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九三卷)  2008/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9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經文第二段,「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今天我們從清涼大師這段的開示,最後一節看起,最後他是用問答,這個問答是假設的,大師假設的。有些人沒有這個疑問,可是也有些人可能會有這個疑問,所以大師很慈悲在此地給我們做個說明。「問,帶前起後」,不離菩提樹是帶前,生忉利天宮是起後,帶前起後,「事理應齊,何故三賢,獨有斯旨」,《華嚴》一共是七處九會,為什麼只有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會有帶前起後的經文?而前面第一會當然沒有,不會有,第二會沒有,四會以後也沒有,這什麼原因?所以很可能有細心的人發現這個問題,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答。「答顯異義故」,異是不同,這個三賢位次不一樣。「謂初二會」,第一會是在菩提場,第二會在普光明殿,這個兩會「相鄰接故,不假帶前」;換句話說,都在人間。菩提場、普光明殿,我們都容易懂得。所以它是相鄰連接不假帶前。

  但是「此三」,此三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會,「人天隔越,故須連帶」,一定要連。如果不連,大家以為:佛生忉利天,菩提場的佛沒有了,佛到忉利天去了;升到夜摩天,菩提場的佛沒有了,忉利天就是須彌山頂的佛也沒有了。佛還在,所以這個一定要說,他不在一個地方,不是說一個地方。到十迴向升兜率天,所以一層比一層高,一定要說明,佛沒有離。現在是不離菩提場升忉利天,到十行會上,佛沒有離開忉利天升夜摩天;到十迴向這一會,佛沒有離開夜摩天升兜率天。這個必須要前面說,不說怕人誤會,佛真的離開此地到那裡,而不知道佛是一時變現。前面實在是講過,如果聰明的人不會有這個疑問,因為大師講得很清楚。佛性遍法界虛空界,在緣起十因裡面講過「唯心所現故」,哪個地方眾生緣成熟,他有感,佛自然就有應。應是不是離開菩提場應?不是的,遍應,遍法界虛空界無時無處他不應,這屬於性德,不可思議的,前面有不可思議神通力,這是遍應。

  所以要曉得,既然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你就能夠知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要懂這個道理。說上升這個意思,前面清涼大師講得很清楚,它是表法的,不是叫你真的生忉利天,也不是叫你真的要到忉利天主的宮殿去,不是這個意思,是屬於表法。也就是修學,要不斷把自己向上提升,這個很重要。我們今天能不能提升得起來?提升不起來,想提升,提升不起來。原因在哪裡?佛有菩提樹,有道樹,他從這個地方開始往上提。我們的菩提樹在哪裡?我們沒有菩提樹就沒地方提了,這個要曉得。菩提樹叫覺樹,我們覺了沒有?沒有覺,迷惑顛倒你怎麼提法?這個意思太重要了。你真的能夠做到三皈依就行,覺而不迷,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就有了菩提樹,你就從這個地方慢慢提升。你現在這個沒有,你怎麼提法?提起來的還是迷邪染,那就錯了。人家提起來、提升的是覺正淨,覺正淨愈提愈高、愈提愈妙。我們今天要提的話統統是迷邪染,這怎麼辦?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才很認真的提倡,從根本修,我們才能提升,根本修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你要記住,不能離開儒道的根,為什麼?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有多次的說明,世尊教學對上中下三根人來說,都要循序漸進。只有一個例外,上上根人,像釋迦、像惠能這是例外,這個確實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他能夠一念頓捨,我們做不到,上中下三根都做不到,所以上中下三根都要依戒定慧而得成就,戒就是守法。佛教我們怎麼學?佛教我們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有次第的。佛教傳入中國,大概在六、七百年唐朝時候,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們就捨棄小乘,用儒跟道取而代之,行。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融合在一起,分不開。儒裡頭有佛、有道,沒有佛、道,儒的境界不能提升;佛的裡面有儒、有道,沒有儒跟道,佛教沒有根,這個關係你不能不搞清楚。佛教在今天,中國的佛教衰了,衰到底谷,什麼原因?小乘不學了,儒、道也不學,變成大乘,大乘沒有根,沒根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提不起來,這個道理總要懂得。

