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六八卷)  2005/3/1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68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三段業果甚深,寶首菩薩偈頌第一首。請看經文:

  【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

  這偈頌第一行,『行業』應當念去聲,去聲就是行(ㄏㄥˋ)業,作為動詞講,不當作名詞講,作動詞講,意思就是講造業。我們講造業,造是個動詞,隨其所造業,這個「行」就是造的意思。『如是果報生』。這一首偈裡頭含義很深很深,前面我們講過「答意」,答意裡面講「達體業亡,迷真業起,報因業起,何須我耶」。這前面跟諸位說過了,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再說得貼切一點,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一般人所謂「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這就談這個事情,這是大問題。古今中外哲學、宗教甚至於科學都在探討這個問題,究竟它的真相是什麼?佛法裡面講的大事因緣。

  文殊菩薩問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菩薩問得好,「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這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既然無我無我所,為什麼有「受苦受樂」?為什麼有「端正醜陋」?為什麼有「內好外好」?為什麼有「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文殊菩薩提出這十個問題,這十個問題十法界裡頭的,六道裡面這十個問題非常顯著。末後說「然法界中,無美無惡」。法界是平等的,沒有一法對立。這十句五對,苦樂是一對,端正醜陋是一對,對立!現在科學家講的相對,三千年前,你看菩薩就講相對的世界。

  可是在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相對,平等的。平等的法界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業果甚深。『寶首菩薩』回答一共有十首偈,第一首偈是正說,正式答覆,答覆文殊菩薩,後面九首都是比喻,用比喻來說明,所說的全離不開這一首。所以第一句講「隨其所行業」,就是隨眾生所造的業,造業有善業、有惡業。第二句這是講有果報,「如是果報生」,果報從哪裡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果報。這果報裡面,我們一般總的來講,禍福、苦樂就現前了;末後兩句是法身菩薩、如來的知見。

  我們看清涼在這個地方的註解,先把清涼的註解念一遍。《疏》「初一法說,餘九喻況」。喻是比喻,這是十首偈,先給我們介紹十首偈裡是兩個大段落。下面說「今初」,現在我們看第一首,這個初是第一首。「上半」就是前面這兩句,「約俗諦緣生,即業報相屬,答前現見」。這是答覆文殊菩薩所問的,為什麼會有種種對立、相對的?是由於行業所感的果報。「次句」就是第三句,第三句『作者無所有』。「勝義即空,印其案定,此二不二,故不相違」。不相違是什麼?真跟俗不相違,真跟俗不二;「無所有言,該上業果,則亦無我所」。這些相,幻相,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得太清楚、太明白。

  我們總結六百卷《大般若》,也是總結《般若心經》,《般若心經》是總結六百卷,我們再把它濃縮,用一句話來做總結,那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諸法實相,所以空有不二。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勝義諦是什麼?勝義諦是電視的螢光幕;這俗諦緣生是什麼?是螢光幕顯現的畫面。你們想想,所顯現的畫面跟螢光幕的關係是一還是二?是二,但是此二不二,離開螢光幕,這個影像就顯不出來。螢光幕上一絲毫不沾染,這就好像是法性、法界絕不沾染,無善無惡。可是業果所現的幻相,這個幻相確實有善有惡、有苦有樂,顯現出來的無不是相對。你要看穿了就沒事,你的心就清淨;你要是看不穿,你心總是浮動,你的心總是被外境所轉,那就很苦!

  所以看穿之後,天下本無事,你的心永遠是靜的,唯有靜才生慧,唯有慧才看到此二不二,此二不二是真相。你看到一邊,真不是妄,妄不是真,這是什麼?這俗諦緣生是妄,勝義即空是真。不了解事實真相的,執著一邊,凡夫執著俗諦緣生,所以心跟著外頭境界轉;小乘執著勝義即空,所以佛說他墮偏真涅槃。有什麼不好處?不起作用,所以墮涅槃坑。這叫兩邊,空有兩邊。唯有大乘菩薩真有智慧,他看出來此二不二,他兩邊都不墮落,所以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得大自在,他才能自度,才能度眾生。你墮在一邊,自度都度不了,你怎麼能幫別人。

