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九三卷)  2006/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93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文殊菩薩答,長行的第二段看起。第二段十句,我們還沒有講完,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

  上一次我們學到這裡,現在再看下面,第八句。

  【一切行願皆得具足。】

  我們看這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即是前文,成就十力,得佛果位,方具足故」。下面他有個註解,說「故晉經無此一句」,晉經是《六十華嚴》,《六十華嚴》沒有這一句,就是『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沒有。而有什麼?「成就如來一切種智」,有這麼一句。「斯為十種智力,定無惑也」,成就如來一切種智就是成就十力,雖然句子不一樣,意思相同。所以,肯定這個地方說的是佛十種圓滿的智慧。十在《華嚴》是表法,代表無盡的意思。這個十種智力前面跟諸位介紹過,我們在此地把名稱說一說就行了。

  第一個是「是處非處智力」。所謂是處是因果相應,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這是是處。非處是善因會得惡果,沒有這個事情,惡因會得善果,也沒這個事情。昨天,昆士蘭大學鍾茂森博士傳了一份講稿給我看。這份講稿,他最近要在許多地方,人家邀請他發表講演,內容是講西方人對於輪迴這樁事情的研究報告。舉了很多例子,說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人過去生中從人道中來,有人從畜生道來,還有人不是從地球,從別的星球上來。都被一些科學家,研究醫學的著名的學者專家,他們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證明,跟佛法講的無二無別。

  現在人信科學,不信宗教,這些人由於好奇心,用了很多精神,很多的時間追蹤,把這個事情證實了。於是現在西方人有不少相信了,相信他們所說的。我還看到一張照片,照得很清楚,這也是兩位學者,在一個樹林裡面。他們也不知道,到這個樹林去玩,實際這個樹林是土著祖先居住的地方。土著是不讓人進去參觀的,他們兩個也不知道,反正土著也沒有發現,他們兩個到裡面去了。去的時候照一張照片,回來洗出來之後,發現這個人旁邊有個人。那是土著的祖先,是個鬼的樣子,清清楚楚,這張照片發表了。

  所以用音聲、無線電,可以跟不同維次空間的人交流、談話,每次談話的時間可以延續到四、五分鐘,說明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任何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你一生所遭遇的事情決定沒有突然的,決定有前因,而且來世還有後果,因果永遠在循環。鍾居士寫了一封信告訴我,他準備在今年(二00六年)做四十八場的講演,就是講這個專題。講的內容一次一次的補充,愈往後面去一定要愈精彩,案例太多了。將來可以出一本書,外國人研究因果輪迴、因果報應的專輯。佛十種力裡面把這個擺在第一,用意很深!

  這個事情徹底明瞭是佛菩薩。菩薩明瞭,菩薩也有十力,但是能力跟佛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菩薩十力跟如來十力,我們都曾經報告過,也曾經在一起學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明瞭之後,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人生在這個世間,實在講非常短暫,百年一彈指而已。像我昨天跟我的家鄉父老(過年不能回去)做了二十五分鐘的報告。我說我離開家鄉七十年了,真的是一彈指,回憶起來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樣。但是七十年變化很大!彈指間耳,說明人生無常,人生苦短,諸佛菩薩、古聖先賢提醒我們要注重來世。這一生當中,有很多人問過我,中國、外國許多人問過,人生究竟有什麼意思?究竟有什麼價值?我聽到這個問題,聽得多了!總的答覆,人生在世,最有意義的、最有價值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佛法裡面講斷煩惱,開智慧,這個重要。

  佛說得真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華嚴經》上講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圓滿的智慧是自性的本能,本來具足;圓滿的德能,德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力、才藝,也是平等的,沒有一樣不具足;相好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福報,那個福報不可思議,不但人間找不到,大梵天不能比,摩醯首羅天不能比,那麼大的福報。諸位看看華藏世界,看看極樂世界,你就曉得。這個福報不是經營得來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你只要把障礙除掉,它就現前。

