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98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四面第七行:

  【不動光自在天王。得與眾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解脫門。】

  這一尊天王的德號前面介紹過,他得到的法門是『與眾生無邊安樂』,清涼大師給我們說這是「慈障解脫」。佛經裡面常講,慈是與樂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我們很希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可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做不到,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什麼原因?佛告訴我們有障礙,你的慈心有障礙,你的悲心也有障礙,離開障礙我們慈悲的願心就能夠圓滿,像不動光自在天王一樣沒有障礙了。「無邊安樂」,這是給眾生無邊的安樂;安是離開一切憂苦,我們的身心就安穩,能夠滿足我們一切願求,身心就快樂了。要怎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離苦得樂?「安樂」兩個字,安是離苦,樂是得樂。先把果說出來,後面這一句是因,因是『大方便定』。定叫大方便定,我們想想什麼定才是方便定,哪一種定最方便?最方便就是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想。在無量修學法門之中,唯有念佛的方法是大方便定,可是這種定一些人不會修,佛號你會念,你不會修定;這種定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會修的人,也就是會念佛的人,當我們念頭才起,無論是善念、無論是惡念,念頭才起如果不能把它轉變,讓念頭繼續增長麻煩就大了。什麼麻煩?佛在經上常講「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你是錯誤的念頭,不好的念頭,煩惱的念頭,邪知邪見的念頭,這個念頭能夠破壞我們身心的調順,所謂是四大不調,四大不調人要生病,身心都苦,不但是我們身心苦,我們周邊生活環境也會起變化。我們相信佛說,佛告訴我們「境隨心轉」,境是我們生活環境也隨心轉。華藏世界為什麼好?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居住在那邊的人心都善良、都清淨,佛在經上為我們介紹,那個地方的居民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心地上善。我們要問:為什麼那個世界會那麼好?佛講過境隨心轉,居民都是上善之人,他的社會環境怎麼會不好?今天在這個世界,新加坡是個很小的國家,城市國家,為什麼受到許許多多大國的尊敬?它的社會安定。社會為什麼會安定?人民守法,守法是善。人民不但不會去犯罪,連犯罪的念頭都沒有,所以身心健康,離苦得樂,社會安定繁榮,在經濟風暴當中它還能夠屹立不動;我們展開大乘經看看,佛所講的理論與事實,我們不是看見了嗎?我們再觀察觀察,有一些社會不安定的地方,一定是人民不守法,善念少、惡念多,才會造成人民極苦,社會動盪不安,證明佛所講的沒錯,確確實實境隨心轉。身體、容貌也隨心轉,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菩薩得的這個法門,我們應該怎麼學習,自己要知道。念頭才起,尤其是妄念,立刻就覺察到,我這個念頭不好,也不要想念頭好不好,這一念就轉成阿彌陀佛,念頭就轉過來了。所有念頭當中,阿彌陀佛的念頭最好,我們在講席給諸位同修報告很多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觀經》三福裡面跟我們講「深信因果」,不是講其他因果,專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華嚴》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這個道理。無論你修學什麼法門,你修成就決定往生華藏世界,生到華藏世界,你一定會遇到文殊、普賢菩薩,你再接受這兩位老人的教誨,最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古德講淨土法門是殊途同歸,沒有一個法門最後不歸淨土,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很幸運,一開端就念佛,就直接走淨土這條路子,其他法門迂迴,它迂迴到華藏世界,由華藏世界再歸西方淨土,拐了個彎,我們是直捷走上去,這個福德無量無邊。

  尤其是在我們現代社會,我們的大環境,這個世界動盪不安。觀察這個大世界苦難的人很多很多,有福的人是少數,這是少之又少,受苦受難的人太多太多。我們想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如何度過這個難關,這個事情不是容易事情。如果幫不了別人,一定要記住先幫自己,自己得度之後才能度人。度自己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認識現前的生活環境,要掌握著大好的機緣,要能夠意識到人生苦短。我們一個人壽命很有限,壽命長活八、九十歲,一百歲以上的人稀有,壽命短四、五十歲就走太多太多了,我們有沒有警覺到?實在講這樣的警覺還是不夠,佛在經上曾經問學生們:「人命在幾間」?最後佛告訴我們,生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才算是真正的覺悟。佛給我們講真話,我們有一天的命光,要好好的在這一天辦自己的大事。什麼大事?無邊安樂的大事,我們要想到我們將來捨身之後到哪裡去?擺在我們面前是十法界,十條道路,這十條道路你要走哪一條道路?佛在經教裡面明白的指示我們,第一殊勝的道路是作佛,你願不願意去作佛?只有作佛才真正能夠得到無邊安樂,你要不能夠作佛,你得到的安樂都是有限的,決不是無量無邊。要想作佛,你有把握嗎?