  再跟諸位說,俗諦就是我們一般講世間法,勝義就是講出世間法。我們一般人對於佛法了解不夠深的,這真俗二諦沒有辦法圓融,所以誤會佛法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那跟世間法對立的,這是錯誤的,這是小乘思想。所以小乘的成就不高,充其量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超越六道輪迴的修行非常辛苦,沒有大乘那麼自在。大乘的超越超過小乘太多,還不需要像小乘那麼樣的苦行就超越了。明瞭事實真相,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所以《華嚴》跟《大論》裡頭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話是真的。世間多少聰明的學者,如果沒有真正高明的人指點他,他自己來研究佛教的經典,往往就產生這是錯誤,也就是真俗二諦他不能夠圓融,圓不過來。所以這世智辯聰,不解如來真實義。

  如果佛法真的叫出世法,消極的,那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辛辛苦苦四十九年到處教化眾生?我們看世尊之所作所為,那是無比的積極。四十九年沒有休息,每天跟大家上課(講經說法就是上課),而且上課的時間是每天八個小時。這經上我們看到的,世尊當年在世每天「二時講經」,那是印度的時。印度把一晝夜分為六時,白天三時,夜晚三時。晝三時叫初日分(日是有太陽)、中日分、後日分;夜三時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我們中國在古時候,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來說這個時辰,所以中國時辰是十二個時辰,十二時,印度是六時。我們現在用西方的單位,西方單位把一個晝夜分為二十四時,所以叫做小時,我們中國人叫小時,為什麼叫小時?比中國小,比印度更小。所以你就曉得印度那個時候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那二時呢?二時就是八小時。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說法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休息。

  所以,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佛教是什麼?佛教是教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教育的內涵真的是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無論什麼人你有問題,你要是遇到釋迦牟尼佛向他請教,他都跟你說明、解說,都教導你,教導你非常滿意,這在現在遺留下來的《大藏經》裡面我們看到。從《大藏經》裡面你仔細去觀察,我們肯定佛的智慧博大精深,確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己完全做到了。

  在這個世間因為還有個身體,身體,色身,需要養這個色身,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四樣是最基本的,不能再少了,所以佛定的這四樣叫「四事供養」,這四樁事。飲食,托缽,托缽這個意義很深,是給眾生種福田。眾生有緣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跟佛與佛弟子結緣。佛與佛弟子,佛弟子都是菩薩、羅漢,福田僧,你供養他們真的種福了。衣服很簡單,都是撿一般人丟棄的舊衣服,破爛的舊衣服,那怎麼辦?把這些舊衣服有可以用的那一塊把它剪下來,然後把它縫在一起,這就是袈裟。你看我們現在是整塊布做出來,從前就是小塊小塊、一條一條的湊起來,成為一件衣。飲食容易得到,衣就比較困難,過最簡單的生活,過最快樂的生活。世間人認為這很苦,佛菩薩非常快樂。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到外面托缽,吃完之後就沒事情了,老師跟學生在一起講經說法、研究討論。所以它是教學。

  在當時沒有任何宗教形式。這個宗教儀式,這些儀式、規矩,儀規都是後來祖師們因為自己有道場,道場住的人很多,人多當然要守規矩,所以就定了有五堂功課。所以諸位細細觀察,佛教在最初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裡面沒有拜天,沒有拜上帝,沒有拜神。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一直到今天我們還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是最初創教,建立這種教育最早、最根本的老師,稱為本師,像中國尊稱孔子為先師,至聖先師。我們自稱,跟著佛學習的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儒家也是這樣自稱的。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教給我們什麼?佛了解果報所生是隨其行業,每個人行業不相同,每個人果報不一樣。這個事情在哪?就在現前。我們今天生活在圖文巴,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你說一樣不一樣?不一樣。我們飲食起居都在這個學院,可是每個人每一天你自己苦樂的感受不相同,什麼原因?因為你造的業不一樣。造什麼業?起心動念就是造業,言語是造業,一舉一動行為是造業,不一樣。我們是凡夫沒有入佛的境界,也就是這個經教我們雖然天天聽沒聽懂,沒有契入。契入怎麼樣?契入就心開意解,你就法喜充滿,你不會受外頭境界的影響。因為不能契入,沒有辦法契入,我們還是凡夫一個,天天聽,聽經上的,經上是世尊的境界,是世尊那些大弟子的境界,大弟子是法身菩薩,不是我們的境界。他們已經不受外面境界轉了,超越了,他們知道此二不二,我們這個此二一定是二,你有什麼法子?這個錯誤的觀念不肯放下,你就永遠不能入佛門。

