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00卷)  2003/12/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00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李長者的《合論》,現在看第五小段,我們把文念一念。

  「一切處文殊師利同時說頌者,明信心者,自己妙慧擇法遍周」,這幾句前一次跟諸位報告過了。總而言之,一切眾生自己都有妙慧,妙慧也都是周遍法界。正如「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我們的虧就吃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我們染上了,像吸毒一樣,上了癮丟都丟不掉了,很想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偏偏放不下。想盡一切方法還是放不下,這個虧吃大了,害自己無量劫來墮在六道,受生死輪迴之苦。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了解,也要有高度的警覺心、覺悟心,那就是怎麼樣把它放下。佛教的方法,妙絕了,不想就放下了;想怎麼樣放下,那個想就是障礙。所以佛法真正的祕訣就是四個字,「不可思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可思,不可思就是決定不可以起心動念,不可以分別執著,不可以去議論,我們現在講研究討論。研究討論是所知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煩惱障,二障障礙了自性,障礙了妙慧。妙慧之大不可思議,周遍法界無量無邊的智慧。

  後面這句話說得好,這是一個總結,「總明自有,非是他法」。智慧你自己有,德能自己有,相好自己有,世出世間應有盡有,你沒有一樣欠缺。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這就是世尊在大經裡頭很感慨的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病根,九法界眾生的病根、病源,諸佛如來一語道破,我們的病根、病源在此地。佛的話你有沒有聽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諸佛如來是一念覺,我們一念不覺,差別就在此地。他能保持一念覺,我們一念,立刻就墮到不覺,什麼不覺?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那個時候是覺。

  在覺的狀況之下,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沒起心動念,那叫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什麼叫根本智又無知?根本智是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無知是什麼?你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換句話說,你起心動念的知,他沒有,你分別的知沒有、執著的知沒有。無知是沒有這個知,不是不清楚不明白,看得清楚、聽得的明白,沒有起心動念。這個知跟無知意思一定要清楚、要明白,你就不會疑惑了。換句話說,般若之知,根本智,是一切通達明瞭。而且怎麼樣?過去未來、此界他方都明白了。前面說過在這種狀況之下,空間沒有遠近,時間沒有先後,所以徹始徹終,這是性體、這是性德法爾如是,這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佛有,菩薩有,你有,我也有,他也有,平等平等,所謂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沒有兩樣,兩樣就在起心動念。

  凡夫起心動念,什麼時候起心動念?現在。不是過去,不是什麼無量劫前,不是,哪來的無量劫,就是現在一念。現在一念為什麼起心動念?為什麼分別執著?這叫什麼?不老實,還要批評張三、批評李四,其實張三沒有過失,李四也沒有過失,誰的過失?自己煩惱在作祟。豈不聞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境,物質環境,緣,人事環境,一切物質環境、一切人事環境裡頭沒有過失。我去分別他,我有過失;他分別我,我不分別他,他有過失,我沒有過失。這是怎麼回事情?這就是佛跟凡夫,凡夫批評佛菩薩,佛菩薩沒有分別凡夫,這叫凡聖差別。

  無差別當中,不得已勉強說個差別,讓你什麼?讓你覺悟,目的在此地。說個差別已經錯了,但是這個錯是不得已,這個錯可以幫助你覺悟,但是你不能執著言說,不能執著名相,希望你從這個現象裡面豁然悟入諸法實相,那就叫妙慧。這些理事、境界,《華嚴經》處處都說,會會都講。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不斷重複薰修。我們真正是煩惱習氣深重,聽一遍、聽十遍、聽百遍,回不了頭;聽千遍、聽萬遍,還是回不了頭。總得要聽幾萬遍,這個印象深,印象深了不知不覺會回頭。所以古人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在教學裡頭是非常巧妙的方法,不斷讓你薰修。你不覺悟、不回頭,沒有關係,那是什麼?薰習不夠,要不斷的薰習。

