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二二卷)  2002/5/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22

  諸位同學,請看「所依住」偈頌第十八首:

  【為欲成熟眾生故,是中修行經劫海,廣大神變靡不興,法界之中悉周遍。】

  這首偈前面跟諸位說過了,但是對於我們現前修行很重要,因此不能不多說幾句。就淨宗同學來說,許許多多同學,甚至於出家的同學,也有不少常常在我身邊,不能說他沒有機會聽經,聽了多少年,修行功夫還是不得力。在旁邊冷靜觀察,聽聽大家在一起交談,確實有不少人把意思給聽錯了,使我們想到開經偈上一句話,「願解如來真實義」,難!你們聽我講,連我的意思都不能理解,都錯會了,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這個意思都錯會了,你行門的功夫怎麼能夠如法?這是真的。

  因此聽經要怎樣聽法?學教要怎麼個學法?要想學教,根本在多聞、多聽。多聽,初學的人最好是聽一部經。一部經,我過去曾經跟同學們說過,最少要聽十遍,一遍一遍反覆的聽,這是最低的限度,連續不斷的聽十遍,每天至少要聽四個小時,看你這一部經的長短了。聽經的時候,要記住馬鳴菩薩教我們的方法:離言說相聽,離名字相聽,離心緣相聽。這個話怎麼講法?第一個,聽經不要執著言語,決定不執著講經的人他的言語。第二,不要執著名相。第三個,不可以打妄想,聽到經的這個意思,錯了,經裡頭沒有意思。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

  這樣聽經,一心專注,一念不生,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求解,不要去想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這一句經文是什麼意思,不可以。為什麼?你只要一想就落在意識裡面了,落在意識裡頭就變成妄想了,這個錯了。要依馬鳴菩薩這種聽法,他得定,他開慧。所以古人跟我們真的是不一樣,我們現在一面聽一面在想它的意思,還要想著我怎麼個講法,這完了。這個變成什麼?變成世間人的修學。

  世間法跟佛法修學不一樣。世間法的修學是想獲得一種技術能力,或者是獲得聰明智慧,這個聰明智慧是佛法裡面講的「世智辯聰」。佛法修學的目的是戒定慧,我們一般講修學目的在開悟。你要不如法,你把你的悟門堵塞了,你不能開悟。那個悟是從哪裡悟?是從自性裡頭悟的。由此可知,聽經真正的目的在哪裡?第一個目的是把自己的妄想雜念用聽經的方式打掉。我們常講煩惱是斷不了,伏煩惱,我專心在聽,聽一個鐘點,伏一個鐘點的煩惱。伏煩惱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太多了,念佛是修定,持咒也是修定,聽經也修定。不但修定,也修慧。這個慧是什麼慧?根本智。根本智是不起心不動念的,般若無知,無知之知是根本智。先修根本智,後學後得智,這是兩個階段。

  中國在古代教小學,小學生,聰明伶俐的小孩五歲上學,一般是六、七歲上學,最晚不會晚過七歲,大概念到十二、三歲。這個階段老師只教句讀,就是教你背書,什麼意思都不知道,不給你講,天天叫你念叫你背。老師督促,看著你背的遍數,念到會背了,再讓你背一百遍,背得很熟,什麼意思不知道。這是什麼?這是修定,是修根本智。現在一般人不懂。如果這裡頭你要想什麼意思,你就把根本智、把你的定破壞掉了。定的時間久了,它就起作用了。什麼作用?聽到這個經文豁然開悟。這個開悟有小悟有大悟,我們常講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宗門大徹大悟的人很多,教下也不少。不會就沒有法子了,所以要會。

  這個話我也不知道講多少遍了,但是沒有人肯聽,也沒有人相信。幸虧是馬鳴菩薩說的,不是我說的;我說的,那人家說淨空法師造謠生事,大概嫉妒後學,怕別人超過他,誤會、毀謗都來了。這是古時候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講的,近代人唐大圓居士,這是民國初年人,抗戰期間他還在,他在西南大學教書,方東美先生跟他同事,他們都是西南大學的教授,也很熟。唐大圓居士也是這麼講。

  我早年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教我這個方法,他不讓我寫筆記。最初聽經我帶筆記本寫筆記,我都坐在第一排跟他面對面。經講完之後,把我叫到房間裡面去。

  你聽經是不是寫筆記?