  即使我們修淨土法門,希望帶業往生,這一生當中能夠成就,能夠得生淨土,永脫輪迴,這是好事,希有難得。可是要真正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回頭想想,我們的根牢不牢?根要不牢固沒有關係,我們補,讀書講我們補習,小時候沒有學過,現在來補習,只要把這塊補好,那不就一樣的提升了嗎?所以儒家的《弟子規》、道教的《太上感應篇》不能不學。在從前我們看到,唐宋這些大德們他們的儒學得好!不僅僅像《弟子規》基礎這個東西,他們紮得很深,他們對四書五經都通達,他們有能力教導一般的秀才。古時候這些秀才讀書人到哪裡去讀?都到寺廟,寺廟是學校,跟現在不一樣。在學校裡面有晚輩學習的參考資料,佛門裡面的藏經樓就是圖書館,儒釋道三家典籍都具備。所以一個讀書人要想考取功名,到哪裡去找書籍?寺廟。有了疑難向法師請教,法師都通!法師很慈悲,義務的指導你,來幫助你。那是念書人在寺廟裡長住,一住住二、三年。遇到考試的時候,他參加考試,考取了功名,考中舉人、考中進士,有這樣的功名大概政府就派他的職務。看他的成績、德行,可以派他為縣市長,可以讓他進入中央的機構擔任高級的職員。所以從前這些法師,你要曉得,他沒有一樣不通。

  我們現在,現在是佛法沒有法子契入,原因是沒有根,想提升提不起來,這是我們的痛苦。中年以上比較困難,但是要發憤。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學經教,那個時候我三十一歲,老師教我、勸我學習經教,出來講經教學,我不敢承當。因為什麼?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真正要有德行、要有學問。那個時候李老師辦了個小班,學生只有二十幾個人,沒有掛佛學院的招牌,只是「台中蓮社經學班」,就這麼個招牌,台中蓮社的經學班。他那時候一共有十幾個班,我們參加這個班,老師叫我去看看、去聽聽,我就跟著去。去到這個班上一看,裡面有個很老的學生六十多歲,大我三十歲。我才三十一歲,她六十歲了,大我三十歲,再問問她,小學畢業。我們的信心從她身上生起來,六十歲,小學畢業,她今天開始來學習。那我想想我學佛已經七年,我還初中畢業,我才三十一歲,她能學,大概我沒有問題。所以看到這位老同學,林看治老居士,我的信心才生起來,原來不相信自己能學。這樣歡歡喜喜的跟老師說,我加入,我願意參加這個班。所以我們看到六十歲,小學畢業,還能夠從頭學起,學得相當有成就。她的法緣殊勝,到處講經,聽眾都是爆滿的,我們很羨慕!所以自己對自己喪失信心,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對自己有信心,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障礙在哪裡?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起心動念。我們應當克服自己的疑慮,克服自己的困難,只要能夠依照佛陀的教誨、祖師的教誨,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所以下面大師說,「此三人天隔越,故須連帶,又此三會,同詮賢位」。這是三賢位,我們從九會一直算下來,現在是第三會,第三會是忉利天十住會,在這個地方講十住法門。法慧菩薩為會主,這一會的會主就是十住菩薩;往上去第四會是夜摩天,十行位,功德林菩薩為會主;再往上去是兜率天,十迴向會,金剛幢菩薩為會主。十住就好像自己拿到學位了,真的,他拿到學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剛剛拿到學位,修學著重在提升自己。到十行位,這裡頭就自行化他,把自己所學的、所悟到的、所領悟的都能夠落實,不能落實是假的,全都能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落實在起心動念,沒有一樣不與心性相應。到十迴向,完全是利生,知道利生才是真正利己;十住懂不懂?懂,十住自己的根還不夠穩。到十迴向,自己已經穩穩當當沒有問題了,全心全力幫助眾生。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功德,為誰修的?沒有自己,為一切苦難眾生來修,念念統是為利益眾生,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這才能登地!

  所以下面說,「六已入證,不假帶前」,第六會是他化自在天十地菩薩,金剛藏是會主。這是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真正的一真法界沒有前,前後都沒有,不需要帶前。「第七即位中普賢,居然不假」,第七會因圓果滿,這會在哪裡開的?在普光明殿,你看又回來普光明殿,如來是會主。位中普賢,什麼叫位中?普賢菩薩有位前、有位後,統統是普賢菩薩,位中是等覺,你現在修普賢行,你就是普賢菩薩。特別是淨土法門,諸位要曉得,淨土法門各個都是普賢菩薩。你們念《無量壽經》,你看《無量壽經》第二品,第二品還是序品,還不是正宗分。夏蓮居老居士第二品的科題「德遵普賢」,所以淨土是普賢法門。修淨土的人全是普賢菩薩位前,因為普賢是等覺,你現在還沒有到等覺,你在等覺之前叫位前。位後,位後是成佛,雖然成佛,在十方世界還是以普賢菩薩身分應化,教化眾生,那叫位後。所以位中那就是等覺,這個沒有帶前帶後,沒有,前後沒有了。

