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00卷)  2008/10/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0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八段「真實慧菩薩」,偈頌從第八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諸法無所依。但從和合起。】

  『一』與『眾』,昨天我們學習過了,實在講在《華嚴經》裡面我們學了很多,只是一般人非常健忘。健忘,在日常生活當中就不得受用,差別就很大;如果你會用,就如同佛經上所說的,煩惱輕、智慧長,就得這麼大的受用。煩惱輕、智慧長,是什麼人?菩薩,這不是凡人。我們提起來都知道,可是不能把它用在生活上,我們依舊是煩惱多,沒有智慧,智慧變成什麼?變成愚痴。這就是會用、不會用,差別有這麼大。經上說的「一」是法性,說的「眾」是法相,法性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能生、能現、能變;萬法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現象,現象裡面有物質現象、有精神現象,現象再多,都是從本體所生的,本體能生,所以現象是所現、是所變、是所生。

  民國初年我們佛門有位大德,楊仁山居士的學生歐陽竟無先生,他在民國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學做了一次震撼全國的講演,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歐陽先生跟他的老師楊仁山老居士,對於中國近代的佛教影響力很大。楊仁山居士晚年把他自己房子捐獻出來做「金陵刻經處」,我曾經去訪問過幾次,曾經委託他們替我印丁福保居士的《佛學大辭典》,分送全國的佛學院。他的學生歐陽先生建立一個「支那內學院」,培養出不少人才,時間雖然很短只有兩年,但是在中國影響可很大。諸位曉得太虛法師,太虛法師是內學院的旁聽生,大家曉得梁啟超,梁啟超是內學院的學生,確實出了不少人才。他告訴我們,佛法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到底是什麼他沒說出來,他只說這是現在所必須要的,「而為今時所必需」。他的講稿是他的學生王恩洋居士記錄下來,王居士在民國初年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這個講記是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住在九龍界限街倓虛老法師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裡面,看到這本書,我看了之後,我對他的講法很滿意。

  為什麼佛教不是哲學?哲學裡有能有所,譬如剛才講的,一是能生、能現、能變,眾是所生、所現、所變,有能有所。佛教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裡面能所是對立的,也就是說,能不是所、所不是能,像父子關係一樣,兒子是父親生的,但是兒子不是父親,父親不是兒子,哲學裡面講能所是這個。佛法裡面講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能生跟所生是一不是二,法性是能生,法相是所生,法性在哪裡?法性就在法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所以古大德用黃金跟金器做比喻,這個比喻好,容易懂。黃金是能生、能現、能變,可是金器呢?譬如我們用黃金塑個佛像,佛像是所生、所現、所變,但是它能所是一不是二,它分不開,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它跟父子不一樣,它不是兩個體,它是一個體,這是佛法說的。

  明心見性,這在佛法裡面是大事,哪一個學佛,學佛終極的目標是什麼?就是叫你見性。性在哪裡?原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性相是一,這是必須要明瞭的。所以在佛法,你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法所講的宇宙是一體,它不是二體。你看講相,從精神現象來說,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有諸天、有阿修羅、有人,下面還有餓鬼、畜生、地獄,講十法界。十法界都是自性生的,都是唯識變的。識是什麼?識是妄想、分別、執著,特別是分別、執著。識還是性,迷了它才起分別、執著;覺悟了,沒有。所以覺悟了叫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是一真法界;迷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再給你說,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現在,現前就是。我們迷了,它的樣子就變質,就變成這個樣子;覺悟了,它就恢復到原狀。為什麼會變?前面跟諸位說過,自性,一為什麼會變成眾?佛在經上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給你說出原因,一念不覺。不覺就叫做無明,諸位要曉得,覺是明;不覺,明就沒有了,就迷了,不覺就迷了。迷了的時候,它就動;覺心不動,我們的本覺,我們的覺性從來沒有動過。六祖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得很好,他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他說了五句,這是第四句,本無動搖。這個動是什麼?動不是自性,是自性裡面出現一種虛幻的東西,它在動,絕對不是自性在動,起心動念是它,分別、執著也是它。

  我們用這三種顏色做代表,黃色的代表起心動念,就是無明,藍色的代表分別,紅色的代表執著,這三個東西都有,我們叫凡夫。我們把我們的眼睛比喻作自性,外面的境界是萬法,現在當中有這麼個東西存在了。這個法,佛在經上叫什麼?叫不相應行法,因為什麼?它不是心,它也不是物,不是物質,但是你要是執著以為它有,它起作用,它就遮著,你就看不見外面;這三樣東西叫業障,太厚了,你就不見性了。你想想,這麼重的業障,它有沒有障礙眼睛?沒有;有沒有障礙萬物?也沒有。你要曉得,業障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障礙自己,是你自己以為它障礙自己,產生誤會,這個誤會可大了,這個誤會就造成十法界,就造成六道,就造成三途,三種障礙!如果這三種障礙你一下覺悟了,全放下了,就成佛了。成佛多簡單,剎那之間。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再不會有起心動念,這個人就是佛。