  障礙外頭沒有,佛法講內學,這跟儒家講的完全相同。儒家所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反過頭來求自己,這正確的;求自己,這就是內學。反求諸己,你慢慢覺悟了,外面對你的影響那個程度就愈來愈低。不會看到外面一點,自己心就慌、就亂了,六神無主了,這可憐,這佛經裡面常講「可憐憫者」。佛法是究竟了義的大法,這個究竟了義就是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學的名詞是「諸法實相」,徹底明瞭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真正徹了之後,『作者無所有」,這個無所有裡頭包括所作,因為它這個句子,偈頌是五言頌,每一句是五個字,無所有包括所作,作者、所作無所有。作者無所有,所作也無所有,這個話我們就不懂。前面兩句好懂,這句不懂,這一句才是事實真相。

  諸位在這一次講座當中,我請鍾茂森居士把美國太空總署裡面最近發現的新的訊息,給大家做一個報告,這個新的訊息,這科學家發現的,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這是大事情。時間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那要不是真的話就是說明什麼?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也不是真的,空間要不是真的就沒有距離。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是十萬億個佛國土,在哪裡?在面前,沒有距離。這個事情我們就今天用電視這個方式、這個現象讓你來體會。在電視畫面上的,我們曉得電視頻道很多,同樣都在一個畫面上,我們按一個頻道看到一個畫面。如果說這些頻道我們同時都按,所有的畫面全部出來了,那這叫什麼?這叫沒有空間。沒有時間,過去未來也在面前,這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神通,這才叫事實真相。我們現在這個能力失掉了,所以在許許多多頻道當中,我們只能夠見一個頻道。這就好比佛法講十法界,我們今天只能看到人法界,其他的法界我們看不到。就好像電視頻道一樣,我們只能看這一個頻道,只能在這一個頻道裡活動。

  我們曉得除這個頻道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頻道,在理上講,法界無量無邊。為什麼?每個念頭就是一個法界,而且念念不相同。我們可以從江本勝博士水實驗裡頭得到訊息、得到啟示。你看他那個實驗,這十年做了幾十萬次的實驗,從來沒有兩個結晶是相同的。你說為什麼?隨其所行業不一樣,前念跟後念不相同,那個果報當然就不一樣。你看到水結晶是果,它相似,但絕對找不到相同。我前一個念頭是善念,後一個念頭也是善念,但是前一念善念跟後一念善念不一樣,這水結晶裡頭看得特別明顯。這個道理我們要多想想,要細心去體會。整個宇宙人生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念念不一樣,念念就是一個法界。

  佛菩薩之高明處,他能夠接觸一切層面,他不受它的影響,這叫功夫,我們一般講叫定功。凡夫沒有這個定功,一接觸馬上受影響,自己就亂了,自己在境界裡做不了主,這是很可憐、很可悲。佛經裡面常講「可憐憫者」,說誰?就說這些人,這些人在六道裡頭佔大多數。佛菩薩也是為這些苦難眾生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來教化讓他們認識事實真相。

  事實真相只要是明白了,你就不受它的影響,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順境、善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不生貪戀;逆境、惡緣現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沒有瞋恚心。縱然自己被人殺害了,也不起瞋恚心,也沒有報復心,還是歡歡喜喜若無其事。像古德所謂的「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這講殺頭,在殺頭的時候猶如斬春風,為什麼?沒有生死。那個現象就像一個畫面一樣,假的不是真的。身是假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在這裡操什麼心?你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說得多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明心見性的話。本來無一物,現在有沒有?現在沒有,還是沒有!你求任何一法都了不可得。

  所以學佛貴在什麼地方?貴在歷事鍊心,這叫真修行。歷事是什麼?我們在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在工作,在這裡頭去練。練什麼?就是練此二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這《心經》上說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此二不二,故不相違」。不相違,不相違背,沒有對立,沒有矛盾。各人行業,各人果報,不一樣。無有作者,也無所作,這確實是有相當的深度。