  我們今天有障礙,障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使我們不能證得。在六道裡頭搞輪迴,死死生生沒完沒了,這是痛苦,這是錯誤。如果沒有機緣聞到佛法,真的是不知道哪一劫哪一生,你才有機會遇到佛法,你才會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了解之後,就有超越的希望,不再幹這個事情。這種事情經論裡面常講,「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所以佛這個十種德能,把是處非處放在第一,用意太深,給我們當頭棒喝,也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對於當前的社會,這個教誨很有用處,也正是印光大師一生所提倡的因果教育。人要懂得因果,起心動念自然就收斂。能夠信佛菩薩,依照佛菩薩教誨去做,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那時候生活非常困苦,親近大師,他教導我,就像袁了凡遇到雲谷大師一樣。不過我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導我的,比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的層次要高。因為了凡先生還沒有出世法,我所接觸的,雖然時間不長,跟老師只有三年,奠定出世法的基礎。這也是講因果!總是宿世有緣,善知識可遇不可求,都是過去生中的緣分,現在人講的是機會。這個機會你要認識,你要能夠掌握,如果不認識,不能夠掌握,機緣一縱即逝,再遇到,可不是那麼容易事情。所以有智慧的人,沒有別的,就是認識機會,抓住機會,這才能成就事業、成就功德。

  第二是「業智力」,知道眾生生生世世所造的善業惡業。第三「定智力」。第四是「根智力」。再下面是「欲智力、界智力、至處智力」,界是講境界,各人境界不相同;至處是你將來這一生過世了,你會到哪裡去,佛很清楚。這一生當中你能夠修五戒、修十善,儒家講,你能夠有倫常、道德,倫常道德跟五戒的作用是相等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仁,不殺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信,不妄語;智,不飲酒。所以,仁義禮智信跟佛家的五戒非常相似。人能夠一生受持五戒,不違背五常,這五種叫常道,仁義禮智信,不違背,來生還能得人身,你能夠不失人身,你來生還到人道。

  如果是上品十善,慈悲心重,憐憫一切眾生,常常救濟眾生,生欲界天。一看,你將來來生是欲界天人。如果修禪得定,不管在家、出家,你修學這個法門得定,看你定功的淺深,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知道你到哪裡去。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淨土,知道你是生同居土,還是方便土,還是實報土,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佛知道。造作惡業,則必定墮三惡道,三惡道裡的情況也很複雜,看你造的是什麼業。所以將來到哪裡去,佛很清楚,這是至處智力。

  第八「宿命」。宿命是知道你過去生生世世。第九是「天眼」,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五眼圓明」,徹見虛空法界,不需要借任何儀器。而且能夠看透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最後是「漏盡」,這個漏盡是講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如來果地,有這麼大的能力,所以這十種都稱為智力,圓滿智慧起作用。那個作用無量無邊,歸納為十條。我們常講自性本具智慧德能,這十條是屬於德能;華藏、極樂是屬於相好,自家本有!

  經要經常念,要常聽,念多,聽多了,漸漸就熟了;熟的時候,你才會直下承當,豁然明白,這是我的老家,我應該要回去,我不應該在六道裡頭流浪。六道這些地方來參觀可以,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就像我們出去觀光旅遊一樣,疲倦了,知道回家;我們現在迷在中途,把家給忘掉了。諸位要知道,我們的老家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古大德講得很清楚。華藏好像是我們一個城市,我們香港這個城市好比華藏。極樂是華藏裡頭最熱鬧、最精華的一個地區,大概在香港是皇后大道。所以是一不是二,生極樂就是生華藏。

  後面清涼大師還有一段註解,「唯此一段」,這個十段裡頭就是這一段,「望前不次,以內具種智,外具色相,此二同在果圓,前後無在,或譯者不迴」。前面講過,內具種智,外具色相,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中國人的言語跟文章忌諱雷同,一篇文章不會重複說一樁事情。這段裡頭,顯然他重複了。所以這個兩句都是如來果地,果圓滿,如來的果地。但是我們曉得,佛陀應化在印度,印度的風俗跟中國不一樣。中國人講求的是簡要詳明,言語、文字都是用這個來做標準;要簡單扼要,還要詳細,還要明白,這是好言語、好文章!用這四個字來做標準。可是印度人不是這樣的,印度人不厭其煩,多次的重複;實在講這也有好處,真正是慈悲。所以,佛經裡面重複的地方太多了。

  這部《華嚴經》,像十力、四無畏、六度、四攝,不知道重複多少遍,這是世尊的慈悲。佛菩薩當年住世講經,我們知道有常隨眾,固定的學生,經上所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固定的學生,跟著佛陀的,佛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一生不離開。除這個之外,我們能想像得到,可能還有更多流動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求教的這些人。他們不是常隨眾,可能有跟佛陀三、五天,他就離開了,有跟佛陀一、二個月離開了,流動性很大。佛是天天跟大家講經說法,對於這些流動性這麼多人不能不照顧,因此重複就多了。常隨眾,一遍一遍重複的聽,有好處,他沒覺悟!