  是佛怎麼?跟宇宙融合成一體,不但性是一體,相也是一體,因為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確確實實是一體。我們這段經文全講這個事情。我們不能跟釋迦牟尼佛比,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真厲害,他就是一次放下,三十歲的時候給我們表演的夜睹明星,豁然大悟,就是一下放下。在中國,惠能大師也了不起,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半夜三更,你看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面,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老人家一下放下了,放下就成佛,就那麼簡單。這叫什麼?這叫上上根人,他有能力一下放下,上中下三根的人就不行,就沒有這個能力。

  沒有這個能力,佛教給我們,你一樣一樣的放,首先把最嚴重的執著,紅色的是執著,把這個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了,但是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你看現在這樣放就很清楚了;好像我們戴太陽眼鏡一樣,外面東西就看得很清楚,加上這個(紅色的)就完全看不見了。這就很清楚,清楚就是智慧透出來了,這樣的人在佛法裡稱為阿羅漢。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講阿羅漢,這是阿羅漢的境界。如果他再進一步,執著放下了,我再能把分別放下,藍色代表分別,分別放下了,這就更清楚。這是什麼?這是菩薩,比阿羅漢高明。菩薩這是怎麼?這就是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如果他真的再覺悟,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知道是一體,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是一,性相不二,不再起心動念,這個(黃色的)放下了,放下就成佛了。所以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是不是?現在還是的,現在就是什麼?就是你有這個業障,這個東西叫業障。覺了,業障本來空,本來沒有;不覺的時候,好像它有。

  所以這個東西在佛法裡面叫做不相應行法,它不跟心相應,它不是心;它不跟色相應,就是它也不是物質。但是它有這麼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我們今天所說的抽象概念,不是事實。這個抽象概念,佛在經上給我們歸納,教初學的時候歸納為二十四類,二十四種,二十四種都是抽象概念。譬如我們現在世間人得失的念頭很重,我們講「得」,單單講得這是個抽象概念,要不加上能得的我、所得的東西,單單講得是個抽象概念。誰得?得什麼?所以它必須要加上去,如果不加上去,單單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它絕對不是事實,所以這真的是假的。像心法跟色法,我們都可以說它是依他起性,種種條件湊合;這個不是的,這個就是一念迷造成的,迷惑造成的,沒有,自以為有,這是麻煩事情。你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沒有執著,自以為有執著,自以為有分別,而且還愈演愈烈,所以佛說這種人叫可憐憫者。所以這是性相它們的關係,一定要搞清楚。

  實在講,彌勒菩薩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也就是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三百二十兆個念頭。「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每個念頭就像一個幻燈片一樣,放出來之後,在銀幕上它就是圓滿的。這個銀幕是什麼?銀幕就是我們整個宇宙,每一念它現出來的是全宇宙,絕不是它現一點點,不是的,它現全宇宙。「形皆有識」,所有物質裡面都有見聞覺知,都有受想行識,怪了!這個事情,我們從日本江本博士水實驗裡面得到科學的證明。你看水,水是礦物,他給它裝在玻璃瓶裡面,在實驗的時候居然實驗出來水能看,能看是見;能聽,它會聽音樂,這是聞;能覺,它能有感覺,我們以善念對它、以惡念對它,它感覺到了;它有知。他證明水有見聞覺知。水是有形的,見聞覺知是識,它有受想行識、有見聞覺知。我到東京,我前後好像去看過三次,看江本博士的實驗室,每次他都給我做很詳細報告,我們也是老朋友了。我告訴他,不但水有見聞覺知,任何物質都有見聞覺知,這是佛在經上說的,你多想一點方法來做實驗,統統把它證明出來,我說那你就功德無量。

