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0二卷)  2006/8/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前面我們學到清涼大師《疏鈔》裡面引用《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四種因,四種緣,四種力。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疏文。「若具上因緣,及初三二力,當知不退」,這是一小段。這說明退跟不退轉,清涼大師所說的不亞於李長者的開示,也說得很清楚。如果具足像《瑜伽師地論》講的因緣及初三二力,就是四力裡面自力跟因力,我們就曉得因力是過去生中曾經學習過,宿世善根福德因緣,具備這個條件我們就曉得這個人不會退轉。

  「若因二四力,心不堅固」,如果他發心,四力裡面第二個是他力,第四個是加行力,這裡頭沒有自力、沒有因力;這樣的人發心,他心不堅固,遇不善的緣很容易退心。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為什麼有人發心之後勇猛精進,他不會退轉;有些人發心會退,業障重的、習氣重的禁不起挫折,稍稍有一點挫折他就退轉。另外有修行功夫比較得力,甚至學佛出家多年,幾十年,在佛門裡面也很有地位,做到方丈住持,如果遇到重大不善的緣也會退心。

  諦閑老和尚曾經跟大家講過一個故事,這是他自己徒弟的事情,早年跟他出家的。這個徒弟喜歡參禪,諦老和尚是學教的,天台宗的傳人,老法師非常開明,並不限定出家的徒弟都要跟他學教,所以你學禪他也不反對,而且還送你到禪宗道場,鎮江的金山寺,在當時是中國禪宗最盛行的一個道場。剛剛去,當然是禪堂裡面的初學,清眾,學得很不錯,也很用功。這十幾年之後,居然在金山寺當上首座和尚,這地位很高了。叢林裡面的首座就如同大學裡面的教務長一樣,管教學的,地位僅次於方丈。地位高,徒眾也多了,尤其是在家皈依的,供養也多了,所以福報現前是不是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早年那種謙虛卑下的心態沒有了,變成什麼?傲慢心生起來。

  諸位要曉得,不但是佛門,儒家都說「學問深時意氣平」。什麼叫學問?什麼叫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學問的人,表現在外面的態度決定是「誠敬謙和」這四個字,真誠、恭敬、謙虛、和睦,決定是如此。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確實這四個字做到了。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世尊、佛菩薩也做到了。你再看看祖師大德們,諦閑老和尚做到了,他這個徒弟沒有做到。

  徒弟地位一高,福報現前,傲慢就起來。傲慢起來了,護法神就走了。護法神不講人情的,主要看你有沒有道;你有道,他真護持你,你道心要是退了,煩惱現前,這貢高我慢是煩惱現前,護法神離開了。這一離開之後,冤親債主就找上門來了。冤親債主時時刻刻在他周邊找他麻煩,因為他有護法神,所以冤親債主沾不到邊,沒有辦法害他。護法神走了,冤親債主貼身,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鬼神附身,冤親債主找上門來。所以這個首座和尚,真是叫無緣無故的跳水自殺。金山寺在長江裡面一個小島上,四面是大江,跳水,被人救起來,過幾天又跳水,又被人救起來。這寺廟裡的方丈和尚就著急了,這不是好事情,怎麼首座和尚無緣無故跳水要自殺?這就趕緊通知他的師父,師父在天台山,通知諦閑老法師。

  諦閑老法師得到通知之後,這也無可奈何,總是他剃度的,這就去了,到金山寺去一趟;了解之後,金山寺的方丈希望諦老把他帶回去,就是他神經不正常,怎麼常常想自殺,影響金山寺的道風。帶回去,那時候坐船,坐船到寧波,一路上平安無事。到寧波之後,給他安置,在寺廟裡面也給他一個寮房。因為他畢竟是做過首座和尚的,地位也很高,不能把他當清眾一樣看待,所以也給他一間寮房。告訴大家,他曾經發生過幾次這種事情,寧波那邊雖然沒有長江,但是也有河,那個河裡頭也能走小船,也能淹死人的,就是告訴大家要小心,怕他再出事情。