  這一大段的標題「業果甚深」,在這一品經裡面佛菩薩跟我們講「十甚深」。十,實在講不是數字,十是代表無量,沒有一法不是甚深。甚深在哪裡?就是甚深在不二,實在講不二就在面前,你就是看不出來。為什麼看不出來?是因為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不二你就看清楚了,你什麼事都沒有了,你的心得清淨了。清淨是一念不生,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到這個時候你就回歸到自性,這個時候我們就稱你作法身菩薩,你就不是凡人。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那真正是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是果,苦是什麼?諸位細心想想,執著苦不苦?分別苦不苦?妄想苦不苦?苦!所以《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就是佛在一般大乘經上所講的見思煩惱,《華嚴》裡面所講的「分別」就是一般所說的塵沙煩惱,《華嚴》講的「妄想」是一般經論上講的無明煩惱。無明、塵沙、見思苦不苦?這些東西沒有了,那真樂!真樂從哪裡來?你得要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道理我們不是不懂,這些話我們不知道聽了多少遍,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那麼執著,還是放不下!這就好比說天天在學,考試都得個零分。不是不用功,很用功,但是從來沒有及格過,不但不及格,零分。這個原因我們要很嚴肅、很認真的去尋找,要把這個業因消除,我們的學佛才會有進步。得分少,得一分、二分算不錯了,一分、二分我們就可以到三分、四分,就可以到十分、八分;從來都沒有得到一分,這是不應該的。為什麼古人這個修學成績比我們現在人好?這個道理要懂。

  離苦得樂是果報,因是什麼?因是破迷開悟。所以佛的教誨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苦是從迷來的,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從迷來的;樂從哪裡?樂從覺悟,明白了,了解事實真相了。佛講般若講二十二年,說法四十九年,般若講二十二年,你就曉得,般若是佛教化眾生最主要的課程。禪宗是般若不是禪定,我們在過去講《壇經》的時候跟大家講得很清楚。般若是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現前,我們佛門稱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分證佛。

  你要破迷開悟,那一定要依聖賢教誨,否則的話,你怎麼悟?你沒法子悟。不依靠老師,我自己來修行,能不能開悟?《壇經》上說得很好,威音王佛以前或者有,威音王佛以後決定沒有。那威音王佛是什麼時候的?久遠劫之前。所以佛法是師道,你不能跟一個好老師學習,你怎麼會成就!聖賢教誨是不是他自己發明的?不是,他以自性智德,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也就是他開悟了。他所悟的跟諸佛如來所悟的沒有兩樣,這是說明他教我們的東西可靠,沒有錯誤。我們對於聖賢教誨還起心動念、還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了解他的意思?這就是「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道理在此地。

  你一定要親近好老師,好老師把他自己修學證果的經驗、心得告訴你,提供給你做參考。你自己一定要依教奉行,你要去做、去落實,你才能夠開悟。所以,老師幫學生的忙只有開示,《法華經》上講的「開示悟入」,老師只能做到開示,學生要悟、要入,所以悟入是學生的,老師沒有辦法代替你,你要悟、你要入。悟是什麼?明白了;入是什麼?做到了。你要不能把它落實變成你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你就沒有入;真的把古聖先賢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那就快樂無比。這就是藉著別人的真實智德,把自己自性的智德引發出來。好像我們是一盞燈,這個燈是滅的,沒有點燃,諸佛菩薩那個燈是點燃的,我們藉著他的火把我們自己這個燈點燃。點燃的時候,我這個燈的光明跟他的燈光明沒有兩樣,無二無別,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你不悟、不入,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那要怎樣悟?怎樣入?業障深重的人,佛有方法,所謂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的方法就是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什麼?一門深入,你就定了,定能開慧。所以學東西同時決定不能學很多,真正好老師、善知識決定是教你學一門。我在台中跟李老師,這個話跟諸位講過很多遍,你想學兩門,老師不教你,而且老師肯定的跟你說:兩門你學不成功,你沒有這個能力。說得這麼清楚。我自己以為很聰明有能力,老實說你沒有能力;同時學兩門、三門的,那要像惠能法師那樣的差不多,可以。方老師告訴我,惠能以後沒有看到第二個惠能,他警告我不能學他,學不到的,那真正叫天才。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老老實實聽老師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一條成功的道路。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修,我們繼續看寶首菩薩偈頌第一首:

  【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

  我們先就世間俗諦來說,這個好懂,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懂得時時刻刻身語意三業所造,然後它自然果報就現前。在這個地方使我們很自然的就想到,前面講到,我們不能離開老師,所以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就是孝道、師道。中國,在早年我童年時代住在福建,福建省幾乎家家戶戶堂屋裡面供的祖宗牌位都寫著「天地君親師」,這個印象我非常深刻,天地君親師。到以後遇到李老師,這才真正算是接觸到儒家的教誨,在這之前都不能算是正式的。從小在農村私塾裡頭接觸一點邊緣,不能算正式的,對它並不理解,有這麼一個印象,到以後跟隨李老師,這才懂得、才明白了。

  中國傳統的教育決定離不開儒家,儒家可以說是主流,在這二千五百年它佔的是主流的地位。它教育的特色,實在上就是說「反求諸己」,做這種功夫。所以《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它的教育起點在這個地方。修身,怎麼個修法?你要修身,頭一個要正心;要正心,你必須要誠意;要誠意,你一定要格物、要致知,致知在格物,這是真正做學問,真正在修養自己的德行。

  儒家這種修行的方法跟大乘佛法完全相應,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發菩提心。「淨業三福」是大乘修行指導的最高原則,為什麼?佛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修行證果都以這個為因地,以這個為基礎,都是依靠這個。這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完全從佛法裡面來講,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一定是落實在《十善業道》。我們今天在此地提倡《弟子規》的學習,《弟子規》是什麼?《弟子規》就是《十善業道》,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仔細把它比較比較、對一對。我現在已經交代台灣那邊同修,把《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印在一起,印成一個合訂本,你們仔細看看。

  為什麼要用《弟子規》?《弟子規》說得詳細,十善業怎樣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弟子規》講得詳細。所以落實《弟子規》,自自然然就落實了《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比《弟子規》深,前半部跟《弟子規》完全相同,後半部那就深了。但是深還是依基礎上建立的,總離不開這個基礎。換句話說,再深奧的道理,再高深的覺悟,都離不開生活;離開現實生活,那不是佛法。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你看看他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弟子規》上字字句句他是不是完全都做到?這一點不假。我們凡夫要能把《弟子規》統統能夠做到、能夠落實,跟聖人的行持很接近了。我們學習聖賢教誨,那還有什麼困難!

  中國傳統教學的特色我們要認識,我們要明瞭。這個特色是家庭教育,中國教育是始於家庭,不是學校。家庭誰來教?父母教,父母他的天職就是做兒女的君、親、師。君是指導他;親是什麼?親是親愛,養活他,你要養他;師是教他。這個道理我在講席裡也講過好幾遍,每一個人都有這三種使命,只要是人,你都有君親師的使命,所以在家裡頭君親師。小孩從生下來眼睛張開,他什麼也不懂,他也不會說話,可是他會看,他會看什麼?他會模仿,他會學習,所以中國人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做父母的落實了《弟子規》,家教;做長輩的落實了《弟子規》。因為在中國從前都是大家庭,大概都是三代、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也常見,所以一個家庭一、二百口人口,那是普通的。你們聽蔡老師跟你們報告,中國這個大家庭有一千多口的,這個家庭這麼多人和睦相處。現在你看看,一家算三個人,夫妻兩個連一個兒子,都會吵架,都不和!人家這個家庭裡面那麼多人口,上上下下為什麼那麼和睦?他有個道在那裡,那個道是什麼?修身,各個人都是以修身為本。

  修身裡面頭一條「格物」,物是什麼?欲望、物欲,特別對於財色名食睡的欲望,這個欲望要淡。這個欲望要不能放下,要不能夠淡化,每個人都在爭,那一爭,和就沒有了。所以第一條格物,格是格鬥,跟誰鬥?跟自己鬥,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把自己的欲望降低。想到自己要想到家裡別人,我們這個家裡頭那麼多人,我想吃的時候,人人都要吃;我想穿,人人都要穿,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從小他就有這個觀念,從小培養對待一切人平等,大公無私。格物,放下物欲。

