際清居士他也是念佛往生淨土的,《淨土聖賢錄》裡有他的名字。他說的,這從來沒有人說過,《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華嚴經》就是大《阿彌陀經》,沒人說過。他說了,我們讀讀這部經,想一想,他說的話對不對?很有道理。這部經確實是《無量壽經》的細講,《華嚴》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真的是大本《無量壽經》。我曾經告訴不少同修,你要把《無量壽經》講好,一定要學《華嚴》,學了《華嚴經》,去講《無量壽經》,那才講得精采。同時,《華嚴》跟淨土結合了,沒有人敢輕視淨土。這個工作蓮池大師做的。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明朝末年,那時候禪的風氣很盛,大師看出來了。不但他看出來了,他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就看出來了,永明延壽是第六代,已經看出來了。修禪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不是上上根人,禪不得力。所以六祖,這是永明延壽大師,編了一套書《宗鏡錄》,指出佛法心為宗,心淨則佛土淨,指示我們,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他是禪宗裡頭大徹大悟的,這麼一個人,晚年回到淨土,專修淨土,他做榜樣給大家看。後人所說,永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做這個示現。這是對禪宗的,把禪不得力的引歸到淨土,你會成就。

  第八代的祖師蓮池大師,他對教來的,對禪、對教,他的方法是用《華嚴》來註解《阿彌陀經》,就是《彌陀經疏鈔》。《彌陀經疏鈔》註解的全是《華嚴》的架子,這樣把《阿彌陀經》提升到跟《華嚴經》平等,這是他做的。他以後,不到一百年,幾十年之間,彭際清就講得更明白了。告訴我們,《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大本,《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中本,《阿彌陀經》是《華嚴經》的小本。他把這三部經看成一部,內容完全相同,解釋有廣略不同。最簡單的介紹,提綱挈領的,是《彌陀經》,再詳細一點說明,是《無量壽經》,講得最詳細、最透徹的是《華嚴經》,一部經!這樣把淨土大幅度的提升,他是淨土中興的大師,那時候淨土很衰,他把它復興了,這個都真正是大福德、大智慧。契入這個境界,你才能得佛光注照,佛力加持。

  我們能不能得到?能,決定能。得到多少不一樣,多少是看你修行的功夫,你功夫深你得到的多,功夫淺你得到的少,這是一定的道理。佛光有顯加、有冥加,顯是你真的看到;冥,你沒有看到,可是你讀經的時候,你發現經文裡頭有新的意思出來。過去看沒看出來,現在突然看出來了,這是佛光冥冥當中加持的,你能在這個地方體會到。我們都知道,佛菩薩講經的時候,那時候沒有經書,佛菩薩講經也沒有準備,也沒有找參考資料,他什麼都沒有。他怎麼說出來的?他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這個你一定要懂。六祖說得很好,這是惠能大師,如來經教非關文字,跟文字沒有關係,它是心性。你要是明心見性,你說《華嚴》會跟佛的《華嚴》一樣,沒有兩樣,佛佛道同!那麼你看釋迦牟尼佛的《華嚴經》,那是做什麼用處?給你印證的,我的看法跟他是不是一樣的,完全一樣。釋迦說的就是你自己說的,你自己說的就是釋迦說的,叫佛佛道同。什麼時候才同?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就同。阿羅漢還不同,因為阿羅漢只破了執著,妄想分別沒破,能接近一些,不完全同。菩薩接近的更多,還是不完全同,菩薩把分別去掉,妄想沒斷。什麼時候你把妄想也斷掉了,完全相同。

  妄想斷了是什麼境界?《華嚴經》上的初住菩薩境界。所以初住菩薩用心跟佛就完全相同,用真心,不是用妄心。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面的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賢首菩薩,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無明沒破,他不是真佛,無明破了才是真佛。所以天台大師判教,他是相似即佛,相似,很像,不是真的。就是他無明沒破,也就是妄想,我們常講的起心動念,他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了,就是妄想沒有,真佛,叫分證即佛,真佛。雖是真佛,他帶著無始無明的習氣,無明是破了,無明習氣在。這個習氣不礙事,習氣也沒辦法斷,隨著時間慢慢自然就沒有了,不能刻意去斷,刻意去斷你又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古人說此處用不得力,因為你一用力,你就有妄想分別執著,你馬上就回頭了。到這個時候一切都隨其自然。