  住了一段時期,有天早晨吃飯的時候,沒有看到他出來,諦老就派人到他寮房去看看,怎麼這時候還沒起來?敲門,沒有人答應,他就覺得奇怪,就把門把它搞開了。搞開之後,房間裡沒有人,看到後面窗戶打開的,從窗戶走了,就趕緊報告諦老。諦老說:不好,你們要趕緊去找,可能又出事情了。過去在金山寺,他跳過兩次水被救起來,我們這旁邊河也很多,我們分頭到河邊去找。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的事情。找了很久,真的找到了,已經死了。大概總是半夜的時候出去跳江去,屍首浮上來。也沒有法子,就把屍首帶回來,給他誦誦經做個超度再來安置他。

  大家正在議論、討論這個事情,他的女兒來了,女兒哭哭啼啼到寺廟來。諦老看到,問她怎麼回事情?原來他這個徒弟出家之前結過婚,生了一個女兒。他要出家,太太不答應,他一定要出家,太太跳水自殺,留下這個女兒;女兒現在也長大,也都結婚了。到廟裡來告訴老和尚,昨天晚上做了個夢,夢到她的爸爸媽媽來看她,告訴她,今天他要去上任。老和尚一聽,上任,上什麼任?她說她爸爸去做土地公,媽媽做土地婆。諦老忽然就想到,他們寺廟前面正好剛剛建一個土地廟,說不定就是這個土地廟的土地公、土地奶奶?所以,好吧!這超度佛事就到土地廟去做。做的時候,諦老就講:如果真的你是當上土地,你也得顯一點靈給我們看看!說了這個話沒多久,果然,在這做佛事的台前面就起個小的旋風,很小的旋風在台前面轉,老和尚點點頭。

  這是一個參禪的徒弟,功夫很不錯,到最後這個謎底才揭穿,冤親債主是誰?原來就是他跳水自殺的太太。金山寺十幾年,太太不敢沾邊,是因為他修行有功夫,有護法神護持。當上首座和尚,一念傲慢心起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大和尚!福報現前就貪戀享受,護法神走了,太太找上身了。太太跳水自殺,所以他那個自殺不是他的意思,是他太太帶他去自殺的,最後還是跳水自殺死的。太太找到他,讓他去做土地公,太太去做土地奶奶。諦老常常講這個故事警惕我們!佛法裡常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發心是發得真,到這地位福報現前的時候,他受不了,變質了。像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就不在少數,現前我們環境裡面當然就更多。

  戒壇裡面,戒和尚常常告訴我們,「初發心時,成佛有餘」,你初發心真的發的是真心,但是保不住。所以佛門有個諺語常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真有恭敬心;「學佛二年,佛在天邊」,跟佛距離就遠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四年、五年之後,所謂是老油條,毛病習氣都出來了。我們聽到古人這種說法,在自己學佛這幾十年當中的所見所聞,自己很慶幸沒有墮落。沒有墮落是什麼原因?每天沒有離開經教,不敢違背世尊跟祖師的教誨,這才能保住。所以福報可不是好事情。

  我這一生從小貧寒出身,沒有過過好日子。學佛之後也不例外,生活非常辛苦。到講經有一點成就了,這供養慢慢也多了,敢不敢享受?不敢,為什麼?我們在經教裡面、古人典籍裡面看到退轉的例子太多,怕自己受不了,所以一生不建道場。建道場一定做住持,這傲慢心一生起來,自己不知不覺就會被拖下水,所以不敢。

  供養多了,不敢用。怎麼辦?又不能不接受,不接受,信眾說我們供養三寶是種福田的,是個善心善意,我們一定要接受,接受之後如果做得不如法,要背因果。古德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那怎麼辦?我從印光大師那裡學到了,你看印祖接受四眾供養,自己一分錢不敢亂用,做什麼用?印經,好!全都印經。在蘇州報國寺立了一個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自己排版。大概有個小的印刷廠,還算不錯,現代化鉛字排版,書印得不錯,校對很好,很少有錯字,在近代來講稱得上是善本書。統統做這個事情去了。