  在中國,古大德教人,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就是一遍一遍,多遍,不是一遍,長時薰修。這個樣子你才能夠得定,你的心住在教理、教義之中,心安住在這裡頭就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會開悟,豁然大悟。所以聽的遍數多,好!愈多愈好。決定不可以說這部經我已經聽過了,不用再聽了,這樣學東西,一生當中很難成就。在中國古德傳記裡面記載很多,學教的人,一部經聽多少遍,哪個地方有法師講這部經,他一定要去聽,他學這門!道宣律師學《四分律》,聽二十遍!遍數少了不行。

  早年我在台中,參加李老師辦大專佛學講座,老師開了一門課,「佛學概要十四講」。我聽了十一遍,聽熟了,十一遍就是十一屆,我都去參加。一定是不厭其煩,遍遍都有遍遍的利益,都有悟處。所以,一定要歡喜學習,絕對不可以自以為是,自以為滿足,那你就不能再進步了。任何一個法門,任何一部經論,永遠聽不倦,不疲不厭。你要問為什麼?有法喜,所以說法喜充滿。孔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是一遍再一遍,無數次的重覆。這真正有悟處,那個悟不斷向上提升,這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要懂。下面一句:

  【於一切法無不自在。】

  這是一切法都通達了,通達之後,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尤其落實在教學。前面我們讀過,這個地方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故能與物」。你看他不說「與人」,與人那十法界裡頭就只人法界,其他九法界就沒分了。物好,物比人的意思廣,物包括十法界的有情眾生。所以,「故能與物為依為救,為炬為明」。這句是佛法裡頭常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教化就用什麼法。佛沒有定法,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所以說法,連經典上也形容為海潮音。海潮音是什麼?到時候一定漲潮,到一定的時間,一定落潮;就是他很有信用,眾生有感,佛就來了,很有信用。不會說眾生有感,佛不來應,沒有這個道理。就像海水一樣,到時候它一定就來。

  如果於法不自在,你就沒有這個能力。這種能力到什麼時候才有?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希望獲得,這真是自在,得大自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見性的菩薩就有了;《華嚴經》裡面初住以上,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智慧,跟佛確實很接近。雖沒有佛那樣圓滿,我們九法界的凡夫看他,已經圓滿到極處,找不到絲毫缺陷;可是他自己說,還沒有圓滿。初住菩薩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真不容易。前面說得很多,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煩惱也斷了。無明不是有四十一品嗎?破一品,破一品無明也斷了。後面那個四十品是無明的習氣,習氣不好斷,但是習氣妨礙不大。菩薩有定慧,伏住它,漸漸斷,漸漸趣向圓滿。

  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明瞭。真正明瞭之後,我相信你一定會選擇念佛法門。為什麼?念佛法門最穩當、最簡單、最容易,成就快速,而且成就確實不可思議,所以念佛人多了。往後念佛人會更多,就是這個法門非常適合於現代眾生。現代眾生走向科學、工業化,生活繁忙,分秒必爭。其他法門需要長時間的修學,不方便。淨宗法門太方便了,不妨礙你的工作,不妨礙你的生活,行住坐臥都能相應。

  能不能成就?還是要解行相應。淨宗經典所講的理論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有疑惑,疑是障礙,障礙往生。事要如法,不如法也不能往生。往生極樂世界,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觀念,一定要明瞭這個世界染污,這個世界太苦,這個世界不能有絲毫留戀;有絲毫的留戀,你去不了。所以要徹底放下,放得乾乾淨淨。放乾淨之後,你就會非常快樂。為什麼?煩惱少。在這個世間,世間人最大的憂患是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患得患失。這樁事情讓他一輩子操心,他放不下!殊不知,放不下他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得不到,連他的身體都得不到。人有生,必有死,死了之後,身體帶不去!身尚且帶不去,身外之物哪一樣你能帶去?這個要覺悟。