  「第八頓彰五位」,第八是普賢大行,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為會主,「體用已融」。八會是行,前面一直到第七都是屬於解門,清涼大師把《華嚴經》分為四大段,信解行證,第一會是信,從第二會一直到第七會是解,解門。第八會是行門,普賢行,這個行門裡面頓彰五位,五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個位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彰是彰顯。我們就曉得,我們初發心就修普賢行,十信是修普賢行,十住也是修普賢行,十行、十迴向、十地還是修普賢行。體用一如,圓融貫通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最後一會第九會,「唯明證入,體用一味,故並皆不假」。所以它不帶前帶後,沒有這樣的經文。第九是證入,證入這個裡面的經文長,有四十卷經文,叫《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行願品」。這一品在逝多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真是不可思議。有本會、有末會,本會如來是會主,末會善友是會主,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頭第一參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是會主,第二參海雲比丘是會主,所以這是善友入會。本會裡面如來是會主,這個會主就是大會主席,他主持這個大會。這是簡單把《華嚴經》九會七處,略略的說一說為什麼有帶、有不帶。其實說帶、說不帶,讓你悟入圓融,悟入無礙,真正的義趣在此地。你能不能悟入?如果你有分別執著要去樣樣追究它,你就不能悟入。如果你懂得它是表法,看經文、聽講演,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你就能悟入。

  我們再說得簡單一點,說通俗一點,我們用什麼心?真誠心。我們要是著言說、文字,真誠就沒有了,真誠心被破壞,真誠心是什麼?一念不生。曾國藩給誠下個定義,定義下得好,跟佛法所講的相應,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有念就不誠,誠就沒有了,沒有念是真心,有念是妄心,真誠心可貴!用真誠心,你有悟處,你能夠契入,用妄心不能契入,這道理要懂。真誠心怎麼修法?真誠心,必須放下,這經上給我們講得太多,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執著,在真誠有了,你有真誠心,少分;再放下分別,多分,你有多分的真誠心;再放下妄想,你有滿分,你是圓滿的真誠心。我們要知道,初住菩薩把這三樣東西統統放下,所以他是分證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既然三個都放下了,換句話說,已經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從初住起,前面那不算,前面那是當然有,我們懷疑的就是: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還有什麼位次?我們前面給諸位報告過,這四十一個位次非有非無,你不要以為它真有,你也不能說它真沒有。這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說得好,這四十一個位次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這麼回事情,我們才了解。無明習氣雖然在,他的智慧、神通、道力沒障礙,所以初住菩薩有能力應化在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他就會有應。跟究竟果地上的如來沒有兩樣,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現的就是佛身。世尊給我們現的佛身,在天台大師四教裡面是藏教佛,藏教是小乘,初住菩薩能現的。所以,應以佛身得度,自然就現佛身。現不是自己有意思,自己有意思你已經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是妄想,你妄想沒斷。妄想習氣沒斷,妄想真斷了,這要懂,真的沒妄想,還有習氣在。習氣沒有法子斷,必須長時間,自自然然它就消失,就沒有了,所以它不礙事。舉這一個例子,他能現佛身,還有什麼身不能現?當然都能現。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全都具足,不但能現有情身,能現無情身,無情是能夠現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統統能現。

  末後這一會五十三參,實在說就是告訴我們,無明習氣怎麼斷的。五十三參總的綱領,清涼說過一句話,「歷事鍊心」,事就是凡人這些事你得經歷。五十三參裡面都是佛示現的,善友都是佛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個行業都沒有缺乏;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括在這裡面。你都去經歷,經歷怎麼樣?不會起心動念,這說明什麼?你習氣斷盡了,無始無明習氣統統斷盡,這才叫大圓滿,究竟圓滿,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大圓滿就是體用一味,這裡頭還有個相,體相用一味,體就是相、就是用,用就是體、就是相,相就是體、就是用,一而三,三而一,決定沒有界限。說有三,實際上沒有,不但這個沒有,你從這裡再提升一階,你去領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不是二。再向上提升,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隨便你說哪一尊佛,無不是自性佛!無論你說哪個剎土、哪個法界,不離性識!