  所以我們今天一般人講唯心、唯物,都是偏在一邊。心跟物是一體,物裡頭有心,心裡頭有物,心跟物分不開家。在佛法講,心跟物的起源可以說是同時的,因為它時間太短,它在一念之間。一念的時間多長?現在我們曉得,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一念。這一念裡頭有沒有先後?當然有先後,誰在先、誰在後?全是物質在先,起心動念,起心,宇宙現前,物質現象現前;底下動念,精神現象現前。因為它時間太短,短到我們沒有辦法辨別,我們只能說同時。不但同時,還生滅同時,一個現象有生它就有滅,所以有生有滅,它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現象有生有滅,精神現象也有生滅,所以全是假的。但是有個不生不滅的,見聞覺知不生不滅,所以它是屬於自性裡面的。在自性,沒有緣的時候,也就是說在沒有動的這個境界,這個動是極其微細的波動,我們沒有法子覺察,太細了。佛在經上講,到什麼時候你才能夠覺察到這個微細的波動?佛經上講八地菩薩,八地以上,八地叫不動地,這時候才感覺得出來有這個波動,七地以前不知道。七地以前知道這個事情,像我們現在一樣,我們是聽佛在經上講的我們才曉得,我們聽老師說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如果八地以上,聽佛講的,那是他自己的境界,他可以證明佛講得沒錯,這種極其微細的波動我已經感覺到了。所以八地、九地、十地、等覺,愈往上面去感覺愈清楚,八地才能感覺到。這個東西叫無始無明。前面跟諸位說過,諸位一定要能體會到,無始並不是說它是很久很久之前,不是這個意思,無始是講它根本就沒有開始。沒有開始,那就是現前,就是當下一念,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過去、未來這是時間,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時間跟空間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再給你講真的,真的是沒有距離、沒有遠近,沒有先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為什麼?它真的是一體。為什麼我們現在感覺到有空間、有時間?空間、時間也是不相應行法。佛在經上說這些問題,有的說得很深,有的說得很淺,說得很淺,我們能明瞭。如果說沒有空間,說很淺的講法,空間是講東南西北中,沒有固定的位置。如果我們以香港為中,香港的北面是福建、是浙江,東面是菲律賓,西面是廣東,南面是越南;如果你要是在菲律賓,菲律賓是中,香港就變成西。所以你沒有方法在任何地方來定位,這個我們容易懂,這是佛教初學。可是奧義,華嚴奧旨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麼?根本就不可得,這個東西是從分別執著有。不要說多,你只要把執著放下,時空就沒有了,它還不是分別,執著沒有了,時空就沒有了。時空沒有了,有個什麼現象?頭一個現象,距離沒有了,我們想到美國,念頭才一動,我們身已經在美國,因為它沒有距離。你要不要動一步?一步都不要動,他就在那裡了。你想到英國,英國也有你了,想什麼地方,那個地方就出現你身,可以同時分無量身,分身有術。時間沒有了,你可以進入到過去,你可以進入到過去乾隆皇帝可以找他聊聊天,你也可以到未來。這我們中國一般人叫神通,不是神通,是事實,本來就是這樣的。

  這裡面起無量無邊的變化,就像萬花筒一樣,出生無盡。為什麼會出生無盡?因為你的念頭不一樣,念念都有形,形皆有識。這裡面就有染淨,有真妄、有染淨、有善惡,種種不同。無論講得再多,沒有離開萬花筒,萬花筒比喻自性,沒有離開自性,所以自性叫大圓滿。一切眾生自性是相同的,同一個自性,所以佛在經上把性比喻作大海,性海;我們芸芸眾生是海裡面的水泡,海裡面起很多水泡,浪花一起來,起很多水泡。每個水泡都認為自己是圓滿的,跟別的都對立的,這是迷惑顛倒,不知道。哪天水泡破掉,才曉得我們是一體;水泡沒有破掉的時候,不知道是一體。水泡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宇宙觀,給我們講宇宙的本體,非常重要。因為你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你放不下,放不下你的分別執著;徹底知道之後,你什麼都放下了,再也不執著。再也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成辟支佛;再不分別,那你就成菩薩,成佛。

  這是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的目的,他為什麼來的?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頭,幫助我們早一天回歸自性,他就為這個來的。只有這個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如果迷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你大錯特錯了。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你看看,表面上跟我們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也是父母生的,也是父母把他養大的,他也結婚,也生兒子。以後出家去修行,去求學,我們現在叫求學,三十歲覺悟了,放下了,這一放下就證得大圓滿。這個大圓滿就是他在經上所講的,用很簡單的一句話說,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今天看佛的智慧,佩服、讚歎,佛好像是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兩句話是平常我們讚歎上帝的、讚歎神的,這兩句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實際上來說,上帝、真神這兩句話只是讚歎,不是事實,為什麼?他也有所不知,他也有所不能,明心見性的事情他就不知道,他就做不到了。這兩句話用在自性上是圓滿的,自性是平等的,人人皆是。

  智慧要求嗎?不需要,求不到;德能、相好要求嗎?也不要求,也求不到,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你自性裡頭有圓滿智慧、有萬德萬能、有圓滿的相好,相好我們現在講福報,你什麼都不缺。這個東西丟都丟不掉,它是自性本具的,它是不生不滅的,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他一樣都不缺。今天問題,我們什麼也都得不到,求也求不到,什麼原因造成的?佛後頭有句話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說破了,就是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你不能證得,這話講得好清楚。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掉、放下,那就證得。所以你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你就成正覺;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你就成正等正覺;最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你就成佛,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這個事情跟學、不學沒什麼關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他是對知識分子來說的,知識分子求學,他就求學;惠能大師是對平民來示現的,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經教是一天都沒學過,雖然在黃梅住八個月,居士身分,沒有剃頭。八個月沒有進過講堂,沒有進過禪堂。沒有進過講堂,他沒有學過;沒有進過禪堂,他沒有修過,修、學都沒有,最後你看看,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傳給他。這個示現是告訴我們,佛法這個學問對於學不學沒關係。我們今天為什麼拼命在學,這說什麼?各人根性不相同。各人根性到底關係了什麼?這要搞清楚。說來說去說到最後就是一句話,關係放下,你能不能放下?我們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讀經,讀經的時候就不打妄想了,就不分別不執著了,用這個方法就叫修行。有人用念佛的方法,有人用參禪的方法,有人用持咒的方法,有人用學戒律的方法,都行,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通大道。這麼多的方法,關係是要與自己的根性相應,你學起來就方便;與自己根性不相應,學得很辛苦。我們從小喜歡念書,就用這個方法,我們就讀一部經,不要讀很多,一部。為什麼?很多經會把我們搞亂了,我們會胡思亂想,一部經就沒有胡思亂想,你怎麼想都不離開這部經,這就好,用這個方法把許多的妄想打掉。