  今天下午有三位同修從黑龍江來,哈爾濱有一個極樂寺我沒去過,我是看倓虛老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影塵回憶錄》是倓老法師講,他的學生大光法師記錄;我跟大光是好朋友,前幾年他往生了。極樂寺有一位修無法師早年在那邊往生,那時極樂寺剛剛建成,倓老是方丈和尚,監院是定西法師,以後這兩位老法師都在香港住了很多年,在香港建立道場。他說第一次辦傳戒的事情,倓虛法師請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做得戒和尚,在極樂寺開戒。當然開戒,寺院裡面工作繁多需要人手,來了一個出家人修無法師,願意在戒壇裡面幫忙,見到老和尚,見到當家師,定西法師問他能做什麼工作,他願意照顧戒期當中的病患,照顧病人,在一般戒壇裡面都有的,這很好。可是他到極樂寺住了沒有幾天,就向老和尚告假,老和尚很慈悲有涵養,你想走你就走,也不留他。可是定西法師就沒有倓老的修養,就責備他:你發心來幫忙,戒期也不過是兩個月(中國那時候傳戒是五十三天),發心要發到底,怎麼才來沒幾天你就要走?定老責備他,他告訴定西法師,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極樂世界去。這兩個老和尚聽到,這問題嚴重,他到極樂世界去。老和尚問:你幾時走?他說:不出十天。請老和尚給他準備兩百斤乾柴,準備做火化用。定西法師就答應給他準備,成就他。他到第二天又去見兩位老法師,他說:老法師,我今天就要走了。定西法師趕緊給他準備,在寺廟後面給他臨時搭一個床鋪。他要求老和尚派幾個人助念送他往生,老和尚就派了幾個人。他盤腿坐在座鋪上,大家給他念佛,念佛的人要求他:修無法師,你今天往生,過去這些往生的大德,總是要作幾首詩、作幾首偈子給我們留著做紀念,你也給我們留一點紀念。修無師說:我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作泥水匠,作小工,出家之後就會念這麼一句阿彌陀佛。他說:你們既然要求,我就跟你們說一句話。他就講:「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聽不錯,也很有受用。念不到幾分鐘他就走了,沒有生病,極樂寺第一個坐著往生的。

  諦閑老法師到道場之後看到這個事情,對他非常讚歎,告訴大家這才是出家人好榜樣,真正的成就。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無邊安樂」,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大方便定」,大方便定是念佛三昧。他行,我們為什麼不行?他能,我們為什麼不能?這是我們要深深反省的。六道眾生,特別是欲界眾生,生老病死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這是大事,不是小事。在生的時候,無論你有多大的財富,你有多高的地位,你有多麼大的權勢,到你病重的時候,你連翻身的力氣都沒有,你想想你是不是還聽別人的擺布?你能夠避免得了嗎?在這個緊要關頭當中,你要是遇不到善知識,圍在你周邊的這些人不懂得佛法,不懂得因果,你要是看到這些人,一念瞋恨心生起來,地獄的緣成熟;一念慳貪、捨不得的念頭起來,餓鬼道去了。人在臨命終時,這一刻是關鍵的時刻,緊要關頭,聽別人擺布是非常危險的,你想想看,有幾個人能不聽人擺布?修無法師沒有聽人擺布。要生死自在,要沒有病苦,說走就走,我們這一生的大事才算是辦了。佛經裡常講「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們讀這兩句經文多麼羨慕。為什麼他們能,我們不能?要仔細把這個原因找出來,然後想想我們有沒有?