  我看到印祖的行誼,我學會了,所以所有一切供養統統拿去印經,少部分,提出很少部分做布施醫藥、放生。現在放生有很多困難,就是放這些魚類都不安全,水污染,那怎麼辦?我們就改了,多做護生這一方面的工作,像印《護生畫集》、勸人吃素,這方面的書籍我們大量的來流通,做這些好事。我將來修行不得力要不能往生,這十方供養我的,有人替我還債;我沒有用這個錢,我的錢都替大家做好事,輾轉功德,才保住這一生沒有墮落。

  這一生當中,在一般人來看是過得很辛苦,我可以說是比較辛苦,實際上我過得很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一生乾乾淨淨。這就是自己從經教、從祖師大德行誼上學到如何保護自己。不敢涉及名聞利養,要走向名聞利養就保不住了;不敢離開佛菩薩的教誨,天天讀經,天天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在一起學習,這裡頭有樂趣。佛法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這方面多少有一些體會,自己也能覺察到,年年都有點進步,這就是不退的原因。如果不是走這條路,那就很難講。退的緣實在講太多太多,連自己都不能夠預料到。我們看到很多修行功夫很好的人,護持佛法很得力的人,巨大的名利現前時,他就迷惑了。應該是像諦老和尚參禪這個徒弟一樣,也許他的改變、退轉不是自己的意思,冤親債主找上身,硬是把你拖下水,你有什麼辦法?末法時期,成就大難大難!不是容易事情。

  我們再看,「今經即初及三也」,這是我們現在讀的這部經,這經上講的發心就是初跟三,四力裡面,初,種性具足之力;三,慈悲心重之力。我們看《鈔》裡頭有註解,「今經即初及三者,文中無人勸故」。第二是賴佛菩薩善友攝受,這個沒有,沒有人勸;「不言因加行故」,沒有加行。所以只有自力、因力,只有種性具足,多起悲心,這就是肯定他不會退轉。

  下面我們再看疏文,「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如彼應知」。《起信論》、《智印經》裡頭講七種因緣,提出來給我們做參考,這也應當要知道。這一段清涼大師也有註解,我們看註解,「又起信下」,就是這段的註解。「論云,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這是一個提問,下面為我們解答,「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我們先看到這個地方,這是《起信論》上所說的。

  依不定聚。三聚就是三大類,這是三大類眾生裡面的一類。不定聚的眾生是佔的人數最多。什麼叫不定?他不是定善,他也不是定惡,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不定。所謂不定聚的人,他的成就完全看緣。如果他遇到善緣,他肯定成就;他遇到惡緣,他就不會成就。不過真正具有善根福德的人,如果不是宿世跟眾生結很大的怨恨,這個怨恨讓他是非報不可的,一般講都會得到佛菩薩的護持。這正是佛門裡面所說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看到悟達國師的故事。悟達國師在《水懺》上,我們看出他的業因果報。他是漢朝時候人,由於私人怨恨害死一個同僚,這個被害的人心裡面不甘心、不情願,念念要報仇。可是他死了以後,第二世也是到人道來,就出家了,出家修行修得很不錯,所以有護法神保護,這個冤親債主找不到身。當然修行不錯,到年老的時候還是要死;死了以後,又投胎做人,又出家,十世高僧。這現在西方人都懂得,無論你是作惡、是修善,這個東西你帶得去的。他出家修行,來世還是得人身,還是出家修行,來世的成就一定比這世好,一世比一世好,到第十世,智慧福德都有相當成就,皇上的老師,國師。國師也不是容易得來的,十世修行,十世都是修得好,都是護法神保護。冤親債主真厲害就等了十世,永遠跟著你,你有護法神沾不到邊,他在旁邊看到你哪一天墮落,他哪一天就來了。

  悟達國師,接受皇上供養他一張沈香寶座。寶座,我們今天講太師椅,這個太師椅是沈香雕的,那是名貴至極。他接受之後,傲慢心生起來,覺得這是無上的光榮,出家人裡頭沒有第二個人能坐上沈香寶座,這全國天下只有他一個。這一念才生,護法神走了,冤親債主馬上就找到身上,他害了個人面瘡,幾乎把命送掉。當然有這麼好的修行人,十世都是持戒很嚴,沒有犯過失,佛菩薩照顧。所以他遇到迦諾迦尊者,這是阿羅漢,阿羅漢出面給他調解、給他化解,對方也就接受,接受之後就離開,他這個病就好了。這是《慈悲三昧水懺》的故事,這是說什麼?不定聚眾生。