  妄想少了,智慧就長,它兩個是互相消長的,好像明跟暗一樣的,明相生,暗就沒有了。你看早晨的時候,太陽出來,黑暗就沒有了;晚上時候,太陽下山,黑暗就現前,智慧的消長跟這個情形是相同的。所以煩惱輕,智慧一定長;煩惱很多的時候,智慧就沒有了,人就糊塗。所以你才曉得,無論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論用什麼方法,目的是一個,方向是一個,就是煩惱少、智慧長,這樣你的功夫才叫得力。如果修行修得煩惱更多,沒修的時候煩惱少,愈修煩惱愈多,你就大錯特錯,那你不如不學。這些基本的道理懂得之後,才知道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學佛。

  佛不在外頭,是自己的自性,八萬四千法門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不僅是禪宗明心見性,我們念佛的人還是的。不過念佛的人他有特別的方法,在這個世間見性見不了,到極樂世界去,叫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再學,再提升,就見性了。所以古人常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現在不開悟沒有關係,往生見到阿彌陀佛就開悟,這個話說得有道理。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了解這麼多的事實真相,真的一面用功學習,一面把分別執著一定要把它拋棄掉,要捨掉,那你在這一生當中就見性了。見性還要不要到極樂世界去?還要去,為什麼?那太殊勝,到那個地方去,我們見性可以很快的達到圓滿,道理在此地,不能不去。如果這裡見性,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四土你是生實報莊嚴土,所以一定要真幹。

  一定要真幹是一定要真放下,要知道身心世界全是假的,為什麼?生滅法。你要記住彌勒菩薩跟你講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念就是生滅法,前一個念頭滅了,後一個念頭生了,生滅不住,不停止。所以我們看的世界是個相續相,你一定要知道,它是個相似相續相,為什麼?沒有兩個念頭完全相同的,這就是萬花筒的道理,出生無盡。我讀這個經,讀到出生無盡,我就想怎麼出生無盡?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那不就出生無盡嗎?從這個小小的東西才真的叫明白,不再有疑惑,真的是出生無盡。動無盡,妄動,動就是念頭,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從來不停,所以它裡頭的變化是沒有窮盡的。不管怎麼變,它不離開這個範圍。所以這才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你是不是真明白了?真明白的人真放下了。現在這個金融風暴大家都很著急,如果你真明白了,你動不動?如如不動,為什麼?假的,它不是真的。你擁有的財富再多也是假的,擁有財富等於零還是假的,他怎麼會動心!他怎麼會煩惱!我是一個幾十年都不看報紙的人,住在香港,住在公寓,隔壁鄰居訂的有報紙,我們出來坐電梯偶爾在門口看一下,瞄一瞄標題,門口新聞。居然看見香港有很多受金融風暴的影響,跳樓自殺。他有沒有真看破?他沒有,但是好像也等於看破了,為什麼?自殺之後,不就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了嗎?他表演的確實是有這個意思在,可是他的念頭沒斷,他妄念沒斷。離開這個世界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要你真放得下,問題真解決了。這沒有解決問題,為什麼?這裡死了,那邊又生了,他有輪迴。到哪一道去?那就不知道了,看他這一生的行業,如果走的時候善念,他會生三善道;走的時候怨恨不平,他就生三惡道去了。

  人死了之後,來生到哪一道,看他最後的念頭,所以最後這一念關係太大,關係到來生後世。佛家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對於末後一著,末後一著就是他臨終,臨終的時候非常重視,送往生,臨終的時候念佛,大家念佛送他。臨終的時候最後一念是佛,他肯定成佛去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轉境界就在一念之間,末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送他到極樂世界。品位不高沒關係,只要到達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了,在那個地方學習,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進步的快慢,各人不一樣,但是它有個最大的長處,就是無量壽,壽命長,所以一生當中肯定圓滿成就。這是我們完全能夠肯定的、能相信的,不會懷疑。

