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三六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36
請掀開經本,月天子偈頌第六首看起:
【世尊開闡法光明。分別世間諸業性。善惡所行無失壞。淨光見此生歡喜。】
這是出現淨光天子,他得的是「慈悲救護一切眾生令現見受苦受樂事解脫門」。他的讚頌報告,實在說很契合我們現代這個時機。大家都知道,現前這個社會災難非常的頻繁,每一個人可以說是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對於社會上的災難都是憂心忡忡,都在這裡尋求消災免難的方法,所以我們讀菩薩修證,菩薩的教誨,感到特別的契機。現在讓我們來看經文,『世尊開闡法光明』,第一句是讚歎老師的教誨。這一句意思非常的深遠,如果沒有好的老師教誨,六道眾生必定是隨順無量劫的煩惱習氣,這種愚昧的造作就感得種種的災變。什麼人能教導我們?小災小難,世間的賢聖教導我們,我們可以避免,趨吉避凶。像現代這種大災大難,除了大聖諸佛如來之外,沒有人能夠幫得上我們的忙,所以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不是沒有道理。我們從歷史上看,大概最古老的宗教,婆羅門教,現在大家稱為興都教,它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比我們佛教長得太多了。世間有一些學者說,佛教裡面許許多多的思想,甚至於名相術語都是學古婆羅門。像我們咒語說「唵」,從他那裡來的;每一個咒語的結束「娑婆訶」,都是他們的。我們在《奧義書》裡面所看到的,《奧義書》有一、二百種,統統都是他們的。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抄襲他們的?不是。我們世間人不了解,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的是有一些問題,世間的大聖大賢還沒有辦法解決。如果他們有辦法解決,有能力解決,有智慧解決,佛菩薩到這裡來幹什麼?沒有必要。你們可以辦得到的,佛決定不多事,佛法確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你們實在解決不了,而又迫切希求解決,佛就來了。你們有這個意念,這是感,佛菩薩就有應。
佛菩薩的教化一定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所以佛沒有創造,沒有發明,沒有創造,佛總是述而不作。就你們所說的,某些地方說得對,完全照說;哪些地方說得有問題,不能夠解決問題,這裡稍微跟你修改幾句,這個教學法高明。佛對於一切眾生無比的尊敬,不是說「你們都錯了,我是對的」,佛從來不說這個話,從來沒用這種態度對人;總是說你們做得不錯,但是還有基本的問題你還不能解決。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特別是發心出家了,要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所以我冷靜的觀察,下一個世紀的佛教,道場應當都是在家居士主持,出家人把這些行政事務要捨得乾乾淨淨,專心在經教修養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從事教學,完全以教員的身分出現在這個世間,主持學校、主辦教育是在家弟子的責任,他們去做,我們可以專心深入經藏。四眾弟子密切合作,正法才能夠久住世間,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所以這一句裡頭意思就很深了。
世尊,「開」是開示、是開明,「闡」是弘揚,「法」是正法。什麼是正法?與心性相應的法,與宇宙人生事實相應之法,這個法叫正法。不但與理相應,還要與事相應;不但與過去相應,更重要的與眼前要相應。眼前是什麼環境?是什麼樣的眾生?他們現在過什麼樣的生活?他們現在迫切需要的是什麼?也就是說,佛菩薩教學著重實際,不著重玄談。談玄說妙跟實際生活脫節了,那個有什麼用處?那種說法在佛法裡叫戲論,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完全用不上,佛不說這些法。所以佛經叫契經,契是契機、契理。契機,確確實實是聽眾們迫切需要的。