  這說的是這一類,他有薰習善根力故。我們就拿悟達國師來做這個比喻,悟達國師十世修行的善根。這個十世很難得,因為什麼?他是連續的,他不是隔幾代。有人一世修行,來世就做官,或者發大財,享福去了,把他修行那點東西都報掉,縱然以後再能夠出家,又都從頭開始。悟達的難得是十世連續的,所以他有薰習善根故,有這個力。

  信業果報。真正能夠相信,善業善果,惡業惡報。我不想受惡報,我就不能造惡業,所以他能起十善。諸位要知道,修行從哪裡學起?《起信論》裡頭,這就明白教導我們,「深信因果,修十善業」。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十善是基礎。十善在什麼時候修?十善在沒有學佛之前修,就是佛教裡面的預備班,像學校大學裡頭的預科,你還沒有上一年級,先上預備班。你看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就是預備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都沒有,因果都不信,那不是學佛,那是魔!他不是興教的,他是來滅法的。

  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無論在家出家,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淨宗也在內,沒有例外的,統統要從十善修起。你不要以為淨土宗可以不必,淨業三福是為淨宗學人所講的,這一點真要看清楚,決定不能夠疏忽。十善業道做不到,你來生人身得不到。給諸位說,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叫三善道。所以自己要常常想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

  《十善業道經》不長,我為了便利初學起見,我把它做了一個節本,重要的節錄下來,做了個節本,五百多字。為什麼做這個節本?希望這個節本你能夠當作朝暮課誦做為加行,你就念這個節本。過去蕅益大師也有一個節本,我們都把它印出來了,蕅益大師的節本比我的節本要多一些。他的節本節得好,著重在日常生活行持,我這個節本著重在起信。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是以弟子規為戒律的基礎,你對於十善業道要生起信根。

  十善業道你現在做不到,什麼原因?你沒有下面的基礎,所以中國佛法是以儒、道為基礎。在過去,無論在家出家學佛都有儒、道的基礎,所以沒有問題。這些年來,我們特別提倡,要求淨宗同學務必百分之百的落實儒的《弟子規》、道的《太上感應篇》,百分之百的落實佛的十善業。你有儒跟道的基礎,《十善業道經》你決定能夠信受奉行。有這個基礎,才能夠接受三皈五戒,這是在家的佛弟子;出家佛弟子,你才能夠落實沙彌律儀,真正出家佛弟子。否則的話,全是假的,得不到三寶加持,鬼神也不會擁護你,只會在旁邊笑話你,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加以警惕。

  我們這一生到底在幹什麼?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不能不認真去檢點。有過失,不怕。現在人說種種過失,我了解、我清楚,當然有過失,沒有過失才怪。為什麼當然有過失?你從小沒學過!不但你沒學過,父母沒學過,甚至你祖父母也沒學過;祖父母,我這一代的人。我們上一代的人,那就換句話說,曾祖父母他們學過。嚴格說起來,到高祖父母以上,儒釋道的基礎都有了。現在在這戰亂的時代,最近這個世紀一百年當中,儒釋道都中斷了,這很可怕。現在時間到了,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疏鈔》,「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前面我們講到十善業,非常非常的重要。今天我們講學佛,學佛首先要學會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作佛?這個道理不難懂。怎樣才做一個好人?《弟子規》是做人的標準,所以弟子規不能夠百分之百的落實,那你是人沒做好。十善業是做好人的標準,十善業是作菩薩、作佛的根基。你不從這裡修,你從哪裡修?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信業果報就是信因果。中國自古以來,在教育裡面最重視倫理、道德、因果。佛法到中國來,能夠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不是沒有道理。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教育的根就是倫理、道德、因果,能生智慧。我們要很冷靜的去思考、去觀察,這樣才能夠破除疑惑,建立信心。