  我們千萬不要疏忽古人傳授給我們這種方法,這一部經學個幾遍夠了,你沒開悟。我過去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我勸大家,我們這部經學會了,學會了是要上台去練講,去講經,要講多少遍?講十遍。十遍夠不夠?不夠!但是再說多遍,他就不耐煩了,只好跟他說十遍,十遍,想想還勉強能做得到。十遍的薰修是什麼?你對於這個經的大意能記住,沒契入。要契入怎麼樣?真的,百遍、千遍。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要想契入這部經的境界,你能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千遍,我也像夏蓮居老居士一樣,保證你開悟。你能夠專心在一部經上,鍥而不捨,一遍一遍的講,能把這部經講一千遍,你肯這樣做,你是菩薩示現以身作則,做個榜樣給大家看,給現在人看、給後世人看;我一生就講一部經,專講一部《阿彌陀經》。這經不長,簡單的講,一天講兩個小時,三天就講圓滿,五天講圓滿,七天講圓滿,兩個星期講圓滿,一個月講圓滿,都可以。你只學到一個月,不要再太長了,一個月就很不錯了。

  到處講,自己不要道場、不要家、不要廟,哪裡請就到哪裡去講。你許個願,我把《彌陀經》講一千遍,不難。幾個同學邀你講,在他家裡講,講三天,一天兩個鐘點講三天。張家講完之後到李家去講,李家講完之後到王家去講,他要叫你講的詳細一點,你就五天、七天,簡單一點三天,可長可短,可淺可深。所以無論在家、出家人請你,統統去講。

  讀《彌陀經》,讀彌陀經註解,彌陀經註解也要一門深入,為什麼?你看很多人講法,人家講法不一樣就會把你搞亂,熟一家之言。《彌陀經》古註裡面有三種權威註解,這是淨宗大德都公認的,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個是幽溪法師的《圓中鈔》,第三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這三本書是《彌陀經》權威的註解,我們依靠它就行了。學講,這個註解裡面你去讀,你能懂的你講,不懂的不講,沒有過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過失在哪裡?強不知以為知,那就出了麻煩了,就把經講錯了。

  中國地方大,一個縣去講一遍,你講一輩子講到死,中國各個縣市還沒講完,你得要長壽。能活兩百歲,差不多中國每個縣市你都會去講一遍,好事!聽眾,三個、五個不少,十個、八個不少,幾百、幾千個不多,得大自在。絕不計較聽眾多少,絕不計較時間長短,一切隨緣,一部經。別人找你講其他的經,其他的經我不會,你們找另外法師。你能一生這樣做,你就是祖師的典型。

  我給同學們說,我在年輕早年時確實發了這個願,一生講《彌陀經》。我沒有遇到殊勝的緣,實在講,在那個時候雖然知道一門深入,我認識不夠深,所以別人請我講這個,請我講那個,我統統都答應了。這一生講了幾十種經論,不能給現前後世人做一個最好的榜樣,我沒做到,這就是我涉獵的範圍太廣了。涉獵的廣,於自於他實在講弊多利少。怎麼說弊多利少?如果我一門深入,那我這五十多年的功力,諸位想想,《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我很可能證得。不是在功夫成片,是能夠提升到一心不亂。功夫上乘的提升到理一心不亂,那還得了!這個利太大太大了。不過我這一生無論講什麼經論,都是引導向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我才能得這一點利益。如果方向是多方面的,目標也是多方面的,那就完了,那這一生什麼成就都沒有。這是李老師教導的,我在他那裡學的。我在台中十年聽他講大大小小的經,我聽了三十多部,他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講《金剛》、講《楞嚴》,都是導歸極樂,勸人求生淨土。

  今天我們在《華嚴》裡面,真的把境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了,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總明自有,非是他法」。所以要知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有一些冤親債主,俗話講冤家對頭,冤家對頭是怎麼來的?是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含藏不善種子起現行,還是總明自有,非是他法。你要能懂得這一點,這些冤家對頭也很可愛,你對他不會有一點怨恨心。他對我有怨恨,我對他沒有怨恨,為什麼?我明白了,他還沒覺悟,他如果覺悟一定是跟我一樣哈哈大笑。宇宙之間,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是自己,善緣是自己善心所變現的,惡緣是自己惡心所變現的。這就是蕅益大師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你契入這個境界,了解事實真相,你才會禮敬,你才會讚歎。