  這個事情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所以其他的不要有得失的念頭。現在金融危機許多人財富失掉,我們佛法講得很好,捨財消災。財丟掉了,災有沒有消掉?那看你自己,覺悟,災就消掉;不覺悟,災沒消掉,災還在增長。從這個地方你才曉得,佛法對我們的利益是多麼大。怎樣捨財是消災?捨財你心裡面很平安,沒有怨恨、沒有嫉妒,那你的災就消掉了。如果捨財捨得很難過,甚至於去自殺,他沒有解決問題,他去跳樓都解決不了問題,那是給自己帶來麻煩。必須財捨掉就跟石頭丟到水裡一樣,毫無痕跡,這才行,為什麼?他貪瞋痴沒有了。一定要斷貪瞋痴,災就沒有了;所有災難離不開貪瞋痴。所以貪瞋痴,佛稱它三毒煩惱,這是三種嚴重的病毒,這個病毒不但能傷害你身體,它傷害你慧命,它叫你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就是貪瞋痴,沒有貪瞋痴就不會再搞六道輪迴,所以這個我們要知道。

  你有財,天天還念著它,天天想著我怎麼能多賺一點,怎樣把財富能保守,不要叫它貶值,你說你操這種心!這種心都是輪迴心,這都是業障。財丟掉,沒有了,好歡喜,我再不要操心,這覺悟了。覺悟的時候你就煩惱輕,你智慧就長,你聽佛經就會有味道了。天天聽佛經聽不懂,為什麼?你有障礙,有業障,所以你聽不懂。學佛,確實很多悟性很高的都是窮人,為什麼?他不操心,金融風暴不管它怎麼樣,與他毫不相關。大富長者往往就糊塗了,外面一動,他心就動了,佛法不但聽不懂,他聽不進去,這就錯了。

  我們再看底下兩句,『諸法無所依,但從和合起』,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給我們,「緣生故空,一多相盡」。他的話實際上只有八個字,可是最重要的是後頭這句,「一多相盡」。盡是什麼?沒有了,不但多沒有,一也沒有,這叫不可得,這是佛在般若經上所說的。六百卷《大般若》是佛經裡面部頭最大的,玄奘大師翻譯的,是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說的。內容總結起來實在講就是《金剛經》,《金剛經》是六百卷《般若》的總結;更精彩的總結是《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展開來就是六百卷《大般若》。我讀了之後,用一句話做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用的字比清涼大師多,清涼大師只用了八個字,我們不能不佩服。你看那八個字,「緣生故空,一多相盡」,就是我講的十二個字的意思,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但是我這十二個字大家好懂,就是他這裡講的這八個字,緣生故空。

  緣,我們現在人講條件,種種條件聚會的時候,相現前;如果這個條件不存在的時候,相就沒有了。所以凡是緣生之法,真相都是這個樣子。譬如我們講這本書,我們稱它書,《華嚴經》這本書,這本書是緣生的。緣是什麼?是這麼多張的紙把它訂在一起,則稱為一本書,緣生的。如果我們把書拆開來,一張一張紙拉開,就不叫一本書,這裡有幾十張紙。所以緣聚的時候,它有書的相;緣散的時候,書的相就沒有了。再說,好像我們住的房子,房子是緣生的,許多條件,你看它有鋼筋、有水泥,裡面有許許多多,他按照圖樣把它拼湊起來,房子的相現前了;你要是把它拆除掉之後,擺在那裡堆成一堆,這是建築材料。所以房子的相不是真的。縱然這個相有,你要曉得這個相是假相、幻相,不是真相;真的有沒有?沒有。我們對於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用這種方法來看,你就不會執著了,你就不會分別了。人身體也是一樣,你看這麼一個人身,外面的相有五官,眼耳鼻舌身,眼不是耳,耳不是鼻,鼻不是身,裡面五臟六腑,它湊合起來就成一個人相;它分散之後,緣分散之後,人相就沒有了。所以,所有一切的現相都是緣生,因緣生法,這是事實真相。相種種不同,千差萬別,這什麼緣故?緣不一樣。緣都一樣,緣有勝劣不一樣,緣有染淨不一樣,緣有善惡不一樣,這裡頭差別可大了。所以天人跟我們世間人就不一樣,在這個世間,富貴人跟貧賤人就不一樣。但是不管它怎麼樣,它是緣生的,既是緣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對它真明白之後,你對它就放下了,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起心動念了,恭喜你,你成佛了。哪一法不能成佛?法法都能成佛。問題在哪?成佛是覺,搞清楚了,搞明白了。

  一相,一是性,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雖然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六根接觸不到,你眼看不見,耳聽不到,手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它在,這叫什麼?叫它做空,叫真空,真空不空,能現萬法。真空就是講自性,一。一相得不到,想都想不到;你要是不想了,你把六根全部放下,想也不想了,你就證得。怎麼證得?你自己的身心跟那個融合成一體了,我們的精神,就是見聞覺知,跟自性合而為一;我們的色身,四大的色身,跟受想行識、跟整個宇宙融合成一體,那叫證得。這個境界在佛法裡面叫法身,清淨法身。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法身就現前;不放下,也在,你不知道,放下你完全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要曉得,「諸法」是一切法,精神跟物質「無所依」,眾緣和合,「但從和合起」。緣生它就現相,緣滅了,相就沒有了,不管是生也好,是滅也好,都不可得。