  大菩提心是從這個基礎上,厭生死苦!厭生死苦就是真正把輪迴這個事情看清楚。輪迴苦!外國人現在相信靈魂,相信輪迴,知道輪迴裡面捨身受身,這是小事,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知道靈魂不死,可是靈魂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不自在,沒有選擇的。佛法對這個事情講得清楚,你來投胎,外國人說選擇,其實不是選擇,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外國現在發現了,許許多多人的家親眷屬都是生生世世有關係,很少說過去生中沒有關係的,都是有關係的。這是佛早就講過,不是報恩就是報怨,不是討債就是還債,沒有這四種關係,不會成為一家人,也不會成為你熟悉的人。你所熟悉的,你這一生能夠接觸到的,統統都是有緣人,緣就這四種,說得太清楚、太明白。而這四種裡面以報恩、報怨是最麻煩的事情,為什麼?怨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恩是恩愛難捨,也是生生世世綿延不斷,比討債、還債難。討債還債,討完就走,還完就了了,唯獨恩怨這個事情難辦。你要是看穿之後,你才曉得六道輪迴應該要出離,要離開。

  知道宇宙之間有無上菩提,那你應該要求得,為什麼?無上菩提是自己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迷了無上菩提才變成靈魂;靈魂哪一天真正覺悟,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究竟佛果。人有這樣的覺悟,有這樣的認知,有這樣的希求,誰知道?佛菩薩知道,你只要動了這個念頭,這就是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決定不會把這個機緣錯過,佛菩薩就來幫助你了。

  得值諸佛。值是遇到,遇到都是緣分,感應!你有感,佛就現前,你就遇到。遇到之後,你在佛菩薩那裡建立信心,親承供養,承是承事,你會很認真的學習,由信而解,由解而正信,信解一定修行。供養裡面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有無畏供養,都要學習!上供諸佛菩薩,下供一切眾生。大乘法裡面叫布施,《華嚴》裡面叫供養。普賢十願,廣修供養,對佛、對眾生平等心,沒有差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這有時間了,一萬劫。信心成就是什麼?信心成就就是十信圓滿,賢首菩薩的地位,信心成就,從初信位到十信心滿。經一萬劫,大乘教裡面所說的,這是行布次第,《華嚴經》裡面講的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念劫圓融。覺悟了,一萬劫就變成一念;迷了,一念就變成一萬劫。總而言之一句話,從初信到十信確實是需要很長時間。關於念劫圓融的事情,我們在理上搞明白,果然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念就是一萬劫;要是放不下,十個一萬劫、一百個一萬劫都做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凡是信心成就的人,我們今天無論是在現場、還是在網路、還是在衛星電視畫面前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的同學,都是過去生中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你要不是善根深厚,你怎麼會喜歡這個經典?你怎麼可能長時在這裡薰修?這門功課你不放棄,你天天來學,你學得能生歡喜心,這就說明多生多劫的善根薰習成種子,不容易!我們自己也就像《起信論》上說的「不定聚人」,不是正定聚、不是邪定聚,我們是不定聚。

  希望我們從不定聚變成正定聚,在這一生當中可不可能?可不可能不要問別人,問佛菩薩都沒有用,要問誰?問自己,自己能不能放下?能放下執著,你的信心成就一大半,沒圓滿成就,成就一大半,為什麼?十信位裡頭七信位的菩薩,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你看破了,你看清楚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還執著什麼?所以真正可以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

  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再執著,什麼都好,可以能夠恆順眾生。那眾生做錯了呢?錯了也可以隨順。《華嚴》末後,五十三參裡頭教給我們,勝熱婆羅門愚痴,善財隨順;伐蘇蜜多女貪欲,善財隨順;甘露火王瞋恚,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善財童子統統隨順。善財的隨順,在法相裡面見法性;所以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沒有善惡、法性沒有邪正、法性沒有真妄,一切隨順法性,不要著相;知道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性是真的。恆順眾生是這樣隨順的,相礙不礙事?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放下才無礙,現在為什麼有妨礙?沒有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徹底放下就無礙。執著放下之後再學,學放下分別。所以執著是七信位,八信位放下執著的習氣,九信位放下分別,不再分別,菩薩!到十信位放下妄想,妄想一放下就到初住,就不是十信。妄想一放下就是初住,那就成佛了,這就是說這一萬劫信心成就了。