  凡夫在一生當中,他的思想、作為有善有惡,純善找不到,純惡也找不到,決定是善惡混雜。善惡混雜,我們讚善不讚惡,也就是看到別人所做不如法的,一字不提,別人所做的好事,讚歎。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感化眾生。時間長了,對方常常聽到,你看我都是罵他、都是批評他,他在背後讚歎我。開頭還沒有什麼,時間久了,我會生慚愧心,你看我天天是罵他、批評他,他是常常讚歎我,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是這樣的,他不是假的。我的心就會軟了,感到內疚、慚愧。有勇氣的,我要到他面前來道歉,那是什麼?那是有勇氣的。沒有勇氣的,迴避,不好意思見他,感覺得對不起他。只要真誠,古人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誠心能感化一切,沒有不能感化的。不能感化,他沒有回頭,我的功夫不到,不能怪他,怪自己,自己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功夫不到,沒有能把他感化,還要加功用行。這八個字我們要記住,「總明自有,非是他法」。

  這下面「從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這是物質環境。「十智如來」,人事環境。「十首菩薩」,這人事環境。「總是自己果行法性大智萬行遍周,以成信故」。十色世界是自己唯心所現的,如來菩薩是自性如來、自性菩薩。「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自性變現的,自己果行法性變現出來的。大智萬行遍周,大智是佛性,萬行是法性,無有一法不周遍。這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示,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因為跟心性相應,所以沒有不立即周遍法界,這個在有情分上;無情分上亦周遍,但是周遍比較緩慢,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所有一切物質,物質是能量變現的,質能,它振動的頻率不相同、速度不一樣。但是心能就是精神的能力,那就太快了。現在科學對這方面的研究少、缺乏,都是研究物理。物理這一方面,最近這一個世紀進步真的是非常快速,日新月異,這是質能、物理。心理就跟不上了,對於心理的研究,實在講還在開始,還在摸索,甚至於方向都還沒有找到,方法也沒有找到。所以關於心理這一方面的研究,大大的落在物理之後。物質文明不斷向上提升,道德淪落到谷底,這個世界怎麼不亂?所以它的結果就是一般宗教上講的世界末日。那在我們看看諸佛如來的世界,他們的生活環境發展的方向跟我們恰恰相反,他們發展心理,心能發展到極處物質跟到提升。所以諸佛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思想研究的方法、範圍是恰恰相反。諸佛世界的代表,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是個代表,確實跟我們這個世界正好相反。你說相反的根源在哪裡?思想,想法看法真的兩極化。這是個認知,圓教一乘菩薩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的,真正不容易。

  「從此修行,經歷五位,不離此也」,不離這個信心。這個信心就是肯定法界虛空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肯定這個。你果然肯定,你就曉得這個宇宙跟我的關係,一切眾生跟我的關係。大自然所有一切的萬事萬物跟我什麼關係?切身的關係,是我自己變現出來的。所以你的慈悲、你的愛心就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法你不愛它,你的愛是清淨的、無私的,你的愛是平等的。就像慈母關心她的兒女一樣,兒女都是她生的,兒女當中不友愛,但是父母對兒女的愛決定是平等的。如果這個兒女能力比較差一點,比較愚鈍一點,父母還特別關照他。我們今天對於人,對於宇宙,對於一切萬物,為什麼愛心失掉了?迷了,不知道是自己,不知道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以為自己這個身是自己,除身之外都不是自己,我有能力任意去糟蹋,任意去掠奪。你糟蹋他,你掠奪他,那你有反應,那個反應就是天災人禍,這個道理非常非常之深。我們看長者後面的話。

  「是故發心畢竟二不別」。不別是沒有分別。「如是二心先心難」。這個先心是初發心,初發心太難太難。初發心就是始覺,如來果地那是本覺,本覺本有,始覺太難了,你開始覺悟了。這個始覺多半是接受聖教,聽了佛菩薩的教誨,讀到佛菩薩經論,豁然明白了。這一明白之後,思想完全改變了,造作極重罪業的人你也不會怨恨他,你也不會責怪他,你只有一個心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你會生這個心。這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明白清楚,一點都不疑惑,他本性本善,他本性是佛性。可惜怎麼樣?迷了,人是個好人,喝醉酒了發酒瘋,等到這個酒瘋過去之後,他會恢復正常,以後勸他不要再多喝酒。你是這樣的心態看他,不會厭棄他,不會捨棄他,不會把他開除。「先心」是真難,這個先心一發,上軌道了,往後一帆風順決定成無上道。就好像走路,他方向正確了,路走對了,雖然還沒有到,我們知道他一直往前去,他肯定會到。