  所以覺悟的人,在這個世間你可以享受,我們講席裡常常提醒同學,可以享受,不可以控制,不可以佔有,你要有控制、佔有,錯了。控制、佔有是什麼?是分別執著。你享受它,就像看電影一樣、看電視一樣,你可以享受,為什麼?它是假相,它不是真的,它了不可得。真正修行人就在這個景象裡面,你每天看電視,看電視可以成佛,你會看,不會看的那造業,會看的成佛。所以宗門大德常常勘驗學人,就問他,「你會麼?」會看電視也成佛。會看電視是什麼?對電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那個境界是一真法界,電視是一真法界,自己也入一真法界。你起心動念,他哭你也哭,他笑你也笑,就完了,你是六道凡夫,你脫不了六道輪迴。

  所以動中,你要掌握到一個不動,你才能夠回歸性德。無論幹什麼,你吃飯,會吃的人也成佛了。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香積世界香積如來,香積如來用什麼方法度眾生?每天做菜給大家吃,吃了都成佛了。這就是告訴你,任何一法都能成佛。怎麼會是吃東西就能成佛?吃東西要不執著,不就阿羅漢嗎?吃東西不分別,不就是菩薩嗎?吃東西不起心不動念,那不就成佛了嗎?所以我們吃東西挑剔,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好吃的多吃幾口,不好吃就不要吃,這是凡夫,這永遠成不了佛,也證不了阿羅漢。所以你說哪個不是道!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問題就是你會不會。我們再看底下這首偈,第九首:

  【無能作所作。唯從業想生。云何知如是。異此無有故。】

  這首偈清涼大師有小註,「後偈上半」,前面兩句,「釋前偈下半」,就是解釋「諸法無所依,但從和合起」,再加以解釋這兩句。「下半」,下半講「釋成」,也就是再解釋成就前面所立論的,沒有『能作』、沒有『所作』,所以無所依,諸法無所依,這都是講事實真相。你要從什麼地方去看?你要從彌勒菩薩所講的這個現象裡面去看,你就看出來了。很難,我們從什麼地方能真正體會到、覺察到?我們還用電影做比喻,電影在放映的時候速度很快,我們把速度讓它停止下來,停止下來它就一個畫面,那就是一張,你就明白了,那是幻燈片。停止下來之後你再按一張,它跳一張,第二張跟前面那張不是一個。你從這裡去看,整個電影的相續相有沒有能所?有沒有能作、所作?沒有,它張張不一樣,它哪來的能所!這裡頭妙得不得了,這是華嚴奧旨。

  你要知道沒有能所,然後你才曉得,佛菩薩眼睛當中的十法界、六道三途是平等境界,為什麼?沒有能作、沒有所作,這是事實真相。凡夫看成有六道三途,他看的是幻相,幻相是他自己想像的相,不是事實真相,他自己在打妄想,所以說『唯從業想生』。「業」是什麼?業就是動,你動它就有產生變化。這個動是什麼?這個動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非常微弱,但是它是根,分別就是浪花,執著是波濤。所以無論是波動、是浪花、是波濤,全不是真的,都沒有能所。所以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不想,一切法就沒有了,這一點都不假。你心裡想善,一切法都變善,沒有一樣不善。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我們現前這個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沒有差別?說實話,一點差別都沒有。為什麼極樂世界那麼好,我們這世界是這麼糟?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居民,世尊在《彌陀經》上給我們介紹的,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之處。他們那裡的居民是上善,我們這地方的居民是上惡,那就不一樣了。所以環境是心變的,我們的心是上善,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善;我們的心地險惡,那山河大地全都變惡,境隨心轉。這是佛法能夠救災、能夠救難的理論依據,這是真理。

  巴西預言家說九月十三我們這邊有地震,非常嚴重,他透的訊息很早,幾年前就透露這個訊息。我們在這期間當中,我們請求全世界所有淨宗的同學,大家每天都以虔誠的心,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念佛號、念觀音菩薩聖號迴向給這個地區,希望這個災難能化解。所以在一個星期之前,你看看,巴西預言家把這個災難取消,他說沒有了。為什麼會沒有?我們有這麼多善心人,大家發出善念的念頭,就跟江本博士水實驗一樣,我們這麼多人善念對著這個地區,就這麼個道理。這個話江本博士相信,他做過實驗,他在日本,日本有個最大的湖叫琵琶湖,湖是真不小。琵琶湖有個海灣,這個海灣很多年來,因為它是死水,裡面骯髒,水的氣味很難聞。他請了一個老和尚,我聽說有八、九十歲,請一個老和尚,請來大概有一百多人,有一百五、六十人,就在這個灣區念佛,念一個小時。大家全部心力都集中,念佛迴向給這個湖水,一個意念,「湖水乾淨了、乾淨了」這一個意念。三天之後,湖水真的乾淨了,氣味沒有了,保持半年。如果他每個月都做一次,我相信這湖水就永遠恢復正常了。他這個實驗有報告,而且日本的報紙、雜誌、電視都報導過,這個一點不假。說明「唯從業想生」,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的「心現識變」,所有一切法是心現識變,它產生變化是識,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讓它產生變化。