  他們能,為什麼能?他們真的看破,真的放下,心是清淨心、真誠心,真正是覺而不迷,他才能成功,臨終最後這一招,自己做得了主,不受任何人擺布。如果我們的心地不清淨、不真誠,六道輪迴怎麼能夠免得了?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樣樣放得下,知道這些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可以再在虛妄當中做活計,那你就錯了。要擺脫一切虛妄,要依真實,現在佛告訴我們,這一句六字洪名是真實,依這一句佛號,老實念佛,決定可以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這一生就能夠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大方便定解脫門」,念佛方法是大方便,念佛三昧是大方便定。可是你念佛要想得到三昧,三昧最淺的是功夫成片,這是三昧最淺的,也得要放下,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留戀,決定沒有牽掛,放得乾乾淨淨,修無師能成就就憑這一點。我們今天不能成就,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一樣也放不下,自己在打妄想,等我死的時候再放下,怕的是死了還放不下,那就麻煩了。諸位要曉得,你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得念佛三昧,你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得大自在,你現在放下,現在就得大自在,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說得太多太多了。

  不動光天王他能與一切眾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他能給別人,當然他自己得到,他自己要沒有得到,他怎麼能給別人。怎樣給別人?教導別人、勸化別人,所以他這個法門裡自行化他。《華嚴經》上這些人,天王、鬼王、神眾,前面跟諸位介紹全都是法身大士化現,不是凡夫,我們從他得法裡頭都知道,皆是法身大士、皆是諸佛如來,他們得到的是無邊安樂,哪裡是普通人?所以我們讀了要深思、要學習,如果眼前小小的安樂我們就滿足,無邊安樂就得不到了。無邊安樂一定要見佛,一定要見性才能得到,不親自見佛,不能明心見性,決定得不到。因此佛教導我們,世間五欲六塵之樂、名聞利養之樂要捨棄,為什麼?這是無邊安樂的障礙,世間的樂不是真樂。佛講三苦,這種樂叫壞苦,因為那個樂不能常保,它會失去,失去的時候就苦了。佛把世間種種苦歸納為三類:苦苦、壞苦、行苦,全都包括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妙莊嚴眼天王。得令觀寂靜法滅諸痴暗怖解脫門。】

  他所得的法門,我們凡夫不太容易體會,原因在哪裡?正因為我們痴暗、愚痴。前面是慈障解脫,此地是「悲障解脫」。眾生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受苦報?都是因為愚痴,愚痴是不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瞭因緣果報的事實;不明就是愚痴、就是暗。因為自己不明,他就會隨順自己的好惡,隨順自己的意思,造作種種的罪業,他並不曉得造作的是罪業,等到苦報現前的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眾生只知道眼前,不知道過去,更不知道未來,佛告訴我們因果通三世,果報有現報;有生報,生報是來生;有後報,後報不一定是在哪一生,遇到緣就起現行。我們自己一生當中遭遇,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有原因,絕不是偶然,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決定有宿世的因緣。戰爭當中陣亡,也有宿世因緣,真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差不多是四十多年前,將近五十年,那時候有一位朱鏡宙老居士,我那時候二十六歲,他大概是七十一、二歲的樣子,老先生告訴我一個故事。在抗戰之前,日本人發動一二八上海的事變,在他們發動一二八事變前三個月,那時候他住在蘇州,他是蘇州一個銀行的經理。常常有一些朋友在一起相聚,其中有一個朋友,那時候人叫「走陰差」,這個名詞大概你們有很多人不懂。什麼叫走陰差?晚上到閻羅王那裡去辦公、去辦事,白天他就醒過來,他晚上睡覺就跟死人一樣,他去上班了。他的朋友當中有這麼一個人走陰差,但是地位不高,傳遞公文。在我們世間上海是特別市,地位跟省一樣,他說在陰間裡面上海是一個普通的縣,上海的城隍就等於像上海市長一樣,要歸蘇州城隍管,蘇州叫都城隍,好比是省長。他那個朋友告訴他,上海送了一批生死簿,就是上海城隍廟送到蘇州都城隍,是他接收的。他接到這個也好奇,翻一翻看看,這一看他就糊塗了,名字有五個字、六個字那麼長,而且整本都是。他把這個事情跟這些朋友聊天說出來了,大家都猜不透。他說我們中國人的名字,最長四個字複姓的,但是也不可能那麼多,哪裡會一下死那麼多人?三個月之後,一二八事變發生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什麼?在那一次戰爭裡,日本人要死在那個地方,生死簿已經從上海送到蘇州了。老居士那時候告訴我,戰爭陣亡三個月之前,名冊都送到都城隍那裡去,不該死的不會死,該死的還是命裡注定的;說明連戰爭裡面死的都沒有冤枉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以我們一生當中,遇到再不如意的事情,不可以怨天尤人,曉得是什麼?宿世的業因遇緣起現行的。遇到這種環境更應當警覺,醒悟過來好好修行,斷惡修善,只有自己才能轉自己的業報,沒有別人可以能夠代替的。佛菩薩能夠幫助我們,是把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修行還是要靠自己。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功德無量無邊,佛所說的經我們要了解,經有四個意思,佛講教理行果,佛家也稱之為四種經。教經是佛的言語,以及後來記錄下的文字經典,這是教,教科書;教裡面蘊藏著理論道理,這叫理經,理經就在經本裡;這些理論如何落實,那就屬於行經,教給我們怎麼做,換句話說,佛教給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應酬;最後一部分叫果經,你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會得什麼樣的好處,那是果。佛家所有一切經在內容裡面都不外乎這四個意思,我們要怎樣學習?我們學習也有四個字:信解行證。清涼大師判《華嚴經》,給《華嚴經》分段落就分這四段:信解行證。我們對佛的教要相信,決定沒有疑惑,深信不疑;對於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要明白,要解,佛教我們深解義趣,解淺不行,深解;佛講的行法我們要修;佛說的那些好處我們要去證得。所以我們做學生的人,要具足信解行證四個條件,就能把佛法完全吸收,佛法是教理行果,我們用信解行證把它全部吸收。這樣你才知道佛法的殊勝、佛法的好處、佛法的利益,才能真正發心去學習,鍥而不捨,一定要成就,要得跟如來果地上一樣的成就,這才是佛的學生,這也是諸佛對我們的期望。