  這後面有一首偈,「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以為天人師,超勝聲聞及緣覺,一如涅槃經說」。這總共有六句,六句是一首半的偈子。從「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以為天人師,超勝聲聞及緣覺」,這是什麼?大乘圓教初發心,這個心一發他就入發心位,就是初發心的菩薩。那我們永遠發心,你在這裡一比較就曉得我們是不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今天我們沒有這個認知,不是!我們沒有這種態度,不是!我們沒有這種行為。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就已經做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知道自己的心性是不動智如來,他知道自己的妙慧就是不動智起作用周遍法界。他知道總明自有非是他法,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心現識變,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是性德自然的流露。無量無邊世界裡頭無量無邊的眾生,是自己煩惱習氣的現行,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包括自己的身體,包括自己的念頭,皆不可得。

  他從這個地方修行,那我們是不是?冷靜去思惟比對,我是不是初發心的菩薩?不是!不是,要學。從哪裡學起?讀經。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為這個。不是為已經發心的,已經發心的他路走對了,只要往前走就行了。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引導一切迷惑眾生回頭走向正路。所以初發心難得,非常可貴。「是故我禮初發心」,這個「我」是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早就成佛了,文殊菩薩在我們世界示現是等覺菩薩,他禮拜,禮拜誰?初發心的。這個「禮」就是尊重禮敬。我尊重他,我敬愛他,我知道他現在的方向目標正確,不久一定到我這個地位,我們一樣,平等平等。這個位次就是究竟佛果。

  「初發以為天人師」,真的是天人師,為什麼?做出最好的榜樣,他走的這一條正路。現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人這條路還沒有摸到,還沒有找到,他找到了,他帶頭在這裡走,所以他超過聲聞、超過緣覺。為什麼?聲聞、緣覺走的是另外一條路,沒有走到這一條路,這一條路成佛之道。而這一條路裡頭,暗暗的就是含著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我說暗中含著這個意思?因為《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文殊菩薩教導善財童子念佛法門,文殊菩薩自己發願求生淨土。所以這個經裡頭有顯有密,密義是導歸淨土,不是到末後才導歸。從前面「如是我聞」開始起,就這意思都在裡頭,密義我們要懂得。有這個密義,我們各個人都得救,沒有這個密義,那真的是上上根人才得度,我們這種中下根人就沒分,它有密義。決定超過聲聞、超過緣覺,一如《涅槃經》說。

  「此明從凡入信心者難故」。這句話是真的,凡夫在大乘、無上乘建立信心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這個信心一建立,了不起。尤其是把《華嚴經》這些理論方法用在念佛求生淨土上,把你的信願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把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大幅度的增長了。所以教不能不學。什麼人可以不必學教?第一個因素,緣不足,他想學沒有人教他。沒有遇到正法,沒有遇到善知識,這是無可奈何之事。遇到正法,遇到善知識,不能不學。第二種人那是真實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之人,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信心具足,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聽說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念到底,行。如果不是這樣的根性,不是如是的緣分,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大乘,有機會遇到了正法、遇到了善友,不能放棄。

  絕對大多數的人一生成敗關鍵在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樣的。我們的身得自於父母,不能不孝,我們這一生的方向目標(這是基本的認知)得自於老師,老師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父母。我們的肉身從父母得來的;法身慧命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所以父母跟老師地位是平等的,是我們一生真真實實大恩大德之人,不能不孝父母,不能不敬師長。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李長者的《合論》,接著看。「為凡夫總自認是凡夫,不肯認自心是不動智故,是故入十信難」。我們先看這一句。這是說明凡夫為什麼總是墮落在凡夫位中不能夠超拔,原因在哪裡?長者為我們指出來了,為的是凡夫總是自認是凡夫,不肯承認自心是不動智,不肯承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是自己心性所現所變的,他不肯承認。就好像我們還用這個比喻,用身做比喻,我這身上一根細胞、一根汗毛不承認這整個身體是它,它是這個身體一部分,這整個身體也是它,自他不二。