  致知,這個知是知識、智慧。你有豐富的知識,你真的有智慧,你的意就誠了,也就是說你才能夠以真誠心對待一切人。這個真誠心就是佛家講的菩提心,我們現在把菩提心說成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是菩提心的體,後面四個是菩提心的作用,有體有用。真誠心表現在哪裡?表現在清淨,表現在平等,表現在正覺,這是自受用,一般大乘教裡面講的「深心」。我是怕「深心」這一句大家很難懂,我把它說成三個,清淨、平等、正覺,深心,自受用。清淨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染污,不會被名聞利養染污,不會被邪知邪見染污,不會被五欲六塵染污,你的心才清淨。唯有心地清淨,平等心才能現前,你才真正能做到大公無私,善待一切眾生;自己德行建立,你才能感化別人。

  別人知見錯誤,行為上有過失了,不要緊,你要肯定人性本善。他為什麼會誤入歧途?為什麼會造作惡業?沒有人教他!現在雖然年歲長大了,教他行不行?行。你看看我們這個「幸福人生講座」裡面,聽眾有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還有七十、八十歲的,聽了之後痛哭流涕,給這個年輕的蔡老師下跪。你從這個地方看,人性是不是本善?沒人教!聽了之後,他懺悔:我年輕的時候要有人教我,我就不會造這麼多罪業了。所以這個課程,我也說了很多遍,應該是全民教育,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大家一起來學,我們的社會有救,我們這世間所有災難會化解,包括現在所謂是自然災害都會化解。

  這個道理,諸位看看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你就得到啟示。他證明了佛經上所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人心能夠改過遷善,斷惡修善,轉迷為悟,所有這些物質,物質都是活的。我在東京訪問的時候,我跟江本博士談,我告訴他這是佛經上講的,所有物質都是活的,都有見聞覺知,你現在從水實驗裡面實驗出來了。不但有見聞覺知,它還有德,什麼德?它有色聲香味。你現在看到色,你還沒有發現它有香、它有味、它有音聲。我們以善意對待它,色聲香味都美極了;我們以惡念對待它,色聲香味都不好。

  實在說,我聽說台灣有一些小學,老師做這個實驗,也真的實驗出來了。他們用水果,用米飯、饅頭,把它分為兩份,一樣的,一個鍋裡煮出來的。這一邊每天對它讚歎,那一邊每天就罵它、討厭它。一個星期之後,這個讚美的這一碗飯發酵了,味道非常好聞;那個每天罵它、不喜歡它、討厭它的那一碗飯,那個味道就非常臭,氣味很難聞。你看這不是香味都實驗出來了嗎?就是音聲還沒有實驗出來。色聲香味,這樣子看起來,色、香、味這三樣都實驗出來了。境隨心轉!

  所以我們只要人人都存好心,人人都是善心,我在去年寫了十個字,「愛心遍宇宙,善意滿人間」。我們常常用愛心、善意對宇宙,對人間,對一切萬事萬物,什麼災難都沒有了,沒有不能化解的。教育的功能就是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是教育的功能。不通過教育,人很難轉變,他隨著惡的習氣,他才造作許多惡業,感受到苦報。所以大乘佛法跟孔孟思想很多地方都是不謀而合,這兩樣東西真的可以相輔相成。在中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歷代這些高僧大德祖師們,他們在佛教上有成就,他們在儒學上也有成就,我們看他的文章,看他的註疏,你們看,哪一個祖師大德的註疏裡頭沒有引用儒家、道家東西?有!儒跟道,你看看他們的一些言論、著述引用佛法。儒釋道在中國這兩千年當中,實在講它也融化成一體,道並行而不相悖,彼此相輔相成,造成和睦、繁榮、興旺的社會。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的,要把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找出來。

  所以根,佛法的教誨是從斷煩惱。斷煩惱障、斷所知障,從這下手。儒家格物是斷煩惱障,致知是斷所知障,兩種障礙沒有了,菩提心自然現前。誠意、正心,我們現在講的這個菩提心,誠意就是真誠,正心是什麼?正心就是後面四個,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正心。儒講得簡單,佛法講得詳細,就是經論裡面所說的,它講三個,深心、大悲心,我是把深心講成三個,清淨、平等、正覺,深心;慈悲就是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佛所講的,至誠心就是真誠;深心是一樣的,跟《起信論》是相同的;後面這一條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就是慈悲心,慈悲心是他受用。對待人要一片慈悲,對待自己要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有了,諸位看到夏老居士會集的這個本子,菩提心在上面。