這個法「光明」,光明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所以問題不是憑想像、不是憑情識,能夠得到圓滿解決的。世間自古以來有一等聰明智慧人,想出一個問題能解決當時,但是後遺症太大了。最明顯的例子,西方的科學家在二次大戰末期發明原子彈,把對於日本人的戰爭結束了,一時的利益,沒有想到以後的後遺症。後遺症的發展,每個國家都在製造原子彈,到最後世界整個毀滅,當時他們沒有想到。中國諺語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是受過中國傳統的教育,他雖然懂得這些理論跟方法,他也不會告訴別人。為什麼?這個利益,眼前有利益,以後有大害,這個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利益。眼前沒有利益,以後有大利益,這利益是真的。所以外國人多半求眼前的利益,不顧後果;中國人,東方人的想法跟他們不一樣,東方人想得很長遠,東方人求永久深遠的利益,不求眼前。佛法更是如是,佛法求的利益是永恆的,永遠不變不滅的。這是六道十法界裡面的聖賢都做不到的,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應化在世間,給我們說經講道,幫助我們覺悟。
第二句是『分別世間諸業性』。清涼大師註解給我們提示,「前悲救護,語其本心」。這個「前」是指長行,長行裡面顯示菩薩慈悲救護一切眾生,我們在這裡看到他的大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此明智光,彰其所用」,這個偈頌裡頭,讚頌裡面,文雖然不多,是說他的真誠、慈悲心所起的大用。真誠、慈悲裡面具足自性本具的智慧,這就是前面講的「法光明」。智慧起用,「分別世間諸業性」,這個世間就是佛法裡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有情眾生的智慧福德不相等,十法界的依報環境勝劣的差殊也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什麼道理,佛才一一來為我們講解,為我們說明。第三句是講因果,因果不空。業性著重在業的性質,業是造作。業性非常複雜,佛在大經上常講無量因緣,為了說法教學方便起見,佛將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大經上常講的四緣生法。第一個「親因緣」,這是一切眾生平等具足,人人都有;也就是說,每一個人,我們都有十法界的種子。佛家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就說明你阿賴耶識裡有佛性、有佛種子。既有佛性,必當作佛,這多肯定!但是什麼時候作佛?佛菩薩也不知道,完全在你自己,你自己能不能具足後面三個緣,後面三個緣具足,你這一生就作佛。
最重要的業因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要時時刻刻提醒。佛說,佛的種子是什麼?平等。《六祖壇經》裡面惠能大師講「平直即彌陀」,平等、直心就是阿彌陀佛,「慈悲即觀音」。我們要曉得,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用平等心,這個念頭就叫做「所緣緣」。我學用平等心,你就是直接學作佛,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順境、逆境,善人、惡人,好事、壞事,用平等心看待,決定不執著,決定不分別,而又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明明瞭瞭是慧,不放在心上,不分別、不執著是定。普賢菩薩教我們行法教得好,平等的恭敬,禮敬。順境、逆境,善人、惡人,決定是平等的禮敬,平等的對待。但是稱讚,對於善的我們稱讚,不善的不稱讚,不說就是了。人家來問,笑一笑,「阿彌陀佛」,這就好。為什麼?不善的,不能夠給他宣揚,不能把他這個不善擴大,這個對社會有害,一切都是為廣大群眾、廣大眾生福利著眼。於社會大眾有利益的讚歎,於社會大眾沒有利益的不讚歎,我們也絕不毀謗,這是普賢教給我們第二條。廣修供養,這是平等的,對善人我們恭敬供養,對惡人還是恭敬供養,沒有差別。這叫學佛,這個心是佛心,這個行叫佛行。我們有成佛的種子,如果能夠有學佛的心,學佛的心就是平等,佛的行就是普賢十願。