  是!

  你寫這個幹什麼?

  我說怕忘記。

  他就告訴我不要寫筆記,專心聽,專心聽講,聽懂很好,聽不懂沒有關係,不要去理會,要專注。他說你寫筆記分心打閒岔,把悟門堵塞了。有道理,我懂老師的意思。我們同學就坐在我旁邊,周家麟居士他的筆記寫得多,幾乎是把老師所講的東西像寫成講記一樣,老師不說他偏偏說我,我也不好講。

  我離開台中的時候,李老師才說出來:你們兩個人根性不一樣。所以我們兩個人學的方法就不一樣。老師講的話很含蓄:周家麟的國學根基比你好,你不如他;你的悟性比一般同學高,許多人不如你。悟性重要,不要把悟門給堵死了,那真可惜。這個要真的好老師,好的緣分。

  所以馬鳴菩薩這個教誨,說實在話也不是各個人都能學的。所以你們聽經有寫筆記,我並不反對,為什麼?你沒有這麼高的悟性,你不能悟入,寫一點筆記也好。可是不管你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就是連世間法儒家教學都著重悟性。老師能觀察,對於悟性高的學生,老師很留意誘導他,這個學生將來會有成就。在佛法、世法都是講傳人,這個人有傳法的條件,他要真正用功,真正努力,沒有走偏,沒有走邪。這裡頭當然最重要的是德行,老師一定會很用心的來指引。你能傳他的法,你能傳他的學、傳他的道,古時候稱為入室弟子,在佛門裡面講傳法的弟子,本身要具備這個條件。

  不管怎麼說,專心聽,聽的遍數愈多愈好。在從前不容易,老師講經講一遍,沒有錄音,你聽第二遍到哪裡去聽?沒地方聽。難,真難!如果沒有好的記憶力,沒有好的悟性,真的不容易成就。現在得力於科學技術,可以說中等根性的人都能成就;在過去中等根性的人是不能成就的。你想想看,幾個人有那麼好的記憶力,聽老師講一遍都能記得住。至少能記百分之九十,不要用筆記,這個學生不容易找。而且還要有悟性,單單有記性沒有悟性不行,有悟性沒有記性也不行,不容易!一千個人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那麼幾個。現在方便了,現在一遍記不住,十遍;十遍記不住,百遍。只要你有耐心。

  往年我在洛杉磯,有一位趙立本居士聽我講《金剛經》、講《六祖壇經》,他非常歡喜,他把這一套帶子要回去天天聽。過了一段時期,我再到洛杉磯去,大概一年之後,他告訴我他已經聽了二十六遍。我說怎麼樣?他說愈聽愈歡喜。來跟我說:法師,我就學這兩部經可不可以,其他的我都不學,我也不聽了,我念佛求生淨土。好!我說二十六遍不夠,至少要聽一百遍。他聽勸,他真幹。我現在聽說他在美國到處講《金剛經》、講《六祖壇經》,很受歡迎,這是靠得住的!遍數聽多了就變成自己的了,熟能生巧,一門深入,這是定。他專在這一門上,他就得三昧、得定,他就有悟處。我相信他聽也好,他講也好,一定有悟處;有悟處他就有法味,他得法喜,法喜充滿。這一種修學如法。