  那再給你說,法性不生不滅,這個身體形象呢?身體形象還是不生不滅。我們常講這身有生死,性,靈性不滅,這個人好懂。告訴你身也沒有生滅,生死就是生滅,你就不懂。身怎麼會沒有生滅?身是物質,物質是緣聚緣散,因緣條件具足了就現這個形;不具足,散掉了,散掉它還是沒有滅。我們用水來做比喻,水是個物質,它的緣是溫度,攝氏零度以下它就結成冰了。如果溫度上升,升到十幾二十度它就變成水了,溫度再加高,升到一百度、兩百度它就變成蒸氣了。如果升到一千度它就沒有了,氣也看不見了,它在不在?在!冰也好,水也好,蒸氣也好,汽化也好,都是它,它沒有滅,只是緣聚緣散,我們這個肉身亦復如是。為什麼?它的體是法性,性不生不滅,性變出來的相哪有生滅。所以今天科學講物質不滅,精神不滅。

  你要是真正肯定了,認識事實真相,對於生死你就明瞭了。佛法講了生死,了是什麼意思?明瞭了,生死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對於生死有沒有恐懼?一絲毫恐懼都沒有。真的就像喝一杯水一樣,一點恐懼都沒有了。知道這緣聚緣散,緣生緣滅。緣生緣滅,只是緣的關係與法性毫不相干,法性絕對不會隨這個緣生滅;法相,這個物質也不會隨著緣生滅。這個意思如果再難懂,我們再舉一個淺顯的例子,好比我們這個房子,房子蓋成功了,你看到很喜歡。房子是什麼?相。房子的體是什麼?你用的磚頭、用的瓦片、用的水泥、用的鋼筋、用的木材,這我們講這些材料,建築材料,這是物質,這是房子裡面的真正的物質。它有沒有生滅?它沒有。只是按照你的圖樣排列起來變成房子;沒有變成房子時它堆在那個土地上,堆在那一堆,我們叫它做建築材料。建築材料變成房子,它沒有增沒有減。這房子不要,拆掉了,拆掉房子沒有了,這些材料堆在那邊還是那麼多。諸位想想這個道理。

  不但靈性不生不滅,物質也是不生不滅,就算是汽化了,沒有了,變成大氣散布在空中,還是沒有生滅。那個極其微細的物質,我們肉眼看不見,佛法裡面叫微塵,我們這個身變成微塵,高倍的顯微鏡都看不到,那麼小的物質散布在太空當中,沒有滅!靈性跟緣聚的物質都沒有滅,是你自己無知不覺,不了解事實真相,聚的時候生歡喜,滅的時候很悲哀。這是什麼?這個叫虛妄的情執,錯誤的。你還會有這個現象。真正了解清楚,原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所以我常講的,佛法裡面所說的十善業,慈悲喜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中國人所講的倫理道德,五倫是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德,本有的,只要你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這些自性裡頭的德統統現前。我們看諸佛如來,看看諸大菩薩,各個人都是這樣的,性德自然流露,他不迷。凡夫迷得淺的,這些德行還有,不過是打了折扣,水平降低了。到三惡道幾乎沒有了,完全變質,真誠變成了虛偽,清淨變成了染污,平等變成了高下,正覺變成了迷惑,慈悲變成了自私自利,變質了。怎麼變質?迷,變了質。所以你要曉得虛偽就是真誠,恢復原狀就是真誠,染污恢復原狀就是清淨,自私自利恢復原狀就是大慈大悲,一念覺就恢復了。所以這個初心值得文殊菩薩尊敬,道理在此地,他開始覺悟了。一覺悟,樣樣就恢復了,把煩惱恢復成智慧,惡作恢復成德能,一切苦難恢復成相好。所以總要我們自己承認、肯定我們的自心是不動智。

  般若智慧,自心起用是無所不知,那就是前面講的「妙慧擇法,周遍法界」,自他不二。不承認,你就永遠沒有辦法入十信位,就是初信,初信位的菩薩你永遠得不到;換句話說,你學佛沒有入門。初信位是小學一年級,你不能相信,你沒有入門。從什麼地方相信?自他不二。到什麼時候你真正相信,你對於一切人會禮敬,像文殊菩薩禮初發心一樣,你會很謙虛,你樣樣都能讓,你肯定會包容。我們今天講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包容、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所有的世出世間這些德目你統統都落實。不要人教自然就落實了,你是初信位的菩薩,你入了佛門。為什麼?你雖然不是佛菩薩,你有佛菩薩的樣子,你有佛菩薩的氣氛。