  經論裡頭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帶不去的要放下。放下,不是事不要了,那你就錯了;心裡面不要去牽掛它。放下你的憂慮跟牽掛,這要放下,不再為這個事情操心。帶得去的你要留意,帶得去的是什麼?善業、惡業。如果帶善業,來生三善道的果報;帶惡業去,來生是餓鬼、地獄、畜生。這個你要重視!念佛人一定要把這句佛號念好,帶的是淨業。你看這一句阿彌陀佛,三善道沒有,三惡道也沒有;不但六道裡頭沒有,十法界也沒有。這個業,果報在哪裡?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

  所以我們搞了這麼多年,我在經教裡頭,今年二00六年,五十五年!五十五年不算短時間,明白過來了。人間、天上的福報要放下,不能有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麻煩大!這一生的修學,換得來生人天福報,福報有享盡的時候,福報享完怎麼辦?我們這一生,沒有學佛的時候不懂事,造作很多的惡業。學佛之後,前十年、前二十年,沒入境界,惡業少了,還是有。惡業造得少了,善業漸漸多,決定脫不了果報,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

  學佛三十年之後才漸漸契入境界,惡業不造了,惡念漸漸也沒有了。如果我們以這修行的功德,希求來生的福報,麻煩來了。來生確實有福報,帝王、大臣!我們再看看歷代,看看歷史,那些做帝王、大臣的,他們居那麼高的地位,造不造業?幾乎找不到一個不造惡業的。一個錯誤的政策,多少眾生受苦,你要不要負責任?他造善容易,造惡也容易,所以福享盡了,沒有不往下墜落的;太少太少福享盡會往上升,太少了。這些事實我們都清楚、都明白,所以毅然決然不再搞輪迴,不再搞十法界,決定求生淨土。

  淨土能不能去?蕅益大師講得很好,能不能去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相不相信?你有沒有這個願望?如果你相信,你有這個願望,你決定得生。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四土你在哪一土?你是什麼品位?那是你平常念佛的功夫。所以,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句話說得太好了!我們果然有真信切願,對這個世間,這個娑婆世界,六道十法界,一絲毫留戀都沒有,肯定往生;還有絲毫貪戀,那就很難講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覺,不能不早做準備。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最後一句,第十:

  【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好,他說「即是上文於眾超勝,上求第一,唯佛一人」,這是到如來究竟果位。「今纔發心,則道亞至尊,故云第二」,這是很謙虛,實在講也是事實。可是此地我們要注意的,「今纔發心」,要注意這句。今纔,才發心,發的什麼心?無上菩提心。這個心真發了,是什麼人?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由此可知,不是我們現在的位子,我們現在沒有發菩提心,現在是發心學佛。

  什麼是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跟我們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講了三個。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有體當然就有用,深心是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們常講,你對自己用什麼心?你對大眾用什麼心?所以菩提心的作用說了兩個。在儒家也說,儒家《大學》裡面講,他講兩個,一個體,一個用。講「誠意正心」,誠意是體,就是我們講的至誠心;他把深心跟發願迴向心合成一個,正心;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看發心多重要!儒家發心,世間聖人;佛法裡的發心,出世間聖人,有差別,不一樣。出世間發心,條件很嚴;儒家發心,前面只是講格物、致知,這是前面具備的條件。格物相當於我們斷煩惱,致知相當於我們破所知障,是這個意思,但是淺,沒有佛法講的那麼深。佛法講的斷煩惱障,斷塵沙惑,斷無明惑,這個講得深!

  所以見思煩惱斷了,在《華嚴》菩薩位次上是第七信位,見思煩惱斷了;第八信、第九信,斷塵沙煩惱;第十信位破一品無明,他就超越十法界,就證初住位,這個時候真心現前,不再用妄心。用妄心的時候,真心沒有現前,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相似位,不是真的。無明斷掉之後,是真的,他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真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是覺悟,一絲毫沒有迷惑,那是大覺。菩提心發的時候,大覺心!