  為什麼你知道是這回事情?下面說,『異此無有故』,「此」就是心想,除了心想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所以一切法,給你說,真的是從心想生。這個地方用「業想生」用得更好,為什麼?業裡頭有染淨、有善惡,心裡面當然也有,但是業就更明顯,業是一切眾生的造作。我們再看後面這首,今天是我們的講座第二千集,我們講到這個地方也使用四千個小時了,所以到這個地方,這一段也算是個圓滿,我們把末後這首偈:

  【一切法無住。定處不可得。諸佛住於此。究竟不動搖。】

  清涼在提示裡面給我們總結的是,「結成妙義」。『一切法無住,定處不可得』,這是講所住;後面兩句,『諸佛住於此,究竟不動搖』,這是能住。清涼的話說得很好,「由無住故,無所不住,謂不住有,以即空故」。我們能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無論在什麼地方,你心是定的,你心不會有分別執著,為什麼?所有一切相是幻相。你看透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你把相捨掉之後,你住在真性裡頭。相好像是動的,性是不動的,如如不動;相好像有染污,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什麼?這就是心轉境界。中國人處處講求風水,風水有沒有?不能說沒有。風水是什麼?風水就是我們生活居住環境。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感覺到身心非常快樂、很舒暢,這個環境對我就很好;如果住在這個地方感覺到很彆扭,心裡面不舒服,這個環境對我就不好。所以風水不需要請人看,只要你心能夠靜下來,你就能感受到,非常明顯的感受到。如何把不好的風水轉變成好風水?行,清淨心能轉境界,慈悲心能轉境界,平等心能轉境界。就是看你會不會用,會用的時候真能轉,而且轉得很快。這裡頭有大道理,大道理是什麼?境隨心轉,心現識變,這是永恆不變的大道理。所以諸佛如來由無住,真的是無住,無所不住。無住是性德,是真住,無所不住是講的作用。既然我們曉得,遍法界虛空界,就是整個宇宙是一體,一體,我們以常人感觸來說,沒有一個部分是跟自己沒有關係的,痛癢相關。我們左手有點痛癢,右手自然就幫它摸摸,這是什麼?這就是起用。用就是有住,無所不住,哪裡有痛癢就到哪裡去摸一下,這起作用。雖起作用,是無所不住的,依舊是無所住,住即無住,無住即住。

  下面有解釋,「謂不住有」,他為什麼不住有?有即是空。有在《心經》裡面用色做代表,你看《心經》上念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跟哲學裡面講的不一樣,哲學裡面空有是對立,佛法裡面空有是一,空有不二,它是一體的,所以他能住有。能住有就是他能夠幫助十法界一切眾生,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雖覺悟,還不到位,在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只能講到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所以還需要幫助他。幫助他放下起心動念,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就真的成佛,真的回歸到自性,住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諸佛如來跟自己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你不要去起分別,這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那個是毘盧遮那的實報莊嚴土,不用分,它是一不是二。一有分別,你就掉下去,你就落到十法界裡頭,你沒有在上面,上面是沒有這個分別的。四聖法界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執著那就又到輪迴裡面去了,到六道去了。所以這個問題嚴重,起一個念,升降的幅度好大。我們不是沒有升,天天都有升,但是升到上面,那是剎那的念頭,很短,掉下來的時間太長,天天在搞這玩意兒,所以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所以他「亦不住無」,為什麼?「無即有故」,有無是一不是二。住無是誰?阿羅漢,住無他就沒有慈悲心,不想幫助別人。認為什麼?幫助別人很累,為什麼會很累?執著有我。誰累了?我累了!什麼時候他把我放下了,就不累了,我都沒有,誰累?所以破身見是學佛的第一關,你才能入得了門。《華嚴經》前面講過,初信位的菩薩我沒有了,我沒有了,誰生煩惱?我沒有了,誰有生死?我沒有了,誰有病痛?全沒有了。所以生死、煩惱、病痛是我的附屬品,只要有我,它就有,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阿羅漢我執才破掉。所以破我從初果須陀洹開始,不執著身是我,逐漸向上提升,通過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才真的把執著我斷掉、放下,再不執著了,六道就沒有。有我就有六道,無我,六道就沒有了。