  如果我心還有不平,好像還有什麼冤屈,你是凡夫,你沒有入門,你這個初信位拿不到,還是你煩惱習氣障礙了你自己的悟門,障礙了你自己的妙慧,再深一層講,障礙了你自己的不動智。你一定要曉得與任何人都不相干,這個世間沒有人害你,沒有人對不起你,自己對不起自己,自己害了自己,那是真的。所以孟子講「反求諸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那就對了。反求自己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懺悔法門,基督教裡頭講的悔改,佛法裡講懺悔法門,儒家講反求諸己,這是聖賢功夫的祕訣。六祖惠能大師說得更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看能大師他老人家所講的話,他對大眾說:我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這是他自己一生當中修行證果的祕訣。所以他尊重別人,禮敬別人,天天能見到自己過,能改過自新,你說這個人還得了嗎?肯定成聖成賢。

  凡夫為什麼永遠做凡夫?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所以天天增長過失,天天不知道改過自新,因此愈陷愈深。他墮落,肯定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的念頭行為,那就是罪業,天天造罪業,《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個罪業的果報,一直把你拖到地獄,這凡夫。你看看反求諸己的人,悔改的人,懺悔的人,天天向上提升,不見他人過,往上提升;天天見人過,是往下墜落。世出世間聖賢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我們充耳不聞,聞而不信,信而不行,還是往下墜落,這個問題嚴重。那麼這一句長者慈悲教導我們,我們為什麼入不了初信原因說出來了。下面說。

  「明十信心成就,任運至十住初發心住故」。十信心滿,成就就是心滿了,任運至十住初,初是發心住,這真的叫大幅度提升,為什麼?真正超凡入聖,脫離了十法界入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叫華藏世界,你擺脫了六道、擺脫了十法界,你往生到一真法界去了;現在我們講移民,你移民到一真法界去了。這是所有一切世間最殊勝的,這個世間沒有一切苦,就叫做極樂世界,華藏是極樂,極樂就是華藏。這裡面的居民各個都是大覺,大智大覺,沒有迷惑的人;各個都是六根在六境裡面,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純真無妄,各個都是如此。這個法界裡面是平等法界,這個法界裡頭沒有政治組織、沒有國家、沒有國王,沒有什麼部長什麼,統統沒有,一律平等,只有老師跟學生。跟學校不一樣,學校還有階級,還有校長,還有教務主任、總務主任、訓導主任,還有這些,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老師,其他都是學生,平等的。

  但是這個裡面也長幼有序,先到極樂世界的,這是在我們之前,學長;後到極樂世界的,學弟,有這個關係。大菩薩也幫助小菩薩學習,像實報莊嚴土的大菩薩,凡聖同居土的小菩薩。這些小菩薩各個都是聰明到極處,為什麼?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在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煩惱,沒有關係,那個地方沒沒有惡緣,所以煩惱不會起現行。久而久之,煩惱自然就轉變菩提了,轉煩惱為菩提。煩惱沒有了,煩惱滅盡,煩惱統統變成菩提了,就是還原了,恢復正常了,正常就是智慧,菩提是智慧。轉惡作為德能,轉一切苦為相好,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今天有緣能讀到這個經,這真是不容易,這樣的開導你到哪裡去找?真的搞明白了,在此地最貴的就是直下承當。直下承當不是空口一句話,真的觀念轉過來、念頭轉過來,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在這個世間對一切人事物,我自自然然會做到犧牲奉獻捨己為人,念念為眾生,行行為眾生。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叫什麼?叫行菩薩道,行佛道,成佛之道如是。你能這樣做,這個做法是什麼?是懺悔。過去無知,不知道幫助別人,現在明白了。過去幫助別人是有條件的,現在幫助別人無條件,為什麼?過去我自私自利沒有離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都沒有捨掉、沒有放下掉,所以要談條件;現在我萬緣放下,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我的關係,我清楚、我明白了。所以我犧牲奉獻是我的義務,是我應該要做的,我要不這樣做對不起自己,觀念轉變了。真正愛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惡作的眾生,愛護三途眾生,平等的博愛,清淨的慈悲,像《無量壽經》上講的「廣施功德寶」。