  經論、古德的解釋都不好懂,所以我們也根據經典的說法,把它寫了十個字。至誠心是體,我們用真誠,用這兩個字來代表。真,就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偽。真誠心是體!儒家《中庸》裡頭最重的就是個誠,「不誠無物」。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將「誠」下了個定義,定義下得好。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這跟佛法講的很接近,一念不生。換句話說,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叫誠;起心動念,誠就沒有了。起心動念在先,然後才有分別,才有執著,所以有分別、有執著全是妄心,不是真心。這個總得要知道,誠就是不起心、不動念。

  深心是自受用,深心很不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大家就容易懂。深心是什麼?對自己,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這是我們從《無量壽經》經題上取得的。《無量壽經》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正覺,自受用!所以,對待自己要清淨,不能有染污;要平等,不能有高下;要覺悟,不能有迷惑,這就是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慈悲心,以大慈大悲待人接物,這是菩提心,這是真心。

  菩薩決定與這十個字相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決定相應,圓滿的相應,這叫「纔發心」。這個心一發,超越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沒有這樣的人,所以心一發就超越十法界。在中國禪宗稱之為什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這十個字是性德,見性,這十個字自然流露出來,再也沒有障礙;沒見性,就有障礙。什麼障礙?無明障礙著你,無明是迷惑。要知道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我們眾生的真心跟如來的真心是一個心,無二無別。我們不是沒有,有,被障礙了,發不出來。這一被障礙,就變成妄心。妄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真誠變成了妄想,清淨變成了染污,平等變成了貢高我慢,正覺變成了迷惑,慈悲變成自私自利,迷了就是這樣的。

  十法界裡面,愈往上面去迷得愈淺,愈往下去愈嚴重,地獄眾生是最嚴重的。我們要知道,要明瞭,天天念這十個字。這十個字是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寫的,寫了一副對聯,上下聯;下聯是菩薩行,上聯是菩薩心。菩薩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依照這二十個字修行,這二十個字是佛法大乘教裡面的總綱領、總原則;只要抓住這二十個字,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了。

  這段經文第一句,「若諸菩薩,善用其心」,這個諸菩薩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二十個字就是善用其心,就是我們現前學習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不違背這二十個字,就是善用其心。我們在六道初學佛,能幫助我們,後面特別加個「念佛」,能幫助我們決定往生,這一生當中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發心重要,放下更重要,看破,放下!看破是什麼?是明瞭,正確的明瞭。是般若智慧,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知道今天六道輪迴是一回什麼事情,六道是什麼回事情,十法界是什麼回事情,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叫看破。看破之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有放不下的!

  我這個一生當中,從遇到老師,章嘉大師把看破放下教給我,我就真幹。天天放,放下一點,這個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煩惱,煩惱放下,智慧就增長。不是一放統統都放下,那人做不到;慢慢放,一點一點放。我放了五十五年,才入境界!對這個世間確實沒有一絲毫留戀,沒有一絲毫牽掛,你的心才得自在。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現在活在這個世間,一切為眾生,一切為正法久住,除這個之外,沒事。

  我在講台上,今年四十八年了,在講台上四十八年。如果諸位常常聽我講經,你會看出我年年有進步,年年講得不一樣!進步從哪裡來?煩惱輕,智慧長。我同樣講這部經,去年講的跟今年一定不一樣。為什麼?今年比去年,煩惱又輕了一點,智慧又長了一點,怎麼會一樣?好在最近大概二十幾年,我們留著有錄音帶,有錄影帶。同學們告訴我,他們現在在整理,大概可以能夠保存下來的,有一萬五千多個小時。你要是聽我過去的跟現在的,不相同,樂在其中!大乘教裡常講,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是真的,這是帶得走的。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是帶不走的;煩惱輕,智慧長,帶得走。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不要帶煩惱,要帶智慧,煩惱盡量丟,智慧才會增長,才會現前。

  煩惱跟智慧是明暗的兩面,暗滅明生,明滅暗長,就這個道理。修行真正的功夫是從這個地方見的,而不是在你經念多少遍,佛念多少萬聲,不在這上面。那是什麼?那是形象,形象裡頭要有真功夫,真功夫是什麼?把煩惱念掉,把智慧念現前,這是真功夫,這就是實質。形象跟實質要能相應,這是真功夫。只有形象,沒有實質,每天誦經、念佛、拜佛,煩惱還是一大堆,自私自利放不下,那就一點功夫都沒有。念得再多,功德是沒有,他有福德,你還是要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頭,你有福報。不錯!有福報,福報到哪裡享,可不一定,那要看你造的是什麼業!