  六道,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頭,有很深的體驗,太苦了。佛家的教學,它的宗旨,第一個宗旨,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學佛,要沒有得樂,要沒有離苦,叫白學了,學錯了。真正學佛,你一定苦天天減少、年年減少,快樂是天天增長、年年增長,那學佛是真有心得,真有收穫了。可是苦跟樂從哪來的?這要知道。苦是從迷來的,樂是從悟來的,所以苦樂是從果報上說,因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我們就曉得了,要靠什麼?要靠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一生教學,不但有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你看他一天到晚快樂。他們僧團裡也有問題,提婆達多是個背師叛道的首領,底下還有一群叫六群比丘,跟提婆達多一流的,天天在僧團裡搗蛋,自己搞成一派,居然來奪權,到最後護法神來處理,提婆達多墮地獄了。這是佛在世示現給我們看的。到今天末法時期,僧團裡面不和合,理所當然,早就表演給你看了。釋迦牟尼佛你看他的態度,看到僧團裡面有些背師叛道的、擾亂正法的,釋迦牟尼佛看到如同沒有看到,絕對沒有影響他的清淨平等覺,沒有影響他的真誠、慈悲。這就是他老人家教給我們的,我們要學他,要學他「究竟不動搖」,住於無住,無住而無不住,這就對了。

  所以他後面講,「不住俱有無,無二體故,不住雙非,不壞二相故」,這就是有住、無住、亦有住亦無住、非有住非無住,統統不著,得大自在。該住的時候住,不住的時候不住。什麼叫該住?緣成熟的時候,幫助眾生這是要現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我們看到應,好像佛就來住了,釋迦牟尼佛到我們世間來示現成佛,住這個世間住了八十年,他來住。這是大家曉得的,不曉得的可多了,你說我們現在這個世間難道沒有佛菩薩住世嗎?冷靜去思惟觀察,很多,不在少數,問題就是你有沒有慧眼,你能不能看出來。佛菩薩住世決定是應機說法,決定是做種種不同的示現,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沒有一樣不是教化眾生的。這樁事情我們在《華嚴經》末後善財五十三參裡面看到,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做種種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他們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五十三個人是代表我們的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出家的只有六個,在家的四十七個,合起來叫五十三個善知識,五十三尊佛。

  大師後面有兩句話,「既以無住為住,則心絕動搖,方契本覺,湛然常住」,這幾句話重要。所以他心是定的,這個定是自性本定,這就是華嚴三昧。你今天的念頭,念頭上上下下,這不是你的正念,不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從來沒有動搖過。動搖的是什麼?動搖的是妄念。要記住,妄念,妄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怎麼樣?你就應當把它放下,你要把它捨掉,你要把常住真心找回來。所以你能夠放下動搖,你心就是定的。我們想放下,可是怎麼樣?偏偏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它養成習慣,不聽你的意思,所以你必須想方設法去控制它。那方法,方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你看哪個方法適用。我們現在選擇的方法,念佛,心裡一動念,「阿彌陀佛」,不管是善念、是惡念,統統歸阿彌陀佛。要知道,惡念是妄念,善念還是妄念,無念才是正念,這個要知道。我們念佛還是個妄念,用這個妄念去制伏一切妄念,把一切妄念都歸到阿彌陀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不要了,正念現前。

  可是正念現前的人常常還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報佛恩。這個方法幫助我回歸了自性,我還是用這個方法幫助許多眾生他們還沒有回歸的,如果我要不念,他們也就不會念了,所以我要帶頭。這個念跟自己念就又不一樣了,從前念佛是為自利,到極樂世界之後,念佛是為利他,不是為自利了。這個法門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所有諸佛如來都讚歎這個法門殊勝、第一法門,為什麼?它不拘時處,一切時、一切處它都沒有障礙。不像你想打坐,它有障礙,你一定要有個禪堂,有個靜室,環境不清淨你就沒有法子,你要誦經也要有環境。唯獨念佛不需要,什麼場合都可以念,別人討厭你,我心裡默念,我不出聲音,什麼障礙都沒有。

  念到功夫成片也叫方契本覺,功夫成片是什麼?就是你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妄念。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古大德常講「好事不如無事」,不僅僅是多事不如少事,要做到什麼?好事不如無事。什麼時候我再回到這個世界上來幫助別人?到極樂世界再回來,成佛了,至少你成菩薩,法身菩薩,那你到這個世間來是做種種示現的。我們現在要知道,自己是凡夫,沒有成佛,那什麼最重要?這最重要了,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一定要認識清楚。護持佛法,我不護持,佛菩薩來護持,自然有人護持。不能說除我之外就沒有了,那是什麼?那是傲慢念頭。我們怎麼求佛?我們自己真幹就是求佛,我們假幹就不是求佛。真幹,絕對佛菩薩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我們真心一動就有感應,自然就來了。「湛然常住」,住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住。這是第八段,我們就學到此地。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