  菩提心現前,你的身才修了,為什麼?你身跟這個完全相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的身修了。「身修而後家齊」,家裡頭每個人都修身,這個家怎麼會不齊?齊是整齊,一絲毫不紊亂。「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中國自古以來,國融入了社會,那個社會是什麼?天下。天下是大社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世界,中國人常常講天下,而不講國家,國家是小,天下大,中國人把國家融入社會,融入了天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四海之內,在過去人的觀念是宇宙、是個地球,除了我們自己國家,周邊還有許許多多國家,皆兄弟也。所以中國在歷史上,確確實實從來沒有侵略過別人的領土,從來沒有對其他的國家族群發生戰爭,沒有的。他為什麼這樣的和睦?聖人教誨。這聖人教誨在中國可以說集中,就正如湯恩比所說的「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外國人講的。

  在中國,我們講《十善業道經》,曾經講過「雍正皇帝上諭」,雍正皇帝他的思想當中、理念當中,儒釋道是一家。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所以我讀了「雍正上諭」之後,我覺得多元文化這第一個說出來的應該是雍正皇帝,而且他真正落實,他對於三教平等的尊重。而平等的在社會上大力的來推動,使儒釋道能教化一般的平民百姓。儒釋道三家都是教人為善,沒有教你做惡人,都是教你做善人。這是中國傳統教學,我們必須要知道,特別要懂得家庭教育。這是中國教育的特色,全世界我們沒有看到其他國家民族是這樣教的。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那就是佛法裡面四弘誓願裡所講的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包括世出世間,成就後得智。

  家庭教育,這最重要的是德行,道德的教育。道就是倫理,五倫是大道,這是孔孟所說的,五常、八德是德。八德,自古以來有兩種說法,我們把兩種融合在一起,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從家庭到學校都教這個。人,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這十二個字,與這十二個字都能相應,這個人是有道德。兩千年的歷史,奉行道德的人很多,歷史上都有記載,這些道德的故事講不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條目,就是《弟子規》,總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所以我們今天真的是找到了,不在這上面扎根,無論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你要不從這上真正扎根下去,你說你修學哪個法門會有成就,我不敢相信。為什麼?這是「淨業三福」的第一條。

  淨業三福三條好像三層樓一樣,你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沒有第二層,哪來第三層?這三條,第一條人天福報,第二條是二乘福報,第三條是大乘福報。你頭一條沒有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你才曉得我為什麼這麼重視,為什麼全心全力在提倡、在勸導。我曾經說,我們的修學就像植物這些樹木花草一樣,《弟子規》是根。這樹木花草要沒有根,那都是死的,花瓶裡面插的花它能活多久?兩天、三天就凋謝了,我們就當垃圾丟棄了,它是死的,它不是活的。我們沒有《弟子規》,無論修學什麼也都是死的,不是活的,無論你怎麼用功、你怎麼努力,不能成就。你要想真正有成就,念佛要想能往生,還是要靠《弟子規》。你能統統做到了,你是善人。《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有善根,你有福了。經上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

  《弟子規》做到了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人天善,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如果二乘善,從這個基礎上再提升,提升什麼?「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你提升到這一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方便有餘土。如果再升一級,那你就第三條要做到,第三條頭一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化他,像釋迦牟尼佛一生最歡喜的事情是教化眾生,為人演說,這是無比的快樂。物質生活缺乏沒有關係,只要能過得去,三衣一缽夠了,一點麻煩都沒有。萬緣放得下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得大安樂,這是世間人很難參得透的,佛菩薩給我們示現。