  如果你是五戒十善業,不錯,你到人間來享。如果你沒有五戒十善,你自私自利,貪著名聞利養,甚至於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那你可能到畜生道享。畜生道享什麼福?福報可大了!我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富貴人家養的寵物。一家父子未必和合,但是對那個寵物沒有不愛護的,對牠飲食起居照顧非常周到。享福,人不如牠!我們一看就曉得,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餓鬼道中享福的,作城隍、作土地公、作山神,都有人去祭祀,都有信徒去供養,餓鬼道。所以你的福報到哪一道享,可不一定,與你的德行有關係。

  德行裡頭最缺德的是瞋恚、是嫉妒、是傲慢,這三樣東西是最麻煩的;瞋恚重,嫉妒重,傲慢,統統都是往三惡道去。可是你修的福,到三惡道還是會享福,他還是有福報。如果人這三種心能夠斷掉,於一切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看到比自己地位高的,或者修學功夫好的,有才華的,沒有嫉妒心;對人謙虛,沒有貢高我慢,決定生天。這個不能不知道!天層次愈高,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愈大。由此可知,這三樣東西確實障礙慈悲喜捨。瞋恚、嫉妒、傲慢,慈悲喜捨沒有了,這個東西障礙人天福報,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是說纔發心,什麼叫發心,什麼叫纔發心,要知道,千萬不要誤會。我們現在纔發心,我們現在怎麼可以做第二導師?沒這個資格。圓教初住菩薩稱他為第二導師,可以,不為過。為什麼?他現在已經到法身菩薩的地位,分證佛位,他不是相似。在這個位次上就能夠應化在九法界,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身來教化眾生。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一絲毫障礙都沒有。

  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比不上他們,他們真的是無障礙了。所以清涼大師說「道亞至尊」,這是講道德、智慧、神通、能力比究竟圓滿的果位(佛位)差一等,他是菩薩!但是這個菩薩是正等正覺,諸位要曉得,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正等正覺。從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正等正覺,亞聖。上面呢?上面是無上正等正覺,那是第一導師。在佛門裡面的習慣(這是常識,我們要知道),導師是稱佛,是對佛的尊稱,還有大師是對佛的尊稱;我們一般人不可以用這個稱呼,用這個稱呼太過分了。你看古來真正這些高僧大德,沒有人稱大師的。一般是他過世之後,後人尊稱他為大師,他自己也不知道,當時在世,沒有!這個諸位要懂,這是常識。太過分了,也是不如法,禮是有節度的,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

  你看像鳩摩羅什、玄奘,這還得了!沒稱大師,稱法師。翻經,稱三藏法師,三藏是他的學歷,冠上三藏,說明他對於整個佛法通達無礙,經律論三藏他都通,有這個條件才有資格翻經。所以在中國習慣上,你看禪宗稱禪師,律宗稱律師,教下稱法師,沒有聽說稱大師、導師的,沒有聽說。末法時期有很多人不懂,認為稱大師、導師是尊稱,其實不應該。為什麼?大師、導師是對佛的尊稱,這就顯得過分。我們自己要明白,別人如果稱我們大師,要把道理告訴他,不可以,稱法師。

  在這個世間,最尊貴的稱號是和尚,和尚比法師更要尊重。和尚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親教師,這個關係不一樣。他能夠住持教化,教化一方,這種人才能稱和尚。所以在古時候,叢林寺院的住持、主席,那一個人稱和尚,這是常識;其他的出家法師都稱法師,印度話稱闍梨(阿闍梨)。阿闍梨意思就是說,這個人他的道德、他的行持,可以做大眾的模範、榜樣,這稱為法師,而不稱和尚。和尚只有一個人稱和尚,就像學校,校長稱和尚,教員叫法師。這些稱呼我們要搞清楚,這是屬於普通常識,也是屬於禮節。此地,「故云第二」,第二導師。