  所以祖師常講唯心淨土,穢土呢?唯心穢土。唯心極樂、唯心娑婆、唯心天堂、唯心地獄;自性彌陀、自性天主、自性修羅、自性羅剎、自性餓鬼、自性畜生、自性地獄。總不離自性,唯心、自性全包了,沒有了,界限到第九會的時候完全沒有了。可是你看事相,事相宛然,菩薩在這個當中叫遊戲神通,得大自在,這什麼?這是自受用。以大自在示現給一切眾生看,為眾生做最好的榜樣,這是什麼?這是利他,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上,眾生不知道孝悌,菩薩一定會把孝悌演出來;現在人起心動念自私自利,菩薩一定演出來大公無私。演給眾生看,演而無演,無演而演,演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如果表演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那是什麼?那是人道,那不是佛道,佛道決定沒有。

  實際上這些表演,表演可多了,你要曉得,像我們這個人間,佛來表演,《華嚴》講的是佛。菩薩來表演,十信菩薩,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菩薩來表演,他來表演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起心動念。阿羅漢表演的時候,表演都很逼真,他沒有執著,他有分別、他有起心動念。總而言之,都是大乘,在表演當中沒有達到究竟果位,他有目的,有目的是什麼?把自己提升,向上提升,你不在表演裡面你的習氣斷不掉。而且表演還無數次,愈來愈淡,這習氣慢慢就沒有了,你怎麼能不表演!所以順境,我們常講順境善緣裡面修什麼?把自己的貪愛淡化掉,真正做功夫。逆境惡緣,把瞋恚淡化掉,化到完全沒有,像菩薩化到連習氣都沒有。所以他在十法界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一味清淨,這是體用一味,一味是什麼?清淨、平等,我們講的真誠、慈悲、正覺,一味!這叫功圓果滿,你的功德圓了,果報滿了,功圓果滿了。所以「第九是唯明證入」,你看前面信解行,最後證,它有次第的。

  我們今天學,為什麼沒法子做到?這就曉得我們沒有根,這一點太重要了,你沒有根,你沒有立足地。根,給諸位說,就是《弟子規》,你明白我講的這些話,你才知道《弟子規》是怎麼樣重要。我再給你說一句話,我過去曾經說過,沒有《弟子規》就沒有儒,《弟子規》的分量在天平上秤,跟《儒藏》,跟儒家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一直到《四庫全書》,它的分量一樣重。今天我再告訴諸位,我給你說重一點,沒有《弟子規》,儒釋道三家全沒了,為什麼?中國的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礎上,儒道的根都在《弟子規》。所以《弟子規》沒有了,儒沒有了,道沒有了,佛也沒有了,你說這個多重要。你要不學,不認真的學,只有一個方法你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你不學《弟子規》,那就什麼?老實念佛,老實兩個字,你能不能老實?老實行,不學《弟子規》行,他能往生極樂世界。什麼叫老實?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妄念,那叫老實;有一個妄念進去,不老實。這可不容易!我跟李老師十年,老師常常感嘆:我一生想學愚學不到。這他講的是真話,愚不可及,古人講的,愚人你能跟他比嗎?比不上!他沒有雜念,他什麼都不懂,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他就一直念下去。

  我們在《影塵回憶錄》上看到一個人,就是倓老常常講的鍋漏匠,鍋漏匠那個人是愚。另外一個人,也是在《影塵回憶錄》裡面看到的,哈爾濱極樂寺,那個寺廟蓋好的時候,倓老是住持,他們傳一次戒,有位義工修無法師。修無法師是愚,沒有念過書,沒有出家之前是做水泥匠,做苦工的。出家之後,大概出家年齡也就大了,不認識字,沒有法子學經教。所以在寺院裡面做粗重的工作,種菜、挑糞這些粗重的工作,他做這個。他就學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無論做什麼工作他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愚人,沒有別的,你看他走得多自在。戒期沒有圓滿,他去做義工大概開戒才幾天,他向老和尚告假,老和尚有修養,來去自如。定西法師香港人都知道,晚年都在香港。定西是當家師,定西就沒有老和尚那麼好的修養,就責備他:你既然發心來道場做義工,我們法會期間,傳戒只有兩個月,你怎麼兩個月的耐心都沒有,來了沒有幾天就要走?就責備他。他就跟這兩位法師說,他說:法師,我不是到別的地方,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這個話一說,這兩位大德那真叫肅然起敬,他預知時至。什麼時候走?不出十天。求老和尚替他辦後事,老和尚一口答應。到第二天又去找兩個老和尚,告訴老和尚:我明天就走了。趕緊替他準備,要求幾個人幫他助念,當然人家都很歡喜。給他在廟後面找個空房間搭個鋪,有十幾個人幫他助念。他坐著走的,坐在鋪上。