  那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你要是不懂得,好像還帶著有一點誘導的味道。財布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你自然就明瞭不能不做。我要幫助別人,需要財富,沒有財富拿什麼幫助別人?我要幫助別人,需要聰明智慧,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健康長壽,你才能真正幫助人。這三個條件不具足,那就是古德所說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心裡真想做,我能力做不到。佛告訴我們,你要想具備這個德能,你要認真去修學,三種布施得三種圓滿的果報。

  我這一生你們看到的,我年輕的時候沒有福報,那個照片掛在齋堂,你們諸位自己去看。我還有一張出家那天照的照片,剃度的那一天,是一張小張的,你們想辦法去把它放大,我不曉得齋堂有沒有掛那一張?你去看看那個相,一點福報都沒有。年輕的人,很多人當面不好意思說,背後都批評我,不但沒有福報而且短命,短命相。有一點聰明智慧,這大家肯定的,一點福報都沒有,貧窮下賤。我能夠回頭覺悟是讀《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給我這本書。我是一個朋友介紹我跟他認識,那個時候他六十多歲將近七十歲,我好像是二十五、六歲,他也很喜歡我,常常送書給我看。第一本書,《了凡四訓》。我拿了這本書,那時候印的很薄,字也印的不大,這小冊子我從頭到尾看了三十多遍,很受感動。我的毛病習氣跟了凡先生一樣,讀這本書之後回頭了。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修布施,教我修福修慧,教我要看破放下。我問他從哪裡下手?布施,學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才懂得。《了凡四訓》讀了之後,才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財布施,不是說等到我有錢的時候再布施,錯了,你命裡頭沒有錢財,你等你有錢再布施,你這一生當中永遠沒有布施的機會。怎麼樣?現在就幹,現在沒有錢,沒有錢我盡量節省,省一塊錢用一塊錢布施,省兩塊錢用兩塊錢布施。我們那個時候是做小公務員,一個月的待遇只有台幣五十塊錢,我們住公家的宿舍,住不要花錢;吃是公家的伙食,也不要花錢;穿衣服,公家也發衣服給你,所以這些東西都不需要。零用錢什麼?肥皂、毛巾、牙膏、牙刷這些東西必需的,剃頭理髮,這些正當的用途一個月的開銷二十塊錢就夠了。我五十塊錢的待遇,我至少能夠節省一個月可以布施二十塊錢,我這樣幹法。除了生活必需開銷之外,我能夠點點滴滴節省下來修布施。

  我的布施是做三樣東西,所以很單純。第一個是印經,參加別人,別人有印經地方,我們出個一塊錢、兩塊錢、五塊錢、十塊錢,隨喜功德。這個印經是財布施又有法布施,一舉二得。另外的,我要做的事情布施醫藥,錢雖然很少,布施個十塊錢,一個月、兩個月做一次,我只有這麼大的能力。再就放生,寺廟裡頭每個月都有放生法會,我們隨喜一點錢去放生,錢都很少,但是做,幾年做下來之後,效果就不一樣。所以諸位看到什麼?看到明顯不相同,五十歲,我四十五歲到五十歲面相改變了,體質也改變了,也有一點福報了,這供養也愈來愈多了,愈多就愈多做,我的生活依舊保持到那麼樣的簡單,全部都拿來做。這幾十年來我所修的這些布施供養,大概在台灣沒有一個法師能跟我相比的,為什麼?別的法師們他們都蓋廟去了,那用錢很多,我不蓋廟,我統統印經,這是學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一生,四眾同修的供養布施全部用在印經上,只有財法兩種布施。印的善書裡頭,勸人吃素,勸人放生,勸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什麼?這無畏布施。所以這個做法是一舉三得,那麼你的果報一定是你財用絕對不會缺乏,真的是有求必應。雖然財富不多,但是想做什麼事情,財用上不會缺乏的,會有人送來,會有人供養。這個聰明智慧,你們天天聽我講經,你能夠聽得出來;那健康長壽,你們都能夠看到,我的果報是從這一生學佛以後才修來的。二十六歲開始學佛,我那個時候很後悔,為什麼二十六歲才遇到,我十六歲遇到多好呢?這個事情真的是愈早愈好。當然各人的機緣不相同,我二十六歲才遇到就開始很認真的學習,到今年五十二年,這過年就五十三年了。我這一生給大家就是最好的榜樣,你修學這個法門你真的得到效果。所以要用功,要著重實質不著重表面。佛教我們求實德能,實是真實,道德、才能,你真正去修。修成之後,貢獻給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特別是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