  我們今天所以不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就是我們對於這個放不下。你們想想對不對?我們心裡頭牽腸掛肚東西多少,衣食住行都放不下。世尊給我們示現的,全放下了,他的衣多少?三件,叫三衣。諸位要知道,世尊出現是在北印度,是熱帶,像現在我們要是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一帶,三衣夠了。因為它沒有四季,它只有一個夏季,只有一季,所以三衣就夠了。他不需要冬天的衣服,不需要加衣,不需要;一缽,一天吃一餐夠了,沒有妄想、沒有雜念。老師跟學生、學生跟學生,每天吃飽了,在一起都是在研究談論什麼?諸法實相。你要問什麼是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他的弟子們所討論的,現在流傳給後世就是這些經典。我們現在把它編集在一起稱為《大藏經》,《大藏經》的內容就說這個,你說這多快樂。豈不就是落實了孔老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講的這三句,在佛法裡頭圓圓滿滿百分之百的落實了,做得真徹底,比顏回還要徹底。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認識佛法。

  佛法,我學佛到今天五十多年,我二十六歲學佛,五十四年。我在學佛的時候就說了,「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教導我的,肯定佛法是現在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肯定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的義務工作者,他是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所作所為跟中國孔子完全一樣。孔子是真正修學成就之後,真的是想求個一官半職,他非常羨慕周公,他也想做周公第二,結果沒有人敢用他。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家用他,所以回到家鄉教學。回到家鄉,我們在經書裡面看到的,他已經六十八歲了,夫子七十三歲過世的,教學五年。

  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就開始教學,他是七十九歲過世的,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是從事於這種教育工作四十九年,最長的,成就人也最多。你看常隨弟子,就是跟著他的、不離開他的,經上常講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弟子。夫子教學五年,你看看全世界,這些宗教的創始人。所以我跟宗教接觸,我心目當中所有宗教都是社會教育,我是這麼一個看法。境隨心轉,每個人看法不一樣,因此,我們對它的理解、感受就不相同。你看耶穌當年在世教學三年,他是被人釘十字架死的,穆罕默德好像教學二十七年,都是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可是專為教學,那就是釋迦牟尼佛,那真是第一個人;其次,中國孔老夫子在晚年是專心教學。

  這不但給中國從事教育工作者一個最好的典型,實在也是全世界,今天遇到災難了,多少人在尋求怎樣化解衝突,怎樣來恢復這個世界的安定和平。實實在在說那就是湯恩比講的,除了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沒有第二個辦法。那孔孟學說是什麼?你要找這些教授、專家,他會跟你講一大堆,到最後你無所適從,佛法亦復如是。講的是什麼?枝葉花果,美不勝收,你沒有辦法落實。所以我今天告訴諸位,我們不講枝葉花果,不講這個,我們講根,儒佛的根,我們要從根學起,有下手之處。儒的根是《弟子規》,佛的根是《十善業道》。所以湯恩比講的,孔孟學說就是《弟子規》,大乘佛法就是《十善業道》。只要把這個根抓到了,今天世界上所需要的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真的會做到。

  這一次我們《弟子規》這個講座四十個小時,諸位同學都聽了,你們都參與了,你們想想這個東西能不能化解衝突?人人都修學,衝突沒有了,自然沒有了,還要用什麼手段化解!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只要你懂得做人,哪有衝突?安定和平本來就是。所以《弟子規》、《十善業道》救世間,這是我們現前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的。至於經上所講的,這就是講我們的行業,我們要善不要惡業,我們要清淨不要染污。那我們果報就殊勝,從亂世回歸到治世。『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這是大乘的枝葉花果,宗門常講向上一著。我們現在是從最低層地方來下手,向上自自然然它會茁壯,它會開花,它會結果。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引用《大智度論》第二卷裡面有兩句話,「智論第二」,《大智度論》一百卷,第二卷裡面說「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此第一甚深,是諸佛所說」。什麼叫無作業果者?跟你說真話,自性裡面,就是真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真心,這我們講得很多,所有一切現象唯心所現,「唯心所現」裡面沒有作者也沒有所作,這是一個自然現象。但是「唯識所變」就有作者,那就是『隨其所行業』,隨其所行業是唯識所變。『如是果報生』,這個果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智度論》上講「有業亦有果」,唯識所變;「無作業果者」,唯心所現,這是很深很深的道理。我們今天所學的、所期望的,是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就叫做開悟。你能把開悟的完全落實,落實是什麼?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放下,統統捨盡,那你就入了,悟入。悟而不能入,你所得的利益不大;悟而能入,那就是我們一般講,你成佛、成菩薩,那個功德就無量無邊。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