  臨走的時候,這些助念的同修求他:過去我們聽說預知時至像你這樣往生的人,總是留幾首偈、留幾首詩,給我們大家做個紀念。修無就說「我不認識字,我是個苦惱的僧人,一生都做苦事情,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告訴大家,給大家做個紀念。」人家說:什麼話,請你講。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了很有道理。會說很多,做不到,連《弟子規》都做不到,這樣的人能不能往生?靠不住,不如他。他是能行不能說,他不會說,他真得清淨心。平常做人大家知道,跟任何一個人沒有衝突,一團歡喜,謙卑、恭敬,自己謙卑。叫他幹什麼,他都願意去幹,絕不埋怨,絕沒有意見,再苦的工作交給他,他都會做好。走得這麼自在!所謂愚不可及。走的時候諦閑法師讚歎,「真不容易,講經說法的法師,叢林寶剎裡面的方丈住持,比不上!」這是諦閑法師說的,因為傳戒的時候諦閑法師是得戒和尚,倓虛、定西都是諦閑法師的學生。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決定不能忽略《弟子規》,一定要從《弟子規》認真來學起,我們才有救,我們這一生才真正能成就。《弟子規》需要多少時間能學好?過去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三個月,這批老師們三個月能把《弟子規》三百六十句句句落實。我們發個狠心,我相信都能做得到,沒有一個做不到,為什麼不幹?有這個基礎之後,再紮第二個根《感應篇》,然後再紮第三個根《十善業道》。我相信這三個一年時間足夠,你只要肯用一年的工夫,根深蒂固,你向上提升不難!你沒有這三個根,向上提升的還是煩惱習氣,沒有法子。所以你有東西提升,人家真有。這三樣東西根紮下去之後,你才真正有覺正淨,覺正淨在其中,真的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那個向上提升真正法喜充滿,確實會像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得受用了。所以希望我們同學要認真、要努力,有這種基礎,不但向上提升,給諸位說,對自己來講,業障消了,菩提道上障礙少了,智慧開了。現在為什麼不開智慧?障礙障住了。所以儒釋道這三個根是消業障的不二法門,你不從這個地方做,你業障永遠消不掉,為什麼?天天還在造業。唯有業障消了,業障消了的現象自己知道,為什麼?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有了,貪瞋痴慢的念頭大幅度降低,縱然有,念頭起來一下,大概幾秒鐘你就會恢復正常,這就對了。

  我們再看第三段,經文第三段,這個經文都不長,「第三明各見佛來」,各是很多人,每個人都見到佛來了,緣成熟。

  【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

  這一段經文就這麼一句,清涼大師有註解,我們看《疏》,「約佛,則用從體起,約機,則境從心現,鄰而未即,故云遙見」。前面兩句話重要,就佛來講,這釋迦牟尼佛,佛是怎麼來的?這是起作用。用從體起,用不離體,體在哪裡?體遍法界虛空界,體起作用的時候自然現相,哪有來去?沒有來去。所以菩提樹下大眾看到佛在那裡,佛在菩提樹下,那個用從體起。忉利天這邊緣熟了,看到佛來了,佛從遙遠的地方慢慢接近,佛來了,從佛說,法爾如是。機是眾生,機感從眾生來講,佛從哪裡來的?佛是你的境界,心現的。唯心所現,你的心就是佛的體,佛的體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佛的體,不二!這就是大乘教裡面佛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佛,佛就現前,你想菩薩,菩薩現前,為什麼?心性的本體。《壇經》上講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心性裡頭沒有一樣東西欠缺。心性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