大經上世尊講得很清楚,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滿菩提,不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的業性,經論裡面常講「六度」,六度存心,這個人是菩薩。常存布施的心,什麼叫常存布施?中國古大德常講「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就是布施的心。別人有善事、有善行,對社會大眾有利益的,他在做,我們看到了,聽到了,全心全力去協助他、去成就他,這是布施,菩薩心,菩薩行。我們協助他、幫助他,要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守規矩,守法度,決定不是憑自己的意思,憑自己的好惡,那就錯了,一定要守法。第三,要有耐心,忍辱就是耐心;第四,要求進步;第五,胸有主宰,禪定,不被外境所動搖。《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凡夫跟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凡夫沒有智慧,感情用事,被境界所轉;菩薩有智慧、有定力,不會被外境所轉,所以他能轉境界。現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災難,如果你有定慧,你就能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般若智慧是對人對事對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常存這個心,這是菩薩心,你學菩薩了。
關鍵是在所緣緣,所緣緣在我們中國這個世間稱為什麼?立志。人不能沒有志,人要沒有志,你這一生一事無成,你空過了。佛家講發願,所以志、願常常連在一起講。你有志願,你這一生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有一個努力的目標,你會有成就;如果你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這一生決定空過。世法、佛法都重視志願,我們作學生,親近一個善知識,見面他第一個問題就問你,問你的志願,這是善教,好老師。你把你的志願說出來,他才能幫你忙;你說:我沒有什麼志願。那個老師笑笑,他對你幫不上忙。好像問你:你想到哪裡去?沒有目的,他怎麼幫你?你要有個方向、有個目標,他可以幫得上你,告訴你怎麼走法,甚至於告訴你有些什麼困難,應當如何來解決,他才能教你。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無從教起。我們出家,想弘法利生,這是你的願望,他有辦法幫助你。我想主持道場,發展道場,他也有辦法幫助你。你是什麼志願都沒有,那他沒有辦法,佛也沒有法子幫助你。
志願在四緣裡是所緣緣,你現前心裡所緣的是哪一種緣,那就是親因緣裡面十法界的緣,你想緣哪一個?你是緣佛,是緣菩薩,還是緣聲聞、緣覺;緣覺是十二因緣,聲聞是四諦。再往下面是六道,六道的天道,天有無色界天、色界天,這是緣禪定,甚深的禪定,喜歡禪定。佛菩薩再教你,禪定裡還要有四無量心,如果只有禪定,沒有四無量心,修得再好再高,得個無想定。無想定,在佛法裡面講,是第四禪的外道天,到頂處了。如果到不了色界,在欲界裡,欲界就是五欲六塵的享受不能放下,心裡面還貪染,那你就修欲界天。欲界天修上品十善,還要修禪定,這個禪定功夫不太高,我們叫未到定,沒有達到禪定的水平,這水平是什麼?初禪,色界初禪;你達不到色界初禪,你這個定功在欲界裡。欲界完全憑行善而往生的,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要加上禪定的功夫,你的定功愈高,你生的地位也愈高;你的定功淺,你的地位就往下墜落。你沒有所緣,你怎麼能達到?想生天,不修十善,不修禪定;禪定,說實在話,也就是清淨心;不修清淨心,不修十善業,怎麼能生天?說信了上帝就能升天,那要問你,什麼叫信?依教修行叫信。你說我信了,你講的話我完全不聽,你教我的我完全不理會,這哪裡叫信?這是不信。信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這在宗教裡要特別強調。我信你,我敬你,我愛你,我一定依教奉行。如果對你講的話我不聽,講的話我不懂,教我做的我完全不照做,說我信你、我愛你、我敬你,全是騙人的,自欺欺人。世法、佛法一樣!