  所以『是中修行經劫海』,人家有這麼長的耐心,我們聽一部經,聽個一百遍、兩百遍、三百遍,這個耐心都沒有,你怎麼會成就?再告訴諸位,這一部經通了,你有悟處了,你領悟了,部部經拿到面前都沒有問題,你都能理解,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難就難在你一部經都不通,你還搞好多,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貪而無厭。中國古時候諺語常說「貪多嚼不爛」。你搞的功課太多了,門門都懂得一點,沒有一樣精通,一部都不通。

  所以初學,「捨得」兩個字很重要。你要能捨,統統都捨掉,我這一樣就能得到。你樣樣都不能捨,你一樣都得不到。世出世間學東西的祕訣就在此地,至少一樣真的學的可以了,才可以學第二樣。古人的標準嚴格,古人的標準不開悟不能學第二樣。李老師給我們的標準,實在講,那是放得很寬很寬了,他對我們的要求,我們學講經,學這一部經,上台去講,他聽得很滿意,說可以了,你可以另外選一部經來學,這個標準太寬了。李老師也是知道現代人的根基,你不讓他學第二門,他興趣沒有了,他就不學了。現代人沒有耐心,能夠把經文講通了,沒有講錯就算不錯了。這個不是古人的標準,可是這是老師教初學,真的是針對現前眾生的根性,不得已的措施,我們要能理解。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非常重要。早年我在台中學講經,我跟我們同學們常常說,這一部經上台講過一遍,是不是就行了?不行,至少要講十遍。我是這麼一個標準,學一部,這一部講過十遍,再選一部。十遍印象深,這有一點底子了。一遍不行!一遍兩遍三遍轉眼就忘掉了。遍數多了,你就有悟處,小悟有悟處,有悟處你就能落實,你會把經教變成自己現實的生活,那就得受用了。解行相應,解在行中,行在解中。這個樣子你愈悟愈深,愈悟愈廣,你在修學裡面得法喜充滿,你真正嘗到法味。

  古人講法味濃於世味,你對於世間那種五欲六塵的享受自自然然遠離了,不歡喜了,法味濃了。到這個境界,可以說你學習的功夫得力了。但是要到這個階段,必須要下一番死功夫。這個功夫究竟要多長?因人而異,每個人不相同,務必要鍥而不捨,有恆心,有毅力,勇猛精進。到有悟入的時候,你就有善巧方便了。沒有悟入的時候,要遵守老師的教誡。為什麼?怕講錯,不敢發揮。自己真的有悟處,真的契入了,你可以自由發揮。這個時候標準在哪裡?你已經住三昧了,這是個標準。

  像我們現在修念佛法門,你沒有契入念佛三昧。我們學《華嚴》,你沒有入華嚴三昧。我們不能像菩薩入得那麼深,能入一分、兩分就不錯了,這就是小悟了。菩薩那是徹悟,那個功德深,那個三昧智慧能破無明。我們今天很淺,一分兩分的三昧不能破無明,也不能斷煩惱,但是能伏煩惱,這就不錯了,就很難得了。雖有煩惱,不起現行。煩惱真的沒有斷,但是煩惱不起作用,也不必勉強去伏它,自自然然伏住了,貪瞋痴慢都不起作用,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自然淡薄了,日常生活可以隨遇而安,自得其樂,這是功夫剛剛得力的樣子!第三句:

  『廣大神變靡不興』。前面也跟諸位提過,這就是善巧方便,現在的術語叫靈活的運用,它不是死呆板的,巧妙靈活又不違背原則,這在佛法稱為善巧方便,現在有人稱為高度藝術。

  『法界之中悉周遍』,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常講你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運用自在,手段方法雖然很多,目標只有一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轉凡成聖。再看底下這一首:

  【法界國土一一塵,諸大剎海住其中,佛雲平等悉彌覆,於一切處咸充滿。】

  諸位總是要記住,這四首偈都是講「微細國土」,是在微塵、是在毛端毛孔裡面現的境界。這個境界確確實實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九法界裡面的聖賢,菩薩、聲聞、緣覺都見不到。佛給我們說阿羅漢的天眼能見到微塵,但是見不到微塵裡面的境界。像現在科學的工具,高倍的顯微鏡,利用這些高科技的儀器能夠觀察到分子、原子、電子、粒子,就彷彿阿羅漢的天眼一樣。但是粒子裡面,原子、電子裡面,它有世界看不到,那裡頭有一切諸佛剎土,看不到!