  虛空都是心性變的,還是我們心想變現出來的。我們心不想虛空,沒有虛空,所以虛空不是真的。時間也是我們心想出現的,心要不想也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時空裡面所有一切萬物,都是你心想生的,無生而生、不滅而滅,這是真的。這個道理深,你這個道理了解之後,佛如是,一切萬法沒有一法不如是,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我們於一切法還起不起分別執著?當然不起,自然沒有分別執著,那個受用就自在。有分別受用就起煩惱、就造業,你有分別執著,有個善念頭,造善業;不喜歡,造惡。了解得清清楚楚,你在裡頭,我們不要講起心動念,妄想那很難、很微細,我們講粗的,你不會再起分別執著,不起分別執著就不造業了。不造業的狀況是什麼?就跟惠能大師一樣,常生智慧。我們念念總是忘不了分別執著,麻煩在這裡,就是學經教還是分別執著,所以佛說的真實義不能理解。開經偈裡頭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要沒有分別執著,你才能解如來真實義;你有分別執著,你決定不解如來真實義,你所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你自己怎麼想的。

  但是這是中下根性人的通病,個個人都有,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個個人都有,那怎麼辦?長時薰修,這就重要。所以你就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天天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你每天聽、每天聽,佛天天叮嚀,你聽的時候不要起分別、不要起執著,開頭當然有,慢慢的你就淡化,就減少了,哪天減少到沒有了就開悟,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宗門用的手段很凶,不許你用分別執著,老師說一句話,然後問大家,你們懂嗎?說給我聽聽,說一句來,「道一句來」。這個人才開口,馬上用棒子打下去,為什麼?你一開口,你不是就起心動念又分別執著了嗎?就是叫你把分別執著給打掉,然後覺悟,他才能明白。所以叫棒喝。我這麼一引誘你,你怎麼分別執著就起來?就不行!無論什麼樣的誘惑,如如不動,對了。所以宗門的棒喝,不是隨便天天就打人的,有人真的說得滔滔提出他的看法,老師不怪他。打是什麼人?看他將悟未悟,就差這一著,這一棒打下,他一下醒過來,大徹大悟,這放下了。至少執著放下,執著放下證阿羅漢果,分別很淡薄,分別放下的時候證菩薩果位。所以那個悟是有層次的,成阿羅漢是悟,成菩薩也是悟。

  菩薩,在《華嚴經》上諸位看到,從初信到十信有十個階級,每個階級悟得深,靠什麼?全靠放下分別執著。所以經可以看,不能執著;可以聽,不可以執著。像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可以接觸,不能執著、不能分別。所以你會了,一生成究竟圓滿的佛果。你在境界去鍊,鍊不動心,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鬻香長者,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他在哪裡?他在市廛。市廛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百貨公司,他在逛百貨公司。這位大禪定的人,他在逛百貨公司修禪定,熱鬧!他看到樣樣清楚、樣樣分明,慧;看到,如如不動,定。他不是在禪堂裡盤腿面壁,不是,人家定慧等學,是這麼成就的。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個法門不是講定慧呢?問題就是:你會不會!如果你逛市場,這個看看,那個看看,這個也想買,那個也歡喜,你動了心,你心被境轉。修行人是什麼?修行人是不會被境界轉,然後什麼?心能轉境,而不是心隨境轉。我們這個凡夫,凡夫就是心被境界轉,境界一現前,喜怒哀樂、貪瞋痴慢全起來了。所以什麼時候,你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不礙事,沒有一樣礙事。可是初學的人不行,初學的人一定要到深山遠離境界,得清淨心。清淨心現前之後,還要下山去試驗看會不會動,如果還會動,趕緊回去,不行。試驗到不動的時候,那就是五十三參,那叫證。所以一定要曉得,境界是心現的,不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你懂得,佛是從體起用,我們這些眾生是唯心所現。佛現前了,你用什麼心看?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恭敬禮拜,你一定是這樣。你不會看到佛來的時候,好高興,難得!我今天見到佛了,我的緣不錯,好多人不如我,比不上我,你馬上就墮落。所以佛菩薩為什麼不現前?佛菩薩慈悲,不願意幫助你墮落,所以不現身給你看。到什麼時候現身?你有定功了,你能不動心,你會常常看到,等於說來考試,真的不動了。所以真正見到瑞相,說不說?不說,見而無見,無見而見,決定不會跟你講。慧遠大師一生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在念佛止靜的時候,止靜也就是定,見到三次,他到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告訴大家:我要走了,我見到極樂世界。這個時候才說,過去曾經三次見到,這第四次。別人問他:極樂世界什麼樣子?他告訴大家:跟《無量壽經》上講的一模一樣。這個說了,說了人家就走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說了,人不走,讓人家讚歎你、恭敬你,說你很了不起,錯了,為什麼?你落在名聞利養裡頭,你給別人做一個很不好的樣子。像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很冷靜的看清楚、看明白。人生在世沒有別的,最重要一樁事情提升自己的靈性,要提升那你就得要放下。事,再大的好事,要知道古人講的「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最好。佛在世間,菩薩、祖師大德在世間,給我們做出的樣子,隨緣不攀緣。從來沒有聽說過我要怎樣怎樣做,沒有,沒有這個念頭,隨緣,眾生歡喜做這就做,永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不歡喜就離開,不要讓他生煩惱這就好。這個眾生過去對我們有恩德,我們在遙遠的地方給他祝福,這就正確。緣成熟沒有值得歡喜的,無緣的時候也沒有沮喪,心地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保持著真誠慈悲。這是在須彌山頂忉利天宮,很多人看到佛來了,所以講『遙見』,鄰而未即,還有距離,不是在面前,遙見。