要把人做好,佛家講五戒要修好,上品的五戒才能保住人身,中品的十善。儒家講做人的道理:倫常八德。人與人的關係,這是五倫: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的關係統統都講到了。四海之內皆朋友也,朋友裡頭沒有分種族、沒有分宗教,四海之內皆朋友也。朋友是什麼?同學,同志。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試問問:我們有沒有同志?決定有。什麼志同?求生存總相同的,都想活在這個世間活得很幸福,這個觀念決定是相同的。如何能夠叫我們過得很幸福,這個理論跟方法要學習,豈不是同學、同志嗎?只是你所學的理論方法不一樣,可是目標方向相同。君臣,在現在講法就是領導與被領導。領導的人,中國古德講得好,他有三個字必須要做到:君、親、師。君是領導,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做個領導人,同時你也是他的父母,你也是他的師長。是他的父母,要以照顧子女之心照顧你的下屬,要以教導學生的心去教導你的下屬,人道,做人的道理,這樣才能夠不失人身。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要學習的。人要做不好,往上去沒有分,別說作佛、作菩薩,四王天、忉利天都沒有你的分。
諸佛菩薩真的是慈悲到極處,這個恩德,父母之恩不能比,可是誰知道?佛菩薩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不但是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這一生作佛作祖去了。真正明白的人少,知道的人少,真正相信的人少,奉行的人就更少了。少不要緊,誰做誰就成就;我肯發心,我相信,我理解,我能依教奉行,我就成就。佛告訴我們,貪愛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還要不要貪瞋痴?過去真的是迷惑顛倒,愚昧無知,墮落在貪瞋痴裡頭。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無不是三惡道的業,為什麼?只要你用貪瞋痴的心,你所造的業就是三惡道的因;造作的善業也是三惡道的福業,三惡道享福。修善,貪瞋痴不斷,天天念佛,修學六度,果報在哪裡?我們讀安世高的傳記,大師說宮亭湖的龍王,前世跟他是同學。宮亭湖在江西九江,那個古蹟現在還在,蛇村。那個地方有個龍王廟,那裡頭龍王過去跟他是同學,他說他的同學明經好施,講經說法,又喜歡布施,你說這個人多好!貪瞋痴沒斷,所以他有福,他有慧,他墮落在神道。得的是什麼身?畜生身,是個大蛇,蛇身,作龍王,很靈驗。靈驗是什麼?過去世講經,所以這個龍王很靈。有福報,周圍一千里人都去拜牠,都祭祀牠,都去供養牠,過去喜歡布施。有福有慧,畜生道裡面享受去了,餓鬼道裡面就作鬼王,一生真正修行得這麼一個果報。我們要曉得,他的病在什麼地方?要從安世高那個話來說,在我們今天看是微不足道。那個時候出家人是托缽,托的飯菜不好,心裡就很難過,好像自己修行對社會、對大眾有這麼多的好處,今天出來托這一缽飯很難吃,心裡不高興,就是這麼一個原因墮落在神道,這還不是大的惡。所以我們讀了之後,細細想想自己這一生的心行跟人家相比,遠遠不如人家,人家落在神道裡,我們將來落在哪一道?我們不是小不如意,往往遇到一些不稱心的事情,心裡非常不痛快,怨恨心起來,很長的時間都不能消除,你說果報在哪裡?果報自己造作自己去受,不是別人造作的,與別人不相干。
所以明白事實真相,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是罪上加罪。知道任何一個人對我都沒有傷害,他毀謗我、侮辱我,甚至陷害我,色身而已,靈性上沒有傷害,只要你不接受就行了。你要接受,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你自找麻煩。你想想,如果那個人毀謗別人、侮辱別人、陷害別人,你看了,為什麼若無其事?你為什麼絲毫不受影響?他對著我,我接受了;他對那個人,我沒有接受。你如果明白,他指著我的名字來罵,名字性空,假名,名字不是我;傷害我的身體,身體也不是我,你就不受其害。別人的造作,你偏偏要去接受,偏偏把它攬過來,你不叫自找麻煩嗎?所以還是自作自受,真的與別人沒有關聯。
我們要懂得這個大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深深體會到業性,捨棄貪瞋痴慢。從哪裡捨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歷事鍊心。煩惱習氣無量劫薰成的,很討厭,很麻煩,不知不覺它就起現行,但是這個起現行,對自己的傷害太大太大了。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妙絕了,念頭才起,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起,馬上給它轉過來,「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壓下去了,這叫修行,這叫功夫。尤其是惡念,傷害別人的念頭,傷害別人的事理,才起來,馬上就壓下去,這是你念佛功夫得力了。要覺得快,只有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換掉,就換成阿彌陀佛,你的心就恢復到清淨平等,這是真念佛人,這是真有功夫的人。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懺悔,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改過,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性。