  第一句講『法界國土一一塵,諸大剎海住其中』。那個「諸」是多,多到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都在一塵之中,一粒微塵裡頭,每一粒微塵皆如是。這些話要不是佛說出來,諸位想想,誰能說得出來?他為什麼說不出來?沒有見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他所講的如事實真相一樣,不增不減,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實話實說,絕對沒有添加一點點,也沒有減少一點點。佛要不是親自見到這個境界,他怎麼能說得出來?

  『佛雲平等悉彌覆』,彌覆就是蓋覆的意思。雲是比喻,比喻佛的慈悲,佛法常講慈雲,要是就字面上來說,佛是覺的意思,代表無上正等正覺的教學,普遍在塵中佛剎裡面推廣。「彌覆」要用現在話說,全面的推廣。

  『於一切處咸充滿』。這個一切處是塵中的諸佛剎土,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唯獨《華嚴》裡頭有說,佛在其他經裡面沒說過。

  我們繼續看末後這一首,第二十首:

  【如一塵中自在用,一切塵內亦復然,諸佛菩薩大神通,毘盧遮那悉能現。】

  這一首是講自在,合前面一首度化眾生得大自在。我們想想,微塵裡面的剎土,剎土裡頭有眾生,我們微塵也看不到,剎土也看不到,眾生不必說了。換句話說,我們是決定不可能幫助微塵裡面剎土當中的眾生,我們做不到。也許我們就是那個毛端、微塵裡面現的這個世界,我們自己茫然無知,絲毫都不能夠覺察。這可不可能?是大有可能。但是諸佛如來、這些法身菩薩他們有能力,塵中剎土裡面的眾生如果有感,十方諸佛菩薩都有應,感應道交,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法身菩薩教化眾生得大自在,這個得大自在就是障礙都沒有了。不像我們,我們確實理有礙,事有礙,理事有礙,事事是更有障礙。他們入無障礙的境界,無障礙就是大自在。

  『一切塵內亦復然』,一塵如是,一切塵無不如是。

  『諸佛菩薩大神通』,在這個地方顯示出真叫神通廣大,決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得到的。佛菩薩示現什麼樣的神通?就是前面所講的「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這個德能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善巧方便、高度的藝術;「圓滿的相好」。攝受眾生、教化眾生、成就眾生,這是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我們要想度自己也是這三個條件。這個三個條件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智慧,德能、相好是跟著來的,你沒有智慧,哪來的德能?沒有德能,哪來的相好?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講經,為什麼《般若經》講二十二年?整個教學四十九年當中,般若佔二十二年,幾乎是一半。由此可知,般若這一門功課是佛教化眾生最主要的一個科目。在中國,翻譯的經典,《般若經》也是最為豐富,六百卷!《華嚴》算是大經了,《華嚴》流傳到中國,唐朝的翻譯八十卷,加上貞元的譯本四十卷,這裡面有重複的,除掉重複總共才九十九卷。《般若經》有六百卷,比《華嚴》多上五倍。

  我們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不能不重視般若。你要想得般若智慧,你不能不重視三昧,這是講的禪定。在我們念佛人講的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你要重視。你要想得一心不亂,你不能不持戒,戒的作用,防非止過,我們才能得一心。一心是定,不亂是慧。有很多人誤會淨土宗不求智慧,只知道念佛求生淨土。說這種話他是一知半解,他對這個法門無所知。