  我們再看第四段,「第四各嚴殿座」,各自莊嚴大殿裡面的寶座。經文:

  【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十千層級迥極莊嚴。十千金網彌覆其上。十千種帳十千種蓋周迴間列。十千繒綺以為垂帶。十千珠瓔周遍交絡。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圍繞。十千光明而為照耀。】

  這段是說寶殿的莊嚴。我們聽古大德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你看看《華嚴經》這段佛家的富貴,是不是真的有這些東西?真有,一點不假。從哪兒來的?從心想生。所以你只要想到忉利天,忉利天人的受用不是人工製作的,衣食都是自然。像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講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不談,為什麼?那人不要飲食,凡聖同居土要,跟天上沒兩樣,變化所作。你看欲界,欲沒有斷,只是欲很淡薄,化樂天飲食起居是變化的,真的叫心想事成,想什麼它就現什麼,不要,不要就沒有了,乾乾淨淨。所以他這個大殿,居住的宮殿真的叫一塵不染,如果很多人來的時候,你看滿殿統統是師子座,人走了之後那東西全部沒有了,乾乾淨淨,不要收拾的。需要飲食,飲食統統就來了,都在你面前,不需要的時候乾乾淨淨沒有了,欲界第五天。欲界第六天福報顯得更大,一切由第五天來供養;而實際上第五天,第五天有很多天女來供養,捧著香花水果來供養。這些人又是從哪裡來?一定要曉得,從心所現,境從心現。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東西?用從體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一樣也不缺。

  經文十句清涼大師有註解,註解講得很詳細。《疏》裡頭說「表嚴根欲之殿」,這句是總說,很重要!表是表法,嚴是莊嚴。因為這是欲界天,天人對於五欲六塵比我們人間來得淡,這個淡就是他的執著比我們輕,我們執著得很嚴重,所以墮落在人間。如果我們對於五欲六塵這個概念很輕微、很淡薄,你就上升。「為法器故,置師子座」,為法器,因為這是請佛來說法,一定要布置一個講堂,那對老師的恭敬,所以講堂一定要置師子座。這個師子座不是真的是獅子,都是用比喻,獅子是獸中之王。佛是法中之王,佛坐在那個地方都叫師子座,佛坐在大樹底下,大樹底下鋪個草,鋪個墊子也叫師子座,這是佛在經上都講得清楚。此地的師子座是很莊嚴,為什麼?天王的福報大!

  「表十住之法門故」,十住比十信高,十信沒有離十法界,這個要知道。十法界裡面有六道,七信菩薩超越六道,不在六道裡面,六信還在六道,七信不在六道。佛給我們說,初信位的菩薩他斷證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平等。我們知道小乘須陀洹見思煩惱裡面,見煩惱斷了,思煩惱沒有斷,也就是六個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惡見,初果惡見斷了,那他還有貪瞋痴慢疑沒斷。這六個煩惱,第一個是最嚴重,貪是最嚴重,瞋是第二,痴是第三,慢是第四,疑是第五。我們斷從比較容易先斷,所以先斷惡見,惡見也稱為見惑,惑是迷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斷掉之後你的知見正了。知見雖然正,你思惑沒斷,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證初果的人,他天上人間,他只有這兩道,其他的四道沒有,就天上人間。天上人間,佛說了,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果,他就超越六道。