十法界裡我們攀哪個緣?還有比十法界殊勝,我們很容易成就的,緣阿彌陀佛,第一殊勝!怎麼樣緣阿彌陀佛,做得成功,做得圓滿?要把我們無量劫錯誤的觀念轉過來。我們的錯誤觀念,一切眾生都不如我,我比哪一個都強,這是我們的習氣,不服。換過來怎麼樣?一切眾生皆是阿彌陀佛,你准定成佛,你決定往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是阿彌陀佛,我們以對阿彌陀佛的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對待一切人事物,我們以供養阿彌陀佛的心行供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真的是阿彌陀佛,不是假的;我以為他是阿彌陀佛,我把他當作阿彌陀佛,你還隔了一層,你是屬於相似位;真的,確確實實是真的,你才能入分證位。怎麼說是真的,這麼肯定說是真的?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古德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自性,十法界依正莊嚴,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們自性變現的,是自性的相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性的相分,芸芸眾生哪一個不是自性相分?既是自性的相分,哪一個不是阿彌陀佛?我們的心才真正做到清淨平等。我們每天親近的是諸佛如來,而且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這是事實真相,不是假想的,我們有沒有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是大善。這個比修平等還要善,還要方便,還要殊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之中,圓滿無缺。
下面一句,『善惡所行無失壞』。這是我們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修如是因,必證如是果。我們對這個道理,對這個事實,深信不疑。念佛是大善,念佛要像我剛才所說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皆是阿彌陀佛。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極其微不足道的細行,都圓滿具足十願、十波羅蜜,你要是修行功夫不得力,無有是處。所以古大德,無論是宗門教下,常常勸導學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這個念頭轉過來是根本。我們看自古以來,多少修行用功的人以後得不到結果,念頭沒轉過來。安世高這個朋友墮成水神,念頭沒轉過來;心行很善,明經好施,基本的念頭沒轉過來。我們用《金剛經》上話來說,四相、四見沒轉過來,不管他修的什麼,依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相、四見就是輪迴心,怎麼樣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這個問題總解決了。所以佛經裡所有一切經論都勸人發菩提心,菩提心不好懂,我們現在講起來比較好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就是菩提心。真發,沒有自己,眾生就是自己,我們為一切眾生受苦受難,很歡喜,很自在。
托缽,托到一些難吃的,在所不免。釋迦牟尼佛在世,我們也會想到他也常常遇到,佛沒有一念不高興的念頭,沒有一念怨恨的心,所以他成佛。只有凡人在這個境界裡面,心裡才起煩惱、才起分別,我付出的太多,我得到的太少,不成比例;才有這個念頭就造業,他就得受報。所以理要不能夠透徹,事不能夠真正的明瞭,這種念頭是在所不免的。不要以為這個念頭很小,好像微不足道,殊不知影響可太大太大了。大的過惡容易發現,這種小的不容易發現,一天當中這些小事情,引起自己不滿意、不自在,有那麼幾次,幾次恐怕還是少說了,要有這麼個幾十次,麻煩就來了。時間縱然很短,幾秒鐘的事情,這種業習累積下來,果報就可怕了。所以為什麼不把念頭轉過來,專修善業?如果念頭真的轉過來了,看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受極大的苦難也甘心情願。我替父母做事情,替諸佛如來做事情,受什麼樣的委屈也歡歡喜喜,也不會在意。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常常想想古時候的舜王。孝養父母,舜王做到了,那種心行才叫做孝養。我們一般人孝養有名無實,你還有怨恨,還有不高興,還有埋怨,不是孝養,已經是得罪了。這種心態對老師就大不敬!道,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不懂得尊師重道,你怎麼會得利益?還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已經是背師叛道,這個人怎麼可能有成就?