  世尊所傳下來的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任何一個法門都具足戒定慧三學。你仔細去看看經,現在流傳的《大藏經》,無論是大部經是小部經,你細細看看裡面,是不是具足戒定慧三學?然後你才曉得,淨宗哪有不求智慧的道理!一般人只以為教下求智慧,宗門求禪定,淨土宗連定慧都疏忽了,那還有什麼成就?實在講,蕅益大師一些著作沒有去讀過,印光大師的《文鈔》他也沒讀過,果然瀏覽個一兩遍,我相信他不會說這個話了。淨宗的教學確實是諸佛如來高度藝術的落實,用佛門術語講善巧方便到極處,這是「諸佛菩薩大神通」。

  『毘盧遮那悉能現』,這一句是總結。你看看微細國土,佛菩薩教化眾生這種高度藝術,毘盧遮那佛能把它顯現出來,讓你觀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毘盧遮那現在哪裡?就現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了,我們明白了。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所依住」偈頌第二十一首,最後兩首:

  【一切廣大諸剎土,如影如幻亦如燄,十方不見所從生,亦復無來無去處。】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末後這兩首偈顯示剎土的體性,「結歸有在」。第一首是說「剎依性有,有即非有」。我們看經文,『一切廣大諸剎土』,這真的是廣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所成的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剎土,用我們現在話講太虛空當中的星系,小星系、大星系、更大的星系,像這樣大星系無量無邊無數無盡,包括華藏世界,包括極樂世界,經文上面沒有說華藏、極樂除外。這些境界從哪裡來的?佛在這個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把佛剎由來,「結歸有在」,是這麼來的。

  但是我們要知道,性是空寂靈明,它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雖然不是物質,沒有形相,它能現物質形相。雖然現無量無邊物質現象,你要曉得這些物質現象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你的觀察完全正確了。你要誤以為這些現象是實有,那你完全看錯了。《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話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前面曾經用了不少的時間跟同學們分析過。佛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分析到最後,我們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諸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連我們自己的身,我們自己的身這個物質現象,確確實實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覺悟了,你就得自在了,夢幻泡影,假的。佛祖教人藉假修真,我們明白了,藉著這個假身,藉著這個假的境界;我這個身是假的,我居住的環境國土剎土也是假的,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在這裡頭要明心見性,性是真的。換句話說,我要從所變的裡面去把那個能變的找到,能變是自性,能變是本識。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之所以稱聖稱賢,了不起的本事就是藉這個假的身心境界悟入心性,宗門常講的明心見性。這是《法華經》上所講的「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因緣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成佛之後不是沒事做了。成佛之後真的是沒事做了,雖然沒事,自自然然應化在世間,應化在九法界,應化在六道,應化在一一塵中的廣大剎,廣度眾生。廣度眾生有沒有事?也可以說有事,也可以說沒事,這是跟你說真話。你要說是有事,幻化的,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心性幻化的,所以沒事;如果說沒事,他又有現相。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地球,他也住世八十年,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怎麼能說他沒事?所以真正的事實真相,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

  佛家常講「離四句,絕百非」,這些話我們常聽,裡面真正的含義我們不懂。「四句」是個例子:有是一句,無是一句,亦有亦無是一句,非有非無是一句,這四句。這根本的四句,要離!凡夫的麻煩在哪裡?堅固的執著這四句。六道凡夫哪一個不堅持這四句?因為你堅持執著這四句,所以你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離四句,你的心才真正得清淨,真正契入無為法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你才入到這裡頭。這裡面就是此地所說的度生自在、應化自在,應化自在跟度生自在是一個意思。

  所以他這個第二句跟《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是一個意思,『如影如幻亦如燄』,燄是什麼?火焰,跟幻影是相同的,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十方不見所從生』。你要找它從哪個地方生的,你找不到。也許有人不相信,不相信你可以試試看,追根究柢。現在科學是做這個工作,對於任何一法他抓住,鍥而不捨,追根究柢,所以他能在物質現象上找到原子、電子、粒子,於是乎他們也有所領悟。《金剛經》上講這個世界是「一合相」,科學家證明了,「一」就是微塵,科學裡面找的基本粒子。