  所以這個地方的一萬劫,不必把它看作一個定數,它是表法,就是相當長的時間。實在講,長短沒有一定,就是你現在能不能放下。如果你現前一聽就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成佛。有這種人嗎?有,六祖惠能大師就是的。人家聽經,並沒有聽一部,只聽一次,不是聽講經,聽念經。聽《金剛經》,偶然聽到,就聽當中這一段,他就明白,他就放下。聽講經,一生也是一次,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半夜三更對他一個人講的;並沒有講完,講到三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徹底放下了;不是徹底放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一悟,不但佛法通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沒有一樣他不通的。他不認識字,你把經念給他聽,他就會講給你聽。世間法也通,世間所有宗教全通,你要問為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它的理體是自性。所以見性之後沒有一樣不貫通,道理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這經教需要學嗎?十信位菩薩要學,那就是在十法界裡面他煩惱習氣沒斷,沒有徹悟,要學。悟了之後,不要學了,所以初住以上沒有學,這要知道。初住以上,那些菩薩修行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他是隨類化身,遊戲神通。像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我們看到這經上講的聲聞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上講得很清楚,「皆是大阿羅漢」。什麼叫大阿羅漢?都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他們跟著一起來了,統統都是來表演的。佛講,他們做,換句話說,佛唱,講演叫唱,佛唱,他們在表演,演唱會!佛用言教,他們用身教,來教化眾生的。佛所講的,他們全知道,他們還需要聽經?在講演還要一問一答?替眾生問的,像唱雙簧一樣,一問一答,讓我們開悟,他們在舞台上表演。這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有功用道是十法界,無功用道是一真法界。

  我們如果是真的大徹大悟,可以參加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參與他們的法會;以菩薩身分,以聲聞身分,或者以護法的身分。諸位要知道,世尊當年在世,很多護法的國王大臣都是佛菩薩、阿羅漢再來的,那個阿羅漢是大阿羅漢,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阿羅漢不行,還沒有資格參加他們的法會。參加法會那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是法雲地的菩薩,稱為大阿羅漢。

  所以就會有善友,「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這是給我們講了幾種不同的發心。在我們現前的社會就遇到這些情形,真正是有宿世的,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善根是信解,福德是修行,依教修行是福德,這樣才能夠感佛菩薩來應。你跟這些善知識遇到的時候,他會教你、會勸導你,你真的發心。每個人發心的緣不一樣,但是發心修學的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的,脫離生死。十法界都有生死,六道裡頭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四聖法界裡面沒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沒有了,就脫離十法界,就了生死。有善友來勸勉你。

  另外一個,這是善根很深的,比前面要深得多。沒有人勸勉,自己能發心。為什麼自己能發心?這個看看釋迦牟尼佛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發心,沒人勸他,他怎麼發心的?出去遊覽,平常住在皇宮裡面,皇宮外面情形很少接觸,這想起到外面去遊玩,在遊玩的時候見到什麼?老人、病人、死人,看到生老病死,跟他的隨行人員討論。生老病死苦,他這才看到!而且大家都是告訴他,生老病死苦是任何一個人不能避免的。他是看到這些現象,他就發心,要求了生死。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這記載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發心是遊四門,出去玩的時候,看到人民的疾苦生起憐憫心,這就是前面四種因裡面「多起悲心」。憐憫眾生苦,發心來幫助眾生如何能夠脫苦,離苦得樂。無上菩提心從這個地方生起的,不是別人教他的,這就生了。

  下面一條,「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這就不是普通人,這個發心是什麼?示現的。世間人難!世間人縱然看到法滅,看到眾生苦,要發心,還是要遇到佛菩薩,要遇到善友;否則的話,他常常會想心有餘而力不足。眾生苦,我知道,我想幫他忙,我幫不上,我的能力不夠,我的智慧不夠,我的威德不夠。所以這樣的人,一定是我們佛法常講的再來人,宿世修行有相當的成就。或者他在色界天,或者他在五不還天。