現在人,在修學上,在日常生活當中,都不會做人,我們常常看到很感慨,但是念念《無量壽經》,我們那個感慨的念頭也平了。《無量壽經》上說得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四句念念心就平了。沒人教他,他怎麼會懂?先人是他的父母,是他的長輩,是他的老師,沒有教導他,他不懂,所以就不能怪他。但是他所造的業,他必定要受果報。這就是講,佛菩薩看見了,也沒有辦法幫助他。佛菩薩慈悲,念念不捨眾生,要等他回頭,才能幫得上忙。什麼叫回頭?真的相信了,真懂了,真肯依教奉行,佛菩薩就來幫忙。
所以我們清楚,「教、理、行、果」是一,「信、解、行、證」也是一,《華嚴》上說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真正相信,他就決定能夠理解,他就肯依教奉行。不能夠依教奉行,沒懂,沒有信。信解行證四個字是連在一起的,不能分割,不是有四個階段。跟佛法裡面講四大,四大是一樁事情,不是四樁事情,一樁事情。老師教導,教理行果這是四教,是一,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條裡面圓滿具足其餘三條。我們作學生的信解行證,我們作學生的也是一而四、四而一;信裡面決定有解、有行、有證,行裡面決定有信、有解、有證。這個老師叫善教,學生叫善學,師資道合,非常可貴。所以一個好老師要遇到一個好的學生不容易,可遇不可求。一個好學生想親近一個善知識,也是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遇到了,緣分,希有的緣分。遇到了,老師的道傳下來了,有了傳人;學生得到真實的果報,開悟證果。師資之道不能勉強,勉強不來的,都在一個「敬」字,好的老師敬愛學生,好的學生尊師重道。
我們今天的困難,自己認真反省檢點,就認識了,就明瞭了。我們對於孝順、尊重,尊師重道,欠缺太多太多了,甚至於根本不懂孝順兩個字的意思,尊敬的意思也不懂,這是真的。懂得,懂得你就做到,是從你行為上去看,不是從言語。真正善知識接待學人,從他的言行上去觀察,聽其言而觀其行,言行相符,這個人可教。有孝順心,有尊敬心,處事待人接物,從這個地方看出這個人有沒有善根,善根深厚的程度從這個地方可以見到,我們要懂得,要學習。我們的法從老師那裡接來,要傳下去,可是找一個傳法的人相當不容易;但是這種人是可以培養的,尤其是《華嚴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鍥而不捨,把我們不成熟的根性薰習成熟。這個緣就非常重要,學習的機緣一定自己要掌握住,不能夠空過。
昨天竹林寺的主席一行來訪問,他告訴我,道場現在已經建立完成,他們請茗山老法師來給他主持開光大典。茗老大概要元月份才能來,本來預定十二月,最近聽說身體不很好,在休養。他問我這個道場要怎麼做法,我給他建議,道場建成,最重要的是道風與學風。我貢獻他,我說:你們今天看到居士林的興旺,這是事實,非常羨慕。居士林興旺,旺在哪裡?旺在天天講經,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念佛,就旺在這裡。所以我說,你們道場如果開放,希望每天講經,我們這邊培訓班的同學們不少,可以輪流到你們那邊去講。還要提倡念佛,因為是竹林寺,他所供奉的本尊是觀世音菩薩,很好!你們那邊開念佛堂,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居士林這個地方念「南無阿彌陀佛」,你那個道場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講什麼經?觀音三經為主,提倡觀音慈悲救世的精神,學習觀世音菩薩,你的道場會興旺。一定要發心為社會、為眾生,不要為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名利摻雜在裡面就錯了,你得到的很少很少,果報不如意。放下自己的名聞利養,決定不為自己,為社會,為眾生,為佛法,果報不可思議。所以我叫他學習李木源居士,李居士在此地做了最好的榜樣,居士林給道場做了最好的榜樣。
他會請我們去講經,我們要了解這個時代,現前社會需要什麼。最需要的是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幫助一切大眾斷惡修善,才能挽救眼前的劫難,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到那邊當然是以觀世音菩薩三經為主,觀音菩薩三經:第一部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這一章,我們過去單獨講過;第二種在《楞嚴經》裡面,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三種在《法華經》裡面,「普門品」。三經都不是獨立,都是附在大經裡面,可以把它抽出來單獨的講。除此之外,我們一定要明瞭印光大師的教誨,講《感應篇》,講《安士全書》,講《了凡四訓》,喚醒大眾明瞭因果,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樣才能夠救自己,才能夠幫助社會大眾,消除劫難。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