  世界怎麼來的?基本粒子組合的。無量無邊的粒子組合成一個形體,你把它分開,它就沒有了,分開了沒有了。它聚集在一起那是真有嗎?不是真有,叫幻有,佛法裡稱妙有,妙有跟真空是一個意思。《心經》上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那個色就是有。但是我們世間人在現象裡頭產生錯覺,認為什麼?空不是有,有不是空,而不曉得空跟有是一樁事情。

  入了佛的境界,跟諸位說,相對的思想觀念完全沒有了。世間人,特別是六道裡面的眾生,他們住在相對的境界裡頭,外國科學家講的「相對論」,六道裡頭確確實實是這種現象。但是入佛境界,相對的沒有了;相對沒有了,絕對也沒有了;絕對跟相對還是一對,還是對立的。無為跟有為也是對立的。相對的境界沒有了,佛法裡面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什麼境界?佛家講的涅槃的境界,大乘經上講的大涅槃的境界,走出相對就入涅槃了。

  所以『十方不見所從生,亦復無來無去處』。《中觀》裡面講的不生不滅,這是第一句,「不見所從生」是不生,不生當然就不滅,不來不去。《中觀》裡面講八個不,講不常不斷、不一不異,說了八個不。這些說法真的叫烘雲托月,用這種方法讓你在裡頭去領悟。你怎麼能悟入?那你真的要懂得馬鳴菩薩講的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聽到這個說法,豁然大悟。這一悟入,在我們佛門裡頭說,你就是法身菩薩了。你自己有沒有法身菩薩這個念頭?給諸位說,完全沒有!你還有個法身菩薩,那你就完了,你又回來了,你又回到相對的世界裡頭來了。就是應化回來度眾生,你也不會起一個妄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功德就是一個妄念都沒有,恆順眾生,隨喜眾生,這裡頭真的是一念不生。

  常住大涅槃。這個話大家不好懂,我們不得不用方便法來說,常住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這樣說大家都還有印象,真誠有真誠的印象,平等有個平等的印象,你都著了相,你沒有離相。你要聽了這個話,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也不執著心緣相,你成功了,你就悟入了。很可惜的是我說什麼,你就著什麼。我說清淨,你就著了清淨相;我說平等,你著了平等相;我說阿彌陀佛,你著了阿彌陀佛的相。你沒有辦法入佛境界,怎麼搞你都擺脫不了相對。

  相對就是世間,你沒有辦法脫離世間,你沒有辦法入佛境界。我跟大家講,我自己以為我已經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我能幫助大家的也只是到此為止了,再高我沒辦法,只能勉勵同學細心去體會。大乘佛法妙不可言,你契入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好玩的?還有什麼好值得貪念或是值得一顧的?都沒有了。如果到哪裡去遊玩,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們喜歡玩,陪陪你。其實大乘境界裡頭那真的有樂趣,真的有受用。再看末後這一首:

  【滅壞生成互循復,於虛空中無暫已,莫不皆由清淨願,廣大業力之所持。】

  第一句話就是講的世界「成住壞空」,它這個地方講『滅壞生成』,一般大乘經上講這個「生」是住,成住壞空。講成住壞空,這個意思講得粗,講「滅壞生成」,它講得細微。講生,給諸位說是從剎那生滅上講的。講住,是從相續相上講的。所以從相續相來講我們容易懂,從剎那生滅裡頭我們很不容易體會。這個經上講得微細,這跟大乘講的義理淺深廣狹不相同,《華嚴》真的講得究竟。「滅壞生成」是循環的,『循復』就是循環,「成住壞空」永遠在循環,這是一個自然法則,這不是人為的,不是由哪個主宰的,這也就是因果的定律。