  修行修什麼?修行是度化眾生,像「普門品」裡所說,千處祈求千處應,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有感,他自然就應,那就是他修行的。這個修行就是《華嚴經》末後叫歷事鍊心,你在這裡頭磨鍊什麼?磨鍊習氣,把習氣磨鍊掉。歷事鍊心是磨鍊習氣,絕不是有心的,絕對沒動念。這是見性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成就自己,成就眾生。他應化在十法界,八相成道,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為他說法;現應身可以,現化身也可以,應以菩薩身就現菩薩身。這個應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沒有意思,自己有意思就起心動念了,那就不是真佛了。永遠不會起心動念,是眾生,《楞嚴經》上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的意思。他想見什麼,他就現什麼,他想見天主,他就現天主,想見耶穌,就現耶穌,想見地藏菩薩,他就現地藏。你心裡面想就是感,「我沒有想,他就來了!」是有,那個想你沒有發現,非常微細,自己根本不知道,叫冥感,他來應是顯應。

  這個事情我們也有個好的例子,周邦道老居士的夫人見地藏菩薩。她沒有接觸過佛教,她什麼都不懂。為什麼地藏菩薩到她家去?去化緣,這是冥感顯應。抗戰勝利之後,他們回到南京,住在南京,南京的房子是庭院,外面是很大的院子,樹木很多,大門進去到二門還有一段距離。二門裡面有小庭院,才是他的居住地方,我去參觀了一次。周老師,抗戰期間他是國立第三中學校長,我在學校做學生,我們是師生關係,他的夫人我們叫師母,他的小孩我們都是同學。周師母就跟我說這個故事,她說有這麼一天,家裡來了一個和尚,問他從哪裡來的?九華山來的。問他來幹什麼?化緣。那你要什麼?五斤香油。我們師母沒給他,沒給他他就走了。走了之後,她忽然想起來,我們家裡三道門,門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走了也沒有人給他開門,他到哪裡去了?這個疑團多少年她不能解決,他到底是什麼人?那不是假的,不是作夢,她真的發現這個人到家裡來,還說了這些話。

  以後到台灣,住在台中,李老師創辦台中佛教蓮社,距離他們不遠,這樣常常就認識了。把這個事情問李老師,李老師說那個和尚是地藏菩薩,不是別人。你想想看,到你家裡,庭院那麼深,三道的門又沒有開,他能進得來,走的時候就沒有了,化身,地藏菩薩化身。這個當然是有感,他才有應,這個感是你過去世的因緣,你自己現在好像沒有起心動念,實際上是有,你自己不知道,非常微微的波動,簡直看不出來。這個我們曉得,阿賴耶識裡頭那個一念不覺,那是非常微細。佛在經上說,什麼人能看得出來?佛說八地菩薩,八地菩薩那麼深的定功,看到阿賴耶極微細的波動。那個波動就是一念無明,就是一念不覺,不是簡單,到八地菩薩才看到。也就是說,歷事鍊心已經把無明習氣差不多快斷盡了。四十一品到八地,八、九、十、等覺、妙覺,距離成佛的位次,只四個位次。到究竟圓滿的佛果四個位次,這個時候你才看到阿賴耶識的真相。一念不覺把本性變成阿賴耶,八地菩薩看到,七地還看不到。所以真的有感,要不然他怎麼會應。

  像這樣感應的事情,我們聽說很多,經書裡頭記載也很多。可是理很深,理是什麼?唯心所現,你有感,那有應,應還是你自性,沒有離開自性。即使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了,見到諸大菩薩,全是自性現的,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所以我們前面講,真正明白之後,整個宇宙是自己!我講一家人還外了一點,整個宇宙是一家人,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的。你所看到一切的現象是自性變的現象,離開自性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個要懂。這就講到自愛,所以愛人是愛自己,不愛別人是不自愛。這個話意思很深,懂得的人確實不多。為什麼?他迷失了自性,不了解事實真相。諸佛菩薩,我們凡夫眼光來看,為什麼那麼苦口婆心的來幫助眾生?他幫助自己,不是幫助眾生。眾生是自己心現的,我們身上有痛癢,他自自然然,左手有痛癢,右手一定去幫它忙,這還有什麼條件,還談什麼原因?自性。

  『非無德者所能處』,不是沒有智慧、沒有德行的人他能遇到,他遇不到,他也見不到,這就是講沒有緣分,緣就是要有福德、要有智慧。這首偈是從有福德跟無福德來比喻,下面一首偈是法合,法合裡頭不用佛,用大士。好!因為大士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亦復如是,跟佛沒有兩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