  在現前這個社會,社會動盪不安災難頻繁,我們以實德能來平衡,我們相信這不是妄想。《華嚴經》上講的透徹,我們的起心動念都遍虛空法界,一切人起心動念也遍虛空法界。但是今天這個社會一切人起心動念不善的,我們用至善來平衡不善,這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磁場。我們如何來平衡這個地球的磁場?平衡太陽系的磁場?用真誠,用至善,純淨純善,這個力量很大,自己要有信心。這樁事情是無形的,人見不到,科學家也探測不出來,佛菩薩知道,神聖知道,比我境界高的人知道,跟我同境界的人也知道;境界比我低的,他不知道,也無須要讓他知道。多一個人發心來做,這個力量就增長。如果說是要有十幾二十、三十個人來做,確實就能夠平衡地球磁場、太陽系的磁場。不要多,三、五十個人用純淨純善真誠心去做,就能夠幫助苦難眾生。不能完全化解災難,災難至少減少了,災害減輕了,肯定有的。

  世間人說這是大功德,在佛法裡講,這是我應該做的,為什麼?自他不二,一切眾生是我自己心現識變的,我沒有條件。佛法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理所當然,是我自己本分的事情談什麼條件。你這樣做下去,任運,任運是自然,沒有加一點一點的意思,自自然然你就上升了,上升到十住位。十住位初,這是第一個位次,發心住,就是圓教初住,這不知不覺就脫離了十法界,就入了華藏,入了一真法界了。

  「乃至究竟佛果故」。究竟佛果是如來的果位,就是妙覺位。那麼你從初住、二住、三住,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位位都是任運。這兩個字諸位要看清楚,你不斷往上超升都是任運,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我要上升,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這個念是妄念,這個念是障礙。剛才講你證得初住的這個位次,就是沒有起心動念了,六根在境界上絕對沒有起心動念,絕對沒有分別執著,自然往上升,這到究竟果位。

  下面說「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經十千劫」。三乘是講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就是聲聞,中乘是緣覺,大乘是菩薩。他們修十信心要十千劫,十千劫是一萬劫的時間才能到十信修滿入住,你才曉得這個難。可是在《華嚴》,「此教中」,《華嚴》快,為什麼?「為以根本智法界為教體」,這就不一樣。《華嚴》根性的人以什麼為體?自心是不動智,他的信心是從這建立的,跟三乘不一樣。也就是說三乘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圓教一乘人他一開首就是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立刻與自心相應。相信自心就是不動智佛,相信自己的智慧選擇,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這三乘裡頭沒有。

  所以他是「但以才堪見實即得」。注意才堪見實,「堪」是能夠,你才能見得真實,真實是諸法實相,你就得到了。得到什麼?初住位,發心住。「不論劫量」。你搞三乘是有時間的,你搞《華嚴》沒有時間,為什麼?《華嚴》沒有空間,沒有時間。這就是現代科學家所講的在某種條件之下,那麼你恰好就符合著某一種條件。這某一種條件就是肯定法界虛空界剎土眾生,是我自己心現識變,就這個條件。相信自己的修學理論所依據的是自己不動智。你記住,不動就是智,一動,智就變識了;不動是真心,一動就是妄心。真心跟妄心的關係很密切,真心像水,妄心像波浪,波就是水,水就是波,沒錯,作用不一樣。水是平的,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到外面照的清清楚楚;水起波浪就不能照,照的就亂七八糟,零零碎碎了。所以不動是智,你照的清楚,動了就照不清楚。

  所以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真妄不二,體用一如。圓頓大法是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的,超越三乘,超越聲聞、緣覺。不但超越聲聞、緣覺,超越權教菩薩。這個地方講三乘,就包括權教菩薩。什麼叫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我們講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超過他。他要想離開十法界可不簡單。你看大乘圓頓法門,離開十法界他都不知道,輕而易舉,任運!他們為什麼那麼困難?他不知道任運,他要分別執著,他要想什麼方法,修什麼法門才能超越,那個麻煩大了。這個圓頓法門根本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思不議,所以他是自自然然成就的,成就的無比殊勝高超。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