  佛門裡頭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因變成果了,因空了;果又變成因了,果也空了。我們用植物做個例子,我們自己有菜園,每天在菜園裡面摘菜,種子是因,種子種下去,長成菜了,那菜是果;種子呢?種子沒有了,變成菜了。菜又結子,它又變成種子,菜空了,又變了。這個因跟果永遠在循環,所以因果循環不空,轉變不空,你說它空了,它變成另外一個。所以因果有轉變不空、有循環不空、有相續不空,它有這三個現象。這個定律可以用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小,可以用在微塵;大,可以用在諸大剎海,都是這麼一個現象,自然現象,佛經裡面講法爾如是。

  『於虛空中無暫已』。這句話就是說的「成住壞空」永遠在虛空當中循環,這個我們現在懂得了,星球都在虛空。我們住的這個地球,地球在虛空當中,而且是動的;它的動很複雜,不是單純的。大家不要以為它有個自轉,有個公轉,自轉公轉都非常複雜。你再去想想看,地球繞太陽系轉,太陽系繞銀河系轉,只是這個圈子太大了,它轉的速度很快。現在我們的飛機速度可以說相當高,普通我們乘的客機一個小時飛一千多公里,抵不過地球自轉的速度。你看地球自轉二十四小時一周,轉一周,我們今天飛機二十四小時還沒有辦法繞地球一周,你就曉得它的速度快。我們人住在地球上有地心吸力,沒有感覺到它在動,更沒有辦法發覺太陽也在動,整個星系在動,當然銀河系的運動我們更沒有辦法發現了。

  佛在三千年前講經說法,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經文,現代科學知識證明佛講的一點都不錯。但是宇宙的現象、運動,科學家不斷在探測,也小有成績可觀。世界從哪裡來的?這個宇宙世界從哪裡來的?有人說科學家他們在推測是從大爆炸發生的。大爆炸發生了太陽系,說得好像是有道理,但是沒有辦法叫人心服口服。只可以說你這種說法做成一個檔案放在一邊,再看看後來的科學家看他怎麼說法?佛在此地說法跟科學家的說法不一樣,佛說這些「成住壞空」,說世界;說動物,「生老病死」;說植物,「生住異滅」。名詞不一樣,意思都相同。

  『莫不皆由清淨願』,這個願是諸佛菩薩的願力,願力在支持,願力現的境界,菩薩願力跟眾生業力是相對的。

  『廣大業力之所持』。「之所持」是連上面一句的,這個世界什麼原因之所持?兩個原因:佛的願力、眾生的業力,這兩個力量支持的。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特別是看到佛給我們的結論,在這裡頭我們做深深的反省。一個人不是這一生,如果是這一生,這個事情很簡單很容易解決,微不足道。不是這麼單純,人有過去,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生生世世這才叫麻煩事。

  許許多多宗教裡頭講(這個不是佛法),人死了以後就轉世了,輪迴轉世不是佛教說的。很多人不懂,以為佛教講輪迴轉世。輪迴轉世這個說法,最早是婆羅門教講的,前面曾經給諸位報告過。印度自古以來是宗教之國,他們古時候的文化水平高出中國很多。中國人雖然有智慧很聰明,僅限於人道。天地鬼神,中國人所了解的遠遠不如印度人。中國人講求身心的修養,作君子、作賢人、作聖人。古印度那些宗教家,那是高級的宗教家,他們普遍的都修禪定,而且禪定的功夫很深。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的,佛經上記載的,他們禪定的功夫竟然能夠達到四禪八定,所以他突破了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上到非非想天,下到阿鼻地獄,他看到了。