  下面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然舊經中亦云而為眾生第一尊導,故知第二,譯者意也」。晉經,這是《華嚴經》的原文,裡面的意思是第一尊導,尊是尊重,導就是導師。這是對他特別的尊稱,為什麼?確確實實法身菩薩!那不是凡人,超越十法界。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的,是哪些人?初住以上,就是正等正覺。在十法界裡頭,代佛教化眾生,如佛無異,跟佛沒有兩樣;他們的道德,他們的行持,所示現的跟佛沒有兩樣,所以都稱為第一尊導。他說此地第二導師,這是翻譯人的意思,這個意思也很好。第二導師,名實相副;第一尊導這是佛說的,對他們的尊敬。從這個地方看到佛,佛沒有嫉妒,佛沒有傲慢,佛心平等,佛心清淨,佛對一切大眾真誠恭敬。稱他為第一尊導!這第一段,文殊菩薩的答,「標因成德」,這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指事顯因」,答覆前面徵因,所以「酬其徵因」。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於中三」,它分做三段。「初」,這第一段,「總徵」,就是把前面的問題再重複提一提,這樣就更明顯。第二段「別顯」,第三段就是「後總結成益」,現在是第一段: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這是重複智首菩薩所問的,文殊菩薩自己在前面答的,前面答覆他,這句非常重要!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給我們說,「別顯中,五門分別」,這句說得也非常詳細。第一段,「總明大意,文中總有一百四十一願」,這就是後面的偈頌,每一願是一首偈。這個偈頌都是四言偈,就是四個字一句,四句是一首,四四十六個字,總共有一百四十一首偈,就是一百四十一願。「菩薩大願,深廣如海,應如迴向,非止爾也」。這個迴向就是十迴向品,到十迴向裡面,我們就能看到菩薩的大願,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有盡處,深廣無盡。這個地方只是略略的提個綱,這一百四十一條是提綱,是綱領,展開來是無量的弘願,不止這一百四十一願。

  首先說明,「此蓋示於體式,餘皆倣此」,這是文體的一種格式,像這種格式後面就很多,實際上前後都很多。「又非無表」,這句話重要。表是什麼?表法。為什麼一百四十一?為什麼不用一百四十二?為什麼一定會有一百四十一?下面就說這是表法。正如同《華嚴經》,在總的來說,《華嚴》用十表法,所以十不是數字,表圓滿,代表圓滿;這個地方一百四十一,也是代表菩薩大願的圓滿。「一百者」,先說一百,一百從哪裡來?「十信圓融,一一具十也」,這十信位每一位都具足其他的九位,初信位也具足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統統具足;十信位也具足初信一直到九信,統統具足。十乘十就一百!這個裡面含的深意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法都具足圓滿,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所以佛法裡面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華嚴經》講的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大小不二,先後不二,遠近不二,《華嚴》是入不二法門!大小不二,世界大,這個經上講華藏世界;微塵小,一粒微塵裡面有具足華藏世界,華藏世界裡面也具足一微塵。微塵沒有放大,華藏沒有縮小,這個不可思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經》上佛常講的,這是真的!這是什麼?法性,法性沒有大小,法性沒有長短,法性沒有去來,法性沒有前後;這就是說明法性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沒有空間,就沒有遠近,就沒有去來。這是真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就產生許多的錯覺,變成許多的障礙。佛陀的教誨沒有別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而已。所以《楞嚴》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到了證到究竟佛果,你以為還真有得?什麼都沒有。你所得到的是什麼?是你本來有的。因為你迷,本來有的不起作用,現在覺悟了,完全恢復作用,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一百裡面所含的深意。

  四十一也有講究,「四十一者,即四十一位也」,所以一百四十一,一百是十信位,十信位是十法界裡面的;超越十法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加一個等覺,四十一,四十一是這麼來的。清涼大師說,「明此諸位所有惑障」,就是我們連前面十信講有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個位次所有的迷惑障礙,惑是無明,障是煩惱、所知,統統「由此能淨」。後面這一百四十一首偈,你能夠依照這個修行,能除惑障。你照這個修行,真的能把見思、塵沙、無明,都能夠斷掉嗎?你信不信?能,也未必。這話怎麼說?前頭頭一句的總綱你要記住,善用其心就能,不善用其心就未必,關鍵就在此地。善用其心的人,他心是真心,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你照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去做,真的能淨所有惑障。

  換句話說,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們真的是住無障礙的淨土,真的是心淨則佛土淨。乘願再來的這些人,在中國《神僧傳》裡面,《居士傳》裡面,有這些人。大家所熟知的,天台國清寺裡頭,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這是國清寺山誌裡面所記載的。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來的,永明延壽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最近的,大家都熟悉的,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天台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這些透露了身分。沒有露身分的多,暴露身分的少數。他們都是住淨土,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跟我們這些眾生在一起,和光同塵。他是真正給我們示現,你仔細觀察他們的一生的行持,你看與一百四十一願相應不相應?願願相應。

  「所有勝行由此能行故」,行就是日常生活行為,太殊勝了。「此」就是指一百四十一願。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