  有佛的時候他是聲聞,他聽佛說法開悟了,把六道裡面的執著放下。執著是六道的因,對人、對事、對物不再執著,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由此可知,執著的內容是什麼?執著就是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疑就是執著,這不是很清楚嗎?貪瞋痴慢疑沒有了,執著沒有了,這要懂得。我們還有貪瞋痴慢疑,一定要提高警覺我還有執著,貪瞋痴慢疑還很嚴重,這執著很嚴重;那要淡薄的時候,好事情,有進步。經,確實你愈學愈明瞭,愈學他自有悟處。思惑斷盡,這就是執著沒有了,六道沒有了,到四聖法界,四聖是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這個世界的方便有餘土,所以這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不是真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講「相似即佛」,正確,這個話講得對,他是相似即佛。他只要能放下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

  這個六道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是你的六道、十法界沒有。十法界裡面、六道裡面還有許多芸芸眾生,他們還沒有覺悟,還沒有放下。你放下之後,你能幫他們,你可以再回來,回來叫倒駕慈航,叫乘願再來。因為你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你有能力度眾生,你當然要幫助他們。應化來的時候,你會不會起心動念?不會,起心動念就墮落了。你已經證到三不退,你不會退轉。位不退,你不會退落到六道,在六道不會墮落在六道,來去自由;在十法界,也不會受十法界的拘束,也是來去自由。實在講沒有來去,這個道理是真的,講來去自由都是隨順眾生說的。給你講真的,沒有來去,眾生有感他就現,眾生沒有感他就隱,不現。確實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話是真的。我們住在此地是唯心穢土,為什麼?心不清淨,你看的土就不清淨,心清淨土就清淨。自性具足十法界,你念念是佛,它就現佛。

  現在的人念頭不好,念念確實是餓鬼、地獄,所以餓鬼、地獄的現象充斥在人間,只要你稍微細心一下,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它表十住法,這是講忉利天宮的大殿,也就是請佛說法的講堂。這莊嚴,極其莊嚴,這都給我們做榜樣,這個代表什麼?代表誠敬。對老師尊敬、對法尊敬,顯示我們自己有誠意來修學,這叫師資道合,這叫感應道交。沒有誠意,老師不來,為什麼?來了沒用,你學不到,他來幹什麼。這些表法的意思非常重,如果我們今天也照這樣,香花莊嚴,幢幡寶蓋來莊嚴,我們裡面沒有誠敬,那是假的,佛菩薩來不來?不來。表法,表裡一如就來,就有感應;只有外面的形相,沒有內裡面的誠敬,佛不來。佛不來,妖魔鬼怪會來,為什麼?你的心是邪的,你的念頭不正,感應的是妖魔鬼怪,他來,他冒充佛菩薩,他給你帶來的是禍害,不是吉祥,這些都不能不知道。

  下面講「文有十句」,第一句是總,後面是別。第一句是『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這是總說。下面經文是別說,別說裡面有十句。註解說,「總云普光明藏者,此是解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屬於解位,這是在求學的過程當中,解位裡面清涼大師講了三句,這三句很重要,「智照法空,含眾德故,從信始入,故有置言」。初住菩薩智慧開了,智照法空,為什麼?他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就是我們佛教禪宗裡面所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們是大徹大悟。用他們的智慧照見萬法皆空,這個萬法皆空,萬法有,在面前,為什麼說萬法皆空?相有性無,沒有自性,事有理無。所以佛在《般若經》上一再的重複提醒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智照法空。但是含眾德,含眾德就不空。眾德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真的,像我們看萬花筒,萬花筒你曉得那裡頭全是空的,可是你轉的時候你看那變化,那就是含眾德。這個眾德是什麼?性德,從信始入,「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華嚴經》上說的。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是信心建立的,善法是信心建立的,不善的法也是信心建立。所以信有迷信,迷信有迷信的建立,正信有正信的建立,真信有真信的建立。《金剛經》上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清淨誰能做到?我們在歷史上看,惠能大師做到了。他跟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你就想到《金剛經》上這句話,「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他常生智慧,他不生煩惱。也就是說,他見性頭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這句。由此可知,清淨心是你的真心,是你的本性,你現在心裡面這麼多拉拉雜雜的染污,這不是真心,這東西都是沒有。你要相信你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你要把這些拉雜東西放下,保持著清淨心,你就成佛了,你跟惠能大師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為什麼有這麼多雜念?能大師能把它放下,能把它甩掉,你為什麼不能?你要能甩掉之後,跟他沒有兩樣。這個道理要懂,我們認真要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