  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菩提樹下示現成等正覺,我們世間人沒人知道;就是他示現成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啟請,佛就滅度了,就入無餘涅槃。示現,沒有人理,就是沒有緣,那就走!正在這時候,淨居天人看到了,淨居天是四禪,四禪天人有天眼,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地球上表演這一招,沒有人啟請,趕快下來,變化成世間人的樣子,代表世間人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就是看到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他來了。所以能夠護持佛法的人也不是普通人,都是有來歷的!當然過去生中,各人修行功行不一樣,功行差一點的也會得三寶加持,所以他的弘護不會退轉。為什麼?他來的時候,就是因為法在這個時期快要滅了,不畏懼任何艱難困苦,他要護持。怎麼護法?自己依教修行,才是真護持。北師大的老師們提出的兩句話,「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叫真正護法。

  只要有真正護法的人,法就不會滅。所以諸位要想到,過去佛法滅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出世,佛法就再興起來。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中國祖師大德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三十四年;外國人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年,差不多相差將近六百年。這我們不去管它,我們不要在意,我們應當知道的,上面一尊佛的佛法滅了之後,緣成熟的時候,底下一尊佛出世了,他為什麼來的?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

  可是這一萬二千年當中,正法沒有話說,沒有什麼大問題。像法跟末法時期,這個法運有起有伏,就是有興有衰。為什麼有興有衰?這與眾生的福報有關係,眾生有福,自然會感應諸佛菩薩來應化,佛法就興;眾生沒有福的時候,造作許多嚴重的罪業,不相信佛法,不接受佛法,佛來了也沒有用,這個佛法就衰。佛法衰的時候,也有些菩薩看到、天人看到,像淨居天人;淨居天人統統是修行人,在第四禪,他們發慈悲心要來續佛慧命、護持佛法,不讓佛法在這個世間斷滅。

  縱然眾生造作極重的罪業,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鹿野苑五比丘起家,把佛法在這個世間興旺起來。佛法要滅,如果能有五比丘,也能夠把佛法延續下去。有沒有這樣的人?肯定有。無論是在理、是在事上都講得通。只要我們很冷靜細心觀察周邊的人,有熱愛佛法的、護持佛法的、依教修行的、弘揚佛法的,都是再來人。就像這裡所說的,《瑜伽師地論》裡所講的,種性具足,善友攝持,大悲心切,不怕苦難,能夠捨己為人,這自發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這是有一定的修行功夫,那是決定不退,信心成就。信心成就是十信位的菩薩,當然這不是普通人。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你看看菩薩最初是不定聚,到十信心滿才入正定聚,真的不退,他的位次這一提升就是圓教初住。正定聚是初住菩薩。「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到這裡是一段。他在此地所證的不退,就是淨宗常講的三種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他絕對不會退到十信位;第二個是行不退,他是法身菩薩,決定不會退轉變成阿羅漢、辟支佛,不可能;第三個是念不退,從此之後,念念是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他只有往上提升,沒有往下降。這叫證三種不退轉,這叫正定聚。

  說實在的,我們確實是從《華嚴》,把《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裡面的微言大義搞明白了。淨土三經裡面雖然講三不退,沒有這裡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詳細。而淨宗的殊勝是講圓證三不退,那麼初住菩薩他是初證三不退,不是圓證。到什麼時候才能說圓證?嚴格的講,圓證是究竟佛果,妙覺位,那是圓證。至少我們把這個尺度放寬一點,至少也是十地菩薩,圓教的十地圓證三不退。淨土一往生就圓證,所以這是難信之法,誰肯相信?《彌陀經》上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得到的果位就相當於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圓教七地!可以說是圓證三不退了,這真正是不可思議。所以從圓初住,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三因裡頭,正因相應。

  可是淨土宗的學人,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也就是此地講,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很不可思議。我們遇到,千萬要珍惜,這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了,千萬不要錯過。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