  甲這個人在定中見到了,乙入定也看到了,兩個人在定中看到的完全相同。你的定功淺,你看到的面小,看到的層次不深。你定功深,你看到的面廣,你看到的有很深的深度。所以,六道輪迴是這些人的現量境界,不是他推想,不是他推算算出來的,不是的。所以這是事實。這些宗教家,實在講宗教裡面稱為神聖,稱為神,稱為聖,他們了解這個現象很清楚很明白,不知道這個現象怎麼來的。

  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後,再加以說明,說明輪迴是怎麼來的,輪迴要怎樣超越,這是佛說出來的。佛告訴我們,輪迴是怎麼來的?輪迴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要怎麼樣超越?佛說,你只要把執著捨棄,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你就具足超越輪迴的條件。六道輪迴外面還有境界,這個婆羅門教就沒有說了。為什麼?那是他見不到的,他的定功只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所以他沒有辦法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六道輪迴。

  超越六道之後,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執著很輕,要怎樣才能超越?要把那個輕微的執著跟分別斷掉。分別執著真的完全沒有了,粗重的妄想也都放下了,超越十法界。所以佛知道它是怎麼來的?眾生業力在支持的,佛的願力在加持,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教導眾生斷惡修善。

  換句話說,你現在墮落在六道裡面,六道裡頭有苦有樂,苦從哪裡來的?苦是惡業召感的。樂從哪裡來的?樂是善業所感的。你沒有能力斷除分別執著,佛就教你這個方法,你在六道裡面也能過很平安很幸福的生活。但是你要曉得這不是究竟的,絕對不是你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平安幸福,不可能的事情。你得佛的教誨,得佛的加持,依教奉行,你能得這一生,或者還得到來生,再一生不保險了,靠不住了,所以這不是究竟法。

  究竟法那還要不斷向前邁進。不但是要斷惡修善,而且一定要轉迷為悟,對於六道十法界這裡面一切狀況,你搞得很清楚,搞得很明白。它的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然會發心出離。六道裡面有很多家親眷屬,有很多好朋友,你捨不得離開他;換句話說,你捨不得離開他,你就跟他一起搞輪迴。幾次輪迴之後,彼此不認識了,有的時候親人變成怨家對頭,這個事情是很平常的事情。

  真正覺悟之後,你肯定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你作佛作菩薩了,你再回到六道裡面來,幫助你的家親眷屬,幫助你的朋友,你來度他們非常容易。為什麼?過去生中有緣。你沒有聽說佛門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你跟他有緣。有緣是你說話他聽得進去,他歡喜,他能接受。沒有緣的,沒有緣的再好的話,他聽不進去,他不以為然,不能接受,無緣!

  所以覺悟的人,有一點小小覺悟的人,祖師大德、佛在經典上常常勸導我們要發菩提心,要發四弘誓願。心發了,願發了,要與眾生廣結善緣,你的緣結得越愈多,將來你幫助的人愈多,不能跟眾生沒有法緣,全心全力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結法緣。能嗎?跟諸位說,能。你心裡頭想到了,你就做到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不能沒有這個願,不能沒有這個行。行是什麼?我所做的一切功德迴向虛空法界。普賢菩薩十大願最後一條,「普皆迴向」。

  清涼大師註解「行願品」給我們說得很好,普賢菩薩的願只有七條,前面七條是普賢菩薩的願,後面三條都是迴向,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問題是你要用真心,真誠心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緣才結得上。如果不是真誠心,所謂是有口無心,那就沒法子了,那就很難講了。心口一如,果然發這個大心,從你生活當中能夠體會得到,你會幫助一切人,你會幫助一切眾生,即使蚊蟲螞蟻你都會幫助牠,你都會愛護牠;連那些花草樹木你都會愛護,哪有不愛護人的道理!

  聖賢教誨沒有別的,在佛法就是大慈大悲,對於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愛護,無條件的尊重,無條件的幫助,你是一個覺悟的人,你契入佛境界了。不能說很多,總是少分契入了;否則的話,你不可能有這種思想行為。這一段「所依住」,到這個地方講圓滿了。

   12-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