  在這一段裡面,天王就是佛菩薩的化身,也就是佛菩薩告訴我們『令觀寂靜法』,寂靜法是什麼?是真心、是本性,一念自性,體本寂靜,所以寂靜是自性的本體。觀寂靜法,那真的叫從根本修,根本的根本。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眾生的煩惱多,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煩惱佛把它歸成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總不出這三類。如何來斷這三種煩惱?佛教給我們用戒定慧的方法。戒定能斷見思,能破塵沙,但是只是用戒定對於見思、塵沙煩惱,諸位要曉得,這個斷是伏斷,把它伏住不起現行,不是真斷。古人有比喻說石頭壓草,是壓住了,根還在,石頭拿掉它又長出來,不是真斷是伏斷,這種功夫出不了三界。所以一定要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之後才把煩惱真正斷掉。《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無受想行識」,末後給我們說得最究竟,「無智亦無得」,這是講到究竟處。所以智慧開了才能把煩惱滅斷,智慧不但能斷見思、塵沙,能斷無明;『滅諸痴暗』,痴暗是無明。眾生不知道痴暗的恐怖,不知道痴暗是最可怕,愚痴最可怕,因為愚痴你才造業,因為造業你才墮惡道,所以墮三惡道的業因,愚痴是第一個因素。哪有聰明人、哪有智慧人會到三惡道投胎,哪有這回事情?只有迷惑顛倒才會往三惡道去。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在現前生活環境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用清淨心、用真誠心、用慈悲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的標準要記住,利益眾生、利益社會是善,利益自己是惡。為什麼說利益自己是惡?這個道理很深,一般世間人完全不明瞭。佛給我們說六道三途從哪裡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講就是因為眾生有我執,念念為我,你所造的業是輪迴業,念念為我這個念頭是輪迴心,用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所以佛說,你有能力破人我執就超越六道,再有能力破法我執,你就超越十法界,這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六道怎麼來的?我執。四聖法界怎麼來的,聲聞、緣覺、菩薩、佛怎麼來的?法執。我法兩種執著都斷了,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叫一真法界,那才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宗門裡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大士。由此也可以能想到,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恢復我們自己本來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還有什麼東西教導我們?沒有,幫助我們恢復本來面目而已。

  「觀寂靜法」這是最殊勝的法門,禪宗裡面常講從根本修,觀寂靜法就是明心見性之法。這個法你要是得到,「滅諸痴暗怖解脫門」你就得到,你真正能夠斷貪瞋痴煩惱,煩惱就斷盡;見思、塵沙、無明都斷盡了,痴就是無明。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是高度智慧,此地講這是修慧,覺而不迷。大乘佛法說得很多,法門很多,在一切大乘法當中,我們修學最有把握、最可靠還是念佛,為什麼?觀寂靜法我們做不到,這是實在的。雖做不到,你今天明白,應當在一切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一切人事、物質環境裡面,你懂得寂靜重要,我們盡可能就是說保持清淨心,這個法門我們就落實了。人裡面有善有惡,環境裡面有順有逆,對於善人、順境不起貪愛,沒有貪戀,對於惡人、逆境不生煩惱,逆來順受,始終保持心地清淨,這個法門我們就得受用了。清淨心假以時日,再看你自己功行的淺深,總會有一天你也像禪宗大德一樣豁然開悟。豁然開悟是什麼?無明破了,無明破了你就開悟。請看下面一段:

  【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無邊境界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解脫門。】

  這一段是「業障解脫」,非常重要。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佛現十方,是無邊境界;了無所依,才叫做善入。這個地方的『入』,著重在善。我們今天不但沒有善,入也沒有。無量無邊的境界,就是我們周邊生活環境,我們跟它怎麼樣?格格不入,互相排斥。這個「入」字值得我們玩味,怎樣才能入這個境界?幾時你體會到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你就入了,水乳交融,就成了一片。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入?堅固的執著,圈子畫得很小,小到不能再小,真正把自己保護得很好,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侵犯;他不能入你這裡來,你也不能入他那裡去,我們今天是這種狀況。再說得淺白一點,入就是包容。我們的心能不能包容一切眾生?能不能包容一切萬物?你能包容就入了。所以心量小,就格格不入。不入,你的業就有障,業有障你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造業,業就障礙了「善入無邊境界」,善入無邊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什麼叫善入?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知道一切法不可得,知道一切法如六祖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你就善入。你完全與寂靜的體性相應,與性體相應,你又能與虛靈的性德相應,性德是講自性的作用,自性作用是虛靈,這才叫善入。「善入無邊境界」,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而又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善。

  所以他『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諸有」是講三界有,這是我們講得粗淺: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相宗裡面給我們講二十五有,一切諸有包括世間跟出世間。有是有為,有思惟就有業。宗門裡所謂念佛一聲,漱口三天都洗不乾淨,這什麼意思?佛都不能依,依佛還是造業。我們聽了這個話,念佛還造業,那怎麼辦?不念佛!不念佛造六道業、造輪迴業,念佛造業造西方極樂世界的業,你們想想看你們願意造哪個業?我們現在沒錯,這個修行的方法是不究竟,但是,不究竟裡面的究竟法,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不依佛那當然是究竟,依佛不是究竟,我們今天一定要依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明心見性之後才不依佛,我們才成功。所以我們念佛是往生不退最後成佛,在往生不退過程當中要依靠佛,不依佛不行。我們最好什麼都不思惟,專思惟阿彌陀佛,我們極樂世界這條路就走通了;不要想別的,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念是講心裡面的掛念,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掛念,掛念都是錯的,都得不到結果,一場空!唯有掛念阿彌陀佛,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見到阿彌陀佛,這不落空。不依佛,高調,太高了,我們不是上根利智,我們是中下凡夫,要曉得自己的身分,要曉得自己的能力,我們今天靠佛是靠定了,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不靠佛靠誰?

  大乘經裡面佛常常講靠自,我們那個自己沒找到,找到「自」當然沒有問題,可以靠自。自己沒找到,自己在哪裡?哪個地方有自己?你要不相信,你去讀《楞嚴經》,《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徵心就是找自己。佛問得真妙,問阿難:你心在哪裡?心還沒有說真心、妄心,就是問你心在哪裡。真心你不知道,妄心,妄心在哪裡?妄心也找不到。你心都找不到,你自己在哪裡,那你當然不曉得,所以我們靠自己沒地方靠,你要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靠自己?明心見性,這時候才有能力靠自己。沒有見到性,你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也不曉得,在這時候唯一的好辦法依靠阿彌陀佛,無比的殊勝。你要問:我依靠其他的佛菩薩行不行?當然也行。你依靠上帝,生天。我看新加坡有很多供大伯公,你要依靠大伯公將來作鬼,他是鬼王,你靠什麼將來一定屬於他一類。諸佛勸我們靠阿彌陀佛有道理,阿彌陀佛是什麼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靠阿彌陀佛比靠任何諸佛如來都好,因為他是佛中之王,這樣才能夠離一切惡業。我們不把水平提得太高,降低一點,決定不造惡業;我們也從這個門裡面,不能得究竟解脫,也能得個小的解脫,不幹這個事情。下面第八位:

  【可愛樂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說法而不動無所依解脫門。】

  這尊菩薩他所修學的法門,對我們講經的同學來說很有利益。將來我們的培訓班很可能發展成為佛學院,現在李居士這幾天正在向政府辦立案的手續,他發心正式辦個佛學院,培養弘法講經的人才。佛學院將來招收的學生四眾都收,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都收。可是到這個佛學院來求學,我們要求就一樁事情,一定要出來弘法利生,在家也要發心講經說法。在近代李炳南老居士一生講經說法,過去我聽說泰國有一位高向如居士,也是領導大眾講經修學,這個老居士我跟他沒有見過面,但是通過一次信,他老人家給我寫了一封信。現在在加拿大溫哥華馮公夏老居士,依舊在那邊講經說法,領眾修行。所以在家居士,真正發心作菩薩一樣領導大眾,像此地居士林李木源居士,這是一個代表人物,不一定要出家身分,在家身分一樣可以領導團體,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菩薩在此地示現的是在家身分,天王的身分,不是出家身分,我們一般講居士的身分。

  『普往』說法,這兩個字意思深,正是《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菩薩有這個方便,特別是在家的菩薩,在家居士你可以找到他家裡面去,跟他講經說法,他沒有來請你,你可以主動去找他。佛就沒有這個方便,佛因為是老師的身分,老師身分不能夠主動去教人,為什麼?師道就喪失了。佛法是師道,一定要維繫師道的尊嚴,不可以把師道破壞,師道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我們向老師求學,只有學生到老師那裡向老師請教,不能把老師找到家裡來求教,這不可以。但是菩薩行,菩薩是同學、是學長,可以隨便找他到家裡來;你不找他,他自己也可以來,菩薩教化眾生比佛就方便太多了。所以許許多多諸佛如來成了佛之後,為什麼要倒駕慈航現菩薩身?現菩薩身方便,現佛身不方便,道理就在此地,所以能普往十方。

  當然說法要觀機,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緣沒有成熟,幫助他、促成他,緣已經成熟,教化他、度脫他,活活潑潑。雖然這樣熱心教化眾生,『而不動無所依』,這一點我們要學。尤其是決定不可以為境緣所動,如果為境緣所動你就墮落了。自古以來,講經說法的法師墮落的很多,為什麼會墮落?就是沒能夠遵守這個原則。無論出家、在家,尤其是你的經教要是講得還不錯,聽眾很歡迎,你接觸的人就多,人有感情,你要不小心、不謹慎落在情網裡面就死了,就出不來,所以你度眾生到最後被眾生把你度跑掉,很多。我當年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限制我四十歲以前不可以出去講經說法,為什麼?怕被人度跑,四十歲以後比較有一點定力,我就是遵守它。四十歲以前學講經在哪裡?在家裡講,不可以出去講。像我們現在同學,你們可以在居士林我們家裡講,不可以出去講,出去講很危險,這是講人情,那個關很難過。第二個,環境有順境、有逆境,逆境容易退轉,順境容易墮落,麻煩大了。

  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普往十方說法而不動無所依」。不動是什麼?不動心,人情世故處之泰然,不為所動。這個人對你很好,常常親近你、供養你,你可以應付他,不能動心;環境也是如此,今天的環境很殊勝,環境不錯也不能動心。《金剛經》上給我們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才能保住菩提心,才能夠保住精進而不退轉,這很要緊。換句話說,弘法利生的人無論出家、在家,決定不可以被名利所動,名聞利養多少人不能突破這一關而失敗、而墮落,古今被名聞利養淘汰的人太多太多了。我過去在此地也講過,居士們你們護持道場,護持年輕的法師,你要明理,要有智慧,他有困難、有需要的時候幫助他,沒有需要、沒有困難不可以幫助,幫助太多起貪心。佛家常講初發心人人都是菩薩,成佛有餘,為什麼出家幾年之後就墮落?都是被在家居士供養供壞了。他看到錢,錢愈多貪心愈重,看到名、看到權力、看到地位,爭奪的心起來,道心沒有了,造作罪業,將來墮三惡道。所以我們對布施供養要謹慎、要小心,我們利益他,我們絕不能害他,不能因為布施供養引起他的貪瞋痴,引起他造作惡業;他造惡業墮落,你也要受牽連,你不能說沒有關係,脫不了關係的。由此可知,佛門無論在家、出家修學,都要有高度智慧,我們才能保全。所以特別說到普往十方說法,如何才能夠保全自己,真正做到自利利他,那就是要不動心、要不取相,就是不著相、不動心才行。

  【普音莊嚴幢天王。得入佛寂靜境界普現光明解脫門。】

  這是第九尊,「名相解脫」。菩薩『得入佛寂靜境界』,由這一句來看,這些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寂靜境界」就是《仁王經》五忍裡面講的寂滅忍。什麼樣的菩薩才得到?九地,九地是無生法忍還不行,法雲地的菩薩才得到。法雲地菩薩所得的是下品寂滅忍,也算是入佛寂靜境界,最低限度是法雲地,等覺菩薩是中品,如來果地則是上品寂滅忍。所以我說華嚴會上這些人,都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現身說法,正如《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分,應機示現,隨緣說法,我們不能把他看成普通的天王,那就錯了。這是講入佛境界。

  『普現光明』,這是對九界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能應,佛以什麼道理能應?我們今天為什麼一切眾生之感,我們沒有應?佛是因為寂靜就能應。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所以一切眾生之感,我們沒有法子應。這個道理很深,怕同修們聽不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心在寂靜的時候,心裡面沒有一個念頭,就像水在很平靜的時候,無論這個水面積多大,極微細的震動全面都感應到,它都感應到、都知道。佛心清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佛都知道。我們起心動念就等於發射的電波一樣,他有能力收得到,最微細的波動他也能收得到,為什麼?他心淨。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淨極光通達」,淨到極處就通達,一切障礙都沒有了。我們為什麼接收不到?我們的心是動的,外面來了一個波是動的,我們波動得比它還厲害,你怎麼能收得到?由此可知,從這個道理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心愈清淨,他所接收一切眾生的波動能力愈強,愈清淨愈強,接收的面愈廣,道理在此地。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一定要修清淨心,清淨心非常重要。念佛法門裡面,清淨心就是一心,我們念佛所求的是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人所求的,念佛真的一心現前,你功夫才得力。念佛念了很久,心裡還是亂糟糟,還是妄想紛飛,雜念不斷,說明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一定要把這些妄想雜念念掉。我們也很想念掉,總是念不掉,原因在哪裡?自己一定要曉得,沒有真正放下,對於世出世間法還有貪愛、還有執著、還有分別妄想,所以我們怎麼念,都沒有把這些煩惱習氣念掉。由此可知,如果要想我們功夫得力,就不能不放下。佛教給我們知足常樂,心安理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能夠學到得少為足,只要能夠維繫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滿足;衣食住行你心裡滿足,功夫就容易得力,你才真的是煩惱輕、智慧長。

  我們今天做不到是不知足,樣樣都不知足,那怎麼辦?不但在世間法裡面我們要知足,要放下一切多餘的,在佛法裡面也要知足。我常常勸勉同修學一門,將來我們辦佛學院,佛學院學習期限是七年。七年大家學多少經論?學一門,你才會有成就。你七年學七部經,平平常常不出色,不能跟人比。七年學一部經,你這一部經超越了,出人頭地,真的成功了。你七年學一部《彌陀經》,七年之後你就是阿彌陀佛;七年學一部《普門品》,七年之後你就是觀音菩薩,一門深入。一門要是通達,給諸位說,所有法門都通達;你這一部經會講,給諸位說,《大藏經》裡頭幾千部,部部你都會講。到那時候就看你慈悲不慈悲,何以說?如果你大慈大悲,你給初學的人做一個好榜樣,我還是一門。就像此地的菩薩一樣,他得這一個法門,其實他門門都通;門門都通達,為什麼還說得一個法門?善財童子去參訪,他說其他的法門我不知道,你去請教別人。這是慈悲示現告訴我們怎樣才會成就,你學多了,你的時間不夠用,你的精力分散,你不能集中,你學不出來。

  過去我們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的同學,他們寫的心得報告,認為在新加坡培訓這三個月、四個月,比他們過去念佛學院四年收穫還要多,什麼原因?我們沒有什麼特別的教學法,我們就是教你一門深入;你在這裡三個月學一門東西,你一天到晚想這一樣東西。你在佛學院思想很複雜,為什麼?一天上好幾門功課,這個鐘點學這一部經,那個鐘點換了一部論,聽很多老師講,把頭腦搞昏,講糊塗了,所以你四年得不到東西。這個地方是叫你永遠想一樁事情,一門深入,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將來七年,七年還是一樣東西,跟其他的佛學院不一樣,你的時間愈長久,你的功力愈深,你的成就愈顯著,道理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